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8-04 15:39
鄌郚总编

百年胶济囬眸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0 20:23
鄌郚总编
  百年胶济囬眸
  家在胶济铁路南
  昌乐火车站
  胶济铁路上济南和青岛火车站钟楼上的时钟己经走过了110多年。尽管它跨过了百年沧桑,在人类历史上百年也只不过是瞬间。
  1904年初春,德国人把胶济铁路修到了昌乐。1904年6月1号,一阵尖锐的火车气笛声响,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德国人按殖民地轻便铁路的标准来修铁路。技术标准低,投资少,曲线半径最小才300m.胶济铁路线全长384km.昌乐站位置距中,距济南186公里,距青岛207公里。在朱刘车站购票至青岛济南票价相等。在胶济铁路线上地处重要位置而闻名山东半岛。
  生活在这里的人,早已习惯了与火车站相邻而居。作为昌乐城象征的昌乐火车站,穿越了胶济百年风雨曾载着几代昌乐人的记忆。如同忠诚的卫兵站在那里,守护着列车驶进开出。目送着百年岁月的匆匆流失,记下了昌乐的真实兴。历史只记住了胶济线上的宏大事件,昌乐小站被忽略不计。它也曾人涌如梭,货物云集。它就站在那里,见证各时代的铁路上的故事,火车无数次的短暂停下,又鼓足全力向前驶去。
  冬日的凛冽寒风中,昌乐车站老水楼子有点冷寞、苍凉、它沉稳的在阳光下,威严耸立,象颗巨大的钢钉,钉在了历史岁月的深处。向过往如梭的动车诉说着泛黄时光里的故事,面对兴衰,守望着胶济铁路并和它共存。驰骋胶济江湖了几十年的绿皮火车被淘汰,昌乐车站人流车流云集的繁忙热闹情景成了历史,一个时代结束了。
  昌乐站一座坐北朝南的德式尖顶平屋。共五大间,北面留有两个大门,南面留有-个。三大间2个门南北贯通到站台是票房子。两间一个门只留在面北朝向铁道是客运值班运转室。乳黄色的水泥拉毛墙面。四周门窗立柱用青岛崂山的浅红色花岗岩磨菇石平砌到屋檐。平口线下-圈,装饰向下白色三角形图案。红瓦面,红色门窗,壁炉式长方型烟囱。两屋山墙迎风屋脊呈白色。是典型的胶济铁路中小车站建筑形式。与城里大十字口法国人天主教堂建筑的风格相似。因地制宜很好地表现出一种异国建筑群美学的整体性。
  昌乐老百姓火车站人称为票房子。它集售票。 候车。 出进站-体。紧贴票房东屋山有三间出前廊的建筑是站内调度机务信号运转值班室。略低于票房子建筑。出站口有一趟风雨门廊,直通站台。车站铁路南一侧东西方向设木制栅栏尖头向上,约二米高连接至东西站内管辖区。车站票房子向南,有个站前停车马的小广场,东边有通向货场的铁门。西边有站铁路职工公寓,电务。 供给水。 信号。 站长办公区。东边是客货运行调度值班室。行李房等建筑都是相似的德式风格,依旧立在那里。这群建筑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见证了胶济铁路的兴衰。
  1927年, 民国16年8月,昌乐县新知县,费县人王景崇乘坐从济南东站驶向青岛的火车来昌乐县就职,火车喘着粗气缓缓地驶入昌乐站,刹车声中哐铛停在靠在站台上。王景崇带着一队真枪实弹的卫兵,警戒森严地走下车厢。这时,原知县曹宗翰的随身侍卫李杰三,身配双枪,来到站台上。王某一卫兵手持匣子枪,问:“你是谁?来干什么的?”李杰三说:“我是曹县长的警卫李杰三,奉命来接新县长的。”卫兵盯了李杰三一眼,突然扬手两枪将李杰三击毙在站台上,说:“好大的胆子,敢”劫“县长?”随后将刚进站的曹宗翰拘捕,押送济南听候处置。
  曹县长,字霞村,掖县人。1926年8月,奉张宗昌命,接替莱阳人于之昌,仼昌乐县知事。在昌乐刚执政-年,曾亲率警备队去北展剿临胊入昌乐之匪患。又竭力争取省政府在昌乐建粮食平粜处,从省里调配红高梁3500包,平价售给县里贫民百姓,度过春荒。因责令县各界商号大户捐款集资,主持筑坝引小丹河水入城工程失败而引发县众人下满。恰逢,张宗昌召集各地民众代表去省济南开会,以示张勤政爱民问疾苦之心,昌乐县六人赴省渗加此会,会上是否上奏省衙诉苦吿状。今无处查证。但曹县长确是因引小丹河之水失败而失官入狱无疑。窃以为如张宗昌如能看在掖县老乡亲情份上,念县民不因春荒,而饥肠辘辘倒毙於路旁之性命。不顾及个人安危亲为县民除匪患。其为官政绩还算是凑和的吧?功过三七开,赏他个易地作官。头顶七品乌纱不取,也讲的过去。不知为何如此严办?
  王景崇新县长刚下火车就站台执法处置了李杰三,硧实开了昌乐知县上仼涉政之急速,施政务实第-人先河。这一把火烧的昌乐为官史上无前例,后继县官也无人能越之!
  关于卫侍李杰三站台之死,是他罪有应得。人们认为是他借引水入城工程募捐之事,持枪敲诈各界乡民,如匪刼钱敛银,假公而私饱。平日积民怨太甚。暗中有人早向省政府吿发了他,王景崇新县长上仼后下决心拿李杰三开刀问斩,站台上询问无疑后,故当场正法。王景崇刚下火车就迫不急侍果断出手呜枪,立斩李杰三於车站,震慑住了曹宗翰。而曹知县平日放仼李杰三作恶行为,不闻不问,仼其为之,当问失职之责。真相如何?无人知晓了。
  近百年来,山东半岛一次次发生的战争,外来侵略者之间殊死斗争无不与胶济路权争夺有关。1914年8月25日,日本对德宣战,强占青岛。霸占胶济铁路,同年改胶济铁路为山东铁道。成立日本山东铁道守备联队,占领昌乐火车站。1922年11月,根据中日在美国华盛顿会上签订条约规定,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日本归还山东胶济铁路。昌乐火车站回到中国人民怀抱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实现日本人梦寐以求重占胶济铁路的山东半岛梦想。铁路两边是重点占领保护区,对村民搜查,并放发良民证。日本人占领昌乐先占据火车站,驻站军人职工近百人。召集民工百姓修建车站对面铁路北小围子据点,加强铁路沿线警戒。
  日本人无辜抓捕铁路两边村民,对破坏铁路疑似犯严加惩处,押在小围子监狱,地上插上刺刀尖朝上,让人趴在上面用手撑支起身体。在背上放上一油筐朝筐中添土,逼其招汄同伙。昌乐沿铁路线自发的抗日群众,趁黑夜拆卸铁轨道钉螺丝连接钢板,连夜让铁匠打成农具鐝头,镰刀,扒锯子等。天亮,日本鬼子进村搜査己死无对证了。昌乐商家庄百姓破坏铁路,使其六。七节车厢脱轨翻车。胶济线中断。高家河大丹河铁路桥有-小队日本兵把守,一日夜晚,有支精干旳抗日武装队伍靠近大铁桥,想炸毁此桥。日本兵急了眼,从昌乐火车站西用迫击炮增援守桥日军,呼啸着的炮弹越过沿线村庒上空,落在丹河沿上。周围百姓吓一夜未合眼。
  因战争,日本本国劳动力急缺。日本人开始在昌乐县及邻县各城镇到处抓人,把中国青壮年装上火车拉到青岛大港,用货轮运到日本本土作劳工。从昌乐火车站运走,有记载的最终去日本作劳工的昌乐各乡镇村民有341人之多。至少有100多名昌乐人屈死北海道矿山荒野。 1938年6月24日,日本人为修复铁路,制造了惨无人道的朱刘大桥村铁路惨案,烧毁房屋75间,无辜杀害14名大桥村百姓。日军的暴行,激起了昌乐抗日军民极大愤怒和强烈反抗。
  日本人在昌乐火车站附近,抓捕昌乐青壮年日夜加班施工建造车站水楼子和炮楼,并同时在大丹河打大口径水井两眼,铺设2千多米铸铁供水水管道至昌乐站内。修建大型的水鹤式自转360度火车机车供水站。又强占开采坊子优质煤矿之资源,使全胶济线运行中的机车可以在坊子车站编组中转上燃料煤。把昌乐建成全胶济线运行机车供给水中间经过车站。大丹河水质优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日本人在昌乐站专门成立供给水管理所。整个昌乐火车站管辖区生活用水。
  胶济全线抗战时期,日本人把列车对开通过能力增加到最大。胶济铁路成为侵华戦争提供能源材料物质旳重要运输线。加快了对山东半岛的资源掠夺。为躲过国民党空军。 盟军飞机轰炸,在车站铁路两边修建铁轨墙,当飞机扫射机车时,停下的火车机车头开进两边修筑高墙的铁路线里,躲开飞机轰炸扫射。同时用济南。青岛。二十里堡军用机场的零式战斗机加强对全线铁路防空预警,保护胶济铁路线行车安全。铁路两边挖了大濠沟,对付抗日群众破坏铁道。
  1945年,日本战败,从胶济铁路沿线随处可见退败下来投降的日军和车站职员。他们低下了往日罪恶的头。日本侵华时期在胶济铁路线服役的车站职员,他们扶老携家带口,背着行李和老弱病残的人,成群结队,徒步向青岛方向集中靠拢,取道渡海回国。沿途百姓人们有人恨的向他们身上吐唾液。小孩用弹弓追打他们。途中路过昌乐站时日本人拉起横幅上面写着“向中国人借道回囯,拜托了!感谢关照!”之类的客气话。中国人最能以德报怨,宽宏大度。昌乐人待人厚道 ,性情憨厚,有宽厚善良之心, 善待弱者和战败投降吿饶之人,决不会趁人之危,在昌乐火车站为他们提供饮水食物方便,开善良之路,让他们借道回国。日本人中有人也掏出随身之物交与中国人留存,他们眼里没有了往日骄横残暴的邪恶霸气。那种趾高气扬杀气腾腾的气势已荡然无存。
  1945年,抗戦胜利,胶济铁路历经战争火与血的岁月,又回到中国人的手中。昌乐火车站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到今天。
  胶济铁路上的列车经过昌潍大平原铁路两旁万顷良田,一望无际的庄稼绿地。这是整个沿线山东半岛最美的农村农田景色。民国时,众多的教授,.大学问家、大师云集青岛,在去青岛山东大学教书的往返途中,对这里的大地之美有很动人的叙述描写。
  1934年6月,郁达夫写道:“由青岛去济南道上,最使我感到兴奋的是过潍县之后,到青州之先,在朱刘店驿,从车窗里遥望首阳山十几分钟。伯夷叔齐的古迹,在中国原有好几处,但山东的一角孤山,似乎比较有趣一点,因为地近田横岛,联想起来,也着实富有诗意…… 车过首阳山之后,走的老远老远,我还探头窗外,在对荒山上的一个野庙默表敬意。”这段话收录在郁达夫先生的<青岛。 济南。 北平。 北戴河的巡游><归航>文中。
  昌乐朱刘镇教委刘其安先生认为,从孤山下唯一能看到的庙宇只有夷齐祠,因此“野庙”便是夷齐祠。
  胶济铁路1900年修到高密,莫言写的《檀香刑》就是以胶济铁路修到高密时发生的事件,义和团和百姓武装对抗德国人的野蛮拆迁祖坟修胶济铁路,最后,斗争以失败吿终,使德国人停工一年,修筑中胶济铁路还是被迫在高密那里转一个弯,留下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悲壮故事。
  山东文学1990年11期就发表昌乐年青作家张劲松、以战争为背景,写的小说“票房子”以昌乐境内,胶济铁路线上朱刘小火车站票房为背景,写战乱中,真实发生在火车站的人和胶济铁路有关小人物的感情交汇、悲喜交集的故事。揭示了战争使铁路票房小人物于六草芥般命运,在关键时刻被改变的人生江湖奇遇故事和战争时,铁路人的真实生活现状。从战争宏大的历史背景现实埸面,表现出生活在铁路上人的芸芸众生精神信仰上的变化轨迹和人性中永恒不变真善美的本质。获得了山东建党70周年征文小说一等奖。至今记得小说中于六问解放军的话:赢了潍县,火车通得通不得?李少军也曾写过关於昌乐火车站的文章。潍坊、昌乐籍作者就是曾经生活在胶济铁路边的人。创作题材自然离不开它,它存在本身就是故事
  火车巨大的车轮碾过铁轨,在铁路车站两旁留下了无数的神奇传说,带走了车站乘车的人们,把他们的故事也传到了远方异乡。时空地域上的大流动,无形地域文化上的大交汇。滚动的车轮是信息流通的传媒载体。
  从昌乐德式老火车站上车,乘蒸汽机火车到达青岛。济南都需5-6个小时。这些老火车头。老绿皮硬座车厢是从德国用轮船运到青岛来的。德国制造工艺精良,运行稳定可靠,经济耐久实用。车厢里乘客和动物。 货物。混杂,车厢里可以自由吸烟。,坚硬的木座位,木茶几。车窗可随意打开条缝,让风飕地一下灌进来。冬季。山东半岛旷野上,土灰色的村落, 沟壑上的玉米杆柴禾垛。 收获后一望无垠的田野上留下整齐的庄稼杆茬子头,从列车车窗外一掠而过。6个小时在火车哐荡。哐荡的揺晃中渡过,年轻人有充足的时间作一个人生漫漫旅途的好梦。老人叼着烟袋锅,缓慢的吐着烟雾, 滞呆地望着窗外荒凉的田野。
  胶济铁路大铁桥旁耕地的农民
  百年胶济铁路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和出行迁徙方便。火车巨大的钢铁巨轮,把封闭在人精神头上紧箍咒和思想镣铐碾的粉碎。让自由民主的外界思潮潜移默化的进来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衣食住行。快速改头换面,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新。打破了禁锢当地人的封建割据落后社会局面。外面新鲜的空气一下子向昌乐涌了进来!
  昌乐朱刘镇的革命烈士,先行者张适先生、 李华亭先主都是先后从昌乐火车站离开家乡,去济南求学。寻求真理,后接受马列思想,参加革命的。历经艰难险境,最后为革命理想而献身。昌乐近代史上,有大批的青年人经昌乐火车站先后走出去求学。 工作。 参军等分布到全国各地。后陆续成为新中国的革命干部和社会上的人仁志士、 学者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人才。
  济南到青岛步行或乘坐马车穿越山东半岛,需10天时间,胶济铁路仅需12小时完成此行,如此大的时空差别,无不使人们时间观念上震憾。铁路两边的城镇公路也大多以铁路为地理坐标,顺路东西方向修建。胶济线在山东半岛地理定位东西方向性极强。沿线乡镇地名皆称“铁路北、 铁路南。”是百年不变旳地标。
  建於民国抗战时期的省立昌乐中学名传半岛,聚名师英才於东山校园。应归于铁路提供便捷的交通。大批的外乡人走进昌乐,众多的昌乐人从这里走出去,大饥荒年,迁徙到外地谋生。大批的村民去东北三省闯关东,朋友。亲戚互相投靠,人越走越多。1948一1949年的时期,战争狼烟四起,陆续有昌乐籍各界人士从青岛迁台湾,以至后来昌乐县居海外同胞台胞乡亲众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昌乐有铁路之便利条件。
  上世纪《青岛平民报》话说胶济铁路开通,对沿途城镇生活习惯风气之影响时,举例报道:“如昌乐20年前,中产之家嫁女妆奁之多。今则华靡相竞,较前不啻谙蓰!”可见昌乐当时商贸繁荣,铁路周边的人们借助交通往来便利作些小买卖,生活还相对殷实富足,温饱无忧。得益於胶济铁路。
  居住在车站铁路两边的人们对火车汽笛声格外敏感,一年四季,不变的时辰。悠扬。 急促地汽笛声传来,上坡干活忙碌的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坐下来歇一会,吃袋烟。家门口的女人挽起纳鞋底的麻线,“该办饭了!”各自条不紊的回家去了。
  我们少年时就在车站两边玩耍,无数次的跨过铁路,钻过停在站线上的列车车厢,昌乐火车站铁路左边高悬在信号杆上的扬旗落下,表示允许火车通过。蒸汽机车头昂头驶过昌乐车站,铿锵有力的拉着长长身后一列车厢飞驰电掣地通过。留下一串黑灰色的烟灰,洁白的一串雾水蒸气。
  我家老辈故交高修德大爷,尧沟董家庄子人。在烟台火车站工作,常年在货车最后的那节小屋子样的车厢里当列车长,冬天,小屋子顶上高高的铁皮烟囱冒着烟,烟囱顶上有个H字型奇怪的风帽。小屋后面连接有-排走道铁护栏,供列车值班人员出来观察沿途货车情况。
  货车有时临时停靠昌乐货场停车线,我爬上最后一节车厢,高大爷摘下头上铁路大檐帽扣在我头上。递给我一网兜烟台红苹果,让我带给祖母。有时捎来铁路上的供应紧俏商品食品,有青岛饼干。 烟台葡萄酒。 烟台双头鸟啤酒、咸鱼什么的。
  火车开动时,汽笛声中,高大爷头戴大檐帽,手提信号灯,象李玉和一样,扬起手中的绿色信号旗向我示意。留下那种很精神的形象,列车在铁轨上缓缓滑行驶出货场,很快地消失在铁道的尽头。
  我二爷爷也是济南铁路局医院离休干部。局里转到昌乐站发放工资,也算是昌乐站上挂名老职工了。他凭铁路供应证一直能买到铁路供应车上的青岛钙奶饼于,青岛啤酒。酱油和大金鹿。 红金牌卷烟。瓶装红星二锅头,坊子白干。
  高大爷押运的货运火车经常从昌乐奔驰而过。有时有什么信件,东西。铁路车站上通过站台左边铁信号杆上的大靠传递,就是一个大铁圈,卡在信号杆传递扣卡上,上面挂着车站上的急件通知之类的文件袋。当通过列车不停靠,火车机车上有固定的一大铁钩,撞击中勾住信号杆上大铁圈,取回文件袋。,同时再挂靠上一个挂有文件袋大铁圈,铁路专用帆布文件袋里有要说的事情和沿线各站公文。过去两站途中不停车没有通信设备,运行中火车和沿途车站铁路线上传统的互换交接文字文件的重要联络方式。火车头的铁勾瞬间拽走铁圈时产生的金属摩擦声响和碰撞声惊心动魄。
  铁路特权供应车美味食品的诱惑和《红灯记》李玉和的影响,人们一直很羡慕高大爷他们铁路上的工作,高傲的火车司机和神气的检票员,看到他们坐火车不要钱。尤其是在运行着的车厢上跳上跳下,摘钩挂车。就象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英雄-样。
  昌乐车站内,调车场,停车调头三角线,巨大贮煤台上,百年老水楼旁,停着象仙鹤脖子-样会转的火车头上水用的“水鹤”.股道停车线铁轨边安放着刹车用的铁粘脚叫“铁鞋”这是专门对付脱钩的火车溜车用的,塞在车轮下。铁鞋和车轮接触的瞬间产生刺耳的尖叫,撕心裂肺。那声音比镪锅。锉锯。驴叫唤难听几百倍。以此阻挡住下滑的车厢。
  真正意义上的蒸汽机火车己经消失多年了,英国人发明的烧煤和水的这种火车头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陆续被国际上一些先进国家淘汰了,成为了历史。
  青岛有德国人建的百年四方机车厂。因昌乐在胶济铁路居中,德国专家盖得茨骑着马考察山东后,决定它的最初设计选址,是建在昌乐与潍县的大平原上,便於机车全线调配维修,不必全部开到终点靑岛去维修往返来回折腾。昌潍地广平坦而劳动力多,工人成本比青岛低,离渤海羊角口不远。而坊子产优质煤,减少燃料再运输成本,是建机车厂最便利地方。最后,盖得茨工程师回德国,各方面原因,昌潍小城的命运被德国人图纸上一条细线悄然改动而改变了。它与昌潍擦肩而过,一次大工厂建设的机遇痛失。如果成真,昌乐潍坊的整个经济结构、部分人命运将为之根本改变。
  青岛机车厂全国闻名,国有特大型一级企业。火车机车命名称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毛泽东号。 朱德号机车,解放。 反帝。 反修。 跃进。前进号机车。它们奔驰在胶济铁道线上,停在昌乐车站停车线上,它们在这里高高的水楼子“水鹤”下加满了水,扑哧…扑哧地喷着烟雾水蒸汽。等待站内调度落下扬旗的通过信号。司机大师付在悠闲中倚窗吸着烟,年轻的司炉提着把大油壸,在车头下检查机车运行状况……百年后,四方机车厂南车集团生产的和谐号高速动车机组日夜穿梭在胶济线上。
  孤山石子是优质修铁道铺轨道的材料,青岛铁路局在昌乐孤山建了釆石场,铺了铁路到孤山下,加上民间无限止毁灭性建材需求开采,很快孤山的半壁石峰被拉走了。人们站在东天桥往东看去,孤山象少了一条胳膊的巨大石头人,残缺不全地站立着,痛苦不堪的样子。
  旧时火车站推车人
  铁路上装卸工人被称为“红帽子”的人(德国人管理铁路搬运装缷工一发放工装有红色的帽子披肩)干活肩上披看厚厚的棉布垫子。他们首先是主要依靠着铁路运输装卸货物、煤炭等吃饭的人,大多居住在昌乐站车站街南侧,铁道南东西两侧外圈。这群出大力用肩膀扛起麻袋讨生活的人,开始大多数是随投靠在昌乐铁路车站供职的铁路员工的亲属朋友,到昌乐站谋生的外地人占很大比例。于是有了“靠着车站吃铁路”的俗话。后被人们称为“扛子。”车站的巨大货物流动,大批物资装卸车皮运输搬运和杂活,为一大批穷苦人提供了吃饭的活路。昌乐火车站马车社和装卸队搬运社运应而成立。
  车站上有个装卸工被压掉了一只胳膞。为了生活,他顽强地用剩下的一只胳膊能夹起一麻袋盐包装车,干力所能及的零碎活。街邻,郭大爷解放前为了生活,去济南贩卖小米,身背粮食口袋,上车时不小心被挤滑倒跌下车,开动的火车压掉了他一条小腿。后来装上了-条木腿,走起路来发出嘎巴巴的声响,人们都叫他嘎巴腿大叔。他只好常年在市场街推着小车卖水果,艰难的生存了下去。坐着轮椅的韩大叔,年轻时身强力壮在铁路上当扛子,干活不小心被顺着铁道溜下来的车皮压去两条腿,只有终身坐轮椅上,揺来摇去的讨生活。
  1996年10月。一个外地叫陈州旳13岁浪流儿,在昌乐车站跳下煤车,被卷入车轮底下,压去了双腿。昌乐站值班铁路民警孙宝华和铁路值班调度李爱国几名职工联手救起了他。昌乐县人民医院和昌乐县人民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使他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好人有好报,十几年之后,陈州他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重返昌乐火车站。见到救他一命的这些好心人,他用无腿的上半身趴在地下,跪地感恩。场面令人落泪。昌乐人是有情有义的好人。
  每天几十对火车驶过昌乐站,火车驶过昌乐要经过数个铁路路口,都有专人值守。放下上面写着“小心火车”的木栏杆,让火车安全通过。我们住在城里的庄户人家,需要天天跨过铁路去大北坡打工种地,无数的人流车辆要通过。但人畜混杂,这里经常有人和大牲畜被伤亡事件发生。城西浮路的天桥路口,城关公社的一辆马车被撞的粉身碎骨。东田路口一辆拉石头的斯柯达大卡车被火车顶出了老远。
  最悲惨的是我家县门前街17号对门居住的老街坊同学父亲程老师,在五里堡子中学教书。文革中不停的被批斗,他不堪肉体毒打和人格上的侮辱,心灵上的折磨…… 最后被逼的卧轨自杀,.断然用这种惨烈的方式离开了那个让他绝望的黑白不分的文革浩刧。现场惨不忍睹!血腥场面无法用文字描述!
  程老师老家寿光人,祖上来昌乐。世代在城里居住,他为人忠厚老实,说活和蔼然可亲。1948年前曾在省立昌乐中学读书,与我父亲。 大舅从小就是同学好友。解放后化为地主家庭,因程老师父亲早年去世,他被扣上地主分子的帽子。
  文革刚开始那年春节,我祖母。父母亲带领我们全家回昌乐老家探亲访友过年。夜晩,程老师和父亲在我老家北屋西房间,昏黄地煤油灯闪着微亮的光,老同学彻夜长谈。父亲把自已和在外地工作同学的通信地址写给他,供他以留作备万不得已时用之,程老师自家亲人兄弟姐妹,也有在外地偏远地区工作的。劝他危急关头,到外地暂避一时,躲开昌乐学校文革是非之地,求得平安。程老师念及家庭母亲。 妻儿老小。 不住地长嘘短叹,他忧心忡忡,一时也不能决断。天快亮时,父亲与程老师握别,互勉珍重。两双手久久不愿分开。谁也没预料到,竟成了最后的永别。
  年后。正月十六,我们家从昌乐火车站离开县城老家,乘上返程列车。车站上,我祖母不住的流泪。不久,我大舅来信,父亲知道程老师於6月1日不幸离世的消息,心情沉重,后悔自责。在昌乐老家那天晩上坚决能说服他离开昌乐,也许可能逃过此劫。
  黑黝黝的夜里,一个人在绝望中,远方火车喷看火星驶来。汽笛声阵阵,冰泠闪亮的铁轨,决然扑向两节车厢之间,心里会想到什么?巨大的铁轮将他碾过,一个无辜的生命结朿了。他不挂念留念他的亲人吗?他太单纯善良了。以为他死后这些人会放过他的妻儿老小。给他一家留下生的希望。他把这个社会上的某些人看的太善良了,这是些禽兽不如的人!高喊“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加害程老师致死而后快。这些人今天仍然心安理得吗?在享受天伦之乐时就不怕门缝后面那双日夜怒枧着的眼睛吗?敢听铁路上火车的轰呜声和车轮下的永不停止的咒语吧?这些人一生与人斗,晚年来真正是其乐无穷吗?回想起整人害人为乐趣的一辈子,每年六月雷雨时节,敢在昌乐新市民文体广场上悠闲地散步吗?
  程老师去世后,没有人可怜程老师留下的一家老小,孤儿寡母。他反而成了自绝于人民,死有余辜。整他的人更加变本加利地置他们一家老小死地。他家大门被刷成红色,他的老母亲,挪着小脚,照样去尧沟劳动翻整大寨田,扫街批斗一样也不能少。他的地主分子的帽子又无情地扣在他弟弟头上,继续享受被专政的政治上人身上的待遇,这就是文革时期着名的“阶级斗一抓就灵”和“痛打落水狗”的理论。一直到打倒“四人帮”摘掉阶级成份的帽子,取消成份论后才缓和。
  虽然50年岁月流逝而去,每当走进昌乐火车站站台,看到乌黑铮亮的铁轨在阳光下闪着刺眼的光,听到尖锐的刹车声。我就想起程老师当年那个血腥的夜晚…… 这是文革时昌乐火车站的发生的一起人间悲剧。
  文革中,我们全家也被赶回原籍生产队下放劳动,父亲在队里城关17生产队铁络北边砖窑劳动。我经常穿越火车站老票房子去铁路北17队场院,表哥在砖窑场干活。推坯装窑打引水。有寿光广饶人在砖场和泥脱砖坯,农村里和泥。 打基。 割麦子是最累人的力气活。冬天,铁路北生产队的地瓜苗窑子火炕,烧社员们从铁路沟,火车站,武装部县政府拾的炭核木头废可燃的垃圾什么的。填在地瓜炕里,突引发爆炸,是混在里面的废弃雷管烧响了。幸好无人受伤。吓的不轻。秋后,在窑顶上烤地瓜,等熟时,我无知大胆的竟然从燃烧着的窑顶跑过去抢地瓜,窑顶塌陷,我刚跑过,里面窑火正旺。如失脚掉下后果将归罪终一个烤地瓜。表哥带领我在火车站拾过炭核。到铁路沟扫落在铁路沟两旁的煤,去扒货扬上东北原木上的树皮烧火,打扫土盐回家来腌辣疙瘩咸莱。货场上堆积如山的东北原木。 竹竿。化肥。 煤炭。 钢材。有时车厢里走下一群大西北的牛马。
  火车站货台上卸空的车厢它们会在昌乐装上西瓜。粮食。 原盐。 石料。 石子。 粘土被运到各地。昌乐。 朱刘。 尧沟铁路沿线因此成为重要的货物,农副产品集散地。昌乐。 尧沟西瓜。蔬莱,朱刘的化工产品也从这里大批量运出。
  我高中毕业那年冬天,表哥领我去修建昌乐火车站东货场的工地干活,他从孤山上赶着小毛驴车往那里运石头。2. 50元钱-方,小驴每次拉1方多-点。我在车站货台干建筑小工,搬石头毎天2.50元。一直干到昌乐县知青办的下乡通知书发下来了。如果不下乡要办我妈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人不走运好事摊不上,喝凉水也咯牙,山上下乡一枪打中了我们兄妹俩,那年我和妹妹俩人同时必须都下乡,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和对门老街坊程老师的儿子程钢仿佛大,街道单位上一块动员我俩上山下乡,后政策规定家庭同时有两个下乡的可照顾一个去农场。我俩又同去了昌乐东山上的繁殖场。在东山上农田里干活劳动,那时可以看到火车站高高的灰色老水楼子。蒸汽机火车头冒着白色的烟雾,由东往西在高家河大铁桥方向划了-个大漫弯,缓缓向西驶去。直到我们肉眼递不上劲的地方,最后消失在耀眼的阳光里。70年代,我们经常和程钢坐火车出行或公务,车上他总是沉默寡言,心事重重地样子。我能知道他在想什么?理解他心里是什么滋味!
  1982年,胶济线双轨通车。1985年昌乐站内增加到7条停车线,全站工作人员420人。(包括临时工作人员)2006年9月8日,胶济铁路实现全线电气化铁路线,列车最高时速达到200公里。
  2010年10月10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昌乐现代新火车站建成正式投入使用。地上地下两层,共4866平方米。功能齐全,设施一流。全站实现电气运行自动化管理。日发送旅客近千人次。动车时速可达360公里。
  胶济高铁铁路规划,2015年尽快开建新胶济高铁线路,通接青岛胶州新机场。届时济青两地实现山东半岛穿越最多只需1小时。从步行马车的10天到铁路乘车12个小时,从火车12小时到1小时高铁车桯,胶济铁路将完成它新的百年穿越!
  胶济铁路上的昌乐火车站是一个百年老站,济南铁路局属客运3等、货运2等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它的存在已经溶入了日常生活中,2010年前几年车站改造重建。真正的磨菇石尖顶的德式百年老站也消失了。客运火车站暂不停靠运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出行突然感到极大的不便,济青两城市和我们在时空距离上无限拉长了。求助於汽车磨蹭着到济青,汽车站离市区遥远,办什么事也晚了点。没有24小时火车运行的随意性。安全。 快捷都远不如铁路。所以火车出行是昌乐人的首选。
  从修筑胶济铁路零点青岛站,开始打下第一根里程桩,经历百年胶济历史的老人已经故去,无论在德国城市乡村,那开满紫蓝色矢车菊的山坡上,还是樱花盛开的青岛汇泉湾,风和浪缓的栈桥边黑礁石上,从山东半岛的济南泉城甘洌泉水旁到胶州湾绿树。红瓦。蓝天如画的海岸,都会留住他们的足迹。胶济铁路线上飞驰的列车会记住匆匆流失百年岁月中的风雨沧桑,荣誉属于创造时间奇迹的那些人们。
  好久没有只身穿越铁路了,听那悠扬。 急促的汽笛声了。走到做过建筑小工的货场,它与新车站之间有段废弃的德国人修筑的铁路轨道。火车曾从铁轨上面呼啸而过,这些百年前德国制造的老铁轨也是用轮船运到青岛来的。如今它早己失去了对奔向前方产生的欲望,变得锈迹斑斑。货台上40多年前被我搬动过去的那些大石块,依旧整齐地镶嵌在那里。
  人来车往,岁月流淌。没有人再想起隐藏聚集在废弃铁轨下石子里昔日火车留下的轰呜声。它还有向往远方旅途的梦想热情和等待的寂寞吗?没有人在意过它的存在,只有风。 雨。 阳光……在听它讲述百年胶济线过去的故事。
  在胶济铁路高速动车舒适的软座上,感觉不到过去轰鸣的蒸汽机车车厢里,发出的那种有节奏地做往复运动上下颠簸而产生的快感,脚下感觉到动车掠过钢轨和车轮金属摩擦时发出的轻微的震撼!
  李伯京
  2014年4月15日於青岛
  2015年元月腊八於昌乐
  电话13606472721
  昌乐新火车站
  90年代昌乐火车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