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5:56
鄌郚总编

潍坊籍古代画家

  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23期--  潍坊籍古代画家
  来源:潍坊晚报 时间:2011.12.11 作者:张星 张庆亮
  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潍坊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艺术氛围浓重。吴恬、李成、燕肃、张择端、翟院深、郭乾晖、郭乾祐、李雄、李远、李永、冯起震……灿若群星,影响深远。本期先带您走近本土的潍坊古代画家。
  ..................................................................................................
  潍坊出了不少大师级画家
  潍坊籍的古代画家,史有其名的当在数十人。潍坊籍画家人数最多、成就最大的时代,是在五代宋朝时期。元明清以来,也代有可观者,官史或地方史志多有记载。唐朝有与王维并列齐名的山水画家吴恬。五代宋朝有影响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师李成,中国“文人画”重要先驱的燕肃,因创作《清明上河图》而享有盛誉的张择端,山水画大家翟院深,花鸟画大师郭乾晖、郭乾祐兄弟,“画鬼神第一”的李雄。
  五代宋朝时期 出的名家最多
  很想考证出一个“潍坊画派”。但“画派”,是指由一批具有独特的相对一致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实践的画家,形成的一个不同于其他的“派”。
  通观潍坊籍(包括客籍)古代画家,很难硬把他们“派”起来,倒不如创造一个“潍坊画群”的概念,既比较适当,也能自圆其说。
  潍坊籍的古代画家,史有其名的当在数十人。
  唐朝有与王维并列齐名的山水画家吴恬。吴恬的名字,在正史的《新唐书》中可以见到:“吴恬《画山水录》卷亡。恬一名玢,字建康,青州人。”他的著作《画山水录》,在1060年宋仁宗时期《新唐书》编纂完成之前,就已经遗失不存了,可惜得很。
  潍坊籍画家人数最多、成就最大的时代,是在五代宋朝时期。五代宋朝有影响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师李成,中国“文人画”重要先驱的燕肃,因创作《清明上河图》而享有盛誉的张择端,山水画大家翟院深,花鸟画大师郭乾晖、郭乾祐兄弟,“画鬼神第一”的李雄,以及李远、李永。
  其中,李成、燕肃、翟院深、郭乾晖、郭乾祐,被收录进官史性质的《宣和画谱》,可以称之为“《宣和画谱》潍坊五大家”。作品被北宋宫廷收藏并收录进《宣和画谱》的,李成有159幅,郭乾晖有104幅,燕肃有37幅,郭乾祐有4幅,翟院深有1幅。这在绘画艺术几乎达到中国历史巅峰的宋朝,是不多见的。
  李雄、张择端由于某种原因,未被收录进《宣和画谱》,但并不影响后世对他的艺术评价,就像《宣和画谱》的姊妹篇《宣和书谱》,没有收入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中的苏轼、黄庭坚一样。
  元明清以来也代有可观者
  潍坊籍画家元明清以来,也代有可观者,官史或地方史志多有记载。
  青州市。明代画家冯起震(1553-1644),号稷下门生,擅长画竹,今潍坊市青州高柳村人。其三儿子冯可宾,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寺少卿,也擅长画竹。
  安丘市。清初文学家、书画家、篆刻家张贞,号杞园,不喜仕进,隐居潍坊城东杞城村,拜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黄宗羲为师,北走燕赵南泛江淮,结交天下名人,与蒲松龄、戏曲作家洪升、书画家周亮工(曾任潍县县长)、刑部尚书王士祯等人交游甚厚。
  张贞的儿子张在辛,知名书画家、篆刻家,随父遍游大江南北,与“扬州八怪”过从甚密,喜画松竹梅兰,其“鹅翎画”被视为珍品,有人物画《九老图》传世。
  清代秀才王图,其家居汶河南岸牟山附近,是大雁栖息之处,善画牟山芦雁,栩栩如生,人称“王图雁”,名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临朐县。清朝嘉庆年间的崔廷桂,擅画牡丹,人称“崔牡丹”。中年时因家道中落,避居城南山中。有人来买他的画,他呵呵大笑:“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虽前修雅事,然吾岂卖画翁耶?”清朝道光年间的王明经,闭门读书,足不出户,画竹长杆浓叶,淡墨潇洒,自成一家,人称“王竹子”。其自题《风雨竹图》诗云:“静坐俄闻赴敌兵,衔枚疾走金铁鸣。出视方知风雨急,岂知人马肃行声!”可谓诗画俱佳。
  陈向荣善画墨竹,人称“陈竹子”,冶源老龙湾有其碑刻画竹。魏方初善画墨牡丹,人称“魏牡丹”。李作绅喜画工笔花鸟,擅长画蝴蝶,人称“李蝴蝶”,卒年仅19岁。以上几位都生活于道光年间。而清朝后期的张兰泽,则喜画山水人物,擅长画驴,因排行第五,人称“张五驴”。
  昌乐县的王泰真,生活于清朝嘉庆年间,专写淡墨葡萄,人称“王葡萄”。平日经常拿烟袋锅在地上勾画葡萄,铜烟袋头磨残数只,恒心学画数十载。他画的葡萄水墨淡青,栩栩如生。其传世作品巨幅《百岁图》,布百穗葡萄于画面,画幅长达数丈。他与“秦虾”、“季雁”、“姜山水”,并称为清代“营陵四大家”。
  潍城区的书画家于祉,生活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好书画、富收藏、精鉴赏。其画作清新含蓄,别具一格,因不乐于交际应酬,作品外传较少,有《揽古轩书画册》4卷。
  清末画家刘嘉颖,花卉以清代大画家恽寿平为宗,山水学“清初画圣”王翚。
  其他县市区还有许多,不再枚举。
  ◎相关链接
  吴恬 唐朝的山水画家 与王维并列齐名
  唐朝的山水画家吴恬可与王维并列齐名,吴恬又名吴玢,在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家》中,则有比较完整的记载:“青州吴恬处士(一名玢,字建康),已上并画山水。……吴恬险巧。[吴]恬有《画山水录》,记平生所画,在绢素者,凡百余面传之。好事自云‘初梦寐有神人,指授画法’。[吴]恬好为顽石,气象深险,能为云而气象蓊郁。”
  吴恬的《画山水录》,记载着他自己平生在素绢上画的100多幅作品,公元907年张彦远去世时尚存。吴恬平生最喜欢画顽石,他画的顽石特点是“险巧”,景象深奇幽险,给人以云雨陡生、气象蓊郁之感。据他自己说,最初是在梦中,有位神人传授给他的。明朝朱谋垔(yīn)的《画史会要》,也记载说:“吴恬,处士,青州人,……善山水,……险巧。”
  不知是想做官而未得,还是根本就不想做官,总之从史料记载来看,吴恬到死也是“处士”,终生没有进入官场。其实这也不是坏事。杜甫说李白“文章憎命达”,苏轼安慰被罢官的朋友说“遣子穷愁天有意,吴中山水要清诗”。
  冯起震
  父子都擅长画竹
  人称大小冯竹子
  冯起震(1553-1644年),号稷下门生,明代画家,擅长画竹,今潍坊市青州高柳村人。生育4子均有名于当时,其中三子冯可宾,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寺少卿;四子冯可宗,官至掌锦衣卫事、左都督。
  冯起震是元初官员冯彰(曾任元帅右都监、同知益都府尹、兵马都督总管)的后裔,一生“不希仕进”不愿为官,隐居乡里,当了一辈子老师。有《竹石图》、《雪竹图》、《墨竹图》等传世,著有《无声诗史》、《图绘宝鉴续纂》、《榆园画志》等。
  冯起震的竹子人称“大冯竹”,冯可宾的竹子人称“小冯竹”。“冯竹子”与“冀雁”(冀旭的芦雁)、“王葡萄”(王曰叟的葡萄)并称为“青州三绝”。他画的墨竹册页,曾在2007年嘉德拍卖会上,以7.48万元成交。
  冯氏父子合作的《竹石图》,最受人追捧。潍坊博物馆藏有冯氏父子的《竹石图》条屏10幅,刻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有董其昌、邢侗等十几位名公巨卿的题跋。
  清朝宰相、潍坊市高密人刘墉,曾为《竹石图》摹本题诗4首,予以高度评价。
  青州博物馆收藏的冯起震《晴竹》,翠竹挺拔,竹节挺劲,枝繁叶茂,叠而不乱,焦墨点苔,坚硬苍润。青州范公亭公园也藏有冯氏父子合作的石屏一块,并有董其昌题诗并记。题记感叹,“文(同)、苏(轼)之后,竹石一派属东海矣”,把冯氏父子与北宋的画竹大家文与可、苏轼这表兄弟俩相提并论。
  五代宋朝出了“潍坊九大家”
  唐末五代到宋朝,潍坊籍的画家相当给后人长脸,奇迹般地出现了“潍坊九大家”:李成、燕肃、张择端、翟院深、郭乾晖、郭乾祐、李雄、李远、李永。其中的李成、燕肃、翟院深、郭乾晖、郭乾祐5人,被收录进带有官方正史性质的《宣和画谱》。
  这“潍坊九大家”都是成就显著、声名卓著的大画家,有几位在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影响了中国画的方向和发展。
  郭乾晖郭乾祐兄弟 可称为“花鸟二妙”
  花鸟画家郭氏兄弟,是“青州人”,大约在唐末战乱时期南下,生活于五代十国的南唐,就是灭亡在后主李煜手里的南唐。在这个小朝廷里,不乏潍坊人,比如为南唐英勇捐躯的宰相孙晟,还有被顾闳中偷窥了隐私,画进《韩熙载夜宴图》里的韩熙载。
  大概是因为担任过军职,郭乾晖在画史上被称为“郭将军”。《宣和画谱》评价他“善画草木鸟兽、田野荒寒之景”,收录了他的104幅作品。
  郭乾晖是一个忠于生活、勤奋认真的艺术家,他经常“郊居,畜其禽鸟”,在城外养些禽鸟。别看是个行伍出身,却能动若脱兔、静若处子,常常“沉思寂虑,玩心其间”,专心体味、悉心观察。他从不随意作画,“偶得意即命笔,故能曲尽物性之妙”。
  宋朝《五代名画补遗》评价他的画作“精妙入神”。《图画见闻志》说他画的鸷鸟杂禽、疏篁槁木,“格律老劲,巧变锋出,旷古未见其比”,有史以来找不出第二个,评价相当高。
  即使延伸到近代吴昌硕,历代花鸟画家中的杰出者,也不过二十余人,最早知名的有,唐代画鹤的薛稷、画孔雀的边鸾、画花竹的刁光胤。而发展到五代时期,首数第一的就是画鹰的郭乾晖,其次才是画花鸟的黄荃、徐熙。然后才有北宋以后的花鸟诸家。但论画鹰,郭乾晖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历代无出其右者。
  郭乾晖的鹰确实画得好,在他被北宋宫廷收藏并收录进《宣和画谱》的104幅作品中,以鹰为主要题材的就有至少64幅。
  郭乾祐的名声成就,虽然比他哥哥稍逊一筹,但也不相上下。《宣和画谱》记载,“[郭]乾祐善工花鸟”,其中画鹰的水平也很高,“如画鹰隼,使人见之,则有击搏之意”,相当生动传神。
  郭乾祐是个花鸟画的多面手,还擅长画猫。他有4幅作品被北宋宫廷收藏,并收录进《宣和画谱》:《秋棘俊禽图》2幅,《野鹘图》1幅,《顾蜂猫图》1幅。
  潍坊籍画家有两人 被尊称为“李营丘”
  据宋朝邓椿《画继》记载,李远是青州人,“学营丘(李成),气象深远,崇、观间驰名”。在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名气很大。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料记载很少。
  “营丘”在历史上,既指西周姜太公建立齐国时的“营丘”(今潍坊市昌乐县营丘),也指地名随人走、齐国搬迁后的“营丘”(今临淄),文人骚客还习惯用“营丘”代指青州。
  古代潍坊籍的画家,有两人被尊称为“李营丘”,一个是世人皆知的北宋李成;另一个是被誉为南宋“画院第一”的李永。史料记载,李永“善画,有《桃花三兔图》”。清朝孙承泽《研山斋杂记》记载:宋朝的画家有两个“李营丘”,一是人皆知之的北宋李成;二是南宋“知之者殊少”的李永。孙承泽认为,史上所说的“李营丘以山水擅名,为宋画院第一”,不是李成,而是李永。这一判断言之有理,因为在皇家翰林图画院的人事档案上,查不到李成的名字。
  翟院深因画得赏识 摹效李成作品可乱真
  翟院深是宋代“北海人”。当时的北海县,是潍州管辖的3个县(北海县、昌邑县、昌乐县)之一,潍州、北海县这两级政府的驻地都在今潍城区。
  翟院深“年少时为本郡伶人”,是潍州政府乐团里打鼓的乐工,“善击鼓”。宋代的重要画史《宣和画谱》、《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都记载说:有一天,“郡守宴会”,潍州知州在招待所大院里宴请领导,通知乐团前来演奏助兴。众人正听得入迷之时,忽然鼓点大乱,台下一片喝倒彩声。知州丢了面子,怒冲冲地让团长把鼓师提溜了过来。
  翟院深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赶紧解释说,小人业余喜欢作画,刚才“忽见浮云在空,宛若奇峰绝壁”,被天上的画面吸引住,忘了节奏。
  潍州知州也是个有学问的人,说既然你喜欢画画,散会后就把今日的天空画出来。次日,知州一看画作,“甚异之”,就说,小翟别打鼓了,专心作画吧,我潍州政府还养得起你。
  翟院深有艺术细胞,本来就“工画山水,而学李成”,而且“喜为峰峦之景”,有了充裕的时间之后,更加专心钻研画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最终成为大家,“摹效李成画,则可以乱真”。
  遗憾的是,翟院深尽管摹写李成的作品“往往乱真”,但模仿有余,创新不足。宋代《圣朝名画评》记载:“时人议(当时就有人评论说),得李成之画者三人:许道宁得(李)成之气,李宗成得(李)成之形,翟院深得(李)成之风。”
  李雄画鬼神堪称“神品” 得罪宋太宗差点丢命
  北宋初年的画家李雄,也是“北海人”,当时北海县政府驻地今潍城区。宋朝的《图画见闻志》记载:李雄“工画佛道,偏长鬼神,罕有伦比。”擅长佛、道人物画像,最拿手的是“钟馗打鬼”之类的鬼神画像,极少有人能跟他相比。
  但是,这么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却在《宣和画谱》中找不见他的踪影,令人匪夷所思。细细翻检史料方才知道,原来其中大有原因。其实,早在成书于1059年的《圣朝名画评》中,作者刘道醇就把这事儿说清楚了。有一天,宋太宗驾临皇家图画院视察工作,叫工作人员拿出一大堆纨扇(团扇),下令让所有的人都在扇子上作画。李雄面目表情地说:“我擅长的是画鬼神,三五十平尺那么大的鬼神也能画,但这些女人玩的东西我不会。”
  宋太宗大怒,“索剑欲诛(李)雄”,但李雄“亦无屈意”,打死也不承认错误。随行大臣赶紧苦劝说,皇上您老人家跟个画画的计较啥啊!最终,李雄虽然没有被杀,却被“双开”赶了出去。所以,虽然宋真宗已经于1022年去世,100年后的宋徽宗,审阅钦定《宣和画谱》时,自然是断不会把李雄收录进来的。
  李雄回到家乡后,带着满腹愤懑,为青州的龙兴寺画了3幅鬼神壁画,其中一幅手执巨蟒,忿怒呼喊,“观者往往惊畏”。他还为一个姓高的富商,画了幅打鬼的《钟馗图》,“尤为精粹”。再以后的事,史料再无记载,一代画坛圣手不知所终了……
  李成山水画被列古今第一
  李成(919-967年),五代宋初“青州益都人”,进士出身。即使不说“伟大的”,至少也是“杰出的”山水画画家。可惜终生“郁郁不得志”,在他乡异地“醉死于客舍”。他其实主要生活在唐末五代后期,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后不久就病故了,但因其对北宋画坛的巨大影响,习惯上将其列为北宋画家。李成品性磊落,绝不趋炎附势。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前来求画,一概置之不理。当时凡是作山水画,或者谈论山水画的人,必定把李成列为“古今第一”。
  为唐朝皇族嫡系子孙 籍贯是潍坊而非淄博
  可能由于李成的级别不够,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上,都没有他的传记。幸亏他还有个够级别的儿子,使后人能在《宋史》的《李觉传》中,可以理清李成家族的来历和他的生平事迹。
  李成家族,是唐朝李世民皇族的嫡系子孙。往上数,李成的祖父李鼎,曾任国子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长兼太学校长。还担任过苏州刺史,相当于市长兼军分区司令。唐末天下大乱,北方有五代、南方有十国,李鼎“避乱,徙家青州益都”,也就是现在的潍坊市青州。
  李成的父亲李瑜,曾任青州推官,分管公检法工作,表现也不错。
  李成的儿子李觉,进士出身,曾任建州通判(副市长,建州在今福建省)、泗州知州(市长,泗州在今江苏省)、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副司长)等。
  有人断定李成是“淄博市临淄区人”,依据的仅仅是《宣和画谱》中的话:“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李成究竟是哪里人?《宋史》明确记载,李成祖籍长安(今陕西西安),祖父李鼎“唐末避乱,徙家青州益都”。
  “先”即祖先(李成祖父李鼎)。“五季”指唐末五代时期。“北海”指青州北海郡。唐朝的北海郡,驻地在今潍坊市青州,下辖益都、临淄、寿光、临朐、北海等10余县。李鼎“徙家青州益都”,是搬到了当时既是北海郡驻地、又是益都县驻地的今潍坊市青州,而非当时北海郡下辖的“淄博市临淄区”。
  至于《宣和画谱》说李成“遂为营丘人”,简单地说是因为:姜太公在营丘(今潍坊市昌乐县营丘)建立齐国后,传到第五代,将国都搬迁到了现在的临淄区。古人有“地名随人走”的习惯,因此临淄有时也被称为“营丘”。
  因为姜太公建立齐国的“营丘”名声太大,先后被称为“营丘”的昌乐、临淄又长期属于青州,所以历代文人雅士经常以“营丘”代指青州。《宣和画谱》说李成“遂为营丘人”,画史上称李成“李营丘”,就是这种习惯性的尊称,就像把在北海(潍坊)做过官的李邕(江苏扬州人)、孔融(山东曲阜人),尊称为“李北海”、“孔北海”一样。
  一生郁郁不得志 最终醉死于客舍
  李成是有能力的,本来也有机会在仕途上施展一番。后周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跟宰相地位相等)王朴,是他的朋友,准备将他推荐给后周朝廷,但报告还没递上去,王朴就去世了。转过年来,后周被宋王朝取代,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成没戏了,因此“郁郁不得志”,遂纵情于诗酒。
  宋太祖乾德(963-968)年间,卫融以司农卿的身份,担任陈州知州,派人来请李成前去。李成很高兴,“挈族而往”,领着全家老少从青州,前往陈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
  不知卫融一时没来得及安排,还是安排得不合适,患有严重酒精依赖症的李成,“日以酣饮为事”,终日喝得酩酊大醉,最终“醉死于客舍”,大概是在宾馆房间里,心肌梗塞去世了,年仅49岁。
  李成品性磊落 绝不趋炎附势
  很多史料都记载,李成品性磊落,绝不趋炎附势。《圣朝名画评》和《宣和画谱》,都记载:
  当时有个权贵孙四皓,也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很想收藏李成的画,就派人送信给李成,说最近几天抽时间过来吧,我想见你。
  李成阅信后非常不爽,“我李成乃是一介书生,虽然酷爱艺术、喜欢作画,但那只是我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孙四皓这种作为,是让我投靠那些附庸风雅、根本不懂艺术的皇亲国戚,整天憋在深宅大院里给他们作画,就像那些平庸的画匠一样陪着达官贵人玩。啊呸,瞧不起谁啊!”
  孙四皓被拒绝后,千方百计,暗中以重金贿赂李成的同乡、朋友,以及在京的一些官员,让他们一定要弄到李成的画。没过多久,果然弄得几幅。
  后来李成到京城考中进士的时候,孙四皓又“卑辞、厚礼,复招之”,写了一封很谦虚的信,带着厚礼去见李成,请他千万给个面子。
  李成推辞不掉,不得已到了孙四皓家。一进门,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画就挂在客厅中,不禁“作色振衣而去”,勃然大怒,一甩袖子走了。
  “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李成“漫不省也”,一概置之不理。但是与市民百姓,李成却是另一番样子。《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城相国寺东边,“巷口宋家生药铺,铺中两壁,皆李成所画山水”。
  李成所画159幅作品 被收录进《宣和画谱》
  杜甫说李白“文章憎命达”,文才出众的人总是薄命遭忌、命途多舛,可谓“怅望千秋一洒泪”。因为“才命不偶”,李成生不逢时,命运与才华作祟,虽然也考上了进士,但仕途不顺,官场上难于发展,只好“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赋诗、饮酒、作画,自娱自乐打发时光。
  《宋史》评价李成:“画山水尤工,人多传秘其迹。”能被称为“工于”已经很难得,而李成是“尤工”,尤其擅长山水画,他被宫廷收藏并收录进《宣和画谱》的就有159幅。
  《宣和画谱》评价李成:“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
  李成所画的所有题材,都是袖手于前、疾书于后,发自肺腑而不是无病呻吟,就像唐朝孟郊的诗、张旭的狂草书法。
  当时凡是作山水画,或者谈论山水画的人,必定把李成列为“古今第一”。甚至那些最喜欢说三道四、吹毛求疵的人,也都无不对他表示宾服,不敢直呼其名,而尊称为“李营丘”。这正是:开谈不言“李营丘”,说尽“山水”是枉然。
  燕肃是“达·芬奇式的人物”
  燕肃(991-1040),北宋“青州益都人”,进士出身,曾任大理寺卿、礼部侍郎等,杰出的科学家、山水画家,诗人。《宋史》记载:“(燕)肃喜为诗,其多至数千篇。性精巧,能画,入妙品……尝造指南、记里鼓二车及欹器以献,又上《莲花漏法》……在明州,为《海潮图》,著《海潮论》二篇。”著名科学技术史家、英国人李约瑟,在他的《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中说:“燕肃是个达·芬奇式的人物。”两位科学家、艺术家,分别生活于东西方,燕肃的领域可能比达·芬奇更广。
  “创物足以惊世绝人”
  据《宋史》的《燕肃传》记载,“燕肃,字穆之,青州益都人”,今潍坊市青州人。他的父亲为避战乱,举家迁居曹州(今山东菏泽市)。因为父亲早逝,燕肃少年“孤贫,游学”,读不起书,只好外出游学。考中进士后,曾先后在地方当过县长、知州,并在家乡青州当过知州(市长)、京东安抚使(地盘比现在还大的山东省长),在中央当过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国家首席大法官),官至礼部侍郎(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的副部长)。
  《宣和画谱》在记载燕肃艺术成就的同时,还特意点明,燕肃“心匠甚巧,不特(不只)善画山水,凡创物足以惊世绝人”。苏轼在《徐州莲花漏铭并序》中,也对燕肃的发明做了很高评价,赞扬他“以创物之智闻于天下,作莲花漏,世服其精”。他发明的计时器“莲花漏”、复原的“指南车”,“足以惊世绝人”。
  著名科学技术史家、英国人李约瑟,在他的《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中说:“燕肃是个达·芬奇式的人物。”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意大利的达·芬奇几乎是个“完人”:他是画家、寓言家、哲学家、音乐家,他是发明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雕塑家。而比达·芬奇整整大了461岁的燕肃,则是画家、诗人、学者、音乐家,是科学家、发明家、海洋地理学家、机械工程专家。换句话说,达·芬奇也是个燕肃式的人物。
  达·芬奇试图把一切对科学有益的东西,都纳入绘画。燕肃则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基本素质,也更像是一位技术家,他甚至在公元11世纪上半叶,就对天文、海洋潮汐和工程机械问题,进行了精到的研究。
  中国“文人画”先驱之一
  作为画家,《宋史》对燕肃艺术成就的评价是:“性精巧,能画,入妙品,图山水罨(yǎn)布浓淡,意象微远,尤善为古木折竹。”燕肃特别擅长画古木折竹,有37幅作品被收入《宣和画谱》。
  在《宣和画谱》看来,燕肃不仅“文学治行,缙绅推之”,文学才华与道德品质在官场评价很高,而且“胸次(心胸)潇洒”,喜欢绘画,“尤喜画山水寒林”,与大画家王维不相上下。当时的一些重要建筑,比如皇宫里的太常寺(古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洛阳等地的知名寺院,都有燕肃的作品。
  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与民间画工、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相区别,北宋苏轼称之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之为“文人之画”。文人画须同时具备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大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具有强力的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
  一般认为,唐代王维是文人画的创始者,而燕肃是文人画的先驱者之一。他的画作传世较多,据说目前人们见到的有40多幅,故宫藏有他的《春山图》、《秋册晚霭图》、《寒岩积雪图》,国外也有他的画作收藏。
  偶尔发牢骚,人称“燕龙图”
  燕肃参加工作晚,40岁考中进士,46岁时才经寇准的推荐回到京城,而且在“龙图阁待制”的品级上一待就是10余年。“龙图阁待制”几乎是个荣誉性的虚衔,工资、福利照发,上不上班没关系。
  燕肃心中纠结,就给当时的青州老乡、丞相王曾写了一首牢骚诗,其中说:“鬓边今日白,腰下几时黄?”按照宋朝的制度,阁馆的制诰、待制等官员只能穿皂靴、系犀带,必须升迁到学士之后,才由皇帝赐给金带。就像士兵的上衣只有两个口袋,干部的上衣有四个口袋一样。
  王曾也很为这位“老”老乡抱不平,就在一次办公会结束后,跟皇帝说了这事儿,不久燕肃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从虚职挂名的干部变成了实职的领导。
  历史上做过龙图阁直学士的有很多,但以“龙图”官职闻名于后世的,只有俩人,一是燕肃,二是包拯——就是那个“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包青天”。
  燕肃不但为官清正,还敢于直言。他在担任刑部侍郎(副部长)时,当时的政策规定,死刑案件权力下放,地市级的州郡政府就可以直接决定。由此造成了很多冤狱。
  燕肃觉得此事不妥,毅然上书分析说,唐朝贞观四年杀了29人、开元二十五年杀了58人,现在人口没增加,而天圣三年居然杀了2436人!他提出要恢复由中央复议死刑案件的制度,被朝廷采纳。“其后大辟上请者多得贷,议自肃始。”以后被判砍头的人,经中央复议大多免死,都是沾了燕肃的光。王安石感慨“全活至今何可数”,不知救了多少人的性命。
  《燕肃传》记载,他从越州调到明州当知州的时候,当地百姓“俗轻悍喜斗”,为一点小事儿就抄家伙。燕肃“下令独罪先殴者,于是斗者为息”。燕肃到任后下令,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于是打架斗殴的人渐渐少了,社会更加和谐,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得有声有色,群众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相关链接
  燕肃37幅作品 收入《宣和画谱》
  《宣和画谱》是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收入《宣和画谱》的燕肃37幅作品如下:
  《春山图》、《雪浦人归图》各4幅;
  《雪满群山图》、《古岸遥山图》各3幅;
  《夏溪图》、《双松图》、《大寒林图》、《小寒林图》、《江山萧寺图》、《冬晴钓艇图》、《写李成履薄图》各2幅;
  《寒林图》、《履冰图》、《松石图》、《寒雀图》、《渡水牛图》、《秋山远浦图》、《送寒衣女图》、《春岫渔歌图》、《状牛头山望图》各1幅。
  燕肃的诗
  《燕肃传》记载,“(燕)肃喜为诗,其多至数千篇”,可惜现已大都失传,仅存几首。如:
  僻居
  茅茨城市远,草径接鱼村。
  白日偶无客,青山长对门。
  药炉留火暖,花坞带烟昏。
  静坐搜新句,冥心傍酒樽。
  赠惠山庆上人
  陆羽泉边倚瘦筇,参差台殿映疏松。
  五天讲去春骑虎,一钵擎来昼伏龙。
  像阁磬敲清有韵,苏庭云过静无踪。
  相逢多说游方话,知老灵山第几峰。
  张择端留下的那是“神品”
  张择端(1085-1145),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他是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北宋皇家翰林图画院专职画家,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京城汴河两岸物阜民丰、兴旺繁荣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题跋鉴赏者绵绵不绝,且异口同声称之为“神品”、“千古之大观,人间之异宝”。
  即使只有一个张择端,也够潍坊人自豪的
  即使没有李成、燕肃,没有古代“潍坊画群”的其他画家,只有张择端,也就够潍坊人自豪的了。毕竟,中国只有一个张择端,只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就像只有一个晏子、一个郑玄、一个贾思勰一样,都是潍坊人。
  潍坊的画家,无论古代还是现当代,论业内影响,李成最大,无人能比;论社会名气,张择端最大,也无人能比。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李成的作品基本属于艺术圈内的文人画,而张择端则画了一幅世俗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好比如今乐坛的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
  不知道是不是“美术特长生”,但张择端确实从少年时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经常临摹私塾老师家里的藏画。后来,他成了“西漂一族”,到了河南的京城汴京学习绘画,专门钻研“界画”。
  所谓“界画”,就是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也叫“宫室”、“屋木”。这种画与文人画区别较大,貌似规矩有余,挥洒不足;精致有余,性情不足。后来,张择端被选拔到事业单位编制的皇家翰林图画院,成了宋徽宗朝廷的专职宫廷画师。
  《清明上河图》匠心独具,达到风俗画巅峰
  中国人物画发展到北宋,起了新的变化,风俗画、历史画有了全新的发展。宋朝风俗画的题材相当广泛,涉及到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达到风俗画巅峰的,便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横览长卷,525厘米长,25厘米宽,主要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汴河两岸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细一数,画中有:官府宅第、酒肆茶楼30多栋,大小舟船20多艘,车、轿20多台,骡马牛驴200多匹,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幼2012人。
  画面从京城东郊开始,先是郊外的田野。一队驮着货物的驴子,从远处沿着宁静的小溪向汴河走来。渐渐有村落出现,道路逐渐宽广,成了收费万年不变的一级公路。冒出新芽的柳林丛中,周末下乡郊游的人回来了,男主人骑着马,女主人乘着轿,轿子顶上还插着新折的柳枝,属于典型的“破坏环境”。
  画面沿汴河渐渐展宽,由村落而至城关。临河的街道两旁,布满了餐馆、小店。河边停泊着一条小货船,老板正在岸上指挥着搬运货物。
  再向西去,便接近虹桥了,河边停靠着许多大货船,有的在装卸货物,有的准备从桥下通过。一组纤夫正拉着大船缓慢行进。有条大船已经行进到桥下,桥下水流湍急,桅杆已经放倒,水手们正在紧张地与急流搏斗。对岸近处停泊的大船顶棚上,有两个闲人在指指点点,没有见义勇为的意思。另一条大船已安全通过,从桥西露出船身,船头上的人神色安然。虹桥上挤满了人群,凭栏围观这紧张的过桥场面。
  再向西去,汴河转弯出了画面。经过两个十字街口,出现了护城河,河上有桥,有人在桥上凭栏眺望,过桥是高大的城门楼。进城后,街道更加整齐,大街两旁店铺林立,有称为“正店”的高大酒楼,彩门面向大街,酒幌子在空中飘扬,达官贵人出出进进。
  大幅广告招牌“久住王员外家”竖立在屋顶上。十字路口的北面,坐北朝南开了一家大锦帛铺,有一些顾客在店内挑选缎匹。
  南面街口上,有写着“解”字的幌子,许多人围坐在一起,议论着最近暴跌的股市。檀香店、药材店、肉店、杂货店、饮食店,各种食品摊都面向大街开门摆设。大街上行人很多,有骑马、乘轿的,有推车、挑担的,有赶车……从身份上看,有官员、商贩,有车夫、轿夫,有工匠、和尚道士,还有带小孩玩儿的老人,各色人等,熙熙攘攘。
  从构图上看,把一幅特大画卷分成了郊外、河上、城内三大部分,每部分突出一个中心,每个中心由几小组景物组成,各组各部分前后连贯,一气呵成,毫无割裂、游离之感。这是一幅构思巧妙、匠心独具,技法高超、笔墨传神,堪称不朽的现实主义杰作,代表了宋代风俗画发展的高度水平。
  五入宫廷四被盗,《清明上河图》历尽劫难
  《清明上河图》一出,影响甚大,一时为之洛阳纸贵。南宋时,在首都临安城的杂货铺中,并不高明的仿作,也卖到了一两银子。问世后的800多年,《清明上河图》曾被无数收藏家、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5次进入宫廷,4次被盗出宫,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清明上河图》完成后,被选入宫廷、藏于内府,不久汴京被金人占据,《清明上河图》流藏北方。1524年(明朝嘉靖三年)被兵部尚书陆完收藏,陆完死后,其儿子急于用钱,卖给了江南巨富顾鼎臣,后被权奸严嵩父子强行索去。严嵩被抄家后,《清明上河图》收入皇宫收藏。
  到了清朝,又先后被进士陆费墀、毕沅购得。毕沅又被抄家,《清明上河图》被清宫珍藏。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将《清明上河图》先带到天津租界,又带到长春藏于伪皇宫之内。日寇投降后,伪满洲国作鸟兽散,《清明上河图》又流散到民间,后来先被收入东北博物馆,后调往北京故宫博物院。“文革”时期,还被林彪的“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委),强行“借”出据为己有……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是“神品”
  《清明上河图》上目前可知的至少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除金朝人张著的题跋称《清明上河图》为“神品”外,历代题跋鉴赏者绵绵不绝。
  宋徽宗赵佶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题诗:金朝郾城县令张公药3首,著作郎郦权3首、王磵(jiàn)2首、张世积2首。其中,张世积诗曰:“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
  元朝人刘汉题跋:“……名笔也。笔意精妙,故自宜入神品。”
  明朝支持张居正改革的太监冯保题跋:“……观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真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稀世之珍宝……”。
  明朝大臣邵宝题跋:“千古之大观,人间之异宝。”
  《宣和画谱》不见张择端
  关于张择端的生平事迹,正史无记载,后人所知甚少。目前所见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与张择端年代相隔不远,金朝北京人,担任“监御府书画”的张著,在《清明上河图》上的题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1186年)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正史无记载尚可理解,奇怪的是《宣和画谱》上也不见他的名字。对此,后人有种种猜测。一种观点认为,张择端进入皇家翰林图画院较晚,编纂《宣和画谱》时,他还没突出成就。画完《清明上河图》时,《宣和画谱》已经编完了。另一说法是,具体主持编纂《宣和画谱》的蔡京,有意把他排除在外。宋徽宗既是书画大家,又是当朝皇帝,不好过高评价张择端,就像《宣和书谱》没有列入书法大家苏轼、黄庭坚一样。这种观点似乎更可信一些。以蔡京的为人,只要宋徽宗没明确安排,他才不会去得罪主要领导呢。
  指画宗师高其佩“冠绝一时”
  高其佩(1660-1734),清朝画家、指画创始人,官至刑部右侍郎(副部长)。擅长用手指代笔,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不是硬要争“名人”。虽然《清史稿》的《高其佩传》上说他是“奉天辽阳人”,但他确实是从高密搬迁过去的。他画作的题款上有时也署“高密”。“扬州八怪”系列的十几位画家,也都直接受到高其佩的影响。心气很高的郑板桥认为,在清朝的诸位画家中,只有高其佩“轩然特出,冠绝一时”!
  画作题款有时会署“高密”
  明朝万历年间,今高密草桥村的高友,因被诬陷发配到辽东铁岭卫,生了儿子高良辅。良辅生了3个儿子,老大、老二无子。老三高景时生了5个儿子,其他4个或者无子、或者不见记载。只有老二高尚义一支子孙繁盛,成为康熙、雍正年间名动京城的豪门望族。
  高尚义就是高其佩的祖父,因为军功被升至二等轻车都尉,子孙世袭,又任汉军都统佐领,曾驻防宝庆府(今湖南邵阳市),后升任参领驻防浙江,诰授通议大夫,加赠光禄大夫。
  高尚义生了7个儿子,长子高天爵曾任青州府高苑县知县,历任河南信阳州知州、湖广长沙府知府、江西建昌府知府,升任两淮盐运使。未等赴任,遇上“三藩叛乱”被耿精忠扣留,狱中谋划与清军联络,于1676年事泄殉难,被追赠为太仆寺卿,康熙皇帝亲书“荩臣忠烈”御匾,又特赐谥号“忠烈”。
  高其佩是高天爵的儿子。高其佩17岁时,父亲殉难,母亲梁氏57岁,可能由于家庭生活原因,没有参加科举,而是走了以“荫”(干部子弟直接做官)谋求官职的路子。
  34岁开始,高其佩在云南担任过姚州县长,后调任朝廷工部的虞部郎,又下派安徽宿州知州(市长),2年后调任工部员外郎(副司长)。然后又到地方做官,60岁时升任四川按察使,然后调任光禄侍卿、刑部右侍郎(副部长)。
  高其佩为官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秉公办案。1725年任刑部右侍郎(副部长)期间,奉命与吏部左侍郎史贻直,前往四川审理封疆大吏年羹尧等人,盐茶舞弊案并致死800余人的案件。查实上奏,年羹尧等人被依法惩处。
  1727年,因工作失误,67岁的高其佩被撤职,安排了个“在都统衙门行走”的空衔,从此脱离官场。1734年74岁时病逝于北京,诰封光禄大夫,葬于北京广渠门外半壁店。
  虽然《清史稿》的《高其佩传》上说高其佩是“奉天辽阳人”,但他确实是从高密过去的。在高其佩画作的题款上,他有时也会署“高密”。
  “画从梦授”,人称指画宗师
  指头画简称“指画”,是中国画一种特殊画法,指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
  高其佩官至副部长,属于正红旗汉军部统。虽然官位显要,但世人更多的是把他作为一位画家。高其佩7岁启蒙入学,“八龄学画”,边读书边学画。关于创始指头画的过程,他本人曾在题画中自述:“余幼好工画,每数月始就一稿,画成尝失血不顾也。后思作写意,而未能与古人颉颃,心窃不甘。午睡,梦老人引至一室,上下四围皆土,以水啜之其间,形肖无不备,而画理神妙,能非人意所能构致,以指因之,颇合其奥,寤而求诸,凡物莫不有画。遂废笔者三十余年,展成册纸,黣鬒其迹,大类云气,古人所谓能转运变通者,非是耶,图二人俯仰之,述我三昧。”
  由于对自己的绘画不满意,高其佩日思夜想,某天中午忽然做了一个梦,有个白胡子老头儿,把他引到了一间屋子,教会了他用指蘸水,在墙壁上作画的办法。高其佩有一方印章,就叫“画从梦授,梦自心成”。此事在他三子高纲的《柳莺图》题诗、侄孙高秉编著的《指头画说》中,也都有记载。
  指画在高其佩以前就有人尝试,但真正使指画成为一个流派,与其他画种并立,则是高其佩的功劳,所以他被尊称为指画的鼻祖和宗师,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清史稿》评价高其佩:“画有奇致,人物、山水并苍浑沉厚,衣纹如草篆,一袖数折。尤善指画,尝画黄初平叱石成羊,或已成羊而起立,或将成而未起,或半成而未离为石,风趣横生。画龙、虎,皆极其态。世既重其指墨(指画),晚年以便于挥洒,遂不复用笔。其笔画之佳,几无人知之。”
  清朝李放的《八旗画录》指出:指画“至且园(高其佩的号)穷其妙”,“自高且园、朱涵斋(伦潮)起,至女史观生阁主人止,不下百人,可谓盛矣。”
  “扬州八怪”系列的十几位画家,也都直接受到高其佩的影响。心气很高的郑板桥认为,在清朝的诸位画家中,只有高其佩“轩然特出,冠绝一时”!
  1989年上海书画出版社的《高其佩画集》,在前言中指出:高其佩“为我国十七世纪著名之开派画家。一生从事绘画创作,得传统之助,造化之力,勇于探索,终成一代宗师,艺苑名宿,影响后世画坛既深且巨。”高其佩的指画艺术,还在十八世纪中期流传海外,日本、韩国一时追随者甚众。
  在前17年间,高其佩每年都创作留存了相当数量的精品指画,包括人物、花鸟、虫鱼、走兽、菜蔬、山水、江帆、钟馗等。第一次丢官,赋闲5年又重归仕途,溯长江而上到四川任职,沿途领略大浪排空,包揽川蜀风光,胸襟更加开阔,创作素材更加丰富。
  晚年作画达到“甲残至吮血”
  高其佩两次丢官,在艺术上却愈挫愈奋,晚年甚至达到了“甲残至吮血,日匿贫烧蚀”的程度,一生作画多达五六万幅。
  高其佩擅长指画曾奉雍正皇帝之命,在圆明园画了三四年的画。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有高其佩的《山高水长图》、《江山春霭图》、《春景写生花鸟》、《八骏图》等,都是巨幅的工笔山水。
  除绘画外,高其佩的书法、诗文都不错,可以列入清朝前期名手,“世人鲜知者,盖因指头画名重一时也”。其书法功力深厚,境界超迈,古朴奇拙,不与人同,尤以行书水平最高。清朝包世臣的《国朝书品》,把高其佩的行书与大书法家邓石如并列。
  郑板桥说,他“平生爱学高司寇且园先生书法”。高秉在《指头画说》中说,他祖父“中年小楷学钟王,风神简远,气味醇厚”。高其佩还擅长榜书、拳书、指书。曾用拳头为某位相国写了“勺庭”两个大字,落款用指书,署名“高其佩拳书”,名震一时。高其佩的诗词功力也很丰厚,有《且园诗抄》传世。
  高其佩的两位夫人,都被诰封为一品夫人。原配范氏无子嗣,继配朱氏生了5个儿子,都是市级以上的官员。长子高璥、三子高纲,孙子高桦、高秉、高藏等人,也都擅长指头画并且卓有成就。
  ◎相关链接
  高其佩主要指画作品
  高其佩的主要指画作品有《鱼虾图》、《秋鹰图》、《墨龙图》、《云龙图》、《松鹰图》、《古松图》、《松泉图》、《松鹿图》、《寿星图》、《立志图》、《钟馗图》、《洛神图》、《饱虎图》、《雁行图》、《杂画册》、《双勾竹图》、《怒容钟馗图》、《梧桐喜鹊图》、《溪桥古木图》、《桐阴消夏图》、《柳雀鹭鸶图》、《秋柳归鸦图》、《骑驴游春图》、《扁舟芦雁图》、《风中牡丹图》、《芙蓉野凫图》、《芙蓉野兔图》、《柳塘鸳鸯图》、《山谷夕阳图》、《江楼看帆图》、《江亭秋树图》、《乾坤草堂图》、《渡海观音图》、《古木扁舟图》、《钟馗变相图册》、《蜀中风物图册》等。
  古代“潍坊画群”影响深远
  古代“潍坊画群”,源远流长,对后世影响至深至远。虽然张择端的社会名气很大,无人不知国宝《清明上河图》,但实际上就中国画的发展而言,李成、燕肃、郭乾晖的艺术影响更大。限于篇幅,主要介绍李成、郭乾晖两位。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范宽、许道宁、王诜等。不少人因为追星,崇拜李成,干脆用他的名字做了名字。郭乾晖不但自己成就卓然,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的画家,最有名的是钟隐、王晓。
  沈括赞“李成笔夺造化工”
  北宋的山水画是在五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贡献最大的是李成、范宽。而范宽则“始学李成,既悟”,等于是李成的弟子。李成画名极高,《宣和画谱》记载:“凡称山水者,必以[李]成为古今第一。”而见多识广的宋神宗,每次见到李成的作品,则都是“必嗟赏之”。
  李成将北宋时期的山水画推向了历史高峰,中国山水画从此走向全面成熟。北宋《圣朝名画评》将李成的作品列为“神品”,说他“能画山水林木,当时称为第一”,而且“思清格老,古无其人”。
  经过宋徽宗御批的官方《宣和画谱》认为,唐朝以来,山水画创作中,有“气韵”、有“笔法”,“兼众妙而有之者,亦世难其人”,很少。“至本朝李成一出,虽师法荆浩而擅出蓝之誉,数子之法遂亦扫地无余。”潍坊人李成闪亮登场之后,前代的李思训、卢鸿、张璪(zǎo)、荆浩、关仝等人,就黯然失色,全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宋朝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说:“(李)成画平远寒林,前所未尝有。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颖脱,墨情精绝,高妙入神,古今一人,真画家百世师也。”即使唐朝的王维、李思训等人,“亦不可同日而语”。
  北宋沈括《图画歌》曰:“画中最妙言山水,……李成笔夺造化工!”书画大家米芾赞誉“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题《寒林平野图》诗中有句:“六法从来推顾陆,一生今始见营丘。”原来世人只推崇东晋南朝时的大画家顾恺之、陆探微,现在见到李成的画,觉得他的笔墨、构图、意境都超人一等,情景交融更非人所及。
  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董其昌,褒扬“李成惜墨如金”,而且“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认为李成的山水画“枯树法”是“千古不易”之法,要当祖宗来敬奉学习。他还把包括李成在内的宋元时代18幅作品,视为“神交师友”,时时“携以自随”,赞叹李成的云林卷是“希代宝也”(稀世之宝)。
  李成粉丝多,师承者众
  今陕西耀县人范宽,是2004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上一千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一百名人物”中的第59位。他虽然“喜画山水”,但是一直胡涂乱抹、找不到感觉,直到“始学李成,既悟”,这才豁然开朗,最终成为与李成齐名的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有58幅作品被宫廷收藏并列入《宣和画谱》。
  今陕西西安人许道宁,“初市药都门”,原来就是个在京城开药铺的,挣够了银子后,也想风雅一下,迷上了画画。开始也是胡乱涂鸦,墨荷画不好改画张飞,张飞画不好改成一块黑石头蛋。他之所以最终成为山水画大家,有138幅作品被宫廷收藏,《宣和画谱》也记载是跟李成学的。当时有人写诗说:“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李成、范宽之后,就是他许道宁了。
  今河南温县人郭熙,北宋中期最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与绘画理论家,是皇家翰林书画院的骨干教师,也是在“稍稍取李成之法”后,才“布置愈造妙”,上了一个新台阶,有30幅作品被宫廷收藏并列入《宣和画谱》。
  范坦今河南洛阳人,著名山水画家,《宣和画谱》也明确记载,“其笔法学关仝、李成”,他的4幅《写李成江山梵刹图》被宫廷收藏。
  据历代画史著作记载:大画家王诜(宋英宗的女婿),“其所画山水学李成”,名作《观音宝陀山状小景》“皆李成法也”。大画家晁补之,“卧槎、垂藤仿李成”。山水画家刘明复(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师李成,特细秀”。
  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江苏宜兴人蒋长源(官至刺史),以李成为师,“松身似李成”。
  山西榆次人“郭铁子”(绰号),“学李成”。“工山水”的河北沧州人王元通,“师李成”。京西人和成忠,“学李成,笔墨温润”。河南开封人郭信,“得李成惜墨法,气象清旷”。
  李成的青州老乡李远,“学营丘(李成),气象深远,崇(宁)、(大)观间驰名”。另一位潍坊老乡翟院深,“工画山水,而学李成”。甚至还有一位全职太太,谢宜休的妻子阿环,“山水学李成,精妙合格”。
  其他还有很多。画家郝孝隆、陶铉、徐愷、朱裕皆“师李成”,赵林“山水步骤李成”,李冲“学李成、荆浩”,髙克恭(官至刑部尚书)“山水……后学董源、李成”。
  还有更“狠”的。不少人因为追星,崇拜李成,干脆用他的名字做了名字。仅卓有成就、史料记载的,比如陕西华州人李希成,“慕李成,遂命名”,被召入皇家翰林图画院。还有“宗成”、“效成”……
  《林泉高致》记载:“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李成。”历代学习摹写李成作品,卓有成就的也大有人在。如被北宋或南宋宫廷收藏的:西安人许道宁的《写李成夏峰平远图》2幅,潍坊人翟院深的《写李成澄江平远图》,潍坊人燕肃的《写李成履薄图》2幅,宋英宗的女婿、驸马都尉王诜的《写李成寒林图》2幅,刘瑗(官至承宣使)的《临李成小寒林图》,等等。
  李成的影响还表现在另一方面。据《宣和画谱》记载:李成去世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名声越来越大,千金求一画而难得,所以“学(李)成者,皆摹仿(李)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有些人就模仿李成的作品“可以欺世”,但是毕竟功力不到,“终为识者辨之”,被识破了。
  郭乾晖培养了大画家钟隐王晓
  郭乾晖不但自己成就卓然,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的画家,最有名的是钟隐、王晓。
  著名花鸟画家钟隐,浙江天台人,“善画鸷禽榛棘,能以墨色浅深分其向背”。他共有71幅作品被北宋宫廷收藏并收录进了《宣和画谱》。《宣和画谱》记载:钟隐当时已颇有成就,“亦一时名流”,但“欲师郭乾晖”,又听说他不肯轻易收徒,就“变姓名,执弟子礼”,隐姓埋名“甘从服役”,去给郭家打扫卫生干粗活,借着进出郭老师画室的机会偷艺。“阴伺其画,而心得之”,很长时间也没被发觉,暗中长了不少学问。某一天,钟隐一时手痒,在房间墙壁上画了一只鹰。同屋的人向郭乾晖报告。郭乾晖过来一看,“惊叹不已”,心下就明白了,说你就是钟隐吧?连老夫都被你“隐”啦,呵呵!“遂善遇之,益论画道为详”,经过他的亲自点拨,钟隐“因是驰誉”,终成大家。
  著名花鸟画家王晓,安徽泗州人,“善画鸣禽、丛棘、俊鹰等”,也是郭乾晖的弟子。《宣和画谱》认为,王晓虽然没有学到郭乾晖的精髓,“而就其击搏飞扬之状,至为卑栖群噪者之所警,其亦雄俊已哉”,也已经相当不错了。因为王晓的作品“传于世者绝少”,所以《宣和画谱》只收录了他的《噪雀图》。
  本期图片 张庆亮 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