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4:43
鄌郚总编

红色医生邢明

  红色医生邢明
  学医为救民投身革命中
  寒亭区固堤街道坫后村邢明出生地。
  邢明出生于潍北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23年结识了中共早期革命者,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影响,走上革命道路。他在家乡以开办“华东药房”为掩护做党的工作,参与筹划武装暴动。因被敌人通缉转战安东,秘密发展党员建立武装,率队参与了“反满抗日大罢工”。
  接触进步人士 走上革命道路
  邢明(1901—1972年)出生于潍北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只读了九个月私塾,因生活所迫辍学,12岁时到烟台纩丝厂做童工。他白天劳作十六七个小时,晚上挤出时间坚持自学,为防止被工头发现,他用两个蚕盒把灯扣起,只借蚕盒小孔射出的少许光亮照明,刻苦读书。
  1923年,邢明从烟台回乡,到潍县城里文华馆半工半读,同时初步接触到医学知识。此时,他结识了中共早期革命者庄龙甲、王全斌等人,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立志救国救民。
  1925年,邢明目睹潍县北乡闹瘟疫,百姓大量死亡的惨象,决心从医救民。他先从古籍医书中抄验方,给百姓治病,后到固堤镇(现寒亭区固堤街道固堤村)“华东医院”当学徒。在老中医张范五等人的指导下,邢明进步很快,初步掌握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法,成为潍县北乡小有名气的乡村医生。
  1930年,邢明在潍北牟家温庄村(现寒亭区固堤街道牟家温庄村)开办“华东药房”,与当地中共党内进步人士秘密接触,进一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利用药房掩护我党同志开展地下工作,还常把药房收入交给党组织做活动经费,同年入党。
  参与筹划武装暴动 遭受通缉转战东北
  邢明遵照组织安排,以医生身份做掩护,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
  1931年秋,潍县中心县委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筹划武装暴动,仿照秋收起义建立工农红军。邢明积极参加筹款、买武器、准备医疗器械和药品、制定暴动计划等工作。
  1931年9月下旬,时任潍县县委委员的任玉书叛变投敌,带“捕共队”到潍北逮捕了共产党员管元新及积极分子20余人,白色恐怖笼罩着潍北一带。邢明临危不惧,继续参与筹划武装暴动。当年11月初,潍县中心县委派党员打入潍北寒亭、高里等地盐务处,并组织动员潍北固堤坫后、小官庄、码头、柳疃等村的几百名群众参加,计划于11月4日利用柳疃会举行暴动。原计划暴动成功后,马上组织队伍先到南山(指安丘山区一带)打游击,然后去河南、安徽与红军会合。不料暴动计划泄密,11月3日,国民党潍县警备队疯狂逮捕参与暴动人员,潍北一带的老共产党员耿寿图等被捕,邢明、牟芳苓、牟滨周、牟星桥等利用各种方式成功脱险。此后,邢明等人受到敌人通缉。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地下组织立即安排邢明等转移到辽宁安东(现丹东市)进行抗日革命斗争。
  一路讨饭到达安东 率队参加抗日罢工
  1931年冬,邢明化装成闯关东的难民,昼宿夜行,一路讨饭到达了安东,在乡村一位山东老乡家住了下来。他一边帮老乡干农活,一边多方打听寻找党组织。
  安东一带山东人较多,在老乡的帮助下,邢明在安东县城附近开办了“惠恒药房”,继续寻找党组织。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三省很快被日本鬼子占领,同时,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如火如荼,“安东人民抗日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相继成立,邢明利用这条线索,于1931年底与当地党组织接上了头。
  邢明在“惠恒药房”以行医为掩护,秘密发展党员,吸收积极分子参加抗日,组织抗日武装,为寻找时机组织起义、统一反攻做准备。短短几个月,一支近200人的秘密抗日武装形成了。
  这支抗日武装洋枪火炮很少,主要武器是大刀和红缨枪一类。他们长年活动在安东地区鸭绿江右岸的凤城、宽甸、下东沟、岫岩一带,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出去打击敌人,搅得日伪不得安宁。1932年春,邢明曾率队击落了一架日本飞机。
  1932年深秋,东北抗联计划攻打临江县城,邢明奉命率队配合作战,战友们纷纷立下誓言杀敌报国。某夜,抗日队伍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临江县城,拂晓时分,一声炮响,杀声震天,队伍砍断了城下的铁丝网,夺下了敌人的机关枪,战士们杀进城去与鬼子展开肉搏、巷战,整整打了两个多小时。天快亮时,战斗胜利结束,共杀死鬼子260多人,少数鬼子趁夜色逃窜。
  1935年7月,在时任大连地区党组织负责人林月樵组织领导下,邢明到“满化”等工厂进步工人中,号召工友们团结起来,为争取工作安全保障和要求厂方出资抚恤因劳动死亡的工人家属而斗争,并率队参加了“反满抗日大罢工”,3000多名工人连同地方抗日武装共4000多人,向日伪军警方发动包围和进攻。邢明参加了与日伪军警方的谈判,迫使警方释放了因罢工被捕的工人代表并赔礼道歉,并答应保证工人劳动安全,提高工人生活待遇,增加家属抚恤金等多项条件,取得了罢工的胜利。
  1935年后,敌人的镇压越来越残酷,飞机轰炸和地面围剿越来越严重。鬼子采取“三光”政策,用各种方式分化和瓦解我军内部,队伍中少数动摇分子投敌叛变,对党组织和队伍破坏很大。邢明将队伍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争,将大部分党员骨干分散隐蔽到农村,为日后发动更大的武装暴动积蓄力量。
  邢明则受东北局指派,于1937年10月初秘密潜回烟台,参与组织以烟台为中心的胶东地区武装起义。
  天福山起义任后勤指挥
  1937年12月15日,中共胶东领导人组织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新的中共胶东特委,邢明任委员。1937年12月24日天福山起义,邢明任后勤指挥,负责筹款、购买武器弹药、准备医疗器械和救治药品等工作。
  谈判争取联合抗日 任胶东特委委员筹划起义
  邢明回胶东不久,受中共北方局指派的北京学生林一山来到胶东。1937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派理琪到胶东成立领导机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组建和领导胶东抗日武装。
  其实,早在理琪来胶东前,胶东党组织就一直在酝酿武装起义,只是苦于领导没有到位,也没有找到机会。为了联合抗日,建立革命武装准备装备和力量,邢明在1937年10月底与党员王亮一起,从我党的一个地下联络站,烟潍路旁的初村集出发,化装成商人,坐车一直到了牟平城,勇闯戒备森严的国民党山东省第七区政训处,会见政训主任曲陵汉,与其商谈联合部队和武器一致抗日。经过一夜的艰苦谈判,对方只是口头上同意合作,但立场、观点、方法不一致,谈判破裂。邢明识破了曲陵汉要他们去见文登县长李疏英实为抓捕他们的阴谋,二人离开政训处,潜出牟平城。
  在一辆中型客车上,他们碰见了文登县政治处主任张某,在与其交谈中机智地套取了敌人在王疃集英武村包围我党开会干部并发生交战的情报。二人回去迅速将此汇报给党组织,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1937年12月15日晚,理琪、林一山、邢明来到文登县沟于家村(原胶东特委驻地,位于天福山西北部)召开会议。理琪传达了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成立了新的中共胶东特委,理琪任书记,林一山、邢明任委员,其他领导人还有吕志恒、张修己、张修竹、柳云光等。会议决定迅速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地点为天福山,时间为1937年12月24日,起义后成立的部队番号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以下简称第三军)。
  理琪任组织起义的总指挥,林一山任参谋,协助指挥,邢明任后勤指挥,留下负责筹款、设计赶制第三军大旗、赶写传单和标语,购买武器弹药、准备医疗器械和救治药品、组建战地医疗队,以防万一。其他人员分别到烟台、荣成、威海、牟平、海阳、蓬莱、黄县等地组织发动群众。
  玉皇庙前集结队伍 天福山起义后第三军成立
  12月24日,武装起义如期举行,参加起义的100多人先举行了庄严的起义仪式,接着分头宣传发动,扩大影响,壮大队伍。起义第一战目标:拿下牟平城。
  当天,天还未亮,胶东特委理琪、林一山、邢明,还有于得水、宋澄、王台等,就登上了天福山,在玉皇庙中煤油灯下,对起义的具体事项进行周密部署。
  临近中午时分,在天福山玉皇庙前场院的银杏树下,面对从周边各县聚集而来的80多名党员代表和抗日武装骨干组成的起义队伍,还有周边村庄闻讯而来的农民、学生和教员共几百人,理琪宣布起义仪式正式开始。首先他代表特委讲话,宣读讲解了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传达了山东省委的指示,号召“一切愿意抗日的群众,立即奋起抗战!”然后郑重宣布第三军正式成立,一面带有镰刀斧头标志的党旗和一面写有“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字样的军旗亮了出来。
  接着,林一山、柳远光就武装斗争和统战工作发表了演讲。起义队伍按一、二、三中队序列整齐排队,高呼抗日口号:“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抗战!”“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抗日救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呐喊声在天福山顶经久不息。
  胶东特委宣布:于得水为队长、宋澄为政治委员。第三军当时只有不足百人,不到50支枪。打算先在文登、牟平一带活动一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发动组织群众进行抗日宣传,下一步行动,待特委研究而定。
  在天福山起义的影响下,胶东各地相继发动了掖县(今莱州)玉皇顶起义,黄县(今龙口)、蓬莱等抗日武装起义,参加这些地方武装起义的有数百人,后来相继被编入第三军。
  第三军再整编 武装力量加强
  1938年1月15日,威海起义胜利,从威海拉来一部分部队带有不少武器弹药,与天福山起义部队合编,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一大队”(以下简称一大队)。
  不久,一大队把黄山集、王疃集和高村集的乡农学校(国民党消极抗日组织)解决了,打下了玉林集,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被俘的部分士兵自愿加入抗日队伍,相继成立了二大队和三大队。之后,理琪又派王亮到牟平、海阳一带成立了五大队。至1938年2月底,第三军很快发展到了800多人,500多支枪。
  ◎相关链接
  使用八路番号 统一抗日武装
  1938年9月18日,第三军在掖县沙河镇召开大会,将各地聚集而来的一万多人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使用八路军番号,统一了胶东人民抗日武装。这支队伍人人有枪,经历了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在一次次扩编、改编之后,从“五支队”到“五旅”,到建国初期,已发展为41、27、31、32四个军。这些部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南征北战,屡建战功,为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卓越贡献。迟浩田、李耀文、贾若瑜、张玉华、刘中华等老将军都在这些部队战斗、工作过。
  指导潍北起义 雷神庙遭围带队回援
  1938年1月下旬,中共胶东特委派邢明回潍县老家帮助指导武装起义。然而紧接着,胶东的牟平城被日军攻破,200多名敌军包围了雷神庙。邢明率领撤到南山的一大队和医疗担架队回援,从南面向雷神庙进攻,得以胜利突围。1938年3月,邢明被任命为第三军军法处处长。紧接着,他又安排了七、八支队整训,使得两支队伍的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回到潍北指导起义 选定在蔡家栏子村
  1938年1月下旬,中共胶东特委派邢明回潍县老家帮助指导武装起义。
  邢明与前来潍北领导起义的中共鲁东工委书记纪方华、时任潍县地下党负责人王一之等,先后在潍北华疃村栾善扬和栾信斋家多次秘密召开会议,共同商讨举行武装起义和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七支队(以下简称“七支队”)大计。
  邢明提出,要接受上次在潍北坫后村起义因靠近集镇、人多眼杂、准备出现疏漏而导致失败的教训,将起义地点选在距离鬼子邢家庙据点较远、村子大人口多、群众基础好的蔡家栏子村,得到大家同意。之后几天,他们又多次开会,详细研究组建队伍、筹集武器、起义时间、起义方式、行进路线等事宜。一切安排妥当,邢明奉命返回胶东。
  起义于1938年1月27日在蔡家栏子村成功举行,同时亮出旗帜,宣布成立七支队。
  带医疗队救治伤员 砸牢房救出革命者
  1938年2月3日,日军海军陆战队在烟台登陆,5日占领了牟平城,又分兵西犯,几天时间牟平以西地区就沦入敌手。面对日寇的嚣张气焰,第三军指战员义愤填膺,决定奇袭牟平城。
  2月12日傍晚,第三军司令员理琪、临时参谋长林一山率领第三军一大队(吕志恒率三、五大队作为预备队,暂时留守在后方),从崔家口出发,一夜急行军90多里,于次日拂晓前到达了牟平城南5里的小山冈。
  按照分工,邢明负责医疗队救护伤员,他将“惠卿药房”里的治伤药品全部拿出,用药房全部积蓄购买纱布和麻药等救治物品,包装好医疗器械,自制8副担架,装了满满两马车,召集正在培训的学员和药房学徒近20人组成医护队,提前进行了现场救护培训练习,跟随部队准时到达牟平前线参战。
  2月13日上午,指挥员一声令下,与提前潜入城中的便衣队员们里应外合发起冲锋,战士们分别从东、南、西门杀入城中,至上午11点战斗胜利结束,俘虏伪县长宋健吾、伪公安局长王紫岩及伪军汉奸70多名,缴枪近百支。
  战斗中,邢明亲率一小队战士攻进了牟平县监狱,砸开牢房,解救出40多名被关押的政治犯和革命群众。
  雷神庙遭日寇包围 带队回援胜利突围
  1938年2月13日下午,参战部队刚刚撤出牟平城,抬着伤员押着俘虏向城南转移,走到城东南三里处的王贺庄村停下休息用饭。这时,理琪、林一山、孙端夫、宋澄、杜梓林等干部来到距村有一里多远的雷神庙中开会,边吃饭边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开会时敌机三次临空侦察,未引起我方警惕。忽然,庙外枪声大作,此时,黄压压的一片鬼子已经把雷神庙包围了。原来,驻烟台的日本鬼子大本营得知牟平城遭袭被攻破,经过飞机侦察发现了我部队休息的地方,立刻调集海军陆战队、陆军和伪军一共600多人乘汽车直扑牟平。
  敌人先把雷神庙与住在村里的一大队主力用火力隔离开来,其中200多人包围了雷神庙。在大量敌人的猛攻之下,一大队主力抬着伤员且战且退转移到了南山地带。庙内此时有保卫人员、工作人员及部分前来送饭的当地群众,共计20多人,这部分人中只有理琪、林一山、孙端夫、宋澄、杜梓林、胡秀山等七八个人具有实际作战经验,且枪支弹药有限,还有黄在、夏来两名女同志。
  面对庙外200多名日本鬼子的包围进攻,理琪在院子里跑动指挥,边指挥边动员:“同志们不要慌,要坚守阵地,节省子弹,瞄准敌人再打,要保存力量,坚持到天黑后突围!”他沉着地组织干部战士把住大门、占领房顶,分别打退了敌人从院门、窗户、房顶、院墙的进攻,激战近4个小时。
  庙内杜梓林、胡秀山光荣牺牲;理琪肚子中了3枪,肠子都流了出来,处于半昏迷状态,仍坚持指挥战斗;林一山多处负伤不下火线,其他十几名同志也已负伤,大家顽强地坚持战斗,先后打退了敌人的3次进攻,一直打到傍晚时分,毙伤敌人100多人,硬是将敌人堵在了庙门之外。
  天黑时,下起了大雪,突然庙外响起密集的枪声,庙内战士们乘机向外猛突,里应外合,突围而出。原来是邢明率领撤到南山的一大队战士和医疗担架队回援,从南面向雷神庙进攻解围;友军国民党游击队张建勋部也赶过来,从东面向牟平城发动进攻。敌人不明情况,不敢恋战,撤兵而退。此时,理琪已经昏迷不省,邢明、孙端夫、宋澄将他就近安排到西南二里远的杨岚村抢救,组织担架队抬着其他伤员连夜撤回崔家口。邢明和部分护理人员、警卫人员留下抢救。理琪终因负伤时间太长,流血过多,待次日清晨一大队派担架队赶来迎接时,已光荣牺牲,终年30岁。
  雷神庙战斗,杀死杀伤鬼子100多名,最后胜利突围,我军也付出了牺牲4人,负伤8人的代价。
  在胶东特委对雷神庙战斗的总结会上,邢明被赞誉立了大功。
  雷神庙一战后,邢明带队去威海城缴了国民党地方武装孙喜国部队的枪,端了日本鬼子的据点,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补充进第三军一大队。
  任第三军军法处长 整顿部队加强战斗力
  1938年3月,第三军为了整顿军纪,提高部队战斗力,设立了军法处,邢明被任命为军法处长。
  第三军在打下牟平城取得雷神庙战斗胜利后,向西胶东腹地挺进,开辟新的根据地,沿途吸收各地抗日武装力量。随着掖县、黄县、威海、蓬莱等地武装起义的相继举行,各地抗日武装纷纷来投靠,部队迅速壮大。至1938年5月,第三军已经发展到3000多人,成为整个胶东地区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部队来自各个方面,成分复杂,思想混乱,军容军纪不整,结构体系不完整,缺乏统一组织指挥,各部自成一体,各行其是,迫切需要进行思想教育、组织整顿和军事训练,严明纪律,提高整体素质,增强战斗力。
  邢明上任后,面对周边敌情复杂,战斗不断,部队经常变换驻地等客观情况,采取边转移边整顿、边战斗边整顿的办法。他白天化装成老百姓、小商贩,穿行于各支部队所驻村庄,晚上召集干部战士进行政治学习、思想教育,为各支部队配备了政治教官、军训教官、文化教官,号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文化,在战斗中学习军事技术。广大战士在思想、纪律、军事技术等方面进步很大,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得到明显提高。
  调配七八支队整训 更换武器提高战斗力
  1938年3月,掖县的玉皇顶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成立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以下简称“三支队”),在郑耀南、王仁斋、周亚泉等人的领导下,队伍发展十分迅速,仅几个月就发展到3700多人。
  1938年3月底,为加强对三支队的领导,全面掌握三支队情况,中共掖县县委与胶东特委接通关系,胶东特委派副书记吕志恒、第三军军法处长邢明来到掖县,听取郑耀南等的汇报,对三支队的工作进行考察。
  此时,邢明指导蔡家栏子村武装起义时成立的七支队和寿光牛头镇马保三八支队正在昌邑瓦城集结。两支队伍由于成立时间短,战士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水平及战斗素质低,军纪涣散,武器装备差,再加上潍北地方反动势力强大,这两支部队战斗生存都很困难。
  七、八支队得知邢明到了掖县,当即派人赶去向邢明汇报了七、八支队成立以来在当地开展武装斗争的困难状况。邢明请示胶东特委,急调七、八支队东进掖县进行整训和武装配备。
  邢明为整训这两支部队做了大量工作,解决了地方派系思想,整合了领导班子和机构编制,配备了军事技术干部,为全体战士统一配备了军服,更换了武器,请正规部队军事干部进行了严格的军事技术训练,并让他们参加战斗,进行了实战锻炼,部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当时七、八支队约1700人,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掖县的三支队赠送了2000套军服和5000元军饷。七、八支队稍加休息后即开往黄县进行整训。群众见到这支武装整肃、生活艰苦、纪律严明、态度和蔼的部队,无不啧啧称赞。他们走到黄山馆时曾遭到栖霞顽军刘万岭的偷袭,刘部当即被击溃。七、八支队到龙口争取了海关税务队起义,收编龙口公安局的武装,得了2挺英式气压重机枪、4门迫击炮及其它武器,大大改善了装备。七、八支队还帮助第三军四路整编了国民党王京宋的部队,夺取了黄县城,扩大了党和八路军的政治影响。
  ◎相关链接
  认定奋斗目标 带动全家革命
  在邢明的影响和教育下,三个弟弟和妻子也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
  邢明二弟邢光沐(谋),原名邢立东。1927年参加革命,1931年入党,曾任潍县赤卫队副大队长,受我党派遣打入西北军任副大队长。1932年10月身份暴露,在河北张家口牺牲,时年24岁;三弟邢光谱,原名邢开东,1932年参加革命,参加过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曾带领部队参加过潍县战役,全国解放后任山东省委青岛疗养院副院长、青岛结核病医院副院长等职;四弟邢明东,16岁离家奔胶东寻找大哥,途中被叛徒认出并向敌人告密,作为“赤匪”家属被关进青岛监狱,受尽折磨致死。
  妻子宋元清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直担任村妇救会长,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一次她化装成男人,晚上步行50多里地到潍北的固堤场村送情报,在她的帮助下,同志们躲过了敌人的偷袭。日伪汉奸恨不得将邢明全家斩尽杀绝。1941年秋某晚,3颗炮弹从鬼子据点邢家庙向邢明家发射,一颗未爆炸,一颗打歪,一颗炸坏他家的房屋西山,幸亏家人早已转移才没有人员伤亡。敌人又悬赏500现大洋买宋元清和儿子邢万照的人头,在组织和乡亲们的保护下,一年多的悬赏期内,敌人始终没有得逞。
  1947年冬的一个晚上,还乡团头子邢汉东率人到村里抓人,宋元清挨户到党员和进步群众家送信动员转移,她最后一个离开村庄,出村不远就被追来的两个国民党兵抓住,准备将她押送潍县城。路过固堤街一家饭店时,宋元清对押她的敌兵说:“天又黑又冷,你们当差也不容易,进饭店吃点东西好赶路,我一个妇道人家跑不了。”宋元清知道饭店老板是自己人,“老板”心领神会,做了好菜,极力劝敌兵多喝酒,两人很快喝醉了。宋元清乘机逃脱,她又返回村牵走群众的三头黄牛,冒着大雪向固堤西南方向的安固村逃跑,躲在安固村北墓地的一个空墓穴里,一藏就是3天,在进步群众的保护下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固堤区公所在温庄召开庆功大会,发给她“勇夺黄牛女英雄”锦旗一面。全国解放后,宋元清一直担任村妇女主任,直至去世。
  潍县大队保卫渤海走廊
  1940年10月,中共胶东特委派邢明回到昌潍重建县委。1941年1月,邢明任潍县县委书记。1941年春,58人的潍县县大队成立,邢明兼任县大队政委,转战潍北与日伪军顽强作战,逐步打开了抗日局面。潍县县委和县大队一次次击退敌人的入侵骚扰,保证了渤海走廊这一红色交通线的安全畅通。
  回到家乡潍北 组建潍县县委
  1940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昌潍中心县委书记宋熙来被捕牺牲,昌潍地区党的工作陷入瘫痪,与中央联系的渤海走廊时断时续,物资和人员交通安全受到威胁。此时,我党胶东特委、西海地委立即委派邢明、黄海岩等回昌潍重建县委。
  1941年1月,胶东特委根据邢明的建议,决定撤销昌潍中心县委,成立潍县、昌邑两个县委,邢明任潍县县委书记,张青树任昌邑县委代书记。
  邢明回到潍县后重建基层党组织,并带队铲除了叛徒。1941年1月底,在潍县北部西利渔村的一名党员家中,潍县县委领导机构宣布成立。
  县委成立之初,一切活动都在“地下”进行,几乎没人在屋子里睡过觉,活动都是在野外草丛、破寺庙、盐碱地里隐蔽进行。他们一起吃秕高粱、龙须菜种子、喝咸水,不分昼夜地工作,很快建立了潍县及所属各区的基层党组织,确保潍北这片狭小的抗日根据地掌握在我党的手中。
  1941年3月,潍县县委在潍北西利渔村宣布成立县政府。
  拉起抗日队伍 收集地方情报
  抗战初期,位于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沿海地区有一块长条形状的抗日根据地,是胶东抗日根据地通往鲁中、转去陕北延安的红色交通线,俗称“渤海走廊”,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央和省委派赴胶东的党政军干部,必须经过这里转去胶东;胶东的机要情报,以及黄金、武器、药品等军需物资,也必须经过这里转送省委和延安。
  1941年春,邢明和潍县县委一班人认真总结分析了潍北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决定组建起一支革命武装,打击日伪顽对渤海走廊的侵害蚕食。
  几日后,县委派人从潍县中南部地区秘密动员了80多名党员和进步青年赴潍北,正式编为昌潍游击大队第三中队,赴大泽山地区整训,配备了枪支弹药,再将队伍带回潍北,重点以昌邑北部为中心从事抗日斗争。
  后来根据形势发展,县委将第三中队部分战斗主力调回潍县,联络部分原七支队没去胶东的战士参加,正式成立潍县县大队,共58人,下设一个中队。从此,县大队活跃在潍北沿海的东利渔、西利渔、央子、固堤场村一带。
  日伪军控制着潍县城、坊子、寒亭、固堤等重要城镇,其余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顽固派厉文礼部和山东保安十五旅张景月部占据,他们总想找机会消灭刚组建的县大队。潍县县大队和昌邑县大队互相配合,积极与敌对势力展开了斗争,取得了一次次胜利。
  日寇占领潍县不久,就在固堤街北侧的制高点邢家庙安上了据点。邢家庙向北是广大的潍北地区,由我党抗日武装控制;向南是潍县城,由日伪军占领。
  邢明派地下党情报员李玉成以炊事员身份做掩护进入邢家庙鬼子据点,李玉成把情报送给在日方干便衣的地下党情报员刘学修,刘学修再送给在固堤街以开大烟馆为掩护的情报员刘盛元,最后交给潍县党组织。李玉成还设法向外偷送子弹,武装队伍。地下同志源源不断地送来情报和弹药,为保卫渤海走廊、巩固北部根据地作出卓有成效的工作。直到1942年4月,李玉成被鬼子发现,惨遭杀害。
  亲临部队指挥 保卫渤海走廊
  1941年春天,日伪在潍县北部的蔡家栏子等村设据点,又企图在潍北大湾口重建据点,在周围建立卫星据点,妄图使渤海走廊受阻。
  潍县县委和县大队运用多种游击战法与日伪顽军周旋,邢明每次亲自指挥作战。县大队出没于河湾巷汊、街头屋顶、青纱帐,扰乱打击敌人。蔡家栏子据点离“走廊”最近,威胁最大。驻在这里的顽三支队强迫百姓挖沟修堡,天天上工,不去就抓,轻则打,重则杀。县大队深入据点周围各村,劝阻群众不给汉奸卖命,同时让保长向敌人报告“八路军来了,群众不敢出村”,弄得敌人从春到夏也没把工事修好。鬼子新建的据点,县大队“不等安下,立即拔掉”。
  1941年6月,顽三支队派两个连窜到离蔡家栏子三华里的李家官庄砍树、弄砖修筑工事。县大队不久就攻进李家官庄,毙敌30多人,将其赶出村子。7月上旬,厉文礼部一个支队又窜到常寨村设据点,开工没几天就被县大队利用晚上连锅端掉。县大队还缴获了两挺机枪和60多支步枪,俘虏70多人。
  不久,潍县县委又相继成立特务队、巡逻队,组织各村民兵参加战斗,渤海走廊的交通越来越畅通。1941年2月下旬,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许世友率部经此赶赴胶东。邢明率县大队动员沿途20多个村的民兵参战,白天公开巡逻,晚上蹲点设伏,并到敌人据点周围造势袭扰,吓得敌人不敢出门,保证了八路军队伍安全通过。4年间,有2400多名中共官兵经过渤海走廊,往返于胶东和清河之间。
  1942年3月,邢明完成任务,奉命调回胶东地区,投入新的战斗。
  三支部队配合 打退敌人进攻
  1941年6月,张景月部400余人入侵潍北,将驻在大湾口村的潍县县大队和昌邑县大队二中队共100余人团团包围。邢明指挥两地武装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守住了村庄。
  当天晚上,恰巧胶东五旅交通营的一个连路过此地,随即投入战斗。第二天,敌人发动新的进攻,我方三支部队整整打了一天一夜,将敌打退,致敌死伤100余人。
  1941年7月,厉文礼部一个支队进犯县大队驻地蔡家栏子村,县大队打死打伤敌人20余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此,各路敌人对潍县县大队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冒犯。
  当月,为了进一步巩固潍北抗日根据地,邢明向胶东区党委求援,胶东西海军分区从招远县独立营调一个连到潍县,成立县大队二中队。当年10月,田夫从昌邑调任潍县县大队任副大队长,两个中队合编为一个中队,杨显尧任中队长。从此,县大队各个方面逐渐走向正规,潍北抗日根据地日趋稳固。
  筹建四家医院服务前方
  1937年10月,邢明根据中共东北局安排,回到胶东,在文登县开办“惠卿药房”。1940年冬,邢明担任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卫生部长。鬼子扫荡时,他带领几百人的伤病员和担架队与敌人周旋转战40多天,直到反“扫荡”胜利。1945年底,邢明负责筹建“胶东国际和平医院”,组织突击队昼夜施工,不到一年的时间,“胶东国际和平医院”建成。
  创立胶东医疗体系 培训大量医护人员
  1937年10月,邢明根据中共东北局安排,回到胶东,在文登县开办“惠卿药房”,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培养医护人员,购置医疗设备。
  1938年8月,邢明以“惠卿药房”现有的医护人员、药物及医疗器械为基础,通过党组织,从美国人艾本伟在烟台黄县办的“怀麟医院”争取了一批医务人员。随后,又从烟台动员一批医务人员入伍,创建了八路军胶东部队的第一个后方医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邢明带领医护人员坚持钻研医疗技术。后方医院驻莱阳时,由于日伪军对解放区残酷封锁,致使药物奇缺,邢明就带领医务人员上山采药,用中医中药为伤病员治病,研碎鸡蛋壳补钙、玉米须煎水做利尿剂、将马齿苋捣烂取汁消炎等,这些验方在当地予以推广,解决了药品不足的困难。
  1940年始,胶东各地抗日武装对日伪军进行反击,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时,邢明一方面大量培养医护人员,另一方面奔波于胶东各地,协调当地党组织就地选址,先后组建了胶东公立医院、东海医院、南海医院。
  1941年到1944年抗战最艰苦的阶段,邢明在莱州建立了西海地下医院,在日军眼皮底下用两厢房当消毒间,用做饭用的大锅为医疗器械、纱布等消毒,土法制药……西海地下医院成功救治了2000多名伤病员。邢明陆续组织这四家医院开赴前方,使胶东成为抗战时期全国各大根据地中医疗机构规模最大、最完善的地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邢明充分利用胶东比较完善的医疗体系,先后举办7期规模较大的医务培训班。
  1947年,邢明从胶东各医院抽掉部分骨干力量,组建了两个医疗科,配备医护人员携带设备、药品随军南下,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邢明担任第三军卫生部部长、后方医院院长、胶东行署卫生局局长、胶东军区卫生部部长期间,还组织数个医疗队、大批医护人员奔赴乳山、海阳、荣城、文登一带广大农村,治疗由于战争带来的回归热、疟疾、痢疾、黑热病等疾病,为大量农村群众治好了病,邢明被胶东群众称为“邢神医”。
  取得国际人道援助 负责筹建和平医院
  抗日战争结束后,联合国救济总署出于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决定在中共控制的解放区援建一处综合医院,规定必须以“国际和平医院”的名义作为投放目标。该院建成后,主要用于预防和救治广大农村由于战争带来的各种流行疾病,也可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救治战争伤员。
  经周恩来亲自过问,董必武外交交涉,为确保援助资金、物资用于建成的医院,联合国救济总署将承建事宜交给国际和平人士宋庆龄负责。宋庆龄对抗战期间胶东医疗卫生状况早就有所耳闻,决定将医院建在胶东,命名为“胶东国际和平医院”。
  1945年底,在建院之前,两名意大利籍共产党员手持董必武介绍信,找到胶东行署主任曹漫之,商讨国际和平医院的筹建事宜,宋庆龄也从香港写信致中共胶东区委,对筹建胶东和平医院提出了具体要求。胶东区委决定将医院建在栖霞的英灵山下,把筹建工作交给时任胶东区委卫生部长的邢明负责。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医院建设任务,邢明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发动广大军民齐上阵。他亲自设计图纸,组织突击队昼夜施工,重要工段亲自把关,确保建设质量。
  1946年夏秋季节,工程尚未就绪,联合国救济总署就要发放救济物资。总署代表与我方进行接受物资的谈判时问:“胶东有国际和平医院吗?”胶东行署烟台外事办公厅负责人宫尚行说:“有!”于是他们决定派飞机侦查验收后发放物资。宫尚行与邢明研究布置接受验收准备,突击刻制了医院公章。这年10月的一个夜晚,医院大楼正中上方竖排的“胶东国际和平医院”8个浮雕大字在汽灯映照下格外醒目,当夜一架飞机在医院上空盘旋了几个来回飞走了。不久,一大批救济物资发放下来,有药品、医疗器械、衣物、食品、劳动工具等。
  1947年国民党进攻胶东,医院遭到袭击破坏,此后几经修复、扩建,至新中国诞生之前,已装备成400余张床位、设备先进、当时胶东最好的医院。不久,邢明从胶东各医院抽调医疗和护理骨干充实进来,他兼任院长,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正式挂牌收治各种病号。
  解放战争期间,邢明又兼任胶东军区卫生部长。意大利籍共产党员医疗队奔赴胶东,曾在胶东国际和平医院参与救治我军伤病员。
  建国前夕,邢明在该医院亲自操刀,为一位部队首长切除一个十多斤重的肿瘤。1950年,胶东国际和平医院改称胶东军区肺病疗养院,1952年又改称山东省卫生厅医药局第六康复医院。1953年,该院迁往泰安,留下的部分改称为烟台地区桃村中心医院。1958年,该院与栖霞四中互换地址,至今一直是栖霞四中驻地。
  ◎相关链接
  妥善处理器械 带领伤员转移
  1940年冬,日军在胶东进行拉网式大“扫荡”,逼近在乳山一带的后方医院,邢明奉命负责整个医院医疗设备和400多名伤病员的安全转移。组织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连同部队派来的一个加强排的保护兵力,科学分工,连夜奋战,分类包装装箱贵重医疗器械。带不走的就地掩埋,一般性器械改装成日常家庭用品藏在老百姓家中,携带必需的药品和粮食;对伤病员紧急包扎处理,连夜成立担架队,按负伤轻重分组确定行走方式。
  医生、护士对伤病员分工包干,包检查病情,包伤病处理,包行进途中不掉队不分散,对各组医护人员及伤病员进行登记;将保卫人员分成三队,战士负责前队开路侦察,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配发武器负责殿后保护,给部分轻伤战士和有战斗经验的医护人员配发武器,确保一个不少地将伤病员带出敌人包围圈。
  邢明带领几百人的伤病员和担架队与敌展开了游击战。他们夜行昼宿,转战山沟密林,与敌周旋40多天,直到反“扫荡”胜利,没有丢掉一名伤病员。邢明被上级通报表扬为“领导有方”,并奖励怀表一块。邢明把这块表一直戴在身上,伴随他南征北战。他的经验在胶东各地部队推广,尤其是在1942年对付日本鬼子大扫荡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配合接管青岛医疗单位
  。
  在解放青岛中,邢明受命动员胶东军区医疗卫生力量提供支援。进军上海后,他以身作则,与广大官兵打成一片,从不搞半点特殊。在治理淮河的战役中,邢明担任治淮委员会卫生处处长,抱病奔赴治淮前线。
  任纪检委高级专员 带队支援解放青岛
  1945年12月,山东分局与北上的华中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东局,统一领导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的党政工作。邢明任华东局纪律检察委员会高级专员,负责华东地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军队纪律检察整顿工作,兼任胶东区委卫生部长。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的主力大部被歼,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解放,山东境内只有青岛、即墨及长山列岛仍被国民党军队所盘踞。
  1949年4月2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山东军区发起青即战役,解放青岛。1949年5月初至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第三十二军和胶东部队联合作战,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战斗,解放青岛。
  在解放青岛的过程中,邢明受命组织动员胶东军区,主要是烟台地区的医疗卫生力量提供支援。当时胶东地区经过抗战期间多年的建设和实战应用,各级机构比较健全,医院数量多、医疗设备先进、医务人员技术高、队伍壮大,与延安地区一起成为全国两大解放区医疗基地之一。组织安排从胶东烟台地区各大医院中抽出一半以上的医疗护理力量,成立了两个战地医院负责前线战场救护,两个后方医院负责处理重伤人员。邢明亲自将四个医疗队送到青岛战役前线指挥部,被时任三十二军军长的谭希林、政委彭林赞扬“关键时候,雪中送炭”,医疗队跟随作战部队向前推进,救治了大量伤员,为取得解放青岛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青岛解放后,邢明先随青岛军管会接管青岛,帮助接管安排青岛医疗卫生事务。邢明配合接管的医疗单位有:全市市立医院、市民医院、传染病院、妇幼保健院、麻疯病防治院、第九防疫医院六处公立医院和花柳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两处专科病防治所,还有5处乡卫生所。针对青(岛)、胶(州)、即(墨)一带医疗基础较差的情况,邢明将参加青岛战役的部分医生护士留下,充实到青岛几个主要医院。邢明曾组织青岛全市各大医院医务人员深入乡村,开展义务诊疗,普及医疗科学知识;在青岛全市开展妇幼保健卫生知识宣传,建立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培训妇幼专业人员,大力防治妇女常见病、多发病。
  随军奔赴上海 视察军纪整顿官兵作风
  1949年12月,邢明完成接管青岛任务赴上海,参与华东局接管上海的繁重工作。邢明作为主管纪律检察的华东局领导,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艰苦朴素,与广大官兵打成一片,从不搞半点特殊。
  他穿一件破了领子和袖口的旧棉袄穿行于上海各部队驻地之间视察军纪,整顿作风,要求部队官兵模范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走在街道巷间,市民谁也想不到他是一名华东局的领导干部。他还风趣地说:“市民认不出我来,那么敌特也认不出我来。”他与一线士兵共吃一锅饭,曾经与士兵两人吃了一碗面条充饥,算是一顿中午饭;身上的破棉袄实在没法穿了,就在外面套上一件旧单衣,“反而更暖和”。由于日夜操劳,顾不上休息,营养不良,邢明曾经晕倒在马路上,陈毅亲自带人将他接到军管会。
  按照分工,邢明还接管了上海市的医疗卫生工作,为上海市医疗卫生机构尽快步入正轨、保证广大市民就医,稳定人心、增强市民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与淮河治理 病中坚持工作鞠躬尽瘁
  全国解放后,邢明先后担任华东治淮委员会卫生处处长、全国红十字会医院第一任院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妇幼保健处处长等职。他不顾早已发现的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带病坚持工作,奔走于华东各省各地,全身心投入到群众性防病治病工作中。
  长期以来,由于战乱和国民党腐败无能,淮河水灾问题始终未能解决,1950年,淮河一场洪水不期而遇,安徽、河南、江苏多地受灾,华东局第一时间派出救灾领导小组查看灾情,动员安徽、河南、江苏三地300万民工上阵,打响了治理淮河的战役。
  邢明担任治淮委员会卫生处处长,抱病奔赴治淮前线。他针对当时民工众多,居住集中,容易爆发流行疾病的情况,撰写了《做好治淮卫生工作》的文章,发表在1950年11月27日的《皖北日报》上,提出了“统一所有卫生力量,围绕工程计划,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预防治疗紧密结合,确保淮河流域人民身体健康,保证工程任务胜利完成”的治淮卫生工作总方针,带领卫生处各级卫生组织,领导皖北地方各级卫生机构,深入工地和灾区查看疫情,一年内就在皖北一带组织预防注射340余万人次,医疗抢救病人50余万人次。期间,他还调查总结了胶东栖霞县治疗“回归热”的实践经验,撰写了《甘汞可治回归热》的专题报道,发表在《皖北日报》上,这一治疗经验在治淮民工中得到广泛推广,对治疗控制回归热蔓延起到了很大作用。邢明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丰富的卫生工作经验,以及精湛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受到了治淮委员会主任曾山的高度评价。
  1955年2月,邢明因疲劳过度病情加重,华东局一再说服动员,他才住到中央组织部青岛疗养院疗养,组织认定享受正军部级待遇。1972年7月,邢明因心脏病复发病情恶化,经多方抢救仍未挽回其生命,于当月20日去世,享年71岁。邢明去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嘱,把他毕生省吃俭用积攒下的11603.62元存款,全部交给了青岛市委组织部,作为他的最后一次党费。邢明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抗日老战士终生革命,献身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无私胸怀和高尚情操。
  本期图片由邢杰、何晓敏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