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4 12:47
鄌郚总编

火葬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31 16:02
鄌郚总编
  火葬又名火化。葬法之一。这一习俗最早盛行于古印度,《立世阿毗昱论》六卷载:“剡浮堤之,若眷属死,送丧山中烧尸弃去。”《大唐西域记》卷二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日火葬,积薪焚燎……”。在我国边远民族地区也古已有之。据《墨子·节葬下》中记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孝子。”仪渠也作义渠,今甘肃庆阳县西南,可见先秦时代义渠人是实行火葬的。但这还不能算最早,l945年在发掘甘肃临洮县寺洼山的史前遗址时,出土了一个盛有人类骨灰的灰色大陶罐,可见我国古代边远民族地区的火葬习俗可溯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然而,我国中原地区汉民族在汉代以前,人们把焚尸视为奇耻大辱和最严厉的刑罚之一。如:战国时期燕军围攻齐国即墨城,掘齐人冢墓,火烧死尸,齐人“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百十倍。”(《史记·田单列传》)王莽作焚如之刑,烧陈良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将自已的亲人以火葬为正式葬法,自然难以想象。
  汉代以后,佛法东移,僧徒依教规死后须焚身。后扩大到民问,甚至皇室成员也有火葬。宋代以后,火葬成俗。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当时我国北至宁夏,西到四川,东达山东,南到浙江的广大地区盛行火葬,以至宋太祖建隆三年(962)曾下敕令说:“近世以来率多火葬,甚违典礼,自今宜禁断。”(《东都事略·太祖记》)南宋江南地区,由于地少人多,火葬之风更盛,因此,宋高宗绍兴年间,大臣范同言曾上奏:“今民俗有所谓火化者,……河东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他要求朝廷发布命令:“贫无地葬者,许以官地安葬。”明、清两代朝廷,对火葬仍视之为丧伦天理的行为而列为历禁。明朝曾令申:“近世狃元俗,死者或以火焚而投骨于水,伤恩败俗,莫此为甚。其禁止之,若无贫地者,所在官司择宽阔闲地为义冢,俾之葬埋。或有宦游远方,不能归葬者,官给力费以归之。”(《明史·礼志》)同时制定了惩处火葬的法律:“其从尊长遗言将尸烧化及弃置水中者杖一百。”(《明律·礼律》)“若毁弃缌麻以上尊长死尸者斩”;“其子、孙毁弃祖父母、父母及奴婢、雇工人毁弃家长死尸者斩。”(《刑律·盗贼》)这里的“毁弃”包括火葬。清代法律沿袭明代并增加一条:旗民丧葬概不许火化。同治年间,火葬习俗一度盛行,高邮地区禁令规定:地保、邻右知有火葬而不告发者,要“一律治罪”。
  由于朝廷的严禁,火葬在明清时代逐渐衰落,但却从未敛迹。而这一葬法习俗,在古代小说笔记中时常述及。宋《梦粱录》,叙述蔡汝拨的庶母沈氏病死,“汝拨尚幼,父用火葬。汝拨伤母无松楸之地,尝言之辄泣。”等长大后,他“以木刻母形,以农衾棺椁择地葬之。”凌濛初《拍案惊奇》卷十一《恶船家计赚假尸银,狠讣人误投真命状》中王生三岁的女儿因出痘子而死去,“王生夫妻就如失去了活宝一般,各各哭得发昏,当时盛殓已毕,就焚化了。”卷十三《赵六老舐犊丧残生,张知县诛枭成铁案》中亦述及火葬事:赵六老夫妇,娇生惯养把儿子赵聪扶养成人。那知赵聪娶妻之后,在媳妇的唆使下,虐待老夫妇俩。赵妈妈气恼成疾,不日去世。赵聪连棺材也不愿买,赵老儿无可奈何,寻了几件旧衣服折了钱买了口棺材入了殓。过了断七,赵老儿要儿子买块坟地安葬。赵聪不高兴地说:“寻什么地,依我说时,拣个日子,送去东村烧化了,也倒稳当。”六老听了这话,“眼中直掉泪。”赵聪之言固然可恶,但从中说明,当时火葬风习的存在。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李玉英狱中讼冤》中写道:“那老妪自从李承祖去后,日夕挂怀,染成病症,一命归泉。有几个亲戚,与她备办后事,送出郊外,烧化久矣。”
  火葬习俗在明清时代,不但仍然存在,而且设有化人厂。小说《红楼梦》中,有位心比天高、命同纸薄的丫头晴雯,当她被逐出大观园,含恨而死之后,王夫人闻信传命:“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子痨死,断不可留!”于是晴雯被立刻入殓,抬往城外化人厂去了。
  火葬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主要葬法。(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回复 引用 顶端
位置: » 竹影大观园 » 丧葬习俗 » 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