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2 10:50
昌乐 刘文安

《鄌郚古今通览》能工巧匠篇

— 本帖被 admin 设置为精华(2012-09-24) —
    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历经漫长的农耕社会,乡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都是靠手工艺做出来的,并由此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统手艺,也造就了从事这些手艺的能工巧匠,在乡里被尊称为师傅。从事各种手工业的手工业者,一般称为“匠人”、“手艺人”,称他们的生产活动为“耍手艺”。
  鄌郚人有句谚语:“家财万贯,不如薄技随身”,“街头一席地,胜过百亩田”。这些“九佬十八匠”,或长于一技、或娴于一艺,游走于乡间村道,坐待于集市巷口,以其传统的精湛技艺为社会服务,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老手艺正在渐渐远去,有的甚至刚刚消失。……剃头担、爆米花、弹棉花、打豆腐、换锅底、补脸盆、秤匠、石匠、铁匠等等这些老手艺,曾经构成大多数中国人的童年记忆。“修缸、补甏来”,“磨剪子来,戗菜刀”,那些熟知的声音,渐行渐远,日渐消落。那些匠人的旧影,终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大量民间传统工艺已无人通晓,许多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断脉。只有那些放不下这门手艺的少数人继续游走在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在充满现代气息的生活中,延续这一具有传统元素的老手艺。但他们作为时代的印记永远存留在岁月最鲜活的记忆里。
  木匠
  木匠是一种古老的行业。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此职业,古代称为木工、匠人、梓匠、梓人。木匠以木头为材料,他们伸展绳墨,用笔划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俱和工艺品。木匠的工具很多,有斧、锛、锯、曲尺、墨斗、刨、凿、钻、锉、羊角锤等等。木匠的工具箱,忌他人乱动。木匠有粗细之分。其中既有支房架子、安房檩、上房柁做这类“粗活”的工匠,也有割(制做)日常诸如箱箱柜柜之类生活用具的“细木匠”,更有做、修风箱、打(做)棺材等等的专门匠人,有的细木匠进入木雕、微雕领域。制作风门、花窗、庙宇檐拱花、木桌椅和茶几的角饰、扶手饰、棂板饰等等。他们中各有侧重、各有“绝招”,很难说“谁”的手艺高下。做细致家具又从事雕刻的“细木匠”。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艺人。
  泥瓦匠
  在乡村,通称为“窑匠”,就是从事砌砖﹑盖瓦等工作的民间工匠。泥瓦匠的工作是一种历史相当悠久的工作,但是,实际上还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只不过是经过简单的训练后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工作。至于旧时的乡村泥瓦匠工作,用的都是当地的木石水土,泥瓦匠们是把泥和得越均匀越好,缝抹得越平越光越好。当地人一般或称之为“泥水匠”。
  铁匠
  铁匠业包括生铁和熟铁炉,生铁炉铸造犁辕、犁铧等,熟铁炉又分大炉和小炉,大炉就是打铁或锻造铁器的工匠,小炉就是我们常说的箍炉子。铁匠也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大炉营业的地方称“铁匠铺”、“铁匠炉”、“红炉”,用来煅烧铁坯。他们以铁为原料,只凭手中一把小小的铁锤就能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铁匠特别珍惜自己的手艺,所制产品打上印记。铁匠用来打铁的工具有:小铁锤、大铁锤、铁夹(用来夹烧热了的铁坯)、砧子(铁匠打铁的平台)等。流动营业打铁的一般为三人,推拉一辆小红车,载一炉,一风箱錾锤等工具,行李工具并行,且行且劳作,一年半载方回家一次.另有小炉,多则两人,炉和工具都小,走街串巷,专门打制一些小用品如镰刀、菜刀、门环、铁链类。
  箍炉子 官称小炉匠,是相对铁匠红炉来说的。主要干点箍漏锅,修理盆铁锅、铁壶,锔缸等零碎小铁活,所以被称为小炉匠。两个长方形的木箱子,装着小火炉,小铁礅、大铁锤和礁碳、行李等。进村后放下担子就喊:“箍漏锅咧……修理盆嘞…..锔大缸噢!
  白铁匠 所谓白铁,是指厚度在3毫米至9毫米之间的铁皮,这种薄铁皮能够用手工切割、手工制作成所需用品,这些白铁制品成型后,有些地方还得用锡焊,先将需焊部位去污,再将烙铁放在炉子上烧红,沾上焊锡涂抹在接口处,主要是防止漏水。这类白铁匠只修理小型家庭用品,或捎带一些在家里制作好的小件白铁皮制品出卖。
  铁匠炉就是李老君流传民间的炼丹炉,因此,旧时很多铁匠铺供奉老君为祖师爷。但也有供奉唐朝大将尉迟恭的,因他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夺得政权,是民间家喻户晓的黑脸门神,因其出身于铁匠,所以亦被旧时铁匠铺供奉为祖师。
  石匠
  石匠顾名思义就是开凿石料和用石料制作器物的工人,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行业。石匠是一门很考究细致的工艺也有粗细之分,粗石匠俗称“磨匠”,他们主要开山取石,一把钢凿、一把铁锤就是一个石匠的所有家当和谋生工具。流传下来的细工石匠的技艺,多半发展为工艺品的制作,石碾子、石磨、石头磙子这些都是当时农村必不可少的工具,看似简单的工艺流程,要做到錾出的成品圆润、周正、合缝、精致、实用,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因此,村里就少不了石匠。凡是有碾子、石磨的农家,都留下他们忙碌的身影。
  皮匠
  又叫“皮货匠”,北方人则只把那些熟皮子的、制作靰鞡和缝制皮衣皮帽子的人称作皮匠。凡皮匠都必须要做一些诸如收皮子、挖窖池或买缸、刮皮子、晾皮子、割皮子、缝皮子等项工作。我们这边一般是指用皮革制作物件的工人或者修理、制作皮鞋或其他皮货者。亦称“补鞋匠” 。
  印染匠
  从前农村的染匠用靛染布,大多染出青蓝两种颜色来。近现代民间蜡染,扎染和用型纸漏印的蓝印茶布都是防染方法。由于生产工具简单轻便,色彩单一,操作容易,成本低廉,而其色彩又经久不变,所以能够广泛流传,受到广大城乡人民的欢迎。可是姑娘出嫁时使用的包袱皮和门帘等,都希望用红绿色印的花鸟等图案来美化生活。因为群众需要,大约三十年代前后,鄌郚城乡就出现了印花匠。他们挑着刻有花鸟等图案的纸制版、颜料、印刷工具等,走街穿巷去给群众印花布。印刷的花样多,色彩鲜艳,图案美观,印刷收费不高,有钱给钱,没有钱给鸡蛋也行,再没有给口饭吃也行。因此,一般人家都能印得起。
  条编匠
  条编匠分白条编、黑条编。白条编用柳条(专指杞柳的枝条,昌乐俗称"柳子")去表皮,条色雪白,编簸箕、筐子、笸箩、菀子、帽子(安全帽)等。黑条编  用荆条(昌乐俗称"腊条")带皮编粪篓、油篓、粪篮子、架筐、牛筐、大筐、粮囤等,称"黑条编"。
  高崖的西辛庄、任居官庄、包庄、师家沟等村都有多年条编历史,有的家庭世代传艺至今。
  高崖镇师家沟村王全胜,是远近闻名的木工师傅,其爱好广泛,心灵手巧。业余编制的粪篓、粪筐、架筐、元宝筐、笊篱、花篮等等,令人赏心悦目,称赞不已。
  笸箩匠
  编制柳条、荆条制品的匠人,通称为笸箩匠。能编出很多用具来,如打水用的柳罐,做饭用的笊篱,装衣服用的柳条包,摆弄粮食用的大小笸箩,簸箕,喂牲口用的草笸萝和料篼子等。有的则平时在家里编成成品,放到集市上去卖。
  掌萝匠
  老百姓从前的主食是苞米(玉米),吃时用石磨粉碎成颗粒,再用竹筛子和绢罗去筛,分成格子和面子,格子做粥,面子做饼子。因此家家户户都得有筛子和绢罗。如此,修理竹制品绢罗或等日用品的掌箩匠(民间称为“掌箩的”)便应运而生了。掌罗匠到农村来,除给群众掌罗外,他还修做哄小孩用的摇车子、摆弄粮食用的簸箕和笸箩、筛粮用的筛子、装衣帽用的盒子等。
  苇编匠
  就是将苇子加工成苇笠、苇席、苇席笼、苇褶子等。清初苇编传入县境,技巧的苇编匠用白皮秫秸和红皮秫秸作原料,制作凉席、枕席、席笼、席包(手推车上装载物品用)等。有的高手专用白、红色秫秸梢(俗称“梃杆”),编织菱角、蝈蝈笼、鱼虾、蜢蚱和憨态可掬的小狗、小猫等工艺美术品。鄌郚南部汶河沿岸几十个村庄最为兴盛,西辛庄村老艺人陈明喜
  土陶匠
  用黑土、砂土制作盆、罐、瓦、瓮的匠人,红砂土陶器制作的工序要求复杂而精细:首先备料,清明之前劈土在场里用碌碡打压、过筛,使土呈绿豆粒大小;用手和泥并在作案上揉得以不粘手为准。每件土陶制品不论大小都须在直径60公分,厚5公分。待15天干后装窑烧制。烧一窑须装满64套货,每套有大瓮、皮瓮、二瓮、三瓮、小瓮、大罐、小罐和小器皿若干件。扣着先放小件后放大件,由大件套小件,直至装全。但装到二层时,先点火烧一夜(12小时),称"虚窑",以烘去水份。次日窑凉透后,再装满窑,用长柴幔起,培土盖严,烧24小时(一昼一夜)停火,待窑散热后出货。
  剃头匠
  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手艺精湛,历史悠久。剃头挑子一头热,旧时的剃头业大致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设有铺面,坐店经营;一种是挑担下乡,走街串巷。这后一种,出门经营时须随身担一只剃头挑子。挑子一头是洗头铜盆,下面有个圆桶,内装炭火小炉;另一头是坐凳,凳侧有抽屉,内盛推子、剪子、刀剃等剃头用具。铜盆那端还竖着一个小旗杆,杆上有钩,悬挂毛巾、滗刀布等,走街过巷的剃头匠都挑一副沉重的担子,有火炉、铁锅、竹椅、理发刀具、镜子等。有道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剪、推、剃、修、洗各道程序有条不紊。
  劁猪骟牛者
  阉割牲畜是养植业的一项重要环节.旧时,劁猪骟牛的串村游乡找活,用拐头棍背挎包,挎包装刀具.拐头棍上端刻兽头,安胡须,门里出身(祖辈传授)者安白胡,门外出身(拜师学艺)者安黑胡,以此作为标志,人们一望,便知是劁猪骟牛的来了.解放后,都是骑自行车找活,标志(胡须)用铁丝拧在车把上招揽生意.
  磨剪子戗菜刀
  是磨练出来的老手艺,有这么一种声音,带你怀旧“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样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高亢悠长,回荡在乡村的街巷里。磨刀人都是形单影只在街巷游走,行头都是肩扛一条长凳,一头固定两块磨刀石,一块用于粗磨,一块用于细磨,凳腿上还绑着个水铁罐。凳子的另一头则绑着坐垫,还挂了一个篮子或一只箱子,里面装一些简单的工具,锤子、钢铲、水刷、水布等。磨刀看似很简单,其实在“磨”和“戗”上都极有章法和讲究。他们在干活时,是骑在板凳上磨家什,自诩这一砂钾师爷是关老爷,磨的是“青龙偃月刀”,骑着的尹板凳,自然是日行千里的赤兔马啦。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很多的传统手艺已经失去了存在的舞台,但磨剪工似乎仍然久经风霜,屹立而在,令现代气息的生活中依然保留一些传统元素。
  各行各业的手工业者,在各自的生产活动中,形成各自的习俗。旧时,木匠、瓦匠、石匠尊鲁班为祖师,每年于农历五月初七日聚会纪念。
  金、银、铜、铁、锡各匠,皆尊李耳为“老祖”,于农历二月十五日“老祖”生辰举行纪念仪式。鞋匠奉孙膑为制鞋之祖,农历十月初一日祭祀,这天必有徒弟向师傅“献鞋”的礼仪。
  染坊匠奉梅福、葛洪为“染布缸神”、“染色老师”,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祭祀。纪念祖师,有的挂轴子,有的立神主牌,设供品,焚得纸祭奠。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农耕社会里,中国民间的艺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掌握着祖先创造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因此,通过这些“匠人”可以窥见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架构,以及各地风俗习惯的脉络,甚至沿着这些“匠人”的足迹可以找到中华历史的源头。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能工巧匠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