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04-23 17:49
昌乐 刘文安

崇山观石(马进)

  崇山观石
  马进
  “阿陀镇之东北四里许曰丛角山即隋书营丘县注之丛角山也金史误以为聚角山旧志引文献通考之聚角山盖以讹传讹也今名曰崇山上有庙貌巍然。”
  ——《昌乐县续志》(1934年)卷三《山川志》
  六月二日,星期三,一个晴朗的天气,我和星莹、增志去探访昌乐古营丘遗址。当驱车沿着济青路,经马宋镇,过河头村,往崔家庄镇拐弯时,星莹提出顺路去看看崇山吧。于是车又往南穿过孝妇河,拐向了通往阿陀镇的公路。行约大半个小时,翻上一道崖岭,崇山到了。
  车停在一个紧靠公路旁、山势平缓的大埠顶上。我打开随身带的一张小型昌乐地图查看,原来崇山,又名丛山,海拔177米,正如志书记载的,它位于阿陀镇东北四里许,原名丛角山,金史书上曾误传为聚角山。与西南朝阳山同脉,北与姑母山遥相对望。一条由阿陀镇通往潍坊市的县级公路,恰好从它身边通过。
  当我们站在那一道偌大的埠顶上放眼四顾时,心里着实有些疑惑,这不是一道岭吗,怎么会成山呢?并且为崇山,这里有什么值得“崇”的呢?当时,我就是怀着这样的疑问,漫不经心地踏上了崇山埠顶。
  然而,当我们走近崇山时,却被眼前出现的景致一下子骇然了。原来,整个崇山,漫坡遍地,到处是星罗棋布的石头,大大小小,形形色色,或立、或倾、或蹲、或卧,全都裸露在山体上,隐蔽在草丛中。它们在太阳的照耀下,都像镀了金,上了釉,并且随着阳光和云影的掠过而神奇的变幻着,斑斓夺目,煞是可爱。
  我随手拣起一块,掂了掂,感觉沉得压手脖子,似乎手里攥着一块铁矿石。仔细审视,石皆青质黑章,圆润浑厚,周身布满黑色的颗粒,或方或圆,大者如炭碴,小者如芝麻,用指头抠抠,皆坚硬无比,宛若镶嵌在上面的一粒粒宝石,阳光下闪着熠熠的光辉。这是什么石呢?我们三人都纳闷不解,不知所以然。星莹说,像这样的石头,就昌乐而言,只有崇山才有。增志说,肯定是一种含有某种元素的矿石。我说,当年造物主不知哪道工序没操作好,出了差错,没能把石头上的这些颗粒都变成纯正的蓝宝石,太可惜了。要不崇山这漫山的石头不都是宝吗!
  我们说笑着,朝着前面一根最高的石柱走去。这是一根高约五米的石柱子,突兀而立,雄姿勃勃的样子,很是显眼。我和星莹伸开两臂,量了量,大约有两搂粗细。因为它太特殊了,我们好奇地围着它,拍拍这儿,摸摸那儿,左看看,右看看,上下打量它,看着看着,我们三人都同时惊奇地察觉到,这不是男性生命之根的造型吗?这一发现,我们一时都沉浸在莫名的敬畏之中,深深地惊叹天公绝伦的造化。大自然真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它怎么造就的就那么像呢?连石柱上那道直上直下的裂纹,都惟妙惟肖地酷似那根勃起膨胀的筋脉。
  我们又仔细地围着它看了又看,发现在它的底部有个不大的黑窟窿,是人工所为,用钻具钻的。增志说,据说是前些年邻近村里一个老光棍干的。因他丧失了生殖能力,总怀疑是崇山上这根石柱主的他。于是就想把石柱炸掉。幸被村人发现,使它免遭了小人的暗算。星莹很庄重地说,其实,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以石柱象征男性的生殖器官加以崇拜,这是十分普遍的事。每到节日,燃起篝火,全体部落的男女老幼围着它跳舞、祈祷和祝福,把它作为最神圣的标志,朝它顶礼膜拜,是很正常的事,没有谁去亵渎它。
  星莹的解释,让我蓦地想起,前几天我去席殊书店,曾经无意翻阅一本有关生命起源的书,与他的见解完全一致。书中还有几张摄影插图,介绍江西龙虎山的金枪峰、四川盐源的公母山、丹霞山的阳元石、台湾排湾族人供奉的“屌神”、云南阿庐古洞天然神乳石,千百年来,民众都有到这些石山前祭祀与叩拜的风俗。有些崇拜物的含义,还转化演变为礼仪用品。例如玉如意本是男根演变而来,以后却变成了宫廷和官宦人家的礼仪用品和装饰物。
  与此相似的还有玉圭。圭是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长方形的玉板,上头有一个象剑头的尖,在周代的墓葬中常有发现。《书·禹贡》云:“禹锡玄圭,吉厥成功。”圭是典型的男根造型,有大小之分,表明权位的大小。天子用“大圭”见天地,见祖宗,用“珽”见诸侯,见大夫;诸侯用“荼”见天子;大夫用“笏”见天子。在汉朝以后逐渐演变为大臣上朝时专用的手板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些器物的信仰,不仅被看成是神圣的,而且被认为是阳气充沛、孔武有力的象征,并把它的强壮看成是兴旺昌盛的彰显。
  在周朝以后的几千年间,中国人的男祖先和女祖先称为“祖”、“妣”。据考证,最初的“祖”、“妣”分别为男女生殖器官的象征。由此可以发现古人观念中的一个“秘密”,他们曾经把对男女生殖器官的崇拜和对男女祖先的崇拜看成是一回事。还可以对“祖”字做进一步分析。“祖”的右边是“且”字,从甲骨文和金文看,“且”字就是男性之根的象形。“祖”字左边是“示”字,这在古代表示敬神,而从字形看“示”也代表一个倒悬的男性生殖器官。和“示”字同字族的文字中有“祝”字,“祝”所代表的则是一个对生殖器官进行跪拜的人,这个人跪拜的对象是“示”,但这个“示”并不一定只代表男性,也代表女性。因为在甲骨文中,“示”又可以写成象征女性的“匕”字。
  由此可见,我们的先人对生殖器官如此之崇拜,正是人类生存和繁衍本能观念的体现。试想,对民族、部落这些群体来说,当时生产力非常落后,人就是生产力,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既不能进行较大规模的捕鱼、打猎活动,也不能抵御野兽的袭击和补充战争的损失。作为群体来说,必须提倡繁衍人口,鼓励生育,这是关系他们部落生死存亡、繁荣昌盛的大事。所以,我们的祖先把生殖普遍看成是一件十分伟大而神圣的事情,将兀自竖立的石柱,喻为上苍赐予他们生命之根的象征,加以顶礼膜拜,亦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我们想到这些,望着面前这根昂扬勃立的石柱,不由地对它肃然起敬,心中生出一股深深地敬意。再次用手触摸着它,似乎已触摸到消失了数千年的历史时光,陡然觉得它是那么的神圣和崇高。让我们联想到,所以该山古时就被称为崇山,成为古人瞻仰崇拜的一方胜地,恐怕与这一石柱存在和它内在的含义,不会没有关系吧!
  我们怀着虔敬的心绪离开那根石柱后,又分头围着山岭转了转。崖岭上葱笼的草木,像草坪般地齐整,像是人工修剪过似的。细看,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随势赋形,散布在宽展的山坡上或起伏的丘陵上,都以各自的模样张扬着各自的性格。在山的东面坡,有一块圆石,很像一个大碾盘,侧歪在那里。有块长石,像一张长沙发,半截却埋在山体里,一把歪倒的石椅,好似两条腿也陷在里面。山坡东面,有块石柱,酷似一把青铜剑,直刺苍穹地立着,旁边一块呈利斧状,也直直地砍立着。还有几块石头圆圆地立在那里,很像古时战场将军戴的头盔。有的圆得雄浑,如猛兽盘踞,有的圆得细巧,如虎如熊,圆敦敦里透着憨态笨气。
  我正要走过去,抚摩一下这些造型各异的石头时,老远听到增志在喊:“看,石头怎么都像人头一样?”我抬头回望,不是咋的!看看周围的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怎么一块块都活了起来,象剃成光油头的人的脑瓜。甚至有的挺起了头颅,蠢蠢欲动的样子。有块石头,浮现出一个单纯而坚毅的身影,像童话世界里卖火柴的小女孩,无依无助,举着小手,挂着泪花,但面向天空,带着微笑。有些石头瘢痕累累,像是被刀斧相加过。在山的东北坡上,有块石头竟成半截人形状,像被腰斩了似的,没有下肢,人首分离,头部孤零零地露在旁边,一对眼珠子正圆睁睁地瞅着你,要和你说话呢。我猛地吓了一跳,赶紧往后退了一步。刚一转身,看到背后,一截断柱,酷似一段被截肢的残臂,痉挛地伸向天空,臂上布满沟样的纹理,似根根膨胀的血脉仍在不住地波动。
  我惊骇了,意识自己进了一处神秘的灵境。此时,又似乎近处有号角在鸣响,有刀光在闪烁。再望望周围这些歪着、躺着、跪着、趴着的石头,好像都是原来活着的需要呵护的生命。我的心一下子震颤了,这里莫非当年曾经是个古战场,还是一处毁灭后被废弃的家园?这些凝固的身躯,凝固的头颅,凝固的眼泪,真的是在向我们作着一种生命的暗示吗?又联想到那根雄姿勃勃象征生命之根的石柱,突然感到,山是有灵魂的,崇山这里的一切,原本都是鲜活的生命啊!
  据说,考古学家研究人类的过去,古生物学家探究生命的衍变,都求于石。从这漫山灵性的石头里,是否也能发现一些沧桑巨变的印迹呢?我们又走上崇山的最高埠顶寻觅了一番。但见有块石碑的底座还残存着,石碑却无踪迹了,旁边堆着一些碎砖瓦片,无角无棱,都磨损得和拳头大小,看上去年代很久远了。在一片废墟的周围,仍残存着人们祭祀的香火痕迹。大概这里就是史书记载的崇山古庙的遗址了。
  至于这座古庙建于何时何朝,又圮毁于那年那代,供奉哪方神灵,已无从考证。下山时我们遇见一位老农正在就近农田里锄春苗,听那老农说,当年这里有座“大雄宝殿”,殿前有牌坊大门,大殿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还有送子娘娘等诸神灵。每年的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为崇山香火会,虽历经兴废,却至今香火不竭。
  走下山来,我们每人拣了一小块崇山石作个纪念。我拿在手里,掂了又掂,看了又看,和刚才来时的心境大相径庭。觉得它是那么的沉郁、厚实和可爱,虽然它不能和女娲的补天石、精卫的填海石、天上的陨石和昌乐的蓝宝石媲美,但它也是需要我们精心呵护的灵性之物。心想,它原本可能也是巍峨大山的一员,倚垒砌之功,受天地之气,屹立于山的整体之中。突然有一天,劫难来了,火山爆发了,或地震了,突然遭到了地崩山摧粉身碎骨的厄运。从此,在岁月的翻滚中,任风吹雨打,日晒雨淋,风化了,迸裂了,晒爆了,把当年的峥嵘和棱角,以千万年的风雨剥蚀,和多少轮回的生死磨难后,才变成了今天的模样,圆钝钝地沉睡在这里又是千百年。今次我们能和它相逢相识,或许也是一种缘份吧!
  崇山观石,不虚此行,我和星莹、增志都有同感。喜欢旅游的朋友,尤其是爱石的朋友,不妨来昌乐崇山一游。再说,崇石的位置紧贴公路边,就像是大自然这位艺术家,有意地把一处石山园林安置在这郊外路边,特意给游人观石赏景提供方便而为。
  2004年12月1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马进文集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