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5:44
鄌郚总编

城市潍坊的商业老街


  时间:2012年5月14日 作者:王瑞甫
  潍坊作为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已经有数百年。至少在清代,城市潍坊的前身潍县便已是省内乃至国内知名的工商业城市。而潍县真正形成对城市经济产生支撑作用的工商业街道体系则在民国时期。这些工商业街道的原址都位于城市潍坊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范围内,但在街道形态上已与当时的情形大相径庭,故称之为工商业老街。
  ..................................................................................................
  潍县工商业街道呈“两纵两横”
  潍坊在附近地区率先发育、形成城市,主要得益于其区位优势。潍县真正形成对城市经济产生支撑作用的工商业街道体系则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至七七事变以前的潍县城市经济繁荣时期。当时,潍县工商业街道体系的主体结构可用“两纵两横”一言以蔽之。潍县两纵两横工商业街道还与构成潍县大集的各家城集、市集连接为一体。从潍县开埠到1948年潍县战役爆发前,潍县一直对本地工商业者和市民、周边十多个县的农民及全国各地的客商具有强劲的吸引力。每逢集日,赶集者可达十万人左右。
  1934年潍县经济实力在全国各县位居第17位
  潍坊设市以前,城市潍坊的前身潍县与周边的昌邑、安丘、昌乐、寿光等地在规格上是一样的,都是县政权机构驻地(即俗称的县城)。但实际上,以清代咸丰、同治之交(1861年前后)潍县形成潍县城、东关坞两城并立格局为标志,潍县无论是在建成区规模方面还是在功能、作用方面都已经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市了。这是潍县与周边县城的明显区别。为什么城市潍坊能够在附近地区率先发育、形成城市?分析城市潍坊所处的地理位置或许对得到合理的结论有所帮助。
  山东中部和南部基本为泰沂山系所覆盖。古代,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自然条件对陆路交通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城市潍坊的前身——潍县位于昌潍平原的中心和山东的中北部,地势平坦,具有天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并且,潍县地处莱州湾沿岸的内陆交通要道上,自清代起便位于鲁东与鲁西间,以及山东半岛南部与北部间重要陆上通道的交汇点上。
  鲁东与鲁西间的主要通道除了由羊角沟经小清河到济南的河道之外,便是由芝罘(今烟台)经潍县到济南,或由胶州经潍县到济南的陆上通道。这两条陆上通道是山东半岛与中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动脉”,而潍县就在“动脉”的连结处。
  这个优势让潍县至少在清代便已成为传统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发达的传统工商业是潍县传统城市经济的亮点和标志。从清初到清代中叶,潍县已出现铜首饰、仿古铜器、嵌银器具等作坊式手工业。十八世纪中叶,潍县商人在山东粮食贸易中十分活跃,鲁东地区的土特产也以潍县为主要集散地。潍县商人已经渗透到省内外其他地方经商,潍县也吸引了莱州、黄县(今龙口市)等地的商人前来经商。潍县的典当业曾经盛极一时,最多时曾有当铺70多处。到了清末,潍县的传统手工业有土布业、刺绣业、铜首饰业、红炉业、仿古铜业、嵌银业等标志性行业,且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德国人建造的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同年,清政府批准辟潍县为商埠。潍县成为当时条件下由我国自主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烟(烟台)潍、台(台儿庄,今枣庄市台儿庄区驻地)潍、潍道(道旭镇,今博兴县城区东南部)三条汽车路建成通车后,潍县成为山东省现代公路交通系统中的枢纽。
  交通运输的便捷,各类物产的丰富易得,当地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传统工商业基础,外国资本以及由此带来的先进的商品、技术工艺、管理运作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影响作用等等,这些因素直接、间接地导致潍县城市经济由传统经济迅速向以商埠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至七七事变以前,潍县的城市经济实现持续繁荣。1934年,潍县的城市经济拥有118个自然行业、近三千家各类工商实体,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同年,大陆、盐业、金城和中南四大银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当时潍县经济实力在全国各县居第17位。
  综上所述,潍坊在附近地区率先发育、形成城市,主要得益于其区位优势。
  上世纪20年代初至七七事变前形成工商业街道体系
  清代以前,作为传统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城市潍坊的前身——潍县便已经出现工商业店铺分布相对集中的街道。而潍县真正形成对城市经济产生支撑作用的工商业街道体系则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至七七事变以前的潍县城市经济繁荣时期。
  当时,潍县工商业街道体系的主体结构可用“两纵两横”一言以蔽之。潍县两纵两横工商业街道还与构成潍县大集的各家城集、市集连接为一体。巧合的是,潍县两纵两横工商业街道总体上大致呈“¥”形,与现在人民币元的符号相近。
  两纵——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首先是大马路→坝崖大街南段一线,即今潍坊市潍城区和平路的火车站至亚星桥段。坝崖大街在朝阳桥(今亚星桥)西端岔出两条街道:一条是坝崖大街北段,略呈西南东北走向,已无迹可循,原址位于建设中的潍坊CBD(位于潍坊市鸢飞路→健康街→向阳路→福寿街→鸢飞路街区内)白浪河西岸组团内;另一条是保安街,大致南北走向,原址大致是今潍坊市潍城区和平路的亚星桥至东大街段。两纵整体上呈“Y”形。
  两横——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南一横为南月河崖街及以东,大致是今潍坊市潍城区胜利西街的青年路至爱国路段;北一横按照从东到西的顺序是东关大街→朝阳桥→东门大街→大十字口(街)一线,大致是今潍坊市奎文区东风东街的潍州路以西段→亚星桥→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的和平路至向阳路段。两横整体上是东西方向平行。
  两纵南端接潍县火车站(今潍坊火车站),北端接沙滩城集的东北关部分,中间与两横交叉;两横中的南月河崖街与南门早市连接,东关大街→朝阳桥→东门大街→大十字口(街)一线以朝阳桥为节点与庆成门早市、沙滩城集相接。沙滩城集、庆成门市集、南门市集都是潍县大集的主体市场,已无迹可循,原址分别位于今潍坊市白浪河保安桥至大石桥段的两岸及河床上、今潍坊市潍城区胜利西街向阳路口及其附近地带。
  除了两纵两横,东关坞城内的下河街(今潍坊市奎文区南下河街、北下河街)是东关大街商圈的组成部分。潍县南门外的南关大街(原址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向阳小区内)是南月河崖街商圈的组成部分。
  如果把潍县的城市经济流通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就会发现这个流通系统的两大载体——工商业街道与潍县大集的各个部分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在集聚人气、创建繁荣景象方面也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工商业街道上的工厂、作坊、商号和店铺需要的基本生产原料如棉纱、生产工具如铁加工成品半成品等多就近到潍县大集上采购,加工好的产品也多就近到大集上出售。
  周边各地的农民到潍县大集卖掉农副产品,然后就近在大集上和工商业街道店铺里买回生产生活用品。各地的购货商及普通消费者到潍县赶集的内容则是工商业街道与潍县大集一块儿逛,需要什么买什么,方便得很。
  工商业街道与潍县大集既各自独立又整体相连,购、销一条龙的格局让这个特色独具的城市经济流通系统具有很大的吞吐能力。以棉纱为例,潍县大集上棉纱日销量最高可达300件(每件重100千克)。便利快捷的集散能力让民国时期的潍县赢得了“买不着上潍县、卖不了上潍县”的名声。从潍县开埠到1948年潍县战役爆发前,潍县一直对本地工商业者和市民、周边十多个县的农民及全国各地的客商具有强劲吸引力。每逢集日赶集者达十万人左右。
  大马路见证现代工业诞生
  城市潍坊最早的经济开发区出现在清末。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批准增开城市潍坊的前身潍县为商埠。与潍县同时增开的商埠在省内还有济南、周村(今淄博市周村区驻地)两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逼迫清政府开放国内多个城市为商埠,史称“约开商埠”。在“约开商埠”内,中国的主权如行政权、税收权、司法权等严重丧失。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存亡危机日益深重,清政府为挽救危局而陆续自主开放国内符合条件的城市为商埠,史称“自开商埠”。“自开商埠”内,中国行使完全主权。根据有关历史资料,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为商埠。这些城市都是当时条件下我国对外开放、并与外国通商的城市。潍县是其中之一,且属于“自开商埠”。
  大马路是商埠区内开发建设的惟一城市道路
  城市开放为商埠后,一般需要划出一块专门的地方作为商埠区,用于兴办实体、开发产业。潍县正式开埠是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此前划定的商埠区范围大致是:东起白浪河西岸,西至南关建成区东沿,南起潍县火车站,北至潍县城外东南角→白浪河西岸一线,位置大致在今潍坊市潍城区和平路的潍坊火车站→胜利西街段西侧以东、白浪河西岸以西、胜利西街北侧以南、胶济铁路-潍坊火车站以北,占地面积在0.7平方千米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讲,商埠区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各类经济开发区。因此,商埠区可以看作是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经济开发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潍县新建一条连接潍县火车站和潍县城东南炮台的道路。1933年,潍县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拓宽,并实施架桥、铺设条石板镶三合土弧形路面,装上路牙石实现人车分道,种植行道绿化道路环境等工程,将这条道路建成城市潍坊历史上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道路。民国年间出版的地图上,这条道路的名称是大马路,因为宽阔平直、两辆相向而行的载货大马车可以很容易会车而得名。
  大马路,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5千米,宽约9米,西南端起自潍县火车站前,东北端接坝崖大街、南月河崖街,为潍县两纵工商业街道的组成部分之一。
  兴修和整治大马路几乎是潍县商埠区内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活动的全部。除此以外,就基本上没有其他方面的城市设施建设投资了。起初是因为受财力所限、加上后来的连年战乱、以及七七事变后潍县沦陷,出现这样的结果就不足为怪了。于是,商埠区内兴建的各类工商实体便沿大马路两侧呈条状分布。大马路两侧的土地完全得到利用后,各类工商实体便不再考虑落户商埠区,而是主要在潍县已有的城市建成区内或购置闲地或购买租用民房,见缝插针地“安营扎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减少投资、降低创业和营运成本。因为到无任何设施的商埠区其它地块落户,投入的成本太高,靠各类工商实体自身的力量进行开发,它们的财力是承担不起的,也不现实。
  到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商埠区内仍基本维持只有一条大马路的格局,其余部分没有多少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因此许多人只知道大马路,不知道还有个商埠区。
  大马路见证潍坊现代工业诞生和初步发育成形
  潍县开埠后,商埠区内大马路两侧的地块便成了中外客商争相购置和建房办实体的首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烟潍、台潍汽车路建成通车后,大马路又成为公(路)铁(路)联运的枢纽通道,区位优势进一步增强。1938年,日伪在大马路中段路东设立潍县自动车营业所(长途汽车站)。1939年,日伪开通火车站至朝阳桥(今亚星桥)的市内公共汽车线路也经过大马路。尽管它营运半年即告停,但这却是城市潍坊历史上的第一条公交线路。1945年抗战胜利后,潍县自动车营业所改称山东公路局潍县汽车站。1948年,山东公路局潍县汽车站改称潍坊汽车站。当时,潍坊汽车站是胶济铁路沿线的重点汽车站,也是省内长途客运汽车的主要始发站之一。
  从潍县开埠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的三十年间,大马路两侧先后有200多家公司、工厂、洋行、商行等实体落户。其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内厂商主要有华丰机器厂二厂、惠丰火柴厂、同盛铁厂、信丰染印公司、惠东制药厂、聚祥永织布厂、隆丰染厂、连兴栈、三义栈等;外资实体主要有美国的美孚油公司潍县油栈、英国的亚细亚油栈、日本的南信洋行等。不过,美国和英国所办实体在七七事变前即闻风撤离。在这些工商业实体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创建于1920年的著名民族工业企业华丰机器厂。
  潍县开埠后,很快成为附近地区重要的舶来品转运处。英国、美国、日本的棉纱和布匹等“洋货”大量涌入潍县并销往周边数十个县。进口的布匹俗称“洋布”,布幅既宽又长,质量好,密度大,裁制衣服既方便又节约布料。地产土布便无法与之竞争。于是,“洋布”便充斥城乡市场,大有取代土布之势。
  秉持“实业救国”的理念,华丰机器厂创建后不久,就仿造成功日本“石丸”脚踏式铁木合制织布机。这种织布机可以生产与进口布匹同样规格的产品。于是,当地先后有11家铁工厂也投产仿造这种织布机。到七七事变前,潍县共生产8万台这样的织布机。潍县城区及周边便先后出现与布业有关的150多家大小工厂和作坊,从业人员大约15万人。他们普遍使用这种织布机生产,“十万织布机”的产业规模逐步形成。在城乡市场上,“洋布”便无法取代这类地产土布了。
  为帮助工业企业解决机器动力问题和自行发电用电问题,华丰机器厂又购进德国的生产设备,先后开发出15马力、8马力、25马力、40马力等不同规格的柴油机并进行自主生产,质量不低于同类进口产品。离华丰机器厂二厂不远的聚祥永织布厂就是以华丰柴油机为动力,购得21台日本丰田牌铁制机械织布大机,修建水塔,安装大锅炉,用鼓风机染线,成为潍县首家使用配套机械设备进行生产活动的现代织布企业。标志着织布业开始告别手工脚踏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
  七七事变前,华丰机器厂共生产各种规格的柴油机250多台,对国内特别是潍县相关产业生产能力的上档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因而,华丰机器厂是当地公认的机械制造业鼻祖,也是当地早期织布业发育成形的直接推动者。而这些都是潍坊最早诞生的现代工业门类。
  从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机械、纺织业一直是潍坊的两大工业支柱产业。“动力城”、“纺织城”都是潍坊的城市别称。而潍坊机械、纺织业的源头均始自潍县开埠后,当地工商业有识之士实业救国的努力。因而,大马路是潍坊现代工业的诞生和早期初步发育成形的摇篮和见证。
  1953年,潍坊市拓宽、整修大马路,由约9米拓宽为15米,由石板路面改造为沥青路面。大马路是城市潍坊第一条铺设沥青路面的交通主干道。1954年,潍坊市将大马路、坝崖南街、保安街、东马道中段和南段并称和平路——1953年,中国、朝鲜方面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方面签订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潍坊市遂取“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之意将经过拓宽改造后形成的新的交通主干道更名为和平路。
  最初的潍县大马路,今为潍坊市潍城区和平路的潍坊火车站至胜利西街段。该路段解放后也一直是城市潍坊的商业中心。
  坝崖保安街是潍县“小上海”
  民国时期,潍县东门(朝阳门)外的白浪河西岸,两条具有“潍县小上海”美誉的工商业街道纵贯潍县东北关一带。东面的那条街道名称是坝崖大街,本地人一般简称坝崖,长约1.1千米,宽约5到7米,南端接南月河崖街、大马路,北端到老驴市街,为潍县两纵工商业街道的组成部分之一。西面的那条街道名称是保安街,长约0.3千米,宽约5到7米,南端在潍县东门外附近汇入坝崖大街,北端到北月河崖街,也是潍县两纵工商业街道的组成部分之一。
  南月河崖街大致是今潍坊市潍城区胜利西街的和平路至爱国路段,为潍县两横工商业街道的组成部分之一。老驴市街北段的原址为今潍坊市潍城区槐香小区连接福寿西街通道的南段,老驴市街南段的原址目前在建设中的潍坊CBD白浪河西岸组团内,已无迹可循。北月河崖街为今潍坊市潍城区东大街东段。
  北坝崖寸土寸金,远近闻名商号不胜枚举
  古代,白狼河(今白浪河)经常洪水泛滥,对位于白狼河西岸、潍县东门附近的潍县城东城墙一带造成破坏。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潍县在东门外的白狼河西岸修筑一道长0.5千米左右的陡崖状三合土(黄土、沙、石灰按一定比例夯筑)河堤,目的是保护城墙墙基不被洪水冲毁。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建筑物在当地俗称沙坝。于是这道河堤便取名坝崖。这便是“坝崖”一称的由来。
  后来,坝崖上逐渐有人定居并形成市井街道。清末出版的地图上,南起潍县东门以南约70米处的木桥(原址已无处可寻)西端,北到小石桥(今小石桥)西端,沿这道河堤而行的一条长约0.3千米左右的街道就标注为坝崖。这是目前见到的、坝崖作为街道名称的最早记载。根据相关文史资料的介绍,这时的坝崖(街)已经是一条店铺林立、远近闻名的商业街道了。
  到了民国年间,最初的坝崖(街)已经向北延伸到了老驴市街。因位于潍县东门外以北,该路段俗称北坝崖。北坝崖直接对接潍县大集沙滩城集的东北关部分,是潍县城市经济流通系统中的关键节点之一和各行各业店铺云集的寸土寸金之地。
  北坝崖两旁,百货商店、饭店、点心铺、药店、颜料店、杂货店、乐器店、漆店、布店、绣货店密集分布,其中仅当地知名的百货商店就有11家,远近闻名的商号有福聚祥茶庄、万和堂药铺、博济堂药庄、如意村饭馆、福星馆饭店等等,不胜枚举。福聚祥茶庄是潍县经营规模最大的“八祥五东”工商业实体之一。鼎盛时期福聚祥在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都设有茶叶就地收购、加工处。福聚祥品牌的茶叶不但在当地受到本地居民和外地赶集人员的追捧,省内东到莱州、西到青州、南到临沂、北到莱州湾畔的茶叶客商,都来福聚祥批发所需货品。福聚祥还兼营水产、海味、山珍货品,都以上乘的质量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另外,沙滩城集东北关部分的竹货市、钱绳市、筲(水桶)市、饭市设在北坝崖的北段。
  填平废弃河道建成的保安街融入坝崖商圈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潍县城市经济初露繁荣端倪。白浪河西岸、位于潍县城与东关坞结合部的坝崖一带便成为各行各业商家兴业发财的宝地。行商宝地里有限的土地资源应该得到充分利用。于是,1921年,潍县便组织力量填平了位于坝崖以西起自潍县东门以北、沿潍县城东城墙外直到潍县城东北角的一段废弃多年的护城河旧河道,建成了一条新的街道并取“保障平安”之意命名为保安街。兴建保安街是城市潍坊历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旧城改造工程。
  建成保安街,潍县两纵工商业街道便初步成形了。因而打从建成之日起,保安街就作为潍县两纵工商业街道的组成部分之一融入了坝崖商圈。保安街两侧,客栈、炭庄、绣货店、药铺、饭庄、点心铺等店铺分布密集,远近闻名的商号主要有义德栈营业部、同济药庄、泰丰点心铺等。义德栈成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总部设在青岛,是潍县商人在青岛开设的四大棉纱营销实体之一,代理经销棉纱的比例占潍县棉纱购入总量的60%到70%左右。因棉纱是潍县城市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工业原料,故义德栈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潍县城市经济的命脉。
  地势低洼屡遭水患的南坝崖改造后崛起
  潍县城市经济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达到繁荣顶峰。当时,大马路是公(路)铁(路)联运的枢纽通道。北坝崖、保安街一带也早已成为寸土寸金的行商宝地。白浪河西岸、潍县东门到大马路的路段,因位于潍县东门外以南,俗称南坝崖。南坝崖本也应是寸土寸金的行商宝地,却因地势低洼屡遭水患,依然显得十分荒僻。
  1933年,潍县继续因地制宜地结合旧城改造开发利用南坝崖——拆除潍县东门瓮城,利用拆下的土石改造扩宽南坝崖原有的小道。工程完成后,南坝崖与北坝崖合称坝崖大街。这样,潍县两纵工商业街道便完全建成了。
  后来者居上。面貌焕然一新的南坝崖迅速崛起并成为潍县最时尚的商业街。300多家大、小商号先后开业,包括百货、书籍文具、饭店、货栈、金银珠宝、中西医药、布匹绸缎、戏院、舞厅、工艺绣品、电料电器、镶牙、照相等多种行业。
  南坝崖拥有众多著名商号。益寿堂药店治疗寄生虫病有奇效;华北书社是潍县当时进步书籍最多、种类最全的书店,鲁迅著作《彷徨》、《呐喊》都能在这里买到;泰祥号百货店、义丰号百货店以服务周到闻名;鲁东饭店是以鲁菜为主的大饭店;潍县饭店专营西餐,味道正宗;泰丰楼饭店是北京泰丰楼的分店,主营西餐、京津名菜、北京烤鸭等,是当时潍县最豪华的大饭店;中华大戏院是潍县最大的戏院,京剧名家黄桂秋、李宗义、荀慧生、王永祥等都曾来此演出。
  南坝崖南端新建一座具有欧洲风格的过街大门,原址在今潍坊市潍城区胜利西街和平路口以北。大门正上方南北两面都建有四字横额,南面是“坝崖大街”,北面是“表海雄风”。坝崖大街过街大门与潍县城东南角城墙顶上著名的文昌阁、魁星楼近在咫尺,东西合璧,共同成为民国时期潍县的标志性建筑景观之一。南坝崖中段偏南路东自发形成“快活林”游乐场。“快活林”原址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V1购物广场西北入口处附近地带。“快活林”大门内的场地是白浪河拐弯处的一片西高东低的河崖坡地。众多生长多年的高大柳树遮天蔽日,风景优美。“快活林”建有可供小吃冷饮、曲艺演出、杂耍表演等活动的简易设施。前来卖艺的马戏团、杂技团络绎不绝。
  北坝崖解放以后 商业色彩渐淡化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坝崖大街和保安街集购物、餐饮、娱乐、商旅、服务于一体,是潍县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街道两旁,商铺楼房鳞次栉比,白天车如流水马如龙,晚上霓虹闪烁眼花缭乱。因位于白浪河西岸,与上海外滩所处的地理环境相似,人们便称它们是潍县的“小上海”。
  解放初期,潍坊市整顿街道名称时,沿用当地俗称,将坝崖大街以潍县东门为界一分为二,东门以南称坝崖南街,东门以北称坝崖北街。同时,老驴市街南段并入坝崖北街。坝崖北街向北延伸至东北关北大路。
  为根治白浪河洪水危害,改善城市中心地带的交通状况,1953年,潍坊市拆除潍县城东城墙、潍县东门,拆除坝崖南街和保安街的部分建筑。拆下的土石,除了兴建白浪河西岸新石坝,便是将坝崖南街和保安街的路面垫高2至3米。同时,占用潍县城东城墙、潍县东门拆除后的墙基原址和潍县城内东马道的中段和南段,将坝崖南街和保安街拓宽至25米,形成城市潍坊当时最宽阔的交通主干道。1954年工程完成后,潍坊市将大马路、坝崖南街、保安街、东马道中段和南段并称和平路。坝崖南街、东马道中段和南段的原址即今潍坊市潍城区和平路的胜利西街至东风西街段。保安街原址即今潍坊市潍城区和平路的东风西街至东大街段。这些路段一直是城市潍坊的商业中心。
  解放后,坝崖北街在城市规划中不在交通主干道上,又受到国家逐步实行计划经济、潍坊大集与潍坊城市经济流通系统逐步完全脱节等因素的影响,其商业色彩便逐渐淡化并最终演变为一条普通的城市街道。1967年,坝崖北街取“无产阶级革命前程光辉灿烂”之意改称光辉路。1981年,光辉路复称坝崖北街。1997年坝崖北街整体拆除并注销名称,原址在建设中的潍坊CBD白浪河西岸组团内。
  南月河崖街百业杂陈
  在潍县两纵两横工商业街道中,南一横——南月河崖街的街景特色独具:街道中间是潍县城的南月河(南护城河);南月河南北两岸都是南月河崖街的路面;南月河崖街路面濒临南月河的一面都没有建筑物,因而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工商业建筑都是隔街面向河面;以潍县南门(安定门)为中心,向东、向西的南月河崖街路面都是集市贸易的场所。  目前见到的对南月河崖街名称最早的记载是潍县民国年间出版的地图。河边在当地俗称河崖,南月河崖街因而得名。当时,潍县城外南月河边和北月河边都有街道,两条街道的正式名称都叫月河崖街,并没有南、北之分。为便于区别,加上方位词分别称之为南月河崖街、北月河崖街是适宜的。
  以南月河为界,南北两岸俗称南崖和北崖
  因为南月河崖街是在南月河两岸形成的街道,故当地人以南月河为界,南岸的路段俗称南崖,北岸的路段俗称北崖。
  民国早期及以前,南崖地势低洼,车马行人又多,路况很差。雨季南月河水常涌到南崖路面上,故南崖又俗称“水大路”;北崖则是一片无主墓地,俗称“野墓田”。北崖曾建有两座小型古建筑,一座是圆形的“敬惜字纸楼”,提倡人们将写过字的纸或落在地上的字纸捡起来投入其中,以示对文化的尊重。另一座是方形的“万骨楼”,提倡人们将散落的遗骨拾起投入其中,也算一种义举。
  1934年,潍县拍卖北崖范围内的土地,将南月河崖街的南、北两崖都规划开发为新的工商业街道,并借用该街道东端、潍县城东南角城墙顶上文昌阁的名字,将南月河崖街改称文昌街。不过文昌街只是一个官方名称,当地仍然一直沿用“月河崖街”的名称,就连民国年间出版的地图上都是如此。
  为了方便通行,南月河两岸曾建有四座小桥。最东端的小桥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取名状元桥,目的是希望多出人才。1933年,潍县在状元桥西不远处改建一座三孔石桥,仍称状元桥。状元桥原址在今潍坊市潍城区胜利西街和平路口处。再向西是潍县南门外石桥,俗称南门桥,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原址在今潍坊市潍城区胜利西街向阳路口处。最西端的小桥称盘龙桥。因为盘龙桥由南、北两座小桥组成,成双成对,故盘龙桥又名鸳鸯桥,位于南门桥以西约110米处,始建年代不详,最早的记载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重修。
  南月河崖街的南崖东起状元桥并与大马路北口相接,西到西南关大街(原址已无处可寻,在今潍坊市潍城区五道庙小区内),长约0.78千米。1935年前后,本地著名的现代建筑企业潍县工业工程局在烟潍、台潍汽车路的洋灰桥到大马路北口段(今潍坊市潍城区胜利西街的胜利桥至和平路段)的路南落户。该路段位于南崖以东,并与南崖大致在一条线上。因而潍县两纵两横工商业街道的南一横便最后延伸到洋灰桥附近。
  南月河崖街的北崖东起状元桥并与坝崖大街南口相接,西到鸳鸯桥,长约0.58千米。
  南月河崖街南、北两崖开发为新的工商业街道后,从状元桥到鸳鸯桥的这段街区,成为展示潍县城市经济繁荣成果的亮点区域。1933年,潍县在南门以东、南月河崖街南崖以南俗称为“南关坡”的地带建成一处现代体育运动场并命名为南关操场。南关操场原址在今潍坊市潍城区胜利西街西市场三街口东南不远处,拥有200米的跑道,是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的体育场。
  传统集市贸易兴旺,现代工商业实体分布集中
  南月河崖街一带是潍县最早的集市贸易场所之一,其最初形成年代不详。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潍县南门外就是南关城集的所在地。南关城集当时是潍县的16个城集之一。清末,南关城集改称南门城集。到了民国年间,有了南门市集的记载。南门市集每天早晨都有交易活动,因而称之为南门早市。
  民国年间,鼎盛时期的南门早市一般每天早上4至5点就开始上市,到上午10点左右散市,遇集日延长到12点左右,有些摊位则全天营业。在南门桥南头东西两侧,沿南月河南崖摆设摊点的长度可达200多米,每逢集日和重大民俗节日前则达400至500米。固定摊点大多在路南靠近房屋,通常都架有布篷或秫秸凉棚。市场大致按类分段,以南门桥南头为中心,向东依次是早点、面食、鲜活水产、盐、糖、瓜果菜等;向西依次是熟肉禽蛋制品、鲜蛋活禽、杂粮等;南崖路北河边则多是临时摊点,出售时令鲜菜、瓜果、大对虾、活毛蟹、粽子、粘糕、饴糖制品、草编与工器具等。南月河北崖完成开发后,南崖市场的早点、食品摊点北移,从南门桥北头向东延伸100多米。北崖西头新建门面房也多是早点、食品店铺。南崖则仍然是菜市、集市的集中区域。另外,南门桥南头向南是南关大街北段,分布着鲜肉、豆制品、糕点市场(另一种说法:南门早市的水果市场在这个位置)。因而南关大街北段也是南月河崖街商圈的组成部分。综上所述,南门早市以生活类消费品经营为主。潍县开埠后工商业实体数量的增多、工商业活动的频繁刺激了生活类消费的增长,直接带来了南门早市的繁荣。
  与南门早市集市贸易的兴旺交相呼应,南月河崖街南、北两崖街道两侧,酿酒、真皮加工、制鬃、生丝、羊毛、毛线、浴池、山果商店、特色饭馆等工商业实体的分布也十分集中,生意同样火爆。著名的工商业实体数不胜数。云宝楼是潍县生产和销售铜首饰的龙头实体,鼎盛时期云宝楼的各类铜首饰销往华北、华中、东北、西南及西北的十多个省。当时,铜首饰业是潍县的传统特色工商业门类之一,“三千砸铜匠”就是指铜首饰业曾经达到的规模;坊潍电灯公司1921年建成发电,后改称潍县电灯公司,是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的电力企业之一;青梅冰品厂是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的机器制冰厂,生产冰块和多种颜色味道的冰棍。冰块供各冷饮店制作“冰激凌”和“雪花凌”使用。另外,坐落在南月河崖街以东、洋灰桥以西的潍县工业工程局大致在1933年开张营业,是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的专业市政工程和工业工程建设企业。民国时期,潍县工业工程局承建了朝阳桥桥梁、大马路和坝崖大街南段的道路改造工程、华丰机器厂和日本南信洋行等当地许多新兴的现代工商业实体。
  总之,南月河崖街南、北两崖开发为新的工商业街道后,从洋灰桥到鸳鸯桥,呈现出各类工商业实体与传统市集相依相辅、百业杂陈、共存共荣的景象。因而,南月河崖街当时是潍县城市经济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解放后亦是商业中心,后来改称胜利西街
  1948年底,潍坊特别市着手拆除潍县城南城墙和潍县南门,迁走南门早市,将南月河改建为排水暗渠,在洋灰桥以西新建一条横贯城市潍坊的交通主干道。1949年4月,潍坊特别市取“革命胜利”之意将其命名为胜利大街。同时,将南月河崖街并入胜利大街。
  1951年最初的胜利大街建成后,长约1.1千米、宽约15米。1994年,该段胜利大街改称胜利西街。
  南月河崖街(文昌街)大致是今潍坊市潍城区胜利西街的和平路至爱国路段。该路段解放后也一直是城市潍坊的商业中心。
  东关大街是经济金融中心
  潍县两纵两横工商业街道的北一横,按照从东到西的顺序,首先就是横贯潍县东关、并可近似地看作是东关坞(建于清代咸丰、同治之交,1861年前后)横向中轴线的东关大街。从清末起,包括整个民国时期,东关大街一直是城市潍坊一带的经济活动中心和金融中心。
  是奎文建成区的发源地,古迹星罗棋布
  清末以及民国年间的东关大街,东起东关东门(升曦门),西到东关西门(庆成门),长约0.9千米,宽约5到7米,因作为横贯东关的主要街道而得名。
  东关大街的历史很悠久。根据相关记载,金大定六年(1166年),潍州(北海)城(即后来的潍县城)东门外的白狼河上(即今潍坊市亚星桥处)建起一座石桥。这是现在见到的、城市潍坊历史上兴建道路桥梁的最早记载。三十多年后的金泰和三年(1203年),这里又建起一座七孔石桥。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春夏之交,暴涨的河水将这座七孔石桥冲得无影无踪。河水相隔,滞留的外地旅客十分焦急,潍州(北海)城这座七孔石桥对岸、东面的东郭一带则变得一片死寂。从地理位置上看,当时称为潍州东郭的地方就是后来的潍县东关。这也是关于潍县东关的最早记载。而潍州(北海)城东门外白狼河上那座石桥的东端就正对后来的东关大街西口。还是从地理位置上推断,至少在最早的石桥出现以前,后来的东关大街一带就应该是潍州城东门外的官道大路所在。这应该是符合逻辑的推断。如果这个推断符合历史事实,那么很可能在历史上是先有了东关大街,后来才逐渐有了东关。这样,东关大街就是潍县东关的发源地。因为现在潍坊市奎文区的城市建成区部分,是以最初的潍县东关建成区为基础逐步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拓展而成的。因而,东关大街也是奎文建成区的发源地。
  因为是当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老街道之一,东关大街上的古迹星罗棋布。东关乃至潍县号称的“七楼八阁”,东关大街上就占有“两楼两阁”。“两楼”是东关东门和西门的城楼;“两阁”是东关圩(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的东圩门(三官阁)和西圩门(玉皇阁),分别在东关东门内和东关西门内不远处,都跨东关大街。其它古迹主要有建于明代的王氏家庙、关侯庙、观音庙,建于民初的基督教堂以及在明、清两代竖立的六座跨街石牌坊等等。因为主要跨街建筑的分割,东关大街曾分为四段:东关东门到东圩门称三官阁外(街)、东圩门到西圩门是最初的东关大街、西圩门到下河街(今潍坊市奎文区东风西街南、北下河街口)称玉皇阁下(街)、下河街到东关西门称沙岭子(街)。民国年间出版的地图上,这四段街道就都已经统称东关大街了。
  为改善东关大街日益拥堵的交通环境,1929年潍县拆除了东关大街上的所有牌坊。1934年潍县又拆除了东关西圩门,利用拆下的土石整修东关大街路面、垫高东关大街下河街路口以减少坡度。
  潍县多数钱庄银号都设在东关大街上
  东关大街一带是潍县最早的集市贸易场所之一。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乾隆年间,东关大街下河街口附近一直是东关市集所在地。而东关市集是潍县的两个市集之一,每天都有交易活动。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自开”潍县为商埠,潍县成为当时条件下中国自主对外开放、对外通商的城市之一,并很快成长为鲁东商业重镇和沿海“舶来品”转运点。
  七七事变前,潍县城市经济持续繁荣的支撑点就是以“十万织布机”为标志的支柱产业——纺织业的兴盛。当时,织布业和其它相关行业维持正常生产而吞噬掉的棉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潍县织布业鼎盛时期,每年由青岛运入棉纱6万件左右,价值在1500万银元以上。棉纱便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生产原料。买卖棉纱十分有利可图。于是,买卖棉纱逐渐成为规模很大的商业行业,在当地称为“线业”。
  买卖棉纱需要便捷有效的资金往来体系做支撑。潍县织布业鼎盛时期,线业和银钱业是城市经济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两大商业行业。两大行业开设的商号,在名称上有24家线庄和25家钱庄,但实际上多数线庄和钱庄都是线、钱两业兼营的商号。当然也有专营的线庄和钱庄。
  自清末开埠到潍县解放,潍县的民间金融活动和棉纱交易活动都在东关大街及附近的下河街上进行。当地带有明显金融投机色彩的金融期货交易活动先后有银元铜元比价期货交易(民初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棉纱期货交易(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和黄金与棉纱并行的期货交易(1946-1947年)三个阶段,其交易场所则都设在东关大街下河街口及其附近地带。1934年,民营国家级和省级银行驻潍机构有中国银行潍县办事处、交通银行潍县支行、平市官钱局潍县分局、中国实业银行潍县办事处等共计8家,1946至1948年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等共计4家驻潍机构,全部设在东关大街上;本地在1945至1948年间共有14家钱庄银号营业,其中10家设在东关大街。
  另外,东关大街两侧,机械制造、制药、印刷、粮食加工、电力用品制造、电信、百货、钟表、布匹、鞋帽、照相、旅馆等各行各业的工商业实体密集分布。中国北方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潍县华丰机器厂1920年初创时厂址就在东关大街。同年创办的惠东大药房最早的地址在东关沙岭子路北。惠东大药房是潍县经营规模最大的“八祥五东”工商业实体之一,西医门诊、西医医药制造和医药经销都是其经营内容。鼎盛时期其分号遍及江北各地,其药厂是当时华北最大的制药厂。
  可见,民国时期,东关大街作为城市潍坊一带的经济和金融活动中心,的确是名不虚传的。
  曾改名叶挺街,后名称取自“东风”的政治含义
  1948年,潍坊特别市将东关大街改称叶挺街。叶挺街是潍坊特别市为纪念“四八”烈士而更名的街道名称之一。叶挺为“四八”空难烈士之一——1946年4月8日,参加重庆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及其他人士乘坐美国军用运输机由重庆飞返延安。因云雾蔽日,飞机迷失方向,误撞山西兴县黑茶山,包括4名美军机组人员在内的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空难。
  1965年,潍坊市合并叶挺街、邓发街,合并后的城市街道改称东风大街——1957年,毛泽东在访问苏联(今俄罗斯)时的一次演讲中说,目前世界上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我看现在的形势,是东风压倒了西风。从此,“东风”被赋予无产阶级势力、社会主义势力和革命势力等政治含义。东风大街的名称取自“东风”的政治含义。
  1994年,东风大街的白浪河以东段改称东风东街。民国时期广义上的潍县东关大街解放后进行了多次拓宽、改造,大致是今潍坊市奎文区东风东街的潍州路至亚星桥段。该路段解放后也一直是城市潍坊的商业中心。
  东门大街引领城市消费
  朝阳桥→东门大街→大十字口(街)一线,是潍县两纵两横工商业街道北一横的中部和西部。朝阳桥位于潍县东门外和东关西门外的白浪河上,于1934年8月10日建成通车,一建成即为潍县城市经济流通体系中的关键节点。东门大街、大十字口(街)都是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老街道,也是潍县城内以生活、服务类消费为主的商业街。潍县城内的居民以本地名门望族为主体,消费水平和生活品位都相对较高。因而这里商号店铺提供的各类商品在本地是以质量上乘、货真价实、引领时尚而著称的。
  朝阳桥的建成让潍县工商业街道更为通畅方便
  朝阳桥位于潍县东门外和东关西门外的白浪河上,借用潍县东门的正式名称朝阳门而得名,钢筋混凝土结构,长77米,宽6米,高12米,于1934年8月10日建成通车,系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的高水位城市道路桥梁。当时,因为当地首次有了这么高的大桥,人们行走在桥面上,俯视桥下白浪河床上南、北沙滩城集内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高高在上飘飘欲仙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因而,朝阳桥又俗称天桥。
  朝阳桥东端向东可进东关西门去东关大街,向南、向北接东关西门外的庆成门早市并去南、北沙滩城集。朝阳桥西端向西可进潍县东门去东门大街,向南、向北便与潍县两纵工商业街道中的坝崖大街和保安街对接。因而,朝阳桥一建成即为潍县城市经济流通体系中的关键节点。
  历史上,因为位于潍州、潍县东门外连接官道大路的交通要冲位置,朝阳桥原址处曾多次兴建传统石桥。到了清初,这里逐渐发展为城市的中心地带,官道大路不得不北移,这是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潍县拆除此处的青龙桥,并在此处以北约0.8千米处的白浪河上新建万年桥(今潍坊市大石桥)的真正原因。此后的二百多年间,这里只出现过一座季节性步行木桥,水涨拆除,水落重新搭建。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潍县城市经济繁荣时期,这里成为严重制约潍县城和东关坞两大经济载体彼此联系的瓶颈。朝阳桥的建成打破了这个瓶颈,并让潍县两纵两横工商业街道真正成为通畅方便的完整体系。
  从朝阳桥西端西行,过保安街口便到了潍县东门。潍县东门城头上有座关帝庙,其正殿除了关羽外,还塑有包拯和海瑞两位著名清官的神像。因而自明代起,潍县便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知县上任或离任,必须走东门——上任先得下马或下轿,参拜这三位神灵;如系清官离任,民众便请求他脱下官靴,保存在东门城楼上,作为永久的留念。由此可见,潍县东门实属当地古代具有警示意义的反腐倡廉的重要载体。
  潍县东门原来系瓮城——双层城门设置,外层城门朝南开。东门瓮城为传统的中式建筑,坡顶飞檐,青砖金瓦,雕梁画栋。潍县在建造朝阳桥的同时拆除了东门的瓮城和城楼,随后在保留的东门内层门楼台上加盖一座西方哥特式标准钟楼,潍县东门便成为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物,并只朝东开了。钟楼共有三层,时钟为铜构件机械钟,走时准确,报时的钟声在几千米外都能听到。此后的民国时期,朝阳桥与东门钟楼共同成为潍县的地标性和象征性建筑物。
  1953年,潍坊市将坝崖南街和保安街拓宽、改建为和平路时整体拆除潍县东门。
  街道有1300多年历史,以生活服务类消费为主
  在民国年间出版的地图上,进潍县东门,就是东门大街。东门大街因位于潍县东门内而得名,俗称东门里。东门大街东起潍县东门,西到兴隆街(今潍坊市潍城区预备仓街)。东门大街西端向西就是大十字口(街)。大十字口(街)东起兴隆街,西到罗家巷(今潍坊市潍城区芙蓉街),中间与田宅街→县治前街(今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的中级法院北至金巷子段)正面交叉形成的路口称大十字口(今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向阳路口)。大十字口是潍县城的地理中心。大十字口(街)也因此而得名。大十字口(街)西端向西就是西门大街(今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的芙蓉街至月河路段)。
  东门大街→大十字口(街)→西门大街一线长约1.1千米,宽约5米,是潍县城的横向中轴线。潍县城的前身潍州(北海)城系隋唐之交(618年前后)建成的城池,并且遵循了先设计、后建设的方法。因而这条横向中轴线就应该是与潍州(北海)城同时出现的。这样,东门大街、大十字口(街)、西门大街就都是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老街道。1929年,潍县采用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字将东门大街、大十字口(街)、西门大街并称中山路(又称中山大街)。不过中山路只是一个官方名称,当地仍然一直分别沿用街道的原名称,就连民国年间出版的地图上都是如此。
  因为是与城市同龄、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老街道之一,坐落在东门大街和大十字口(街)的名胜古迹很多。东门大街东头向西约二百多米处的文庙始建于宋代(960-1279年),占地约4000平方米,是供奉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本地的名宦祠、乡贤祠,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都坐落在文庙西院;文庙以西不远处有一座东岳庙,建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封建时代逢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潍县知县一般要拜谒神灵,祈求本县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东岳庙是潍县知县拜谒神灵时休息的地方;大十字口以西坐落着科举时代潍县的著名学府潍阳书院,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1913年,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的公办初中潍县县立中学创办时,就以潍阳书院为校舍。潍县县立中学是今潍坊一中的前身。
  东门大街→大十字口(街)也是潍县城内以生活、服务类消费为主的商业街。街道两侧,百货、糕点、饭馆、中西药房、手工艺、鞋帽、照相等行业的工商业实体密集分布。街头巷尾,以食品和生活日用品为主的小商铺、名目繁多的特色小吃也为数不少。潍县城内的居民以本地名门望族为主体,消费水平和生活品位都相对较高。因而这里商号店铺大多赚的都是回头客的钱,提供的各类商品在本地是以质量上乘、货真价实、引领时尚而著称的。桐荫山馆于1917年开业,是以过硬的质量闻名省内外的嵌银业实体,鼎盛时在济南、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设有分馆或代销网点。1928年,中华民国举行孙中山遗体奉安大典时,桐荫山馆用工艺制作一尊《总理遗嘱》嵌银屏安置在南京中山陵。嵌银为城市潍坊历史上的著名地方手工业技艺之一;泰东商行建成于1934年,是潍县经营规模最大的“八祥五东”工商业实体之一。其营业大楼为面积约一千平方米的三层楼房,是当时潍县城内最高的房屋建筑,也是唯一的一幢三层楼房。泰东商行是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百货商店,也是当时山东省内为数不多的大型现代百货商店之一;亚东大药房于1925年开业,是潍县经营规模最大的“八祥五东”工商业实体之一,西医门诊、西医医药经销都是其经营内容。鼎盛时期在济南设有分支机构;潍中饭馆于1940年开业,不但接纳食客,而且向有条件的市民家庭提供上门服务,以正宗、传统的潍县菜为特色。拌拉皮、芥末鸡、四喜丸子、火锅肘子等特色菜品,凉拌热炒、煎炸烹调等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其饭菜的内在质量是其它餐馆所无法比拟的。另外,大十字口及其周围地带的刘石头水果、胡家烧肉、陈哑巴辣椒、扈家火烧、复盛馆鸡鸭和乐等等都是当地久负盛名的特色品牌。
  作为位于城市心脏地带的文化、商业街道,东门大街→大十字口(街)白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夜晚灯火通明,行人不断。不仅如此,东门大街→大十字口(街)街道路面用青石板铺就,街道两旁的房屋以明清建筑为主,在繁华热闹之中又透着古色古香、幽深久远的味道。仿佛整个城市的文化和商业精华都集中在了这里。在这里不仅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一饱眼福、口福,还能够领略享受古雅有趣的文化氛围。
  经过多次拓宽和改造 老桥古街旧貌换新颜
  1948年,潍坊特别市将朝阳桥改称若飞桥,将东门大街、大十字口(街)、西门大街并称邓发街——若飞桥、邓发街都是潍坊特别市为纪念“四八”烈士而更名的地理实体。1965年,潍坊市将若飞桥改称东风桥,将叶挺街、邓发街并称东风大街。1994年,东风大街的白浪河以西段改称东风西街。1996年,东风桥改称亚星桥。
  经过多次拆除、拓宽、改造活动,民国时期的朝阳桥、东门大街、大十字口(街)也历经了多次旧貌换新颜。朝阳桥原址今为亚星桥。东门大街、大十字口(街)大致是今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的和平路至芙蓉街段。该路段解放后也一直是城市潍坊的商业中心。
  南北下河街功能分工不同
  民国时期,东关坞城内的下河街也是属于东关大街商圈内的知名工商业街道。
  在民国年间出版的地图上,下河街南起东关西南门(奎文门),北到东关西北圩门(绿瓦阁),中间与东关大街交叉并形成东关坞城内正面相交的十字路口,长约0.8千米,宽约4到6米,因地势低洼、附近雨水经此街排入西边的白浪河而得名。另有一种说法:因为此街原为白狼河(白浪河)古河道的一部分而得名。
  民国时期,当地在习惯上以东关大街为界,将下河街分为南下河、北下河两部分。
  下河街曾是李氏一族聚族而居的地方,人称下河李
  自明代以来,东关就是潍县集市贸易重地。明代以前则未见确切记载。
  清末出版的地图上,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下河街的南下河部分分别称豆饼市(街)、地瓜市(街)。根据相关记载,明代万历年间东关共设有7处城集和1处市集。到了清代康、乾时期,城集减为4处,市集仍为1处。东关城集的位置未见记载,而明、清两代的东关市集都设在东关大街十字口。所以,从街道名称上看,南下河一带在明、清时期毫无疑义曾是东关城集的组成部分。而东关大街下河街口一带曾是东关市集的所在地,因为东关大街在别的地方是没有十字路口的。这样看来,到民国时,下河街便至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也已经喧嚣热闹了400多年了。
  下河街曾是李氏一族聚族而居的地方。李氏一族曾是潍县东关一带的大姓家族,当地人称“下河李”。当地人至今津津乐道的是清代咸丰年间发生在下河街北端、绿瓦阁内鱼市街(今已拆除,原址只有绿瓦阁残迹)上的故事。
  当年,为争当鱼市“行头”(经纪人),“下河李”与鱼市街上聚族而居的谭氏一族(当地人称“鱼店谭”)经常群打群殴,成为当地的不安定因素。官府不得不出面,在鱼市街当街设置公案,并架起一口盛满沸油和一只秤砣的大锅,声称能用手将秤砣捞出者即为当然的“行头”。结果“下河李”临阵退缩,“鱼店谭”从烧得滚烫的沸油里捞出了秤砣,获得了官府发放的四张“鱼帖”作为鱼市经纪人的凭证。从此后,当地便有了“下河李,惹不起;鱼店谭,不识完(潍县方言,意即‘不达目的不算完’)”的说法了。据报道,我国台湾当代知名作家李敖的祖上就出自“下河李”。而李敖似乎还真的有些老潍县“下河李”的遗风。
  南下河街道两侧多为工商业实体,仍有传统集市的影子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自开”潍县为商埠后,东关大街迅速成为潍县城市经济金融中心,下河街也迅速融入东关大街商圈,发展为城市经济流通体系内的重要一环。
  民国时期,作为当地知名的工商业街道,下河街的南下河部分和北下河部分在功能分工上是不尽相同的。
  南下河仍然设有土面市、灯笼市,能够依稀看到传统集市的影子。南下河街道两侧则分布着饭菜业、浴池业、货栈业、铁加工业等方面的工商业实体,景色上是各业杂陈的街市风格。在这些工商业实体中,朝阳居是远近闻名的专营朝天锅的饭馆。朝阳居于1937年开业。此前,以饼卷猪头肉或猪下水、喝“老汤”(煮猪头肉、猪下水的汤)为主要特征的朝天锅小吃,因露天设在集市上、煮肉的锅无盖而得名,主要供来潍赶集的农民“开荤”。本地市民一般不去光顾。朝阳居则把朝天锅设在了室内,在保留了朝天锅小吃纯香浓厚风味的同时,摒弃了集市朝天锅共用一把木勺直接喝“老汤”的做法,用公用勺把“老汤”舀入碗中,实现了完全的分餐。朝阳居在促进朝天锅变身为各阶层民众喜爱、老少咸宜的地方名吃方面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值得称道的。
  北下河像是物流园 棉纱布匹集中交易
  北下河则是潍县城市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工业原料棉纱的主要交易场所——洋线市的所在地,也是织布业终端商品布匹的主要交易场所——布市的所在地。
  鼎盛时期每天高达300件(每件重100千克)的棉纱和当地年产6600多万米的布匹大多在北下河洋线市和布市完成购销交易活动。当然,棉纱、布匹的购销交易活动既可以在这里钱货两清,也可以在这里谈妥,去别处交款取货。当地盛行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的民间金融投机活动——棉纱期货交易,其活动场所也设在北下河洋线市。因此,虽然这里仍然按照传统习俗称之为洋线市、布市,但在流通业态上已具备了现代物流业的一些基本特征,与传统集市已大相径庭。
  当地线业、布匹营销业方面的主要商号(时称线庄、布庄)集中分布在北下河两旁,这些商号大多店内存货,店外路面上设摊交易。其中在当地名气最大的商号当属蚨聚纱布庄。蚨聚纱布庄以品种齐全、货真价实、服务周到、讲究信用把一大批织布厂商和经纪人聚集在自己周围。其营销量曾占到青岛输入潍县棉纱总量的25.4%。
  另外,颜料业、民间金融汇兑业、杂货业、饭菜业方面的实体在北下河的分布也较集中。庆德楼于1934年建成开业,是当地为数不多的豪华酒楼之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两层楼房,临街正面的楼房西墙用水刷石装饰,豪华大方。庆德楼参照上海、青岛、天津等大城市里大酒楼的设施配置兴建,参照它们的做法操作正规大席面,大大超前于当地当时的实际消费水平。因此,当时独一无二的庆德楼在制造了开业之初的轰动效应后,很快陷入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窘境,勉强支撑到1935年底就关门歇业了。第二年更名为嘉宾楼,也支撑了不到一年。庆德楼是当地昙花一现的一大时尚景观和当时情况下贪大求洋、盲目投资的典型实例。
  工商业色彩曾淡化 今又变身为CBD
  解放初期,潍坊市整顿街道名称时,沿用当地俗称,将下河街以叶挺街为界一分为二,叶挺街以南称南下河街,叶挺街以北称北下河街。在解放后的城市规划中,南下河街和北下河街都不在交通主干道上,又受到国家逐步实行计划经济并逐步形成新的城市经济流通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其工商业色彩逐渐淡化并演变为普通的城市街道。1967年,南下河街、北下河街取“毛主席领导人民得解放”之意分别改称解放南路、解放北路。1981年,解放南路、解放北路复称南下河街、北下河街。
  解放后,南下河街一带没有以水产品和农副产品交易为主的农贸市场。1979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后,南下河街一带逐渐发展为城市潍坊规模大、品种全、交易活跃的水产品市场。1997年,南下河街整体拆除,相关商业设施建成后原址恢复并进行了拓宽改造。2003年,南下河水产品市场在保留品牌名称的同时,整体搬迁到潍坊市奎文区健康东街文化路口东南角的新址。此后,南下河街又经过数次整修改造,目前是潍坊CBD白浪河东岸组团内的街道。
  北下河街于1995年、2008年分两次整体拆除,原址目前正在建设为潍坊CBD白浪河东岸组团内的街道。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