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0 19:54
鄌郚总编

七七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31 16:11
鄌郚总编
  七七  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为忌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日止,共为七七。头七,即死后第一个“七”日,余类推为“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最后称为“断七”或“终七”。
  “七七”是佛教在我国流行后产生的一种风俗。按照佛教的轮回观,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中阴身”,如童子形,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不得生缘,则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在此期间举行超度、祭奠,形成习俗。清·钱泳《履国丛话·考索·七七》曰:“丧家七七之期,见于《北史》、《魏书》、《北齐书》及韩琦《君臣相遇传》,又顾亭林《日知录》、徐复祚《村老委谈》、郎瑛《七修类藁》皆载之。要皆佛氏之说,无足深考。惟《临淮新语》谓始死七日,冀其一阳来复也。祭于来复之期,即古者招魂之义,以生者之精神,召死者之灵爽,至七七四十九日不复,即不复矣,生者亦无可如何矣。此说最通。”按钱泳之言,七七之说,始见于北魏胡太后父国珍卒之诏,《魏书·胡国珍传》:“又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而唐代则盛行七七斋。《旧唐书·姚崇传》:“崇为遣令诫子孙云:若未能合依正道,须顺俗情,从初七至终七,任设七僧斋。若随斋须布施,宜以吾缘身衣物充,不得辄用余财。”宋·司马光《书仪·斋僧》曰:“世俗信浮屠诳诱,于始死及七七日、百日、期年、再期、除丧,饭僧设道场,或作水陆大会。”
  至元、明、清时期,“七七”之俗尤盛,这在古代小说、戏曲中皆有充分的反映。元·无名《小孙屠》戏文第四出:“你若家里死后,便累七追享,不免请几个僧人。”《孽海花》第二十六回:“谁晓得一经了七,她的原形渐渐显了,常常不告诉我,出去玩耍。”《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写道:“十老痛重,医治不痊,呜呼哀哉。朱重捶胸大恸,如亲父一般,殡殓成服,七七做了些好事。”古典名著《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亦有大段地叙述。贾珍的儿媳秦可卿死后,贾珍“哭得泪人一般”,发誓要“尽我所有”办好丧事。他“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零八众僧人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死鬼魂;另设一坛于天香楼,是九十九全真道士,打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外五十众高僧、五十位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金瓶梅》中写为李瓶儿做七的风俗与《红楼梦》有相似之处,其场面亦颇宏大。首七:“报恩寺十六众上僧,朗僧官为首座,引领做水陆道场,诵《法华经》,拜三昧水忏,亲朋伙计无不毕集。”二七:“玉皇庙吴道官受斋,请了十六个道众,在家中扬幡修建斋坛。……那日三朝转经,演生神章,破九幽狱,对灵摄召,整做法事。”三七:“有门外永福寺道竖长老,领十六众上堂僧来念经。”四七:“请西门外宝庆寺赵喇嘛,亦十六众,来念番经……”这些生动、只体、形象的描写,正展现了明清时期“七七”习俗的盛行。(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回复 引用 顶端
位置: » 竹影大观园 » 丧葬习俗 » 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