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4 12:44
鄌郚总编

殉葬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31 16:04
鄌郚总编
  殉葬  旧俗,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称为“殉葬”。西汉时有个广川王,常好聚集无赖少年到处游猎盗墓。一次,他们在盗掘一座古墓时,“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尸体“或坐或卧,亦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墓中“唯一男子,余皆女子”。原来,这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的坟墓。这一百多女子,全是为幽王生殉的妃妾。(《西京杂记》)
  殉葬是一种古老的习俗,甲在原始社会,人们便习惯于把随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生前喜爱的日用品和死者埋葬在一起。随着氏族社会末期私有制的产生,开始出现了人殉的萌芽,殷代发展至盛,并成为一种制度。正如《墨子·节丧篇》所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安阳殷墟侯家庄的一个大墓就有l64人殉葬。到了周代人殉之风稍衰,但在上层贵族中仍存在人殉的习俗。《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另外还杀殉l70人。引起国人的哀恸,“为之赋以黄鸟《诗经·秦风》:“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以此来讽刺、抨击杀殉“三良”的残忍做法。人殉的恶俗亦逐渐受到摈弃。《礼记·檀弓下》载:“陈乾昔寝疾,属其兄弟,而命其子尊己曰:‘如我死,则必,大为我棺,使吾二婢子夹我。”陈死后,他的儿子说:“以殉葬,非礼也,况又同棺乎?”没有照他的话办。这说明,就是在上层贵族中,人殉的习俗也不那么顺兴了。据《礼记·檀弓下》载:“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子车的弟弟子亢回来了,对他们说:“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熟若复与宰?得已,则吾以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子车的妻子与总管并不愿意去死,只好同意取消生殉婢妾的打算。
  春秋之后,多用俑代活人殉葬,对此,传说孔子也认为“不仁”。《孟子·梁惠王上》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但在秦朝,人殉的恶俗似乎又发展起来。目前发掘的秦始皇陵区中,已发现17座殉葬墓。《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全从死殉葬。
  汉代以后,人殉现象基本消失,但物殉习俗却兴盛起来。汉代大兴厚葬之风。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考》中曰:“凡生人所用之器,无不可为从葬之器。”殉葬之物有珠玉珍宝。《晋书·索綝传》云:三秦人尹桓解武等数千冢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帝问綝曰:“汉陵中物何乃多耶?綝对曰: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汉武帝飨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耳。”有饮食用器。《西京杂记》曰:“袁盎冢器物都无,唯有铜镜一枚。”有偶车马铜人及各种伪物。《潜夫论·浮侈篇》曰:“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多埋珍宝偶人车马。”此外,人殉之俗并未绝迹。《朝鲜李朝世宗实录》有段记载再现了永东二十二年(1422),成祖死后逼殉宫女的悲惨情景:“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其中有个朝鲜选献的韩妃,临终时对守候在身边的乳母金黑连呼:娘,吾去!娘,吾去!”话声未绝,便被太监踢开木床,一命呜呼。《明会要》卷十七载:“天顺八年,英宗崩,遣诏罢官妃殉葬。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用殉葬,多者至数十人。景泰帝以郕王薨,犹用其制。至是遣诏罢之。”
  对于殉葬这一恶俗,古代小说中时常述及。《红楼梦》中的丫头鸳鸯,一生忠于贾母。贾母死后,她为了“免受这样的折磨,”便上吊“随老太太去了。”贾政等嗟叹着说道:“好孩子!不枉老太太疼她一场;”即令人连夜买棺盛殓,并吩咐其他人:“她是殉葬人,小可作丫头论,你们小一辈的都该行个礼儿。”徐珂的《清稗类抄》中,写了一个孝女孙兰贞,“年l5,父早丧,寡母抚之成人。”母病“晨夕侍奉,割肱进汤,然终不见效。”其母死后,兰贞“绝食七日亦死,乡人无比感激,就把她葬在其母旁边。”上两例为殉主人、殉母者,以示报恩尽孝。而殉夫者,有《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女殉夫”一例,描写生动逼真。王玉辉走了二十里,到了女婿家,看见女婿果然病重,医生在那里看,用着药总不见效。一连过了几天,女婿竟不在了,王玉辉恸哭了一场。见女儿哭的天愁地惨,候着丈夫入过殓,出来拜公婆,向父亲提出:“我而今辞别公婆、父亲,也便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公婆两个听见这句话,惊得泪下如雨,说道:“我儿,你气疯了!自古蝼蚁尚且贪生,你怎么讲出这样话来!……”三姑娘道:“爹妈也老了,我做媳妇的不能孝顺爹妈,反累爹妈,我心里不安,只是由着我到这条路上去罢。只是我死还有几天工夫,要求父亲到家替母亲说了,请母亲到这里来,我当面别一别,这是要紧的。”王玉辉道:“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王玉辉执意,一径来到家里,把这话向老儒人说_『。老孺责他越老越呆,痛哭流涕,连忙叫了轿子,到亲家家去了。王玉辉在家,依旧看书写字,候女儿消息。老孺人见女儿每日梳洗,陪着母亲坐,只是茶饭全然不吃。母亲着实劝着,那里劝的转。饿到第六天上,不能起床。母亲看着,伤心惨目,痛人心脾,也就病倒了,抬了回来,在家睡着。又过了三天,二更天气,几把火把,几个人来打门,报道:“三姑娘饿了八日,在今日上午时去世了!”老孺人听见,哭死了过去,灌醒回来,大哭不止。王玉辉走到床面前说道:“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此后官府还为三姑娘殉夫建坊修祠,旌表其节烈。此例虽写三姑娘以死殉夫,行为之愚蠢;其父赞不绝口,言语之可悲,然而更表明旧礼法对人们心灵毒害之深。
  至于以物殉葬者更不乏其例。如《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三卷《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中,当防御从崔生手中接过金凤钗看了,大惊道:“此乃吾之女兴娘殡殓时,戴在头上,钗已殉葬多时,如何得在你手里?”至今,人们有将已故之人,生前常用或喜爱之物同时入葬,亦是古俗之痕迹。
  述及殉葬旧俗,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唐·牛僧孺《玄怪录》曹惠篇载:南朝著名诗人谢眺死后,他的好友文学家沈约,将两具制做精巧的木偶做为陪葬之物赠送,以示哀悼。让木偶在墓中侍候主人。(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回复 引用 顶端
位置: » 竹影大观园 » 丧葬习俗 » 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