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08:42
鄌郚总编

潍县东关的七楼八阁

  潍县东关的七楼八阁
  历朝历代,我国各地传统意义上城市建成区的扩张,一般都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州城或县城定址后,建起以城墙、城门和护城河等城防设施为主要标志的传统城池。这样的传统城池如果作为州城和县城能够延续若干年,都会在城外的官道大路两旁紧傍城池出现定居者、形成新的街巷里坊,进而形成新的居民点。这些居民点通常作为城池的关厢,以城池为原点坐标,按照与城池相对应的方位确定地名。城市潍坊一带也不例外。在这里,见诸记载最早的关厢是东关,元代(1271年—1368年)就有记载。
  东关不但是城市潍坊一带历史上潍州(北海)城及潍县城外记载最早的关厢,而且在数百年间因为街巷里坊不断扩张而成为面积最大的关厢。东关在历史上还先后两次围绕它的街巷里坊修筑起外墙。第一次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修筑而成,史称东关圩,约有三分之二个潍县城那么大;第二次干脆按照略低于潍县城城防设施的规格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修筑而成,史称东关坞,大小竟然与主城池潍县城不相上下了。
  东关圩设有八处圩门,其正式名称的最后一个字都称“阁”;东关坞则设有七处城门,筑有门楼。本地习惯上将它们合称为“七楼八阁”。不同时期的人们进出七楼八阁所发生并记载下来的大事小情,便也成为城市潍坊丰厚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目前,七楼八阁中还有两楼一阁原址尚存,相关大事小情仍在新生和延续中。
  在七楼八阁中,因为八阁的历史更为久远,相关记载和民间口碑资料并不多。而七楼因为建于近代,距今相对较短,地方文史资料的记载和民间口口相传的谈资则十分丰富。城市潍坊一带合称它们“七楼八阁”,排序习惯也应与此有关。梳理七楼八阁旧事便也以遵循这个排序习惯为宜。
  东关坞七楼按照它们所处的不同方位分别俗称东关东门、东关西门、东关南门、东关北门、东关西南门、东关西偏北门、东关西北门。七楼也都有各自相对应的正式名称。这些正式名称的命名参照了它的主城池潍县城城门的命名方法,讲究东与西、南与北的互相对应,因而东关坞的东门与西门、南门与北门、西南门与西北门的正式名称都存在对应关系。实际生活中,城市潍坊一带对潍县城与东关坞各城门的表述是有区别的。潍县城各城门基本上用俗称,就连与各城门有关的街道的命名也沿用这个习惯,而一般不提及它们的正式名称,如现在潍坊市潍城区北门大街就是一例;而当地称呼东关坞七楼,习惯上则以它们的正式名称为主,俗称为辅,可能是为了避免与潍县城各城门发生混淆。
  按照东关坞七楼的方位顺序先来看看它的东门和西门。东关东门是清晨最早见到阳光的地方,故其正式名称为升曦门。东关西门是每天直接看到天光收起的地方,其正式名称便取“庆幸每天都有所成”之意命名为庆成门。东门、西门的对应意义寓意“迎着晨曦开始劳作,每天必有收获”。巧合的是,近、现代以升曦门和庆成门为载体发生的历史事件,多与它们名称的寓意相符。
  庆成门外正式开埠,城市经济转轨变型
  清光绪三十一年末(1906年初),在庆成门外举行仪式,宣告潍县正式开埠。开埠后,潍县城市经济逐渐由传统工商业经济迅速转向带有商埠经济特色的、外向型色彩鲜明的、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的、发育程度较高的市场经济体系。潍县开埠的相关情况可参阅拙专题《潍县开埠与城市经济》,刊载于《潍坊晚报》2012年12月31日《人文潍坊》,这里不复赘述。
  根据记载,在庆成门外举行潍县开埠典礼的时间,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906年1月1日,改革开放以后出版的潍坊市及潍坊市潍城区地方志书都采用这个说法;另一种是1906年1月10日,与第一种说法前后相差十天,这种说法同时指出,这一天在济南、周村、潍县三地同时举行开埠典礼,此后三地正式开放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
  有意思的是,这两种说法不约而同都采用了公历纪年。而众所周知,我国正式采用公历纪年始自1912年1月1日。自此开始,公历新年第一天定名元旦,农历新年第一天定名春节、俗称大年。1912年史称民国元年。在此之前,自我国历史记载中开始有确切纪年的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长达2750多年间,我国一直都采用农历纪年。法定或约定俗成的具体纪年方法,先是按照君王或皇帝在位时的年次纪年,后来自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至前87年在位)起采用皇帝在位时的年号加年次纪年。年次表述的基本方法有两种,按照数字顺序表述或按照农历年的天干地支顺序表述。有人分析,清末洋务运动以后,一些报刊率先开始采用公历纪年。而庆成门外潍县开埠典礼的时间可能来源于采用公历纪年报刊中的新闻报道。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西方文化在清末已经对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济南、周村、潍县三地同日举行开埠典礼”的说法也是合理的。这是因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批准山东自行将济南、周村、潍县三地辟为商埠,潍县、周村作为济南分关,统归济南商埠案内办理,目的是为了通商的便利。于是,山东省安排三地在同日开埠也是顺理成章的。而虽然是济南商埠的分关,潍县开埠后其城市经济体系却就近接受外来辐射,很快融入了青岛商埠经济体系中。这也说明,经济的转轨变型有其内在的规律,不会完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庆成门外潍县开埠典礼的具体情况则未见记载。而目前见到的关于开埠时间的两种说法,按照农历推算应该都还没有进入光绪三十二年新年,故笔者采用“清光绪三十一年末(1906年初)”的概括性表述。
  庆成门楼大爆炸,“自我例外”惹惨祸
  1928年7月26日,庆成门城楼突然发生了大爆炸,后果骇人听闻:当场炸死34人,炸伤致残160余人,轻伤600余人,炸毁民房700多间,爆炸现场庆成门城楼完全不见了踪影,仅剩门台。庆成门内外,一片狼藉。就连庆成门对面两三百米外、白浪河西岸潍县东门的内外,都有炸飞的人体四肢挂在树杈上,炸飞的人头甚至滚落到了周围商家或住户的院子里。
  当时,潍县处于和平时期,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惨烈的爆炸事件?这要从清代咸同之交(1862年前后)说起。
  咸同之交,潍县开始修筑东关坞,同时还陆续购置火炮和大量的火药,直接的原因是为了防范和抵御日益逼近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分支——捻军威胁。同治五年(1866年),东关坞修筑工程竣工。历史上,捻军曾数次攻掠潍县都被击退。捻军最后失败被歼,这批火药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便装入十多口大缸(一说六七口大缸),于同治八年(1869年)六月初十封存于落成不久的庆成门城楼内。
  六十年后的1928年7月,当地民防组织东关保卫团认为,庆成门位于闹市区,储存于庆成门城楼内的这批火药有极大的安全隐患。于是,团总杜葵生便向潍县县长张金寿口头请示,将这批火药卖给潍县东郊南胡住村(今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南胡社区)业户制作鞭炮,售资用于城防,即可化害为利,一举两得。张金寿默许后,7月26日,组织人员登上庆成门城楼起运这批火药。不想起运时动用了铁锨,铁锨与装盛火药的大缸发生磨擦而迸出火星,一个疏忽引发了所有火药大缸的连环爆炸。
  当年在庆成门城楼内封存这批火药时,每只大缸上都贴有封条,上书“同治八年六月初十日封”。火药大缸旁放置了专用木锨,并张贴有说明文字,内容大致是,动用火药,忌用铁器。如果严格按照前人公布的这些规则进行操作,这场大爆炸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不幸的是,因为木锨使用起来显然不如铁锨顺手,效率也低。火药起运者便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有搬运经验。火药大缸泼上水后用铁锨运火药肯定没有问题,还能省时省力。这些规则太小心了,不用遵守也不一定有危险。殊不知,这正符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糟粕——国人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大行其道的潜规则:人人都应该遵守规矩,但“我”可以例外。正是这种自我例外论衍生的侥幸心理酿成了这场惨祸。可见,自我例外论尽管有时候可能达到损人利己的片面效果,但它在很多情况下损人不利己,甚至是害人害己的。
  抗日义士杀敌夺枪,汉奸县长被迫落马
  1938年9月,抗日义士、潍县北乡店子村(今寒亭区开元街道店子村)贩盐农民刘嘉禄在升曦门用手枪将日寇岗哨当场击毙,并缴获一支步枪。
  日寇1938年1月侵占潍县后,为“强化治安”,确保自身安全,防止抗日人员进城活动,将潍县城的四个城门封堵了三个,只留下东门通行。东关坞七楼封堵了五处,只留下升曦门和庆成门。这三处仍然正常使用的城门都设立岗哨关卡,人们进出城门必须出示“良民证”、向日寇岗哨鞠躬“致敬”才能通过关卡,稍有怠慢便可能遭到一顿毒打。但事与愿违,日寇始料不及的是,就连自己的城门岗哨也成了抗日义士的袭击目标。
  当时,刘嘉禄头戴苇笠作掩护,把手枪放在头上,靠近日寇岗哨鞠躬时,乘其不备,摘下苇笠,拿出手枪,当场击毙日寇岗哨,并夺得一支步枪后,安然逃走。
  这是日伪时期潍县发生的第一次城门岗哨遭袭事件,还“玉碎”一名“皇军”士兵。侵潍日寇大为震怒,马上把升曦门也封堵了。日寇部队长怒气冲冲地闯进伪潍县县公署,向伪县知事毛寄尘大发雷霆,斥责他失职。毛寄尘吓得心惊胆颤,连声赔罪,请求宽恕,后来专门为那个日寇岗哨召开了“追悼会”才保住了命。但日寇也没完全饶恕他。在日寇授意下,一个月后,伪山东省公署下令撤销毛寄尘的职务。这个潍县第一任汉奸县长只做了五个月,就被迫落马了。
  无独有偶。刘嘉禄夺枪杀敌成功了,有人便见贤思齐。同年冬,潍县北乡槐埠村(今潍坊市潍城区于河街道槐埠村)农民周延昌抗日心切,很想参加游击队,打击日寇报效国家。但苦于缺少武器,很难实现自己的愿望。有人便建议他学习刘嘉禄,找机会夺上一支枪,游击队就能吸收他参加抗日。于是,他便多次寻找可能下手的机会。
  一天,周延昌来到庆成门,看到日寇岗哨呆立在城门北旁,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他见状认为下手的机会来了,便毫不犹豫地走到日寇岗哨近前,借深深鞠躬后抬腰之机,趁势猛力将日寇岗哨手中的枪夺下来,然后拚命向北沙滩飞奔而去。行人见状尽快躲闪让路。当日寇岗哨报警追赶时,他早已经跑得不见影踪了。夺得步枪后,他马上投奔到游击队,实现了抗日的夙愿。
  不长时间内城门岗哨就两次遭袭。但因为第二次只是夺走一支步枪,又刚刚撤换了汉奸县长,日寇也只能不了了之,在庆成门岗哨处筑上一道保护短墙了事。于是,尽管也摊上了大事,但潍县第二任汉奸县长帅景略却是正常离任的,虽然他的第一要务就是抽大烟。他离任时,第一任汉奸县长毛寄尘查获的200多两鸦片都让他笑纳并享用了。
  抗日队伍奔袭东关坞,成功突入升曦门
  1942年(一说1941年)7月31日晚,被日寇封堵数年的升曦门门洞内,突然传来“扑通、扑通”几声巨响。原来是门洞内的封堵物让人推倒了。紧接着一支部队从门洞内刚形成的缺口处冲进了东关坞。
  这支部队目标十分明确。但见他们毫不迟疑地沿着升曦门内东关大街(原址位于今奎文区东风东街的潍州路至亚星桥段)两侧自东向西行进,遇到排场一些的商号就敲开或砸开大门,甚至翻墙而入,将能够看到的、搜到的财物抢掠一空后迅速离开,一些商号业主也被抓走。一路下来,他们的缴获颇丰。同一天晚上,在潍县坝崖大街南段(原址位于今潍城区和平路的胜利西街至亚星桥段),也有一支部队抓走了兴亚剧场内的部分观众。
  第二天,惊魂未定的人们发现,在东关抓走的几个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包括潍县商会常委康子周和本地著名民族企业——潍县大华染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均生。同时,也了解了这次袭击、抢掠、抓人活动的主角是国民革命军鲁苏战区挺进第二纵队第三支队。
  当时,第三支队在安丘县洞西头村(今安丘市辉渠镇洞西头村)驻防,距潍县东关80多千米,但东关坞内有一处磨房是三支队的地下联络点。磨房经理人回安丘探家时特向队副王治平详述了东关情况,分析了有利条件,认为只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偷袭东关就能成功。同时又获悉潍县信丰染印公司内设有日军修械所,守卫日军也不多,而所内武器弹药较为充足,倘能顺利得手,借此补充军事装备,实为一举两得。
  于是,第三支队便兵分两路,分别长途奔袭潍县东关和潍县信丰。由于日寇在信丰戒备森严,无法偷袭,这一路人马便当即改变计划,转赴坝崖大街。而偷袭东关的一路则大获成功。两路人马停止行动汇聚返防时,抢掠东关商号所得物品十分丰富,应有尽有。
  潍县绅商康子周和于均生被抓到安丘后,颇受优待。这是由于当时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第三支队十分困难,于是动员于、康二人筹集资金,为士兵更换军装。虽多次磋商,但无成果。
  半年后的一天,第二纵队司令厉文礼忽然接到国防最高会议委员丁惟汾的电报,大意是:于均生系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现急需该员协助工作,即请护送至重庆。实质是要求放人。不久,于均生、康子周二人及其余被俘人员先后获释回潍。
  成功奔袭东关坞是抗战时期城市潍坊一带具有一定影响的军事行动,虽然只是抢掠和抓捕了自己的同胞,对削弱日寇统治力量没有实质影响,但抗日部队突入日寇位于山东统治中心地带的潍县,还是对日伪产生了不小的心理震慑作用。对此,日寇也只好故伎重演,将伪潍县县知事邱少尹撤职了事。邱少尹成为以升曦门为载体发生的抗日活动中,第二个落马的汉奸县长。
  大水围困升曦门 抗洪民众有伤亡
  1951年8月7日,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潍坊。这场洪水的确罕见。潍坊市东关、西关、南关等地带无一幸免,许多街巷变成了河流,有的街巷水深甚至达到了两三米、三四米。
  第二天凌晨4时左右,持续不停的降雨导致流经潍坊市区和近郊的白浪河、于河(今虞河)两条河合流为一条河。于河、涨沔河(今张面河)洪峰冲出原有的河道,沿着东西方向的一条名称为老沟的自然沟壑(老沟平时是一条可以通行的干沟,原址大致在今潍坊市奎文区东风东街的虞河至潍州路段),汹涌地冲向升曦门。
  潍坊市第二区(东关区)防汛机构迅速组织该区居民奋力抗洪抢险。大家在升曦门门洞内紧张地忙碌着。装满沙土的麻袋一袋袋码高,门洞内的防洪墙便始终阻挡着凶猛的洪水。洪水来临前,升曦门顶拱正在拆除中。当日凌晨5时许,不幸突然发生了。升曦门南垛上,一块近8立方米、重达十多吨的沙坝(三合土块)突然坍塌,轰然砸在尚未拆除完毕的门顶拱上。紧接着,门顶拱与大沙坝一起砸到门洞内。4名抗洪民众当场牺牲,16人程度不同地受了伤。而洪水则成功地挡在了升曦门外,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相关链接
  于均生
  于庭樟,字均生,潍县寒亭(今寒亭区寒亭街道寒亭二村)人。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于均生赴日本攻读政治经济学。第二年,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国同盟会,于均生加入,成为早期会员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于均生回国,在潍县寒亭创办私立于氏两等小学堂,自任校长。1912年4月,中国同盟会潍县分会在潍县东关第一公学召开成立大会,他当选为副会长。同年年底,全国举行国会选举,他当选为众议员,赴北京参加中华民国首届国会。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他转为国民党员。1917年,于均生积极响应孙中山的护法号召,奔赴广州参加非常国会。1918年1月,他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议。
  1925年父亲病重,他遂请长假返里侍父,主持家务,不久后创办私立东明中学。1928年,为避免散兵游勇和土匪的骚扰,他举家迁居潍县城区。
  于均生在留日期间,亲见日本工业发达,国家强盛,便萌发了振兴民族工业的思想。1928年,青岛一家染厂破产,他便与表弟、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械专业留学生张干臣商讨在潍县筹建大华染厂。他卖掉土地200亩,筹集资金3万银元,派人去青岛,用1.2万元购买了该厂家的全套日本生产的机器设备。1931年初,潍县大华染厂正式投产,成为山东最早的新式染厂。该厂根据公司法组成大华染厂股份有限公司,于均生任董事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大华染厂拟迁内地,因故未果。日寇侵占潍县后,多次诱逼大华染厂实行“日华合办”,皆被于均生拒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大华染厂复工,不久后由于苛捐杂税难以负担而被迫停产。1951年底,该厂与实业公司合营,后合并于潍坊染厂。
  于均生于1949年2月23日病逝,终年62岁。
  早在修筑东关坞以前,潍县东关南沿就有一个与东关街巷里坊整体相连的居民点。这个居民点的名称十分喜庆,叫凤凰庄。东关北沿也有一个类似的居民点,名为麒麟崖。在我国传统的神话传说中,凤凰是吉祥神鸟,象征着天下太平;麒麟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民间还有麒麟送子之说。凤凰与麒麟便恰巧具有祥鸟与神兽的对应意义。
  原来这两个居民点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东关坞完成修筑后,东关南门与东关北门恰巧分别设在了凤凰庄和麒麟崖的东邻。它们的正式名称便正好就近借用了这两处居民点的名称,分别命名为鸣凤门和游麟门,南北遥相呼应,祈愿太平、美好的生活长长久久。但围绕鸣凤门和游麟门发生的旧事中,既有利国利民的举措,也有血腥罪恶的行动。
  东北军攻破鸣凤门,东关坞不如潍县城
  1916年5月5日,伴随着鸣凤门外“轰隆隆”的巨响,鸣凤门紧闭的城门轰然倒地,门外的围攻部队争先恐后地攻入东关坞。这是东关坞建成后,城防设施首次遭到攻破的记载。
  炸开鸣凤门、攻入东关坞的军队是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华侨义勇团。驻防东关的北洋军第五师第七旅旅长郑士琦马上组织反攻,东北军与北洋军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街巷争夺战。这也是东关坞城防历史上有记载的首次巷战。结果因为寡不敌众,东北军在破城后不长时间里,就不得不退出了东关坞。
  东关坞攻城之战是东北军5月4日夜围攻潍县南门,试图打进潍县城失败后,第二天转而求其次时发生的战事。可见,尽管当年修筑东关坞时,其城防设施仿照主城池潍县城,就连东关坞七楼的命名方法也效法潍县城各城门,但东关坞无论是城墙的高度、厚度,还是城门的坚固程度、防卫能力等都无法与潍县城同日而语。因而,潍县城有从明正德七年(1512年)起,直到1948年潍县战役爆发前的436年间,均无遭到攻破的记载。而东关坞则在建成51年后就有了这样的记载了。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在潍县的活动情况详见拙专题《潍县城门旧事》,刊载于《潍坊晚报》2013年5月27日《人文潍坊》。
  第一条汽车路开通,首班长途开出游麟门
  1922年春末夏初的一个清晨,声声鸣笛中,游麟门内、东关北大路东端新设立的国家交通部烟潍汽车路管理处潍县站内,开出了潍坊历史上第一班长途运输汽车。长途汽车穿出游麟门,沿着刚刚试运营的烟潍汽车路龙口潍县段,向着东北方向绝尘而去。从此后,人们长途出行,除了历朝历代一直延续的步行、骑马、乘轿,又有了以前无法想象的快捷方式。
  烟潍汽车路是东起烟台西到潍县的公路。公路时称汽车路。烟潍汽车路是民国时期山东半岛东部修建的、史无前例的第一条现代公路,1920年开工建设。建设标准参照当时的欧美方式,基本情况是,路基以碎石沙土夯实而成,两侧挖排水沟,路面宽6到6.7米(一说5米),最大坡度8%,最小弯道半径80米,建成后全长255千米(一说295千米,还有一说285.88千米),东起烟台,西到潍县,止于游麟门前,是全国路况最好的三条公路之一。当时,国内路况最好的另外两条公路分别是湖南长(沙)湘(潭)汽车路、张库汽车路(河北张家口至外蒙库伦,库伦即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
  烟潍汽车路修建工程由国家交通部主办,经费从交通附加税中支出,后来曾发行债券用于偿还征用土地款项。烟潍汽车路开工仪式于1920年11月1日在潍县举行。交通部、山东省省长公署均派员参加。烟潍汽车路具体施工顺序是先在潍县开工。自游麟门起,修通潍县至龙口段后,马上试运行汽车运输。其余路段则稍后开工。烟潍汽车路潍县至龙口段于1922年上半年(一说1921年)修通并试运营,全线于1922年8月正式通车(一说1922年冬全线修通)。
  开通运营后,烟潍汽车路沿线设11处汽车站,后增为24处。由潍县到烟台,顺利时可朝发夕至,行车速度可达每小时40到50千米,这在当时属于神速了。烟潍汽车处潍县站是潍坊历史上最早的长途汽车站,最初设在游麟门内东关北大路东端,1924年移至游麟门外的新建站房。
  反共屠杀腥风血雨,鸣凤门现烈士头颅
  1928年10月中旬的一天,鸣凤门城楼上突然挑出了一根木杆,木杆上居然挂着一颗人头,鸣凤门门洞旁还有持枪看守的士兵。几天后的一个漆黑阴冷的夜晚,风雨交加,看守士兵不知道到什么地方躲雨去了。就在这时,一个敏捷的身影在眨眼间冲上城楼。不一会,这个身影又迅速冲下鸣凤门城楼,大步流星地向正南方向飞奔而去,不一会就消失在了夜幕中。城楼上悬挂着的头颅也不见了。
  这颗头颅,是当时中共潍县县委书记庄龙甲的头颅。冲上鸣凤门城楼抢下庄龙甲头颅的人,名叫朱继周,掌握一些武术功夫,这年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
  庄龙甲,约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早期中共潍县地方组织的卓越领导人。1926年5月,他主持召开了中共潍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共潍县县委书记。他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较早以个人名义加入新改组中国国民党的中共党员。1927年5月,他主持召开了国民党潍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国民党潍县县党部执委。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潍县国民党反动派于1927年10月召开潍县国民党代表大会,组成了反共反革命的县党部,随即疯狂抓捕和屠杀中共人士。庄龙甲成为重点捕杀对象。
  在白色恐怖下,中共潍县县委处于既要同封建军阀势力斗争,又要迎击国民党反动派进攻的困难境地。但在庄龙甲的带领下,革命斗争依然搞得如火如荼。这时他不幸患上了肺病,时常吐血。1928年秋,他不得不接受县委的决定,到安丘县杞城村(今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的一处秘密联络点——傅锡泽药房治疗。没想到雪上加霜,更为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养病的地址被潍县国民党反动派侦知。他于10月10日被捕,10月12日遇害,年仅25岁。他的头颅被割下,挂在鸣凤门城楼上示众。
  朱继周勇敢机智地从鸣凤门城楼上抢回庄龙甲的头颅后,过白浪河、胶济铁路一直疾奔到他家所在的朱家坟庄(今潍坊市潍城区望留街道朱家文庄村)附近才停了下来。他在一棵小松树旁挖了一个坑,小心翼翼地把庄龙甲的头颅埋了起来。这棵小松树便成了一个特殊的记号。
  1952年,潍坊市烈士陵园建成。中共潍坊市委决定将庄龙甲的遗骸迁入陵园以便于民众和社会各界瞻仰和怀念。当时朱继周已担任潍坊市城建局副局长。在市委的安排下,他带领有关人员又一次来到朱家坟庄,发现那棵小松树已经长成了大青松。他们顺利取回了庄龙甲的头颅。二十多年一直身首异处的庄龙甲烈士终于能够以完整的身躯长眠在地下了。
  台潍汽车路通车,鸣凤门再设车站
  1934年9月的一个早晨,鸣凤门内南沟街(原址大致在今奎文区四平路的胜利东街至友谊街段、奎文区友谊街的四平路至奎文门段)上新设立的山东全省汽车路管理局台高潍段潍县站内,数辆长途客运汽车鱼贯驶出,沿着南沟街一路向南,驶过鸣凤门后,径直沿着刚刚开通的台潍汽车路,开往安丘、诸城方向。台潍路潍县汽车站是城市潍坊历史上出现的第二处长途汽车站。
  台潍汽车路是民国时期在潍坊境内建成的第二条公路,南起峄县台儿庄(今枣庄市台儿庄区驻地),经由苍山、临沂、莒县、诸城、安丘、北到潍县,止于鸣凤门前,全长345千米。1926年,山东省路政总局对台潍汽车路全线进行勘察测量,并令沿途各县,先采用简易方法,动用民工将明清时期遗留的相关老官道进行整修,作为县道使用。于是,潍县修筑了由鸣凤门至朱家官庄(今安丘市新安街道朱家官庄村)17千米的路基。安丘接潍县止点,续修到大汶河口。诸城也修筑了县城至管帅(今五莲县于里镇管帅村)段。后来因为资金不足,台潍汽车路修筑工程不得不下了马。1933年,国民政府将台潍汽车路列为国防道路之一,加征国防道路特捐,并成立台潍汽车路临时工程处。台潍汽车路完成土石方工程后,形成6米宽的路基,最大坡度8%,于1934年9月全线通车。
  台潍汽车路通车后,山东全省汽车路管理局台高潍段拥有车辆60多部,车身漆有“山东全省汽车路管理局台高潍段”字样,每车可载客20多人,允许每位乘客免费携带30千克的行李。长途班车还可为邮电局托运邮件。台潍路潍县站每早都有长途班车驶出鸣凤门,发往沿线各地。同时,烟潍路潍县站仍在游麟门外运营。可见在当时,即使在潍县这样一个城市里,每条公路上的长途汽车站也是分别设立、各自运营的。
  七天修成联络线,公铁实现联运梦
  烟潍路与台潍路上的潍县汽车站分设,也是因为当时烟潍路与台潍路不能互相通行汽车的无奈之举。
  当时,烟潍汽车路止于游麟门前,台潍汽车路止于鸣凤门前。而鸣凤门与游麟门之间的直线距离虽然只有大约1.5千米,但在东关坞内这南北两座城门之间却没有能够直通的街道。当时东关坞内的街巷全部都是传统街巷,以宽度为三四米的居多,最宽的五六米,最窄的不足两米。从鸣凤门到游麟门只能步行或乘轿七拐八弯地穿行这些街巷,最便捷的路线也有2千米左右。汽车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通行的。
  台潍汽车路通车运营后,将烟潍路与台潍路、烟潍路台潍路与胶济铁路之间连接为一体,实现公路之间、公路与铁路之间的联合运输,便显得越来越迫切了。
  为此,山东省建设厅马上派员经过勘察测量,确定新修筑一条汽车路联络线,具体路线是:在东关坞外沿着东城墙和南城墙的走向,从游麟门经升曦门到鸣凤门,再由鸣凤门向西通过白浪河后与大马路(今潍坊市潍城区和平路的胜利西街至火车站段)北端对接。这样,烟潍、台潍两条汽车路便都可以经过大马路直达胶济铁路潍县火车站了。
  这条汽车路联络线全长约3千米,设计标准与烟潍、台潍两条汽车路相似,但沿线多为荒地,且地势不平,工程量较大。潍县县长厉文礼便只好商请潍县驻军国民革命军第81师师长展书堂调动士兵筑路。展书堂应允。于是,1935年春,81师出动两千多人一起上阵,这条汽车路联络线便声势浩大地开工了。人多力量大,筑路工程仅用了七天就完成了。这是本地驻军支援地方建设的最早记载。
  同年,汽车路联络线过白浪河桥竣工通车。该桥为钢筋混凝土桩板桥结构,长106米,宽3.5米,负荷60吨,是城市潍坊历史上的第一座现代公路桥梁。因为混凝土的主材料水泥依靠进口,国人便俗称水泥为“洋灰”。这座桥梁也随之俗称洋灰桥。这条汽车路联络线是否有正式名称没见记载。因为它的作用实际是当时过境潍县的公路,有人也根据它主要在东关坞东面绕行的特点称之为“东外环路”。
  鸣凤门外尸体横陈,日寇与汉奸狗咬狗
  1941年底,农历腊月底,鸣凤门外的积雪渐渐融化,地面显露出了一具男尸。这具男尸早已横陈在鸣凤门外的荒野中,但已被积雪覆盖了多日。日寇很快查明,这具男尸名字叫于乃武,是日寇坊子宪兵队豢养的一个汉奸特务,系由国民革命军鲁苏战区挺进第二纵队变节投向日寇的。日寇同时也查明,于乃武是遭到枪杀,凶手则是他的干兄弟、坊子宪兵队潍县分队汉奸特务胡庆林。
  提起胡庆林,潍县城区一带的许多民众都恨之入骨。胡庆林也是第二纵队的变节投敌者。1939年,他携带一支大枪、一支匣子枪和一支手枪投靠日寇潍县宪兵分队,安排为日寇宪兵吉田的狗腿子。
  胡庆林本就心狠手毒,当了汉奸特务后更是变本加厉,无恶不作。抗日游击队派人进城搞些物资,托人向他疏通时,他表面上“慨然”应允,但实际上早早守候在卡子门那里。等相关人员一到,他立即凶相毕露,马上扣押人员和物资,向日寇宪兵队邀功。
  因为坊子宪兵队是潍县宪兵分队的上级,因而胡庆林曾经百般拉拢于乃武,还与他结拜为干兄弟。但胡庆林作恶多端,非常害怕于乃武揭发他的恶行。后来,于乃武结婚娶妻,新娘却是胡庆林的前女友。胡庆林恐惧与嫉恨交加,便在一个晚上将于乃武诱骗到鸣凤门外悄悄暗杀了。随后,一场大雪暂时掩盖了胡庆林的丑行。
  于乃武的靠山是他的姨夫、日寇坊子宪兵队的翻译官,姓金,是日寇队长武长面前的红人。他得知于乃武被杀的真相后,请求武长主持“公道”。武长便立即打电话给潍县分队队长岗村,命令他抓捕胡庆林。
  岗村命人去传讯胡庆林。狡猾的胡庆林见风头不对,借口要小便,乘机翻墙逃跑了。岗村严令关闭所有城门,全城戒严,同时派人四处追捕。胡庆林躲了一天后,已是腊月二十九日晚。他又躲到潍县城北城墙根的一处防空洞内。正月初一一早,正值过大年,他却饥渴难忍,又实在无路可逃,不得不到潍县宪兵分队投案。
  胡庆林逃跑后,宪兵分队到他的住宅进行搜查,共搜出三面袋钞票、四煤油桶银元、一盒金首饰和小元宝、十多块衣料。不言而喻,这些都是胡庆林平时敲诈勒索、强取豪夺得来的赃款和赃物。
  日寇对胡庆林的审讯持续了三个月之久,期间动用了各种刑罚。虽然胡庆林恶贯满盈,但日寇宪兵分队却觉得这是“家丑”,不好张扬,只是在1942年5月的一天晚上秘密处死了胡庆林。当地受害民众得知后,暗地里无不拍手称快。
  □ 相 关 链 接
  烟潍 台潍汽车路 简明沿革轨迹
  烟潍汽车路 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烟潍公路。1951年将路面填平补齐,路基加宽至7米。1954年全部将路基加宽至8.5米,对不合理的弯道、绕道进行改线和降坡。1971年将原有碎石路进行了简易沥青面处治,路面加宽至7米。1975年将路基加宽至10至15米,个别路段加宽至18米。1981年全线改建并铺筑沥青碎石混合料路面,宽度为10至14米。1990年,国家交通部划定烟潍公路为206国道的组成部分。
  台潍汽车路 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潍徐(江苏徐州)公路。上世纪五十年代,沿途各县改善土路,改善线型,改建加宽路基,铺筑粒料路面,全线达到晴雨通车。1958年至1976年,将路基加宽至8到10 米,改造了不符合标准的弯道、陡坡。到1980年,全线铺筑了沥青路面。目前,潍徐公路的潍坊至苍山向城段为206国道的组成部分。
  烟潍路、台潍路潍县站 1938年1月,日寇侵占潍县后,封堵了鸣凤门和游麟门,关闭了烟潍路、台潍路潍县站。所有公路汽车运输业务由日伪新设立的潍县自动车营业所垄断。潍县自动车营业所设在大马路,原址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人民街和平路口东南角附近。抗战胜利后,潍县自动车营业所改称潍县汽车站。1948年,潍县汽车站改称潍坊汽车站。1973年,潍坊汽车站迁入新址,就是现在的潍坊汽车总站,位于潍坊市奎文区健康东街西端路北。
  汽车路联络线 1956年潍坊市新辟胜利大街东段(今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街的鸢飞路至四平路段)、1958年潍坊市新辟工农路(大致是今潍坊市奎文区潍州路的健康东街至北宫东街段)以后,汽车路联络线的鸣凤门至游麟门段废弃,该段原址已为各类建筑、院落和绿地等覆盖,目前只能在旧地图上寻找到。汽车路联络线的鸣凤门以西段大致是今潍坊市胜利街的四平路至和平路段。
  洋灰桥 1953年由3.5米拓宽至10米。后来,因过境潍坊的公路改线至郊外,洋灰桥即由公路桥梁改为城市道路胜利大街(今潍坊市胜利街)过白浪河桥。1967年,洋灰桥定名为胜利桥。1980年,潍坊市再次拓宽胜利桥,由10米拓宽至20米,系在原桥两侧各新修宽5米的辅桥,作为非机动车道使用。1998年,潍坊市拆除胜利桥,并原址重建新桥。重建后的胜利桥在走向上有微调,为预应力钢筋砼三跨变截面连续箱梁桥,宽44.5米,桥面主跨人行道两侧彩虹状拱肋最高距桥面17米。此后,胜利桥因此而俗称彩虹桥。
  潍县修筑东关坞时还在白浪河东岸沿岸设置了西南门、西偏北门和西北门。在东关西南门以西200来米并与之隔白浪河相望的潍县城东南角城墙顶上,就是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至1722年)的魁星阁。当地人对魁星老爷保佑本地文风昌盛、人杰地灵一直笃信不疑。东关坞也想沾上魁星老爷的一些灵气,于是,东关西南门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取魁星老爷的本来职能“奎星主宰文章兴衰”之意定名为奎文门。
  文才有了神灵保佑,还要展示一下武略。东关西北门因此而命名为耀武门。奎文与耀武的对应意义是文才武略、文武兼备,确保一方繁荣昌盛的象征。这样,东关坞七楼中只有东关西偏北门落单,它便取“往来顺达”之意称为通济门,因为这是“通济”的本意。
  围绕奎文门、通济门和耀武门发生具体历史事件的记载不多。它们都处在闹市,门外就是开阔的白浪河沙滩。因而一些民众广泛参与的地方民俗活动多在它们周围举行。
  奎文门外放风筝,纸花如雪满天飞
  乾隆十一至十七年(1746至1752年)间任潍县知县的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自己的作品《潍县竹枝词》中这样描述潍县城一带的两大民俗活动:“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前一句是放风筝,后一句是打秋千。至少自清末民初开始,奎文门外白浪河东岸、西岸的沙滩上,就是本地民众进行风筝放飞的主要场所之一。
  放风筝是潍坊本埠由来已久的休闲娱乐活动。早在明代(1368至1644年)就在民众中得到普及。在传统上,当地民众放风筝的最佳时节在每年的元宵节到清明节之间,其他时节因为风力和风向的原因,就很难再看到风筝放飞者的身影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奎文门外的沙滩集市(位于今潍坊市奎文区奎文门以北、白浪河东岸及河床)上,在风筝放飞时节都要自发地形成风筝市场。当时,潍县城内还出现了唐家风筝铺(故址在今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向阳路口以北,一说在该路口以南)、王家风筝铺(故址在今潍坊市潍城区布政司街)等多家风筝专营店铺。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过后,奎文门外的沙滩空地就变成了人流集中的风筝放飞场。数百只风筝同时遨翔在空中,五彩缤纷,构成名副其实的“纸花如雪满天飞”景观。
  当时,潍县风筝按其扎制结构可分为串式、筒式、硬翅式、软翅式、板子式等五类。各类风筝在市场和专营店铺中都能买到。不仅如此,市面上的风筝还分为城派和乡派两大流派。城派风筝因为有文人和画家参与制作,具有精巧、细致的特点,质量上乘,产销量都不大。乡派风筝以潍县杨家埠(今潍坊市寒亭区寒亭街道杨家埠村)、南胡住(今潍坊市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南胡社区)和三里庄(今潍城区西关街道三里庄)为主要产地,是当地农民的一项季节性创收项目,产销量大,价钱低廉,属于受大众欢迎的普及性作品。另外,为数不少的市民都能够自己动手扎制成各类风筝,自己放飞,自娱自乐,其中不乏上乘佳作。少年学生自己动手削成薄竹条,绑成一个“干”字,糊上正方形毛边纸,尾部附上三条长短不一的飘带,风力适中时可以飞升到空中,这样的风筝俗称“挣子”。
  根据相关文史资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潍县城市经济繁荣时期,曾举办过三次风筝比赛活动,时间分别是1933年、1935年和1937年。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的放飞地点都在奎文门外的白浪河沙滩上。
  奎文门曾有战事,耀武门炮台闲置
  潍县城有魁星阁,而为东关西南门取名字的时候,“魁”字则变成了读音相同的“奎”字。
  其实,魁星的本名就叫奎星。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奎星是北斗七星中的星宿之一,也是传统的二十八宿之一。早在汉代(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就有“奎(星)主文章”之说的记载。由此,后世把奎星演化为天上的文官之首、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的神灵。后来,奎星演称魁星,目的是把作为神灵的奎星进行形象化包装。明、清时期,各地魁星阁中,魁星老爷的神像都是相似的:整体形象如鬼魅;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
  潍县城魁星老爷的神像也不例外。奎文门建成后不久,城市潍坊一带连出两位状元。一位名叫曹鸿勋,光绪二年(1876年)中状元,累官至陕西巡抚;另一位名叫王寿彭,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状元及第,清末任湖北代理巡抚,1926年担任山东大学首任校长。无巧不成书,两人同在潍县西南关的一条巷子里居住,巷名为新巷子(已拆除,原址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南关街道西南关社区)。更巧的是,有心人发现:潍县魁星阁内魁星手中的笔尖正对新巷子东口。因此,便有了“魁星点状元”的美谈。因而尽管东关坞有奎文门,奎文门内不远处的凌云阁也有一处魁星楼,但主城池潍县城魁星老爷的笔尖点的却是相反的方向,故状元没能在潍县东关产生。当然,这些都是牵强附会的传说。
  历史上,奎文门曾发生过短暂的战事。1916年5月5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尹锡武(一说尹锡五,绰号尹大麻子)部围攻奎文门未克。而与奎文门相对应的耀武门则未见发生战事的记载。尽管为了突出耀武门的防卫职能,在耀武门北面的不远处就建有一处专守防卫的炮台。说来奇怪,虽然耀武门炮台在民国时期拍摄的耀武门外大石桥照片上清晰可见,但在民国时期编纂印行的潍县志书上却没有发现任何记载。相关记载仅显示升曦门、鸣凤门和游麟门各建有一座炮楼。本地文史资料和民间传说中也未见提及耀武门炮台。它实际上不但没有派上任何用场,而且被遗忘了。直到2007年,潍坊市进行白浪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拆迁时,一些文史爱好者才发现了它。2009年,潍坊市在原址完成恢复性重建。
  现在,耀武门炮台位于潍坊市奎文区福寿东街大石桥东头北端的白浪河东岸上,人们可以随意参观游览。
  通济门外立高柱,娇女秋千打四围
  清末和民国时期,每年的清明时节,一般都要在通济门外以南靠近东关坞西城墙的白浪河沙滩上,专门制作一副转悠千,供附近城乡年轻妇女娱乐和身怀武术技艺的青壮年男子们比试杂耍本领。
  转悠千,即在地面上竖起一根用粗壮杨树制成的、高达十多米的木柱,木柱顶端插上一面红旗,木柱上端楔入两三层形如倒伞状的木桩制成“老鸹窝”。木桩上拴挂八至十六个用粗长绳子串起的木坐板,柱底装上转盘,转盘上方用木棍为栅栏围绕那条高木柱撑起一座平台,平台与地面之间再搭上一道斜坡状的木板走道,供打秋千的人上下,一副专用的转悠千就做成了。在锣鼓指挥下,几个小伙子在平台底下的木栅栏里用力推动转盘,平台上早已坐上木坐板、双手紧攥着木坐板两端粗长绳子的十几个衣着鲜艳、插花戴簮的年轻妇女,就围绕高木柱慢慢转动起来,越转越快,勾勒出郑板桥竹枝词中所描绘的场景:“……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城市潍坊一带所说的悠千,就是秋千。悠千是对打秋千活动状态的形象描述。秋千,一种说法起源于汉武帝时,皇宫里为祝祷皇帝“千秋”而发明的一种游戏。当时就叫做千秋,后人演称秋千;另一种说法,秋千是古代山戎人用于练习身手的军训项目。春秋时,齐桓公(公元前685至前643年在位)为援救燕国出兵攻打山戎后,从山戎人那里学来的。两种说法都足以说明秋千的悠久历史了。
  清明节打悠千是城市潍坊一带传承已久的民俗活动,名声最大的就属于通济门外白浪河沙滩上的转悠千了。白浪河沙滩上的转悠千从清明节的前两天开始,到清明节那天为止,连转三天,第一天和第二天,都是附近城乡的年轻妇女唱主角,小伙子们服务。清明节那天,转悠千就是身怀技艺的青壮年男子们的天下了。一年一度的“拔旗”和“打故事”,把转悠千活动推向高潮。
  清明节那天,负责指挥转悠千的锣鼓一停,年轻妇女们便退下来。紧接着,一帮有武术功底的青壮年男子上阵,攀登木柱争夺插在顶端的红旗。主持人一声令下,骁勇矫健的青壮年男子们,争先恐后迅速攀登,拔下红旗者为获胜者,获胜者有奖励,这叫“拔旗”。有人考证,民国时期潍县梨园村(今奎文区梨园街道梨园社区)锔锅匠(锔艺匠人)刘化兰、刘长盛等都曾从木柱顶端拔下过红旗,并得到了数吊钱的奖励。
  “拔旗”获胜者还要在木柱顶端做各种表演,如双手合十“童子拜观音”,腹部贴在柱顶上、两手向外、双脚分开“鸭子浮水”……其他参与者也在各自的位置上做“旱地拔葱”、“张飞卖肉”、“二郎担山”、“魁星点状元”、“猴子坐大殿”等各种造型,赢得在场的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这些都叫“打故事”。
  转悠千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城市潍坊一带远近闻名的民俗娱乐项目,那热闹欢腾的盛况,在省内各地也是少见的。
  碧霞宫里拜孙膑,耀武门外发老牛
  耀武门内曾建有一座道教庙宇碧霞宫,建于什么时候未见记载。这座碧霞宫里不但供奉碧霞元君(即俗称的泰山老母、泰山老奶奶、泰山娘娘等),还供奉着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生卒时间一说约在公元前378年至前302年)的神像。见诸记载的是民国时期,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不少民众都要到碧霞宫参拜孙膑神像,并在耀武门外大石桥西端的河滩上发老牛。这也是一项地域特色明显的民俗活动。
  在传统民俗中,农历正月十六在城市潍坊一带是新婚妇女回娘家的日子。后来演化为举家探望妻方的父母,并一起聚餐,主食仍是水饺。正月十六过后,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
  而在正月十六拜孙膑、发老牛的民俗活动中,腿脚有病的民众是更积极的参与者。当然,也有不少腿脚健康的参与者。
  孙膑的真实名字不详。
  相传,孙膑早年曾经与一个名叫庞涓的人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将军,深得魏王的信任。但庞涓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便派人把孙膑骗到魏国。后来庞涓用诡计陷害孙膑,剜去孙膑的膝盖骨,在孙膑额头刺上字,让孙膑在魏国有了抹不掉的罪犯身份。庞涓的目的是把孙膑这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埋没起来。剜去膝盖骨的刑罚当时叫膑刑,孙膑的名称也是这样得来的。
  孙膑后来在一位使者的帮助下偷偷逃到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非常赏识孙膑的才能,把他奉为上宾以客礼相待。孙膑也在诸侯混战中为齐国屡立奇功。后来孙膑在马陵(一说在今莘县境内)之战中用计谋引诱庞涓上当,让庞涓死在了乱箭之下。
  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在城市潍坊一带流传很广,民众敬爱孙膑的仁厚,痛恶庞涓的奸佞。当地相传孙膑受膑刑后,常以一头独角黄牛作为代步工具。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民众在农历的正月十六竞相参拜,并以纸扎黄牛敬献给孙膑的神灵。当地还传说孙膑因为自己受过膑刑,成为神灵后特别怜悯腿脚患病的人。这样的人在这天敬献纸牛,病患就能够顺利痊愈。因此,每年都有不少参拜敬献者。每年也都有热心人出面张罗,将大家敬献的纸牛堆放在大石桥西端的白浪河滩上,并专门扎制一头特大纸牛,在这天的正午时分一并焚烧发送给孙膑的神灵,同时燃放特大火鞭。火光与鞭炮声历久不息,也算是民众共同给欢度春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风筝小姐奎文门入城,风筝盛会增添新内容
  2004年4月19日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这天下午,在奎文门外的白浪河畔,世界风筝小姐入城仪式开始举行。仪式上,希腊选手阿曼达作为代表得到了入城钥匙。
  自1984年起,每年4月都要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这一古老的民俗器具也逐渐作为潍坊的象征和品牌名扬海内外。城市潍坊一带的市民也与时俱进,放飞风筝的时段由仅限于传统的元宵节-清明节区间到基本全年不间断。这个改变与多年来通过与世界各地广泛交流,不断改进风筝制作技艺、不断引进国内外不同风筝品种以及市民们拥有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时间密切相关。
  2004年的第二十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潍坊市在创新风筝文化内容上推出了新举措。这年的风筝会召开前,就进行了世界风筝小姐初赛活动,并从国际风联会员国及国内相关地区选拔出136位世界风筝小姐进入复赛。
  在4月19日的世界风筝小姐入城仪式上,礼炮齐鸣,五彩气球冉冉升空。进入复赛的世界风筝小姐选手踏上鲜红的地毯,满含着灿烂的笑容,在喧天鼓乐、笑语欢歌中步入修葺一新的奎文门。在众人瞩目中,奎文门朱红色的城门缓缓开启,手拿各式风筝的复赛选手们步入奎文门,象征着进入了潍坊这座古老的城市。然后,她们分别登上十辆花车,在欢乐的人海中缓缓前行,开始了巡游活动。她们被潍坊人民的热情和欢乐所感染,一边挥手致意,一边弯下身来,与拥上前来的人们紧紧握手。头发和肤色各异的异国佳丽们更是人群瞩目的对象,欢呼声如潮水般涌动。花车沿潍坊市奎文区友谊街-四平路-东风东街-北海路完成巡游后,到达潍坊富华大酒店,入城仪式才告结束。
  随后,世界风筝小姐复赛于同年4月21日至23日举行,86名选手胜出。在参加各阶段选拔赛期间,选手们还先后进行了活力装、泳装、晚礼装表演展示和才艺展示,参加了北京登长城风筝放飞活动、鲁台经贸洽谈会开幕式及庆典晚会、游园、购物、献爱心等活动。8月29日至30日举行了世界风筝小姐决赛,产生了冠、亚、季军,决出最佳上镜、最受传媒关注、最佳身材、最佳才艺、最佳气质、最佳容貌、最佳观众印象共7个单项奖,还决出了优秀选手奖、世界风筝小姐荣誉奖等奖项。来自斯洛文尼亚的朱利娅获得冠军和6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东关坞的前身——东关圩先后共设置了八处圩门,即八阁。这八阁并不是修筑东关圩时同时设置的。它们的设置过程拖得很长,前后共210多年的时间。一方面是因为设置八阁的时间已相对久远。另一方面,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东关坞建成后,八阁的实际用途降低。笔者只见到了对其中两阁的类似记载。七楼八阁的拆除过程也拖得很长。这个过程开始于1934年。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了七楼八阁中的多处。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还有拆除活动。到目前,仍有两楼一阁在原址以不同的形态,无声传递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八阁的设置过程前后用了210多年的时间
  史料记载,东关圩修筑于明代成化年间。东关圩在东、西、南、北、东偏北、西偏南、西偏北、西北等八个不同的方位各设立一处圩门。这八处圩门的外皮都由砖砌、石垒而成,拥有坚固狭长的门洞。为了求得心理上的更安全,还以各圩门的门台为中心,在各圩门的门台上以及门台附近的圩墙上,沿圩墙方向向两边延伸盖起各种庙宇,请来各路神灵看守门户。这样,圩门的整体建筑面貌就与我国传统的楼阁十分相似。因而,八处圩门正式名称的最后一个字都是“阁”。八阁之名由此而来。但有意思的是,八阁并不是在修筑东关圩的同时一起设置的,而是前后用了210多年的时间才最后完成了八阁的设置。按照建成时间先后进行罗列,可以系统了解八阁的基本情况。
  三官阁,系东圩门,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成。门台上建有三间大殿,坐东朝西,道教神灵天、地、水三官神像居中,两旁列《封神榜》诸神将,大殿以北另有一所跨院。门洞西墙上嵌有一块刻石,上书云台二字。
  镇武阁,系北圩门,明嘉靖五年(1526年)建成,门台上大殿内供奉道教神灵镇武大帝(即真武大帝)和龟、蛇二将。
  关帝阁,系东偏北圩门。明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崇祯二年(1629年)重修。门台上建有三间大殿,坐北朝南,供奉道教神灵关羽。大殿以西另有一所院落,供奉佛教菩萨观世音。
  观音阁,系西偏北圩门。明万历九年(1581年)建成。门台上建有三间大殿。殿内神龛供奉佛教菩萨文殊、普贤、观世音(俗称三大士)。殿门对面墙上有神座,供奉佛教菩萨观世音。殿外东南角有一座钟楼。
  凌云阁,又称白衣阁,系南圩门。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建成,门台上大殿供奉佛教菩萨观世音。东侧建有魁星楼,供奉道教神灵魁星老爷。
  绿瓦阁,又称三元阁,俗名鱼店阁,系西北圩门。明万历三十年(1603年)建成,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门台上偏北处建有三间北大殿,供奉道教神灵关羽,两旁山墙及后墙都分布着关羽生平题材的彩色塑像,俗称“山塑”。
  王母阁,系西偏南圩门。清康熙九年(1670年)建成。门台上殿内供道教神灵奉王母娘娘,门台下另有一所小院,院内建有三间坐西向东的房屋。
  玉皇阁,系西圩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建成。门台上殿内供奉道教神灵玉皇大帝,两旁供奉二十八宿神灵。
  因为时间的久远,八阁是门台与庙宇同时兴建,还是先建起门台、安上大门让防匪防盗与便于通行并举,都未见记载。按常理分析,如八阁都是门台与庙宇同时兴建,那么明代成化年间建成东关圩时,就只设三官阁这一处圩门。偌大的东关圩在起初只设一处圩门,似不太便于居民日常生活以及与外界联系。
  玉皇阁是最早的 金融期货交易场所
  到目前为止,以八阁为载体发生的相关故事,笔者只见到绿瓦阁和玉皇阁两处有这样的记载。绿瓦阁的相关情况详见拙专题《潍坊,1400年的城池》,原载《潍坊晚报》2011年8月21日《人文潍坊》。
  玉皇阁是城市潍坊一带见诸记载的最早的金融期货交易场所。时间大致在清末到1930年之间。
  历史上,我国传统的流通货币以硬通货为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银两是大单位货币,中间有方孔、被戏称为“孔方兄”的铜钱(俗称制钱)是小单位货币。民国初年,银元和中间无方孔的铜元取代了这两种传统货币,史称废两改元。无论是清末,还是民国时期,银、铜这两种货币之间都没有固定的兑换比值,这个比值是随行就市的。通常,商行与商贩之间的大笔批发交易,供货方只收取银两、银元;商贩零售,顾主则支付制钱、铜元。清末潍县开埠后,城市经济活动日益活跃。于是,一些无孔不入的钱庄便联手调集大量的准备金,操纵市场上银、铜比价:银少铜多,便调高银价,反之则压低,并高出低进,自然获利颇丰。
  当时,为促销谋利,不少经销“洋货”的商行商号对商贩给予“赊销”优待:商贩可先提货后零售,货款半月或一月后付清,但也必须用现银或银元支付。如果付款时市面银价上涨,平时在零售活动中收取制钱、铜元的小贩就要吃亏。一些钱庄便不失时机地开始从事银、铜比价的期货交易,时称“创两交”。需求者可购买半月或一月相对应日期的现银或银元,以规避银价上涨的风险。于是,位于东关商业中心地带的玉皇阁就成了“创两交”的活动场所。
  玉皇阁货币期货交易由中介经纪人接受买卖双方委托,每天傍晚开盘交易,往往到深夜才结束。成交形式很简单,也很神秘,都是经纪人之间使眼神、在衣袖里捏指头就能够完成,并没有什么书面凭证,但却很少出现差错。起初,“创两交”以现银5000两为单位,“废两改元”后改为以银元5000元为单位,半月一期,每月月中和月底交割。后来,“创两交”为投机商人操纵,由到期据实交割异化为买空卖空、只结清盈亏数字、互找长短的赌博活动。
  以后,市场上铜元流通量日渐减少,因为大量铜元让日本“洋行”集中收购后运回国内制造军火去了。1930年,潍县商会议定将银、铜比价固定为一块银元兑换7600文铜元,简称“七六作洋”。“创两交”便失去存在价值,在延续二十年左右以后自然终止。
  七楼八阁仍然 有形无形遗存
  1934年潍县拆除玉皇阁,并利用拆下的土石整修了附近的路面、减缓了附近路口的坡度。这是拆除七楼八阁的开始。拆除七楼八阁的相关情况、七楼八阁原址位置所在地都可详见拙专题《潍坊,1400年的城池》,原载《潍坊晚报》2011年8月21日《人文潍坊》。目前,在有形遗存物方面,东关坞七楼就剩下了奎文门和通济门,它们都是1988年在原址重建的仿古城门,现在已经成为潍坊拥有悠久城市历史的象征性仿古建筑。东关圩八阁则只有绿瓦阁残存门台,位于通济门内东北方向不远处,处于待修复状态。
  在无形遗存方面,今奎文区游麟路、游麟东巷是原游麟门的派生地名,都是潍坊市1981年命名的街巷。今潍坊市奎文区东风东街潍州路口周围的公交车站名称都是东门,为东关坞七楼中的升曦门就在附近的佐证。1953年潍县东门即朝阳门拆除后,潍县东门外的若飞桥(今亚星桥)成为附近的标志性地名。作为地名的东门后来就特指原来的升曦门了,因为它的俗称是东关东门。    本期图片均由王瑞甫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