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4:28
鄌郚总编

起义团长韩寿臣

  起义团长韩寿臣
  1945年6月22日,伪鲁东和平建国军副司令兼第十团团长韩寿臣在安丘率部起义,同时迫使伪鲁东和平建国军特务营营长张立三率部起义。起义官兵共计1800余人。韩寿臣的投诚,是我党长期统战工作的胜利,它削弱了敌伪反动势力,鼓舞了我鲁中人民的抗日热情。这一事件虽然过去了整整70周年,但仍然烙在人们心中。今日,围绕“起义团长”韩寿臣这个传奇人物,我们来揭秘一段发生在潍坊大地上的充满血与火、屈辱与悲壮的抗战历史。
  组建民团保家乡斗日寇
  安丘市牟山前村,韩寿臣年轻时办农学训练班的地方。
  韩寿臣在家乡组织训练民团,吸收青壮年参加。
  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寿臣以地方自卫队和乡农学校的部分学员为骨干,组建了抗日保乡联防队,打土匪,斗土豪,杀鬼子,其侠义行为在当地渐露锋芒,“韩二虎”的队伍成了当地民众心目中的义勇军。
  最爱打抱不平,人送外号韩二虎
  韩寿臣(1903-1970),名鹤松,今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韩家王封村人。他出生在汶河岸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兄弟五人中,韩寿臣排行第二。韩寿臣少年时曾上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字。下学后,他先是帮助家里耕种土地,之后当过挑夫,杀过猪,还在染坊干过印染匠……
  韩寿臣的大哥韩鹤鸣是村里的保长,1928年因病去世。当时韩寿臣正在县城的县联庄会任职,村里几位有威望的人劝他回村当保长。当时,政府经常向村里要伕派款。为维护百姓利益,韩寿臣制定了村民合理负担方案,让全村各户人家都平安度日。他大办夜校,并兼任初级小学校长,让适龄儿童入学念书。他还特别注重改进种田技术,提倡百姓多种经济作物。
  韩寿臣身强力大,脾气倔强,有胆量,不怕邪,性格刚毅,敢与强者争高低,爱打抱不平,因他与白道黑道都有来往,特别是与土匪头子郝明珠关系不错,所以大家都对他有一种敬畏感,背后送他一个“韩二虎”的绰号。他在村里说话,没人敢不听。韩家王封村每到逢年过节有耍龙灯的传统。有一年,村里人到邻村耍龙灯,一个小混混捣乱,乱摔龙头,领班的斗不过他,就将此事告诉了韩寿臣。韩寿臣听后,跑到一个高土坡上,朝远处的耍龙灯队伍大喊:“×××,你立马给我回来!要不我轻饶不了你……”吓得那个青年乖乖地回了村子,再也不敢调皮捣蛋了。
  过去村里有些横行乡里、欺贫爱富的地头蛇,迫于韩寿臣的威严,从来不敢在村民们面前太过放肆。韩寿臣成了村里父老乡亲的保护神。
  组织训练民团,歼灭一小股日军
  上世纪三十年代,兵荒马乱,社会动荡。在农村乡间,经常发生绑票、牵驴、砸古丁的事。这一切韩寿臣都看在眼里。
  1936年,韩寿臣开始在邻村董家王封村组织训练民团,以保地方平安。这年冬,安丘一区牟山观(旧时牟山以北的一座道观)乡农学校开学,吸收自带枪支和口粮的青壮年参加,旨在训练地方武装,韩寿臣任军事教官,期间共培训青壮年学员200多名。
  1937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全国抗战爆发,各地百姓自发地组织成立起抗日保乡队伍。韩寿臣也以安丘乡农学校学员为骨干,联合乡镇武装共300多人,组成抗日游击队,韩寿臣为游击大队长。
  据韩家王封村老人们的回忆,韩寿臣自从拉起队伍,就整天算计着有什么进项,要不然,几百号人靠什么养活?他带领队伍打土匪、斗土豪,其侠义行为在当地渐露锋芒,队伍也逐渐扩大。
  自从日本鬼子侵占了潍县后,韩寿臣就起了打鬼子发“洋财”的主意。
  有一次,韩寿臣得到一个情报,说有几个日本鬼子要路过韩吉村。韩寿臣觉得机会来了,他赶紧去实地勘察地形,并选择有利位置提前埋伏。后来,果然来了一小股鬼子,大摇大摆地走在路上。等鬼子进入伏击圈后,韩寿臣一声令下,大家一齐开火,鬼子突然遭到袭击,毫无还手之力,遭到全歼。韩寿臣的队伍一下子打出了威风,“韩二虎”的队伍成了当地民众心目中的义勇军。
  袭击日寇据点 发动群众破路
  1937年,侵华日军侵占南流(时属潍县第九区),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强奸妇女,无恶不作。广大群众目睹日寇的暴行,心中激起极大愤慨。各村青壮年纷纷报名,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938年4月中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二大队队长何凤池(潍县坊子区车留庄乡东曹庄人)在潍东部被乡团(地主武装)包围。韩寿臣闻讯后,立即率领队伍前去救援。他指挥队伍击退土顽,救出了何凤池,并与他成了好友。
  不久,何凤池向周围各抗日武装发出倡议,想采取统一行动,袭击以坊子为中心的日寇据点,破坏从坊子到高密一带的铁路。当时,各部口头上都表示赞成,但为了保存实力,都不肯出兵,而韩寿臣及国民党的韩化南则坚决响应。于是,三人共同商定破袭时间、路段及破袭办法等细节。根据分工,韩寿臣的队伍负责破坏由蛤蟆屯至丈岭一带的铁路。任务确定后,韩寿臣就派人到铁路南北两侧广大农村去发动群众,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群众。
  4月20日傍晚,三路人马分别进入了所分工的路段。晚上,破袭行动开始。韩寿臣指挥一部分人员封锁了车站,另一部分人员与动员来的群众一起破路。他们把路段上的钢轨、夹板、螺丝钉、枕木、电线、电线杆等掀的掀,拆的拆,砍的砍,并把一些铁路器材藏了起来……深更半夜,鬼子不了解对方的底细,不敢出来,待天亮出兵追击时,三路队伍早已无影无踪。这次行动,使得铁路十多天不能通车,推迟了日本鬼子打通胶济线的时间。这次破袭,鼓舞了士气。当时,铁路沿线的老百姓,群情振奋,挑着大旗,挎着鸡蛋,端着茶水,热烈欢迎抗日子弟兵。韩寿臣的队伍在当地名气更大了。后来,韩寿臣还把获得的部分铁轨送到山东省第八区游击司令官厉文礼部的兵工厂,换回了40挺机枪,壮大了实力。
  当时,在坊子、黄旗堡一带,侵华日军设有烟叶收购站,把山东的优质黄烟叶收集起来运回日本。
  1938年秋,韩寿臣率领其传令兵陈梦公等10多人化装成卖烟农民,混进了坊子日寇的烟草公司,用手枪打死了七八个鬼子,缴获了一批伪币和部分重要物资,充实了部队的供给,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还有一次,韩寿臣带人进入烟站抢了鬼子的钱,分给村里的老少爷们及附近村庄的穷苦百姓。
  因为带领队伍不断打击日寇和汉奸,韩寿臣成为鬼子和汉奸的心头之恨。鬼子汉奸焚毁了韩家的20多间房子,并到处抓捕韩寿臣的家属,他的家人只得四处奔逃。鬼子、汉奸的暴行不但没有动摇韩寿臣的抗日爱国热情,反而激起了他对敌人更大的仇恨。
  率韩十团打土匪夺机枪
  韩寿臣带领部下多次袭击日寇和汉奸。
  安丘市辉渠镇前崮山沟村在1942年是韩十团的驻地。
  韩寿臣被厉文礼部第七总队长王春和收编后,成为韩十团团长。他聘请知名人士张竹坡做部队要职,带领队伍打土匪,除恶霸,袭日寇,与八路军共同抗日,也是条硬汉子。
  被收编当上十团团长,私下保护进步人士
  日寇侵入山东后,韩寿臣的队伍被厉文礼部第七总队队长王春和收编,韩寿臣任第二大队队长。游击队改为保安团后,韩寿臣为安丘县保安第十团第二营营长。不久,王春和病死,韩寿臣升为十团团长,第二营营长由其堂弟韩剑武担任。他所属的团被人称为“韩十团”。
  虽然是个“草头王”,但是韩寿臣仰慕有学识的人,他特别看重安丘县教育界知名人士、邻村西韩吉村的张竹坡,聘他为团政训处主任。张竹坡思想激进,公开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抨击国民党的黑暗腐败与祸国殃民政策,引得许多热血青年加入了韩十团。韩十团曾多次袭击日寇和汉奸,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敌人手里要钱要枪要子弹,壮大自己的力量。
  1939年三四月间,厉文礼率部驻扎在安丘西南山区罗圈崖一带。由于厉部内部矛盾重重,派系斗争严重,加之韩寿臣不是厉文礼的嫡系,因而处处受到厉文礼及特务团团长胡鼎三的排挤和打击。厉文礼为了削弱韩寿臣的势力,将其部队调得七零八落,驻防的村子都相距很远。
  为加强对韩十团内部党的领导,中共安丘县委根据鲁中区党委的指示,以十团政训处主任张竹坡为掩护,派张俊千等十几名共产党员先后进入韩十团,向广大士兵宣传中共抗日救国主张,宣传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他们陆续在韩十团发展了40多名党员,并于1939年5月秘密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扩大了党在韩十团的影响。韩寿臣与八路军的联系密切,保护过许多进步人士。
  以招安为名设下陷阱,夏坡村枪杀“黑头子”
  “黑头子”是安丘大盛镇大官庄村人,叫张韵善,十多岁就当了土匪。1938年,他在高崖、蒋峪一带活动。有一次,他在蒋峪村附近的公路上劫持了一辆日商汽车,一下子轰动了安丘、临朐交界的广大村庄。
  不久,他打着抗日的旗号组成匪帮,自称“黑司令”,网罗土匪扩充势力,向方圆十几里内的财主下条子要钱、要枪,让村民在要道隘口修碉堡。他手下有100多人,90多条枪,另有马匹、自行车若干,相当有势力。在安丘与临朐接壤地带,无论是地主乡绅还是平民百姓,对“黑头子”无不恨之入骨。大家纷纷向县政府和韩寿臣处投书控告。
  县长李瀛仙与韩寿臣密谋对策,决定以招安为名,让“黑头子”到位于夏坡村的县府大院接受改编,借机将他除掉。
  收到李瀛仙的邀请,“黑头子”考虑再三,多带了些兵,来到了夏坡村。
  在县府大院,因为有卫兵左右不离“黑头子”,李瀛仙始终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饭后,李瀛仙说领他去见住在同村的韩十团团长韩寿臣。
  他们一行人到了团部门外,韩寿臣的部下约“黑头子”的卫兵到副官处休息,“黑头子”身边只剩下了两名卫兵。
  当“黑头子”走进大门过道时,韩寿臣出来迎接,两人握手寒暄时,按计划,提前埋伏在团部传达室的韩寿臣的部下持枪射向“黑头子”,“黑头子”腹部中弹,忍痛拔出摞筒手枪指向韩寿臣,眼疾手快的韩寿臣一把抓住他的手,顺势将他摔倒在地,缴获了他的手枪。另一支马牌手枪也被李瀛仙的随从缴去。此时,“黑头子”已经倒在了血泊里,其他随从有的被当场击毙,有的被俘虏,有的逃跑,回去报信。等县政府和韩寿臣的队伍前去搜捕残匪时,匪徒们早已逃得无影无踪。
  驻守前崮山沟村 白芬子集夺机枪
  在安丘民间,还广泛流传着韩十团智夺日军歪把子机枪的故事。
  那是1942年,韩十团驻扎在今辉渠镇前崮山沟村,三个营部和9个连部分别驻守在留山周边的村子里,特务连随团部驻扎。农历五月初六,韩寿臣安排其亲信、十团特务连连长马玉成与周焕臣、刘廷文、马洪德、李京月、韩相山等18人,各带20响盒子枪,化装成赶集的百姓。上午9时许,他们在大集北端伏击了从白石岭据点去安丘城汇报军情的一队日伪军,当场击毙日伪军各一名,夺得日本造歪把子机枪一挺,子弹200多发。
  安丘城日军闻讯后,气急败坏,赶紧派日伪军乘车追击,试图夺回歪把子机枪。
  第二天早上,日伪军占据了黑峪子西北山。此时,韩十团也严阵以待:在留山北麓,特务连把守黑峪子东门外,9连把守黑峪子西南旺,10连占据小黑峪子西南高地,等待日伪军的到来。
  在东旧庙村前,鬼子的小钢炮一字摆开。天刚亮,炮弹就开始飞向留山山旺。黑峪子村有一刘姓姑娘被日军流弹皮击伤,两个未逃走的青年刘廷相、葛金銮,惨遭进村的日伪军毒打,刘廷相当日离世。
  在与鬼子交火的过程中,这挺刚刚抢来的歪把子机枪还真派上了用场。鬼子从机枪声里判断出歪把子机枪的位置,就拼全力攻击,情况相当危急。韩寿臣一看情况不好,就脱掉上衣,光着臂膀,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硬是打退了日伪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后来,日伪军在汉奸的引领和配合下,偷袭厉部留山驻军,留山上具有千余年历史的秀云观被日本鬼子焚毁。
  还有一次,韩寿臣派传令兵周凤官等化装成农民,到黄旗堡将一日商经理的爱女掳到韩十团团部做人质,迫使该资本家拿出1200套棉衣的折款,将其女儿赎回。此事既解决了部队的棉衣问题,又给了日寇沉重的一击。
  韩十团中潜入激进力量
  张竹坡
  1935年安丘县地图,红圈处为当时韩十团活动范围。
  在韩寿臣起义前后,有两个特殊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分别是韩十团政训处主任张竹坡和地下党员张俊千。他俩是本家叔侄关系,都是山东早期革命的进步人士。是他们帮助韩寿臣走向了革命的光明大道。
  张竹坡受到重用 韩十团内建支部
  张竹坡(1895-1959),又名喜亭,今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西韩吉村人。“五四”运动期间,他组织学生去济南请愿,要求政府勤政亲民、遏制腐败、坚决与日本绝交。为了显示决心,他们不乘坐日本控股的胶济铁路货车,徒步从羊角沟搭乘帆船赴济南。
  1921年后,张竹坡在安丘县第一小学任教,担任训育主任并兼任教师。他热情宣传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他的亲戚、邻居和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人的进步,与张竹坡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竹坡被韩寿臣聘为团政训处主任后,在韩十团的眼皮底下建立了支部。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抗战不力,张竹坡对此十分愤慨,常常进行针锋相对的抨击。张竹坡对败坏军纪、劣迹斑斑的国民党队伍深恶痛绝。他疾恶如仇,一些国民党兵痞都十分惧怕他。他还把自编的抗日歌曲唱给百姓听:“叫老乡,快把兵来当。当兵拿枪上前方,打败鬼子保卫家乡,免得老婆孩子再遭殃……”
  张竹坡驻军留山时,经常接近周边村庄的百姓,教育他们要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张竹坡的激进言行,受到了团内反动分子的极端仇视,他们不断向厉文礼反映。厉文礼在整顿十团时,决定杀掉张竹坡。危急时刻,韩寿臣设法为张竹坡开脱,说他有神经病,下令撤了他的职,这才让张竹坡免遭杀身之祸。
  张俊千潜入韩十团,秘密发展党员
  张俊千(1915-1977),又名张永杰,是张竹坡的侄子。张俊千8岁入学,14岁时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1938年6月,张俊千加入共产党,同年,他受抗日武装八支队的派遣,在泊庄一带组织了一支170余人的抗日队伍,成立了独立第四团,张俊千任政委。
  1939年春,由于厉文礼公开与八路军制造摩擦,八支队奉命撤离安丘,张俊千等组建的独立第四团也随八支队撤走。当行军至沂水境内时,队伍被人拉走,只剩下七八个人,组织上安排张俊千回安丘。
  这时,韩寿臣的十团正在扩充队伍,党组织就安排张俊千带领张守仁、刘善新等进入韩十团,利用张竹坡、张秀廷兄弟俩的身份做掩护,秘密进行地下工作。
  张俊千打入十团后的公开身份是八连司务长。他首先介绍十团的张守仁和张永熙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5月,张俊千在韩十团内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他任支部书记,张永熙任组织委员,张守仁任宣传委员。特别支部先是受鲁中四军分区敌工部和安丘县委双重领导,后由淄博特委、二地委领导。党支部的具体工作任务,一是在韩十团内秘密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二是秘密开展宣传活动,扩大共产党的影响;三是坚持抗日斗争,反对制造摩擦,增强官兵的抗日觉悟;四是隐蔽力量,搜集情报,待机而动。
  做法激进身份暴露,多人调离八连
  张俊千等地下党人,一方面在韩十团队伍中宣传我党抗日救国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立场,激发广大士兵的正义感;另一方面,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渗入到韩团各级领导层中,逐步掌握部分领导权。他们先后通过副官刘义东将党员刘美文安插在副官处当副官,将刘冠三安插在特务营二连当连副,把李振生、李星三派到团部当政训员,将张连武安插在特务营当副营长,将张俊千安插在八连当司务长等。他们先后发展了40余名共产党员。为了便于活动,支部下设若干党小组。
  1942年,斗争形势更加尖锐。有的党员只看到工作有利的一面,对厉文礼的部属顽固反共的一面认识不足,在活动中忽视了“隐蔽”、“潜伏”的秘密工作方针,组织士兵大唱《国际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及《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这种过于暴露的做法,引起部分反动官兵的注意。他们向二营营长韩剑武告密,韩剑武立即把张俊千调离八连,委以“副官”身份派到二区催粮。同时调离的还有张连五、张守仁、张永熙等几个党员骨干。
  皖南事变后,韩剑武又把八连编入顽固派鞠贯三的四连,这样,作为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点的十团八连便被拆散。
  韩十团党的工作虽然受到了严重挫折,但未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继续隐蔽下来,仍然进行秘密工作,为争取韩十团起义、壮大八路军力量而努力工作着。
  倾向反正承诺不助厉部
  李耀文
  安丘市留山庙旧址,厉文礼部驻军留山时在此设立指挥部。
  韩寿臣与八路军来往频繁。
  厉文礼投降日寇后,韩寿臣也被逼迫做了汉奸。韩寿臣非常清楚当汉奸的下场,私下请教张竹坡,寻求出路。我党也积极派人做他的工作,争取他起义。经过谈判,他承诺在“讨厉战役”中不援助厉文礼。
  厉文礼公开投敌 韩寿臣被迫追随
  1943年2月17日,日伪军25000余人,对鲁苏战区主力部队51军及其主力113师所在地、安丘城顶山一带,展开“拉网式合围”大扫荡,“城顶山战役”打响。22日,厉文礼率部突围时,在水润道西山被日寇俘虏。
  3月10日,厉文礼在夏坡正式宣布投降日寇。厉文礼软硬兼施,逼迫所属各部更改番号。韩寿臣任伪鲁东和平建国军副司令兼十团团长。厉文礼下令成立前线指挥部,胡鼎三和韩寿臣分别任正、副指挥,而他则在潍县城里设有“办事处”,对安丘驻军实行遥控指挥,主要任务是为日寇作外围,以对付共产党八路军。
  当时的韩寿臣,与当地百姓关系较好,但在部队内部却经常受到厉部心腹的排挤,厉文礼对他始终不放心,让他担任东线总指挥,调他到古城子一带驻防,负责指挥厉文礼的非嫡系杂牌部队,十团团部就在古城子村;而胡鼎三为西线总指挥,负责指挥厉文礼的嫡系部队,常驻司令部。这支汉奸队伍随意抓捕、枪杀抗日志士和普通百姓,手段残忍。期间,胡鼎三部伙同日寇,对安丘西南山区的留山、大安山一带多次进行扫荡。
  1944年1月28日,厉文礼配合日军袭击安丘解放区夏家沟村,并对安丘马家寨庄至张家陡沟一线进行了3天大扫荡,扫荡区域东西长达40公里,有40多个村庄遭劫。4月8日,厉文礼调集了胡鼎三、韩寿臣等团的兵力,包围了我根据地100多户的黄石板坡村。该村男女老幼齐上阵,与顽敌拼死战斗了整整一天。八路军闻讯后前来救援,军民浴血苦战,终于打退了伪军。战斗给当地百姓造成了惨重损失。
  7月,厉文礼部配合日军高岛部队,兵分三路进犯留山西部的南郚村。
  不想当汉奸,与八路军达成共识
  以抗战起家的韩寿臣非常清楚当汉奸的下场。他一方面保存和发展实力,一方面向张竹坡请教,寻求出路。当时,随着鲁中抗战形势的渐渐好转,鲁中军区建立了沂山军分区,安丘地下党组织开始活跃起来。1943年,我鲁中第四军分区制定了“争取多数,打击少数,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针,并根据厉部派系斗争的实际,提出了“打击胡鼎三,争取韩寿臣”的策略,先后数次派人与韩寿臣及其代表进行谈判,阐明我党政策,帮助他们提高认识。
  我第四军分区一团李福泽团长和韩寿臣是老相识,1943年年底,他写信给韩寿臣,劝他弃暗投明,为国立功。信中还列举了鲁南反动头子荣子桓、惯匪刘桂棠(绰号“刘黑七”)等全部被歼的事实,同时告诫韩寿臣:“识时务者为俊杰,谁要与人民为敌,只能被八路军的铁拳砸得粉碎。”
  1944年,被韩寿臣掩护撤了职的张竹坡,在我地下党的帮助下,秘密到达沂山军分区,接受了军分区从上层争取韩寿臣起义的任务。此后,张竹坡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积极做韩十团的反正工作。韩剑武二营的防区靠近八路军根据地,他根据韩寿臣的授意,安排张俊千与八路军联络,双方达成了“友好相处、互不侵犯”的共识。韩寿臣不知道,此时的张俊千,已是鲁中三地委安丘县城工委书记。此后,双方接触日趋频繁。
  与我方谈判,承诺不援助厉文礼
  韩寿臣经常与八路军交往,胡鼎三认为韩寿臣有投共嫌疑,将情况报告给厉文礼。厉文礼决定选择时机干掉韩寿臣。
  一次,在司令部开会时,韩寿臣与胡鼎三因意见不合吵了起来,胡鼎三用手枪指着韩寿臣,形势千均一发,韩寿臣倚仗身强力大反应快,不然早就成了胡鼎三的枪下鬼了。此后,韩寿臣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测。
  自1944年7月至1945年初,山东党组织经过积极开展统战工作,许多敌伪军队反正。其中较大的起义敌伪部队就有三支,他们分别在寿光、莒县和诸城起义,被山东军区编为独立第一、二、三旅。他们的起义不仅大大鼓舞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的信心,而且动摇了敌伪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反动势力的分化。
  1945年春,鲁中第四军分区副政委李耀文具体负责与韩寿臣谈判事宜,他派张俊千与韩寿臣进行谈判,希望他在“讨厉战役”中率部起义。当时韩寿臣仅表示愿意在八路军取胜后再起义,并承诺在“讨厉战役”中不援助厉部。
  中共地下党组织继续做着韩寿臣的思想工作。
  讨厉战役中率部下起义
  王芳
  柘山镇西古庙村,1945年安丘县抗日民主联合会在此成立。
  “讨厉战役”第二阶段,韩寿臣率部起义,《大众日报》及时进行了报道。这一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山东人民的抗战信心,扩大了八路军的政治影响,给了敌伪顽沉重打击,促使其进一步分化、瓦解。
  起义反正,韩率部队入解放区
  1945年6月5日黄昏,鲁中军区集中5个团及部分地方武装的优势兵力,在万余民兵和群众的支援下,发起了“讨厉战役”。
  战役第一阶段,经一天两夜激战,消灭厉伪主力胡鼎三部,打退了安丘城的援敌,一举攻克了夏坡及周围16个据点。韩十团一部也在曹家峪、下牟家庄一带被解决。厉文礼又将司令部撤离至安丘城西关,残部龟缩在安丘城及附近继续抵抗。为防不测,韩寿臣把韩剑武的二营调到了古城子指挥部附近。这时,张俊千派人找到韩剑武,让他转交给韩寿臣一封信,信中要求韩寿臣迅速作出答复。考虑到自己和十团官兵的出路,韩寿臣与韩剑武商定后,立即派人与张俊千面谈,请八路军派负责人与韩寿臣见面,以研究起义的具体事宜。
  6月20日夜,鲁中第四军分区副政委李耀文、敌工科长范筱文、敌工科干事张世祥和联络科长张俊千等五位同志,在城南车戈庄小学与韩寿臣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确立了韩十团起义的时间与步骤。
  6月22日晚,八路军向盘踞在石堆街、河洼、王集、宋官疃等地的王子春部发起猛烈攻击,与此同时,八路军派一个连插入韩寿臣的指挥部。入夜,韩寿臣召集各营长开会,宣布脱离敌伪反动统治,加入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会后,韩寿臣打电话给驻东、西古城及监视韩寿臣行动的胡鼎三特务营营长张立三,借研究如何解救王子春部为名,将张立三调来自己的指挥部。八路军代表向张立三宣布了韩寿臣起义的决定,同时交待了共产党的统战政策,张立三同意率部起义。
  23日凌晨,韩寿臣向4个营的全体官兵宣布起义,投靠八路军(十团共7个营,几日后,另3个营在韩吉村一带也宣布起义)。随后,部队立即开到解放区沂水县官庄村,宣布起义。
  至此,伪鲁东和平建国军第十团和胡鼎三团张立三部全部起义。起义官兵共达1800余人,携各种枪2000余支,战马300多匹及大宗军用物资。这次起义,是中共党组织长期统战工作的胜利,它削弱了敌伪反动势力,鼓舞了鲁中人民的抗战热情。
  千人大会,独立四旅受名宣誓
  韩寿臣率部起义后,1945年6月26日,《大众日报》印发了新华社山东分社鲁中前线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民众。
  韩寿臣的部队被编为山东军区独立第四旅,韩寿臣任旅长,王芳为政治部主任。7月15日,鲁中军区在官庄村举行了隆重的授名宣誓典礼。大会在鸣炮奏乐声中宣布开始。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周赤萍在讲话中指出:“今天是山东独立四旅诞生的一天,这是继独立第一、二、三旅之后,山东又新生起来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它再次表明王道、韩寿臣的出路是山东十几万伪军的出路……”
  韩寿臣率领全旅官兵宣读誓词,表示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痛改前非,为人民再立新功。
  讨厉战役胜利后,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中共安丘县委决定在柘山区西古庙村成立安丘县抗日民主联合会(简称抗联),同时欢迎韩寿臣、王道率部起义。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包括很多区、村的青年农民代表。
  ◎相关链接
  小小传单力量大
  战争不仅是武装力量的角逐,也是精神力量的较量。在抗日战争中,我军为了歼灭入侵之敌,不仅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消灭日寇,还充分发挥政治攻势,加强对敌伪军、伪组织和敌占区民众的政治宣传攻势,瓦解敌军的士气,削弱其战斗力,起到了军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军的政治攻势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派员劝降敌军;二是张贴标语、发送传单,分化瓦解伪军;三是运用阵前喊话、唱思乡思亲歌曲,动摇敌军作战意志等等。其实,在当时的各种力量中,伪军的人数众多,虽然他们的实力很强,但也是最受气的。他们除了遭到八路军的打击外,还要受日本鬼子的气。因此,伪军与日本鬼子之间始终存在着潜在的矛盾。在他们感到走投无路时,很容易做通工作,便于策反起义。据资料记载,当时在山东,先后有渤海军区策反的驻寿光县伪建国军暂编第一师王道率部起义,滨海军区争取的莒县伪保安大队长莫正民和诸城县伪保安大队长张希贤部反正,以及鲁中军区劝降的伪鲁东和平建国军独立第10团团长韩寿臣部投诚。这些伪军的起义有力地破坏了日军所奉行的“重点主义”的防御体系,也沉重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曲线救国”的政策。
  而运用标语和传单进行政治攻势,更是我军的优势之一。标语的好处是,条件限制少,无孔不入,不易破坏,感染性强。传单的最大特点是文体活泼,形式多样,内容集中,观点鲜明,短小精悍。一张小小的传单,以非常质朴的语言,揭露了日伪军之间的矛盾。以此来瓦解和争取伪军,起到了武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文革”遭批斗始终有信念
  韩寿臣第一、二任妻子的合葬墓。
  韩寿臣和第三任妻子及家人在杭州合影。
  起义后的韩寿臣,无论党组织安排他到什么工作岗位上,他都认认真真。不管在运动中遇到什么挫折,他始终相信党组织,坚信历史是客观公正的。他教育后辈要学好文化,努力工作,为国家做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出一个革命者的风范。
  “文革”间遭到批斗,患病抢救无效离世
  1946年夏天,山东军区独立第四旅在安丘西乡平原镇,按上级命令整编为一个团,韩顾三任团长,韩寿臣调鲁中军区任军事参议,后因患气管炎症,经上级批准离职休养一年。
  1947年在“三查三整”和“三大方案”运动中,因当时极左思想影响,韩寿臣受到严格“审查”。运动以后,韩寿臣把家属安排在安丘南乡的张解村榨油、纺线、织布,进行生产自救。不久,鲁中军区和第四军分区命令成立安(丘)昌(乐)潍(县)三县联合办事处,委任韩寿臣为主任,并配有一个武工队。他们活动在安丘与昌乐边境,还深入潍县县城了解敌情,再将情报及时向军分区汇报。在这期间,由于韩寿臣工作积极,成绩显著,荣立了三等功,受到第四军分区的表彰。
  1948年春,昌潍地区全部解放,三县联合办事处撤销,韩寿臣调到鲁中南解训处任副处长。
  1948年济南解放后,韩寿臣调回山东军区,任军区后勤部领导下的山东省建设公司劳改工作主任,后调到山东滕县任解放官兵教导团团长。这之后又随解放大军南下,先任浙江省杭州市劳改院院长,1950年任浙江省公安厅劳动改造管理局副局长,直到“文革”前夕。
  正当韩寿臣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于1967年被打成“走资派”,进了浙江省公安干校的“牛棚”。
  韩寿臣被审查、批斗,并强制进行劳动改造,被迫违心地承认曾被国民党特工人员策反成功倒戈共产党。运动中他始终坚信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绝不会冤枉好人,总有一天能为他澄清是非。
  极左路线的迫害,令韩寿臣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从而诱发了心肌梗塞,加上在当时的条件下得不到及时和认真的治疗,1969年12月28日韩寿臣被宣布“解放”回家,但他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
  1970年4月12日,韩寿臣因心肌梗塞发生大片梗死,经抢救无效,于16日在杭州去世。
  档案显示拒绝投敌,历史最终还其公正
  历史是公正的,“文革”后,韩寿臣被逼承认倒戈共产党的事终于被澄清。在浙江省劳改局韩寿臣的档案中1956年4月《中共浙江省公安厅委员会关于韩寿臣的调查报告》,有如下文字:
  ……1945年,我军进攻该二纵队时,韩实行了按兵不动的诺言。在五月(农历)间,我军提出条件要韩举义,韩在当时形势下,加之我党对其教育,率部7个营共1800余人投诚我军,经过短期训练后编为我山东军区独立第四旅,韩任旅长,所部分配在安丘等地驻防。约过半年,因其部队人员复杂,部分人员没有真诚举义之心,加上敌人的策反和煽动,其部约有两个营的兵力投敌或逃散。只有二营没有动。我军发觉此情况后,立即将其部队整编,但人数已少了一大半。此间,蒋匪特务机关也派特务对韩进行策反。当时我鲁中军区对韩的思想和行动进行了考察,结果没有发现其投敌的行为。不久即离去旅长之职到安、昌、潍三县联合办事处当主任。
  韩寿臣及其韩十团,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成长,虽然走过了一段曲折与屈辱的道路,但他打击过日寇,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教育与影响下,保护过许多进步人士,自觉不自觉地掩护了我地下党的活动,且最终响应党的号召,在关键时刻举行起义,步入了人民的阵营,走上了光明的革命道路,为人民立了功。韩寿臣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在安丘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关链接
  韩寿臣有仨妻子
  韩寿臣有三位妻子。
  第一位妻子张氏,现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韩吉村人,生育一子二女,即韩训政、韩训仪和韩训让。
  第二位妻子叫郎子玉,现安丘市官庄镇马家小庄村人,1948年生育一子韩训华。解放后,母子俩相依为命,一直在韩寿臣的原籍韩家王封村居住和生活。
  第三位妻子叫刘若兰,安丘市石埠子镇人。1949年春,韩寿臣随军南下时,遵守军纪,只带第三位妻子刘若兰赴浙江杭州上任。
  据韩训华讲,解放后,韩寿臣曾于1956年、1960年回过安丘老家。他死后,遗骨葬于杭州市南山公墓。
  2000年8月13日,韩寿臣在鲁中军区部队时的老战友、公安部原部长王芳委派时任公安部部长助理的杨焕宁来到韩家王封村,看望瘫痪在床的郎子玉,送给她3000元钱。
  2008年12月13日,郎子玉因病去世,享年91岁。据韩训华的妻子讲,老人临终前经常叨叨:“外边又过队伍啦!你们上坡早点儿回来,你看天井里站着的那些兵……”
  2013年清明节,韩训华将韩寿臣第一位妻子张氏与他的母亲合葬在一起,并在墓碑上刻了父亲的名字。当时,韩训华的二儿子韩杰对家人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韩二虎’回家了,我们回家喝个酒,好好地庆贺一下,让韩家的后人记住咱家的这段历史……”
  支持教育资助贫困村民
  韩训华的母亲郎子玉。
  韩家王封及西韩吉村的方位图。
  在韩寿臣的影响下,他的家人都本本分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从来没有向组织伸过手。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韩寿臣的亲属及其后人,经常把温暖送到他们家中。
  善良豪爽,分钱分物资助村民
  韩寿臣胸怀豁达,为人善良豪爽,处事秉公果断。虽然他一生走过很多弯路,但他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相信共产党;他是具有抗御外侮、挽救民族危亡精神的。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韩寿臣行善的故事。
  韩寿臣刚担任十团团长时,有一年春天,他骑马回家探亲,在周家沙埠村遇到董绪村的一位妇女正领着孩子沿街乞讨。他叹了口气,下马对那位妇女说:“拖着孩子在外面要饭,受罪啊!”说着,将身上每个口袋里的钱都掏了出来,递给那位妇女,并写了一张字条递给她,说:“回去告诉你丈夫,叫他有空拿着这张字条,到我的队伍上挑些粮食来吃。”那位妇女千恩万谢。后来,她全家就靠丈夫去队伍上挑的粮食度过了春荒。以后,那家人逢人就说韩团长的好。
  还有一次,韩寿臣见本村一位姓韩的妇女在碾盘上碾压花生皮,就问她碾来干什么用。“碾来吃。”那妇女唉声叹气地说。
  韩寿臣反问道:“这花生皮怎么能吃?”
  那妇女道:“是呀,可别没吃的,实在是没办法!”
  之后,韩寿臣吩咐家人经常接济她。
  当年,韩寿臣带领队伍从鬼子那儿抢来的钱物,除了解决部队急需外,也分给当地贫苦百姓。
  教育后辈,多学知识为国出力
  1943年冬,山东省立第八联合中学在安丘地方上连续办起八处分校,其中第五分校是初中部,有三个班,师生近200人,学校设在北小沟村。当时,各分校经费独立解决,多借助地方上各部队的给养。分校的组织建立,多是由几个人发起,由地方部队承担经费开支,再向有关当局立案,排好顺序“第×分校”,然后聘请教师借校舍开学。第五分校就是靠韩寿臣的支持才得以维持。他还支持过其他多处中小学建校,目的是为国家多培养人才。
  韩寿臣对后辈的思想、生活和学习都严加要求,任何时候都不准他们搞特殊。
  在学习文化方面,韩寿臣经常对他们讲:“你们年轻人要好好学文化,学技术,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为百姓多造福。”韩寿臣除了督促他的子侄努力学习进步外,还曾帮助过村中很多青年读书。
  韩寿臣不但从经济上支持后辈学习,还经常从思想上教育和鞭策他们。“文革”期间,韩寿臣受到冲击,有些不怀好意的人也拿韩寿臣说事,借此攻击其侄子韩训诰。侄子就写信向叔父陈述苦闷。
  韩寿臣写给韩训诰的信中,有如下文字:
  至于我的历史与你关系不大。第一,叔侄不是直系血统关系。第二,我在山东抗日,你在安徽读书,彼此不见面。那时敌占区与大后方也不能通信。第三,济南解放后我就南下了,你又在济南做事。我们近三十年见面的时候很少,这样只有亲属之名,而无亲属之实。投机分子想借运动来整你是没有道理的,到头来他们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你要独立思考,只说明真实情况就行了……
  ……所以我也不需要给领导找麻烦,而且现在也不是谁证明谁的时候。最盼望你的是多看有关运动的文章,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勇敢地投入这一运动,把自己锻炼成为毛主席的好战士。
  一封封来信,一句句真挚的话语,给了侄子莫大的鼓舞,他挺直腰杆,经受住了运动的洗礼,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成了社会的有用之人。
  韩寿臣的谆谆教导,时刻鞭策着孩子们。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做着贡献。
  ◎相关链接
  在家乡的后代
  韩寿臣家在安丘韩家王封村是个大家庭,他和四弟韩鹤林常年在外面闯荡,家里则由三弟韩鹤升负责料理。
  据韩训华讲,三叔韩鹤升特别能干,将辛苦挣得的钱购置了一些地。他勤俭持家,平时家中来了客人,炒菜招待时会放入一点儿肉。等客人走后,三叔会再把肉挑选出来,准备下次来客炒菜时用……
  解放后,农村进行阶级成分划分,韩家因种植的土地超过当时人均占有数,被村里划成“地主”。因为家庭成分不好,韩训华当兵的梦想一直没有实现。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时,这个家庭竟然是军人家属和地主成分的双面家庭:家门口还挂着上级政府颁发的“光荣人家”的牌子,又受到当地政府和一些贫农社员的冷落。
  直到1968年底,韩训华才动身去杭州探望多年未见的父亲。在杭州住了几天,因挂念家中的母亲,韩训华告诉父亲说想回家。韩寿臣对他说:“如果你不想走,我也不撵你,一切没有问题;如果你想回就回去,我也不拦你,在家好好干活,好好孝敬你娘,她也不容易,有困难就说……”最终,韩训华还是回到了韩家王封村。
  1977年,是韩训华终生难忘的一年。上级党委和政府给他家落实了政策,摘除了韩家的“地主”帽子,韩训华一家也变成了普通的老百姓,再不受村民冷落了。韩训华生有两个儿子,如今他们也都有了儿子。按照传统的说法,韩寿臣家的香火在老家韩家王封村延续着。
  本文参考安丘市政协有关文史资料及安丘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相关资料
  本期图片由刘春山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