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4 22:15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下河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0 13:40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下河村
  供稿 张乐清 张洪国
  下 河 村位于临朐县城南16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西1.5公里。辛(寨)杨(家河)公路从村北穿过;大辛河由东而北绕村半圈。东南与张龙村相邻,东北与大辛中村相接,西与尹家庄、刘家庄相近,南靠杏山和下河水库。聚落呈长方形,南北约550米,东西约500米,东南部地势略高。
  北宋,夏姓立村,因东、北、西三面临河,故取名夏河。后韩姓迁入,夏姓衰,演为下河。清末,韩姓迁往夏家山。明崇祯年间(1628~1644),张姓由郝庄迁入,王姓由本镇姚家庄迁入。清末,陈姓从今东城街道焦窦村迁入。1960年冶源库区移民,姬姓从本镇姬家河村迁入。那、贾、冷、傅姓于20世纪70至90年代招赘入住。
  全村有张、王、陈、姬、那、贾、冷、傅8姓,353户,1340人,王姓占47%,张姓占45%,陈姓占4%,姬姓占3%,其余占1%。那姓为满族,其余皆是汉族,1户信基督教。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仁寿乡张龙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七贤区南流社;1930年属第二区南流镇;1945年属南流区南流乡;1952年属第四(南流)区下河乡;1956年属南流区南流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南流乡;同年9月,属南流人民公社;1959年11月南流公社撤销,属辛寨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属辛寨镇。
  全村耕地1280亩,主要分布在村南、村东。村南为棕壤,分三沟三岭,即大南沟、小南沟、小东沟、大西岭、小西岭、南岭。地势南高北低,易干旱。村东为褐壤,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林果生产。村南建起山楂园12亩,苹果园10亩,桃园20亩。村东建起葡萄园80亩,樱桃园5亩,瓜菜大棚11亩,白菜种30亩。王元东建起葡萄园8亩、桃园10亩。
  养殖业以奶牛、猪、鸡、鸭为主。村西村北建起标准化养殖小区,鸡、鸭规模较大的15户,狐貂场1户,养猪场5户,奶牛场1户。2004年,村畜牧业受到潍坊市政府表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工商服务业发展较快。较大规模的企业有张乐敏的综合化工厂、张乐恩的塑料厂、王元浩的塑料制品厂、王元富的石英材料厂、王庆富的电器厂、张兆民的骨粉厂、李永群的汽车配件厂等企业近10家,可解决劳动就业岗位200多个。现有个体商店5家,饭店2家,维修加工点3家,肥料农药店2家,还有馒头房、油条铺、肉店、浴池、理发店各1家。外出打工务工者200余人,多数从事建筑、装修服务行业。
  1975年,全村通电。后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电话、手机、电脑逐步普及,摩托车、电动车每家一辆。
  全村拖拉机、农用车36台,小轿车、面包车25辆,大中型货车18辆,大型客车2辆,收割机、播种机、脱粒机、粉碎机12台。
  2007年,户户用上县水利局大峪供水站的自来水。
  1977年开始,村里统一规划建设居民住宅,350多户住进新建标准房,10户住进新建楼房,人均居住面积30多平方米。
  2004年以来,拓宽、硬化村内大街5条,全长2500多米。
  1964年开始修建南沟水库,1966年完成,库容2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50亩。1970年又在东河修建扬水站,架设渡槽500多米,解决全村的土地灌溉问题。1967年开始,对全村耕地进行整治,1969年改西河造田20多亩,约10年时间,全村1000多亩耕地全部建成稳产高产田。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科学种田,粮食产量由1976年的亩产250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900公斤。
  清末,村设有私塾。1936年办起小学,本村王汝安、张洪德任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办学条件不断改善。1959年,南流完小迁到下河,成为学区小学,第一任校长高树良。1968年,增设下河、尹家庄、刘家庄、姚家庄、郭家庄子5村联办初中,校长祝介文。1984年撤并到南流联中。1986年小学进行校舍改造,新建教室24间,建起大门、花坛。1992年新建办公室7间,南屋5间,新增课桌凳130套,学生高峰期达到10个教学班,500多人。1990年至1997年连年被县、镇评为先进单位。1995年被评为市级达标学校,校长张乐清。现学校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教室24间,办公室7间,教师10人,在校学生80人。幼儿园1处,教师1人,学生56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村走出大学专、本科以上学生116人。
  清道光年间秀才王祉,弃儒从医,精岐黄之术,悬壶济世数十年。1957年,国家正式派医务人员2名在村设医疗所。1965年,村自办卫生所。1970年,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村民年缴纳2元,在村内免费治病,队改村后停办。现有卫生所2处,医务人员3名。全村95%以上的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民国时期张锡珍、张锡川等经常组织古装京剧演出。解放后,王汝法、张洪佐、张洪佑等每年春节都组织古装吕剧演出。1978年改革开放后,众多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在街头巷尾表演秧歌、舞蹈、歌曲等节目。
  村人素有保家卫国的优良传统。1947年,临朐战役时,王汝胜为队长,带领30多人的担架队,支援前线,运送伤员。孟良崮战役时,10多人参加担架队,为革命胜利立下功劳。1948年9月,南流区组建150人的挑子连支援前线。村人陈汝亭时任一排副排长,王汝恒任二排副排长。挑子连突破层层障碍,到达淮海前线,为淮海战役胜利做出贡献。
  参加过解放战争的有:王汝敬,1915年3月生,1946年12月入伍,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排长,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牺牲。张洪善、张洪仁、王继太、张乐礼、张洪庆、张洪明分别参加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等。
  村自古人才辈出。
  王洪宾,清光绪年间(1875~1908)秀才,行医为业。张洪法,民国时期大学生,曾供职于国民党海军司令部,解放后任淄博市某中学教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张锡义,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系村最早的中共党员,曾在南流区工作。
  在政界任职的县处级干部有:王汝浩、王元忠、陈方忠等。
  在军界任副团职以上干部有张洪善、王继丰、陈方义、张清华、王继广等。
  卫生、教育、工程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有:王继周、王继本、张乐祥、王继环、张在兴、张兆珍、张乐浩、王继兵、王继兰、张乐水、王继喜、张乐山、张兆永、张鹏、张乐森、王元忠、王元彬、张洪潭、夏汝信、张乐清、张乐升、王继龄。
  村两委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事业,对个别伤残病弱老人和低收入困难家庭办理最低保障金,享受民政村级救助24人。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村人长寿者多,90岁以上老人10名,80岁以上老人36人。
  村南2公里处杏山西侧原有一寺庙,曰龙岩寺。主体建筑有大殿和佛塔。院内外古松参天,肃穆壮观。民国十年(1921)县知事陈瀛伐树建学校。周围村民千余人闻讯前往阻拦,与伐树者发生激烈冲突,争斗中互有损伤,重者头破血流。下河村民陈文兰,带利斧前往,挥动利斧在树周围旋风般左冲右突,勇不可挡,伐树者望而却步,他们见众怒难犯,只好无功而返。从此留下“陈旋风双斧镇龙岩”的美传。
  村东南250米原砖厂址是战国至秦汉古遗址,曾出土过青铜剑、头盔。村东王府地曾出土宋代陶瓷器与铜钱,地面曾有许多古建筑残垣瓦砾。相传曾有一宋代王爷在此建有王府,故称王府地。村内一老槐树属明代立村槐。王姓祖碑《王氏宗派》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
  说明:村志节选自2012年资料,错、漏在所难免,请读者见谅。如发现问题,可与村中供稿者联系沟通。特此说明。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