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4:58
鄌郚总编

潍坊电影往事

  潍坊晚报人文潍坊总第119期--潍坊电影往事
  潍坊电影往事
  2013年12月1日
  电影,被称作光与影的艺术,融合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摄影等各种艺术的成就与经验,深受喜爱。自1895年世界第一部电影诞生以来,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见证并记录着历史与现实,进步与变革,苦难和辉煌……1905年,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上映,从此,中国电影人一直不懈探索,一部部优秀的影片不断见诸银幕。其中,也有在潍坊拍摄、反映潍坊风土人情、潍坊人参与拍摄的影片,在这里我们选取7部逐一回顾,让读者了解电影人付诸心血和智慧的创作过程及背后的故事,重温记忆深处那些经典的情节与片断。
  ............................................................................
  潍坊历史上第一部影片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厉文礼任潍县县长时,拍摄了一部无声黑白纪录影片,片名为《潍县大观》,该影片全长1650米,放映55分钟,这是潍县第一部纪录影片。此部影片记录了当时潍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情况,该部影片是难得的历史影像档案,也是研究民国时期潍县的人文景观、乡风民俗的宝贵资料。
  全国少有山东独存的黑白纪录片
  1934年,身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榘,在山东省执政已有四载,深得蒋介石信任。为了展示自己的政绩,宣传扩大山东在全国的影响,他决定拍摄一部名为《山东大观》的影片。影片内容主要是介绍省内几个有名的市县概况。潍县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在潍县主政的是县长厉文礼。为了宣传潍县,同时也为了炫耀自己治理潍县的政绩,便从上海高薪聘请了摄影师,历经几个月的时间,于1935年拍成了一部全长1650米、可放映55分钟的黑白无声纪录影片《潍县大观》。该片全面介绍了潍县城市建设、经贸、工商、文教以及民俗等方面的情况。
  反映地方城镇发展面貌的纪录影片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很少,据史载,在全国只有《北平大观》等,在山东省也仅有《潍县大观》、《青岛大观》等。而到如今,《北平大观》、《青岛大观》等影片的拷贝都难以找到,似乎保存至今的唯有《潍县大观》这一部,这就更显出它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真实记录潍县县城的主要建筑物
  《潍县大观》首先展示了潍县城市建设的情况,并真实记录了当时潍县城镇的主要建筑物。影片中有“东莱首邑”的石坊、有潍县县政府横额的大门、有上刻“北海名区”的二门和守卫森严的县大堂。尤其是有新建的朝阳桥。朝阳桥是一座连接城里和东关的主要桥梁。原来有一座小木桥相通,常因河水泛滥而冲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大桥。影片中有该桥落成时,厉文礼等人上桥视察和警察自行车队骑车过大桥的镜头。记者了解到,朝阳桥于1934年8月10日建成,即后来的若飞桥,1973年改建为东风桥,1996年拓建为现在的亚星桥。
  记者看到,影片中的朝阳桥上,人流熙攘。镜头远处,是高高耸立的哥特式大钟楼。作为朝阳桥的“配套”工程,钟楼于朝阳桥建成不久也告竣工。建朝阳桥时,拆除了朝阳门的瓮城和城楼,随后在保留的朝阳门楼台之上,建了钟楼。《潍县大观》中称,“钟建于东门城上,民国二十四年落成,计时鸣钟,声达数里”。钟楼的底座,依然是原来砌有拱形门洞的朝阳门。在古老的城墙上,矗立着一座欧式建筑,土洋结合,可谓一大奇景。而影片中所记录的通济桥、自来水蓄水池、大马路(今和平路南段)等,以及文昌阁、中山路等等也都体现了当时潍县城市的建设情况。
  南坝崖街商号林立繁华景象入镜
  《潍县大观》还拍摄了多组潍县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的镜头。
  影片中一座座二层小楼临街而立,街上人流不断,有肩背手挎的,有骑车而行的,还有推车的、挑担的。近处一商铺山墙上,贴有大幅广告画。这段场景,拍摄于刚刚翻修扩建不久的南坝崖街。坝崖街为今和平路福寿西街至胜利西街段,又以朝阳桥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南坝崖街是城里通往火车站的主要道路,扩建之前,路面狭窄,坎坷不平,特别是街的最南端,蒿草丛生,时有野狗白骨,极为荒凉。朝阳桥开建后,南坝崖街扩建工程也随即展开,之后南坝崖发展成为潍县最繁华热闹的商业区。
  建成后的南坝崖街青石铺路,宽阔平坦,商肆林立,人气旺盛。南坝崖街南端建有一欧式风格跨街大门,上嵌厉文礼亲笔题字,南面为“坝崖大街”,北面为“表海雄风”,《潍县大观》摄影师专门为“表海雄风”拍了一个特写镜头。当时的南坝崖有大小商铺近300多家,还有戏院影院等多家娱乐场所。
  影片《潍县大观》展现了南坝崖街商号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从镜头上人们看到大街两侧商店毗邻,商家布幌随风飘曳,来来往往人流如织,俨然似如今的商业步行街。
  工业商贸文化教育 相关资料记录在内
  除了真实记录潍县城主要建筑,体现潍县经济商贸繁荣情况,《潍县大观》还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潍县新兴工业企业发展的情况。20世纪30年代是潍县的工业发展时期。影片以大量篇幅记录了潍县较大的工厂及经理、厂址、产品、生产过程等。映出的有:华丰机器厂经理滕虎忱、副经理丁执庸和厂址、产品及工人做工、放工情况;信丰染印公司总经理武伯平、经理尹焕斋、厂长郭履平和产品包装、出库、运输及工厂外貌、废水池等;惠丰火柴厂经理丁子明和火柴制造及操作熟练的女工等;德信亨织布工厂经理王绍禹及营业繁忙情况,上海公司经理刘英民及黄烟收购加工情况;同盛铁厂工人炼铁铸锅情况以及裕鲁颜料有限公司、华东制革厂、元聚漂染工厂、大华染织工厂、华德颜料公司等的情况。影片还介绍了工商界知名人士胡镜心等。
  影片还拍摄了潍县文化教育发展的情形。记录了潍县政要和商绅名士游览十笏园的场景,还重点介绍了玉清宫等潍县的寺庙等文化遗存。映出了县立初级中学、县立文庙小学、私立继志小学、群化小学等师生上课的情况,以及学生打篮球、表演体操、拳击和幼稚园儿童打滑梯的镜头,还介绍了潍县文教界的知名人士。影片最后映出了潍县驻军活动的情况。此外,还有地主收租、农民交粮、民众生活等一系列镜头。
  总体来说,《潍县大观》真实地记录了潍县古城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工业及城市建设等面貌,让人们目睹了20世纪30年代潍县的城镇建设、工业发展、商贸集市、文化教育以及风土人情等多方面情况,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是难得的历史影像档案,也是研究民国时期潍县的人文景观、乡风民俗的宝贵资料。  本报记者 王路欣
  风筝文化贯穿影片始终
  说起潍坊的电影,首部反映潍坊“风筝文化”且外景地全部取自潍坊的电影自然不能被忽略——张子恩导演的《神凤威龙》。《神凤威龙》自1987年冬开拍,一直到次年5月份才拍摄结束。在这短短90分钟的电影中,你不仅可以看到白浪河、十笏园、北下河街道等熟悉的场景,而且风筝、嵌银、年画、核雕等潍坊民俗文化也被搬上了银幕。10月17日,记者采访了《神凤威龙》电影剧本的主笔韩钟亮,虽然电影拍摄已经时隔多年,但是他对这部电影仍然印象深刻。
  演职员专业投资超百万元堪称大手笔
  1987年9月,韩钟亮主笔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龙的年》(后改名为《神凤威龙》),经西安电影制片厂报请国家文化部电影局批准,决定投入拍摄。该剧的时代背景是1940年(农历龙年)硝烟弥漫的老潍县城,讲述的是龙年春节前后,在山东潍县,“风筝王”杜溪春、“刺绣王”明月、核雕大师考超然等一帮民间艺人,与日寇和汉奸们英勇抗争的故事。
  韩钟亮告诉记者,《神凤威龙》是当时一部“大手笔”的电影。“这部电影投资在100多万元,当时一般的电影投资也就60多万元。”韩钟亮说,剧组所用的设备、道具、服饰等足足拉了五六车皮,连同演职人员一起,千里迢迢从西安来到潍坊。
  说起这五六车皮物品,韩钟亮说这中间还有个有意思的小插曲。“这些物品里面包括一些崭新的戏服,由于太新的衣服用来拍戏的话,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所以演员们不得已采取了一种‘新衣做旧’的办法。”所谓“新衣做旧”,就是将新衣服放到地上,演职人员用脚将新衣服踩旧。“当时踩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心疼,但是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只好踩了。”韩钟亮说。
  《神凤威龙》不仅仅物资充沛,演职员团队也是非常专业,孙松、高宝宝等当今知名演员均在列。韩钟亮介绍,当时的灯光、美工、道具等,都是电影《红高粱》的原班职员。“除了演员不一样外,别的团队都跟《红高粱》一样。”此外,该片的拍摄还得到了当时潍坊市领导的支持,时任潍坊市委副书记的齐乃贵亲自过问,时任市委副秘书长的李国忠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及当时驻军,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支持。
  风筝嵌银核雕年画特色民俗一一亮相
  剧组之所以得到当时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该影片是首部反映潍坊“风筝文化”的电影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影片中,随处可以看到漫天飞舞的风筝,从风筝的扎制、上色,到放飞,每一步在影片中都有体现。“当时写这个剧本的时候,考虑到潍坊是风筝之都,就想通过影片让更多的人看到潍坊风筝的魅力。”韩钟亮说。
  该影片中,有一场经典的“风筝大赛”的戏,酣畅淋漓地展示了一番潍坊风筝的魅力。该场戏主要讲日寇组织了所谓体现“亲善”、“共荣”的风筝比赛,结果年轻的“风筝王”杜溪春大显身手,他乘鸢击鼓,振奋民心……在这场戏中,不仅仅可以看到各式各样漫天飞舞的风筝,还可以领略到放风筝的乐趣。同时,在该场戏中,“风筝王”还表演了一场“绝活”——乘着风筝在空中击鼓。韩钟亮告诉记者:“人在风筝上飞舞,是当时创作剧本时的一种构想,后来借助各种器材终于实现了。”
  除了风筝以外,核雕、嵌银、年画、剪纸等潍坊民间特色工艺也纷纷在影片中得到了精彩的展现。在影片中一场“过除夕”的戏中,年画、剪纸等都借着过年的气氛全面展现出来。“当看到潍坊特有的红彤彤的年画登上银幕的时候,心里非常激动。”韩钟亮告诉记者,包括年画、核雕在内的各种工艺品,都是从各个相关部门借的,所以这些道具来的格外不易。
  另外,作为潍坊的特色名吃——“朝天锅”,也被巧妙地搬上了银幕。在影片中有一场众人围着大锅吃“朝天锅”的戏,热气腾腾的肉汤和松松软软的卷饼,让人看了不禁垂涎三尺。
  白浪河边十笏园 多处实地取外景
  据韩钟亮介绍,该影片的全部外景都是在潍坊境内取景,潍坊市区内取景点主要集中在白浪河、十笏园、北下河街道等处。
  11月17日上午,记者与韩钟亮一起来到当时的取景点之一——白浪河沿岸。韩钟亮指着亚星桥南侧的一座石桥说:“这座石桥拍了好几场戏,最开头的一场日本人过桥进城的戏,就是在这里拍的。”过了石桥,就是古城楼“通济门”,城门印满了岁月的痕迹。韩钟亮说,当时在该地点拍摄的戏,基本上全部是实景,就连当时由于城市建设而导致的断壁残垣,也被剧组巧妙利用起来,变成了日军攻陷下“沦陷区”的模样。
  影片中充满生活气息的“集市”场景,则基本是在改造前的北下河街道拍摄的。算卦的、卖桃核的、捏泥人的……众多特色的小摊小贩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影片中“洪团长”一家的住址,选在了十笏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让人在感受洪家财大气粗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十笏园的秀美景色。
  1988年春节,正是“龙年”来临的时候,也是《神凤威龙》拍摄最紧张的阶段。除夕夜,全剧组人员吃了顿年夜饭后,纷纷投入工作中。韩钟亮说,当晚拍了一场“紫面太岁绑架洪府小姐洪素琴,并将其装入口袋,扛进侄子杜溪春家中”的重头戏,几位主演结结实实过了个难忘的除夕夜。
  1988年5月,《神凤威龙》剧组杀青,由于错过了龙年“贺岁档”,并没有原先预计的那样“火”。尽管如此,十几年之后的今天,《神凤威龙》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文艺作品,在央视播出。  本报记者 李楠
  潍北滩涂再现战争场景
  《淮海战役》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决战》系列影片的第二部,该片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令潍坊人感到骄傲的是,这部影片多数战争场景是在潍坊潍北滩涂上拍摄完成的。近日,记者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拍摄《淮海战役》的战士演员赵爱民,他回忆了当时的一些趣事。
  人物形象适度艺术渲染,影片更加生动丰满
  淮海战役,是国共两党在军事上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之一。
  淮海战役范围广大,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抵商丘,北自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跨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贯穿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始自1948年11月6日,终于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记者了解到,《淮海战役》这部影片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该影片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高明和英勇善战。影片中许多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
  在细节描写上,《淮海战役》的战争场面以及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进行了适度的艺术渲染、铺衬,使得影片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影片既描述了双方统帅及高级将领的思想、感情、性格,也表现了下级军官、士兵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性格,而且在描述中避免了脸谱化、模式化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表明决战的胜负并非单纯是军事指挥决定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战士演员经常敌我客串,所穿衣服是纸做的
  11月13日,记者来到了奎文区北海路与福寿东街交叉口附近一小区,见到了当时参与《大决战》这部电影拍摄的战士演员赵爱民。在赵爱民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一些他保留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是赵爱民穿着国民党服装,手里拿着枪,腰上别着一个手榴弹,昂首挺胸十分神气的照片,而另一张则是他的战友穿着国民党服装,拿着枪的合照。
  赵爱民告诉记者,1990年是他在驻潍某部队服役的第五年,有幸做了一回战士演员,也是平生第一次“触电”,他感受到了很多做演员的艰辛,也发生了不少趣事。
  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赵爱民所在的驻潍部队约1万名战士参加了《淮海战役》的拍摄,期间并没有任何费用,只是在参演结束后收到了一张《大决战》的首映票。拍摄时,战士演员们经常敌军、我军客串,他们初到摄制组时,就发了两套戏装行头,一套是华野的解放军服装,一套是国民党的服装,另外还发了一些道具枪、手榴弹等,他们所穿的衣服看起来很厚,但里面装的并不是棉花,而是一些高纤维的纸,因此并不保暖。
  对于一些道具,赵爱民向记者表示,影片中的战壕、房子都是真的,树木则都是从外面移植过来的,枪和坦克如果拍远镜头的时候用一些道具,拍近镜头时则用真枪和真坦克。
  年三十照常拍戏,战士吃得太饱无法进入剧情
  拍摄时一会儿是我军,一会儿是敌军,但是真正指挥他们“打仗”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名女副导演。既然是一帮军人“导”的,赵爱民等人对这位女导演统称“首长”,导演一束头发别在脑后,在给他们说戏的时候常常掉出遮住一只眼睛,故被称“刘海”导演。
  赵爱民回忆道,当时拍围歼杜聿明部队时有一场冰天雪地的戏,老天总是不作美,苦等了整整一个腊月也没有下雪。就在他们松口气准备过年时,大年廿九晚铺天盖地地下了一场大雪。“刘海”导演像战场上的指挥员一样通知各部队,年三十不休息,吃完年夜饭各单位按角色着装进入外景场地待命。
  “年三十一大早,我就和战友们在饭堂美餐了一顿,后来才赶到外景场地。”赵爱民笑着说,根据剧情,他们当天应该扮演被围困多日,缺吃少穿,在冰天雪地等待援兵的国民党残部。当时国民党军队应该是饥寒交迫、无精打采地等待“委员长”的飞机空投物资,当物资空投下来时,又是如何无秩序地疯抢、谩骂、抢夺声、厮打声混作一团的场景。但是当时他们吃得非常饱,怎么拍都进入不了又冷又饿的戏份中,导演在第五次叫停后宣布:外景场地不适合剧情要求,需要转场。于是大队人马匆匆登上四辆敞篷卡车,顶着呼呼的北风在海滩上转悠了近四十公里,又回到原来的拍摄场地。下车、进入剧情、开拍。导演的话语简单有力。演员们冻得脸色发青,大伙很快便进入了“饥寒交迫”的状态。
  演员兼职修坦克 “余晖”拍出“朝阳”
  赵爱民告诉记者,他们不仅是演员,还要负责修理坦克。他当时担任修理分队的队长,由于用的都是一些老式坦克,因此他们需要将这些老坦克恢复动力,将掉的漆修补好,并从营里开到现场。
  对于平时的排练,赵爱民说,演国民党战士的演员基本上是三个戏份,一个戏份是投降,另两个戏份是装死和逃跑。由于当时是冬天,天气寒冷潮湿,因此很多人喜欢演逃跑的国民党战士。“跑起来身上还能暖和一些,而装死和投降的需要躺在或者坐在地上,十分难受,”赵爱民说,谁知到真正拍摄时,很多人便又喜欢演投降和装死的了,因为在真正演出时,逃跑的时候身边会有一些炸点爆炸,并且离得非常近,拍完后简直成了一个“土人”。
  影片拍完后,赵爱民多次看过《大决战》这部电影,让他记忆犹新的是这样一组镜头:大队的解放军战士,迎着朝阳,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前线,一支支队伍在霞晖中或紧随大军其后,或与大军左右并行。这组朝阳镜头,实际上是在夕阳的余晖下拍摄的。
  赵爱民说,由于拍摄《大决战》是在冬季,冬季的朝阳很难达到渲染革命战士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剧情需要。正当导演为这组镜头犯难时,参加拍摄的某部队气象室的战士大胆提出了在夕阳下拍摄的设想。没想到这个镜头竟然拍摄得十分成功。
  本报记者  王路欣
  舞台剧受追捧走向银幕
  1991年秋,由舞台剧《盼儿记》改编的电影《女人也是人》在临朐县开拍,这部反映计划生育的故事片汇集了不少当时的电影“名角儿”,不少朴实的临朐老百姓和学生都参加了演出,当了一回演员。时至今日,这部电影仍然凭借其深刻的内涵和精良的制作,得到不少观众的追捧,也在潍坊的电影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舞台剧《盼儿记》改编,知名度享誉全国
  《女人也是人》电影剧本源于潍坊作家牟家明的舞台剧《盼儿记》,是一部反映计划生育的故事片。剧本以轻松风趣的喜剧格调,描写了农民张大犟盼儿心切,酿成悲剧的辛酸经历,批判了“重男轻女”的生育观,歌颂了高金凤等农村妇女自立、自主,与旧传统彻底决裂的新风貌。
  在拍成电影之前,牟家明的舞台剧《盼儿记》就已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由山东的十几个剧团演出了近两千场。该剧于1991年荣获山东省剧协“优秀剧本奖”,1993年荣获全国“人口文化奖”。
  由于该剧本出自潍坊,且剧情在潍坊几乎已经家喻户晓,1991年秋,摄制组决定在潍坊境内取景。由于剧本讲述的是乡村故事,所以在经过反复考察后,《女人也是人》的全部外景被定在了山清水秀充满乡村气息的临朐县。
  演员大多是“名角儿”,当地百姓也来客串
  定了剧本和拍摄地点后,《女人也是人》便开始了重要的选演员进程,经过反复筛选,最终,电影明星张金玲、梁庆刚、陈裕德、刘莉莉等众多演员加盟该电影。据全程协助《女人也是人》拍摄工作、时任临朐县电影公司副经理的冯奎业表示,这些演员都是当年响当当的“名角儿”。
  冯奎业表示,出演“金凤”的演员张金玲是当年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曾经主演过《渡江侦察记》、《从奴隶到将军》等影片;剧中男演员梁庆刚曾经主演过《咱们的牛百岁》,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主要演员。“其余的大部分演员也都是非常有名气的,这部剧的演员阵容在当时可谓是十分豪华。”冯奎业说。
  除了这些电影明星外,剧中不少角色是由临朐当地的老百姓“客串”的。冯奎业说,当时县文化单位及有关县直单位的不少工作人员都参加了《女人也是人》的拍摄,连自己也在电影里露了几次脸。“在电影中,我扮演一名医生,在电影里出了几次镜。”虽然接触电影行业已经很长时间,但是那次却是自己首次“出演电影”,心情格外紧张。
  “当时一场戏,前前后后最少排五六遍才让过。演员真的非常辛苦。”冯奎业回忆说。
  取景石门坊老龙湾,演员多次被扔进水中
  摄制组在临朐转悠了整整三天后,最终将拍摄地点集中在了“石门坊”“老龙湾”等地,回忆起当年在这些地方拍摄的镜头,冯奎业仍然记忆犹新。
  冯奎业说,当年在老龙湾曾经拍摄过一场张大犟激怒妇女被扔在水里的戏,饰演张大犟的陈裕德一次次被扔在了老龙湾水潭中,当时正是深秋季节,“当陈裕德爬上岸的时候,全身湿透了,冻得直打哆嗦。”冯奎业回忆道,当时现场的工作人员赶忙将陈裕德用棉被裹起来送回宿舍,用烈酒搓了半天才让陈裕德缓过劲来。
  在临朐县冶源镇西井头村东山,《女人也是人》剧组也拍摄过一场大规模的改造梯田的劳动场景。摄制组特地从长春调来了大型升降拍摄机,开机当天,时任冶源镇党委书记的李本跃亲自组织调集了200辆车,组织了1000余名民工配合拍片。冯奎业回忆当时的场景说,当时井头东山一片喧闹,数百辆拖拉机来往如梭,上千名民工凿石垒堰,在高大的升降拍摄机的镜头里,这一幕热烈而壮观的劳动场景被永恒定格。“当时这部戏在临朐拍摄,各个部门都给予了极力的配合,确保了这部戏拍了3个月便杀青。”冯奎业说。
  600多名女学生配戏
  在《女人也是人》这部剧中,素云因被迫生儿子致死,妇女们自发举办大规模追悼会,控诉旧传统的罪恶,是全剧的“高潮”。导演陆建华将这场重头戏选在了临朐县石门坊。
  正值深秋石门旅游的旺季,临朐县公安局调集了大批交警封闭交通,民警封锁景区,石门坊旅游暂停一天。根据剧情需要,摄制组动员了临朐一中的600多名女学生配合拍戏。拍片那天,石门坊景区空无一人,简易而庞大的灵棚在蓝天红叶的衬托下,格外肃穆、悲怆,满山红叶中遍布了参加追悼会的女学生。
  冯奎业介绍,当时600多名女学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个头差不多在1.7米以上才行。为了赶制女学生身上穿的丧服,县内一家服装厂足足赶制了3天3夜才完工,所用白布共计3000多尺。
  影片播出后大受欢迎
  影片播出后,由于精良的制作和深刻的内涵,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好评。据冯奎业回忆,当年临朐电影公司曾放映该影片五六十场,每一场都座无虚席,影票早早就被抢购一空,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对此,冯奎业分析,主要是由于在临朐拍摄,全部的外景还有部分演员都是临朐人,所以大家都分外关注。“当时经常有单位一买就买近百张影票,还有很多托关系也买不到票的情况。单单这一场电影,在当时就盈利五六万元。”冯奎业说,这个数字在当年是非常高的。
  由于《女人也是人》是一部反映计划生育的故事片,所以当年很多计划生育机构把这部影片当成一部宣传片来放映,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好评,先后获得山东电影节“龙山杯”优秀故事片奖、上海电影节“腾飞奖”、广西电影节“铜鼓奖”等多个奖项。
  截至今天,该片仍凭借其深刻的教育意义深受欢迎。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楠
  高粱地里拍出国际大片
  说起《红高粱》,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一部在高密的高粱地里拍摄出的获国际大奖的影片,是潍坊人的骄傲和自豪。从导演张艺谋,主演姜文、巩俐,到编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大腕级人物。那么,这部影片当年在高密拍摄时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11月25日,记者联系到当年高密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张自照,对于那段被派驻《红高粱》剧组专职负责影片拍摄协调工作的日子,张自照仍然记忆犹新。
  剧组在高密选了三处外景地
  作为高密县委、县政府派驻《红高粱》摄制组协助工作的特命全权代表,张自照自1987年春天开始便与摄制组一起在高密选外景地。一辆吉普车载着张艺谋、张自照等人,每天从早上7时到晚上9时多,在整整看了7天,将高密的东西南北中看了个遍后,张艺谋相中了三处外景地。
  张自照介绍,张艺谋最喜欢的一处外景地便是高密县东北角大栏乡孙家口村(现属河崖镇)。孙家口村有一座规模不大不小的石板桥,桥面全部用青色花岗岩石条垒成,古朴得近乎原始。找到了这样一处有利于电影创作的外景地,张艺谋兴奋地连说:“有戏,有戏!”
  后来,张艺谋让当地农民按照他的意图,在石板桥的北头及西侧种上了40多亩高粱,并一度将影片定名为《九九青杀口》,可见此地对张艺谋创作的影响之大。孙家口村是电影《红高粱》上镜最多的外景地,“抢我奶奶”、“野合”、“伏击战”等众多经典的戏份都是在此拍摄。
  除了孙家口村,张艺谋还相中了位于高密县南部拒成河乡的泊子村,在此,张艺谋让当地农民种下了50多亩高粱,并拍摄了一场日本鬼子强迫村民“踩高粱”的戏份。第三处外景地选在高密东南端王吴乡王吴水库岸边的一个农户家,原本张艺谋想把这户农家的庭院改造成一个“造酒作坊”,后来由于拍摄效果不够理想,张艺谋硬是让美工师在银川搭了个造酒作坊。
  除此之外,张艺谋还把高密西部峡山水库做为了候选外景地。后来,张艺谋在此拍摄了“炸军车”“我奶奶死”等镜头。
  选演员的标准就是要“土”
  由于拍戏需要部分唢呐手、轿夫,所以,张艺谋便委托张自照为他在高密物色合适的群众演员。而张艺谋选演员的标准也非常与众不同,那就是一定要“土”。
  最开始,张自照为张艺谋选了几个演员,但是张艺谋并不满意,为此,张艺谋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张自照,拜托他继续物色合适的演员。在张自照家中,记者看到了这封已经有20多个年头的信,只见信上写着:“这次来的几个吹鼓手演员质量不很高,作曲不太满意,希望你再叫几个人来一下。总之,现在缺吹笙的、打鼓的,要求演奏水平较好,识简谱、形象土、年龄不限……”信的最后,落款是张艺谋。
  之后,经过细心筛选,高密演员聂来敬经过张自照的推荐,被张艺谋相中,在影片中饰演一名吹笙的乐手。“聂来敬为《红高粱》做过不少贡献啊,在电影中巩俐骑的小毛驴是他家的、巩俐穿的大红袄是他母亲缝制的,就连姜文的头都是他亲自剃的!”张自照说。
  巩俐频练骑驴姜文忙晒太阳
  在正式拍摄之前,演员必须得练好扎实的基本功,而对剧中的两大主演姜文、巩俐来说,他们一个需要成天晒太阳,另一个必须得天天骑着毛驴走来走去不断练习。
  张自照说,在上镜之前,张艺谋让包括姜文在内的部分男演员到高密王吴水库旁“晒太阳”。“张艺谋想让他们的皮肤变成自然的黑色,所以姜文他们得每天都光着膀子边练抬轿边晒太阳。”张自照说,这一练就是3个月,最终,姜文等男演员的皮肤都变得黝黑黝黑,跟刚从煤窑里出来没什么两样。
  除了晒太阳,姜文还必须得每天练习单杠,让手臂肌肉更加突出。张自照回忆,当时姜文用的单杠其实就是高密县自来水公司无偿提供的两节各一米多长的自来水管。“记得有一次,我就在王吴水库附近看到皮肤黝黑的姜文正在练习单杠,姜文看到了我还热心地过来帮我提东西,性格非常豪爽、随和。”张自照说。
  姜文忙着晒太阳练单杠,另一边的巩俐也没闲着,每天忙着三件事:坐轿、骑驴、挑水。这三件事隔日分着干倒还可以,骑完了毛驴接着坐轿,滋味就不好过了。“坐轿的时候前后晃,骑驴的时候上下颠,那滋味比晕车还难受。”张自照说,虽然如此,巩俐从来没有抱怨过,总是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巩俐不敢吃炸蝎子
  出演《红高粱》时,巩俐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仅仅演过一部短片,没有什么名气。张自照说,在拍摄过程中,巩俐格外内向,不善言谈也不爱开玩笑,十分低调。
  在电影开拍当天,摄制组举行了开拍仪式,邀请了县委、县政府的有关领导参加,与演员们共进午餐。张自照告诉记者,吃这顿饭时,还发生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儿——巩俐不敢吃炸蝎子。
  张自照回忆,在热情洋溢的祝酒词后,巩俐刚要放杯拿筷子,却被眼前的一盘菜吓得打了一个机灵,原来不知道是谁跟她开玩笑,在她喝酒时将一盘炸全蝎转到了她面前。巩俐看着十几个冒着油花的炸蝎子,一个个扬着双钳,翘着毒钩,一副进攻的架势,身子吓得直向后靠。“当时我劝说巩俐,在外拍片吃一点炸蝎子有好处,但是不管我和别人怎么劝说,怎么吃给她看,巩俐毫不动摇,怎么也不敢吃。”张自照说。
  拍摄地成旅游热点
  《红高粱》上映后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张艺谋凭着该片捧回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大奖。此后,《红高粱》编剧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红高粱》电影的拍摄地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
  “今年国庆节的时候,在《红高粱》拍摄地孙家口村,游客的车辆都排了几公里长。”张自照说,一年到头,都不断有游客来《红高粱》电影拍摄地观光,青杀口城楼、小石桥等拍摄基地的各种道具和临时搭建的建筑都成了游客争相合影留念的地方。
  为了还原《红高粱》中如血的高粱场景,高密市扩大了高粱的种植规模,达到3000多亩。其中电视剧《红高粱》拍摄基地的高粱就有420多亩。“红红的高粱地,古朴的小石桥,每当回到拍摄地,总让我想起过去的时光。”张自照感慨道。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楠
  巧妙融入青州风土人文
  说起近年在潍坊拍过的电影,2008年在青州拍摄的《都市有情天》便不得不提。这部电影外景地全部选自青州,绝大部分演员也是地地道道的青州人。《都市有情天》讲述了一对毫无血缘关系的“母女”之间催人泪下的感情故事,是一部充满了正能量的电影。据了解,影片开拍之前,摄制组曾进行过一次阵势不小的海选,当年仅仅10岁的青州女孩安方圆脱颖而出,饰演了惹人怜爱的“小冬”一角。11月23日,记者从目前安方圆就读的青州二中找到了她。
  小巧女孩安方圆海选脱颖而出
  《都市有情天》里“小冬”的饰演者安方圆是青州益都街道人,2008年拍摄《都市有情天》时,她只有10岁,有着齐耳的短发和圆圆的脸蛋。5年时间过去了,如今的安方圆已逐渐褪去稚气,圆脸蛋变成了瓜子脸,并蓄起了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在时光的呵护下,当年的小女孩已经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安方圆告诉记者,《都市有情天》在开拍前,曾经在青州市搞过一次规模不小的海选,当年只有10岁的她在父母的支持下,参加了小女一号“小冬”的选拔。当时,电影海选演员在青州可是个大事儿,光“小冬”一角就有近千人报名。小小年纪的安方圆凭着灵动的外形和气质在海选大军中脱颖而出。
  安方圆回忆说,由于当年年纪小,她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整个比赛过程中丝毫没有感觉到紧张。“我记得当时我还唱过一首《拾麦穗的小姑娘》,评委还表扬我唱得不错。”安方圆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作为当年海选的评委之一,《都市有情天》的执行制片人沙学周至今仍对安方圆有着深刻印象:“小姑娘非常漂亮,十分惹人怜爱。”沙学周说,本来剧本中“小冬”只有6岁,由于安方圆长得比较小巧,招人喜欢,所以评委们商量了一下,毅然决定让她来接拍“小冬”一角。事实证明,安方圆在拍戏中悟性很高,经常一点就通,加上年纪小机灵懂事,俨然成为了整个剧组的“开心果”。
  “皇后娘娘”原来一点都不凶
  第一次接触拍戏,安方圆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在戏中,安方圆与戴春荣这对戏中的“母女”有着大量的对手戏。彼时,戴春荣已经凭借《还珠格格》中“皇后娘娘”一角红遍了大江南北,由于“皇后”一角表演得惟妙惟肖,所以最开始,安方圆害怕戴春荣会跟“皇后娘娘”一样凶。但是,真正进了剧组后,安方圆才发现,原来现实中的“皇后娘娘”一点都不凶。
  安方圆回忆道,由于整个剧组中自己年龄最小,所以所有人都十分宠爱她。“拍戏的时候是冬天,特别冷,那会儿青州还没有卖暖宝宝的,戴阿姨(戴春荣)就会把自己的暖宝宝给我,让我暖和点。”安方圆说起来仍然十分感动。
  除了与戴春荣对手戏较多外,安方圆与男一号何晟铭也有很多的对手戏。那时,何晟铭还没有如今这么大红大紫,在拍戏过程中,细心的何晟铭像大哥哥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安方圆。随着《宫锁心玉》的热播,何晟铭逐渐为人熟知,安方圆更是打心眼里高兴。安方圆说,她总会特别关注何晟铭和戴春荣的动态,看到如今的他们发展势头颇好,安方圆告诉记者:“心里有点小骄傲。”
  腿绑木板坚持两天学会装瘸子
  在戏中,安方圆饰演的“小冬”由于常年遭受继父的毒打而瘸了腿。最开始,安方圆怎么也学不会瘸腿走路。“人家瘸子走路,腿都是不打弯的,但是我一开始走起路来时,腿还总是打弯,别人一看就看出来不是那么回事。”安方圆说。
  为了让安方圆尽快融入角色,导演让她干脆在“瘸腿”上绑了一块木板,有木板撑着,腿就不容易打弯了。安方圆绑着木板坚持了两天,才逐渐能演出“瘸腿”的感觉来。安方圆的腿因此也遭了不少罪,经常被木板弄得青一块紫一块。尽管如此,小小年纪的她从来不喊累,总是充满笑容面对所有人,格外惹人怜爱。
  戏中的“小冬”身世可怜,安方圆在剧中有着大量的哭戏。不知道是不是年龄小的缘故,安方圆对哭戏一点都不打怵,每到哭戏的时候,大眼睛里顷刻便能充满泪水。“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还真挺能哭的,放在现在都不一定能哭得出来。”安方圆开玩笑说。
  五年时间过去了,安方圆如今就读于青州二中高一年级。对于这次演出经历,她归结为“幸运”二字。“有很多比我优秀的人,只不过我比较幸运,撞上了这种好事。”安方圆谦虚地说,她以后想学习表演,希望能将表演之路越走越远。
  剧中充溢青州元素
  作为地地道道的青州人,该戏的执行制片人沙学周在拍摄的过程中,将不少有着浓浓青州特色的元素融入了剧中。让观众在欣赏好戏的同时,还能领略到青州的风土人文。
  青州的清真牛肉可谓是一大地域特色,在该剧中,清真牛肉也巧妙地融入了戏中。沙学周介绍,戏中男一号与妻子开了一家“永寿牛肉店”,专门卖地道的青州清真全牛。“其实青州的确是有一个永寿牛肉店,我们将清真牛肉搬上银幕,为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咱们青州的清真牛肉。”沙学周笑着说。
  除了清真牛肉,该戏还在黄楼、花卉市场、益都中心医院、盛世东方小区等多个地点进行了外景拍摄。沙学周介绍,这部戏的全部外景都是在青州当地拍摄,大部分演员也都是地地道道的青州人,整个戏充满了浓郁的青州风情。
  “当时拍摄的时候,就想着把咱们青州有特色的东西都搬上银幕,让外地人能更好地了解青州。”沙学周说。
  正能量剧情受欢迎
  该剧自2008年11月开拍,至2009年5月份上映,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虽然时间短,但是该剧凭借精良的制作和充满正能量的剧情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沙学周介绍,在青州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首映礼的时候,整个大厅内座无虚席,不少观众被剧中角色感染,纷纷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由于该剧的外景地和演员大多数都是来自青州,所以,不少青州当地的市民都非常喜欢观看这部影片。最火爆的时候,影片都到了“一票难求”的程度。作为仅仅有400万元成本的小投资电影来说,如今该剧已经有了五六百万元的票房,成绩十分可观。至今,该剧仍然经常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楠
  角色故事都有沙父影子
  提起潍坊的电影人,不得不提青州的沙学周。今年42岁的沙学周,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既是编剧又是制片人。2010年,电影《一代跤王》上映,沙学周既是电影的出品人,又是男一号,他在影片中扮演了跤手张幼林,并在电影中融入了父亲的影子。11月12日,记者在青州青都大酒店见到了沙学周。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目前,他已经参与了19部影视剧的制作拍摄。
  影片开机仪式上为玉树灾区义捐
  11月12日,记者在青州的青都大酒店见到了沙学周,当天他穿着一身青色的西服,身材高大、挺拔,谈吐间给人一种亲和的感觉。提起电影《一代跤王》,沙学周回忆说,2010年4月26日,由龙象天和(北京)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拍的爱国主义电影《一代跤王》在青州尊泽商务会馆举行了开机仪式。开机仪式上还举行了为青海玉树地震赈灾义演活动,现场募集到善款近万元。“开机仪式我们提前准备了好久,后来玉树地震,我们就趁机为玉树募捐,前前后后募捐了三次,开机仪式上也举行了义演活动。”沙学周说。
  仪式结束后,电影《一代跤王》剧组整体移师浙江横店影视城进行拍摄。“这部电影从准备到拍摄、制作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沙学周说,2010年9月,《一代跤王》在青州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了首映式。
  电影《一代跤王》是一部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电影,也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的影片。影片以日军侵华和二战时期为故事大背景,讲述了自幼习练跤术的主人公历尽磨难,最终打败日本对手,彻底粉碎德、意、日同盟国企图挽回战败颓势的阴谋,为国人争光,成为一代跤王的故事。
  记者采访了解到,电影《一代跤王》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跤术,弘扬了民族正气,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同时,激励了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饱满的创作热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全市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修改剧本推广武术精神献礼父亲
  沙学周出身于武术世家,4岁随父习武,14岁赴河南陈家沟习练陈式太极拳,后进山东武术队学习竞技武术太极拳。
  沙学周告诉记者,“影片中我饰演的张幼林拜清末御林军布库鲍二为师学习摔跤。现实中,我父亲年轻时,曾拜清末御林军布库张厚明为师学习武术。父亲对我这一生影响很深,所以说,这部电影中是有我父亲的影子的。”沙学周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出生于1940年,虽然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争,但是父亲也曾和外国人交过手。他清晰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俄罗斯人到他家中找父亲切磋武艺,父亲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个俄罗斯人放倒了。
  “我父亲曾经是昌潍地区摔跤队队员,还获得过昌潍地区摔跤冠军,后来父亲成了官跤,是北京比较有名的跤手。”沙学周说,他父亲这一生致力于武术的推广,用武术弘扬正气和正能量,剧本是他特意修改的,融入父亲的影子,也算是献给父亲的一部影片。
  曾放弃出国任教机会进中戏求学
  每个男孩在少年时都有一个英雄梦想,沙学周在年幼时就梦想着有一天能拍电影。“上小学时,我喜欢看《少林寺》,梦想着自己也能成为电影里的英雄。”沙学周说,他从小就有当演员的梦想,期盼着有一天能圆梦。
  沙学周告诉记者,为了当上一名影视演员,在去上中央戏剧学院以前,他曾经多次去过北京,在电影公司门前蹲点,希望有导演能看中他,哪怕只是当群众演员。为此,他还曾经被假冒的影视公司骗过钱,交上几百块钱的报名费后,这些影视公司就杳无音信了。但这些并没有打消他从事表演的决心,他一直在寻找能当演员的机会。
  2004年,中央戏剧学院招武侠话剧班,全国只招25个学生。33岁的沙学周凭借自己的武功底子和表演天赋,最终收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不久,沙学周又接到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抛来的“橄榄枝”,让他去英国教授太极拳,年薪6万英镑。“6万英镑的年薪的确吸引我,可我已经收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通知书,所以我婉言谢绝了曼彻斯特大学,决定去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表演。”沙学周说。
  “我当时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最小的才18岁。”沙学周说,他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了两年,主要学习影视表演,并自编自导自演话剧、小品等。刚进入中央戏剧学院的沙学周有些放不开,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再加上又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让他感觉学习表演的过程很痛苦。在适应了3个月后,沙学周才慢慢地找到了感觉。
  “我15岁就当了太极拳的教练,职业塑造了我沉默的性格,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了两年后,我的性格开朗了很多。”沙学周说,除了性格的变化,他在中戏也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对他的帮助很大。
  沙学周多方面尝试 是电影界“多面手”
  沙学周在中央戏剧学院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电影和电视剧的演出。上学期间,利用暑假的时间,先后参加过电视剧《雪山飞狐》(朱茵版)、《再生缘》的演出,并利用寒假的时间拍摄了电影《黑蛋,快跑》。
  本着学习的态度,沙学周在徐克的电影《龙门飞甲》中客串了一把,学到了很多拍摄知识。“《龙门飞甲》中沙漠的场景,‘飞沙走石’其实都是用大鼓风机吹出来的,虽然现场的演员很痛苦,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很好,这对我的启发很深。”沙学周说。
  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沙学周主演了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并担当了导演、编剧、武术指导、策划和制片人,成为电影界中的“多面手”。今年,沙学周导演的微电影《生命之翼》获得首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二等奖;沙学周还在黑龙江大庆拍摄了30集都市爱情剧《只想今生一起走》,他在剧中担任执行制片人和主演。另外,由沙学周主演的40集电视剧《龙途刺杀》已经杀青,并成为2014年重庆卫视、安徽卫视等几大卫视的开年大戏。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目前,沙学周正在青州拍摄30集电视剧《范仲淹知青州》,在剧中他饰演范仲淹的义子,并担任武术指导。该电视剧全部在青州拍摄,演员也全部是青州人。“最近我拍的电视剧都是文戏,我计划拍摄一部武打电影,目前正在策划中。”沙学周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创作剧本。本报记者 刘燕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