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4:37
鄌郚总编

江北第一状元马愉

  
  天资聪颖,自幼饱览群籍
  马愉(1395-1447年),字性和,号澹轩,明代临朐县朱位村人(现属临朐东城街道)。相传五帝时尧之子丹朱曾游历于此,故取名朱位。村内有一条源于牛山西麓的溪流——鱼合水(亦称墨沙河、玉带河),自村东南处入村,河流在村中拐九道弯后,向西北汇入弥河。鱼合水将村一分为二,河南岸为上崖,外称小朱位,河北岸为下崖,外称大朱位。现村内有625户,2253口人,马愉后裔占总人口的98%。
  生于书香门第 经常语出惊人
  马愉远祖为汉代扶风人(今陕西兴平)马援。援少有大志,后辅佐光武帝刘秀中兴东汉,屡建军功,拜“伏波将军”,为一代名将。临朐马氏至今尚自称“伏波世家“或“扶风世家”,以志所自从来。马援后代散居各地,愉之始迁祖名近,北宋时为青州府学教授。入元后,马氏不仕,避处临朐,遂定居于此。自近至愉之父士贤,六世为儒,多以教书为业,乐善好施,无一字入公门,称誉乡里。
  马愉的出生也被附会上一种传奇色彩。据称,愉生之夕,其父梦神告之:“汝家世皆积隐德,天以状元、尚书报汝矣。”
  马愉生于山东临朐朱位村,出生之前就有异象。据史料载:临朐渡口有土人夜乘凉,闻渡口鬼揶揄曰:“明日午时我辈得替矣,可托生也。”其人明午伺验之。至期,见一舟载五六十人,解缆鼓枻,忽一妇求渡,舟子挽舟载之渡,竟无他。至夜,仍于渡口纳凉,鬼复揶揄且哭曰:“却被马丞相救了一船人,我辈苦也。”土人迹其妇,乃马融长子之妻,正怀娠,后生一子曰愉,官至入阁。其为世瑞,鬼神乌得害之哉!   马愉出身书香门第,极具天赋。他自幼赋性聪颖过人,四岁便知读书,能熟对声律,出口不思,动有奇语。据传一次某官乘轿下乡,群童随观,此官戏群童云:“红口白牙谁家子”,众儿童一时语塞,马愉略一思索,对曰:“蟒袍玉带哪朝官”。此官员见马愉小小年纪,竟如此敏捷,大为称奇。祖父景信异而钟爱之,抚其顶曰:“孙儿他日光大吾门。”后入学,潜心笃学,殆忘寝食,成绩优异。部使者莅学以考诸生,得马愉文,惊曰:“奇才!勉之必魁天下,勿自足也!”
  敢作敢当,出语不凡智力超群
  年幼的马愉在家乡的私塾读书时,邻近私塾的菜园里有株樱桃树,成熟后黄中透红。一天,马愉与众同学拨开篱笆进入园中,采摘树上的樱桃过半。园主告到塾师那里,塾师十分生气,将学生聚拢起来,指着远处的樱桃树,厉声喝问:“拔箔障,摘樱桃,何人所为?”学生们不知所措,惶惶无语。这时,马愉站出来道:“步蟾宫,攀桂树,乃吾之为!”塾师听了,感到小小的马愉敢作敢当,且出语不凡,对句工整,将来定成大器,不仅没有批评,还赞誉其才。
  某日,塾师为测试学生智力,要学生们在半个时辰内买回十种菜来。学生们纷纷奔跑回家,向父母要钱,去菜园买菜,个个累得张口气喘却无法买全十种菜。惟马愉从容回家,向父母要了两个鸡蛋。用一个鸡蛋去菜园换了少许韭菜,然后连同另一个鸡蛋带到学堂,交给塾师。塾师说:“马愉,你这不是只买来两种菜吗?”马愉道:“不然。韭菜韭菜,即可谓九种菜,再加一个鸡蛋,不就是十种菜了吗?”塾师欣然,深知马愉智力超群。
  马愉才思敏捷,常能举一反三。某次,塾师要求学生们在课本大的一张白纸上画一千匹马。学生门遵命绘画,但一千匹马实难在小纸上画得下。马愉略加思考,不一会儿便画好交了卷。
  塾师一看,马愉先在纸上画了一座大山,从山后绕出一条大道,大道上只有一匹马的前部身躯。塾师便问:“马愉,你这是画了1000匹马吗?”马愉答道:“这正是1000匹马。领头的—匹马才露出半身,其余999匹马,还被大山挡着,没有走出来。”师生们都佩服马愉聪明绝伦。
  题诗作对精巧 表达远大志向
  马愉17岁时,与同学去村边的弥河玩耍,见一位女子在河边徘徊,望水蹙额,知道是过河的,因水又凉又急不敢贸然涉水。古时男女授受不亲。马愉不避嫌疑,大大方方地背女子过河。塾师闻知此事,没有批评他,只是让他以此为题作首诗。
  马愉提笔写道:“淑女河边叹激流,书童聊作渡人舟。未将素手挽香手,却教凤头近龙头。一株新花插玉背,十分春色满芳洲。轻轻放在沙滩上,默默无语俱含羞。”塾师看罢,暗自称奇。
  有一天,马愉和几个学童到野外游玩,见一棵大树上的鹊巢被大风吹落,里边的几只小鸟也掉在地上。有个学友面对此景,出了个句子:风吹鹊巢,一二子连窠及地。不仅是叙述眼前事,更巧妙的是其谐音技巧,即“连窠”谐音“连科”,“及地”谐音“及第”,就是预祝大家科举考试顺利。大家都觉得这个句子很有趣,但是要工整地对出来,并不那么容易。其他人都还在思索时,马愉已经对了出来:雨打猴穴,众诸猴带露朝天。同样用了谐音技巧,即“诸猴”谐音“诸侯”,“带露”谐音“带禄”,意思是以后我们都会做官,享受俸禄,成为国家、朝廷的栋梁,一起去朝见皇帝。以此表达出自己远大的志向。
  马愉读书极刻苦,入邑学后,饱览群籍,“力学至忘寝食,为文章敏赡,不务雕斫,而浑厚典雅,自不可及”(嘉靖《临朐县志》)。马愉20岁中秀才,永乐十八年(1420年),中山东乡试第3名举人,时年26岁。次年春,欲赴北京参加会试,途中得病,误期,返回。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会试,因守继母孝,又未赴试。期间,刻苦攻读。
  状元及第,从此踏入仕途
  明朝开科以后,前十五科皆南北士合试,考中者多出于东南各省。仁宗曾与侍臣议论科举之弊,云:“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杨士奇则云:“自古国家兼用南北士。长才大器多出北方,南人有文多浮。试卷例缄其名,请今后于缄外书‘南’‘北’二字,如一科取百人,南取六十,北取四十,则南北人才皆入用。”宣宗即位后,采纳杨士奇的建议,开始实行南北分别取士,分南、北、中卷,以百名为率,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
  宣德皇帝首次开科 马愉应试一举夺魁
  宣德皇帝登基后首次开科,俗称龙飞榜。历来科考,大多考试五经,即俗说的以五经取仕。此次,宣德皇帝下诏说:“自古制科,以得人为盛,愿得忠孝士足矣。”
  宣德二年(1427年),33岁的马愉参加会试、殿试,一举夺魁,宣德皇帝览卷大喜,亲批为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此科主考为杨溥,副主考为曾棨,马愉终生视二人为恩师。
  马愉为明代开科以来的第十七位状元,也是江北第一个时人公认的状元,史称“国朝登科以来,南北并试,未有北人居首选者,有则自愉始也”。《皇明通纪》亦称赞道:“自洪武甲子一新科目,迨今凡一十五科,以廷对魁天下者恒出东南,而北方学者鲜与焉。独以东齐之秀魁天下士,北方学者与有光。”因此,马愉状元及第,不仅是一人之荣耀,也为北方学子赢得了认可和声誉,故被誉为“明江北第一状元”。马愉廷试第一,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为从六品,宣宗还勉励他努力进学,以备将来重用。宣德九年(1434)秋,宣宗特别挑选史官及庶吉士三十七人进学文渊阁,“以愉为首”(《明史·马愉传》)。愉曾被召作“诸葛孔明可与兴礼乐论”,所作合乎皇帝旨意,宣宗赏赐给他一些钱物,并每月供给灯烛费用,并劝勉他学问上再精进些,以备将来担当大任。
  1435年,宣德皇帝驾崩,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英宗,次年改年号为正统。正统元年(1436),经杨士奇举荐,马愉充任经筵讲官,与杨溥、苗衷、高谷、曹鼐五人专门负责给小皇帝上课。他着重讲授《尚书》《论语》《孟子》《周易》《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用儒家思想直接和间接影响皇帝,借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马愉为皇帝的《讲章》中,反复阐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愉“侍经筵,惟以帝王仁义之道为陈,进退从容,有古君子风”。所以,马愉每次进讲,小皇帝都注目倾听,还不时赐给一些金银服食之类,以示奖赏。
  任会试主考,选才公正识才独到
  正统二年(1437),马愉升为侍读学士。正统三年,与修《宣宗实录》成,升侍讲学士。据《明史》马愉本传记载,当时英宗年幼,朝政均由太皇太后张氏摄持,她委任“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佐朝政。后司礼太监王振专权,视“三杨”为眼中钉,想让他们早点退出舞台。杨荣认为,与其让王振党羽入阁,不如趁早举荐一二名贤德之人入阁,同心协力,方为上策。杨士奇认为杨荣言之有理,“二杨”便一道举荐了马愉、曹鼐、苗衷等人。马愉由此被擢用。
  正统五年(1440)二月,英宗下诏,命马愉等以本官入内阁,参予机务。是年宰辅共有5人,首辅为杨士奇,另四人为杨荣、杨溥、马愉、曹鼐。明代,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取消了历代相沿已久的“丞相”一职,内阁大臣担负着丞相的职责,一旦入阁实际上就成了丞相。古代,状元为荣极之人,丞相为官极之人,由状元而为相,历代凤毛麟角,由此也可见马愉当时地位之荣显。
  正统十年(1445),马愉升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这一年,马愉为会试主考,他秉公选才,得状元商辂,史书赞其“人服其识鉴”。商辂乃浙江淳安人,是明代仅有的一位连中三元者。商辂参政后,活跃在明代中期的政治舞台上,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官至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此亦可验证马愉选才之公正,识才之独到。
  事亲至孝为人宽厚 敢于直谏颇有政声
  马愉自幼事亲至孝,八岁时生母刘氏去世,执丧如成人,因哀伤过度得病,数月方愈。父继娶魏氏,愉事之如亲生母。后魏氏又死,父再继娶张氏,愉事之亦然。马愉为官后,父母年事已高,因家中无其他兄弟,便将自己俸禄转至县里以养亲。正统十一年三月,其父得病,愉请求回家探视,英宗特诏由驿站负责接送,并供给路费。到家后,其父甚为高兴,病愈后,即命马愉急归京供职。
  马愉待人处事均以宽厚为要旨,人称之为忠厚长者。马愉为政,能从大处出发,不尚琐细,对民生尤为关注。正统年间,杨士奇省墓归来,言及所过郡县,备用粮仓皆废弛,甚至有的垣址不存。有官员认为,此一情况由来已久,没有办法治理。马愉建言道:“政之兴废在人,此养民之要,岂可少缓耶!”杨士奇当即议决上报朝廷,派遣廷臣遍访郡邑,修蔽举废,百姓争相拿出粮食充实仓库,因此获得救助的人不可胜计。
  马愉性情谦和,与人相处,若不及人,襟度闲雅,即使有忤之者,也不计较。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马愉敢于直谏,即使面对皇上也敢于坚持己见,不阿谀曲从,颇有政声。愉曾从驾征讨朱高煦(明成祖朱棣第二子,性凶悍,多有不轨之行,后被处死)。高煦就擒后,又有传闻说赵王(朱高燧,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明成祖永乐二年封赵王)欲行不轨,宣宗便想移兵讨伐。愉劝谏说:“陛下能有几叔?不如按兵回京,俟其动静。”不久,赵王果然主动向宣宗交出其护军三千人。宣宗感叹地说:“微卿,几失吾叔。”
  一次,外寇扰边,朝廷欲发兵讨伐,恰好敌方别部使者四十余人来朝,朝臣们都认为应将其扣押,英宗征求内阁意见,马愉认为不妥:“朝廷以赏善罚恶为治,苟赏罚至公,则人心信服,若因恶以执其善,岂为治之道。”朝臣辩问再三,马愉终不易辞,最后英宗听从其建议,赏赐使者并遣送回去,结果部属感动喜悦,相继来谢。
  “三杨”举荐,入内阁担重任
  马愉进士及第是在宣德二年(1427),当年会试主考官是杨溥、曾棨。在科举时代,士子一旦登第成为进士,则称该科会试主考官“座师”,称同考官为“房师”。顾炎武云:“贡举之士,以有司为座主,而自称门生。”因此,马愉进士及第后自然便与杨溥具有了“师生”关系。在科举时代,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若同朝为官,往往结为朋堂。
  与“三杨”秉公执政 延续较好政治局面
  进士既是殿试的结果,又是选官授职的开始。“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明史·选举志二》)。状元及第即意味着正式踏入仕途,马愉自此跻身士大夫之列,且进入储养人才的翰林院。明代,翰林地位清贵,其尊非他职所能比。翰林院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在翰林院,马愉与“三杨”共同参与的事情,是有史可查的。
  “三杨”是杨士奇、杨溥、杨荣三人的合称。三人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尤其是正统初年,“三杨”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宣德十年(1435)正月,明宣宗朱瞻基病亡,英宗朱祁镇即位,次年改为正统元年。此时,英宗年仅9岁,不能亲政,军国大事都禀报太皇太后张氏(英宗祖母),“太后推心任士奇、荣、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诣阁谘议,然后裁决”。三人同心协力,秉公执政,延续了仁宗、宣宗时期较好的政治局面。
  《宣宗实录》的纂修,始于宣德十年(1435)七月。是年,杨士奇等奏请纂修《宣宗实录》,获准。英宗命太师、英国公张辅为监修;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杨溥,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王英,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王直,为总裁。“遴选文儒,协相纂述”。马愉以翰林院侍读、承德郎身份参与其事,为“纂修”。《宣宗实录》历时近三年方告成,这期间,马愉与作为总裁的“三杨”,可以说朝夕相处。正统三年四月,因是之功,杨士奇、杨荣俱升为少师,杨溥升为少保兼礼部尚书,马愉由侍读升为侍讲学士。
  与杨士奇等合编《文渊阁书目》
  《文渊阁书目》是马愉与杨士奇等合作编写的一部书目。中国历朝历代对图书的收藏都比较重视,朱元璋北伐伊始,就命征虏大将军徐达把元大都的藏书运回南京;洪武元年(1368),又下诏征求遗书,并建立“大本堂”收藏。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命学士解缙等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次年三月,敕命南京翰林院,凡文渊阁所贮书籍,自有一部至百部以上,各取一部以来,翰林院修撰陈循等如数取得百柜,与编修林志等护行,四月至北京。南京文渊阁藏书北迁后,收贮于左顺门北廊,未有完整书目。正统六年,杨士奇等奉旨,将这批藏书“移贮于文渊阁东阁,逐一打点清切,编置字号,写完一本,总名曰《文渊阁书目》”,正统六年六月进呈天子。《文渊阁书目》对丰富的藏书加以整理、归类、编目,成为明代的一部国家藏书目录,尤其是这些藏书后来保管不善,散失殆尽,“惟藉此编之存,尚得略见一代秘书之名数,则亦考古所不废”。
  《文渊阁书目》的撰者,后世多署为杨士奇,但当时杨士奇已是七十多岁的垂暮老人,按常理,他不过是以首辅的身份领衔而已,主要工作当由马愉、曹鼐等完成。此书的编纂较为仓促,体例方面有不够完善处,《四库全书总目》指刺说:“士奇等承诏编录,不能考订撰次,勒为成书,而徒草率以塞责。”此论不无苛求之嫌。时马愉等为内阁大臣,并非刘向一样专司图书整理。成化年间,钱溥及其子在《文渊阁书目》基础上编成《秘阁书目》二卷,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称此书为马愉撰,前人已辨其误。
  被“三杨”荐入阁 从状元成为宰相
  作为翰林院学士,马愉除了与“三杨”共事时间较长外,还有为英宗侍经筵的事也不短。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年仅九岁。杨士奇进言,宜开经筵,选“正人”用之,以成君德。正统元年二月,英宗敕谕以张辅知经筵事,杨士奇、杨荣、杨溥同知经筵事,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王英、侍读学士李时勉、钱习礼等九人兼经筵官。马愉亦以修撰身份在九人之列。礼部进经筵,规定每月三日,日以逢二为期,每年以二、八月中旬起,四、十月末旬止。这项活动直到“三杨”辞世,都不曾停止。《澹轩文集》中保存有马愉《经筵讲章》17篇。这些给皇帝上课的讲义,涉及《周易》《尚书》《左传》《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经典,解说很通俗,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读来很有趣味。
  在马愉的仕宦之路上,“三杨”给予他最重要的支持,无疑是推荐他入阁,使他完成了从状元到宰相的跨越。据《明史》记载:“时王振用事,一日,语杨士奇、荣曰:‘朝廷事久劳公等,公等皆高年,倦矣。’士奇曰:‘老臣尽瘁报国,死而后已。’荣曰:‘吾辈衰残,无以效力,当择后生可任者,报圣恩耳。’振喜而退。士奇咎荣失言。荣曰:‘彼厌吾辈矣,一旦内中出片纸令某人入阁,且奈何?及此时进一二贤者,同心协力,尚可为也。’士奇以为然。翼日,遂列侍读学士苗衷、侍讲曹鼐及愉名以进。由是愉被擢用。”
  明代,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取消宰相,但事务繁忙,逐渐形成“阁员”制,实际上行使相权。
  明代276年,由状元入内阁者仅11人,实为不易。
  注重情义,时常宴游赋诗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至明代达到顶峰,无论是制度的完备,还是进士地位之隆,都远迈前朝。马愉自释褐入朝,便一直身居地位显要的翰林院,从修撰起,累官至侍讲学士,入文渊阁预机务,跻身“宰辅”之列。《明史》本传称马愉“端重简默,门无私谒,论事务宽厚”,在王振弄权的时代,作为阁臣,能获称此誉,洵为不易。马愉虽然自处澹如、不屑结党营私,但对师生情义及“乡谊”和“年谊”依然十分看重。
  朝政不复清明 马愉少有建树
  马愉入阁,是在正统五年二月。此时“三杨”渐衰,朝政己不复当日清明。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涉朝政,但朱棣改变此规,起用宦官,至宣宗时,与内阁制度大体成型的同时,司礼监脱颖而出,变成了一个与内阁相为表里的重要机构。内阁的权力来自其“票拟权”,即为皇帝起草诏书,但这是草稿,必须由皇帝用红笔批示,才有法定效力。司礼监的权力正来自“批红权”,宣宗将批红的权力委托给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实际上是将皇帝的权力转到了太监手中。
  英宗即位后,宣德十年九月,王振被任用为司礼监秉笔太监,狡黠惑主,逐渐擅权,开明代宦官干政先例。正统五年七月,杨荣病逝;七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杨士奇也因为儿子杀人身心俱疲,正统九年卒;只有杨溥勉力支撑。马愉、陈循等新晋阁臣,声望尚轻,不足以威众,王振更失去制约,“始乱政,数辱廷臣,刑章大紊”,时局为之一变。此情之下,马愉等想有所作为,已经十分困难,因此他们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少建树。正统十年,杨溥卒;十二年,马愉卒。两年后的正统十四年,英宗听信王振误导,“土木之变”发生,英宗被俘,进而引发南宫复壁、于谦被杀等中国历史上一系列有名的大事件。
  诗文唱和,是中国传统士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他们友情的一种体现。马愉与“三杨”的交往,从他们诗文唱和中亦可见一斑,《澹轩文集》中保存了几篇与“三杨”有关的诗作。马愉《文渊阁和杨少师韵》两首,是和杨士奇的,作于马愉入阁以后,具体时间不可考。《送少保杨先生展墓》,作于正统六年二月杨溥归省展墓时。正统九年十月初吉,杨溥为马愉之父士贤公作《像赞》,马氏族谱中保存有此文。杨溥此时为光禄大夫、柱国、少保、礼部尚书并武英殿大学士,位极人臣,他为马愉父亲作像赞,可见其师生情谊之深。
  郊游宴乐,与“三杨”东郭草堂内作诗
  作为文人雅士,宴游赋诗也是交往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马愉《澹轩文集》中有一些诗作于这种场合,《宴杨鸿胪东郭草堂》就是他与杨士奇等宴游时的即兴之作。
  东郭草堂,也称东郭草亭,是鸿胪寺卿杨善(字思敬)的别业。正统元年三月十五,杨士奇等讲臣十人,骑行至此,郊游宴乐,娱一日之暇。杨士奇《东郭草亭宴集诗序》备叙其详:“思敬举酒乐客,一叟弦歌佐之,爵行无算,客亦欢然倾写,皆赋诗留亭中。已而夕阳冉冉薄西山,思敬送客……诗凡十首,皆近体。”(《东里续集》卷十四)此次雅集,除杨士奇、马愉外,可考者还有杨溥、胡滢、李时勉、苗衷。此次集会,杨荣因公务,未成行,第二年参加,并作《重游东郭草亭诗序》。东郭宴集持续了四年时间,均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日,人员每年有变化,但其核心一直是以“三杨”为核心的阁老及翰林院学士。
  总之,考察马愉“三杨”的关系可以看出,马愉从中进士开始,就受知于“三杨”,并与“三杨”长期共事,无论是编修国史,还是侍讲经筵,可谓相处日久。作为内阁重臣,“三杨”对马愉寄以远大之期,而马愉也终未辜负他们的栽培,最终晋身文渊阁,成为明代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马愉虽然中道猝逝,未能施展其才华,为大明王朝做更大贡献,但在宦官专权的黑暗中,他“端重简默,门无私谒”,以高洁的节操而备受世人尊敬,也不枉“三杨”的苦心。
  与同榜进士交好 同为翰林院出力
  所谓年谊,就是同榜进士间的一种情谊(明清时同榜举人也算)。
  宣德二年丁未科共录取进士101名。一甲三名,除状元马愉外,榜眼和探花分别是杜宁和谢琏。进士既是殿试的结果,又是选官授职的开始。而三鼎甲除了让人艳羡的荣耀外,更直接授予实职,“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
  马愉与杜宁、谢琏供职于翰林院,朝夕相处,加之同年之谊,友情日深。宣德十年(1435),朝廷纂修《宣宗实录》,马愉以翰林院侍读、承德郎身份,杜宁以翰林院修撰、承务郎身份,一起参与其事。正统三年四月,《宣宗实录》告成,因是之功,包括马愉、杜宁在内的纂修官获赐白金、彩币及罗衣;马愉由侍读升为侍讲学士,杜宁由修撰升为侍讲。马愉辞世后,杜宁撰《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马公行状》,详细记述马愉生平事迹,称“宁忝公同年,从公游,且厚知公平生为详,故述其大节为行状”。此文不仅见证了这两位同榜状元与榜眼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今日所见有关马愉生平最为翔实的一份史料。
  ◎相关链接
  杜宁与谢琏
  杜宁,字宗谧,浙江天台县(今属台州市)人。宣德五年,升修撰。正统三年(1438)四月,升为翰林院侍讲。土木之变后,杜宁和于谦建议请郕王监国。正统十四年(1449)秋,杜宁升为南京礼部右侍郎。成化九年(1473)七月,卒于故里,年七十。著有《乐全集》。
  谢琏,字重器,福建龙溪县人。永乐十五年(1417)乡试中举。正统初年,与修《明会典》等。正统十年(1445)十月,升为翰林院侍讲。后升南京户部右侍郎。次年,兼掌南京兵部事务。景泰四年(1453),卒于任上。著有《奏笺》百卷及《玉堂藏集》。
  情系桑梓,与百姓同悲喜
  马愉官居要职,但门无私谒,不媚权贵,廉洁自守。马愉这个人洁身自好,从不邀宠权贵、结党营私,对名利等身外之物能淡然处之。宦官王振专权的时候,大小官员争相逢迎巴结,丑态百出。唯独马愉对其避而远之,不去凑这个热闹。他一生不图厚积,乐善好施。所得禄赐,遇乡人居京师贫者周之,寒且饥者衣食之,死则棺敛之,无吝啬。
  关心百姓疾苦 记挂家乡民情
  马愉虽身居朝中显要,但他没有忘记百姓的疾苦,关心着他们的生活,与他们同悲喜。
  马愉的家乡朱位,南依东镇沂山,西枕悠悠弥水,属齐国故地,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对这片土地,他热爱有加,时有表露:“余青,古齐国地,井里连络,疆袤旷远,所谓鸡犬相闻之境也。”(《送孟太守之青州序》);“余青之为府,隶郡邑凡十四,出赋为万,不下五六十,抵输之所,亦常四三其地。”(《送陈判府考绩还任序》);“予青州,大府也,隶州县十四,地方千余里,闾阎相望,焰火相连。”(《送郭判府》)。这些情不自禁的颂扬之辞、表明马愉对家乡有非同一般的感情。
  每当有人从家乡来,他总不忘问询那里的情况,庄稼的收成、百姓的生活、官吏的循良、年轻人的教育等等,都在他记挂之中。“比岁乡人至京,予每询其田里生业丰俭,与夫人人情休戚之状,事为缓急之形。”(《送青州二守严公还任序》);“比乡人来,予必询及田里事。”(《赠宋贰尹考绩还任序》)。
  这样的话,在《澹轩文集》中不止一处。对于到地方任职的官员,他总不忘劝导他们以仁厚之心对待百姓。正统年间,傅梁(字希贤)以国子生出任临朐判簿,上任之际,马愉受邑之请作《送傅判簿之任序》告诫他:“今临之,宜思所以副朝廷责任,牧民之意…以礼让相睦,不自构隙,导迎德泽,俾民受其惠,庶乎无倍幼学壮行之初心,而且有誉于后也。予之所以望于希贤者若此。”(《送傅判簿之任序》)
  撰文褒奖地方良官,勉励同乡读书人
  对于那些慈惠百姓、政声良好的地方官,马愉亳不掩饰自己的喜爱,撰文褒奖。归德府睢阳人宋信(字本忠),于正统四年(1439年)出任临朐县丞。初至,正逢大旱,他与知县虔诚祷雨,感动上天而雨水丰足,当年五谷丰登。又一年赶上蝗灾,他露宿野外,督导丁壮逐捕焚埋,灾势减轻,年成也达到中等。此外,他不侍威虐,没有造成冤狱。这些做法,使宋信赢得百姓的赞扬。马愉“闻其说,胸次洒然为快,喜予邑得若贤佐也”,在宋信三年进京考绩时,欣然作《赠宋贰尹考绩还任序》相送。山西太原人孟迪(字公辅)。正统二年(l437)升任青州知府。在任期间一改前任弊政,马愉嘉其德政,“序而赠之,非徒以着夫郡人受公实德之深,且将告夫后之为政者,尚取于斯焉。”(《太守孟公德政序》)。陕西华阴人严大宾为青州府同知,二守严公大宾,稽理戎务,数莅于属邑,为人廉公宽恕,爱人如慈父母之于赤子。凡是非当否、人情直枉,必研核至再然后行。故人或远戍者,无怨焉。予闻之,窃自称叹。因此,三年考绩还任之时,马愉作《送青州二守严公还任序》)加以鼓励,“为之传述播扬”。
  对于故乡,马愉不仅仅是思念,他更希望的是能够对家乡有所贡献。因此,他在诗文中经常勉励同乡中的读书人,期望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所学,影响后人,造福一方。
  马愉在《送李孟彰还乡诗序》一文中说:“苟能以诗书礼义之方,训诸子孙,施诸族党乡里,修身齐家,俾人因为之范,斯不负初父师教育读书之懿训,与国家悯怀宽纵之洪恩。又岂徒顾夫田园之乐,苟终天年,甘与草木鸟兽同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哉!”
  秀才之间多往来 赠诗作序是常情
  马愉与其他同年进士也多有交往,限于资料,今所能考见者基本上是“秀才人情”,具体就是一些赠诗、赠序等。
  二甲三名王裕,江西抚州府金溪县(今抚州临川)人。他系四朝老臣、南京礼部尚书王英(字时彦)之子。宣德七年(1432)夏四月,擢为监察御史。正统四年夏,出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在山东任职期间,其弟王佑曾前去探望,马愉作《送王昌训省兄》相送。
  二甲十六名萧镃,字孟勤,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属吉安市)人。他学问精博,文章尔雅,有《尚约居士集》。马愉与萧鎡的交往,有不同于其他“同年”之处。宣德八年十一月,明宣宗命内阁、礼部合选三科进士,御文华殿亲试之,拔其尤者萧镃、萨琦、赖世隆、吴节、江渊等二十八人为庶吉士,进文渊阁,“与修撰马愉、曹鼐等同命詹事王直教之。其优礼给赐,一如永乐甲申之例”。萧镃等在翰林院为庶吉士有近三年时间,其间与马愉等一起晨昏诵习,当有异于常人之友情。萧镃之子萧江,曾自家乡来京探父,回归之日,马愉作诗相送,勉其努力读书,将来科举登第。萧镦回乡省墓时,马愉亦作《送萧同年孟勤编修省墓》为其饯行。这些均能见证两人之间的交往。
  二甲二十名邢恭,字克敬,河南开封府郑州(今河南郑州市)人。宣德二年中进士后,邢恭因久在翰林习四夷译书,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该榜仅此一人。宣德八年三月,授中书舍人。正统三年(1438)十二月,擢为监察御史,累官翰林院编修。正统元年,邢恭以中书舍人三年考绩称职,获赐敕命,其父母亦获封赠,邢恭援例告归焚黄,马愉作《送邢中书省墓》相送。邢氏去世后,马愉作《挽邢编修》,深表惋惜。
  中风而逝,英宗沉痛万分
  正统十二年(1447)农历九月初三早上,马愉准备上朝,突发中风,倒地不能言语,九月初六日,马愉卒,享年五十三岁,英宗十分痛惜,嗟悼不已,并循师保例赐赙万缗(即一万贯),派礼部尚书胡濙代表皇帝祭之,后又赐谥号“襄敏”。马愉去世后,获赠资善大夫、翰林学士、礼部尚书,这种情况此前是没有的,故史称“赠官兼职自愉始”,可见英宗对马愉的特殊感情。
  维修状元墓 筑起石牌坊
  正统十二年(1447)农历九月初三,马愉早起准备上朝,突发中风,倒地不能言语,英宗闻讯,急遣御医诊视,并每天赐药。然而回天无力,“九月乙未(初六日),马愉卒”,享年53岁。
  临朐东城街道朱村西南离村500米处的高岗占地90亩,有祭田4亩,在西岭地中。最早是马愉曾祖父马天骖(驷)葬处,马愉逝后亦葬于此,东与牛山遥遥相望,西临弥水。马愉一生清廉,且经常周济贫弱,故无积累。死后,明英宗赐赙万缗(即一万贯钱)为之葬,派礼部尚书胡滢代为祭之(古称御祭)并题写碑文以记,铭石立于墓前。御祭凡四,每均立石,今仍立之墓前,足显马愉所受恩庞优厚。御碑身高1.8米,上有雕龙碑盖,下立于巨石碑座上,从碑盖到碑座总高二米三十,煞是高大庄重。其后,孙马晕父子出资,在墓道两侧立上了石人、石马、石羊、石猪,更显得墓道庄重严肃。
  林中杂植各种柏林、白杨等。1958年前有人数过:柏树564棵、红松8棵、白杨4棵、橡树8棵。这些树多为明朝、清朝人栽种,树龄长者500余年,粗者可两人合抱,高者近20米。树下山草遍地,高可没人,密不透风。东北角留一块小高岗,每年“一百五”这一天人们都从这里挖土,覆盖于坟上,谓之添土。林内是不能随意挖土的,恐破风水。
  坟前多立石碑,先人功德,多所撰勒,为睦族垂后之范。为防损害,族人早就制定了护林公约,使祖林得到了有效保护。
  令人痛惜不已的是,两林中的树木、碑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修冶源水库东干渠时被杀伐,损毁。1966年,“造反派”将石人、石马的头砸下,使其残缺不堪。两林中只剩下光秃秃的坟茔,一片萧条凄凉。
  2003年,村两委发动马氏族人捐款十余万元,请石匠修补了石人、石马,栽植了一些松柏,维修了状元墓。在墓前修建了一座壮观的石牌坊,使状元林又焕发了勃勃生机。马愉墓地现为县、市级保护文物,成为子孙后代和闻之者前来瞻仰、祭拜的圣地。
  墓志铭现于世,尽显明初四名士风采
  2000年初秋,由于年久失修,又连降暴雨,状元墓部分塌陷,其族人借修复之际,入墓探之,《墓志铭》方现于世。
  《马愉墓志铭》刻在两块正方形石灰石质的石头上,长宽均为62厘米,厚15厘米。一块为篆刻阴文“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讲学士、赠礼部尚书马公墓志铭”;另一块为铭文正楷,共42行,满行40字,共1329字。铭文由嘉议大夫、户部侍郎兼翰林学士、修国史知制诰兼经筵官,庐陵陈循撰,中顺大夫、太常少卿、直文渊阁,永嘉黄养正书,中议大夫、赞治尹、太常少卿兼经筵侍书,广平程南云篆。
  《马愉墓志铭》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马愉的生平和业绩。马愉是明宣德二年状元,因博学多才又与皇帝的见解一致而博得皇帝的器重,在他中状元后一直是皇帝的心腹。又因一路教导、扶持正统皇帝功绩连连被授封为宰相。马愉为人谦和,高中状元之后与乡人往来不断,在他去世后,自勋贵至公卿大夫、乡里亲朋,莫不悲痛。第二部分铭辞,马愉因病死于官任,年仅53岁。壮志未酬身先死,令人嘘唏不已。铭辞为四言句,共20句。这篇墓志铭显示了560多年前墓志的写作特点,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马愉墓志铭》刻于1447年,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从碑文内容上看,是为明朝江北第一状元马愉撰写的墓志铭,撰写者陈循、书丹者黄养正、篆额者程南云皆为一时之名流、大家。马愉、陈循皆状元出身,位极人臣,黄养正、程南云的书法已臻化境。该碑集明初四位名士风采于一身,融两位明代艺术大师之大成于一体,十分难得,堪称文物之宝。
  ◎相关链接
  撰写书丹者 皆明代大家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明代江西泰和人。1449年—1457年任内阁首辅,卒于明英宗天顺年间。永乐十三年(公元一四一五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正统中,累进户部右侍郎。景泰中,进华盖殿大学士。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英宗复辟,谪戍铁岭。石亨败后,循上疏自讼,释为民。循著有芳洲集十卷,与东行百咏集句,均《四库总目》行于世。
  黄养正(1389-1449),名蒙,又名黄梦,字养正,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因善书被皇帝召见授中书舍人,后入翰林进学,受宠于永乐、洪熙、宣德皇帝,官至太常少卿。其楷书字体端正、结构匀称、点画工整、整洁规矩,代表了明朝“台阁体”书法的巅峰之作,当时朝廷的碑刻、宫殿坊匾大多系他所书。现山东曲阜孔子墓碑上的篆文“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即为黄养正于明正统八年(1443)所书,首都博物馆也藏有黄养正等人宣德九年(1434)四体书写的《孝经》等作品。
  程南云,字清轩,号远斋,江西南城人,活动于十五世纪前半期。永乐初以能书征授中书舍人,曾参与《永乐大典》的编修,为宣德皇帝的老师,正统中为南京太常卿。程南云工五体,俱有古韵,精篆隶,又善大字,为时所尚。其篆书书法工整、篆法圆润,举凡传世之法书名画巨作,篆书题识者,明初首推程南云。明代大书法家祝允明曾称赞“程氏父子,篆隶擅名,其业斯鲜,不得不兴”。尝奉命书“大明长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神功圣德碑”,其书法真迹《五体书唐韦应物诗卷》,被誉为明代“三稀”,在我国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
  遗文诗作,彰显状元风骨
  马愉官居要职,但门无私谒,不媚权贵,廉洁自守。马愉这个人洁身自好,从不邀宠权贵、结党营私,对名利等身外之物能淡然处之。宦官王振专权的时候,大小官员争相逢迎巴结,丑态百出。唯独马愉对其避而远之,不去凑这个热闹。他一生不图厚积,乐善好施。所得禄赐,遇乡人居京师贫者周之,寒且饥者衣食之,死则棺敛之,无吝啬。
  文章得皇帝认可 后人亦十分景仰
  马愉的道德文章,赢得两朝皇帝的认可,得到同时代人的尊重,也受到后人的景仰。明英宗在正统六年六月二十七日诏书中曰:“翰林侍讲学士马愉,擢自高科,志行端悫,历事皇考,式勤祗慎。侍朕经幄,益展乃诚。逮修信史,与有效劳。”马愉同榜榜眼杜宁《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马公行状》评价道:“公为人端重简默,和厚谦慎,喜愠不见,人莫窥其际。与人无贵贱少长,言如恐伤之。尤乐道人善,未尝及人之过。”
  马愉中道谢世,文稿多散落,部分手稿藏于家人手中。成化十四年(1478),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邢居正,巡视临朐,从马愉后人手中索得其手稿,并嘱托青州知府刘时勉“校雠锓梓,以广其传”。于是,刘时勉校正后,时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寿光人刘珝为之作序,取名《澹轩文集》,刊刻流传,时为成化十六年(1480),上距马愉去世已33年矣。可惜,此本后来散佚。嘉靖年间,临朐人迟凤翔(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于历下(今济南)书肆中,检得残编一帙。嘉靖四十一年(1562)之秋,迟凤翔到临朐,亲访马氏家塾,从马愉裔孙手中,检得未刻手稿若干篇,捎至陕西洮岷兵备副使任上,令郧阳府学训导林震、生员秦守卿二人重加校阅,合先后所得,厘为八卷,分为四册,交付勋阳太守张循,招募刻工刻印流传,马愉作品基本尽收于此。此本前有迟凤翔所作《续刻马学士澹轩文集序》,后有马愉五世孙马谠所作《跋》。此外,马愉尚有《秘阁书目》二卷,《千顷堂书目》著录为马愉撰,《明史·艺文志》记载同。
  《状元遗墨》书写随意端庄自然
  上世纪80年代,临朐马氏族人中的有心者多方搜罗,先后找到《马学士文集》手抄本二至四卷和一至六卷两种本子,并据以整理,于1987年3月刊印六卷本《马学士文集》(内部印本,未公开出版)。1998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由齐鲁书社出版,其中收录了《马学士文集》八卷,所据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四十一年迟凤翔刻本,惜此亦非全本,有缺页。
  据《康熙临朐县志》载:马愉,号澹轩。矩度谨饬,温惠有容。为诸生,读书城隍庙东,群籍无不备览。精楷书,生平无一率笔。王世贞《国朝名贤遗墨》有马愉书。《临朐编年录》载:冯惟健曰“澹轩公,未论其爵位通显,其行履醇洁,盖先哲之望也。予尝登其堂,访其遗迹,见其所为书,草稿皆小楷。又读其诗文志传焉,慨然相见前辈典型。”其遗墨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状元遗墨》系马愉十世孙马声远珍藏整理成册的明代状元马愉的诗文,该册页为右开版,只有封底,八开,尺寸不一,品相较好,其书写随意,端正自然。内容上以当时的政治活动、文宴酬唱、人情世俗等等。经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金申等鉴定,纸张、装裱等皆为马愉遗墨无疑。这本册页既有书法、文学等方面的欣赏价值,又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马愉的书法艺术以及清代装裱工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临朐县史志办公室将现存马愉状元遗墨以原貌印裱结集出版《马愉手札》,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为之作序。
  ◎相关链接
  状元故居今不存 祠堂记铭文完好
  马愉故居。原在村庄西部、南北大街之西北巷内,坐北面南,是一所普通的农家庭院。宅基长方形,分前后两院。大门楼阁式,进深、面宽一间,两侧撇山影壁,门上有石刻匾额曰“状元基业”,字大斗方,为明嘉靖进士、兵部侍郎迟凤翔题写。前院有过廊厅堂三楹,堂前东西厢房。过厅堂为后院,其东北隅有二层小楼,下有窖室。楣上有“澹轩书阁”面额,字大三寸许,相传亦为迟凤翔手笔。系砖石结构,原为状元马愉藏书之地。小院清幽,遍植松竹。四周墙垣,别无建造。所有门楼屋宇,俱为砖瓦结构,古式建筑。日军侵华期间,破坏倒塌,仅剩大门。“文革”期间强令拆毁,故舍荡然无存。
  状元祠。清嘉庆四年修建,东西两院,西院祠堂由正厅、庭院、配房及大门组成庭院式结构。祠堂3间正厅,砖石土木结构;厅四角立柱,靠山梁,前面立柱出厦,厦前沿饰有画板;厅正面有两扇窗格大门,门两侧为整间大格固定窗;厅隆脊挑檐,檩椽瓦板,上覆青瓦;屋脊及四檐有禽兽饰物。祠堂大门上楹有“状元祠”之匾,下书“庚子仲秋立”,“文革”期间被砸;现有新匾系2002年原山东省副省长马连礼手书。庭院内原有松柏等古木数株,现仅剩四月雪树1株,已历数百年风雨沧桑。祠堂里有马愉状元画像,画像系长轴绢本,彩绘,正面全身,头戴乌纱,身着明代官服红袍,手拈黄绦流苏,笑容可掬,端庄椅坐。像高250厘米,宽135厘米。据其绘画技法、装裱用料、工艺,色彩新陈等分析,为清初作品。门之东山外墙砌有石碑,为清光绪五年(1879)整修祠堂记,铭文完好,字迹清晰。东墙南端有随墙月门,与东院相通。院内北侧有客舍三楹,守祠庙住舍一楹,东南隅建有门楼,面东向,供平时出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