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4 13:27
鄌郚总编

上巳节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31 16:22
鄌郚总编
  上巳节  古代以干支纪时,将农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节”。每逢此日,女巫在河边举行消灾除邪仪式,人们到河边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祓除疾病和不祥。史称之为“禊”或“祓禊”。由于三月上巳日每年不同,故至魏晋时即以三月初三代之,遂沿袭至后世。
  上巳节约起源于周朝。《论语·先进》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汉末蔡邕《月令章句》曰:“《论语》‘暮春浴乎’,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溪,盖出于此也。”《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可见周代即有此风。《诗·郑风·溱洧》记载了当时上巳节的盛况:“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简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讦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由此可看出上巳节亦是青年男女互相结交的节日。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写道女方主动邀请男方一起去水边游玩,反映了上古民情与后世之不同。
  两汉至唐宋时,上巳节盛极一时。人们不仅仅是举行沐浴祓禊仪式,而主要是把它当作游春取乐的大好时光。东晋葛洪《四京杂记》载:“三月上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汉高祖与最宠幸的戚夫人也兴高采烈地“张乐于流水”之滨。《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流杯曲水”亦称“曲水流觞”。即把酒杯漂浮在水上,借流水传杯递盏,以为戏乐。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观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说的就是王羲之等名士上巳节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流觞饮酒,赋诗咏怀的情景。
  隋唐以后,三月三携酒食出游,踏青聚饮更加蔚成风气。隋代卢思道《上巳禊饮》诗:“山泉好风日,城市厌嚣尘。聊持一樽酒,共寻千里春。”唐代杜甫《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宋代周必大的诗句“修楔归来却踏青,临流谋野两关情。”均对上巳节春游的习俗作了生动描述。唐代长安的曲江池,是游览的胜地。每逢三月三,皇帝都在这里宴会群臣,恣意玩乐,“曲江流饮”,名重一时。此风直至清代亦然。《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民间三月三游览蟠桃宫的习尚:“蟠桃宫在东便门,河桥之南,日太平宫,内奉金母列仙。岁之三月朔至初三日,都人治酌呼从,联镳飞鞚,游览于此。长堤纵马,飞花箭洒绿杨坡;夹岸联觞,醉酒人眠芳草地。”
  历代的笔记小说,对上巳节风习也多有描绘。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书》载:“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携之水滨盥洗。”以三月桃花水洗掉身上的晦气,以图吉利。《续搜神记》载:“卢充猎,见獐便射,中之。随逐,不觉远。忽见一里门,如府舍。问钤下,钤下对曰:‘崔少府府也。’进见少府,少府语充曰:‘尊府君为索小女婚,故相迎耳。’三日婚毕,以车送充至家。……既与崔别后四年之三月三日,充临水戏,遥见水边有犊车,乃往开车户。见崔女与三岁儿共载,情意如初。……”东晋王嘉《拾遗记》描写江汉居民在上巳节祭祀淹亡的美女延娟、延娱的情景:“至暮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间,或以时鲜甘味,采兰杜包裹,以沉水中,以惊蛟龙水虫,使畏之不侵此食也。”这些故事,都透过上巳节风俗,折射了劳动人民的善良愿望。(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