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5:39
鄌郚总编

河北人和潍县铸造业


  河北人和潍县铸造业
  2012年7月9日  撰稿:葛宝琦
  铸造是制造业之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潍坊市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潍坊制造的运输车辆、农业装备、民用机械享誉海内外。当我们充分享受制造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便利所创造的辉煌成果的时候,不能忘记铸造业发展的那段历史。那段历史,与一百多年前来潍县打拼的一群河北人有着深厚的渊源。
  封面图片:在白浪河民生桥西首桥洞内景观墙上,雕刻着铁厂工人接铁水浇铸铁锅的画面。本报记者王来臣摄
  ............................................................................
  八家铸造厂七家河北人建
  从1912年开始,河北省交河县的贾氏兄弟等一行七人来潍闯荡,从事铸造生意。三年后,他们建起了潍县第一家铸造企业,自此,陆续有河北省交河县人来潍县办铁厂。潍县解放初期,有八家铸造企业,其中七家是由河北人创建的。传统的铸造行业生产环境是脏、热、累、险,许多当地人望而生畏,不敢涉足。在外打拼的河北人非常团结,掌柜与掌柜、掌柜与先生和把头之间的关系都极为融洽,不管哪个铁厂有了困难,大家都伸手相助。
  传统铸造行业环境恶劣,当地人望而生畏
  铸造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至国家大事,下至黎民生活,无不与铸造有着密切联系。可对于铸造,人们了解的并不多。从1912年开始,就有以贾氏兄弟为代表的第一批河北省交河县人来潍县从事铸造生意,以铸造犁铧为主,同时带来了铸锅技术。潍县解放初期,潍县大马路中段,即现在的和平路南段,人民路路口至胜利街路口的道路两旁,排列着八家铸造企业,其中有七家是河北省交河县人创办的。这七家是1915年创办的同盛铁厂,1924年创办的晋鲁铁厂,1926年创办的德盛泰铁厂,1946年创办的东鲁铁厂,1948年创办的东安铁厂、1949年创办的鲁兴铁厂,1950年迁来的大成锅厂。有一家是潍县人于1946年创办的福华铁厂。
  最早的同盛铁厂、晋鲁铁厂、德盛泰铁厂三家的大门,设计格调基本一致,宽阔的门楼有点洋气,横匾额上企业名字醒目展现,两扇带铆钉的红漆大门,门洞里都带有门面房,特别是大门两旁立着的两根二十厘米见方、一米半高的铸铁艺术立柱,格外引人注目。立柱的顶端是一个寿桃的造型,侧面的浮雕花纹拥簇着立体的企业名称,这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明显标志。
  同盛铁厂成立之初,主要产品为铁锅,后兼为各铁工厂冶铸机器零件。对于生活中使用的铁锅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恐怕知道的人也不太多。传统的铸锅行业的生产环境是又脏、又热、又累、又险,工人们工作非常艰苦,生产铁锅用的原材料,多数是黑色的,如松烟、石墨、焦炭等,且都是粉末状,生产场地被风一吹,粉尘飞扬,加上刷模形成的黑色蒸汽扑面而扑,工人干起活来一会儿就变成黑人了。他们形容铸锅工人:“远看像个掏炭的,近看像个要饭的,脸黑的像包公,一身打扮像济公”。铸锅场地只有见到铁水才算正式干活,铁水温度1200度,倒出来的铁锅发红时还有八九百度,一个个像火红的太阳烤着,工人们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为了防止烫伤,进场地干活必须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有顺口溜道:“锅店鬼子真奇怪,夏天绑腿把帽带,冬天穿着夏天的衣,热得像关公大红腮”。铸锅生产的所有活都是手工操作,比如,大炉上料,端勺浇铸,敞扣模具,刷模,铆模,抢罩口,钩锅,运锅等,都是体力活。而且铸锅生产流程节奏感非常强,催的人们像机器人一样连轴转,由不得半点马虎和偷懒,重体力劳动加上连续作业,让人感到疲惫。铁厂和锅厂组织生产时,场面甚是壮观,化铁炉火光冲天,鼓风机飞转长鸣,炉前铁水奔流,浇铸师傅手端铁水勺快步飞奔,模具前铁花飞舞,好一派繁忙景象。转眼间,铁水变成了一口口红红的铁锅和一件件形状各异的铸件。铁厂和锅厂热闹的生产场面,经常引来周围居民和过往人群驻足眺望。可对于工人们来说,飞溅的铁豆子无孔不入,一旦钻到身上,就会烧了衣服糊了肉。如果铁水发生爆炸,造成的伤害就更大了。这行当如此艰辛,让许多当地人望而生畏,不敢涉足。因此,四十年代以前,从事铁锅生产的绝大多数是河北省等外地人。从1950年开始,各厂才逐步吸收当地人进厂学徒,学徒工大都是来自城乡穷苦家庭的子弟。
  铁厂之间不当冤家,互相帮助共渡难关
  铁厂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宗民间传统的股份制管理模式。厂里各部分人员的称谓与其他行业基本相同,入股投资者称谓东家,东家推举的企业经理称谓掌柜,掌柜聘任的主管会计称谓先生,聘任的生产一线负责人称谓把头,聘请的技术老师称谓师傅,招收的学员中,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的称谓学买卖,学习操作技术的称谓学手艺。从经营管理模式上看,与其他行业没有多大区别,可是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技巧上却有独到之处。
  投资者都坚守必胜的信念,一心一意支持企业发展,自始至终没有一家投资者中途退股撤资的。各厂的先生和把头若政绩突出,还可以被吸纳为东家。掌柜们则遵循诚信为本的理念,每年年底按时发放股金红利。不在厂里的东家,红利送到家,东家本人离世的,由其配偶和子女继承股份,享受红利。这样,投资者和经营者心心相印,密切配合,才使铁厂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河北籍的掌柜和先生们,行事为人都带一股儒雅之风,深得员工们的敬重。掌柜与掌柜、掌柜与先生和把头之间的关系都极为融洽,互相信任,大事一块商量,责任分工负担,企业管理十分有效。把头和师傅带徒弟,一心一意教,从不保守留一手,徒弟学技术,认真刻苦,铁厂中徒弟技艺超过师傅的大有人在。掌柜们都非常关心工人的生产和生活,不论哪个铁厂增加了工人待遇,其他铁厂都跟着学。工人进厂后,如觉得工作不适应,可以马上辞职,厂里从不无理约束。
  从事铁厂的掌柜虽是同行但不做冤家,他们互相提携,一家有了困难,大家都伸手来帮。不管是缺了原材料,还是技术力量不足,只要开了口,到哪家也有求必应。有一次,市里的姚俊川工程师帮助同盛铁厂改造了化铁炉,铁水的熔化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剩余了一炉铁水无法消耗,向各铁厂紧急求援。于是邻近的几家铁厂马上组织力量,将铁水抬回本厂倒成铸件,并按重量付给费用,解了同盛铁厂燃眉之急。铁厂的掌柜们,每年都要聚会几次,相互交流经验,共商行业发展大计,大家心心相印,就像一家人一样。
  潍坊“和字牌”铁锅 多次评比名列前茅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潍坊已经成为北方铁锅生产的重要基地。在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所有铁厂都积极走公私合营道路。同盛铁厂加入了“公私合营潍坊华丰机器厂”,专门从事翻砂专业了。其他七个铁厂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潍坊和平翻砂厂”,从事铸锅和翻砂两个专业,所生产的铁锅,注册“和字牌”商标。生产规模扩大了,形成了流水作业,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铁锅年产量达到几十万口。可是铸锅生产的“脏、热、累、险”环境条件没有多大改变。
  为了改善落后的生产条件,潍坊和平翻砂厂的广大干部职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59年,通过学习南方经验,模具底胎的粘合材料,用耐火水泥代替了胶泥,制成的模具不但重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相应减轻,而且坚固耐用,既延长了使用寿命,又为采用机械化生产打下了基础。1964年,市政府将潍坊和平翻砂厂的铸造车间划出,组建了潍坊铸造厂,把潍坊和平翻砂厂改名为潍坊铸锅厂,专业从事铁锅生产。在当时全国技术革新热潮的推动下,一场改变铸锅生产“人搬人抬”落后面貌的战斗打响了。厂里组织了专业攻关队伍,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设计制造出了大锅机械敞扣模机、小锅液压敞扣模机、化铁炉上料机和单轨浇铸系统等机械化设备。这些设备投入使用后收到良好效果,不但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而且便于连续操作流水作业,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年产量猛增到80万口以上,最高年产量突破100万口。潍坊铸锅厂这样的生产能力,在文革期间都没间断过,为有效地缓解全国性铁锅短缺局面做出了贡献,一举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专业机械化生产铁锅的厂家之一。
  潍坊的“和字牌”铁锅在全省和全国历次质量评比中均名列前茅,在1982年全国铁锅质量评比中又获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国家经委命名为“国家银牌产品”。
  同盛是潍县首家铸造企业
  被称为“锅店鬼子”的河北人在潍县定居后,经过三年的打拼,从最初的手工作坊发展为当地首家铸造企业。同盛铁厂成立之初,主要产品是铁锅,兼为各铁工厂铸造机器零件。他们从城里首富丁叔言手里承接了供应烤烟厂炉条的任务,从而挖到了“第一桶金”。他们改变了传统工艺,简化了流程,提高了工效,开始大宗产品批量生产,企业规模逐年扩大。
  七名河北人来潍闯荡,租赁房屋建起手工作坊
  清末民初,河北省境内地处黄河以北的交河县(今属泊头市),已是国内有名的翻砂工匠之乡。由于当地土地盐碱化严重,加之三年两旱,农业经常歉收。为了养家糊口,那些有翻砂手艺的农民三五结伙,推着独轮车,载上炉具、风箱和生活用具,远走他乡,为当地农民干些翻砂零活,时称“打行炉”。其中有些人厌倦了终日漂泊的“打行炉”生活,干脆选个合适的地方住下来,为当地老百姓铸造一些铲头、犁铧、炉口、炉条、铁锅、车钏、车锏等小件器具。
  上世纪初叶,胶济铁路开通,潍县自开商埠,使潍县这座手工业名城充满生机。1912年,河北省交河县徐姑屯贾庄村的贾玉波、贾玉峰、贾玉昆兄弟三人,带上同族侄子贾连儒等一行七人,一路“打行炉”来到潍县。他们看中了这里优越的发展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便在南关厦檐屋过道,租赁徐瑞丰家的4间平房和30平方米院子,建立起手工作坊,开始从事铸造生意。初次落脚潍县,人生地不熟,经常揽不着生意,生活极度困难,无钱买粮时,便拣菜叶和地瓜叶充饥。由于整天与铁水、烟子打交道,身上烧的缺皮少肉,衣衫破破烂烂,加上无条件洗澡,周身通黑,当地人管他们叫“锅店鬼子”。幸好潍县大集传递信息快,作坊开始与城里的商铺、工厂和四邻八乡的农民有了生意联系,逐渐红火起来。经过三年的打拼,终于有了资金积累,在白浪河畔站住了脚跟。为了寻求更大发展,他们于1915年集资600元现洋,办起了潍县第一家翻砂铸造厂——同盛铁厂,在潍县大马路中段路西,即现在的人民路以北,和平路西侧,购置土地3亩,建起新厂房和新宿舍,红红火火地干起来。
  同盛铁厂在潍县创业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都具备的结果,其中发挥人才的作用是最关键的因素。
  同盛铁厂的四位东家,是因各自的特长组合到一块的。35岁的贾玉波,有文化功底,有开拓精神,作风儒雅,擅长铸造和机械,大家推举他任大掌柜。41岁的贾玉峰,是大掌柜的堂兄,精通铸造手艺,擅长企业管理,就代行先生职责。贾玉昆比大掌柜小3岁,是大掌柜的堂弟,铸造技艺十分精湛,人称“铸造技术传入潍县第一人”,时任二掌柜。贾连儒比大掌柜小5岁,是大掌柜同族的侄子,精通化铁炉技术,时任三掌柜。同盛铁厂开业几年里,企业发展既顺利又迅速,积累部分资金后,又在青岛开办了“同和铁工厂”,大掌柜便常年在青岛管理该厂,同盛铁厂平时交由二掌柜和三掌柜全权管理,遇上大事再找大掌柜商量决策。
  从丁叔言处承接烤烟炉条,挖到了第一桶金
  同盛铁厂成立之初,主要产品是铁锅,兼为各铁工厂铸造机器零件。1917年,英美烟草公司在二十里堡建烤烟厂,需要大批生铁炉条。经东关福顺隆茶庄介绍,同盛铁厂从城里首富丁叔言手里承接了供应烤烟厂炉条的任务,从而挖到了“第一桶金”。为了适应炉条规模化生产,他们改变了传统的干模造型工艺,率先引进潮模翻砂造型工艺,采用沙箱、型砂、模型,能生产出任何形状的机械毛坯。既简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工效,又适于大宗产品批量生产。这是翻砂造型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为扩大生产规模,他们又从河北省老家招收了20多名学员。由于炉条批量大、易生产,利润高,仅两三年的功夫,厂子就积累了7000多元现洋。1920年华丰机器厂建厂后,水车、织布机、轧花机、弹花机等机器的铸件任务全部由同盛铁厂包揽,俩厂结成了专业定点协作关系。同时,同盛铁厂还同坊子煤矿、各铁工厂、染厂、榨油厂等建立了经常性的业务往来,企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到1928年,职工增加到40多人,年产量达到350吨。
  1930年,为了摆脱外国对动力机械的垄断,华丰机器厂大胆研制15马力单缸柴油机,把柴油机毛坯铸件的试制任务交给同盛铁厂。面对这一艰巨任务,同盛铁厂把所熟悉的全国翻砂高手邀请到潍县。大连的孟昭万,天津的王殿元,沈阳的刘迎才,青岛的贾元珍和孟昭智,都多次来潍献策。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柴油机铸件难关,协助华丰机器厂成功制造出全国第一台15马力单缸柴油机。同盛铁厂“近水楼台先得月”,化铁炉改用以柴油机为动力的铁壳离心式鼓风机,生产效率又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同盛铁厂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增强,来自各行各业的铸件订单越来越多,这种生产经营长盛不衰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以前,在职人员始终保持50人左右。在潍县铸造行业中,同盛铁厂的老大哥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在公私合营运动中,华丰机器厂选准同盛铁厂作为合营伙伴是情理之中的事。
  招收年轻人培训 有两人成为掌柜
  同盛铁厂第一任把头王殿元(交河县人)与三掌柜同龄。他14岁就到天津一家铁工厂学徒,翻砂技术和铸锅技术都学得非常精通,最大的特点是肯动脑,善钻研,许多厂家都争着聘请他。他来同盛铁厂有了用武之地,参与了多项新产品试制和工艺装备革新改造工作,发挥了骨干作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曾巧妙地将翻砂工艺和铸锅工艺有机结合起来,研制出新产品——生铁拉炉子,既能烧柴草又能烧煤炭,成为城乡老百姓都喜爱的炉具,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还非常喜欢使用它,前后时兴了50多年。同盛铁厂的第二任把头席凤海(交河县东辛阁庄人),是从本厂众多年轻人之中选拔出来的。由于他技术全面,作风严谨,工作认真,政绩突出,成为厂里的顶梁柱。
  大掌柜贾玉波没有儿子,就把侄子贾默林过继到身边,供他上大学,毕业后留在青岛同和铁工厂负责管理工作。潍县解放后,同盛铁厂因二掌柜、三掌柜年事已高,加上管理人员外流,管理工作一度落后。大掌柜便派贾默林从青岛来到潍县,整顿企业管理工作。贾默林进厂后先作调查研究,广泛听取职工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首先修订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堵住了管理上的漏洞。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发动职工开展增产节约活动,调动一线工人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提高。
  为了储备管理人才,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同盛铁厂针对缺少正规先生的现状,招收了孟昭华、胡福轩、贾元瑞(三掌柜之子)等一批年轻人进厂,进行系统培养。先让他们在生产一线学徒,掌握手艺,再让他们学习供销业务,熟悉市场交易,最后培养他们学习会计知识和企业全面管理经验。他们学业有成后都相继当了先生。后来,孟昭华成了东鲁铁厂的掌柜,胡福轩成了鲁兴铁厂的掌柜。几十年来,同盛铁厂从年轻工人中培养了一批批技术上专业的优秀人才。比如,沈万春(交河县城北五里庄人),公私合营后在华丰机器厂任铸造车间主任多年。冯礼书技术精湛,有管理才能,上世纪六十年代调到潍坊拖拉机厂任副厂长。
  晋鲁对传统工艺进行革新
  晋鲁铁厂是河北人在潍县开办的第二家铸造企业,曾三易其名。从1943年到1945年,三位掌柜相继去世,东家推选德才兼备的宋秀岩为掌柜,为了图吉利,东家们一致同意企业改名为“福成铁厂”。潍县解放后,宋秀岩掌柜带领原班人马,在原厂址上重新修整,迅速恢复了生产,企业重新命名为“晋兴铁厂”。由于宋秀岩掌柜决策科学、管理有方,企业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公私合营后,宋秀岩成为潍坊和平翻砂厂私方厂长。
  三位掌门人相继去世,铁厂改名图吉利
  自同盛铁厂在潍创办成功的消息传回原籍,产生了轰动效应,许多创业者都想来潍县大显身手。1924年,交河县城北桑庄的李振华、李振玉、李振江、李振田兄弟四人,交河县东流堡的沈德林、王振西,联合济南晋泰铁厂的先生高会轩(交河县东流堡人),七人共同出资来潍县开办晋鲁铁厂,厂址选在潍县大马路中段路东,即现在的人民路以北,和平路东侧,与同盛铁厂东西相望。股东们推选33岁的李振玉为第一任掌柜,36岁的沈德林兼任把头,聘任交河县东辛店潘江屯20岁的宋秀岩为先生。宋先生虽然年轻,却少年老成,天资聪明,作风儒雅,对东家忠心耿耿,深得东家的器重。开业之初,铁锅和铸件的生产任务都非常饱满,厂子很快步入正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增长。晋鲁铁厂的东家中,有4个不在厂里参加经营管理工作,只是年终分红利时从外地来厂里住上几天,厂里管吃管住管路费。对已过世的东家不撤股,由其配偶和子女全权继承股东利益。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掌柜李振玉身体欠佳,东家推选沈德林为第二任掌柜,由王振西任掌柜助理,并聘任李景章(交河县城北桑庄人)、于志华(交河县郝村镇燕庄人)为把头。李景章原来在台儿庄一家铁厂学手艺,精通铸锅和化铁炉技术,于志华一开始就在晋鲁铁厂学手艺,精通翻砂技术,他们优势互补,把企业生产搞得顺理成章,有条不紊。
  天有不测风云,从1943年到1945年三年中,李振玉、王振西、沈德林三位掌柜相继去世,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紧急之下,为了继续企业发展,东家推选德才兼备的宋秀岩为掌柜,聘任苗春华为先生。为了图吉利,东家们一致同意企业改名为“福成铁厂”。
  改变传统工艺,两项改造带来技术革命
  晋鲁铁厂开业最初几年,下大气力对传统工艺进行革新改造,取得了丰硕成果。最主要的是铸锅模具的革新和化铁炉鼓风系统的改造。
  传统的铸锅模具是砂模造型,一个砂模生产一口铁锅,费工费力,效率低下。开始,他们从台儿庄老乡那里学来了“砂子模、硬皮模”铸锅新工艺,就是将铸锅用的皮模制成泥制硬模,一个模具可以重复使用几十次,子模仍采用翻砂土制作,一个模具使用一次。采用这一工艺生产铁锅,效率自然提高几十倍。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将子模也改造成泥制硬模,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泥制硬模铸锅新工艺”。这一新工艺的面世,标志着铸锅工艺已经从翻砂工艺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薄型铸造新门类,是铸锅技术上的一次革命。新工艺的采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铁锅生产效率,一副模具最多可以重复使用一百多次,重新制作模具时,只更换表层就行,为增产节约和增收节支找到了新途径。
  化铁炉鼓风设备起初都是采用人拉木制风箱,随着化铁炉的不断增大,木制风箱已由一个人操作的小风箱变成六至八人操作的大风箱。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晋鲁铁厂的能工巧匠们借鉴涡轮机的原理,试制出蜗牛状的离心式鼓风机,鼓风机的动力是一个名叫“搭架子”的机械传动装置。“搭架子”借鉴水车原理,由伞齿轮、皮带轮、传动轴、支架等部件组成,用毛驴拉着像推磨一样带动鼓风机。新的鼓风设备节省人力,且鼓风效果好,很快被同行们认可,一直推广应用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潍县解放后,华丰机器厂从外地返回潍县恢复柴油机生产,有的铁厂用柴油机代替了“搭架子”,直到1951年潍县南关一带通了电,“搭架子”才全部被电机所替代。
  1948年潍县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各行各业恢复生产经营活动,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宋秀岩掌柜带领原班人马,在原厂址上重新修整,迅速恢复了生产。这时,企业东家由原来的7个扩大到10个,增添了宋秀岩、李景章、于志华。仍然由李景章、于志华任把头,新聘任21岁的沈金祥(原掌柜沈德林的三子)为先生。企业重新命名为“晋兴铁厂”。晋兴铁厂吸收了一大批河北籍的能工巧匠,致力于翻砂工艺的革新改造。如李清海、张鑫尧、陈金树、李洪凯等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其中李清海成绩最突出。他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来晋鲁铁厂学徒,也学过买卖,后来到东北去闯荡,曾在日本人开的工厂里做过工,接触过许多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自身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建国后他回到晋兴铁厂当师傅,翻砂技艺高超自然不用说,机械技术也是一流水准。在新中国建设高潮的推动下,他研究创造出了“漏模工艺操作技术和铸造生产流水线”,使我国当时的铸造技术水平与日本的距离缩短了30年。1956年,他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劳模大会,在北京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获奖金500元,还有呢子制服一套,水獭领貉绒大衣一件,八角帽一顶作为纪念。复兴后的晋兴铁厂不负众望,强劲的发展势头一直持续到1956年公私合营之前,在职人员扩大到近60人。
  理发看病厂里买单 办起乐队丰富生活
  到了晋兴铁厂阶段,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威信日益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企业对关系工人切身利益的事总是很关心。如在生活福利待遇方面逐步建立了星期天休息制度;定期改善膳食生活;为工人发放工作服;在厂区建洗澡堂,供工人班后洗澡;工人理发、看病的费用由厂里负担;帮助大龄青年找对象,安置家业。在业余生活上,针对厂里单身青年多的特点,组织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业余文化活动。组织女工们成立歌咏队,本厂和外厂的女职工都可以参加。她们经常参加工会组织的社会演出活动。组织男青年成立了军乐队,专门购置大鼓、小鼓、大钹、铜号等乐器,聘请老师教授乐曲,每逢五一节、国庆节,军乐队走在晋兴铁厂游行队伍前面,热闹非凡,蔚为壮观。青年职工结婚办喜事,军乐队前去捧场助兴,增加喜庆气氛。企业不随意招收临时工,工人一旦录用了,就不随便辞退,享受正式职工待遇,让职工在情感感召下干好工作。若工人自动辞职,停止了工作,还允许在厂里吃住,直到找上新的工作为止,这叫“打闲”。
  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晋兴铁厂成为同行业中的大户,资金和原材料常年不缺。有的铁厂一时资金缺乏,购不进原材料,就到晋兴铁厂来借,掌柜总是让他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有的铁厂揽到急难新任务,技术力量不足,掌柜就选派上乘的技术人员前去支援。每逢中秋节,晋兴铁厂都把各铁厂和锅厂的掌柜、先生们请到厂里来,共同品茶赏月。
  1951年潍坊市兴建“新华影剧院”,内部配备1200多套座椅,每套座椅的框架是用铸铁件装配而成的。座椅的设计非常精致和特别,配上木条的坐面和靠背,能前后移动,坐面还能掀到垂直位置,因此对座椅铸铁框架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当时负责这个建设项目的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非常严谨,先后到几个铁厂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后与晋兴铁厂签了加工合同。次日,宋秀岩掌柜亲自前往山西太原,购得30吨生铁洋条。厂里选调技术高、责任心强的李清海、张鑫尧两位师傅承担翻砂铸造任务。当预期完成交货时,用户非常满意,即刻付款,使厂子获得一笔可观效益。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仍然能目睹新华影剧院活动座椅的风采。
  德盛泰大胆聘用当地人
  德盛泰铁厂是河北省交河县人士来潍县创办的第三家铸造企业。1926年左右,交河县北孟庄人于廷杰来潍县创办铁厂,厂址选在潍县大马路中段路东,晋鲁铁厂北邻。厂子开业后起步很快,翻砂和铸锅两项业务都顺利开展起来。德盛泰铁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鼎盛时期,与同盛铁厂、晋鲁铁厂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德盛泰铁厂在聘任先生(即会计)方面,一改同行的习惯,不拘泥于河北人,大胆破例聘任当地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老板娘巾帼不让须眉任把头
  德盛泰铁厂有许多方面与众不同。于廷杰在41岁时来闯潍县,是德盛泰铁厂唯一的东家和掌柜。他面目和善,乐观豁达,身体略显单薄,却是一位技术全面、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无论翻砂技术,还是铸锅技术都非常过硬,在同行业中独树一帜,令人佩服。特别是翻砂技术,从砂模、硬模、干模,到雕模、刻模、旋模,样样都精到娴熟,许多结构复杂,外形要求严格的铸造活,其他厂子不愿承揽,他都能招揽下来,并且完成得非常漂亮。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曾为潍县仙师庙(五道庙)精雕细镂了一座一米多高的大香炉,以及一批钟磬等祭器,上面都分别刻有各式各样的图案纹饰和大小不等的铭文。当人们进入仙师庙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些祭器,香炉中香烟氤氲,响器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如鸣佩环。人们都赞叹这些做工精细,造型美观,极具艺术价值的铸造极品堪称一绝。可这些铸造极品,在十年浩劫中毁于一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实行公私合营后,市里对于廷杰先生非常器重。为了帮助印染行业提高技术革新能力,市里专门选调他到潍坊信丰染厂帮助组建铸造车间。70岁高龄的他,欣然接受了任务,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因陋就简准备了场地和设备,培训了十几名学员,很快投入生产,为提高印染行业的机械化水平立下了汗马功劳。
  德盛泰铁厂的把头是掌柜于廷杰的夫人王玉英。在那个年代,铁厂是不招收女学员的,更不用说聘请女把头。可是,在夫妻共同创业的过程中,于夫人靠天资聪颖,学会了整套翻砂和铸锅技术,尤其对化铁炉工艺情有独钟,喜爱有加。她虽然是一位缠足女性,但站在化铁炉前巾帼不让须眉,让人口服心服。
  聘当地人任先生促企业发展
  德盛泰铁厂在聘任先生方面,一改同行的习惯,大胆破例聘任当地人。厂里先后聘任过4位先生,第一位是临朐县的徐景海,第二位是潍县的徐法文,第三位是潍县的于龙泉,只有最后一位先生郭月明才是交河县寺门村牛姑屯人。于掌柜认为,聘请当地人当先生有许多好处,对当地情况熟悉,认识人多,好开展业务,容易与其他行业沟通和联络,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何乐而不为。经先生们介绍,曾独揽过衡器厂磅秤的常年铸件加工任务,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效益。
  德盛泰铁厂生产厂区分东厂区和西厂区两大部分。刚开业时,厂区设在潍县大马路东侧,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场地明显不够用了,就在厂子对面,潍县大马路西侧,同盛铁厂的北邻,又购置一块地,建成第二厂区。这样,东厂区从事翻砂生产,西厂区从事铸锅生产,使厂内的生产秩序变得井然有序。这种厂区布局在同行业中是绝无仅有的。
  德盛泰铁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鼎盛时期,与同盛铁厂、晋鲁铁厂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据统计,1935年,这三家铁厂已有资本总额3.995万元现洋,职工105人,年产值9.14万元现洋。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德盛泰铁厂始终保持30多人的职工队伍。
  德盛泰铁厂培养了不少技术高超的能工巧匠,像孟宪春、孟宪臣、王毓岭、房秀明、于龙图等,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不论在公私合营前,还是公私合营后,都对企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德盛泰铁厂的后起之秀也都很有出息,于掌柜的大儿子于金锡,二儿子于金才,子承父业,深得真传,技艺超群,分别到山西省和当地寒亭创业。最后一位先生郭月明,公私合营后在和平翻砂厂工作,1962年调到潍坊市政府机关工作,曾担任原潍坊市财政局局长多年。
  鲁兴选用人才格外挑
  鲁兴铁厂开办于1949年,厂址设在潍县大马路中段路东(今和平路与民生街交叉口)。东家和掌柜就是胡福轩(交河县东流堡贾氏王庄人)一个人,聘任王殿兴(交河县望江店人)为先生。开始,鲁兴铁厂仿照东安铁厂的经营思路,以生产铁锅为主业。可是路走得并不顺利。胡掌柜决定调整经营方向,转向以生产铸件为主。胡掌柜在选用技术人才上,要求近乎完美,凡是看不上眼的不聘任,聘任后用着不顺手的坚决辞退。因此,鲁兴铁厂的留用人员个个都是好样的。
  调整经营方向,转向以生产铸件为主
  掌柜胡福轩早年在同盛铁厂学买卖,头脑灵活,表达能力强,善于交际,极具商人天赋,在外水(指供销员)行当中颇有些名气,很受掌柜赏识。1946年,他接替孟昭华担任了同盛铁厂先生,使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得到充实。潍县解放后,他从东鲁铁厂和东安铁厂成功创业中得到启示,决定自己创业。
  开始,鲁兴铁厂仿照东安铁厂的经营思路,以生产铁锅为主业。可是路走得并不顺利。经过一番周折,胡掌柜决定调整经营方向,转向以生产铸件为主。
  胡掌柜亲自骑自行车外出招揽业务。在揽活上,胡掌柜精于算计,专揽那些容易生产的、利润高的铸件活来干。他非常坦然地说:我们厂子小,出一件废品,大家就吃不上饭,我不算计不行。
  公私合营后,胡福轩在和平翻砂厂担任供销科科长,由于业务精,能力强,在潍坊供销行里被称为一流高手。
  用人挑剔,铁厂人员个个都是好样的
  胡掌柜在选用技术人才上,要求近乎完美,凡是看不上眼的不聘任,聘任后用着不顺手的坚决辞退。他聘任的第一位把头是郭月清,因制作的铸锅模具达不到他的理想要求,毅然将其辞退。这时,东鲁铁厂掌柜孟昭华将本厂的孟昭参推荐给胡掌柜当把头。试用一阶段后,又因铸锅模具寿命短的问题不满意,又将孟昭参辞退。当时铸造行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被厂里辞退的人,其他企业一概不准再聘用。孟昭参自然回不了东鲁铁厂,便到坊子投奔大华机器厂。不料却给大华机器厂、潍坊柴油机厂送去了大批河北铸造人才。孟昭参去后不久,同盛铁厂的赵延明、赵延祜、孟光禄等河北老乡也都去了大华机器厂工作。1953年,大华机器厂合并为潍坊柴油机厂后,孟昭参担任了铸工车间工段长,又从河北介绍了一大批铸造人才进厂,河北籍人成了潍柴铸工中的骨干力量。后来,他被调到潍坊市科研单位工作,为传播和弘扬铸造技艺做出了贡献。
  胡掌柜聘任张德坡为把头,招收了十几名工人,采取第一天造型、第二天开炉浇铸的方式,将生产发动起来。
  由于胡掌柜在用人上格外挑剔,因此,鲁兴铁厂的留用人员个个都是好样的。
  王殿兴24岁来鲁兴铁厂当先生。他性格温和,待人和善,工作细心认真,是掌柜的得力助手。公私合营后,在和平翻砂厂担任财务会计,后来调到潍坊蔬菜公司分管生产计划工作,负责制定城区蔬菜需求计划和郊区蔬菜种植计划,协商菜农调剂蔬菜种植品种,满足市场供应。他把河北老家种植茴香菜的技术传授给当地菜农,使潍坊人的菜篮子里又多了一个新品种。
  张德坡27岁当把头。他工作认真,任劳任怨,技术精干,是鲁兴铁厂的技术带头人。公私合营后,他被调到潍坊群力铁工厂工作,之后又调到寒亭农具厂(寒亭齿轮箱厂的前身),担任铸造车间主任多年,曾参加过寒亭化肥厂(现在的潍坊化纤厂)的筹建工作。
  谭曰玉是1950年到鲁兴铁厂学徒的第一批当地学员。他干活不怕脏不怕累,待人很有礼貌,积极要求上进,是鲁兴铁厂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进步青年之一。公私合营后在和平翻砂厂工作,1959年至1963年,担任过该厂的副书记、副厂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用陶瓷塑像当模型,铸造毛主席塑像,高超的翻砂技艺令人折服。
  古英俊是1952年进厂的学员。他办事沉稳,既是生产中的骨干,又是业余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公私合营后,他在和平翻砂厂工作,1959年参与筹建潍坊和平冶炼厂,1963年调到潍坊动力机厂工作,担任厂工会副主席和总装车间党支部书记。
  东鲁孟昭华是开明掌柜
  孟昭华是河北省交河县城北孟庄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来潍县在同盛铁厂学买卖。1946年,孟昭华和王振华合资兴办东鲁铁厂。东鲁铁厂在生产经营上,全靠孟昭华掌柜独立思考,一人决策。孟昭华对关系到工人冷暖的事总挂在心上。由于劳资关系比较融洽,东鲁铁厂企业风气正,工人风貌健康向上,孟昭华掌柜被大家誉为“开明掌柜”。
  与人合伙创业,生产经营上靠孟昭华决策
  孟昭华读过五年私塾,字写得很工整,面貌白净清秀,性格和善文静,很得掌柜赏识。经过几年勤学苦练,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提高很快,被掌柜聘任为先生。经过十几年的实践锻炼,他对铁厂的生产经营、内部管理、外部业务已是轻车熟路,具备了独立创业的能力和条件。1946年,34岁的孟昭华和33岁的王振华合资兴办东鲁铁厂。王振华原来在青岛开糖房,之后来潍县开了一个糖房分号,生意红火,积累了一些资金。孟昭华任掌柜,聘任潍县的王士林为先生,31岁的王奎盛(王振华的侄子)为把头。刚开业时,厂址选在南关厦檐屋过道,招收了18名技术工人开炉生产,以干翻砂活为主,季节性生产铁锅。
  东鲁铁厂在生产经营上,全靠孟昭华掌柜独立思考,一人决策。王振华也在厂里住着,因开铁厂是外行,生产经营上的事不太过问。据说他在干糖房时经常尝糖的火候,久而久之牙齿受损,最后落得满口都是假牙。每当说话时,那副假牙就跟着动,有时还掉出口外。他排行老三,大家尊称他为“三掌柜”,其实东鲁铁厂从来没有“二掌柜”。当时,潍县纺织业非常兴盛,一大批为纺织业服务的生产织布机、弹花机、轧花机的小机器厂不断涌现出来。瞅准这个机会,东鲁铁厂便先与东关的天成机器厂、华成机器厂、晋东机器厂等小厂建立了机械铸件常年供货合同。有了活干,企业一下子红火起来,顺利闯过了创业第一关。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强,东鲁铁厂又开始与南关的万通机器厂等一些大企业挂上关系,为其加工榨油机、马车配件。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企业有了积蓄,便在潍县大马路中段路东,晋鲁铁厂南邻购置厂址建新厂,企业职工逐步发展到30多人,日产量达到两吨以上。
  东鲁铁厂的快速发展,也与启用精干的技术老师有很大关系。王奎盛是一位技艺深厚的资深师傅,他教徒弟非常严厉,对自己也高标准、严要求,事事做出榜样。王奎盛的浇铸技术,在当时同行中是首屈一指的。据潍坊市机械局老领导高松云回忆:建国初期,东鲁铁厂的王奎盛师傅端勺倒铁锅,技术相当棒,倒1000口铁锅才出一口废品。当时在全行业中大力推广“王奎盛稳准狠浇铸工作法”。公私合营后他在和平翻砂厂工作,仍然是生产上的骨干,技术上的能手。王邦龙(交河县陈屯人)也是东鲁铁厂最早的师傅,精于技术钻研,真心实意地把技术教给徒弟,深受工人们的敬重。公私合营后,他在和平翻砂厂工作,1959年参与筹建潍坊和平冶炼厂,1963年后先后调到潍坊健民农具厂和潍坊动力机厂工作,为潍坊农机事业做出了贡献。
  孟昭华为人正直,定期增加职工福利待遇
  孟昭华掌柜是一位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的人。他非常体贴铁厂工人的艰辛,对关系到工人冷暖的事总挂在心上。1948年中秋节,伙房里炖了一锅肉改善工人生活。孟掌柜前去查看,发现肉的味道不是很新鲜,为以防万一,便让工人全部埋掉,重新又炖了一锅新鲜的猪肉。这年冬季,厂里烧锅模的草屋失火,孟掌柜现场指挥,宁愿让财产受点损失,也不让工人冒险去抢救物资。事后他说:“工人的安全是最重要的,财产受点损失还可以挣回来。”
  1948年潍县解放后,各行业成立了工会,派代表进驻各企业指导工作,发展工会会员。对此,孟掌柜积极拥护,支持工人踊跃参加工会活动。1950年,为了融洽劳资关系,在机械工会的协助下,东鲁铁厂建立起“劳资协商会议制度”,定期召集工人代表协商,征求工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企业工作。根据工人的要求,建立了休班制度,半月休假一天;一年发一套工作服;增加职工福利待遇,开始是发毛巾、肥皂、理发票、洗澡票等,后来折合成福利费逐月发放。1952年,在机械工会的主持下,又对企业的工资进行了改革,按技术高低评定工人的工资级别,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人的收入,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当时,最高级别技工每月可拿200斤小米折价工资,学徒工每月50斤小米折价工资,出徒的熟练工最低可拿80斤小米折价工资。
  由于劳资关系比较融洽,东鲁铁厂企业风气正,工人风貌健康向上,孟昭华掌柜被大家誉为“开明掌柜”。
  公私合营后,他担任了和平翻砂厂私方厂长,分管生产经营。当时,厂里拥有干部职工200多名,6个大生产车间,其中4个铸造车间,两个铸锅车间,翻砂和铁锅计划都非常饱满,生产调度和经营管理工作十分繁重。孟昭华知难而进,勇挑重担,把全厂生产经营搞得有声有色,充分展现了他的管理才能。从1956年到1958年,和平翻砂厂步入鼎盛发展时期。
  ◎相关人物
  东鲁涌现出了大批进步青年
  自1952年南关企业党支部成立后,东鲁铁厂涌现出了一大批进步青年。这批进步青年成了政治上的积极分子,生产上的骨干力量,公私合营后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前途。
  王治香(交河县东流堡王庄人)是东鲁铁厂出色员工中的代表人物。公私合营后,他24岁就担任了和平翻砂厂技术科副科长。1957年,他率团到掖县学习玛钢件生产技术,回来后设计出活炉底焖火炉,使玛钢件一举试产成功,填补了本厂的产品空白。1959年参与筹建潍坊和平冶炼厂,1963年调到潍坊健民农具厂担任生产科科长,企业改为潍坊动力机厂后,担任厂长、党委副书记多年。
  王成林(潍坊人)也是东鲁铁厂较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青年之一。公私合营后,他担任和平翻砂厂党支部副书记,以后调到潍坊市政府机关工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担任过潍坊动力机厂和潍坊拖拉机厂(小拖)党委书记。
  孙会来(泰安市人)是潍县解放前同哥哥孙会治一起随母亲要饭至此。哥哥到了晋兴铁厂学徒,他到东鲁铁厂当了学徒工。由于技术进步快,干活干练,又肯吃苦耐劳,师傅们都非常喜欢他。公私合营后,他在和平翻砂厂工作,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64年调到潍坊铸造厂工作,曾担任生产计划科科长多年。1969年进京参加“全国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受到表彰和奖励。
  东安用“金刚钻”揽“瓷器活”
  东安铁厂创办于1948年,厂址选在潍县大马路中段路西,现在丁家老过道以南,和平路西侧,德盛泰铁厂西厂区北邻。东家是33岁的张贵三(交河县寺门村前王家庄人)和18岁的王奎武(交河县东流堡王庄人)。张贵三掌柜专门招揽那些高难度的活来干。在机械行里,对东安铁厂生产的齿轮评价是很高的。企业就这样在夹缝中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专挑高难度的活干,生产的齿轮受好评
  张贵三是王奎武的表姐夫,故称之表亲联合办厂。由张贵三任掌柜,聘任孙树森(交河县人)为先生,聘任韩佃玉(交河县寺门村白佛堂村人)为把头。
  掌柜张贵三,性格开朗,待人和善,早年在济宁一家铁厂学买卖,经过十几年的历练,掌握了办铁厂的成套本领。创办东安铁厂,让他如愿以偿。东安铁厂一开张,就确立了“以生产铁锅为主,翻砂铸件为补充”的经营思路。平时厂里保持二三十名工人,二三十副锅模的生产规模,天天开炉生产铁锅。当铁锅库存增多时,便停下铁锅生产,揽一批翻砂活干,保持企业天天生产饱满。为了能顺利揽到翻砂活,张贵三掌柜专门招揽织布机、弹花机、轧花机上那些精度要求高、制作难度大的精齿轮、大对轮、小对轮、斜齿轮等活来干,还从建华机器厂揽来结构复杂的水车成套组件来干。因为这些活技术含量高,利润也丰厚,既能锻炼和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又能增加企业收入。在机械行里,对东安铁厂生产的齿轮评价是很高的。企业就这样在夹缝中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公私合营后,张贵三担任和平翻砂厂生产计划科科长多年,对全厂6个大车间的生产调度,原材料供应调度,后方维修调度,以及人员调度等工作,指挥得井井有条,成了厂长们的得力助手。
  王奎武是晋鲁铁厂东家之一王振西的大儿子,父亲1944年过世,他年龄尚小,1948年刚满18岁,就来潍县子承父业,联合办厂了。
  王奎武主要负责企业内部管理,后来先生孙树森因故辞了职,王奎武就兼任先生之职。他思维敏捷,计划周密,企业管理得非常顺利。公私合营后,他在和平翻砂厂生产计划科工作。从50岁开始,他在潍坊铸锅厂任技术科科长,为提高铁锅产品质量倾注了心血。1982年,他代表潍坊铸锅厂赴重庆市参加全国铁锅质量评比活动,一举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为争创“部优质产品”和“国家银牌产品”奠定了基础。
  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业余时间教工人识字
  东安铁厂诞生在潍县解放以后,掌柜的思想觉悟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有了进步,能理解和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较自觉地尊重工人的主人翁地位,从而促进了劳资和谐局面的形成。
  1952年厂里实行三八制(8小时工作,8小时业余活动,8小时休息)后,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活动,让每一位工人都学成全面手。比如干翻砂活,每个操作者从筛砂、造型、浇铸、清砂、检验等工序,包干到底,哪个环节出了毛病自己都清楚,从而普遍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操作水平。公私合营后,东安铁厂的工人放到哪个岗位都很称职,是他们平时在生产上的艰苦磨炼的结果。
  在生活上,不断增加福利待遇,别的铁厂发什么,他们就仿照去做。当时,工人要求发工作服,厂里就每年给男职工定做一身中山服,给女职工定做一身列宁服。工人们舍不得穿,每逢五一节、国庆节群众集会游行时,才当礼服穿出去,惹得其他行业的工人羡慕不已。为了女职工生活方便,还在厂附近租了民房当女工宿舍。当时,厂里所有工人,包括当地工人都免费吃住在厂里,伙房定期改善生活。每逢夏季,厂里为高温作业的工人熬绿豆汤,买瓜果,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让工人安全生产。
  机械工会办起南关俱乐部,让工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政治时事,组织歌咏队,举办识字班。刘淑萍是最早进厂的女学员中的佼佼者,她小学文化程度,被聘任为扫盲识字班的辅导老师。那时俱乐部几乎天天晚上开班学文化、教歌曲,许多工人从小没有上过学,非常热心到工会组织的识字班里学文化,都脱盲学会写字和看书读报了。刘淑萍因此与各铁厂的工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她因早产大出血时,工人们都争着去为她献血。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她在潍坊铸锅厂当行政科科长多年,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本色不变。她为厂里建房分房无数,自己却没有要厂里一间宿舍。
  ◎相关人物
  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
  由于东安铁厂厂风正,人际关系和谐,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沃土,涌现出一批对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带动了生产发展和技术传承。
  韩佃玉15岁开始在晋鲁铁厂学徒,其性格温和,能吃苦耐劳,学技术细心认真,在同龄人中属优秀之列。韩佃玉20岁时就被东安铁厂聘为把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还担任了东安铁厂第一任工会主席。韩佃玉对铸锅关键技术——制模样板制作手艺非常精通,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徒弟杜松林等人,使潍坊铁锅的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传承,促进了产品质量的逐年提高。
  杜盛林(交河县东辛店陈江庵人)1947年在福成铁厂学徒,1949年又到东安铁厂工作。他对齿轮造型非常专业,干出的活,尺寸标准,干净漂亮,达到令人叫绝的地步。公私合营后,他在和平翻砂厂生产计划科工作时,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业余技校学习,掌握了机械制图本领。1959年至1963年,他担任和平翻砂厂厂长。1964年,和平翻砂厂改名为潍坊铸锅厂后,杜盛林担任生产计划科科长,参与了许多技术革新活动,发挥了骨干作用。
  杜松林是杜盛林的亲弟弟,1949年刚满15岁来东安铁厂投奔哥哥,一年以后正式学徒。公私合营后,杜松林在和平翻砂厂工作,担任制模车间负责人,1972年担任铸锅车间主任,1978年担任潍坊铸锅厂生产厂长。他的全部工作经历,一直与铁锅打交道,是公认的铁锅手艺全面手,从制模、刷模,到大炉、浇铸,各道工序都历练得精益求精,特别精通制模样板的设计制作工艺,曾设计出平锅、烟子锅、炒茶锅等新产品,成为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潍坊铁锅生产的主要领军人物之一。
  大成引领潍坊铁锅生产
  王友濮1903年出生在河北交河县城关八里庄。1950年上半年,他把位于张店的厂子迁来潍坊,定名为“大成锅厂”。大成锅厂虽然来潍较晚,但由于专业生产铁锅,对铁锅工艺技巧研究得较为深透,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后市里以大成锅厂为主导单位,有铁锅产品的厂家参加,组成项目协作组,最终研究制定出了潍坊铁锅生产规范和统一技术标准,实现全市铁锅行业的规范化管理。这是在全国率先形成的“地方性铁锅生产技术标准”。
  铸锅高手王友濮把厂迁来潍坊,定名大成
  王友濮早年在济南仁和成锅厂当把头,后来受交河县东流堡高霞云聘请,在济南宏泰锅厂任掌柜兼把头。他在铸锅方面技艺精湛,堪称一流,属全能型人才。在当时济南铸锅行业里,他与另外三位河北籍的铸锅高手王洪宾、秦钟秀、严师傅,共被誉为“四大名旦”。1949年初,王友濮带领李洪泽、及宝玉、蔡立常、安振乾、郭佃祥等数名爱将,从济南宏泰锅厂分离出来,在张店另立门户,厂名定为“东升锅厂”,王友濮为东家兼掌柜。可是经营了一年多,生意不算景气。
  这时,他们了解到,潍县解放得早,工商业复苏很快,城乡贸易繁荣,社会秩序稳定,又有许多河北老乡在此兴办铁厂。于是,决心来潍县大干一番。1950年上半年,便把厂子迁来潍坊。
  大成锅厂与其它铁厂的区别,是他们只铸锅,不做翻砂活。此时,其弟王友森、好友李恩沛也分别从济南、青岛汇集到潍坊。厂子重新开业,定名为“大成锅厂”。王友濮为大掌柜,王友森为二掌柜。东家有三位,即王友濮、王友森、李恩沛,聘任谭威峰(潍坊人)为先生。
  大成锅厂刚来时,先在白浪河西岸保安桥(现在的奎文门桥)西首,租一大宅院开业。一年后,在潍县大马路北段路东,东市场大街西头路北,天主教堂西邻,即现在的和平路与盛和步行街交叉口处,选得新厂址,专业生产铁锅。
  王友濮有一身精湛的铸锅技艺,尤其是他设计的铁锅造型与众不同,优点有好多项:一是外形美观,肚圆容积大;二是品种齐全,从各种小耳锅到大中型铁锅都生产;三是壁薄重量轻,生产成本低;四是用户使用时节省燃料和时间。因此,产品一推向市场,就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
  由大成主导,制定出潍坊铁锅生产技术标准
  大成锅厂虽然来潍较晚,但由于专业生产铁锅,对铁锅工艺技巧研究得较为深透,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市里工业主管部门意识到,大成锅厂的产品,代表了潍坊铁锅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经验应该在全行业广泛推广。经时任潍坊市机器制造业党总支委员、南关支部书记的高松云提议,以大成锅厂为主导单位,组织有铁锅产品的厂家参加,组成项目协作组,研究制定潍坊铁锅生产规范和统一技术标准,以实现全市铁锅行业的规范化管理。高松云的倡议,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各铁厂的积极响应,都派出资深的技术人员和工会主席参与协作组工作。高松云亲自挂帅,担任这一项目的总负责人。指定大成锅厂为项目主导单位,王友濮掌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各厂参加的人员是:同盛铁厂席凤海、沈万春;晋兴铁厂李景章、王铭盛;东鲁铁厂王奎盛、王奎祯;东安铁厂韩佃玉;德盛泰铁厂王毓岭;鲁兴铁厂张德坡;大成锅厂王友濮、王鑫。在十几天的时间里,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具体操作实验,形成了正式的“铁锅生产技术标准”文件,对各种型号铁锅的名称、规格、尺寸、成分含量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是在全国率先形成的“地方性铁锅生产技术标准”。
  围绕“铁锅生产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各铁厂和锅厂积极行动起来,改进工艺装备,组织人员培训,进行工艺演练,很快都拿出了符合标准的铁锅产品。通过推行新的“铁锅生产技术标准”,有效地促进了各厂铁锅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为潍坊铁锅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自此,潍坊铁锅在全省和全国的知名度明显提高,也引起上级主管部门对潍坊铁锅的重视。
  二掌柜设计劈铁机,工人摆脱繁重体力劳动
  二掌柜王友森是铸造行里少有的、不可或缺的技术能人,虽然来自铸造之乡,早年却是学的机械行,会设计图纸,钳工、锻工、车工等机械加工技术都很精通。公私合营后,他在和平翻砂厂工作,是机修车间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当时,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机械加工修理工作特别多,如加工制作各类生产工具和机械装备,维修各种工艺设备,改造旧设备,创新新装置等,这么多的实践机会,将他锻炼成了机修全面手。
  1959年,厂里增添了大型铁锅生产任务,急需一种简便适用的起重装置。王友森跟随厂领导到天津纺织机械厂去实地观摩,发现一种摇臂吊比较适用,他就把设备的设计原理、机械结构以及动力设置等情况,都记在了心里。回厂后,他亲自绘制图纸,带领大家不几天就把摇臂吊研制出来了,经过使用效果极佳。大家给了他一个美称叫“活图纸”。
  1962年,为了让砸铁工人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他设计制作了一台劈铁机,将一台夹板锤装在一个转盘上,利用夹板锤的冲击力将铁锭砸开。投入使用后,省时省力,非常实用。这项发明受到厂里的奖励和表彰。1964年,在对铸锅操作工艺全面进行机械化改造的大会战中,他同专业攻关队伍一起,用一年多的时间,设计制造出大锅机械敞扣模机、小锅液压敞扣模机、化铁炉上料机和单轨浇铸系统,形成生产流水线,大大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
  ◎相关人物
  顶尖技术带头人
  大成锅厂之所以后来者居上,在铁锅生产上处于领先地位,除了掌柜是全面手这一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在各个关键部位培养了顶尖的技术带头人。其中制模能手及宝玉、刷模能手安振乾、大炉能手郭佃祥就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及宝玉(交河县城关八里庄人)是大成锅厂元老级的师傅,跟随掌柜转战南北。他的铸锅技术造诣深厚,特别是制模手艺非常精湛,是铸锅行业里的佼佼者。公私合营后,他在和平翻砂厂制模车间专门从事铸锅模具的研制、生产和调试工作。他精通模具样板的设计工艺,熟悉模具制作的全部手艺,特别精通模具的质量验收和后续整理工作。凡是制模工序的制成品,必须经过及师傅逐个毛坯进行验收,并亲自操作最后一道研磨工序,使模具达到要求,才能提供给生产车间使用。经过他后续整理过的模具都是精品。潍坊铁锅在全国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他功不可没。
  安振乾(河北省阜城县大白乡西后安村人)早年在济南宏泰锅厂学徒,后来跟随掌柜到张店,后又来潍坊创业。他从学徒开始就练就了一手刷模的过硬技术。公私合营后,他在和平翻砂厂一直干刷模工序,刷模工序是体现产品成品率和优质品率的关键岗位。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提高产品质量的刷模操作法,在技术比武中总是名列前茅。
  郭佃祥(交河县东流堡村人)1946年参加革命队伍,负伤转业后来到济南宏泰锅厂学徒,专业学习化铁炉手艺,技术非常精炼,成为老掌柜的左膀右臂。他从大成锅厂、和平翻砂厂、潍坊铸锅厂一路走来,都是担任大炉长的角色。
  本期图片:宋连义 提供(署名除外)
  资料来源:宋连义著《潍县铸造行业群英谱》、市档案局编《铁花飞舞——潍坊铸造史钩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