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4:16
鄌郚总编

出身侯门自幼偏爱石头

  出身侯门自幼偏爱石头
  金石大家赵明诚
  -
  赵明诚(1081年-1129年),字德甫(或德父),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第三子。赵明诚自幼受父亲熏陶,对金石字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收藏及成为一代金石学家奠定了基础。
  -
  出身名门望族 世代诗书传家
  在北宋时期的密州诸城,有一个人,玩石头玩出了名堂,成了着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他的鼎鼎大名,自宋以降,在考古收藏界乃至整个中国文坛,也是美名远扬,知名度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赵挺之。当然,这石头,可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传统意义上的金石书画、古物奇器,他所着的煌煌巨作《金石录》,是继北宋欧阳修《集古录》之后,中国现存较早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着之一。他就是赵明诚。
  赵氏家族从赵明诚的爷爷赵元卿开始,诗书文化就作为家风的主要部分传衍下来,历赵挺之一代,再到赵明诚一代,终于厚积而薄发。
  赵明诚祖上位于诸城市龙都街道兰家村,那时虽不是名门望族,但也是个大户人家。
  传说赵元卿在胶东某县当县令时,遇到一件让他头痛的事,也是这个故事让他的名字得以留传下来。据说,县城内有一个妇人死而复活,披头散发,整天在大街上吓唬小孩子。她刀枪不入,谁也奈何她不得,弄得人心惶惶。
  赵元卿不信那个邪,为了维持治安,差遣衙役,将那个女人提来审讯。谁料那个女人气势汹汹,百般无赖狡辩。赵元卿怒不可遏,命人用梃杖处罚,不料没打几下,她就没了气。赵元卿一看出了人命,只得草草收场。当天,那个女人显形成了女鬼,天天跟着他。一连数日,闹得赵元卿心惊肉跳,寝食不安,实在无计可施,只好辞官归故里。但那女鬼还是不放过他,也跟他到了诸城,闹得赵元卿全家不得安宁。
  赵元卿听从别人的劝告,求神帮忙。他在岱庙参见王母娘娘,述说事情的来龙去脉。那女鬼却毫无惧色,紧随其左右。赵元卿祷告说:“我受皇命治理一方,以审理案件为本职工作。这个女人扰乱百姓,触犯刑律,竟视如儿戏,理应受挞,没想还没打够数,她就死了。这是巧合所致,不是量刑过重,滥杀无辜。可您看她,在我身边好几年,到了您驾前,仍然肆无忌惮。神灵您耳聪目明,公正无私,希望您主持公道。如果罪责在我,我决不推脱;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应该纵容她如此放肆,使我受累受苦了。”赵元卿说完,又一再磕头拜谢。起来后,果然那女鬼不见了。
  -
  父母宴客庆生日 明诚抓周选石头
  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正月的一天,赵明诚出生了。
  赵明诚满岁生日那天,母亲郭夫人特意嘱咐老管家,将看喜的酒席一律安排在城里酒楼饭馆,其他人在家里吃团圆饭就行了。
  丫鬟在炕上放了几本书、铜镜、红肚兜、砚台、笔筒和一块光溜溜的石头让明诚抓周,小明诚一下子摸起一块黑不溜秋的石头,抱在怀里,这个动作引得丫鬟们惊叫一声。在郭夫人看来,正应了老百姓的口头禅,一岁不成驴,到老是个驴驹子。郭夫人叹口气,嗔怪地瞪了丫鬟一眼,气呼呼地转身走了。
  同郭夫人相反,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听说小明诚生日那天的顽劣之举,竟然喜不自禁,他认为这是超凡脱俗之举。由此,赵挺之开始关注小明诚,并有意引导他的兴趣和爱好。
  赵明诚有两个哥哥,赵存诚和赵思诚,都是进士及第。赵存诚崇宁二年除校书郎,四年赐卫尉卿,五年加集贤殿修撰,提举澧泉观。政和元年,再起为秘书少监。高宗建炎元年,除广东安抚使,1132年卒于广东帅臣任上。赵思诚历官中书舍人,知温州、台州,宝文阁待制,知南剑州,1147年5月卒。
  由于史料缺乏,只知道赵明诚有个妹妹,没有名字。赵明诚的妹夫李擢,也是个大官,建炎年间任兵部侍郎,建炎三年,曾跟随皇帝母亲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
  -
  父亲以文会友 明诚感受熏陶
  赵挺之(1040—1107),字正夫。熙宁三年(1070)考取进士。他擅长诗文和书法,虽无文集传世,但他的诗作和书法散见于《宝真斋法书赞》、《绍熙云间志》、《天台集续编》、《书史会要》、《中州金石记》等典籍中。他的官最高做到御史中丞、右相。
  赵挺之在德州任上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来德州。赵挺之有探询拉拢黄庭坚之意,就在秋天一个下雨的日子,在家里设宴,邀请黄庭坚、石辅之、柳仲远,观赏“古书帖”。赵挺之还别出心裁,特意让郭夫人领着小明诚,出现在馆舍里,活跃在一群饱学之士中间,使赵明诚小小的年纪,就有机会接触金石之学。
  那次雅士聚会,正如赵挺之设想的一样,以文会友,气氛和谐。寒暄过后,品会儿茶,欣赏古书帖。尤其是那幅《唐遗教经跋尾》,可谓镇宅之宝,让在场的人大开眼界,直呼过瘾。此时,小明诚在旁,一脸好奇,兴奋雀跃。他不认生,不胆怯,钻到大人们身边,将头伸在前面,津津有味地看着,支起耳朵听着,有时冷不丁冒出一句不着边际的话,惹得大家会心地一笑。
  那天,他们喝得高兴,酒兴大发,纷纷即席填词作诗,又趁兴挥毫泼墨,直到夜色阑珊,淅淅沥沥的雨停下来,才上了赵挺之平时爱吃的蒸饼。小明诚流连忘返,迟迟不肯离去。
  父亲的熏陶,引起了赵明诚对书法和金石的浓厚兴趣。毫无疑问,他从小就立下志向,长大后也要像父亲那样,做个热爱和收藏金石的人。
  -
  痴迷文物鉴赏水平渐长
  -
  回望赵明诚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从他懵懂之中喜欢石头始,一瓣心香,就散发出动人的芬芳。他得到家庭良好环境的熏陶,既有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也有自己的后天努力,他对金石的热爱和钟情,从童年开始即痴心不改。
  -
  祖辈日积月累 家中收藏颇丰
  少小时期,赵明诚的两个哥哥在私塾读书,虽然父亲大人常年在外,无法管教,可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很好,私塾先生每年都能额外领到一笔赏钱。自小赵明诚对私塾不上心,他喜读诗书,看一些字画,更喜欢鼓捣些奇奇怪怪的石头。他看到村前树林里坟茔上立的碑刻,一点都不害怕,伸手在石碑正面錾刻的文字上摸来摸去,郭夫人往往一巴掌打开他的手,他也只是笑,不哭闹。
  赵元卿喜欢收藏,赵挺之也喜欢收藏,凡是祖父辈做过官那些地方,与金石字画碑刻有关的,他们都一点点积累下来,长此以往,积攒的宝贝也不在少数。值钱的秘不示人,压在箱子底。引不起别人眼红心馋的,郭夫人就贴在里间屋东西墙上。
  赵明诚一天到晚盯着墙上的字画看,看完这些不过瘾,后来就翻箱倒柜,东寻西找。郭夫人知道他找什么,就将藏品放到他够不到的地方。
  赵明诚经常问母亲,那幅竹子怎么那么瘦,那块石头上画的什么?郭夫人便用讲故事的方式逐一解答,可过一会他又穷追不舍。郭夫人讲不明白时,就取出心爱的宝贝,一样样摊展在赵明诚面前指给他看。赵明诚欣喜若狂,如醉如痴地欣赏着。
  随父迁到汴京
  眼界得到开阔
  哲宗元佑元年(1086)春夏之交,赵挺之第一次调到京城,始任秘阁校理。那年刚刚六岁的赵明诚,也随父母迁到汴京。赵挺之的官职升迁了,但他仍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这对孩子们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那些日子,在陌生而又新奇的环境里,赵明诚如鱼得水,逛遍酒肆茶楼、商铺地摊、街巷里弄和牌坊、书坊、城墙根、城隍庙,还去了几次相国寺,听说书,看演戏,看卖字卖酸文的,十分尽兴,开阔着眼界。
  赵明诚九岁时,他的父亲赵挺之因涉及朝廷纷争,被罢免监察御史,到徐州做通判。
  -
  童年得到第一件藏品 零用钱压岁钱全投进
  在徐州,赵明诚得到了《隋化善寺碑》,面对心爱的宝物,他双眼放光,爱不释手。这是他人生第一件收藏品。
  这期间,赵明诚的爱好一发而不可收,正儿八经地搞起收藏。他的压岁钱,零用钱,借来的下人的工钱,加上用在自己身上的花销,全部投入进去,一点儿也不心疼。一开始,他还是小打小闹,慢慢地入了门,上了路,就想倒腾点大的了。他的知识和鉴赏水平,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
  赵明诚11岁时,赵挺之又回到京都,担任国子监司业。而赵明诚返京,是在他有了些收藏积蓄的时候,不同于前几年在京的信马由缰,这回他的视野和眼界变得不一样了,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并明显超出自己的实际年龄。他几乎没别的爱好,也不攀比虚荣,而是心无旁骛,静默独处,守着收藏,一看就是半天。他在一处处古董摊前漫游,他借读欧阳修的《集古录》,汲取营养和精华,并艰难地找出瑕疵,发出怀古之悠叹。
  赵明诚14岁时,赵挺之转任京官后直至病卒,再未离开过京都。从赵明诚17岁到26岁,约十年时间,赵挺之的官运,可谓亨通难阻。崇宁三年(1104),赵挺之竟连升三级。家门荣耀到如此程度,而赵明诚仍然只专注于他的爱好,俨然一个性情宽厚、少年老成的学者。
  -
  十多年坚持不懈 收藏品初具规模
  赵明诚对于金石之学的关注,可谓与生俱来。绍圣四年(1097),赵明诚17岁时,赵挺之任吏部侍郎,赵明诚随父亲在京师,他的《汉重修高祖庙碑》跋:“余年十七八时,已喜收蓄前代石刻,故正字徐人陈无己为余言,丰县有此碑。托人访求,后数年乃得之”。元符元年(1098),赵挺之试中书舍人兼侍讲,赵明诚在京师得玉玺摹本,他的《玉玺文》跋云:“右玉玺文,元符中咸阳所获传国玺也。初至京师,执政以示故将作监李诫。诫手自摹印之,凡二本,以其一见遗焉。”从这里,也可看出,当时赵明诚在金石收录方面已有一定声望了。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记载:赵明诚二十一岁,在太学作学生时,每半月必定告假,到相国寺,购置碑文石刻,归与新婚之妻的她,“相对展玩咀嚼”。《金石录》卷一四《汉从事武梁碑》跋云:“余崇宁初,尝得此碑,爱其完好,后十余年,再得此本,则缺其最后四字矣。”崇宁初年,赵明诚新婚不久,时年约二十二岁,经济尚没有独立,还得依靠家庭的供养。等到有了经济来源后,遂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详记其事云:(明诚)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侍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不知不觉,十几年间,赵明诚由爱好发展到收藏,沉迷于金石之中,收藏初具规模,是有其现实背景的。因为经过唐末和五代的割据混乱之后,宋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建立严格的纲常伦理,大力奖励经学,试图恢复礼制,于是朝廷及士大夫均热衷于古代礼乐、器物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同时,历史学、古文字学和书法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新资料的进一步挖掘。而唐代以来,墨拓术和印刷术的发达,为金文字的流传提供了方便条件,也促进了金石学的形成与发展。
  -
  节衣缩食四处搜求宝贝
  -
  赵明诚利用家人及朋友的关系,到处搜求金石器物、古董等,由于花销太大,他生活上常常捉襟见肘,靠典当衣服度日。他与妻子最大的乐趣是到大相国寺淘文物,买到好东西后,两人回家挑灯欣赏,心满意足。
  -
  用尽各种方法 搜求金石器物
  在赵明诚看来,只有金石器物、古董收藏,才是他的家当。赵明诚对待他的收藏,看得比什么都重,为求得宝贝,他广泛搜求,无所不用其极。
  首先,家传的。往前无据可查,到他这一代,最起码是第三代了,传承的数量应不在少数。其次,沾光淘来的。他通过父母及岳父岳母加上远亲近邻,以及他们所结交的形形色色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四处打听或搜罗一些金石文物的信息和下落,提前知道消息,就有机会抢得先机。再是,连抄加买的。这个钱,他认为花得不心疼,不冤枉,是心甘情愿的。赵明诚的想法很简单,无非就是修正前人错误,免得以讹传讹,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给后世留下一本丰富的有独创性的金石专着。赵明诚的购买力毕竟有限,更多时候,他利用宰辅门第的身份,通过在皇家藏书馆阁任职的亲戚朋友,传抄了大量世所罕见的诗文、野史等资料,这使他的收藏别具一格,独一无二。最后是,当来的。就是靠典当衣服,用换来的几个钱,到大相国寺去“淘宝”。这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面明明白白写的。问题可能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赵挺之是个比较廉洁的清官,不受贿赂,不会敛财,生活上没有太多奢望,他的眼光应该看得长远,有鸿鹄之志,就必然注意尽量不给政治对手留下把柄,授人口实,所以别人在经济上和私生活领域,很少找到他的弱点。如此,赵明诚的私房钱和零用钱就少,捉襟见肘成为常事,就不奇怪了。另一个是,赵挺之原本想让赵明诚走两个哥哥科举出仕的道路,没成想,赵明诚太过痴迷收藏。更加使赵挺之不满的是,赵明诚的收藏,暴露出偏向苏轼等人的作品,这不是以敌为友,吃里扒外吗?所以在经济上,卡他一下,自是理所当然。于是,等待赵明诚的,便是无米下锅的处境。
  说起来,赵明诚的收藏还有一个法子,他自己也难以启齿,不足与外人道。随着赵明诚的官当得越来越大,在收藏方面的名气水涨船高,他的手开始伸得越来越长,脸皮也是越来越厚了。譬如他的一个亲戚,将一件本人藏品送他鉴别,他发现居然是一件非常稀有的真品,于是动了私心,觉得放在别人手里糟蹋了,便死皮赖脸把别人的东西截留,从此再不提起,心安理得地变成自己的。
  -
  太学读书期间 鉴别能力大增
  神宗熙宁四年(1071),朝廷颁布“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上舍生优异者直接授官。哲宗亲政与徽宗即位之后,继续推行“三舍法”,入太学学习,就成为出仕的一个必要途经,众多官宦子弟纷纷进入太学学习。赵明诚来到汴梁后,入学条件已经具备,就被赵挺之送进太学读书,成了一名太学生。同时,这也为他的收藏打开一扇窗口。
  在太学,赵明诚是不安分的。入学以后,他不像那些纨绔子弟一样寻欢作乐、不务正业,他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此他的出仕比较早。
  赵明诚又不甘于这种捆绑式的学习,认为太束缚人,死板教条,模式僵化,不能给人以发挥和想像的空间,所以他的业余时间,自然而然地找到一条喷涌的渠道,这就是依旧搞他的金石文物收藏。他的爱好,一刻也没有停止,虽然有时囊中羞涩,手头紧巴,但并不妨碍他去做鉴赏、分类、编纂等工作。他有自己专门的收藏室,三间屋子里面摆满大大小小的橱和柜子,分门别类,放着一件件藏品,各式各样,姿态迥异,熠熠生辉。回到家里,除了吃饭时间,他会把自己锁进室内,不知疲倦,仔仔细细地观摩审视,揣度斟酌,以期得到正确的甄别和判定。对一些拿不准来历、年代和出处的,甚至完全陌生领域的收藏,他又缺乏这方面专业知识,就不耻下问,以求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
  随着时间流逝,天长日久,赵明诚的鉴别能力产生了飞跃,由外行渐渐地变成内行。
  -
  夫妻携手淘宝 深夜挑灯欣赏
  在那个时期,达官贵人、文人士大夫家庭豢养歌儿舞女成风,歌楼妓院生意兴隆,酒宴上演唱劝酒的风气盛行,甚至将还在太学读书的学生也卷入其中。赵明诚自不能免俗,随同窗出入花柳丛中。那个时代的社会伦理道德评判标准与今天不一样,太学生或文人士大夫的诗酒风流生活,不仅不会受到社会与家庭的指责,有时还会成为可资炫耀的“光彩事”。
  幸而,赵明诚认识了李清照。婚后,赵明诚参加那样的活动便少之又少,就会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
  每次赵明诚从太学回家,假如日子宽裕,他们夫妻俩便直接去文物市场寻宝,如果拮据,他们就去当铺。比如夏天,就把冬天的衣服先典当;要是冬天,就把夏装典当,换回来五六百钱,到大相国寺淘文物。大相国寺是宋代知名度很高的地方,不但是汴京最大的寺庙,还是一个举行庙会的地方,每个月都要举行好几次大型庙会,卖什么的都有,也有民间文物市场。赵明诚和李清照买到好东西后,回家挑灯夜观,心满意足。有一次,赵明诚和李清照在大相国寺偶遇一幅画,是南唐着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叫价黄金20万两。这的确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掏不起钱,两人拿起又放不下,灵机一动,只好借回欣赏,连着品赏两个晚上,最后,还是叹息着归还人家。尽管如此,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幸福生活是非常高雅的,这不是任何人能模仿,也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
  -
  隐居青州专注游历收藏
  -
  赵挺之在政坛经历两度起伏动荡之后,被迫辞去宰相一职,归家后第五天,便命归黄泉。赵明诚一家被驱逐出汴京,遣回山东青州。赵明诚夫妇在这里放下一切纷争,以读书为乐,专心收藏。赵明诚的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古刹名观,收罗名人字画。
  -
  建十余间书库 分门别类管理
  徽宗年间,政坛乱哄哄,赵挺之经历了拜相、罢相、再度为相、又被迫离职的两度起伏动荡。大观元年,蔡京出任宰相,赵挺之被迫辞去宰相一职,归家后第五天,便气火攻心,命归黄泉,享年68岁。赵明诚一家被驱逐出汴京,遣回山东青州。没想到,赵明诚与李清照因祸得福,在这里,他们不再关心朝廷里的勾心斗角,把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对金石字画的收藏爱好中去。
  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姻缘也许是冥冥之中早就注定的。据元代伊士珍所着《琅嬛记》记载,年少的赵明诚有一天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读了一本书,醒来后,书中内容多半已记不清楚,只记得其中一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醒来百思不解,便请教父亲赵挺之。赵挺之听了后,沉吟了一会儿说:“你可懂?此为字谜,‘言与司合’为‘词’,‘安上已脱’为‘女’;‘芝芙草拔’即为‘之夫’二字,合起来便是‘词女之夫’,如此看来,吾儿日后定会娶才女为妻。”正如父亲所言,赵明诚21岁时,与18岁的才女李清照结下秦晋之好。
  他们在青州的故宅,是赵挺之当年德州任上所建,依山傍水,不算奢华,舒适度却是绰绰有余。在这里,不求闻达、不慕虚荣的赵明诚夫妇,反而放下一切,随其所愿。他们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意,把青州住所命名为“归来堂”,李清照还把自己的居室叫做“易安室”,自号“易安居士”,有遥追陶渊明之意。她要远离名利场,安放自己于山水间。
  归来堂前,本有茂林修竹,再植江梅数棵,幽静如人间仙境。归来堂内,夫妻每得到一本古书,便共同校勘,整理完毕后做上题签,并分门别类。得到古人书法、绘画、铜彝、金鼎,则反复摩裟观赏,指摘评点其中瑕疵。两人沉浸其间,常常不知不觉中一天便忽地过去了,晚上点上蜡烛继续,往往一夜烧掉一根蜡烛,后遂以一根为限。书籍字画越来越多,赵明诚在归来堂建起十余间书库,并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他们为每个书橱的藏书进行分类登记编号,列出纲目,排列次序,并有索引之类,以便查阅。如果需要阅读评说某部书籍时,就必须先做借读登记,再取出有关卷轶,夫妻二人对藏书有着专业化管理。
  所藏有名字画 诚邀友人欣赏
  赵明诚在《金石录》中说,从哲宗元佑年间十岁左右开始收藏,“凡二十年而后粗备。”到赵明诚三十岁左右,正是徽宗政和年间屏居青州时期,他的收藏品遍及古今中外,“上自三代,下及隋唐五季,内自京师,达于四方遐邦,绝域夷狄。”
  赵明诚夫妇志趣高雅,各方面修养造诣极深,藏书丰富,平日以读书为乐。
  青州古城是古齐国腹心地区,是古老的文物之邦。赵明诚夫妇在当地收集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包括益都(今山东青州市)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今山东昌乐县)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都陆续成为他们的收藏。
  在青州时,赵明诚清幽闲适,身心放松,又与友人学士多有交集,醉心于个人的嗜好趣味,日子过得丰富多彩。大观二年十一月,三朝宰相文彦博之子文及甫路过青州,特意前来拜访赵明诚。赵明诚迫不及待地和他共同观赏前辈蔡襄的《进谢御赐书诗卷》,并兴致勃勃地邀请文及甫为诗卷作题跋。蔡襄是北宋中叶着名书法家,后来人更加珍视的是这幅诗卷的书法价值。此诗卷是赵挺之旧藏,赵挺之为相时,北宋后期着名书法家米芾曾在赵挺之府邸见过此卷,并有序跋。在赵明诚三兄弟中,惟独赵明诚喜爱前贤字画收藏,故赵挺之去世之后,这幅诗卷归在赵明诚名下。因此,赵明诚与有着共同趣好的友人,经常有这种交流,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品位。
  -
  游历古刹名观 搜集各地古迹
  在青州,赵明诚的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古刹名观,并寻访同道友人,收罗名人字画。大观二年秋天,赵明诚与到访的友人李擢第一次攀登上仰天山。他依照民间消息,带上干粮独辟蹊径,幻想有所发现,但一无所获,扫兴而归。大观三年端午节,赵明诚陪几个友人再游仰天山,走的是一条新路,结果还是扫兴而归。同年九月十三日,赵明诚与李擢、李跃游览靠近济南的长清灵岩寺,搜买了一些东西。
  政和元年(1111)二月,友人王寿卿曾为赵明诚所藏徐铉的《小篆千字文》真迹题跋。八月十五日,赵明诚第三次登上仰天山,依然没有重大收获。九月,赵明诚游历泰山,意外得到《唐登封纪号文》两种碑刻。以后有朋友到访,赵明诚都会拿出家藏的诗文墨宝,一同观赏。
  赵明诚的朋友也会投其所好,发现有价值的拓片等也会送给赵明诚。鄂州嘉鱼县出土楚钟,钟上有铭文,王寿卿专门给赵明诚寄来拓片。刘跻也给赵明诚寄来《汉张平子残碑》的拓本。政和三年(1113)四月六日,赵明诚从历下(今济南市)赵奉高经过,参观了灵岩。八月,赵明诚相约太原王贻公,专程去泰山,拓《秦泰山刻石》。政和五年(1115),赵明诚在洛阳天津桥之故基,找到《汉司空残碑》。这是他蛰居青州时期,第一次出远门。政和六年(1116)三月四日,赵明诚再次经过灵岩寺,一时兴趣大发,挥毫泼墨,在《千佛殿记》碑侧留下他的题词。赵明诚的题词是不常见的,至今留存不多,十分难得。政和七年(1117),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除自作序言外,赵明诚还特请当时着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同年赵明诚与卢彦承、赵守诚、赵克诚、谢克明一起,第四次游览仰天山。这只是一次游玩,在文人雅士之间,三五知己,偶尔彻底放纵一次,白天爬山,晚上夜宿山洞,点燃篝火,对酒当歌,吟咏唱和,不亦快哉。之后不久赵明诚便重新出仕,后来又赴莱州知州任所。四个月后,李清照也相随去了莱州。
  -
  莱州任上初步完成着作
  -
  政和元年(1111),赵挺之冤案得以昭雪,他的三个儿子也相继恢复官职,再度进入官场,赵明诚被起复之后,曾任莱州、淄州郡守。在莱州三年,赵明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将《金石录》初步装帧完成。
  -
  恢复官职再度入仕 担任郡守严于职守
  赵明诚前半生所经历的风吹雨打,也为他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于资料的缺乏,赵明诚任上的政绩,在辖区百姓中的名声,好似没有他父亲那样引人瞩目,但他主政一方的能力和才华,显然无可置疑。因为“靖康之耻”后,他曾被任命为江宁府的州官,在南宋危机四伏的特殊时期,朝廷将他放在那样一个重要的职位,自然不是平庸之人。
  按说,宋代比较看重并厚待文人士大夫,一些在政治斗争中曾经失败失势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打击处罚后,如果还愿意继续出仕,一般会被重新起用。赵挺之虽然被罢职,但朝廷难以罗织罪名,所以,在政和元年(1111)初,赵挺之夫人郭氏,便奏请朝廷恢复其已故丈夫被罢免的观文殿大学士之职,徽宗下诏批复同意。赵挺之冤案得以昭雪,不仅名誉恢复,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三个儿子得以相继恢复官职,再度进入官场。
  《金石录后序》记载,徽宗政和、宣和年间,赵明诚被起复之后,曾经任莱州、淄州郡守。
  赵明诚在郡守的职务上,做官与收藏两不耽误。他是一个清正廉洁、严于职守的官,这自然与家风有关。赵明诚不是腐儒愚笨之辈,即使政治军事才干不具备出将入相之才,也远在一般人之上,面对复杂的人事民情,冤假错案,处理起来基本上游刃有余,从不拖泥带水,在周围百姓官吏眼里,他是有威信有权威的人。既是郡守,赵明诚全面负责主持治安防务、赈灾救济、统领财赋事务、司法事务,并负有监察保举之责。他忙得团团转,有时一连几天在外奔波,或在下属县域处理政务。稍有空闲,就将精力放在文物上。
  赵明诚还是朝廷的有功之臣。靖康元年(1126),许景衡在朝廷任中书舍人时,曾记有《赵明诚转一官制》云:“敕,逋卒狂悖,惊扰东州。尔为守臣,提兵帅属,斩获为多。今录尔功,进官一等。”在当时情况下,在郡守那样一个位置上,恐怕任谁也必须那么做,不仅合情合理,履职守责,而且还要被看作是当机立断,大智大勇之行为。
  -
  三年间孜孜不倦 《金石录》初步完成
  赵明诚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同时,收藏事业对他的吸引力,自然远胜于“声色犬马”。赵明诚在莱州,曾将自己住处命名为“静治堂”,从这个雅号里,可看出赵明诚的癖好和追求。莱州三年,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赵明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将《金石录》初步装帧完成,里面还夹有驱除蠹虫的芸签,外面束着淡青色的丝带,每十卷为一帙(函)。公事之余,他每晚校勘二卷,跋题一卷。
  赵明诚在这期间的成就,值得大书特书。一是宣和三年,赵明诚题跋《唐富平尉颜乔卿碣》云:“有朝士刘绎如者,汉阳人,家藏汉、唐石刻四百卷,以余集录阙此碣也,辄以见赠。宣和癸卯中秋在东,一本阙‘十年’二字,惟云‘屏居乡里’,看来有‘十年二字者为胜,兹取之’。”二是跋《后魏郑羲碑》云:“盖道照(昭)尝为光州刺史,即今莱州也。故刻其父碑于兹山。余守是州,尝与僚属登山,徘徊碑下久之。”又跋《后魏郑羲上碑》云:“初余为莱州,得羲碑于州之南山,其末有云:‘上碑在直南二十里天柱山之阳,此下碑也。’因遣人访求,在胶水县(今属山东平度)界中,遂模得之。”三是在《金石录》卷十三云:“右齐钟铭,宣和五年,青州临淄县民于齐故城耕地,得古器物数十种,其间钟十枚,有款识,尤奇。最多者几五百字。今世所见钟鼎铭文之多,未有逾此者。今余所藏,乃就钟上摹拓者,最得其真也。”赵明诚在莱州太守任上,结撰的《金石录》共“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所以,更大的工作量,是在于广泛地搜集整理,为此他“忘寝废食而求”,绝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而是为了有补于后学。
  -
  妻子赶赴莱州相会 共同整理金石资料
  赵明诚知莱州后,写信让李清照来莱州,在这一年秋天,李清照离开居住十几年的青州,风尘仆仆前来与赵明诚相聚。
  由于赵明诚公务繁忙又醉心收藏,疏于整理家务,李清照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简直大失所望,房间里头,窗户破败,桌椅陈旧,年久失修,是一幅凄寒冷清的景象。她只好把门关起来,写两首诗,聊以排遣孤寂的情怀。
  其实,李清照是非常朴素而简单的人,从来不贪图享受,只要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其他的都无所谓。生活稍微稳定后,赵明诚和李清照又开始了金石资料的整理工作。赵明诚和李清照之间,共同收藏的金石,就是他们的爱情信物。
  淄州三件重要文物
  得以保留流传后世
  宣和六年前后,赵明诚被调到淄州(今淄博市附近)任知州。在遍地文物的淄州古城任职,赵明诚可谓得天独厚,也是进行《金石录》撰着的大好时机。
  淄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文物繁多,赵明诚忘寝废食,广为搜罗,孜孜以求,抢救了一批流失民间的文物。赵明诚郡守淄州只有三年时间,他的收获和进展,却是相当可观。这一段时期,他和李清照形影不离,有时一起踏青春游,唱和酬答,纵情山水,有时深入基层,访贫问苦,搜罗稀罕物件,为意外发现而欣喜。在淄州,有三件文物弥足珍贵,通过赵明诚的努力,得以留传后世:一是《汉成阳灵台碑》跋下注:“余为淄川,同官李荛,雷泽人,云冢正在城西南,盖《述征记》误也。”二是《唐淄州开元寺碑》跋:“右唐淄州开元寺碑,李邕撰并书,碑初建于本寺,后人移置郡廨屋下,余为是州,迁于便坐,用木为栏循,以护之云。”三是得平陆戈铭及盂姜盥铭,入《古器物铭》。
  -
  兵荒马乱之中抢救藏品
  -
  1127年,金国长驱直入汴京,北宋王朝正遭灭顶之灾。这一年,赵明诚之母逝世于江宁(今南京),赵明诚申请丁忧奔母丧,借此机会,他将文物运往南方。李清照独自去青州,也抢救了一部分他们的收藏,并带到江宁与丈夫会合。
  -
  金国攻占都城汴京 明诚设法转移文物
  就在赵明诚主淄州官升一级这年的十一月,金兵已对汴京形成合围之势。
  赵明诚升阶的喜悦,随着战端开启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事实上,他在淄州任期,也快要结束了,三年来,无论做官还是收藏,他感到内心无愧,有一种充实感。尤其是他与李清照在金石上的默契,达到了惊人一致。
  面对战争阴云的逼近,赵明诚心事浩茫,不得不做最坏设想和准备。他与李清照几天几夜商议两全之策,哪怕倾家荡产,也要保全这些无价宝藏,决不能让它们落入金人手中。
  那时的情景,万分危急。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此时北宋王朝正面临灭顶之灾。公元1127年,金国长驱直入,攻占北宋都城汴京,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
  正在万般无奈之时,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7)三月,赵明诚之母郭氏逝世于江宁(今南京),赵明诚申请丁忧奔母丧,被免官回家。失去母亲的悲痛,变为母亲冥冥之中对他的扶助。他们可以借此机会,将文物运往南方。
  赵明诚曾大胆设想,借此次奔丧之行,把山东的文物迁移至江宁,因那里尚未被金人的铁蹄踏破。他们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因为文物太多,他们做了取舍,排除体积、面积过大,不能装车装船的,还有书籍当中过重和过大的刻印本;放弃一些比较平常的字画及没有落款、没有标记的古代器皿,和一些太过笨重和巨大的古代器皿;国子监印行的刻本也排除在外。既使这样,“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又经过一番讨论商定,他们决定兵分两路,赵明诚独自一人,先押车南下江宁,而李清照辗转去青州。青州的文物远不止15车,而是满满十余间屋子。
  -
  清照只身回青州 抢救文物赴江宁
  李清照孤单一人在青州整理物件,计划来年春天再乘船走水路下至江宁,与赵明诚会合。青州存放的文物种类繁多,别说长途迁运,即使简单整理一遍,都要耗费相当的体力与时间。而此时,又恰逢狼烟四起,即便计划得再周详,那些文物也不可能全部保住。
  由于藏品太多,李清照最后经挑选装车15车,没带走的便锁在10余间屋子里。说来也巧,大约在李清照离开“归来堂”书房不几天,青州就发生了一次兵变,她的家也毁于兵祸,藏品全部烧毁。
  李清照行至镇江时,碰上兵乱,她临危不乱,将15车稀世之宝押抵江宁,与已是江宁知州的丈夫赵明诚相聚。
  历经祸乱和悲痛,赵明诚身上的担子和责任比从前更重了。赵明诚每日要处理庞杂的政务,闲瑕时间不多,到了晚上,才有空陪李清照喝茶,继续文物研究。看着李清照鬓边稀疏的白发,他有些心酸,又难以补偿,为了让李清照过得轻松一点,他几乎每天都催促她外出散心。而赵明诚在关注战事的同时,依旧四处寻访名人字画。
  宋高宗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已经做了一年多江宁知州的赵明诚突然接到调任湖州知州的命令,这使他心神不定,心乱如麻。正在他办理交接手续的夜里,属下李谟带来紧急情报: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阴谋叛乱。这时,作为过渡时期官员,赵明诚应该将此情况报告上级,或者调遣兵力作好平乱准备,但他对李谟的消息不太相信,又因已被免职,觉得说了也白说。他这一念之差,做出一件令他自己终身悔恨的糊涂事,竟然与另两位官员一道“缒城逃走”。
  幸亏叛乱被平定了。朝廷得知此事后,立刻罢去了赵明诚的官职。
  归隐途中,赵明诚和李清照先到达安徽芜湖、当涂,在路过乌江时,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面对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李清照心潮起伏,写下了那首着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相关链接
  喜得白居易书法 夫妻俩通宵欣赏
  赵明诚在淄州任上时,四处打探搜集文物,有一次,他听说淄州境内有个邢家村,村里有个叫邢有嘉的人手有珍品,赵明诚便上门拜访。
  邢有嘉知道赵明诚的来意后,明白站在眼前的州官,是当世第一收藏鉴赏大家,便热情地拿出家藏的字让赵明诚品鉴,并毫不犹豫地相赠。原来,此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手抄佛教着作《楞严经》,这可是珍贵至极的白居易真迹。赵明诚得此字后,深受感动,大喜过望,不管邢有嘉怎样推托,放下一些银两,一路打马狂奔回府。
  赵明诚明白这是上天对他的眷顾和奖励,所谓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他能够意外获此至宝,也是多年来潜心付出的结果。
  赵明诚回家后跳下马来,闯进门,兴奋地叫出妻子共同欣赏。两人观摩了三个多小时,直至二更天,越看越兴奋,酒喝干了,再泡上上好的贡茶小龙团继续欣赏。过了二更,又点起两根蜡烛,不知不觉看到了凌晨。
  -
  明诚遗作刊行备受尊崇
  -
  赵明诚被罢官不久,又接到恢复任命他为湖州知州的文书,谁知未及到达湖州上任就病卒。李清照虽然想方设法保全赵明诚留下的遗物,无奈仍躲避不了战火的无情。绍兴十三年(1143)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刊行于世。
  -
  赶赴湖州上任 壮志未酬病卒
  赵明诚与李清照从相知相爱,到有共同爱好、志趣与追求,一个才子一个才女,无疑是一对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赵明诚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撰写《金石录》,二是娶了李清照。这两件事是相互关联的,没有赵明诚,就没有《金石录》,没有李清照,《金石录》也不能出版。
  赵明诚被罢官后,与李清照一起,乘船经过芜湖,到了当涂(今属安徽)的姑孰溪,准备定居在赣水之滨。五月,又来到池阳(今安徽贯池),安静了一些日子。这时,赵明诚接到恢复任命他为湖州知州的文书。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必须回到建康面见皇帝。临走时,李清照乘船一直将赵明诚送到改走陆路那一天,也是她永不能忘怀的六月十三日。要分手了,李清照情绪很不好,不祥之兆笼罩在心头,她大声问赵明诚:“如果像传闻那样,城里告急,遇上紧急情况怎么办?”赵明诚骑上马,隔着一段距离,手伸得像长戟一样,指着李清照,一字一句地回答:“从众。不得已时,第一次先把箱笼包裹放弃,第二次宁可把衣被丢掉,第三次无奈就抛弃书画,第四次万不得己,就去掉古器,唯独宗庙礼乐之器,必须亲自负抱,与这些祭器共存亡,千万不能忘记。”
  赵明诚冒着大暑赴任,途中染疾。到了建康郊外边陲,就患了有热无寒的疟疾。等到李清照听说后赶到,已是回天无力。28年婚姻,结束于戎马倥偬、八方多难、动荡不安的岁月中。赵明诚出师未捷,壮志未酬。
  赵明诚卒后,在时局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李清照不但为丈夫办理了后事,还陆续写了不少悼念他的作品。她所写的悼亡词《祭赵湖州文》:“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保”,可见赵明诚的亡故使得李清照之悲痛。赵明诚实际未及到达湖州上任,就病卒殡葬在那里,后或袝迁泉州。
  -
  赵明诚未完遗作 李清照整理刊发
  赵明诚留下一大笔文物遗产,大概有两万多件古籍图书,两千多卷碑刻金石拓本和摹本。这些劫后剩余的书籍与金石碑刻,凝聚着他们夫妻数十年的心血,渗透着他们夫妻的恩爱情意,应该怎样妥善保护,尤其是不能让它落到金人手里,更不能让它毁于战火,这是摆在李清照面前的重大难题。
  当时朝廷面对的局势也是险象环生。宋高宗为躲避金兵,匆匆逃离,席不暇暖,狼狈不堪。从建炎三年七月开始,金国名将金兀术率大兵由北而南,攻下建康城,宋高宗朝着东南沿海一带逃亡。刚刚失去丈夫的李清照,派遣两位家人护送藏品到洪州,赵明诚的妹夫那时是兵部侍郎,跟着高宗在洪州(今江西南昌)。李清照认为以他的权力可以保全这些藏品。谁知,不几个月,金兵攻占洪州,这部分文物在战火中化为乌有。
  李清照又跟着她在皇帝身边的弟弟逃亡,并将部分铜器古董献给了朝廷。
  由于战乱频仍,保存在李清照身边的书籍字画所剩无几,仅存数种残缺不全的书册。这些少量的珍存,在李清照眼里如同自己的生命。
  绍兴十三年(1143)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刊行于世。这是他们夫妇爱情的结晶,生命的绝唱,学术的奇葩,倾注毕生心血之杰作,在当时就非常有名。更多的后人,往往将此与欧阳修的《集古录》并举。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已经67岁的李清照先后两次拜访了北宋着名书法家米芾的公子米友仁,请米友仁给她收藏的米芾的两幅字帖题跋,这也是赵明诚的心爱之物。在这两幅字帖上,米友仁郑重写道:“先子真迹也”。
  李清照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追忆赵明诚,怀念赵明诚。
  赵明诚生前所做的《金石录》,李清照怎忍心搁置?她潜心作《金石录后序》,叙述夫妇收藏古藉、器物聚散之事。时至今日,《金石录》仍是文物鉴定、文史考索领域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在金石学领域享有尊崇地位。
  -
  晚年生活多落寞 唯有诗词诉哀思
  在那首《永遇乐》里,李清照既有脆弱多情的一面,又表现出刚毅顽强的性格,既有对美好生活和丈夫赵明诚的思念,又有情牵故土和国家危亡的伤痛。感时咏史,情辞慷慨,自成一家。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夕阳下,落日灿灿生辉,那似轻纱一样的云霭缓缓流过,景色如此美好,可是她如今又置身何处呢?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的哀叹。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会不会有风雨出现?这样惨淡的一问,带着多少“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孤寂。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她只能婉言相拒,因为她心中愁闷焦烦。记得在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是在这正月十五日,早早更衣打扮,帽子上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线捻成的雪柳。而年少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种恬然闲适和豪爽洒脱,成了随风飘逝的记忆。“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花容月貌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让人心酸的词句,不仅仅吟唱出个人的愁绪,更是体现出国破家亡的时代悲哀。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在临安走完她73年的人生历程,在金石书画、诗词歌赋的陪伴下,怅然离去。
  李清照的故居坐落在章丘市明水镇百脉泉畔的“清照园”,那里南傍百脉泉,东倚绣江河。每到深秋,菊花依然静悄悄地开放,它们陪伴着李清照,陪伴着“一代词宗”的每一篇诗词,绝世而独立。
  本期插图均由王宾绘画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