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3:54
鄌郚总编

丁承经及其后人

  丁承经及其后人
  潍县南关丁氏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在潍邑繁衍生息600余年。丁家早时生计艰难,丁承经的三个儿子远赴俄国闯荡。他们在俄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新工艺、新技术,赤手空拳打天下,成为当地知名的“丁氏三杰”。回到家乡后他们更是大展拳脚,不仅投资华丰机器厂、涉足药店及制鞋业、创办当时山东最大的百货商店,还涉足教育,建起了有名的丁氏伦堂小学。丁家为潍县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三兄弟携手赴俄创业
  -
  丁氏第十九代孙丁承经居住在潍县北郊田家庄,家境贫寒,四个儿子分别外出谋生,其中三个儿子闯荡俄国,磨练经商才能,后来成为潍县工商业的代表人物,另一个儿子接受了革命思想,投身到辛亥革命中,英勇就义。
  --
  丁承经膝下多子女 生活贫穷外出打工
  “南关丁一窝蜂”,南关是潍邑丁氏的发祥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丁山一族从海州迁徙到潍县,定居在南门安定门外,到第四世时分为纪、伦、琰、雄四支,被称为老四支。因生计艰难,人丁不旺,后世子孙有不少迁到附近乡村,其中四支丁雄的后裔迁到了丁家庄村,到第十代孙丁逢刚、丁逢来兄弟时,又由丁家庄迁到了田家庄村,丁承经(1861年-1947年)是丁氏第十九代孙。
  丁承经出身木匠,做得一手精细的木工活,家里种着几亩薄地,农闲时出去干点木工零活,贴补家用,再有空闲时还练练武术,特别善于练大刀,所以他身体健壮。丁承经像千千万万个普通中国人一样,有着质朴的个性,为人忠厚、仗义、开明、豁达,深受族人尊重。
  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经受着新老世纪交替之际的风雨飘摇。由于地少,婚后人口增多,子女密生,丁承经家里曾一度陷入极度贫困,过着饥寒交迫的困窘生活。
  据田家庄村的老人讲:“丁承经家生活接济不上,断粮时,叫孩子去讨饭,有时讨来的饭不够吃的,只好按份分着吃。”丁承经的五子丁子明晚年回忆童年景况时写道:“茅屋将倾斜木支,炕中无被亦缺席,稚子环呼枵腹苦,严寒惨着破絮衣,阿母安抚幼子顶,愁容垂泪频饮泣。呼天不应终乏术,谆谆训子须自立。”
  如何才能够让生活起步让家庭翻身呢,这个问题困扰着丁承经。1907年,他带着三儿子丁执庸和四儿子丁学舜,告别贫困的农村,到了青岛,进入德国人在青岛办的外资企业德国水师工程修船厂(今青岛二中一带)当学徒。
  -
  三兄弟合伙闯俄国 丁氏三杰赢得尊重
  丁承经有五子一女,五个儿子分别是长子丁学孝(字敬亭)、次子丁学仁、三子丁学忠(字执庸)、四子丁学舜(字述尧)、五子丁学亮(字子明)。
  丁敬亭16岁那年,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到外面闯世界。他怀揣着两个火烧,与村里几个青年一起告别家乡,告别父老,走上了当时山东人摆脱贫困的路子——闯关东。少年丁敬亭一路打短工,干农活、修路、干搬运工等,历尽千辛万苦,同行的很多人在关东一带留了下来,他走得更远些,在离家三载时,辗转到了俄国赤塔。赤塔是西伯利亚较大的城市,那里华侨很多,而且大多是北方人,其中一个潍县老乡开了间杂货店,丁敬亭就落脚在这家店当了一名店员。
  丁敬亭办事认真,又很勤快,深受掌柜经理的信任,后来掌柜干脆将店面交给他全权经营。丁敬亭接手店面经营后,商业天赋得以更好的展示,逐步扩大杂货店的经营范围,货品更加齐全,中国绸缎、皮货等摆上柜台,他还常到贝加尔湖附近采购土产杂品,这家店在赤塔一带成了一家比较有规模的百货商店。他不断寄钱回家,家人的生活逐步开始好转。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人炸毁了德国水师工程局修船厂。在青岛的丁执庸追随大哥到了赤塔,成为大哥的好助手。此后几年,他边工边读,工商兼学,皆有收获。
  丁子明天资聪明,性格刚正不阿,毛笔字写得特别好,而且会做诗。他也想跟着大哥到外面闯闯,趁着大哥回潍探亲返俄时,不顾家人劝阻,偷偷爬上了火车,直到火车远离潍县时,他才出现在大哥面前。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兄弟三人在俄国同心协力,为人慷慨而广交朋友,赢得了广泛的尊重,被称为“丁氏三杰”。
  -
  变卖资产结束漂泊 带着积蓄返回潍县
  三兄弟在俄不仅经营有方,而且开阔了眼界,不自觉地接受了世界工业潮流的影响。他们冲破了封建时代闭关锁国的束缚,学到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自立自强,在没有资金的艰难困苦环境中,开动脑筋,赤手空拳打天下,逐步创办起了各种新兴的企业和商业,成为民族工业的开拓者。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逐渐波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一些俄国商人将资金转到中国东北,部分白俄军也退入中国东北。三兄弟辗转来到了有着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本打算在那里再成就一番事业,寻求发展,可后来思忖再三,最终决定结束多年的漂泊,变卖资产,带着全部积蓄回到家乡潍县。
  家境不好,三个儿子又在外闯荡,父母在家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当三兄弟赶着马车走进家门时,正值严寒的冬天,丁子明一眼看到出门迎接的母亲还穿着单薄的衣衫,站在寒风里等着归来的儿子们,他赶紧脱下自己的大氅,披在母亲身上。三个儿子齐齐跪在父母膝下,发誓不再让父母辛苦。
  回潍县后,丁敬亭买下了丁五宅在东门大街木牌坊附近的房子居住。丁二宅第三个大门内的兄弟俩因生计问题,卖掉了一部分房子,这个大门的深胡同后边,有一处深宅大院,被丁子明买下,他从俄国带回的宝贝金蛤蟆、象牙等也收藏在这里。1950年,丁子明以一万元的价格将这处房子卖给市直机关,后来做了市轻化工局(连前院)的办公场所,“文革”后,曾是纺织局办公场地。
  老四丁学舜出生于1892年,是同盟会会员,1912年诸城独立时壮烈牺牲。
  一母生子十八般,可能是苍天安排,丁承经五个儿子中四个都成了响当当的人物,唯独老二丁学仁性格素质和其他兄弟不一样,好吃懒做,吃喝嫖赌,五毒俱全。对于丁学仁,父亲与兄弟急于劝导,但他毫不悔改,越陷越深,赌博成性,最后因吃喝嫖赌输掉了老婆,抗日战争期间,穷困潦倒,死在了姘妇的坟头上。
  丁承经世家是老潍县创办民营企业的代表人物,曾经为潍坊的工商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创办工商业的沉沉浮浮和个人命运的波波折折,是中国民族企业的一个缩影,是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定造成的,也是中华民族近代史内忧外患的结果。
  -
  加盟华丰担销售重任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丰机器厂已驰名国内,曾是现代史上潍县机器制造业的辉煌和骄傲。其创始人和经理是着名民族工业企业家滕虎忱,而负责销售的副经理则是丁承经的三儿子丁执庸。在华丰机器厂兴衰的历程中,二人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
  投资华丰机器厂 负责营业部工作
  丁执庸(1887年出生)在家排行老三,1907年跟随父亲丁承经去青岛德国人办的水师工程局打工,做的是木工,用以养家糊口,在这期间与锻工车间的滕虎忱成了同事、好朋友。
  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在欧洲激战正酣,无力顾及远在青岛的殖民军,日本乘机攻占青岛,取代了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同时炸毁了德国水师工程局修船厂。丁执庸失业了,他追随大哥去了俄国赤塔。滕虎忱也失业回到潍县。1920年,滕虎忱卖掉了仅有的三间房子和几亩地,时任文华中学校长的尹焕斋出资500元现大洋,滕虎忱又联络了其他人,共集资3000元,创建了华丰机器厂,滕任经理。
  丁氏兄弟携带资金返回故乡潍县时,华丰机器厂已有员工二十余人,但极度缺乏资金,滕虎忱听说老同事丁执庸经商归来了,便邀请他投资并加盟“华丰”共展宏图,滕虎忱任经理,丁执庸担任副经理,负责营业部工作。
  丁执庸性格温和但非常执着,工作兢兢业业,他利用在俄国多年积累的经营方法管理华丰机器厂。两人一个抓生产,一个抓经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配合默契。他们两人从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因而使华丰机器厂的生产、经营迅速扩大发展。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到1936年2月,华丰机器厂事业发展达到了高峰,在民营机械行业中有“华北最大机器厂”和“长江以北第一厂”之称,成为江北第一家动力机械生产基地。
  除了呕心沥血经营华丰机器厂,丁执庸和五弟丁子明还参股了多家企业。亚东大药房初建于1925年,发起人丁寿卿、毛宗山、程顺卿、张连甲等,丁执庸是股东之一。惠东大药房集股增资后,按公司法组成董事会,丁子明和丁执庸都担任了董事。信丰染印公司自1932年开始筹建,1933年10月11日正式投产,发起人是尹焕斋、滕虎忱、王绍禹、王芾村等,后来根据公司法从股东中选出董事,组成董事会,丁子明和丁执庸都是董事会成员。
  -
  亲赴河南产棉区 做市场销售调查
  作为营业部负责人,丁执庸特别注重对销售市场的调查了解,急客商所急,供市场所需。1933年夏,丁执庸亲自到河南产棉区调查了解棉区生产情况和机器市场,之后决定派张兰田和技工张克俭去郑州设立营业部。经过简单筹备,郑州营业部于当年8月份开业,当年销售弹花机20余部。
  在销售弹花机业务之余,张兰田利用空闲时间,到各产棉区宣传产品,张贴广告,建立产品代销点,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逐步打开了销路,1934年至1936年间,弹花机销量每年达200部,最高达320部。华丰机器厂前期的发展,靠的是摸准市场,开发产品。
  丁执庸家在田家庄,每天往潍县城里走着上班,非常不便,1928年,他从田家庄搬到东关魏家巷居住,大约两年后又迁居到红土湾崖街。在他的儿子丁云泉记忆里,父亲很温和,与孩子很亲近,每天下班都会带回一些小零食、小吃、糖瓜等,这是他们每天都盼望的美食。
  -
  日方变相掠夺 华丰几成空壳
  1936年,华丰机器厂增集资金400股共计20万元,连同原有资金已达到40万元。此次增股涉及面广,有各界人士近300户投资入股,根据公司法组成了“华丰机器厂股份有限公司”,原股东会改为董事会,推举尹焕斋为董事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滕虎忱担心机器设备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被用来制造武器屠杀中国军民,多次向山东省政府申请火车皮,他要把华丰机器厂内的设备迁至汉口。当时,韩复榘掌握着山东省政府的军政大权,他并不支持滕虎忱的想法,虽然满口应承,却拖着不办。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滕虎忱一个车皮也没有弄到,他痛心疾首,万般无奈之下向董事会提出辞呈,将华丰机器厂全部设备和资产转交给董事会,由丁执庸管理,张执符代理董事长,自己则流亡到内地抗战。
  日军侵占潍县后,华丰机器厂生产日趋艰难,终于被强迫日华合办。实际上日本人连半分资金都没有出,只是变相掠夺。
  1937年9月18日,日本强迫华丰机器厂与日清纺织株式会社签订合作契约。1939年至1940年间,日方又强行将华丰机器厂一厂、二厂的全部机器厂房等统统拆除,将141部设备以及拆除厂房后的各种建筑材料,包括砖木、瓦、机器等,用火车运往济南,装了满满九列车。
  所有物料到达济南后,日方在千佛山北麓成立了历山兵工厂,即现在的济南柴油机厂,使潍县华丰机器厂成为了一具空壳,总价值150多万元的华丰机器厂被日寇掠夺殆尽,只有小部分物资和自行车零件在丁执庸和厂长李占元、会计张仲元及几个工人拼死守护下,才得以幸存。
  经过日本人这一折腾,丁执庸看着他和滕虎忱及各位董事辛苦打拼的企业沦落,悲愤交集,突发脑血管病,偏瘫失语,长期卧床不起。
  1948年,丁执庸家从红土湾崖街搬到泰东商行后的一个院子里居住。1949年10月丁执庸病逝,享年62岁。上世纪90年代末,城区拓宽道路,他家所居住的房子被拆除。
  -
  丁子明涉足多种经营,开办潍县最大百货商店
  -
  一个时代造就一批人才。潍县东关大街上的名店商号很多,最早最大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丁子明在路南开办的山东商店。丁子明,丁承经第五子,早期开拓潍县地区近代商业的民营企业家。
  -
  在俄期间眼界开阔 萌发实业救国思想
  丁子明性情秉真,刚正不阿,因二哥“不务正业,大有终身不改之势,感兄弟如手足之义”,为了劝二哥改掉恶习,1916年12月24日,他把自己的左手食指用菜刀剁掉一截,希望能感化二哥改邪归正。来年正月二十六,他还为此写下几句话:世人笑我不自爱,我笑世人太愚哉;出将入相成何用,死去岂能转回来;不如断指把兄化,遗留残指土不埋;数语劝为兄弟者,当思同父亦同胎。1953年3月,他重写这几句话时又补充道:我之残指早已枯干,今又置于玻璃管中,希儿孙辈珍为保存,以资下传。
  青年时期的丁子明随兄长赴俄国赤塔,曾在犹太人的商店打工,犹太人的宗教思想、经营理念、处事态度、敬业精神对他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他开始接触基督教并加入当地教会,还跟犹太人学会了近代商业经营之道。
  多年后,丁子明在一篇回忆友人郭文彬(寿光郭家营村人)的文章中,仍抒发当时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效国之门的感慨。那是1920年,在俄华侨屡受白俄政府迫害,丁子明毅然参加了抗议和请愿活动,他的好友郭文彬被推举为代表,回国向北京政府请愿,希望能出兵西伯利亚,挽救数万侨胞,但北京政府以国弱无外交为由推诿,置数万侨胞于不顾,任由白俄政府残害。这期间,丁子明眼界更加开阔,实业救国的爱国志向在那时已经萌发。
  -
  从事多种商业经营 关闭药店改为商店
  返回故乡潍县后,丁子明长期从事商业经营,成为潍坊地区近代从事商业经营的民族企业家。他先办起了山东商店、大东商店、福东商店,后又开办惠丰火柴厂、利丰榨油厂,信丰染厂、华丰机器厂等也有他的股份,他还协助兄长丁敬亭创办了潍坊最大的百货商店泰东商行。
  潍县东关大街(现城区东风东街潍州路至亚星桥段)以商贸繁盛着称,历史悠久文化荟萃,是潍县现代工商业发展的摇篮。这里商号诸多,其中的山东百货商店(简称山东商店)坐落于李家街与东关大街交叉口以南,是当时潍县城较大的百货店,创始人就是丁子明。
  这家百货商店,其实是从药房转型而来的。山东商店开始为山东药房,是集资成立的。上世纪20年代初期,丁子明等人共凑了十几个股,每股一百元,共合资金一千块银元,丁子明担任经理(之后为张象河)。主要业务经营成药,并兼理洗伤、敷药、包扎等简单的医疗工作。丁子明有商业理想,他不满足于每天10余元的营业额,于是增添了制鞋业务,挂出“山东制鞋厂”的牌子,从高密聘请了制鞋师傅,从本地招收了部分学徒,精制各式靴鞋,门市部负责销售。
  随着潍县的开埠及商业的发展,天津鞋进入潍县,以其式样新颖、美观、时尚,深受老百姓欢迎,逐步占得优势,使本地产品销售受到很大影响,山东制鞋厂被迫停产,专售“天津鞋”。丁子明从天津批发来成品在自家门市部销售。丁子明投资创业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为扩大经营,他又开设了山东食品公司,以传统方法制作点心,用长型土炉烤饼干、蛋卷等,但因局限于人工制作,所以产量很低。
  惠东大药房是当时潍县规模最大的药房,1925年迁到了潍县城里中山路(今东风西街)路南,销售额和利润巨增,1926年,惠东大药房开设了东关支店,与山东药房毗邻而居。丁子明自知弱势,恐怕受到影响而干脆停止了药房业务,关掉山东药房,利用药房的门面房扩大了百货日用品部分的营业面积,不但销售天津鞋还增加了洋广(外国进口和广东进货)百货,同时在安丘巷以西路南设立了分号——大东商店,由刘祥林主持该店业务,食品作坊就设在分号后面的院子里。
  -
  山东商店豪华气派,引领潍县消费时尚
  1933年,为了发展业务,丁子明在山东商店总店东面买了几间旧房,拆除后扩建为砖木结构的四层楼房门市,与原有的平房门市衔接在一起,又将大东商店迁至东关大街路北,专营洋广百货和天津靴鞋,糕点糖果部也增添了罐头、蜜饯、凤鸡、板鸭等商品。
  山东商店四层门市楼房与数间平房相连而成,豪华气派,是潍县东关坞营业面积最大的百货商店,也是潍县解放前最高的楼房,可以俯瞰全城。一至三层作为经营场所,经销各种时髦商品,时髦的洋广百货引领了潍县市民的消费时尚,这从当时的一些广告宣传画可见一斑。
  山东商店的四层是办公场所,功能相当于现在的会所,商谈生意聚会往来等。因丁子明的身份地位及性格为人等特点,在整个工商业圈子里很有名望,他们常聚在一起,所谈并非市井新闻、鸡鸣狗盗之事,常常都是围绕如何发展经济、振兴民族工商业等忧国忧民的话题。
  -
  所创企业为“七东八丰”工商业集团骨干
  作为民族企业家的代表,丁子明给当时的潍县带来了一缕清新之风。他第一个穿西装,拥有潍县城第一辆摩托车。他的创新不仅表现在对新事物的追求上,而且表现在对工商业发展的执着上。他是兄弟中唯一没有置办田地的,他把全部积蓄投入到工商业中,创办的一系列企业在潍坊的早期工商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潍县“七东八丰”工商业集团的骨干力量。
  “七东”是指山东药房、大东安丘商店、福东商店、山东制鞋、惠东药房、山东食品、泰东商行。“八丰”是指华丰机器厂、信丰染厂、惠丰火柴厂、利丰榨油厂、义丰木材厂、洪丰机器厂、蚨丰机器厂、阜丰机器厂。“七东八丰”集团建立的许多工商企业,使潍县比周边县的经济基础更加厚实,也使潍县与青岛、济南、烟台等地齐名,这与集团早期创业、培养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有密切联系。
  惠丰火柴公司又称惠丰火柴厂,在现存的文史资料中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厂子位于大马路附近,1931年投产,资本4万元,年产值9万元,董事长张执符,丁子明担任经理。到1935年前后,惠丰火柴厂步入鼎盛,1948年迁往青岛,更名为远东火柴厂。
  从《潍县大观》中可以找到有关惠丰火柴厂的点滴影像:院内棚子下,成包的原材料堆积如小山,工人正在向车间里搬运;宽大的案子旁,几名工人将成品火柴杆装入火柴盒内;院内,女工们将小盒火柴用纸包成大包;整齐排放的一摞木箱边,一工人在木箱上刷印带有“吉祥”字样的商标,旁边一箱子上,印着“潍县惠丰火柴厂制”几个字;女工将包装好的火柴装入木箱,另外几名工人封箱后,装到独轮车上;工人推着满载货物的独轮车,走向厂外……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包装火柴的男女工人,多数年龄不大。
  1931年,和记印刷局由城里东门大街迁至东关大街路南,利用集资扩大经营,并按公司组织法,改为和记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董事会,丁叔言为董事长,丁子明是董事之一。
  1954年9月2日,中央政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业“公私合营”条例,丁子明名下全部工商企业和所持多家企业的股权均实现公私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同年,丁子明当选为潍坊市政协委员。
  -
  ◎回忆
  做事严谨一丝不苟 热爱读书涉猎广泛
  丁子明最小的儿子丁宁今年62岁,现居青岛,是一位知名的职业经理人。谈到父亲丁子明,他用了“四严”来概括,即严肃、严谨、严格、严厉。
  丁宁说,父亲平时表情总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生活态度更是严肃,从不打诳语,一生无戏言;他做事严谨,讲求谋划,遵守时间;言必信,行必果;做事不耻下问,最忌不懂装懂,凡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谓严格,不仅凡事以身垂范,身体力行,还要求家人必须遵守,大凡他定下的规矩,家人一旦违反,决不轻饶。“有时候严厉到让人无法接受。”丁宁说,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丁子明常对子女们提起的两句话,也是他的家风家训:简俭检,治家要则;义毅仪,处世良图。大意为生活提倡简约,崇尚俭朴,检点自重;处世行大义讲原则,做事坚毅有始有终,注重礼仪,要不卑不亢、仪态大方。丁宁说,父亲只要外出有公务,自行车会擦得锃亮,衣装一尘不染,非常整洁。
  丁子明做事严谨,一丝不苟。比如往墙上钉钉子,两个钉子一定是用尺子量着一样高,分毫不差,如果是钉三个钉,除了高度一样,中间的间隔也是要量好尺寸,绝不含糊。完活之后,现场收拾干净。
  丁子明虽然读过不到两年私塾,但很博学,读的书特别多,从中国古籍到俄国文学,多有所涉猎。家里藏书很多,从线装书到精装书,有《俄华大词典》,还有一些用来教孩子的俄国课本。他常给孩子们讲俄国故事,跟孩子用俄语交流。丁宁的姐姐在潍坊一中读书时学的也是俄语,有一次老师家访,不经意间跟父亲用俄语交流起来,才明白了姐姐俄语那么好,是因为家里有一位精通俄语的父亲。丁子明还会唱许多俄国歌曲,特别是《伏尔加船夫曲》,他经常在家里哼上几句。“父亲的学问来自对自己的要求,从小在外做事未能更多的读书,是他终身的遗憾,所以父亲一生特别重视教育。”丁宁说。
  -
  生活俭朴反对浪费 立下规矩率先垂范
  丁宁说,父亲虽是有名的企业家,可生活十分俭朴,他曾跟丁宁讲过一个故事。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全民挨饿,在一个农场里,分地瓜吃的时候,有一个人吃地瓜还剥皮,父亲感到不可思议,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吃个地瓜还把皮扔了?还有那么多吃树叶子、树皮的人呢。“父亲看起来挺风光,实际上很俭朴。”丁宁说。
  丁子明对父母十分孝顺,对子女也提出要求,那就是为人子女一定要孝顺,吃饭必须吃干净,不能有剩菜剩饭,这在他家已是不成文的规矩。
  丁宁刚参加工作时,听老工人们说,当时好多规矩都是他父亲立下的,其中一位老工人还讲起一个故事:原来在丁子明的店里,柜上都是管饭的,有一次包水饺,伙计们都吃饱了,可盘子里还剩下几个。丁子明看见了,让伙计们把剩下的都吃完,伙计们嘴上应承着,可没有人动筷子,等丁子明转身回来看见伙计们没有吃,就问为什么,伙计们说,吃得太饱了,实在吃不下了。丁子明二话没说,拿起筷子,把剩下的饺子皮先吃了。然后跟伙计们说,如果自己真吃不下了,那得先把破了的饺子吃了,留下囫囵的给别人。伙计们敬重掌柜为人,也把这事记在了心里。
  丁子明1964年去世时,丁宁只有10岁,在他的记忆里,父亲曾多次用自行车带着他,穿过白浪河回田家庄,每次回去,都会到学校看看。校园进去过多次,那时还有学生,透过窗户看到里面幼小的身影,也曾隔着窗户听到过那里的琅琅书声,至今,他还能想起父亲眼睛里透出的那款款深情。父亲最后一次回去是在去世前。之后,丁宁也曾多次回学校,但后来随着城市布局的改变,学校也凄凉了许多,2008年,丁宁带着自己的孩子再次回到故里,看到这所寄托着父辈情感的校舍大门紧闭,再没有孩子们进进出出的身影了,他只能用相机拍下这座院落,留作纪念。1991年他去青岛定居后,就很少再回老家了。
  丁宁说,父亲是民主建国会会员,他见到过父亲的会员证书,编号是三千多号。当时他很吃惊,父亲说,他的会员编号应该比较靠后,因为全国的民主建国会会员并不多。
  -
  泰东规模大轰动全城
  在俄国掘到第一桶金,有了积蓄后,丁敬亭结束在俄生意,荣归故里,在已经投入工商业的兄弟们的影响下,开设了泰东商店,后扩营为泰东商行,规模之大创潍县先例。
  -
  老大放弃安逸生活 找人合伙开设商店
  潍县城里东门大街从大十字口(今潍城区东风西街与向阳路路口)往东到东城门朝阳门的一段街道,是一条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商贸发达的主要干道,历经世代更替,见证了封建文明的鼎盛与衰败、现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从俄国回到潍县,丁敬亭置办了点田地,本打算守望田园生活,颐养天年,可这期间,三弟丁执庸与滕虎忱创办了华丰机器厂,五弟丁子明开设了山东商店,兄弟们纷纷投入到工商业,他坐不住了,也要创业。
  丁敬亭找来五名合伙人,吸收了兄弟们和外界的一些股份,在潍县城里东门大街(现潍洲剧场所在位置)开设了泰东商店。他有经营商店的经验,所以泰东商店生意在他手里比较兴隆。
  -
  募股集资扩大经营 商店改名泰东商行
  丁子明考虑商业发展的前途,想按照京沪大商行的模式,在潍县创办一处大的商行,便跟大哥商量在泰东商店基础上扩大经营。
  丁子明感觉自己财力不足,便联络教会方面经济界人士,募股集资银元25000元,股东有张执符、滕虎忱、魏子宜、张舆忱等20人,并取得同和诚银号的贷款和山东商店、大东商店、福东号等联号的支持。
  资金到位,他们购买了泰东商店以东郭家的三进四合院住宅,拆除了第一进院落和临街房,建成营业大楼,第二进院落的房屋作为仓库存储货物,最后一进院落是丁敬亭一家生活起居用。整个工程承包给外地建筑商,破土动工时,还曾挖出一宗银元宝,丁敬亭认为这是祥瑞,于是深埋在他住的后楼院子中。
  1934年,三层七大间的大楼落成,泰东商店改名泰东商行,丁子明任总经理,丁敬亭任经理,下设百货部、瓷器部、绸缎部三个业务部,聘三名经理、三名会计,还有伙友20余人。
  泰东商行面积约1000平方米,一、二楼是营业厅;二楼向南开门,外有长15米、宽3米的油漆木板大凉台,白天可凭栏远眺,夜晚可赏月纳凉;三楼是职工宿舍。三层大楼均以电灯照明,并安装了当时特别稀有的电话,楼梯走廊墙上镶嵌了穿衣镜,镜内镜外,人来人往,显得格外热闹。
  泰东商行是潍县第一家按上海、天津等地大百货店模式设置和装潢的商行,在潍县尚属首见。约200平方米的营业厅高大宽畅,营业大厅分为东西两部分。一楼东区经营鞋袜靴帽、搪瓷器皿、棉毛针织、化妆用品、万金油、鹧鸪菜等常用药物及小百货等;西区经营罐头食品、瓷器、乐器、钟表、唱机、毛毯、绒衣等;楼上经营绫罗纱葛、绸缎布匹、织锦丝棉、呢绒哔叽、各样绣货、高级裘衣等高档商品,设置了与一楼相同的收款处。丁氏兄弟特别注重形象宣传,所有座椅靠背上都刻有绿色“泰东商行”字样,临街门面两扇玻璃大门上是银色带花边的“泰东商行”四字,四个橱窗上方各用水泥刻成四个大字,分别是:日用百货、绸缎布匹、罐头食品、钟表唱机。
  泰东商行开业之初,全城轰动,百姓纷纷前往参观,楼上楼下拥挤不堪,有的柜台玻璃都被挤破了。
  大楼外貌装饰醒目美观,从上到下配有连串的五色灯泡以及高大的霓虹灯招牌,每当夜幕降临,大楼内外灯火通明,门前五色灯、霓虹灯流光溢彩,唱机播放的京剧唱片和流行歌曲声声入耳。它吸引了游人,也招徕了小摊贩,人声喧嚷,门前一片繁荣景象。
  商行上午开门较早,晚上到10时才打烊。当时供电不足,商行为保证照明用电,还自备了柴油机和发电机各一部,晚上9时后自行发电。经营管理方面采取商场形式,开展多种经营,改变了潍县专业商店的老传统,逐步从一个小商店发展成潍县城最大的百货大楼,当时规模之大,创潍县之先例。
  -
  连年战乱商行萧条 连遭重创元气大伤
  “七七”事变前是泰东商行鼎盛时期,此后的连年战乱中,商行连遭重创,大大损伤了元气。
  1938年1月,日寇侵占潍县后,因受多方面限制,市面萧条,商业不振。随着战争的延长,物资逐渐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扬,各商号的存货在销售时随着行情涨价看起来利润很高,但再购进新货时成本却更高,虚盈实亏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形之下,泰东商行仍坚持营业。
  丁敬亭是一位颇具民族气节的企业家。1940年,他被日本鬼子抓到坊子,扣押两三个月。日本人威逼他干商会会长,他死活不干。日本鬼子动用酷刑逼迫,给他灌辣椒水,可他始终不答应,决不给日本人当走狗。兄弟们不忍大哥受罪,花钱把他赎了出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后来日本人又逼迫丁敬亭干百货业和商会代表,他依然坚决推辞。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潍县物资更加缺乏,货物来源也受到限制。特别是棉布等纤维制品,统一由日本控制配售(指批发),其它进货渠道也逐渐萎缩。在物价不稳、商业萧条、市面很不景气的情况下,泰东商行的经营每况愈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接管潍县后,地方上各项费用多集中由潍县商会摊派征收,款额巨大,每次竟达到基本经费数字的500多倍,而且有增无减,连连不断,有工商业户申请停业,但遭到地方当局的拒绝。泰东商行是地方上的大字号,分担的经费自然居高数,常常苦于无法应付,虽勉强维持,却已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
  1948年4月,潍县解放,改称潍坊特别市。党和政府对私营工商业执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号召私营工商业者早日开工复业。泰东商行营业大楼自上而下在中间搭上墙,分为两户,享有“西股”待遇的五名合伙人分得西户,开设了五合商店;泰东商行分得东户,改名为泰隆商行,丁子明任经理。
  1949年,五合商店停业;泰隆商行合并于山东商店,后转为利丰油坊,直至公私合营。原泰东商行大楼出售给光华供销联营公司。1953年光华公司合并于潍坊交通旅馆。因时局动荡,丁敬亭百感焦急,身体衰退,于1954年病逝,享年75岁。
  1992年3月,修建潍洲剧场时,泰东商行这座在潍县商埠矗立了60年的标志性建筑终被拆除。
  -
  诸城起义丁学舜牺牲
  -
  丁承经的四儿子丁学舜(字述尧)随父去青岛后,结识了同盟会元老、山东主盟人丁惟汾,成为同盟会会员。他学会了制造武器,秘密制造了数百个小型炸弹壳准备起义。1912年参加诸城起义时落入敌手,清兵削去他双足,年仅20岁的他刑前面无惧色,英勇就义。
  -
  随父闯青岛接受革命思想 进入震旦公学做联络工作
  1892年,丁学舜出生在田家庄。他从小聪慧,很讨人喜欢,而且从小就是孩子王,在村里常拿着秫秸站在高高的土堆上,号令小伙伴们做游戏,他的领导才能、勇猛精神从小就展现出来了。
  那时,丁家仍处于贫困当中,填饱肚子都是件难事,哪里有剩余的钱供孩子念书,所以他仅仅在乡塾里读了两年书。1907年时,家里生活十分窘迫,无奈之下,15岁的丁学舜跟随父亲和三哥一起来到青岛,考入德国人办的水师工程修船厂当学徒。
  当时,德国人已经占据了胶州湾,建设胶济铁路,侵略山东半岛。处在德帝国主义势力压迫之下,目睹外强入侵、清廷腐败,丁学舜的爱国热忱被激发出来,他向往革命,恰在此期间结识了同盟会元老、山东主盟人丁惟汾。
  1908年,丁惟汾和陈干、刘冠三等人在青岛中国人居住的大鲍岛区胶州路创办震旦公学,实际上也是同盟会的革命机关。
  震旦公学除设文化课外,还开设了军事学和军事技术训练,师生一律留短发、穿军装,他们还买了军械炸药,旨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学校规模不大,但师资水平很强,“教员中景定成、陈家鼎、陶成章、韩蔚斋任国学教员;吕秀文、商震、王鸣双任军事教员,吕子人、李佩兰、赵锡九、王虎蹈、王汝仁为军事行动教师;丁学舜和臧耀西、钟孝先、邵麟勋负责联络及筹款。”
  震旦公学的创办触动了清政府脆弱的神经,学校一开办,山东巡抚便向德国胶澳总督提出了取缔震旦公学的“照会”,但胶澳当局未予办理,只是后来因触犯到殖民者的利益,在学蒋开办了近一年时间后,1909年,胶澳当局下令查封了震旦公学。
  青岛革命党人为保存实力,另谋发展,大多避往外地从事反清斗争。一部分革命党人利用青岛近代工业飞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开办小型企业,为开展革命活动筹措资金。
  -
  加入同盟会学会制作弹药 联络革命党人做起义准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丁学舜联络数人加入同盟会,同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修船厂的许多工人也都参加了革命。
  1911年11月13日,山东各界民众集会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消息由青岛商会会长隋石卿传到青岛,众人一致表示拥护,工商界人士更是“称为善策”,他们“甚主张脱离满清关系,与东南民军政府,联为一气”。青岛工商界人士迫不及待地致函山东独立政府,要求向青岛地区发展势力,扩大影响,迅速行文至青岛,以促成附近各县实行新政。
  但山东独立在袁世凯密谋破坏下很快被取消,张广建、吴炳湘之流反攻倒算,革命党人被迫撤出省城,另寻地点和时机重燃斗争烈火。刘冠三率领部分骨干同志潜往青岛,以此为据点,组建了同盟会青岛机关部,青岛工人群众积极拥护反清革命,他们以德国水师工程修船厂为基地,秘密联络。
  丁学舜联络数十名革命党人,参加了同盟会的秘密活动,准备当地的起义。起义的枪支有了,可弹药十分缺乏,革命党人颇感棘手。学徒已经五年了,对于制造武器,丁学舜还是颇有心得的,又经丁惟汾等人教授,他学会了制作弹药的基本技术,于是联合厂里的一些技工,加紧研制炸弹,半个月间便秘密制造了数百个小型炸弹壳,并配制了大量炸药,提供给革命党人,待机行事;同时,他又在厂内外积极开展活动,秘密进行起义准备工作。
  -
  奔赴诸城参与起义 双足被砍英勇就义
  1912年1月底,高密民军起义,会同青州民军转战到了诸城,与当地革命党人会合,丁学舜和姜承志等人也由青岛出发,紧急奔赴诸城,加入了攻打队伍。他们推举王长庆为国民革命军诸城总指挥,丁学舜被推为敢死团团长,姜承志为副团长。
  1912年2月2日,国民革命军在城内革命党人臧汉臣等人的配合下,用炸弹迅速炸开城门,攻占了县衙,诸城知县吴勋逃入法属天主教堂躲起来。2月3日(腊月十六),诸城宣布独立,成立山东军政府诸城分政府。
  军政府研究决定,在诸城组建学生军,募集款项,并派人去青岛购买枪支弹药,以扩大军民队伍,预防清军反攻。这时,躲进法属天主教堂的吴勋,勾结神甫顾恩德密电临沂清军,请求派兵镇压诸城革命民军。2月10日,沂州、潍县派出两支清军,包围了诸城县城。城内的劣绅王少舲也带领一批地痞流氓在城内纵火扰乱民心,配合清军攻城。
  革命党人受到内外夹击,处于被动状态,加之战斗力差,枪械缺乏,激战数小时,体力渐渐不支,2月11日,清兵入城,独立仅仅八天的诸城全城陷落。
  在战斗中,革命军虽然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但都英勇奋战。丁学舜手持自制炸弹,带领敢死团队员与清军展开浴血奋战,手刃数十名清兵,激战中他身负重伤,不幸落入敌手。凶残的清军憎恨他的英勇,先是砍去了他的双脚,但他并不屈服,大骂不止,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0岁。
  在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下,包括丁学舜在内的300多名志士壮烈牺牲。
  -
  丁承经领到抚恤金 凑足资金欲建学校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为辛亥革命烈士颁发抚恤金,丁学舜的家属领到了500块现大洋。这时,丁学舜的家庭在他父亲丁承经和兄弟们的苦心经营下,有了自家的商铺和实业,买了地,生意红火,家业兴旺。
  拿着这笔抚恤金,丁承经陷入深思:这是儿子用命换来的抚恤金,是填补家里生意,还是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儿子是国民革命的先行者,为推动社会进步献出了生命,从更高远的目标来说,要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为南庄北疃的孩子求学方便,为民族振兴培养人才,以救国救民。
  丁承经思忖再三,跟家人商量,最终决定把丁学舜的抚恤金拿出来办一所学校,500块现大洋不够,家里其他三个兄弟出资凑齐。于是,他带领长子、三子、五子在田家庄建了方圆数十里内除潍县城之外最完备的一所小学,因丁承经字伦堂,遂定学校名为“丁氏伦堂小学”。
  -
  建校开启民智惠乡民
  -
  上世纪40年代,丁氏伦堂小学已经更名,解放后收归地方政府所有,成为公办学校,随着潍坊城市的发展,教育资源的重新融合,这所完成使命的学校已荡然无存。
  -
  一年时间建成学校 学生来自四乡八疃
  1935年,丁氏伦堂小学动工建设,1936年建成,当年9月份就开始招生,学生不限于田家庄,而是惠及四乡八疃。
  自此以后,这个小村庄里时常传出琅琅的读书声和学童的欢声笑语。人们在通往邻村的道路上,也会经常看到那些背着书包的跳跃身影。周边数村的孩子得以在这里接受启蒙,当时民众赞曰:开明绅士丁承经,贫穷之家志不穷;勤劳发家为国民,捐资出地建伦堂;开启民智为家乡,四方子弟来求学;目的家富国又强。他的功名永流芳,积德行善后世昌。
  学校建成后,设六个级部,丁子明任校董,聘谭姓牧师为校长,由四乡名师执教,全部教职员工的工资和学校开支全部由丁氏支付,教材采用的是国民小学标准课本。
  抗战时期,为敷衍日本人的检查,学校换上日本旗用日本标语等,日本人一走,老师仍然带领学生学习国语与算术。后因战乱,学校的课时上时停,丁承经只得把学校捐给政府。
  -
  学校硬件设施齐全 建国初期再行扩建
  丁氏伦堂小学大门连接东四间正房,西三间正房,包括大门洞计八间正房。在大门洞的西山墙壁上嵌有建校校志,但在1965年被挖掉破坏。北屋宽4.5米,门洞东西为两个教室,东屋开始是建了六间宽四米的教室,西屋最初建了六间,作为教师办公室、校长室及伙房。伙房南头有空场,空场南头为男女厕所。东屋南头空地有水井一眼,供师生生活用水。
  北屋沿街,窗子上配有六根铁棂,还配有防雨棚,以保证校舍的安全。门窗的木料和大门一样,全部是楸木,镶配着玻璃,教室全部用青砖铺地面,屋顶用红木做梁,檩条是东北松木。檩条上面用木板做了扣板,红色瓦盖顶,看上去十分壮观。
  进入学校大门,与北屋相距2.5米处是影壁墙,墙宽3米,高2.38米,青砖立柱,中间是青方砖刻花,顶部盖有小龙瓦,非常雅致。
  东屋北头有学校学生用的餐具,屋架分开,按年级摆放。西屋北头有煤棚,红瓦盖顶,为伙房及教师冬季取暖存煤。
  学校两厢房前都用青砖铺有一米宽的甬道,还有东西两条甬道,防止雨季行走泥泞。影壁墙南面对着整个校园,建有讲台,讲台两侧竖有旗杆,抗战时期挂着日本旗,解放后挂着国旗。开校会时,学生按年级排队站在院子里,校长讲话。学校还配有洋鼓一套,大鼓一个,小鼓两个,洋号六支,存放在校长室。
  学校操场设在校园外街的北侧,向西约50米处。配有篮球板、跳高架各一副,沙坑占地约一亩。
  教室里的黑板是用刻有花纹起棱的木材镶边,用黑水泥制作的。学校配有统一的桌凳和老师办公用的桌椅。讲桌上摆有黑板擦,一个花瓶,瓶中插有鸡毛掸子,桌上放粉笔盒,十分优雅清静。
  建国初期,因生源增多,学校扩建南院,占地约半亩,厕所迁往南院南头,铺有两条甬道。空闲地又挖了一口水井,伙夫在南院种菜,专为伙房食用。东西两厢房南头的空场扩建成教室。学校院子东西两厢房前栽有杨树、槐树,每年五一前后,满院清香,沁人心脾,正是:绿树掩盖红瓦房,琅琅书声传四方,人才辈出为家国,民族振兴功无量。
  -
  ◎记者探访
  学校已拆唯留地基
  现年63岁的丁世忠是奎文区大虞街道玄武东街社区人,他家坐落在村庄西南角,与丁氏伦堂小学仅隔一条村前街,这里也是田家庄的所在。路南的学校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已荡然无存,唯有那还没有扒完的地基,诉说着曾经的过往。
  学校占地约1.5亩,大门向北,残存的地基上依稀可以看出当时有台阶,门洞是比较高的,“要进入学校必须上七级台阶,才能进入大门洞,每级台阶约20厘米高。”丁世忠说,在他的记忆里,双开大门宽1.6米,是楸木制作的,刷了黑漆,亮闪闪的。走进大门,门洞发出嗡嗡响声,建筑尚佳,古色古香。
  丁世忠带记者看了学校的四周。这片地上除了残砖破瓦,就是些杂草,唯有地基没有扒完,“这所学校有着70多年的历史,走出了很多学生,如果能保留下来作为一处遗址该多好呀。”丁世忠说。
  -
  ◎忆母校
  学校重视体育活动
  1943年,丁氏伦堂小学已更名为“潍县第六区中心小学”。时年12岁的张廷彦是田家庄村南邻的刘家庄村人,原在本村小学上学,四年级时转到田家庄上学。四年级三个班,五、六年级各一个班,校长是丁宪宗,学生来自附近十二三个村,以男生为主。“我是在姑姑的坚持下才得以完成高小学业的。”张廷彦说,他们村有60多个到田家庄村上小学的,但只有包括他在内的两人读完了高小。
  当时这所小学校门朝北,登上几级高高的台阶,穿过门洞,进入校园。大门洞西侧是一至三年级,只收田家庄本村学生,门洞东侧是四年级,五、六年级在东屋,西屋是教职工宿舍,东屋最南端是教师们的厨房。操场在村东头,“学校很重视体育课,活动内容很丰富。”张廷彦说。
  后来,国民政府把“潍县第六区中心小学”的老师全部解散,换成他们的人。但中共地下组织在这里依然坚持秘密活动,1944年前后,动员了六年级六名学生参加八路。他们到了央子根据地,两个月后分配到各地工作。张廷彦说,他的同学刘明阳后来在淮海战役中牺牲。
  1946年底,张廷彦来到潍县城铁网厂当学徒,1948年底到1949年初积极组织工人参加工会,自己担任铜工会主席,“因为常常想起自己的同学冒着生命危险参加革命,工作后我凡事都很积极。”张廷彦说,自己是家中独子,背着家人出来工作正是受到同学老师的激励。 为民 陈子俊 齐英华
  本期图片由齐英华提供(署名除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