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5:32
鄌郚总编

史上第一所大学是潍坊人办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7 20:38
鄌郚总编
  史上第一所大学是潍坊人办的
  张庆亮/文
  正值高考,凑个热闹,说说中国大学的来历:史上第一所大学是潍坊人办的。
  大学,古代称为“太学”(太=大),创办于公元前124年,地址在京城长安,时称“长安太学”,比公元972年创办的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早了1096年。
  创办太学的这个人,是西汉菑川国薛县,今潍坊市寿光人公孙弘。菑川国是个王国,驻地今寿光城南纪台,与淄博市的“淄川”无关。公元前124年,公孙弘担任丞相后,经汉武帝同意,在长安城南创办了这所人类史上第一所大学。
  当时,长安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官,首届招生50人,称为“博士子弟”,主要课程是“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学习负担不重,自主选学一“经”,教师定期讲解。考试压力也不大,每年只考一次。
  太学的学生就业前景很好,绝不会“毕业即失业”,只要考试及格,就直接安排到政府部门当官做公务员。教师的待遇很高,校长(太学祭酒)更牛,负责全国教育行政工作,相当于国务委员兼教育部长。
  作为国家的最高官立学府,直到清末,历朝历代的各级官吏基本都是太学出来的,堪称为国家栋梁培养基地。所以,潍坊人为此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复姓公孙,名弘,字季。他草根出身,曾在薛县看守所干过“协警”,不知犯了啥事儿被辞退,只好去渤海边上给人打工放猪。混到40多岁时忽然发现,放猪没出息,还是公务员好,就背着干粮,到了潍坊市区西南的浮烟山上,日夜发奋攻读《春秋》经。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决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下诏在全国招考“贤良、文学”之士。60岁的公孙弘因为“贤良”,被征召入京,当了传授儒家经典的“博士”。这“博士”不是学位,而是“六百石”的官职,这个放猪娃一下子就成了正市(厅)级干部。
  毕竟没有经验,在奉命出使匈奴时,大概是政策方面没有把握好,事儿办得不合汉武帝心意,公孙弘就借口有病,免职回家了。
  两年后,汉武帝又下诏,在全国征求“文学”之士,公孙弘又被菑川国推荐上报,不料在100多名考生中,笔试弄了个倒数第一。但在汉武帝亲自主持的面试中,却又成了正数第一名。也不知阅卷的老师啥眼神儿。
  历史上,很多人对公孙弘评价不高,一是说他都成了国家领导人啦,日常生活中还“布被,食不重肉”,睡觉不盖绸缎,吃饭只上一个荤菜,是减肥啊还是作秀啊?二是认为他“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汇报工作时,即使认为皇上错了,也不争辩,原则性不强。
  有个叫汲黯的同志,还当面向汉武帝告状,说他“多诈”、“不忠”。公孙弘的回答则是:“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汉武帝很以为然。当然汲黯这人也不错,优点是实在,缺点是太实在,不适合在机关工作。
  后来,公孙弘又干过御史大夫(纪委书记、监察部长),“位在三公”,成了中央核心领导班子成员。77岁时,公孙弘被汉武帝升任丞相,封“平津侯”,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总理。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