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5:45
鄌郚总编

潍县战役遗址寻踪


  潍县战役遗址寻踪
  时间:2012年4月29日 作者:高培忠
  今年4月27日,是潍县战役胜利64周年,也是潍坊解放64周年纪念日。在此,我们探寻饱经沧桑的潍县战役遗址遗迹,以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遥想当年战况,踏访战场故地,我们仿佛接受了一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心灵洗礼……
  封面图片:潍县战役中我军登上潍县城墙的情形。
  .................................................................................................
  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
  1948年的4月8日,攻打潍县的山东兵团司令部进驻预定的指挥位置——潍县城正北40里的潍北县东常寨村(今寒亭区固堤街道东常寨村)。潍县战役指挥部选在这里是因为该村地处交通要道;村里群众基础、经济基础较好;当年参天树木较多,便于隐蔽。
  潍县战役是我军在华东战场首个攻坚战
  潍县战役,又称昌潍战役或胶济线中段战役,由我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根据中央军委和华东局指示,于1948年4月2日发起,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华东战场上的第一个攻坚战。虽然潍县国民党守军整编第45师和地方部队凭借高大坚固的城墙和严密的防御工事顽固抵抗,但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参战部队士气高昂,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于18日肃清外围之敌,24日攻克潍县西城,27日攻克潍县东城,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并从中获得了宝贵的攻坚作战经验,大大提高了部队攻坚作战能力。山东兵团共歼灭国民党守军整编第45师1个旅和3个保安旅及其他武装共4.5万余人,解放潍县、昌乐、安丘3座县城及周边地区,使胶东、渤海、鲁中南三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对山东战局产生重大影响,拉开了解放济南乃至整个山东的序幕。
  早在3月下旬,周(村)张(店)战役(又称胶济路西段战役)胜利结束后不久,山东兵团主力部队尚驻扎周村、张店、邹平一带,兵团司令部就召开各纵队首长参加的作战会议,研究并通过了攻打潍县的作战方案。决定潍县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渤纵、鲁中部队以打援的姿态分割昌乐与潍县守敌于两地,尔后扫清潍县城外围据点,占领攻城阵地。第二阶段,以9纵为主攻,正式攻城。另外以7纵和13纵为主分东西两个方向打援。作战方案很快获得中央军委、华东局和华野前委的批准。各纵队根据作战方案规定的作战任务,紧张地进行战前组织和练兵。
  3月31日,山东兵团司令部正式下达《向昌潍地区开进的命令》,命令称:本兵团除第7纵队留置章丘一线担任阻击济南可能支援之任务外,其余各部均开赴昌潍地区,担任对昌潍作战之任务。本部与第9纵队于4月2日黄昏后由现地出发,预定5日夜进到侯镇以南、高里街以北地区集结。渤海纵队及鲁中部队4月1日东渡弥河,2日夜进入昌潍之间地带,切断昌潍交通,然后向潍县进逼,渤海3分区部队同时对昌乐形成包围。
  命令一出,山东兵团挥戈东进,直扑昌潍。4月8日黄昏之后,山东兵团司令部进驻预定的指挥位置——潍县城正北40里的潍北县东常寨村。东常寨村有一位叫孙明诚的老人,多年来致力于潍县战役指挥部的相关研究,他曾在一篇文章中生动地描述了山东兵团司令部进驻东常寨村时的情景:“那是1948年4月8日晚,潍北古村东常寨村民们像平时一样刚刚端起饭碗,忽然一股巨大的声浪滚滚而来,如疾风似地震,惊得他们扔下饭碗跑向大街。眼前是些呼呼喘着粗气、亮着刺目的强光、散发着浓烈的汽油味的庞然大物,上面满是武装整齐、威武雄壮的战士。往后看,无数车辆一直排出村外几里远,在拥挤不堪的空隙中,是慢慢穿插驶过的小汽车、中吉普和摩托车,还有源源而来的马队,熙熙攘攘甚至还有些乱哄哄的样子,搅成一团拧着劲地往里走。一时间,操着各种口音的呼喊声、口令声、报数声,金属叮当、汽车轰鸣、马嘶狗叫,掺和着各种气味混合在一起,使整个村庄像锅水,爆开沸腾得让人心跳。”
  其实,当时孙明诚不过只有七八岁,记忆一定是模糊的,他的描述来源大多是后来多次倾听老人们的讲述,再加上自己多方搜集史料的结果。笔者曾想就此当面请教孙老,以确认其文章的可信度,可惜他已于去年突然患病去世。
  东常寨地处交通要道且大树多便于隐蔽
  为什么潍县战役指挥部会选在东常寨村呢?据分析,可能主要出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据有关史料记载,东常寨村地处山东北部贯穿东西的交通要道,又有县城至北部沿海的南北官路,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其次,村里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第三,就是村子当年参天树木较多,便于隐蔽。孙明诚曾在文中举例说,那时在村子里部队的汽车有几十辆,国民党的飞机在村子上空飞来飞去好几次,也没有发现。
  许世友和参谋部住进原国民党军政部军医司少将主任孙同书的家里(当时的房东实际为孙同书的弟弟);谭震林政委和政治部住在后工作于中共中央文献委员会的孙连成家中;华东局财委书记曾山住在路南后工作于中共临沂市委的王景元家中,三个驻地呈品字形,品字的中心是总机和电报室。也就在兵团司令部进驻东常寨村的当晚,潍县战役的外围战从城南远郊、城北和城南三个方向同时打响。到达东常寨的第二天,兵团司令部宣布成立以许世友为主任的“潍坊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就攻城期间和攻击成功后的城市管制事宜作出明确规定和分工。此后的18个日夜里,许、谭首长一直在东常寨村与中央军委、华东局和前线各部队保持联系,直接指挥了整个战役。
  1948年4月26日傍晚,根据潍县战役的进展情况,山东兵团司令部决定西移,战役重点转向打援。这时,潍县西城已解放,攻克东城的战斗即将打响。大众日报随军记者动情地写到:“东常寨的人们,一面春耕完毕一面又获得解放,真是‘双喜临门’啊。”
  只存许世友住所 将建历史陈列馆
  东常寨村位于固堤街道西部,白浪河东岸,现有人口230余户,780余人。当年山东兵团司令部所用民房,只有许世友的住所保留了下来,谭震林的住所已于1997年拆毁。许世友的住所是一处普通民房,位于村子西端,距白浪河仅数十米之遥(后因白浪河改道,现在房河相距200余米),大门向东,有正房4间,1门3窗,麦草披顶,红瓦为檐,房屋和院落共约占地200多平方米。
  2000年,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由潍坊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寒亭区人民政府2002年在屋后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一座(后移至大门口外房屋东侧的空地)。该遗址还被命名为潍坊市“党员教育基地”和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现户主孙坤一介绍,房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房屋虽历经几次修缮,并出现几处明显裂隙,但保存尚为完好。近年来,寒亭有关部门又对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进行了修缮。据参加修缮的有关人士介绍,为了让这座百年老屋尽量保持原面貌,施工人员在修缮前对房屋的各个部位都进行了拍照,修缮过程中尽量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让老屋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样子。
  据现任东常寨村党支部书记范瑞章介绍,今天的东常寨人对于这段历史颇感自豪,并以此激励自己,村口墙上书写有:弘扬潍县战役精神,建设和谐文明家园。另外,寒亭区有关部门计划在指挥部东侧新建4间青砖仿古房屋,作为潍县战役历史陈列馆,收集、整理相关文字、图片,制作作战沙盘,搜集战时的作战地图、电话、电台等历史实物等,把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文化基地。
  北宫战斗遗址
  4月8日,我军完成了对潍县外围守敌的分割,并于该日傍晚正式拉开外围战帷幕。北宫战斗是一系列外围战中最为激烈、艰苦的。
  9纵每次大的作战行动,往往是26师先投入战斗,扫清外围,为主攻部队提供出击阵地。纵队首长根据部队的特点用兵,似乎形成了一个习惯。这次,仍是26师担任扫外围任务,攻击目标是西城北面的北宫和北关。当时的潍县城防工事之复杂、坚固,为华东战场所罕见。整个城防体系以西城为核心,设有3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外围,有大小90多个独立据点,北宫是其中最大的两个据点之一。潍县西城北城墙外的居民区,俗称北关。潍县守敌围着北关筑有一道土围墙,墙上地堡、暗堡密布,工事林立,形成城外之城。整个北关的北面是一大片平原开阔地,北宫就在这片开阔地的中间。它距城2华里,与北关据点相呼应,构成“品”字形,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北宫据点知名度很高,被国民党军视为攻不破的堡垒。北宫,原称玉清宫,是一道观,当时里面古树参天,有十几座殿宇,院外有很多坟。这里地势稍高,四周视野开阔,非常利于防守。国民党军利用庙宇作核心工事,在周围修建了大量子母堡群,很多是钢筋水泥建造。不少地堡伪装得跟真坟一样,有的就是用坟改造而成的,真假难辨。北宫从内向外共建有近10道附防工事。最里面是核心工事,往外依次是子母堡群、壕沟、铁丝网、鹿砦、陷阱、绊脚坑、绊马桩、铁丝网、地雷区。防御工事密密层层,纵深达100多米。工事大都是李弥的第8军驻守时修建的,吸收有美军和日军的防御技术。北宫位置非常重要,火力能控制整个西城城北地区。整编第45师主力212旅2团2营在此防守,火力配备很强。
  国民党部队对拥有这样的工事感到非常骄傲,守备信心很足。他们流传一句顺口溜:“北宫,白攻。南宫,难攻。擂鼓(指擂鼓山据点)助威,金城难破。进攻潍县,危险。”这么讲究的工事,华东野战军第一次遇到。
  北宫据点被国民党军视为攻不破的堡垒
  估计不足致进攻受挫,坑道战逼退敌军
  4月8日晚,26师开始对北宫和北关展开行动。我师3个团一字排开,76团在西,攻西北部;77团居中,打北宫;78团在东,打东北关。部队开始先挖战壕,搞迫近作业。战士们5米1个人,成一条曲折状的纵队向前排开,然后先伏在地上,筑起一个卧射掩体,再往下挖,挖到一定深度后,改为前后挖,最后相互打通,形成战壕。至敌人百米左右时,再横向左右展开,构筑出击阵地。第二天早晨,网状的战壕突然出现在北宫、北关阵地前面,令守军非常吃惊。
  4月9日,聂凤智带着几名参谋人员,冒雨沿着交通沟到北关一带视察。由于他们人数较多,四处指指点点,当接近北关时引起城关上守军的注意。紧随着尖利的呼啸声,一阵炮弹倾泻下来。他们赶紧就近钻进掩体,结果有惊无险,毫发未损。有了“地下走廊”,国民党军飞机、大炮的作用受到极大限制。解放军的部队调动、物资运输、通讯、侦察等活动全部转入地下,减少了伤亡。
  10日晚,77团和76团同时向敌人发动攻击。77团以一部攻占了东北关外面的张家庄据点。然后,以主力1营和2营为主攻,啃最硬的一块骨头——北宫。进攻部队以炮火掩护,采取爆破清除障碍,开辟攻击道路,然后用火箭筒或炸药包炸毁地堡,逐渐推进的打法。由于北宫之敌防守严密,77团侦察和准备不到位,进攻刚开始就遇到了挫折。敌人火力很强,对我军爆破和突击人员威胁相当大。77团打了一夜,天亮前撤了下来。
  由于对北宫的敌人估计不足,造成初攻失利,伤亡很大。尤其是干部减员很多,1营副教导员刘振国刚上去就牺牲了,踩了地雷。接二连三,2营营长张书再、3营营长黄桂明、3营教导员秦洪美、1营教导员王文山、团作战参谋姜正午等相继牺牲。加上负伤下战场的,全团营这一级主官,基本上换了一茬。那时候,干部靠前指挥,很容易伤亡。在全纵队中,该团干部伤亡最多。77团在潍县战役中牺牲营以上干部9人。打北宫牺牲6人,打东城牺牲3人。在一个规模不算很大的战役中,1个团相继牺牲9名营以上干部,在整个华野乃至全国解放军战史中也是不多见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宫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程度,也反映了部队干部在战斗中不畏牺牲、勇于献身的勇敢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觉悟。进攻受挫后,26师师长刘涌、政委张少虹进行研究,决定调整战术,从两侧向北宫侧后方实施坑道作业,对其进行合围、压缩,切断敌人的后路,从敌人背后攻击。
  许多当年的老战士后来回忆说,打北宫印象最深的就是挖战壕。连着几天,白天黑夜不停地挖。手上的血泡破了一层又一层,脚、胳膊都肿了。吃、住全在壕沟里,睡觉就坐着往边一倚,太苦了。作业中挖到1个坟,我们把坟洞里的棺木和骨头打扫出来,住在里面,结果因破坏群众纪律,受到团里的批评。当时,身上的棉衣基本是湿的,也有雨水,也有汗水。挖壕时一身汗,停下来,4月夜晚的寒风一吹,全身冰凉。但是,为了减少伤亡,消灭敌人,我们坚持挖,最后基本上把北宫包围起来了。离敌人最近的地方,扔手榴弹可以够着。77团一边挖战壕一边打。国民党军最怕坑道战,战壕不断逼近,他们多年精心打造的防御工事就丧失了作用。4月12日傍晚,天还没黑,失魂落魄的北宫残敌突然窜出据点,向东北关落荒而逃。77团在团长王昆、政委乔平率领下,迅速占领北宫。
  大部分建筑陆续拆除,现仅存两座殿宇
  玉清宫历史久远,从抗战时期开始,北宫作为远近闻名的一处道教胜地便已辉煌不再。加上国民党军的大兴土木,营造防御工事,又经战役中炮火的毁损,庙宇遭到了严重破坏。潍县解放后,观内仅存的几个道人或还俗,或他往。1959年,北宫原址建为潍坊市聋哑学校。观内大部分建筑陆续拆除,现仅存殿宇两座,据有关人士介绍,分别是当年玉清宫和天皇殿的主建筑。近年,潍坊市聋哑学校迁走,这里先后划归潍坊市第一职业中专、潍坊职业学院潍城校区。这两座殿宇曾作为学校仓库之用,现已完全闲置,学校也曾拟拆除,后考虑到它的文物价值,还是保留了下来。
  西城攻城战斗遗址
  潍县素以“双城”著称,西城、东城相距仅100多米,中间有白浪河穿过。西城原为土城,明代崇祯12年改建为石城,外侧墙皮全用青石砌成,城高13.3米,厚8.3米。潍县城因其高大坚固,有“鲁中堡垒”之称。潍县战役之前400多年间,历史上从没有一支队伍攻克过潍县城。攻打如此严密设防的城市,华东野战军是第一次。
  陈金城自诩“潍县城防工事深沟高垒,金城汤池”
  西城又称城里,是传统意义上的“潍县城”,城墙方圆8里,豪绅大户多居于此;东城亦称东关,为工商业区,城为椭圆形,城墙方圆10里。两城之间有5座桥相通,河水深约1米。
  让9纵指战员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潍县的城墙,还有潍县的城防工事。早在抗战时期,日军就在此构筑了相当强固的防御工事,准备对抗可能由青岛登陆的美军。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地方军队和李弥的第8军又不断修筑近3年之久。整个城防体系以西城为核心,设有3道防线。第1道防线在外围,有大小90多个独立据点。第2道防线在城关。第3道防线才是东、西两城的城墙,城墙上有电网和上中下多层火力点。墙下5米左右筑有土围墙,围墙上设有大量地堡、暗堡。土围墙外是宽5米、深5米的护城河,水深近1米,壕外又有铁丝网、鹿砦等附防御物。整个防御体系呈辐射状,延伸至三四里以外,有点有面,既可独立固守,又可相互策应。
  攻打如此严密设防的城市,华东野战军是第一次。正因为如此,潍县国民党守军指挥官、第96军军长兼整编第45师师长陈金城对潍县的守备很有信心,认为“有相当把握”。战前,他自诩“潍县城防工事深沟高垒,金城汤池”。曾对部下扬言:“我们有这样坚固的城堡工事,又有优势的空军。只要屯足粮弹,打一年半载不成问题。”
  “摧其坚,夺其魁”,采纳聂凤智的方案先攻西城
  潍县战役先打的西城,西城的北城墙是当时的主攻方向。作出这个决策,是兵团司令部采纳了9纵司令员聂凤智的建议。当时各方面共提出3个作战方案:(1)先攻西城,后攻东城;(2)先打东城,后打西城;(3)同时攻打东、西两城。作战会议上,大家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各方案的利弊。
  早在部队开动之前,聂凤智就亲自带领各师师长、部分担任主攻任务的中下级军事干部及少量侦察部队,于3月底提前进到潍县城附近,实地观察地形,了解敌情。先攻西城的方案是在反复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会上,聂凤智向与会人员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潍县东、西两城相距只有一百多米,是一个防御体系,而且西城高于东城5米。即使拿下东城,部队要在已有减员的情况下,再攻击重点设防的西城,势必更加困难。相反,以硬碰硬,先攻西城,敲掉敌人的指挥机关。然后依托西城,居高临下攻东城,将更有把握。此即兵书上所说“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
  许、谭两位首长经仔细推敲,决定采纳聂凤智提出的方案。鉴于潍县城守军处境孤立,援敌难救,兵团决定采取稳打稳扎、逐次歼敌的战法,先肃清外围,再攻击城池。会议决定:9纵担任主攻,由西城城北和城西进攻(后因西关没有拿下,改为从城北全力进攻);渤纵由西城南面配合进攻;13纵负责阻击青岛西援之敌;7纵负责阻击济南东援之敌。
  73团爆破排遇意外丧失战斗力,79团突上城头
  4月23日18时,总攻开始。365门炮同时开火,朝着预定的城垛、城门楼、碉堡、地堡等目标猛轰。炮击持续1个多小时,预定的目标基本上被摧毁,敌人的火力被完全压制。
  炮击后,迅速开始护城壕爆破。27师79团3营爆破掀起的大量土方正好将深、宽各5米的护城壕填平,壕沟内侧只剩下半米多高的一个坎儿,很容易通过。27师79团2营和25师75团的爆破效果也很好,但25师73团和27师80团的爆破效果不很理想。内爆之后,突击部队马上开始攻城。79团6连和7连分别迅速越过已填平的壕沟,直扑城根,从土围墙内侧向敌人的地堡、暗堡发起攻击。两个连队猛打猛冲,迅速向两侧发展,只用了20多分钟就肃清了城下工事里的敌人,为后续部队的爆破和登城,扫清了障碍。
  就在这时,73团阵地上发生了一个重大事故,对整个攻城行动造成不利影响。炮击结束时,73团1营副营长到前沿检查爆破准备情况,不小心绊到炸药包的拉火线,导致炸药爆炸,爆破排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事发后,73团重新组织爆破人员和器材,延误了攻城时间。由于73团是9纵的中坚力量,它不能及时投入战斗,直接影响整个攻击行动,全线的爆破命令迟迟不能下达。
  直到午夜12点多,爆破命令终于来了。79团3营各组爆破人员冲向城墙,几次爆破下来,城墙上被炸开个三四米宽的大口子,塌下来的石土堆了个斜坡。3营迅速突击,8连1排排长王玉伦带着1排冲上城墙,控制突破口两侧。王玉伦立即拔出信号枪,连打两发红色信号弹,宣告8连登城成功。8连也因此于战后被9纵授予“潍县英雄连”称号。
  很快,2营4连也登上了城墙。4连一部向东与3营打通取得联系,另一部向西猛打,打算与右邻的73团取得联系,但遭到敌人猛烈反击,一直不见73团登城。这时,其他3个团打得都不顺利,整个阵地上,只有79团登上城头。这时,国民党军在全力反击,为了守住突破口,79团参谋长丁亚冒着炮火登上城墙指挥战斗,这给城上战士以极大的鼓舞。
  天刚亮时,国民党军使用预备队开始从城墙上东西两侧向79团的突破口展开猛烈反击。这时,攻城部队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建议:一是主张继续组织攻城;二是主张先撤下来,晚上重新组织进攻。聂凤智很快与几位首长交换意见,下定坚决打下去的决心,命令73团白天强行登城,坚决突破。
  中午时分,国民党军的反击弱了下来。79团仍然坚守着城墙突破口,形势开始向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战后,79团因为在潍县战役中的突出表现被华东局、华野授予“潍县团”称号,这是华野首次授予团级单位荣誉称号。
  仅保留两段 北城墙残垣
  潍县西城城墙在解放后的城市建设中,绝大部分已经拆除,现仅保留北城墙残垣两段,各有10余米长,位于今北马道街以北、向阳路东西两侧。这就是当年25师73团夺取的第二个突破口东侧的城墙。
  潍县英雄连 锦旗的来历
  2004年,潍县战役时担任27师政治部宣传科通讯员的兰培琮老人,在天津武警81师师史馆看到“潍县英雄连”的锦旗时,讲述了一段关于这面锦旗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这面旗竟是用王耀武空投给陈金城的锦旗改做的。
  战役结束后,兰培琮老人接受了寻找制作锦旗布料的任务。他从79团宣传干事孙英那里找来一些布料,其中有一面紫色缎子面料的锦旗,上面有“金城难攻”4个大字,上款是“赠给整45师全体将士”,下款是“第二绥靖区长官司令部”。孙英说,这是他从敌45师师部拿来的,据说是王耀武为鼓舞守军士气从飞机上投下来的。兰培琮看到这面锦旗的质料很好,便把上面的字拆掉,擦洗干净,交给文工队的杜秀彬等人,做成了“潍县英雄连”这面锦旗。当时有人风趣地说:“这面奖旗还是解放成分呢。”
  荷花湾战斗遗址
  抢修工事战稳立足点,坚守荷花湾
  79团突上城头后,派5连和特务连下城,向城内纵深发展。5连下城的地方,正好冲着一所小学校。学校原来是一处庙宇,前后3排房子,大门在西南角。学校北面就是城墙,城墙与学校之间相隔一条路,叫北马道;学校南面是居民区,靠近学校有一条东西向的过道;学校东面是一个水塘,叫荷花湾;西面也有一个小水塘。学校与荷花湾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当时叫梁家巷,现在叫曹家巷。它北面接北马道,南面通向城里。从整个布局看,这所学校比较孤立,它背向城墙,两面是水塘,一面与居民区相连。正是这样的位置和环境,为5连后来在此顽强坚守提供了有利条件。
  5连3排下城后,在排长杨学良指挥下首先占领了这所小学校。后续部队下城后,由杨学良指挥,向学校西南面发展,抢占了20多栋民房。下城的是5连的全部和特务连的1个排,共160人左右。不少人下城时已牺牲或负伤。
  天大亮以后,国民党军开始组织反击。由于情况不明,反击的速度不是很快。杨学良组织力量,以火力封锁学校南侧过道的东西路口,抢修工事,占稳立足点。敌人反击时,他们顽强坚守,并组织小股力量出击。国民党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不断向5连压缩。双方逐屋逐院地反复争夺,彼此伤亡都很大。仗虽然打得节奏不快,却非常惨烈。5连被迫慢慢后退。
  中午时分,5连退到了小学校,全连只剩下20人左右,干部有3排长杨学良和2排长赵龙阶。武器有一门88式掷弹筒及1发炮弹、两挺轻机枪、几支汤姆式冲锋枪和几支步枪,还有一包炸药。另外,20多个市民也逃到这里。这时,5连与城墙上的部队虽然没有联系,但距离只有几十米,他们相互支援。城头拉锯战打得激烈时,5连战士利用房子后墙上的小窗口向城上反扑的敌人射击。城上的部队利用战斗间隙以火力压制围攻5连的敌人,使敌人不敢大胆上前。
  杨学良组织几个没受伤的战士把住窗口,敌人露头就打。就是这样,一直坚持到下午4点左右,后续部队终于开始下城。坚守荷花湾的战士们欣喜若狂,相互搀扶着出来迎接。
  杨学良后来回忆道,想起潍县战役就难过,很多战友都牺牲在那里。我们打到后来只剩下16个人,这16人中没负伤的只有两人。这场战斗中,5连敢打敢拼,打得非常顽强,孤军奋战,坚持了13个小时……聂凤智在潍县战役的总结报告中称赞杨学良是“中下级指挥员实兵指挥的优秀典型”。
  73团实施强攻,突破北门扭转战局
  73团攻击失利,受阻于城下,团长兼政委孙同盛心急如焚。潍县战役之前,上级已经决定调孙同盛到26师任副师长。谈话时,孙同盛要求打完这一仗再走。他想为73团再立一功,没想到仗打到这个份上。他觉得丢面子,暗下决心,坚决突破北门,完成任务!
  孙同盛赶到前沿阵地,立即召集1营营长董万华和3营营长王玉芝等人研究强攻方案。决定集中炮火轰击北门;1营撤下1连,把3连拿上去突击;1营不再进行爆破,卡上长梯子直接往上突;3营和特务营打法和任务不变;攻击之前,用92步兵炮和火箭筒打掉敌人暗堡,用机枪火力封锁敌人的出击洞。方案确定之后,各方面抓紧时间进行准备。
  上午11点半左右,攻击开始。几十门炮对着北门齐射,炮弹密集地落在北门的突出部上,上面的阁楼被彻底打塌了。73团1营在营长董万华亲自指挥下,几分钟时间就突上了北门城头。这时,敌人从东、西两侧反击得非常厉害,手榴弹、冲锋枪打成一片,还动了刺刀。彼此都很清楚,这是生死之争。城头争夺战虽然打得很激烈,但持续时间不很长,大约几十分钟。经过几次反复,我军控制了七八十米的城墙,突破口巩固住了。随后立即组织部队下城,往城里打,支援东侧79团。北门西侧不远有下城的台阶。我军以火力掩护,战士们不顾敌人扫射,顺着台阶猛冲下去,占领几栋房子。刚下城时,敌人从南面和东面反击得很猛,但已是强弩之末。
  我军战斗力强,很快打垮了敌人的反击。部队陆续下城,投入纵深作战。1营、2营先后占领敌45师师部和潍县城防指挥部,后来一直打到东门。就在1营突破北门的时候,25师的73团3营、师特务营和75团等部队也向城墙发起猛烈进攻,于下午2点半左右相继登上城墙。为解决部队上下城太慢的问题,73团3营营长王玉芝指挥工兵在敌人北门洞里面放置了大量炸药,将北门炸开了一个大口子。下午4点前,27师79团1营将2营突破口重新爆破,把突破口扩大,后续部队从两个突破口同时登城。80团也从东北角突上城墙,占领了东北角敌人工事。27师登城部队迅速顺着台阶或使用布匹下城,投入巷战。
  渤纵11师也突破了南面城墙,投入城内作战。入城各部队按预定方案,勇猛挺进。陈金城、张天佐见败局已定,被迫于下午4点多开始率残部退往东城。他们利用西城东门附近高大的钟楼,拚命阻击,掩护其撤退行动。由于东城西门(庆成门)早被封堵,只留窄道通行,大量逃兵挤在朝阳桥和西城的东门一带,遭到解放军炮火杀伤。先是其指挥机关撤入东城,然后是整编第45师部队。当保安15团残部往东城撤退时,遭到45师拒绝,被迫又窜回西关,从西关向外突围。该部突围后被歼灭于野外,团长韩振国被俘。
  至晚上10点左右,西城战斗结束,成建制的国民党军被完全肃清。潍县西城,在山东兵团的铁拳下,仅仅28个小时,便土崩瓦解了。
  荷花湾早已经填平,原址上建起忆荷园
  当年荷花湾战斗的遗迹,今天已经荡然无存了。踏访所见,虽然附近的街巷格局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基本保持了原来居民密集区的面貌,但当年偌大的荷花湾早已填平,所有建筑物也已无处可寻。之所以将其列为潍县战役遗址之一,一方面是因为荷花湾战斗在整个潍县战役中的特殊作用,更重要的是因为在曹家巷社区的规划建设中,有关部门特意在荷花湾原址上建起了一座街心小公园式的文化广场,且名之曰“忆荷园”。这些有心人显然是想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当年的荷花湾,更不能忘了为解放潍县牺牲在这里的英雄们。后来,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特意在忆荷园门口一侧,设立了内容丰富的宣传栏,讲述荷花湾战斗的过程和意义,使这里成为向党员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
  潍坊特别市委旧址
  西城战斗结束后,山东兵团司令部召开会议,决定4月26日进攻东城。25日下午,9纵政治部主任仲羲东带领纵队司令部的几名作战参谋,在西城南门里路一座二层小黄楼的地下室建立起前线指挥所,展开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这座小黄楼先后成为日本宪兵队潍县分队的驻所、国民党军队的城防指挥部、潍坊特别市委办公地。
  小黄楼建于1935年前后,是潍城首富丁叔言的宅第
  小黄楼位于今潍城区向阳路潍坊商校老校区内,是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外墙呈黄色,虽是临街,但因楼面南背北,所以不为人注意。
  小黄楼又称八角楼、元宝楼,上下两层并建有地下室,一层、二层各有五个房间,面积200多平方米,室内门窗、木地板、木楼梯等基本保持原貌。笔者曾于几年前采访了小黄楼最早的主人——民国时期潍县富绅丁叔言之子丁作民先生。丁作民先生很肯定地说,该楼建于1935年前后。当时丁家大院的东北角有一块空地,他的父亲丁叔言决定在此建一座楼房,便请了当地建筑商刘云呈和潘三设计施工,费时近一年,约花费3000—6000块大洋(年代久远,具体数目已难详记),是当时潍县为数不多的楼房之一,也是潍县城内唯一的家居楼房。
  丁氏世家是民间俗称的“潍县四大家族”之一,丁叔言多才多艺而又经营有方,是潍城士绅首富。小黄楼所在地正是当年丁叔言的宅第,当时位于南门里大街(今向阳路南段)以西,共有房屋100多间,是名副其实的“大宅门”。原来并不临街,后来城市改造才慢慢成为临街住房。现在,丁家大院的房屋除小黄楼外,早已全部拆除。
  日军占领潍县后,小黄楼成为日伪作恶的场所
  1938年1月10日,日本军队占领潍县,丁叔言随潍县县长厉文礼出走,在安丘、诸城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小黄楼不幸成为日本宪兵队潍县分队的驻所。
  日本宪兵经常把抓捕的抗日志士和革命群众关押在楼内,该楼地下室成为日军对我抗日军民实施暴行的场所,恐怖的叫声惊扰得附近居民彻夜难眠。据当年曾在潍县宪兵队干过保役(勤杂工)的陈淦老人在回忆文章中介绍,日本宪兵队在潍县做了许多诡秘的特务活动和残害中国人民的恶行。
  笔者走访家住奎文区的刘秉图老人时,他回忆说,其父刘星垣当年在潍县东关经营承文信书局(今交通银行潍坊分行所在地)。1943年初,日本宪兵队以“私通游击队”的罪名将他父亲抓走,书局的书籍也大部被拉到南坝崖火坑烧掉。“我的父亲当时就被关在小黄楼院中,受尽了酷刑,后来我的一个表哥四处打点,花了大笔钱疏通关系,才得以保释。”经此变故,承文信书局的生意一蹶不振,后改为正文书店,勉强维持。
  抗战胜利后,成为国民党军队的城防指挥部
  1942年厉文礼被俘后,投靠了日本侵略者,部队仍驻原防,在潍县城内设立“办事处”,委丁叔言为主任。抗战胜利后,山东省第八区专员张天佐以抓汉奸为名,将丁叔言收狱(同年底保释),小黄楼也作为敌伪财产被没收。据潍坊文史专家谭先民介绍,国民党第20集团军驻扎潍县时,司令部设在丁家大院,总司令夏楚中曾在小黄楼居住过一段时间。
  1946年1月,国民党96军军长兼45师师长陈金城率部来到潍县,小黄楼所在大院又成为陈金城部的城防指挥部,充当解放战争时期潍县反动军队负隅顽抗的指挥机关,直至我军攻克潍县。笔者曾采访过潍县解放后的第一批接管干部张宏孟老人,他于潍县西城解放的当天夜里便进入城里,当时就住在小黄楼院中。他还记得到小黄楼中查看的情形:院中一片狼藉,楼前一间小屋里的桌子上还摆着米饭、豆腐乳之类;一楼摆放一挺重机枪;大厅正墙上悬挂着孙中山头像,西墙上是蒋介石头像,会议桌上还有一张作战地图。
  潍坊特别市的接管干部在西城解放后入驻小黄楼
  1948年4月24日,潍坊特别市的接管干部,在书记曾山、市长姚仲明的带领下,于当天夜里进入已经解放的潍县西城。从此,这座小黄楼及其所在的丁家大院就成为潍坊特别市委的办公地点。当时,潍坊特别市委书记曾山、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均曾在小黄楼二层办公和居住,曾山同志在二层西侧,许世友同志在二层东侧。他们在小黄楼居住时间不长,由于资料缺乏,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于泽芬老人当年是潍坊特别市军管会财政部的干部,她回首与小黄楼的近60载情缘,激动地侃侃而谈:她曾在小黄楼的院中住了好几个月时间,调到特别市委办公室任收发文书后,更是经常出入小黄楼,有时也到二楼给曾山同志送阅文件,也曾在那里与许世友同志的夫人有一面之缘。
  曾山和许世友同志离潍后,小黄楼所在的丁家大院仍旧作为潍坊特别市委的办公地点。1949年6月,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市委办公地点未变。1950年5月,潍坊市并入昌潍专区。同时,中共昌潍专区地方工作委员会机关从益都迁到潍坊,仍然在这里办公,小黄楼先后成为地委办公室、宣传部、农委的办公地点。
  房子出现漏雨学校正在维修,外墙已恢复原本颜色
  1956年地委机关从小黄楼大院迁出,这里成为专区招待所,直至1975年划归建校不久的潍坊商校。此后,先后用作学校的教室、宿舍、仓库等。学校在扩建校舍、改善环境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将该楼拆除,但学校领导果断决定保留这座建筑物。后来,由于外墙全部粉刷了粉红色涂料,小黄楼其实已多年名不副实了。值得高兴的是,潍坊市人民政府已将小黄楼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潍城区有关部门也曾积极运作,拟将小黄楼辟为革命纪念场所。近日,由于房子出现漏雨现象,学校正在进行维修工作,房子外墙也刷回了黄色,算是恢复了“小黄楼”的真身。
  东城突破口遗址
  东城的进攻时间定在4月26日,主攻部队仍是9纵。战前,工兵在西城东门两侧实施爆破,为部队打开了通道。26日18时30分,炮火急袭,80团1连连长史洪田率全连突过河,架梯攻城,成为全线最早突上东城的连队。73团、77团、81团、75团、74团相继攻入城内。敌方守军于27日下午4点左右缴械投降。至此,战斗完全结束。
  东城总攻时间定在黄昏,工兵为部队打开通道
  潍县东城城墙由三合土夯成,没有突出部,墙顶外侧有1米多高砖砌的墙垛;墙高七八米,厚度不及西城;东城的南、北、东三面都有护城河和城下土围墙工事,与西城相同;西面城墙外是白浪河,这里的城墙比西城城墙低5米,城墙下没有土围墙工事,是东城城防的软肋。
  9纵依托西城向东城攻击,在一线同时展开4个团。决定继续运用炮击、爆破、突击相结合的打法,对东城实施强攻。25师以73团为主攻,位于东城的西门(庆成门)南侧;以75团为助攻,位于奎文门南侧。27师以80团为主攻,位于通济门南侧;以81团为助攻,位于通济门北侧。另以25师74团、26师77团、27师79团为二梯队,准备投入城内巷战。以26师78团于城北、76团于城东北佯动,钳制敌人。以鲁中部队位于城南佯攻。以西海部队于城东设伏,准备消灭逃窜之敌。
  与攻西城相比,攻东城部队要渡过几十米宽的白浪河,有一定难度。但是,西城高于东城,9纵居高临下,便于压制敌军火力;东城墙较矮,爆破、登城难度减少。因此,攻东城要比攻西城容易得多。东城总攻时间定在26日黄昏,战前准备只有1天半时间。73团为了便于部队运动,令工兵在西城东门两侧实施爆破,打开了通道。75团突破口是东城西南角,那里城脚下有一个地堡,26日午后,副团长王岐秀亲自带一门92步兵炮上了城墙,一炮将其炸毁。80团突破口选在通济门与庆成门之间敌人的一个暗堡处。25日夜间,他们清除了敌人设在河里和河东岸边的障碍物。特纵炮3团副政委马达卫带领榴炮营,由城北绕行从火车站附近进入位于东城西南角的阵地。
  这时,东城守军国民党军飞机对西城东城墙一带狂轰滥炸,企图阻止9纵攻击东城。从青岛和济南起飞的飞机频繁飞临东城上空空投弹药。
  史洪田率全连过河,架梯攻城抢占城墙突破口
  26日天刚擦黑儿,各主攻部队就从西城墙底部的洞口出来,悄悄地运动到河边的断壁残垣中隐蔽。18时30分,炮火急袭开始。
  80团预选的突破口下面的敌军地堡,被城墙上埋伏的山炮打塌了。80团1连连长史洪田担心部队过河途中遭敌人火力封锁,炮击还没停止,便下令爆破排出击。见敌人火力仍没有复活,史洪田下定决心,率领全连突过河去,到达河东岸土坎前卧倒隐蔽。当第3包炸药炸响后,史洪田立即下令架梯攻城,梯子班、突击班依次冲了上去,迅速抢占了城墙突破口,然后立即下城,分南北两个方向向纵深发展。1连成为全线最早突上东城的连队。
  庆成门(东城西门)附近,是25师73团的阵地,2营5连主攻,3营7连助攻。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73团5连开始涉河爆破,在庆成门南侧一举突破成功,登上了城头。5连迅速投入城内战斗,打垮了敌人数次反扑。稍后,7连也爆破成功,突进城内。很快,73团3个营全部投入巷战,一起向前挺进。
  在80团和73团之后,77团、81团、75团、74团相继攻入城内。按照预定方案,攻城的各路大军由西向东横扫。25师沿东关大街南侧向东门和东南方向的敌指挥所奋勇穿插,27师向正东和东北方向猛攻,26师77团沿东关大街向东挺进。至27日上午11时,73团占领东门。这时,整个战场只剩下北部东城外则尔庄村南一集团地堡的国民党军1个连还在负隅顽抗。在26师78团的政治攻势下,守军于下午4点左右缴械投降。至此,战斗完全结束。
  部队东门外守候,国民党逃军到处遭袭落入网中
  早在半夜时分,陈金城、张天佐已知靠援军解围无望,只得决定突围。天刚亮,化装后的陈金城、张天佐等人组织突击部队在飞机的掩护下由东门外向东南方向冲去。
  在东门外张网以待的是西海独立1团和西海特务营。他们根据聂凤智“虚留生路、在野外歼灭逃敌”的指示,早已认真研究了敌人可能逃窜的路线,将部队安排在离东城2到6里路的野外,织成一张大网。
  失去指挥的国民党逃军到处遭到西海部队设伏火力的袭击。这时,位于东城外东北部设防的9纵26师76团和位于城南的鲁中部队也向逃窜的敌人压过来。战斗仅仅持续了1个多小时,西海1团共歼敌3500余人,其中俘敌3000多人。
  俘虏于27日当天由事先组织的战俘管理处接收,被押往潍县东北部一带村庄。第二天,在查认国民党军重要军官的过程中,一个身着士兵服装的矮胖子,主动承认自己就是陈金城。此后几天中,整编第96军少将参谋长兼整编第45师参谋长李友尚等6名少将和19名上校、28名中校、80名少校先后被查出。汪安澜、陈霖等少数军官漏网脱逃。国民党山东第8区专员兼第8保安总队总队长张天佐、副总队长张髯农被击毙于西上虞河村一带。
  80团登城位置整修时特意保留,弹痕仍清晰可见
  东城西城墙也保留下了两段,位于白浪河东岸,东风大街南北两侧,全长1公里左右。只是我们看到的城墙已不是原来的面貌,外面刷上了石灰墙皮,城墙垛口是后来修建的。东城原来的7座城门,现在保留了通济门和奎文门,其中奎文门是有关部门1989年重建的。值得一提的是,有关部门在整修时,特意保留了一小段裸露的城墙,约有四五米长,没有用石灰封盖,作为潍县战役的遗址供人凭吊。这段城墙位于通济门以北,离福寿东街约100米。这是当年80团突破登城的位置。修建者还在这段城墙上部、垛口以下的位置镶嵌了一块纪念石碑,刻书“一九四八年四月,我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攻克潍城时所遗弹痕”。石碑长约半米,宽约30厘米,字分三行。落款是“潍坊市白浪河工程指挥部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日立”。由于日久年深,风雨侵蚀,碑文刻字所涂金粉已基本脱落,石碑中间也有明显断痕。
  潍县战役胜利广场
  潍县战役历时1个多月,胜利结束。潍县解放,剔除了山东解放区腹地的一大祸患,使胶东、渤海、鲁中南三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胶东、渤海、鲁中南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潍县城解放后,潍县周围昌乐、安丘、寒亭、田马等地的国民党军立即动摇,相继起义或突围逃窜。几天之内潍县周围据点已被彻底肃清,潍县周边地区全部解放。正当山东兵团要集中兵力围歼西线援敌时,王耀武见势不妙,于5月2日仓皇回撤。山东兵团乘胜追击,收复张店、周村等广大地区。东线援敌也于5月1日缩回城阳一带。至5月8日,潍县战役历时1个多月,胜利结束。潍县战役,山东兵团共歼灭国民党军45000余人,毙俘国民党少将以上军官9人,解放地区4000余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及其他物资。
  潍县解放,剔除了山东解放区腹地的一大祸患,使胶东、渤海、鲁中南三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底发表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列举一系列攻坚战的重要意义时,曾特别提到潍县战役。
  潍县战役的政治意义不亚于军事方面。一方面,因为潍县长期处在日、伪、蒋反动统治下,是反动势力的大本营。解放潍县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山东解放区人民的胜利信心和支前决心,推动了解放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军队严格执行了党的城市政策和纪律,极大地赢得了民心,为成功接管潍县、建设新潍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潍县战役之初,华东局已决定战后在潍县城和坊子的范围内建立潍坊特别市,作为城市接管的试点。4月初,华东局从各地抽调了1000多名干部集中于潍北县牟家温庄村一带,由特别市市委书记曾山主持,组建潍坊特别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政机构,进行干部培训和各项准备工作。并成立了以许世友为主任的潍坊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军管会,这在当时是首创,此后这一做法推广到全国。4月24日,西城攻克后,曾山和市长姚仲明立即率机关干部于25日凌晨进城,着手开展工作。4月29日,潍坊特别市委、市政府正式公开对外办公。入城后,军管会、市委、市政府按轻重缓急,组织力量迅速开展了掩埋尸体、开通道路、救济难民、收容俘虏、兑换货币等一系列工作,广大市民的情绪逐渐稳定,城市各个方面很快走上正规。5月1日,军管会宣布解除戒严令。潍坊,这座新生的城市,迅速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烈士建墓立碑并开展各类纪念活动
  潍县战役的胜利和潍坊特别市的成立,是山东乃至华东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60多年来,潍坊人民始终铭记着领导人民军队创造这一伟大胜利的老一辈革命家,始终铭记着为潍县战役胜利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们。
  山东兵团在攻城作战中共伤亡7980人(不包括打援和昌乐、安丘、寒亭、田马等外围作战),其中牺牲1432人,负伤6548人。战后,阵亡将士立即由所属部队收殓,葬于潍县城外。1951年潍坊市烈士陵园建成后,烈士遗骸移入陵园,重新进行了安葬。由于68名烈士的遗体被亲人迁回原籍安葬,陵园重新安葬了1364名烈士。因最初下葬时用木牌代替墓碑,迁墓前部分木牌遗失等原因,造成539名烈士成为无名烈士。1999年,潍坊市烈士陵园改建,将潍县战役牺牲的1364名烈士合葬于一个大墓。
  我市有关部门多年来坚持开展有关潍县战役的历史研究和宣传教育,成绩斐然。1988年潍县战役胜利40周年时,编辑出版了作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山东重要战役资料丛书”之一的《潍县战役》一书。1998年,为纪念潍县战役胜利50周年,拍摄了一部反映潍县战役、名为《世纪的春天》的电视专题片。2005年,作为《山东革命文化丛书》之一的《潍县战役》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08年潍县战役胜利60周年时,拍摄了包括上中下三集、长达90分钟的大型历史文献专题片《潍县战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另外,各类有关潍县战役的纪念活动、宣传报道、专题讲座不胜枚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潍县战役胜利60周年之际,经市委同意,由市政协发起倡议,结合白浪河改造工程,建设潍县战役胜利广场并置纪念石。潍县战役胜利广场位于亚星桥北白浪河西岸,于2009年4月落成,气势宏伟,环境优美,其标志性纪念物——潍县战役纪念石,使用大型泰山原石,高11.5米,宽4.5米,厚1.7米,重138吨,象征着革命先烈重如泰山的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参加过潍县战役的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将军亲题“潍县战役胜利纪念”,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庆德撰写潍县战役记文。
  历史资料图片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