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04-23 17:58
昌乐 刘文安

探觅首阳山岩书(马进)

  探觅首阳山岩书
  马进
  昌乐,齐国首城,宝石之都,常常觉得这片古老文明的大地,孕育着无限神奇,积淀着深厚蕴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仅有着特殊的地位,独有的魅力,更有着辉煌的前景,美好的未来。它不愧是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记得去年初秋,央视《寻宝》走进潍坊,笔者曾亲眼目睹,丰富的民间藏品令专家们惊叹不已。不少藏品由于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使专家们难以取舍。最终在评定《潍坊民间十大宝物》中,昌乐的蓝宝石和骨刻文双双被专家组分别鉴评为杂项类第一名和书画类第一名,并晋级加冕为《潍坊民间国宝》和《潍坊四  大宝物》之一。
  如今这场寻宝活动虽已尘埃落定,但它留给中国文字史一个难忘的话题,也留给人们许多值得珍惜和回味的东西。笔者曾亲见昌乐骨刻文收藏者肖广德先生大量的骨刻藏品,并多次听他介绍过那些发现古文字背后的故事。他是在昌乐袁家庄古遗址上采集陶器标本时发现的,当地农民在挖山芋沟时,丢弃了许多亚化石状的远古兽骨,经过清理,可见上面许多刻纹痕迹明显的图案符号。后经山大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风君教授等专家鉴定,是距今约4500年的中国早期文字,属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的物品,比商周安阳甲骨文还早1000年的一种原始象形文字。这意味着,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历史可能从此改写。由此我想,这是否也意味着,昌乐是中华民族骨刻文最早的故乡,或称昌乐是中国“文字始祖”最早的发祥地。
  由此,联想到昌乐的另一重要文化遗产——首阳山岩书。据专家考证,它也是数千年前先祖在此聚会时,刻划记录下来的图画象形文字,是继昌乐骨刻文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那么,古人刻在石上的文字,究竟给后人留下什么启示和思考?为探其奥秘,最近笔者约文友一起前去造访了一趟。
  首阳山岩书位于孤山南麓,首阳山旅游度假村以北,五图街办曹西楼与半截楼两村之间,西旁紧依郭齐水库,新修的宝通街紧贴它南侧通过。环顾四围,原来岩书隐秘在一片低矮的山洼处,不易被人发觉。原想像中的岩书是竖在一面山壁上,其实它是平躺在地面上,像大地打开的一页书,更便于人们俯视观看。
  一眼望见青石板上那片匪夷所思的文字,令大家无不为之动情。但见这些石刻字样线条,虽经无数风雨沧桑的淘洗和冲刷,看上去依然那样高古、苍蓝和非凡。近看,那些刻痕非雕非凿,型似汉字的偏旁部首,横竖撇捺,厚重遒健,点画钩折,刚柔舒展。再细看,皆笔笔玄妙,字字古怪,一笔一画,轻重不一,轻则轻描淡写,重则入石三分,宛如鬼斧神工。令人不解的还有,这些笔画既不成行,也不成体,上下大小无规则,排列东西无章法,蕴藏着无穷神奇和怪异,仿佛具有穿越时空的非凡意义,岩书上方尚刻一道东西走向的石槽,像书脊,约五米长,四指宽,两指高,做什么用?一个村民在一旁猜测说,许是挡水用的?这神秘的石刻,究竟为何字,蕴含何意,又是哪个年代哪位先祖留下的遗迹?一个巨大的疑问,一时使我们充满了困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我抚摸着石刻的笔画,用手指一遍遍临摹着,不禁心灵深处阵阵惊悸着。这是在抚摸古老岁月的一部分吗?还是在抚摸某个古代某本书的某个章节?脑海里不时生出一些感慨。觉得任何文字都是文化的载体,它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国文字的历史跨度,从甲骨文或者说先从昌乐骨刻文开始,经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直到今天信息时代的汉字,作为一种载体,它在数千年中,从来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生命。应该说,每一个汉字,不仅丰富地隐含着我们文化的密码,延续着我们民族的文明传统,而且还处处保留着我们古老岁月的印迹。早在4000多年前,昌乐的先祖就在兽骨上面留下了图腾标志,创造了世界同期最先进的文化,开启了中国一段先为人知的古代文明。那么,昌乐岩书是否也是数千年前,先祖通过刻石的方式(不是刻在兽骨上)留下来的文字遗迹,同样记载着昌乐大地的文明,记载了先祖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更加证实昌乐正是中国产生远古初文的历史源头?
  我们在岩书上盘桓良久,想像着千余年来可能在它身边发生的一切。蓦然觉得,面前这方难解的岩书,它们本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引发你去思考和解读。看上去它们好像无章法、无规律,其实,它们正是有章法、有规律的啊!只因你才学浅疏,解读不了罢了。因为,它是先祖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它的博大之深,它的章法之美,不是什么人都可随便解读的啊!它给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或许,它留给世人一个永远难解的谜。
  正在大家处于一片茫然中,一个在地里干活的妇女,指着地下喊我们过去看。原来又是一页岩书,不过面积不大,字却很清晰,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潇洒,字迹古朴秀润。石的四周因被泥土埋没,若将周围清理一下,说不定地下还有积藏。听这位妇女说,这里祖辈叫它“仙人堂”,周围还有“仙人洞”。每年九月为祭奠仙人,都有乡民前来供奉香火的习俗。是供奉哪位“仙人”?这让我想起对古文字研究颇有建树的刘乐一先生,1996年曾对贵州“红崖天书”的破释做出过重大贡献,认为为汉字属性与明代建文帝相关事件。这方岩书是否也与纪念历史上哪位帝王或这里的仙人贤达有关呢?
  翘首远望,迤北就是首阳山,能隐约看到山顶的“昭贤祠”遗址。3000年前,商末周初,孤竹国君之二子伯夷、叔齐,相互让国,投奔营丘姜太公而隐居在此。曾在山下“采薇而食,义不食周粟”而饿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积仁洁行”,后人仰其德名,争相立祠以祀。山上还有“孤山神庙”,为纪念被帝王赵匡胤封为龙神的李坡而建。这些先贤历来为文人墨客所仰慕,至今有许多感怀他们的诗篇流传于世。难道这方岩书与这些背景有关?据史料载,这里有个石乡国,是西汉初年北海郡下的二十六个侯国之一,国侯为淄川王刘志之子刘奇。是后人纪念这位侯王在此留下的遗迹?
  我们又绕着岩书四围走了走,见东傍有座小山包,山上有风车,可称一景。西临郭齐水库,水库呈长把葫芦状,沿周是立陡的石壁,石为水成岩,岩纹斑驳,层层叠压,像摞着的一页页书稿。库水清澈,历历可见水底,一派灵秀浩气。遥望西北,一幢幢一排排正在施工的楼房错落有致,在阳光照耀下一片辉煌。我蓦地一惊,那不是市委党校新建的校舍吗!我不知道,是岩书选择了党校,还是党校选择了岩书,它们之间就隔一箭之地。是历史的巧合吗?千百年前,先祖在此留下文化遗产,千百年后的今天,一处现代化的党员教育基地在此落户。原来,昌乐的历史文明和文化底蕴就是这样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命脉 。首阳山岩书,这方先祖刻在石上的艺术瑰宝,它同骨刻文一样,见证了昌乐深厚的文化魅力,不仅为宝石之都夯实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厚度,提升了文化品位,也为昌乐旅游开发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马进文集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