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04-23 17:50
昌乐 刘文安

方山漫记(马进)

  方山漫记
  马进
  “方山距城二十里边下镇之正东其山横亘顶平如砥四望皆方故名。”
  ——《昌乐县续志》卷三《山川志》
  方山,乃昌乐第一名山。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海拔338米,面积8平方公里,是南郝、五图、乔官三镇之界山。因“顶平如砥,四望皆方,故名。”它东携白浪,西镇丹水,北映孤山,南望汶河,大有主宰一方天地之气概。它平野兀立,雄踞一方,钟灵毓秀,气象万千,方正厚润的山姿和浓郁的人文色彩,更使它耀名显声于昌乐的群山之首,成为自古以来人们游览崇敬的一方神山胜地。
  方山又是一座宝山。享誉中外名闻遐迩的昌乐蓝宝石,就是以方山为中心,四面密布,其储量居世界之最。因此,方山也是人们旅游探宝的最佳去处。它还是溎河、圩河、小丹河等诸河流的发源地。水乃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生命,所以,方山又是一座生命之山。从它周围多处古文化遗址中发现,早在3500年前,先祖爽鸠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成为华夏古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今年麦收前夕,为编撰县域历史文化丛书,我和星莹、增志一行三人,造访了这一崇高而神圣的名山宝地。
  顺着宽敞平坦的昌高路,驱车南行,不多时,横亘于边下正东的方山,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举目远望,但见山色如黛,蓊蔚葱茏,方山神庙掩映在半山万绿丛中。我们沿村北一条被绿荫裹着的上山小路,面包车左盘右旋,终于驶上了半山腰,拐进了一片青峦环翠的山林中。
  刚一下车,就被五棵特别引人注目的古柏吸引过去。只见它们前三后二,呈“口”字形排列,棵棵神态巍然,气势不凡。一看树上标牌为元柏,顿时一惊,屈指一算,树龄少说也有700余载。原来棵棵都是老寿星啊!立时虔敬之心油然而生。仰望每棵树冠,宛如参天华盖,且都微微向里倾斜,枝叶相依相偎,如耳鬓厮磨,亲密无间的恰好组成一座方形的拱门。
  我问星莹,当年的植柏人,其寓意是什么?为何惟独单选这块平坡,又只栽植五棵,且排列有序,难道有什么玄机奥秘?星莹测断,莫不这里蕴涵着“五世其昌”、“五福同寿”、“寿同乔松”之类的谶语或愿望?真被他一言道中。据方山庙“柏树碑记”载,原来方山有 1500多株松柏,不知是地方官员的有意安排,还是植树乡民们的独出心裁,或是祠庙老僧的绝密玄机,这1500株松柏,规则地排成了一个硕大的“寿”字。方山庙上面那一大片,是“寿”字的上半部分;方山庙周围的一片,是“寿”字的中间部分;而顺着原来山路故道栽的那两大溜,则是“寿”下面的“寸”字;而面前的这五株柏树,正是“寸”字中的那一点,真是惟妙惟肖,令人赞叹。心想,原来方山还是一座寿山,这幅硕大的“寿柏图”,比青州云门山上那个摩崖“寿”字,不是更富有想像和传奇色彩吗?为保护寿柏,南郝政府在旁立碑为记,且用钢筋护栏,可谓善举。
  将离去时,我们又虔敬地绕柏一周,方才上车前往方山庙。方山庙,古称龙神祠、灵泉观和西门大夫祠。它始建于何年,由何人所建,尚无据可考。据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重修方山龙神祠记》可知,在此次重修之前,庙宇已“几经烈火焚毁,庙貌煨烬”,看来其始建年代至少不晚于宋代或更早。眼前的这座庙是1991年在原来庙址上依照原貌重建的。庙前庙内竖着多方数百年来遗存的石刻碑碣,其中有: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的《重修方山龙神祠记》碑,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的《祈雨有感记》碑,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的《重修方山龙神祠记》碑,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的《方山灵泉观碑记》碑,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的《重修龙神祠记》碑,以及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的重修碑、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的重修碑等。有两方碑石格外引人注目:其一为明万历进士知昌乐县事李思孝撰并书的诗碑,碑宽1米、高0.39米、厚0.1米,刻《方山池夜饮》二首,行草书体,流畅秀美,极有韵致。一曰:“池泉四绕碧云峰,月郎天高露气浓。古洞深沉常吐雾,老槐盘错欲成龙。客贪夜饮频呼酒,僧进霞餐旋煮葑。乘兴还期登绝山献  ,南楼隔岸送晨钟。”二曰:“高山石窦水融融,冰雪侵入华发松。烹茗无劳求玉液,看花自有削芙蓉。疃钟几度全飞壑,明月高悬半落钟。胜地良辰多不再,漫题诗赋寄行踪。”其二为《护山碑记》,立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碑高0.53米、宽0.95米、厚0.1米。楷书体,刻以护山保林规约,如:“纵牛羊者罚钱十千,偷伐树株者罚钱五十千”等。是县内最早且保存最完整的护山护林碑,对后世尚有启示作用。最新的一方为徐竟成先生撰文书丹的《方山碑记》石刻,撰文翔实,书体遒劲古朴,凝重典雅。纵观这些碑碣的书法,撰文,镌刻,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更是研究方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庙宇主体建筑,自南而北分别由山门、过厅和大殿组成。我们进山门,穿过厅,步小桥,便到大殿前。大殿面阔三间,古朴典雅,为圆木立柱撑持重梁,双扉双牖前坡带卷棚。卷棚由四根方型石柱撑持,每根明柱均刻有楹联。正联日:“地献其灵,一道清泉千里润;神遗之福,万年甘雨四时春。”副联曰:“应时雨露,功及稼穑慈恩广;延泽甘泉,化被田园福祜多。”殿内梁架檩椽,皆作彩绘,四壁也曾彩绘神话故事。庙宇所尊之神谓“方山爷”,端坐正中神台。据县志载,台下有古洞,“其深莫测”;方山爷两侧有妻妾使女,尽皆仪态端庄;大殿两端,塑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诸神站像,形象生动传神。记得 62年领着学生春游方山时,曾亲见方山爷塑像前,雕有一座木质贴金并带机械装置的坐像,触摸其膝盖机关,即能抬起手臂,不知情者,无不虚惊一场。这座栩栩如生的木雕神像,专供人们祈雨或消灾避请驾外巡之用。可惜这一极为珍贵的文物,皆于文革时期毁坏。
  方山悠久的文化,使它产生了许多民间传说。尤其“方山爷的传说”,流传甚广。民间俗称“方山爷”,即指降妖驱魔、为民除害的明洪武年昌乐县令于子仁。而方山庙在元大德之年前就早已建立,那时的“方山爷”化身是指谁呢?旧《昌乐县志》中乐安人李焕章的《游方山记》中却说是寿光县令。也有说是南北朝时,乐望国王刘光的化身,因他懂道术,通玄学,为民拿过旱魃,为方山除过老妖。均为民间传说,无据可考。但我想,大自然成全了人,人塑造了神,神又昭示了人。那些历史上只要为苍生百姓做过好事的人,后人就总是为他立庙,尊他为神,所以,这里也就成了一邑之胜。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和六月二十七日,为传统的方山庙会,至今,这天从四面八方前来祭奠的乡民络绎不绝。
  仰视殿前四棵并排的古柏,棵棵巍然挺拔,直干云天,彰显神威,象征尊严,卫士般地守护着这方神仙福地。殿正前处,凿有一池,名曰方水池。中间为南北向独拱小桥,小巧玲珑,桥面呈孤形,两侧有护栏。桥边池畔,黄杨青翠,逸姿虬屈,活像一条拔地欲飞扶摇而上的小蟠龙。这一景致在县志上亦有记载:“祠前池深可六七尺,冬夏不溢不竭,内畜金鱼,池畔古槐绕藤,绿竹夹道,紫薇黄杨罗列左右”,乐安人李章含《游方山赋》亦有描绘:“祠前有池,一勺泓然,池形如硅、如盅、如仰盂……春濯蜀江之锦,新浣若耶之纱。”今之景虽不如前,但古风犹存,遗韵尚在,仍是游人赏景小憩的极好处所。
  凝神观池,想起古昌乐八景之一的《方水朝烟》,不就是这里的曙色景象吗?当长夜渐退,朝霞微露,缕缕晨霭从池中袅袅升起,轻柔缥缈的山岚水气,在山腰间时隐时现,朦朦胧胧,如纱似练,把个方山幻化成了一方人间仙境。此情此景,不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沉迷,就连那些地方官员也多有情不自禁,咏诗抒怀者。康熙年间昌乐知县贺其昌诗日“岭半明霞覆碧波,疏烟薄雾晓来多。绡笼一曲习家水,画写三分黛子螺。背树晴岚迷断壑,沿溪空翠染青蓑。轻盈解作苔边露,留的新痕任踏莎。”与明洪武年昌乐知县于子仁的“几缕朝烟瞑色收,水光澄澈晓光浮。和去笼树添诗债,漾日成纹佐客瓯。有本源通沧海润,无波神护碧天秋。何人汲取池中水?噀于苍生洗旱愁。”同题诗,都是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一池清水,几缕朝烟,经作者的笔墨渲染,平添几多韵味,至今还是方山之胜的点睛之笔。尤其这位于县令,想到要取“池中水”,去给百姓“洗旱愁”,忧民之心,实在难得,这与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走出庙门,正要拾级上山,增志星莹喊我,过去看一棵古柏。只见它龙干虬枝,魁伟奇特,主杆围径约三米有余,从两米高处,便分桠出三股巨大的枝干,呈鼎状倒立,突兀向上,独参云天。硕大的树冠,像朵蘑菇云,层层叠叠的绿,绿得隐隐透蓝,在阳光照射下,红绿蓝光影相衬,愈显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骨。上有标牌曰1号元柏,枝干上系有条条红布;乃是乡民们敬献的吉祥之物。无疑,这是方山一号树王。
  我们立在树下,惊疑它是天上什么圣物的化身,以致不敢随意用手去摸,生怕触犯了它的威严。星莹说,刚才看方山碑记,说山上原有七棵巨柏,名曰:“七星树”,盘根错节,不计年代,莫非这是最后仅剩的一棵?就在我们转身离去时,不经意间,回头又仰望了一眼,蓦然觉得,它浑身焕发出的天光灵气,仿佛在昭示着什么。增志端详着说,像个大元宝?星莹脱口而出,那不是一块硕大的蓝宝石吗?这一发现,真让我们惊喜不已。因为它的体型,太像一块闪烁着翡翠之光的蓝宝了。原来数百年前,它就已向世人昭示,方山是一座宝山。只可惜,我们这些凡人缺乏识宝的眼力啊!
  沿着156层台阶迤逦而上,忽听增志手指一块石头惊呼,说发现了一只大“熊猫”。忙抬头上望,可不是呢,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活脱脱地趴在山顶上。增志说,那不是方山爷的“拴马桩”吗,怎么又变成“熊猫”了呢?星莹说,说不定是方山爷把它点化成“国宝”,在此镇山吧?我们惊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说着笑着,不觉登上了顶峰。
  俯眺远近,一览无余,顿感心胸开阔,下意识地大吼了一声,山鸣谷应,余音缭绕。只见田野如锦,大棚如海,水库如镜,配以半山古庙新亭,大有天高地阔,盘路入云之感,堪称方山之妙境。顺山势南行,至西南两峰抹角处,更是别有洞天,脚下峭壁悬崖,深壑迷蒙,令人晕眩。远眺隋姑山、乔山、车罗顶等,则尽收眼底,中间的田野、村庄若隐若现,三景相映,宛如梦境,竟有天宫仙府的氤氲缥渺之感,此可称为方山之玄奥区。
  我们从西南峰又转至东峰北眺,则见孤山一线,层峦起伏,岚烟袅袅,又有东边马山相映,中间溎河蜿蜒北去,山光水势景象迷人,甚感山泽通气,行愈远,天愈阔,境愈胜,真令人心旷神怡,俗虑尽消,仿佛洞见抵达彼岸的通途。此可谓方山之极目区。
  坐在山崖上小憩时,增志指着山下一棵树让我们猜。细看,那树型酷似一只雄鸡,头西尾东,高冠峨立,似在引吭报晓。他又指着树后两座一凹一凸的小山说,凹的叫“熬子山”,凸的叫“锅子山”。早年这里住着一户于姓人家,一天一个破衣褴褛的和尚路过此地,因天热口渴,向于家要碗水喝。不想于家不但不给,还把和尚臭骂一顿。和尚只好来到这棵树下歇息。心想这家人也太不仁义了。一打听,原来这户人家姓于(鱼),后面一座“熬子山”,可以煎“鱼”(于),一座“锅子山”,可以炖“鱼”(于),你于家还有好日子过吗?和尚本想告诉他,又看他心眼不善,就气冲冲地走了。那天,正是六月二十七日方山庙会,中午突然下大雨,山洪暴发,把于家全都冲走了。大雨中,一个霹雷打在和尚休息的这棵树上,立刻显出“济公”两个大字。人们这才知道,“济公”活佛来到了方山。为纪念济公的到来,人们就把这棵树叫做济公树,又因它极像一只报晓的雄鸡,人们也就习惯叫它“公鸡树”了。一棵树,竟引出一个神话故事。增志讲得有声有色,我们听得有滋有味,也都被方山这神话传奇和迷人景色所倾倒。
  已近正午,阳光如雪,长空似碧,漫山花草木石,红黄绿白灼灼耀眼。一群彩蝶总跟着我们翩翩起舞,林中翠鸟啁啾呜啼,奇花异草散发阵阵幽香,还能闻到一股陈年老酒的甘醇,让人有种醺醺欲醉之感。增志因老家就在方山脚下,对方山太熟悉了,边走边向我介绍草丛中的各种奇花、野菜和药草。仅入药之草就有荆芥、柴胡、元志、黄芩、益母草、山地瓜(何首乌)、车前子、老瓜根(半夏)、喝酒壶子(生地)、兔子拄棒(草苁蓉)等50余种。原来方山还是个天然的野生药草园,这使我们游兴更浓,个个睁大眼睛在草丛中寻找。忽听星莹一声叫喊,说是发现了一棵“人参”。过去一看,果然在一株柏树的背荫处,长着一棵叶片特异鲜绿的植物。我们欣喜若狂,增志忙着满山找塑料袋,星莹趴下就挖,不管是不是,先挖出来再说。
  离开峰顶将下山时,我有点恋恋不舍,转身环顾,当把视线停在西南峰抹角处时,忽然看到那黑沉沉的山脊,宛若一条远古的恐龙,蠕动着从远方爬过来,骤然就在那里趴下,形成一个节奏的凝固,眼睁睁地顶着山唐村后那个浑圆圆的小山丘。增志说,家乡人都叫它“卧龙戏珠”呢!再看旁边的卧虎山,也欲动非动地趴在那里,正和这边的“恐龙”遥相对望。星莹说,大凡风水宝地,总是虎踞龙蟠。心想,山有灵气,水有精光,方山是左慑青龙,右镇白虎,无疑是座宝山了。
  我们感叹着,一路下山,用过午餐后,增志不顾天气炎热,又驱车拉着我们二上方山,转北路东行,渐入方山腹地,直达老雕峪,走进了方山探宝路。老雕峪在两峰回转夹峙之间,深入谷底,举目上望,见山势如飞,似苍鹰展翅,拔地五千丈,冲霄入云端。攀援而上,则一步一层天,层层如画卷,有身在云梯上,天向隙中观之感。这是方山最幽深的风景区,我们一鼓作气,向探宝洞行进。
  探宝洞位于方山顶东南,是最先发生蓝宝石原生矿的地方。洞口外形像个侧卧的宝葫芦,顺葫芦嘴进去行10余米,眼前豁然开朗,闪出一方洞天。大家怀疑是否走进了一座刚刚停了电的炼钢炉,有股烧焦的气味,摸摸每块石头,似乎还灼灼烫手。有些石头周身蜂窝状,黑黝黝的,象是什么精灵尤物被燃烧后突然凝固而成的。星莹说,这些都是产生蓝宝石的原生矿石。我拣起一块,仔细端详,想起今年四月,在桂林参观一所矿源博物馆,讲解员指着一块带着蓝宝石的原生矿石介绍说,它就产生于山东省昌乐县的一座山上。当时听后很是激动,那块宝石的原生地不就是这里吗!增志说,就在这里,五图店子一个农民一黑夜挖了一柳条帽子原生矿宝石呢!
  我坐在洞旁,望着眼前那面山壁,想像当年那天崩地裂的恢宏场面。正是这180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运动,炽热的岩浆在接触地表面的一刹那,部分熔岩和氧气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了三氧化二铝,也就是今天的蓝宝石。蓝宝石的光芒,如今已使昌乐名声远播,显扬于海内外了。天地万物,本是浑然而生,怎么这天下稀世之宝,却偏偏出在方山这里呢?
  正在默默遐想,增志星莹喊我下洞探宝。这是一个长约10余公里的矿洞,增志在前举着打火机开路,我们紧跟其后,约摸走了数10米,因洞黑路滑,只好止步。看来,我们只有探宝的欲望,却无探险的胆量,出洞后,又有些后悔。顺手拣了块蜂窝石,叩之泠泠作响,虽坚硬如铁,却比重甚轻。增志介绍说放入水中,可以飘浮,能治脚气,是方山特产。
  立于方山东峰,遥看山下五图、上疃一线,则见田野里金灿灿的小麦正待收割,顺山脉而下的河床里,有数台挖掘机正在忙碌地工作,那是蓝宝石的采矿区。曾听一位采矿者说过,在那些土层里,谁也说不清究竟储藏着多少蓝宝石,反正是什么时候挖什么时候有。
  夕阳已贴近山脊,山脊正驮着辐射成扇面的落霞,山影也悄悄漫过来,我们这才想起下山。下山时,每人都想碰碰运气,眼睁睁瞅着路边砾石,不时地弯腰拣拾,不时地对着夕阳照照,看看有无蓝色的灵光闪耀。就在大家快要失望时,却在人们经常走过的碎石中,竟每人拣了一块蓝钢玉,真把我们高兴得都和孩子似的。想,大概好东西往往总在你不经意间出现,突然给你一个惊喜。上午挖参,下午拣宝,好事都让我们碰上了。
  车愈行愈远,方山渐渐退出视野,用我瞬时的目光,再从车窗里远望过去,它依然那样凝重、苍蓝,那样高古、超然。天地悠悠,世事沧桑,这万古长存的宇宙,不是一个巨大的奇迹吗?这地老天荒的方山,不是上苍恩赐给我们的一座宝山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感谢上苍,如何保护好方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好方山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如何去进行美好的创造和劳动,才不辜负这座上苍赐给我们的宝山呢?围绕这一话题,我们在车上探讨议论了一路……
  2004年6月18日
  附:徐竟成《方山碑记》
  方  山  碑  记
  方山乃一邑之胜山在县城东南面积八平方公里海拔三百三十八米其山横亘东西顶部平缓如砥四望皆方因名方山据考系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玄武岩喷发而成方山富藏蓝宝石储量之大堪称世界之最且山体水脉丰沛溎汙丹河皆源于此得水之功植被繁茂林木蓊郁古庙一座掩映其间俗日方山庙殿宇始建年代无可考依现存碑记而断当在元大德(公元一二九七)之前迄今七百载以远历代几度重修几易其名曰龙神祠日灵泉观曰西门大夫祠曰方山庙内塑方山爷及风伯雨师雷公电母诸神像向为农民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精神寄托方山爷者明洪武间昌乐知县湖广武冈于子仁也相传其人刚直不阿不畏横逆除暴安良为民造福故民皆感其德立祠而祀尊若神明昔年香火颇盛逢农历四月初八及六月二十七日四方乡民前来祭拜者络绎不绝足见德厚流光之说不谬矣此庙正殿前有池一方雕栏砌石为桥其上山泉淙淙冬夏不溢不竭每当凌晨微曦映照池上辄有雾霭升腾如纱如练轻舒曼舞似炊烟袅袅成一片朦胧人游其间悠然若仙诚一方山水景观历代文士骚客吟咏赞叹者不乏其人誉为昌乐八景之一曰方水朝烟自明嘉靖以来历次县志纂修多有记载前人诗文描述每志其胜然庙宇年久失修且屡经动乱圮毁几成荒墟所幸于一九九一年各界人士慷慨捐资共襄其事阅半年修葺一新规模再现又成佳境
  公元二OO二年农历岁次壬午孟秋
  徐竟成  撰文书丹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马进文集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