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4:33
鄌郚总编

《南征北战》 临朐拍摄记

  《南征北战》 临朐拍摄记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以其恢弘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鲜为人知的是,1952年,这部电影的大部分镜头是在今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王家圈村和西井村拍摄的。如今,几个村庄的老人依旧能记起很多拍摄细节。电影拍摄时发生的许多感人故事,反映了当时的军民鱼水情,这部经典电影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印记,永远值得人铭记。
  “老三战”之首在潍拍摄
  拍摄于1952年的电影《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广大观众非常喜爱这部片子,把它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称为“老三战”,《南征北战》则排在第一位。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拍摄地是潍坊,主要镜头在今临朐、青州两地拍摄完成。这部电影云集了当时的一线导演和明星,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波澜壮阔,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为潍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盛宴。
  剧本创作历时半年 两摄制组拍一部片
  1951年春天,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争片,作为次年八一建军节的献礼影片。电影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命题,也正因为这个基调,奠定了《南征北战》准史诗片的地位。
  因成功拍摄《钢铁战士》获广泛赞誉的导演成荫被点名担任该片导演。成荫很快组建了一个创作班子,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位部队作家负责文学剧本创作。但如何从宏观角度,全景鸟瞰式地把握与展现重大事件的全局,同时又能使人物生动形象,不过于刻板,这对电影《南征北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为了能创作出一个真正利于拍摄的剧本,沈西蒙率剧本创作团队深入当年的作战部队采访,反复打磨,终于创作出了第一稿。成荫看了非常满意,到了上级审查那里却没通过。成荫和沈西蒙又多次修改,始终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
  电影《南征北战》开拍时,正值毛主席亲自发动批判《武训传》的敏感时期,剧组因此格外小心谨慎,谁都不敢贸然开拍。不知不觉半年多过去了,可电影依旧难产,这可把上影厂的领导给急坏了。迫于无奈,他们把曾经拍过军事片《耿海林回家》的导演汤晓丹请来“救火”。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摄制组同拍一部片子的奇特现象。成荫重点拍解放军方面的戏,汤晓丹重点拍国民党方面的戏。
  主要拍摄地定在潍坊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听说剧本创作遇到了问题,便把成荫和汤晓丹召到了北京。粟裕曾指挥过华东战场,他亲自跟两人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这样,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等很快再行改写加工。新剧本得到了林彪、陈毅等军队上层领导的认可。林彪还对其中陈戈饰演的师长的一大段台词进行了修改,陈毅也改过剧本中的几段对话。
  这部电影主要以莱芜战役为背景,艺术再现了由陈毅、粟裕领导的我部华东野战军跟张灵甫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大决战的情景。剧本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详细描述了部分官兵、百姓对一路胜仗、一路北撤的战斗策略由忿然不解到茅塞顿开的认识过程,从而通过具体入微的实际例子,从战势变化结合思想转变的两相对比入手,完成了电影命题。
  导演组经过考察,最终把主要的拍摄地定在了山东潍坊,部分外景在青州火车站附近拍摄,主要镜头在今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的西井村和王家圈村等地拍摄。
  《南征北战》拍摄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经济还比较吃紧,粟裕要求剧组节约每一分钱,要爱护部队和群众,尽量减少参拍部队和群众数量,以免影响生产和部队正常工作。而在实地拍摄中,摄制组也基本做到了不扰民,跟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此外,他还建议将剧本中我方炸弥河桥改成炸弥河大坝,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投资,也得到了落实。根据粟裕的建议,导演组修改了一些场景设定,为节省开支,大量采用实地拍摄。
  “有人竟不顾大局,有意保存自己实力!这种常识在军事上也许是没有的!”“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对不少人来说,这些经典段落和台词至今让人津津乐道。今年28岁、家住潍坊城区的刘裕说,这部电影他看过不下10次。据他了解,当年就为拍这一部片,动用了几个兵种、许多文艺单位,炸药也得特批。部队的行军作战,盛大的战争场面,坦克、大炮、骑兵都一一在影片中展示无遗。
  选角不愁大腕云集 来潍下乡体验生活
  《南征北战》中,敌我双方高级将领形象多达十几个,且戏份相当。由于当时全国影片拍摄都停顿下来,这反倒为《南征北战》“遣将调兵”提供了便利。由陈戈演我军师长,冯喆演我军高营长,刘沛然演我军连长,张瑞芳演女游击队长。项堃演敌军张军长,白穆演敌军参谋长,杨华演敌军李军长,穆宏演敌军总司令。这些扮演者,都是当时炙手可热、演技精湛的名角,《南征北战》真可谓“大腕云集”。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主要演员还曾到青州、临朐等地的农村“体验生活”。据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年张瑞芳就曾来到西井村。到临朐的第一天,村干部让她自己到村里转悠,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张瑞芳在村里转了半天,没碰到一个人,最后在一个角落里遇到了一个老太太,她连忙上前攀谈。没想到这个老太太特别能聊,两个人整整聊了一下午。回到村主任家,张瑞芳兴冲冲地说自己收获颇丰,没想到村主任一听,拍着大腿连喊“坏事了”。原来这个老太太可不是普通村民,是个“神婆”,张瑞芳听后哭笑不得。
  这只是电影拍摄前的一个小插曲,但大腕们跟老乡同吃同住,对角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日后在电影中塑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形象奠定了基础。
  上千人电影大军进山村
  电影中的大沙河,如今的龙门河。
  电影中不少大炮道具全都是真家伙。(视频截图)
  王生元
  1952年夏初,《南征北战》在青州老火车站附近拍摄完部分外景后,摄制组便来到了如今的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西井村和王家圈村,电影的主要镜头都是在这两个村附近拍摄的。当时,上千人的电影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小山村,把村里人惊得目瞪口呆,还以为又要打仗了,闹了不少笑话。10月7日,记者来到西井村和王家圈村,听当地百姓讲述电影在这里拍摄时那段难忘的日子。
  小山村有山有水 革命老区入电影
  西井村跟王家圈村坐落在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的最西边,跟淄博的沂源县搭界,这是两个静谧的小山村,风景秀丽,周围被几座山环绕着,很难想象这里就是电影《南征北战》的拍摄地。在周围的几座山中,就有电影中的凤凰岭跟摩天岭。在西井村跟王家圈村中间,有一条龙门河,就是电影中的大沙河。
  据了解,在影片决定开拍时,拍摄地就定在了沂蒙山革命老区附近,当时导演组曾经在革命老区详细考察,最终把青州跟临朐作为电影的主要拍摄地,其中在青州主要拍摄的是残破的汽车站,剩下的大部分镜头全是在临朐几个村庄拍摄完成的。导演组看中的就是这里有山有水,符合电影剧本的拍摄要求。而且在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元帅带领的部队曾经在这一带布置要塞阻击过敌人。因为这些原因,最终这里脱颖而出,成为电影的主要拍摄地。
  王家圈村今年74岁的老人王生元至今还记得电影《南征北战》在这里拍摄时的诸多场景。这部电影他反复看过不下100遍,如今只要看到电影中的镜头,他几乎都能记起这个镜头当初是在村哪个地方拍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的拍摄地,如今很多都已不复存在了,只留在了老人们的记忆里。
  上千人浩浩荡荡进村,坦克是真家伙
  1952年,电影《南征北战》摄制组拍摄完在青州的戏份后,大部队途经临朐县,浩浩荡荡地开赴如今的嵩山生态旅游区,王生元还不到10岁,只是个半大孩子,当时没学可上,平时小伙伴们都没地方去,看拍电影就成了他们的一大乐趣,王生元第一次见识到拍电影是怎么回事。
  谈到摄制组第一次进村时的情景,王生元隐约还有些印象,只见一辆辆汽车出现在村头的路上。那是他头一次见到汽车,孩子们跟在车后面追着看。过了没多长时间,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就开进了村里。“漫山遍野全都是人。”王生元说。
  电影中的国民党和解放军的大部队,绝大多数是直接从解放军部队调用的。这么多穿着军装的人来到村里,着实把百姓们吓了一跳。不过,这里是革命老区,大家对解放军都有种天然的亲切感,跟战士们很快就熟悉了起来。后来,听说是要在这里拍电影,把大家高兴坏了。那时候普通百姓对拍电影的过程都觉得特别新奇,电影能在自己村里拍,特别值得骄傲。
  王生元说,在他们这些孩子眼里,看拍电影可比看电影要气派多了。电影中国民党的军队开着坦克,这些坦克可不全是模型和道具,有些是实打实的真坦克,虽然有的缺了炮筒,有的有残缺,但都是真家伙,有些连上面的青天白日徽都还在。坦克成列地行驶在乡间道路上,轰轰隆隆的。有些炮筒虽然是后来用木头修补的,但开出来依旧威风凛凛,跟真的一样。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真的。王生元记得有些坦克是模型,真实尺寸并不大。在河滩上拍坦克被炸弹击中着火的场景时,这些模型就用上了,非常方便,拍完后用大木头箱子一扣,火势很快就可以被扑灭。从那以后,王生元才知道,原来电影中有些镜头是可以做假的,这也让他由衷地感觉到,看电影真不如看拍电影来得过瘾。
  解放军扮演国民党兵,多遭老乡误会
  王生元还讲了一件他听过的趣事。拍电影时,全国解放战争刚结束没几年,扮演国民党的大部队进入村里时,大家都很惊讶,还以为国民党军队又卷土重来了,有些淳朴的老乡对着这些一身国民党兵打扮的解放军战士破口大骂,有些人甚至往战士们身上扔石头,这种情况在青州和临朐都发生过,战士们非常委屈。
  扮演国民党士兵的战士多数刚从朝鲜战场上下来。有功之臣却要来扮演他们最讨厌的国民党士兵的角色,很多战士心生不满,在拍摄过程中也垂头丧气。
  眼看着本应该趾高气昂的“国民党士兵”却一个个无精打采,导演组非常着急,不停地跟这批部队的军官沟通,要求他们做战士的思想工作。部队为了给这些战士鼓劲,想尽办法,最后迫不得已,只能称拍摄这部电影是政治任务,是国家对战士们的信任,无论在电影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要尽心尽力地完成。这样,战士们才慢慢接受了自己的角色。
  王生元说,即便如此,还是有部分战士拐不过弯来,仔细看电影的话,就能注意到有部分国民党士兵看上去士气不高,跟人们普遍印象中的国民党士兵有所不同。
  撸树叶造冬景村民无怨
  李凤亮
  电影拍摄时已经入夏,光秃秃的树全都是“造”出来的。(视频截图)
  电影开拍之初,摄制组曾答应过粟裕,拍摄时尽量不扰民。可1952年春末,成荫和汤晓丹带领大部队来到西井村时,眼前的场景让人犯难。本来还有很多冬天的戏没拍,可此时树上已经长满了绿油油的树叶,临时更换拍摄地已来不及了。善良的西井村村民提出,可以把树叶子全撸去,捐树都没问题。就这样,生生造出了冬天的场景。所以电影中诸多冬天的场景,其实都是夏天拍的。
  山区满树绿叶,冬景咋拍难倒导演
  1952年春末,在完成青州地区的拍摄后,成荫和汤晓丹带领着摄制组大部队转战到临朐县西井村。由于电影场面过于宏大,拍摄非常费力,进程比预定时间推迟了不少。此时天气已变热,眼看着夏天就要到了,但还有很多冬天的镜头没拍,此时青州地区已被一团绿色笼罩,田野里绿油油的,枝头也长出了绿叶。
  在赶往临朐县的途中,成荫和汤晓丹心里抱着一线希望,毕竟西井村一带位于山区,四周被几座海拔很高的山包围着。按理说,山区夏天来得比平原地区要晚一些,说不定此时山区里还是一片冬天萧条的景象。带着这样自我安慰的心理,他们召集了大队人马向着大山直扑过来,可到了后,眼前的景象让二人傻眼了。
  虽然山区里的夏天来得晚,但不少村民都种着桑树,此时桑树已经吐绿,放眼望去,山野中一片绿意盎然,杨树的枝头上也已吊起了一片片毛絮,哪里有冬天的影子?
  成荫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毕竟这个拍摄地是早就选定的,想换外景,不但要重新甄选地点,队伍还要重新开拔,费时费力。最关键的问题是,拍摄进度将因此大受影响,原本已经晚了,如再拖延,恐怕很难按时完成任务。成荫和汤晓丹两人眉头紧皱,急火攻心,却拿不出一点办法。《南征北战》遭遇了开拍以来的一个大难题。
  老乡愿奉献,入镜树叶一片不留
  今年84岁的村民李凤亮还记得当年的场景,摄制组到临朐后的头两天并没有正式开拍,导演还没想好怎么解决场景的问题。这时,参与拍摄的某部队一位团长给成荫提了一个建议:用摄像机的取景框试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棵树能入镜,进入镜头的这些树,让人把树叶全都撸了,“造”出一个冬景来。
  成荫明白这是保证电影顺利拍摄的唯一办法,但他依旧犹豫不决,因为这些树全是村民的经济林,村民还要靠它们吃饭,如果因为拍电影受了损失,老乡们恐怕也不答应。成荫犯难了,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村干部很快就知道了剧组进村后迟迟不开拍的缘由,听说导演如此为难,村干部跟村民讲清楚了利害关系,村民都非常理解,对这部电影表现出了无私的支持。他们说,只要能顺利拍好电影,不要说区区几片树叶,就连树都可以捐出来,只要有碍事的树,尽管撸了树叶就是。
  听老乡这么说,成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代表摄制组对村干部和村民代表鞠了一躬。随后,成荫下了命令,战士们纷纷挽起袖子上树撸起了树叶。不过,成荫规定得非常严格,只有电影镜头里的树叶可以摘掉,不在镜头内的树叶一片都不能动。
  就这样,“冬景”的问题解决了,电影正式进入了拍摄。
  桑叶麦苗照价赔偿 坚守承诺决不扰民
  当时桑树底下种了不少麦苗,拍摄期间,成荫曾下过严令,坚决杜绝演员们在拍摄过程中踩踏麦苗,对于老乡们贡献出来的这些桑叶,摄制组也全照价赔偿。通过摘桑叶这件事,成荫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南征北战》在这里拍摄了一共40多天,摄制组基本上做到了当初的承诺——不扰民。
  摄制组曾招募了大批群众演员,还征用了老乡家里的一些道具。付给群众演员的报酬并不多,但这些征用来的道具如出现损坏,摄制组一律照价赔偿。
  说到这里,李凤亮还想起了一件拍电影期间的趣事。拍国民党兵进村、百姓逃难的场景时,拍摄地点在如今的云门桥北侧,内容大致是敌军开进村里,百姓们都收拾起家里的财物往凤凰山里逃,其间还伴随着敌军的抢掠。百姓们肩挑身扛往山里逃时,有个国民党士兵从老乡家里抢了一头牛,这个场景是在瑞头村拍摄的,扮演国民党士兵的战士牵着牛走得比较快,可能慌乱中忽略了牛哪里懂拍戏这回事。这头牛明显没“进入状态”,不紧不慢的,时不时低头啃几根草,一边走一边啃,结果战士一不小心把牛舌头踩了下来。那时候,牛这种大牲口,可是农村家庭非常大的一笔财产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摄制组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按照一头牛的市场价格赔偿了这位老乡。这件事一直被老乡们津津乐道,摄制组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高度赞扬。
  赶毛驴拍电影有苦有乐
  《南征北战》电影中,老乡逃难的场景。(视频截图)
  王俊德
  看过电影《南征北战》的人,一定对影片中那些朴实无华的老乡印象深刻。据了解,这些老乡全都由当地百姓本色出演。拍摄电影的过程非常艰苦,但这些老乡们用堪比职业演员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摄制组,同时也给这部电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来自王家圈村,今年88岁的王俊德,当年曾赶着自家的毛驴参加拍摄。尽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老人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
  老乡自带道具当群演 准时到场有敬业精神
  看过《南征北战》的人,一定对电影中那些跟解放军战士战斗在一起,提供无私帮助的革命老乡印象深刻,尤其是牵驴挑担支前的恢弘场面,更是让大家记忆犹新。
  据悉,在拍这部分戏前,成荫还担忧了许久。因为影片中的老乡实际上是由周围几个村庄的群众本色出演的,部分村庄路途较远,大家能否准时到达谁也没底。
  让成荫惊讶的是,开拍当天一大清早,他就看到道路上涌来了一条“长龙”,推着小车的、牵着驴的、挑着铺盖的,甚至还有人扛着门板……这些都是自发赶过来参加电影拍摄的老乡,他们的敬业精神让成荫感动了许久。
  王家圈村今年88岁的王俊德参加了几次电影拍摄。他说,老乡们拿来的全都是战争年代里穿过的衣物和用过的用具,当时解放战争刚结束没几年,大家对战争时的场景都记得特别清楚,只要还原再现就行了。甚至都不用导演组给大家说戏,老乡们就能演得活灵活现,剧组连道具都省了,全是老乡们自己带来的。当时王俊德就牵着家里唯一的毛驴参与了电影的拍摄。
  王俊德说,老乡们都能准时赶到拍摄现场,没有一个人溜号开小差,让导演组十分感动,并称赞不已。
  到了剧组先化妆,中午管饭伙食不错
  让王俊德印象深刻的还有剧组的那位化妆师,这么多年过去了,化妆师的姓名他早已忘记,但她的样子他还记得特别清楚。王俊德说,那是一位中年女子,非常和蔼可亲。老乡们到了拍摄现场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化妆。当时剧组的化妆师并不是很多,这位化妆师一个人负责上百个群众演员,但她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没有因为老乡们是群演就糊弄大家。
  王俊德说,本来以为像他们这些群演根本不需要化妆,直接演就可以了,但经这位化妆师的手一摆弄,看着镜中的自己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化妆让群演的参与一下子变得“正式”了,再加上身上破破烂烂的衣服,大家跟着战士们一起拍摄的时候,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演得也格外逼真、卖力了。直到如今,王俊德还经常跟后辈提起自己演戏时的情景,虽然电影中很难找到他的镜头,但他还是觉得非常自豪。
  据了解,当初这些群众演员都是自发报名的。早上跟中午,摄制组都管饭,而且伙食相当不错,偶尔还有肉。由于吃的是大锅饭,导演、演员和战士们都跟老乡一起吃,大家其乐融融,相处得非常好。王俊德说,做饭用的米面和肉都是摄制组从周围村的老乡那里买的,就连做饭用的柴火,都是从周围几个村庄筹集的,而且摄制组还根据市场价给送柴的老乡报酬,因此那段时间大家上山砍柴的积极性都特别高。电影的拍摄,还小小地带动了一下周围村庄的经济。
  夏天穿棉袄拍戏,汗流浃背没人喊累
  王俊德说,当年村民们为了这部电影,可不仅捐了几棵桑树那么简单。树叶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衣服的问题却没法解决。电影拍了没多久,真正的夏天就来了,拍冬天的戏,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王俊德客串了一个解放军战士,他说,最遭罪的就是演解放军战士的士兵和本色出演的老乡们。因为在电影中,解放军战士穿的都是大棉裤、大棉袄,老乡们也是棉裤、棉袄上身,反倒是演国民党军队的战士非常舒坦,因为他们穿的是夹衣,或是套着棉袄的单衣,只要把里面的衣服脱掉就可以了,相对风凉些。这时,演国民党士兵的战士们都不抱怨了,而且还经常嘲笑他们这些“正面角色”。
  电影里有很多户外的戏份,还有很多战争场面,绝大多数是夏天拍的。战士们穿着厚厚的棉衣,顶着烈日,跋山涉水。拍摄一般的战争场面,在外面活动不了五分钟,身上就开始大量出汗。一场戏下来,所有的解放军战士和老乡们就汗流浃背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拍一天的戏,晚上脱下棉袄来用力一拧,都能拧出水来,有不少体力较弱的老乡都曾中过暑。
  “那时候每天都能喝个三四壶水,一天都不尿尿,身上的水分全都出了汗,一到晚上累得虚脱了。”王俊德说,即便条件艰苦,仍有很多老乡自愿加入。
  险象环生战士被炸身亡
  《南征北战》中的战争爆破场景,曾有道具师为此牺牲。(视频截图)
  《南征北战》不仅拍摄过程艰苦,而且险象环生,因为拍片用的炸药全是真的,电影中炸药爆炸的场景也是实打实拍出来的。王俊德说,导演成荫和几位群众演员还曾受过伤。不幸的是,有一名负责炸药的道具师和一名战士被炸身亡了,由此可见这部电影的来之不易。
  导演成荫负伤 轻伤不下火线
  《南征北战》不仅拍得艰苦,而且险情丛生。由于当时用的炸药全是真的,而且部分地方的炸药分量非常足,其威力完全能炸翻一座水泥碉堡。用的雷管也全是紫铜做的,崩到眼睛可不是闹着玩的。
  正因如此,成荫在拍摄这些场面时非常紧张。为防止意外,摄制组都要在埋炸药的地方画上一个保险圈,引线也做得特别长,让战士们有足够的躲避时间。当时负责埋炸药的部队军官做了最坏的打算,不管做出多大的牺牲,也一定要把电影拍出效果来。
  但电影拍摄时还是发生了意外。首先是当过很多年兵,从未负过伤的导演成荫身上挂了彩,腿上被弹出的雷管崩了两个小窟窿,汩汩地往外冒血。
  但成荫轻伤不下火线,他以身作则的干劲儿鼓舞了参加拍摄的解放军战士和群众演员们,本来大家都对险象丛生的爆炸场景畏手畏脚,可看到导演都这么拼命了,大家顿时都放开了手脚,把电影中的战争场面拍得精彩异常,效果让人惊叹。
  围观村民出意外,孩子卷进坦克履带
  成荫的精神的确大大调动了战士们的积极性,但这并不代表拍摄会一帆风顺。相反发生过两次事故,让导演成荫和摄制组心痛不已。当地的群众对这两件事依旧记忆深刻。
  王俊德说,第一件事是在拍摄过程中,有一辆坦克车轰隆隆开过,当时摄制组刚到当地开拍不久,乡亲们好奇得很,尤其没想到居然真有坦克开过来了。拍摄这一幕场景时,摄制组对围观群众约束得并不特别严格,附近不少村庄的村民都赶来看热闹,人山人海的,也的确约束不过来。
  可就因为如此,意外发生了,路边的围观人群中,一个14岁的孩子看到坦克开过来,突然蹿上前去,想看个仔细。可开坦克的驾驶员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孩子,孩子不幸被坦克履带给卷了进去。这件事发生后,成荫非常自责,痛定思痛,严格规定再拍摄这种危险场面,不允许群众靠近,尤其是小孩子,坚决不能近前观看,后来果然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恶性事件。
  另一件意外事件是,一辆运输电影拍摄道具的大卡车在运输途中爆胎,车辆失去重心,翻到了路旁的山沟里,几个年轻的押运员受了伤,好在没有人员死亡,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回去查看导火索,点炮战士遇炸身亡
  提到电影《南征北战》拍摄的凶险过程,让村民们无比惋惜的是一次爆炸事故,一名负责炸药的道具师和战士在爆炸中身亡,这名战士是临朐本地人,连遗体都被炸碎,这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意外事故。
  王俊德记得,那天当地有一个大集,距离他们村大约三四里地远,他一大早去赶集时,就听到山上传来轰隆隆的爆炸声。由于电影还在拍摄期间,当地百姓对这种爆炸声早已习以为常,谁都没当回事。可当他中午回家时,就听说山上出事了,拍摄爆炸场面时死了人。
  据传言,牺牲的这名战士还是临朐县当地人。李凤亮说,他听说战士姓刘,老家在临朐县寺头镇,入伍的时间还不是特别长。由于是在老家附近拍电影,这名战士还刚刚回老家探过亲。事发时,他们在南沙岭上拍摄爆炸场面,他点上了炮,然后远远躲开,可等了一会儿,炮一直没响。因为当时正好是夏天,临近中午,气温非常高,他可能没看到导火索还在冒着青烟,以为没点着,就跑回去想查看一下,可就在这时,炮响了,战士就这样牺牲了,遗体也被炸碎,是用筐给抬回去的。据说,还有一位女演员也在这次爆炸中受了重伤,但最后被救了回来。
  王俊德说,这名牺牲的战士到底是不是姓刘,他们也不是特别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确实是有一名战士在爆破中去世了,这也是拍摄这部电影幕后发生的让人痛心的事件之一。
  白天拍晚上放先睹为快
  如今的摩天岭。
  在那个条件还非常简陋的年代,村民们成了最幸福的一群人,因为他们不但参与了电影《南征北战》的拍摄,而且也是最先目睹这部电影片段的人。据了解,当时摄制组设了一个放映场,白天拍完了电影,晚上就到这里来放映。
  拍摄地变化天翻地覆 建水库大桥旧貌难寻
  8月25日,记者来到王生元家时,他特意让孙子王传林找出了早下载好的《南征北战》。受爷爷影响,王传林都能随口来几句电影中的经典台词。
  电影讲述的是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华东部队于苏北七战七捷后,为彻底歼敌,实施战略性撤退。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部转移到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为安定战士与老乡的情绪,高营长与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作战意图作了解释说明。这时战情突变,敌方以为我军败退,集中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合围,意欲决战。我军在桃村前的大沙河阻击敌人六昼夜后,向凤凰山转移,围歼已被围困的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高营长在摩天岭狙击前来增援的敌军张军长部队,凤凰山一战结束,高营长又担任包歼援敌的先锋。敌军退守大沙河以南负隅顽抗,高营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断敌军退路。敌人想炸掉河上游水坝,借洪水阻止我军。赵玉敏带游击队剪断炸药导火索,保全了水坝。我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敌人,敌军张军长及其参谋长束手就擒。
  凤凰山就在王家圈村北侧,摩天岭则在村东北侧。王生元带着记者来到了电影中的大沙河拍摄地,就是位于嵩山水库上游的龙门河。电影拍摄时,不但嵩山水库还没开始修,这座龙门河大桥更是没有修建,这么多年过去,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白天拍完晚上看,村民先享劳动成果
  王生元说,拍电影的那段时间,是周围十多个村庄与他同龄的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光。当时群众演员人数特别多,大家热情高涨。包括老人、孩童、青壮年等各个年龄层面的人,他们演的主要是跟着共产党和解放军走的逃难群众,另外还有一些如农民、担架员、小商贩等角色。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白天拍了电影,晚上就可以看,这种感觉别提多美妙了。
  当时附近的村庄都没通电,那是一个文化生活非常匮乏的年代,基本没什么群众娱乐活动,农民们白天干了一天的农活,晚上吃过晚饭后没多久就吹灭煤油灯睡觉了。可在拍电影的那段时间里,这一切就变了,乡村的夜晚突然热闹非凡起来。
  《南征北战》电影摄制组在附近一个村的场院里圈了一块地方,用机器发电,在场院东侧设有一个放映场,白天拍了电影以后,晚上就来这里放映白天的劳动成果。一时间吸引了周围无数个村庄的村民过来看,大家都感到非常新鲜和好奇,想看看电影拍出来放到大银幕上是啥样,看看自己扮演的角色有没有出现在电影里,能不能从里面找到自己。
  王生元回忆,每天晚上,放映场里的村民数以百计,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可大家依旧乐此不疲,这其中就包括他自己。据王生元说,来看电影的观众什么年龄段的都有,不仅有像他这样的半大孩子,还有很多裹着脚的大姑娘,甚至是一些小媳妇在亲人的陪护下不知走了多远的路赶来的,就为了看会儿电影,别提多热闹了。
  姑娘梦想当演员,一心要跟摄制组走
  提到大姑娘小媳妇都特意赶过来看电影,李凤亮还想起了一个小趣闻。当时在电影拍摄时,由于拍摄时间比较长,一些群众演员长期跟剧组生活在一起,不但对拍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战士们同样也是日久生情。当时在上庄村就有一个姑娘,在瑞头村当童养媳,年纪不大,在电影里演了一个村姑。这姑娘长得非常漂亮,而且特别聪明,很有表演天赋,导演还多次夸过她。
  拍电影让姑娘体验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这让她跃跃欲试起来。她非常想跟着摄制组走,想学习表演,当演员,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但在那个年代,这个想法不可能得到家人的支持,在家庭的强烈反对下,她只能放弃了梦想。在摄制组完成全部拍摄,准备离开时,姑娘特别难过,追着摄制组的队伍跑出去好远,哭成了泪人,眼看着摄制组走远了,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南征北战》在临朐共拍摄了4个多月的时间,对剧组和这部电影产生深厚感情的显然并不止这位姑娘。离开这里时,工作人员跟参与拍摄的战士们同样对这里恋恋不舍,村民们的质朴和热情让摄制组的工作人员感动不已。不止一位解放军战士失声落泪,村民们同样怅然若失,久久不愿相信电影已经拍摄完毕这个事实。
  战争史诗留下文化盛宴
  凤凰山已经被开辟为《南征北战》拍摄遗址。
  电影中的凤凰山总攻场景。(视频截图)
  《南征北战》中抢占摩天岭、凤凰山总攻这两场大戏,更是在当时技术条件非常差的情况下,开创性地运用了景深镜头,让这部电影焕发了无穷的生命力,也奠定了其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的战争史诗地位。如今依旧耸立在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的凤凰山和摩天岭,见证了这部电影的诞生,同时也向后人娓娓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屏障功劳不可没 玉泉改名叫凤凰
  王俊德说,电影《南征北战》的主要镜头都是在西井村北至龙门河大桥西一带拍摄的。因这部电影而闻名遐迩的凤凰山,原名叫玉泉山。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元帅曾选中了山南部的一个村庄作为临朐和南麻两大战役的指挥部驻所,而解放军华野部队曾经在玉泉山和嵩山一带的要塞阻击过敌人。这场战役的胜利,玉泉山的屏障功不可没。
  经典台词“凤凰山的总攻开始了”,实际上说的是玉泉山。不过电影放映后影响力太大,玉泉山便更名为“凤凰山”。据了解,在这座山周围10多公里地的范围内,有四五座小山头都叫凤凰山,这座山改名时间最晚,名头却最响。
  凤凰山就在王生元的村子北侧,摩天岭则在村子东北侧,距离都不算特别远。王生元带着记者来到了电影中的大沙河拍摄地,就是位于嵩山水库上游的龙门河。他指着那座长长的龙门河大桥说,电影拍摄时,不但嵩山水库还没开始修,这座龙门河大桥更是没有修建,这么多年过去,这里已经变了模样。
  山麓上拍摄总攻场面杀声震天
  凤凰山号称海拔700米,在临朐县范围内的这一部分,时至今日山路依旧崎岖难行,荆棘遍地。王俊德带记者来到村北的公路上,远远可以看到凤凰山的一条山麓,这就是“凤凰山总攻”的主要拍摄地。当年动用了上千名士兵参与拍摄,枪声喊杀声在相隔十多里地的王家圈村都能清楚地听到,声势骇人。
  《南征北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战争场面,无疑是抢占摩天岭和凤凰山总攻这两场大戏。摩天岭海拔高度为735米,但摄制组挑选的都是相对平稳的山麓,并不像电影里看到的那么险峻陡峭。
  在技术条件非常差的情况下,摄制组绞尽脑汁,最终构思出运用景深镜头的拍摄手法。在抢占摩天岭这场戏中,则成功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生动地体现了双方从两侧分头抢占摩天岭激烈紧张的场面,而且在解放军抢先一步登上制高点后,采用了一个跟移拍摄的长镜头,将镜头不断地移到即将冲上来的国民党军队那里,完整地表现了两军短兵相接、争分夺秒的紧张场面。而在凤凰山总攻这场大戏中,由于镜头运用得当,将山的险峻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忍不住屏住呼吸。
  此外,电影的音乐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在战争场面中的音乐跟画面浑然天成。其中攻占凤凰岭一段音乐生动地展现了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的场面,堪称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
  凤凰山残存遗址成了旅游景点
  王生元说,凤凰山如今已经被开发为旅游景区,一些残存的遗址成了景点。其中,影片中国民党李军长攻占凤凰山时的指挥部就设在玉皇殿附近洞中,门前有简介,洞中有照片,洞底残留着旧家具,这已经是山中为数不多的与影片相关的东西了。可惜的是,凤凰山的入口在淄博市沂源县境内,不算临朐县的了。
  据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的工作人员说,近些年随着宣传力度的增大,知道旅游区西井村等村庄就是《南征北战》拍摄地的市民越来越多,前来探访的人也逐年增多。但风景与当年电影拍摄时已经迥然不同。
  不过,这部电影的拍摄给当地留下了非常丰厚的文化遗产,下一步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将深入研究,对剩余的资源进行整合,希望把这些村庄的宝贵遗产留存下去,同时打造新的旅游发展点。
  曾拍《白毛女》 永载影史史册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在《南征北战》的拍摄间隙,摄制组还在当地选择了几个地点,拍摄了故事片《白毛女》中的很多镜头,这部电影后来也如愿上映。据王生元说,这部电影的主要镜头是在龙门河大桥北螭龙潭附近一个天然石洞拍的,这个洞本来没有名字,拍摄时给它起名叫“透凉洞”。当年这里很“原始”,周围一片荒芜,洞口处荆棘丛生,条件恶劣,却很符合《白毛女》原著的故事情节,也算是意外之喜。
  《南征北战》与《白毛女》这两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超然的地位,尤其是《南征北战》,艺术价值很高。1952年八一节前夕,这部电影终于在全国范围内与观众见面,一放映立即好评如潮。63年过去了,这部电影依旧经久不衰。在当年,它在把握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和表现战略决策及军事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没有沂蒙山区老乡们的鼎力支持,就不会有这部永载电影史册的史诗性革命电影巨作,他们同样是这部电影的创作者。
  两部电影的拍摄是西井村有史以来的文化盛宴,西井村是两部电影地地道道的拍摄地,历史会永远铭记。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