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5:10
鄌郚总编

“二十四孝”有王裒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7 20:54
鄌郚总编
  “二十四孝”有王裒
  张庆亮/文
  可能是受了孔孟之道的影响,山东尤其是潍坊一带,历朝历代出了很多孝子。元朝人编的《二十四孝》中,就有一位王裒(读“剖”,二声)。
  王裒是营陵县(当时驻地在今昌乐县营邱)人,他爷爷就是三国时期的第一好人、曹操手下的王修。他爹王仪,为人高洁正直,在司马昭手下担任司马(参谋长)时被冤杀。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的父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位。
  王裒从小道德高尚,身高体大,相貌堂堂,博学多才,按说是很有政治前途的,但因为父亲被冤杀,他坚决不与西晋王朝合作,隐居在家当了一辈子民办教师。市县两级政府三次召见、七次发文件让他当官,他都置之不理,而且终生不面向西而坐,因为西晋的都城洛阳在潍坊西边。
  王裒在父亲的坟墓旁盖了间草房,每天早晚两次到墓前跪拜,扶着坟前的柏树哭嚎,泪水沿树而下,柏树都因此枯萎了。王裒的母亲生性胆小害怕打雷,去世后,每逢雷雨天气,王裒都要赶紧跑到墓前喊“裒在此”!娘啊你别害怕,儿子在这里守着你!
  尽管当教师家穷,王裒却洁身自好,从不接受别人的周济帮助。学生帮他割麦子他也不让,但学生有了困难他却千方百计施以援手。有一次,他的一个安丘学生被县政府派了劳役,请他给县长写封信说情。他说,同学啊,你老师有学问没权势,写的条子不管用,我陪你去县政府报到吧。
  第二天,王裒自己挑着干粮,让儿子背着柴草,去送这个学生。在校的和已经毕业了的同学得到消息,“门徒随从者千余人”,都呼啦啦跟着去了。安丘县长听说王老师带了很多人,还以为是师生集体来送锦旗呢,赶紧“整衣,出迎之”,面带笑容亲切接见。王裒说,县长你好,我的学生被政府派了劳役,我把他送来了。然后与学生执手告别,涕泣而去。县长赶紧道歉说,别生气王老师,让在校学生服劳役是不合适的,让他跟你回去好好读书吧。
  王裒跟一位叫管彦的老乡,关系很好,给儿女结了“娃娃亲”。管彦后来当兵成了西晋王朝的军官,死后葬于洛阳,王裒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别人。管彦的弟弟管馥很生气,就上门来质问王裒讨个说法。
  其实王裒是对管彦与西晋王朝“同流合污”不满,但又不好直说,就婉言解释说,我的几个姊妹都嫁往他乡,现在音讯皆无联系断绝,我早就发誓不让女儿远嫁。现在你哥哥葬在了洛阳,你侄子就是京城的人了,这门亲事不合适了。
  管馥说,这不要紧,我嫂子娘家是临淄,他娘俩肯定会回来的。王裒勃然大怒说,把父亲葬在河南洛阳,自己撇下父亲跟着母亲回到山东?这么不孝顺的儿子,我女儿能嫁给他吗?
  西晋的真正统一实际只有37年。随着“八王之乱”,西晋很快被匈奴汉国(前赵)灭亡,琅邪王司马睿渡江南下建立东晋。潍坊地区的很多家族纷纷随之南下,王裒不忍扔下父母的坟墓,背井离乡,在混乱中“为贼所害”,其坟墓在今昌乐县营邱镇王裒院村。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