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4 08:49
鄌郚总编

老潍县春节轶事

  老潍县春节轶事
  陈正宽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意味着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的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在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赶大集、买年画、腊月二十三忙祭灶、家家户户贴对子、进庙上香、迎禧接福、祈求丰年、沙滩狂欢……老潍县人每每说起春节轶事,总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并回味无穷。春节过后,人们希望新的一年如所祈愿的那样,散发一片勃勃生机。
  ……………………………………………………………………………………………………年画祭灶喜洋洋
  潍县城不大,但是老百姓把过年看得相当重要。赶集可以置办年货,而且越多越好。集上的年画特别抢手,买年画是为了腊月二十三晚上辞灶用。灶王木版年画出自寒亭杨家埠,年画是七彩套印,一版一色。
  沙滩年集人山人海
  现今,潍坊市之潍城区与奎文区,即老潍县之城区地盘。老潍县在明清时代,为山东省莱州府首县。潍县城不大,所谓两城对垒,一河相隔。城,指县城、东关;河,指白浪河。
  城关东西并列,一河南北穿行。而白浪河,盛暑之夏,动辄反性,洪水袭来,东关先淹。到了枯水的寒冬,白浪河偌大沙滩,则全然袒露在日头底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沙滩市场。从东关圩子的东城根往西排,草屋盖的简易商店,毗连形成了四条街,叫一街,二街,三街,四街。四街往南,是保安桥。四街往西,是河水。从河西上岸,即南坝崖与北坝崖。
  沙滩大集,广而且富,在全山东相当出名。阴历每月逢二排七,即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是大集的日子。一交腊月门儿,沙滩大集,大到一望无边,人山人海。上至绸缎,下至葱蒜,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只有卖不了的,没有买不到的。
  先前老百姓,把过年看得相当重要。赶集置办年货,多多益善。腊月二十二大集,是个标限之日。之前,赶集还从容。一过了二十二,距过年还有八天,沙滩的年集,秩序难免有点乱了。潍县城有个调侃:“腊月二十三——乱了竿”。竿子是出摊人撑伞棚用的。到了随便撑棚的节骨眼,也就是说可以乱摆乱放了,意即临近年底,无人管看。
  总之,从腊月二十三乱了竿起,日比日乱,直到年根。于是,潍县城又一个调侃出来,叫做“腊月二十七——乱大了!”笔者觉得,潍县年集,最有看头的,好像就在这里。此时,考察民俗的学者,如果到了潍县城,可以饶有兴味地上天桥一看,南沙滩有人海,北沙滩有人山。“人山人海”凑了堆,沙滩年集有了根。
  灶王年画请回家中
  交了腊月,赶潍县集,最超脱的是孩子。孩子没有负担,可以纵情地逛。上大集,看人,看物,尽欢而玩。笔者在儿童时代,最有记忆的童年乐事,就是赶年集!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辞灶”的日子,这一天也将拉开年的序幕。潍县城里人、庄户人,齐赶腊月二十二集,说啥也得“请”(不能说“买”)张灶王年画回家,好锅台祭灶。所以腊月二十二,沙滩大集上的灶王年画,特别抢手。
  灶王木版年画,出自潍县寒亭杨家埠。这画分为三部分:上部分,文财神;下部分,武财神,中部分,灶君府。灶王爷与灶王娘并坐,在元宝山聚宝盆中间,居家过年,当一家之主。一年之中,只此一晚,灶王爷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家一年来的喜怒哀乐。在天宫住上七天,直到年除夕晚间,回归本宅。灶王守灶,一年坐岗,只此八天离灶。世间人,哪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好也罢,歹也罢,家务家捂,报喜不报忧是原则。总得向老天爷说一点,瞒一点。不然,灶王爷这一家之主,怎么当的?
  老潍县,文明集萃。民间于辞灶事,向来重视。潍县城辞灶,都在锅台上。供品有点心四碟,外加“火糖”。火糖即麦芽糖,窝圈形状,特别粘,也特别甜。由于火糖粘嘴,灶王吃了,嘴唇不灵泛。所以到了玉帝那里,只选好话说,报喜不报忧。
  家家辞灶炉烟袅袅
  到腊月二十三夜,日头一擦黑,灶上灯火亮。在年集上“请”到的灶王年画,悬上灶壁。灶台盖垫上摆供品。香炉插了香,香烟霭霭长。此时,家中主妇,双膝跪于蒲团上,念念有词,虔诚又神秘——灶王爷,灶王经,三双筷子红彤彤,骑了骡马上天京。凌霄殿里玉皇见,这家人家好行善,济困扶危善不断。
  家家辞灶,户户诵经,炉烟袅袅,烛影摇红。此时欣赏那灶台壁上所挂的灶王年画,特别富于诗情画意。
  潍县杨家埠年画,是中国三大年画基地之一(另两个一是苏州桃花坞,一是天津杨柳青)。潍县杨家埠年画的特点,要的是花花绿绿。什么叫花花绿绿?看见了吧,潍县年画,是过年的画,吉祥鲜艳是她的个性。乡亲们喜欢“艳”,讨厌“淡”。口语说,花花绿绿,看了舒服。其次,杨家埠年画,夸张构图,套印上色,艳丽浓郁。大色块,中色块,小色块,块块富丽;大紫,大绿,色色堂皇。浓浓地涂,深深地铺,活活地出。农家冬屋烧柴禾,壁间灰黑。但过年腊八一扫尘,年画一上墙,农家特有的年味,一下子烘托出来了。
  中国木版年画,如鲁迅言,属于民间艺术。民众的画,虽不及文人的细腻,它却刚健、清新。君不见杨家埠年画,七彩套印,一版一色。先是线版,如人物的口,用黑线勾勒。红版印唇,由于色块套版的尺寸错位,口的黑线与唇的红色,总要错位那么一点点。倒是,因为有了这点小小错位,反而把年画的刚健与清新,一下子突显了出来,跃然纸上,味之不绝。
  普天同庆年除忙
  腊月的最后一天,称之为年除夕,老潍县自古相沿“忙年除”的风俗。在年除夕,家庭主妇忙得晕头转向,她们忙着做饭,忙着备美味佳肴。一正月的饭,年除忙完。
  除夕主妇灶上忙
  清代光绪年间,潍县进士王之翰,曾写过一组《九九消寒歌》的组诗,把冬至交九之后的隆冬情景,写得曲尽其妙。其中五九,是专写潍县过年的:“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醪酒答神庥。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旒。”腊月的最后一日,有时“小尽”(阴历小月尽日为二十九),有时“大尽”(阴历大月尽日为三十),此日谓之年除。老潍县,自古相沿“忙年除”风俗。年除忙的,白天是人,后晌是神。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过一年,长一岁,这被人视为天底下的头等大事。而被浓厚的先民文化包围的老潍县,过年是大事中的大事。说到底吧,老潍县忙年,入了腊月门,即已开始了;而即使到了这腊近春回的年除,也要再整整忙活上年除一天。早早起身的主妇们进了灶门:生火拉风箱,刀在墩上砍。锅里油炸响,馒头打了扇。剩年除这一天,全力以赴为吃饭,一正月的饭,年除忙完。这就需要年前统统做好,放在冷屋里,吃时一馏就成。
  美味佳肴份量足
  过年的干粮,主食是大白馒头,过了小年即开蒸,一蒸就是两大瓮,吃到二月二,如官赐福。主食还有枣糕,潍县过年,蒸糕必备。枣糕谐音“早高”,早早高发,日进斗金。蒸糕先得备料,一是赶集买枣,籴黍子碾黄米,然后在家加工成糕。糕分两种:一是如茶盘大的糕,叫糕坨,大年五更,神灵供桌上的专门供品。一是如馒头小小的糕,这是供人的。这些年糕蒸好了,放在瓮里,冷天不坏。吃时上锅一馏,金黄金黄的糕,通红通红的枣,收到瓷碗中,另加白糖,用筷子挑起尝一口,粘唧唧,甜蜜蜜,可口极了。
  还有,过年的肴菜,也分为人神两种,规格不同,加工不一。供神的有九大碗,分门别类,有鸡鸭鱼肉、海鲜土特产。比方,一条大大的家鲫鱼,即是吉祥的一个碗。大头丸子一碗,酥肉又一碗。然而,说到过正月,人吃的菜肴,那就铺排得多。讲究好看,好吃,好上桌,不俗气。潍县城正月里家常菜肴,十家九做的,有这么几种:一是肉炒长果仁。长果仁即花生米,煮熟去皮。青豆子,水先泡好,海米木耳泡足。选半瘦半肥猪肉切丁,入锅炒熟,放入长果仁青豆子,煮熟了即可。
  肉炒芹菜是一道,肉炒疙瘩咸菜也是一道。至于汤菜,肉炖白菜一味,最为普通。山药肘子一味,到了乡下走亲戚,是必然吃到的一味。到了潍县城里,大宅户里,过年备肴的传统,古久,京味,非同凡响,更不用提。笔者出生在贫民之家,对过年没见过更没吃过的美味佳肴,何其多也。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述说过年肴菜的加工过程,正好间接说明了,年除日,家庭主妇忙得晕头转向。
  针线活儿抓紧做
  忙了吃的,忙穿的。全家人过年穿的新衣,虽说大致加工完毕,但仍有后续有待完成。老爷子的马褂,不是还有两个纽扣鼻儿不曾钉吗?赶紧找出来,快钉上。老婆婆的衩裤,两根带子不是还未绷吗?趁早绷,莫忘记了。
  家家主妇忙在灶上,忙在针线包里。看看年除的残阳,已渐渐坠入云端,天已擦黑。家家主事的男掌柜,开始张罗年夜供神事了。传说,大年五更,诸神下界。居家上供,至少四桌。财神是一桌,这是必供的。发家致富,众望所归。天地全神,是一桌。供桌设在天井正房前壁间。以木升为香炉,内装秫秫,炉面糊以红纸。不烧三路香,一烧一仔(一把)香。供品,用了九大碗,外加生猪肉一刀,咸白鳞鱼一尾。
  供桌上方壁间,则挂杨家埠年画出的“全神纸马”一张。画上印着《封神演义》里的天地全神:一是元始天尊,二是通天教主,三是洪钧老祖。供桌前备有纸扎的“猪羊”(代表古时“牺牲”,是祭天必用供品),上披黄表、花戋(焚烧的钱粮)。正堂正间则设祖先供桌,神主在条几摆列,桌前有帙子,桌头设香案,桌间供九大碗。年除日一擦黑,由老家长带领全家子侄,到街口门外,焚香膜拜,请祖宗回家“过年”,此之谓“请家钱”。
  吉祥口彩福寿长
  中国人多说吉祥话,力避消极语言。潍县城过年守岁,长辈无不叮嘱晚辈,过大年五更,须字字在意,句句留心。潍县杨家埠年画,利用谐音双关,创作出大量富于吉祥口彩的喜庆作品。民间既重喜庆口彩,那么如有非吉之事,则须力避口误,讲究“口有遮拦”。
  说话做事有讲究
  中国人对吉祥口彩,极其讲究,更何况逢年过节。所谓吉祥口彩,就是多说吉祥话,力避消极语言,重金言,戒粗俗。早年间,潍县城过年守岁,长辈无不叮嘱晚辈,过大年五更,须字字在意,句句留心。一夜双岁,五更二年,夜半交子(夜半交子时,即新一年的起始),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到了五更曙,爆竹响彻,叫花子登门,敲了竹板,连唱吉祥口彩:财神落了座!银钱一大垛!快赏快赏!黄金万两!
  吉祥口彩,在杨家埠年画里,同样大放异彩。借物咏人,语涉双关,谐音吉祥,是民间年画盛销的诀窍。汉字组成音、形、义。古来平民,不识字的和半文盲的居多,他们习惯于用听音、看画而谐义,此等话语,叫做“谐音双关”。唐代诗人刘禹锡有《竹枝词》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中“晴”字,谐音双关;从字面看,是说阴晴的“晴”;从字义看,是说人情的“情”。
  潍县杨家埠年画,利用谐音双关,创作出大量富于吉祥口彩的喜庆作品。一个篆体的大“寿”字,周围拱飞着五只蝙蝠图案,此之谓“五福(蝠)庆寿”。一只喜鹊,唱在梅花枝头,谓“喜上眉(梅)梢”。一条大鲤鱼,簇拥着一片盛开的荷花,谓之“莲(连)年有鱼(馀)”。塘中金鱼成群,谓“金玉(鱼)满堂(塘)”。鱼与鸡共栖一轴,谓“吉(鸡)庆有馀(鱼)”。年画里画意的吉祥口彩,与色调的喜庆色彩,是乡亲们过年,非买几张年画不可的重要诱因。
  民间说话避讳多
  春节喜庆,人讲口彩。这,一指字音,二指词义,双关吉利,必须谨记在心。先前有个财主,和他三个儿子过年。一个叫发财,一个叫元宝,一个叫高升,规定年夜说吉祥话,儿子却不知趣,扫了老爷子的兴。老爷子说,到了五更头上,我守夜在堂屋里,你们住在楼上,我在下头叫发财,你答应“指日可待”;我叫元宝,就答“马驮车载”;我叫高升,就答“加官进戴(顶戴)”,到时老爹一定高兴。无奈三个儿子到时没睡醒,叫名时出了点故障,扫了老爹的兴。
  民间既重喜庆口彩,那么如有非吉之事,则须力避口误,讲究“口有遮拦”。平时失火,忌说失火,叫做走水。《红楼梦》中,凡言失火者,皆曰“走水”。乘船渡江,忌讳说“沉”,对于水上讨生活的人,“沉船”大不吉,为了避讳,甚至连与“沉”同音的字,都要避讳。京剧《秋江》,艄公问借船的尼姑陈妙常“贵姓”,答姓“陈”,艄公当即大不悦,连连支吾“说不得,说不得”。意是说乘船讳“沉”,言外之意,乘船也要说吉祥话,如一帆风顺。
  力避口误,即不说凶险字。而凡遇讳语,皆以借代出之。民间忌讳“吃醋”一语,若与妇人同席,男子如心怀好意地问女子:“你吃醋不?”问了即大不敬。干脆,连醋的名字也改了吧,酸不叫酸,叫“忌讳”。如宴席上询女子:“你吃忌讳不?”女方则可大大方方地笑着回答。受吉祥口彩启示,商家特讲谐音喜庆。连“今日开业”,也写成“金日开业”,冀发大财。在江浙一带,商户柜台上常置有小小棺材一口,以谐发财之吉利。
  风俗中讲究喜庆
  总起来说,人们总想在新旧交替之时许个美好心愿,希望来年诸事顺利,庄稼有个好收成,老人长寿康健,幼儿健康成长、商人财运滚滚,以吉祥的话儿寄托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潍县自古对于农事的丰歉,都非常重视。在东关圩子南门鸣凤门外大约三里地,有个小小的草庙子村。小村里盖了一座小草庙。草庙子里供奉的,不是什么大神灵,而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麦嬷嬷”。在潍县话中,嬷嬷即是奶奶。此所谓麦嬷嬷,即指麦神。五谷杂粮,麦子为贵。每年到了芒种时节,临近麦收时分,农家大闺女小媳妇,无不成群结队,拿了香烛纸马,齐到草庙子,祭麦嬷嬷,以祈祷麦子大丰收。也由于这个麦嬷嬷庙,潍县的草庙子村,因而出了大名。当年,姜太公封神,还曾封过麦嬷嬷。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丁兴旺,成为古今人生的最大希冀。有件小事,可以证明——潍县过年有风俗,把正月初七,定为人日。正月初七,如若天晴,主着新的一年“收人”。人人希望庄稼丰收。但庄稼丰收,人是关键。如果没有了“人丁兴旺”,庄稼丰收何来?后来,笔者发现,规定正月初七是人日,古代也有。在唐诗中,就有一首叫做《人日思归》的诗。
  守岁年夜醉如糖
  老潍县过年,如上庙、听爆、逛景、看灯等,守岁的内容丰富多彩。子夜十二点(零点),为新旧之交,所谓“交子”也,零点入子夜。而普天之下所有家庭忙活了多日的,就为了品这“交子”的神韵。
  鞭炮助兴年味浓
  老潍县民间过年,特别追求味道。其力透纸背的,有七要素:一是音响,二是灯彩,三是祭祀,四是耍景,五是风情,六是美食,七是诗文。
  先说音响。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祝福》的,一入文,先被那鲁镇过年的浓重音响所渲染出来的“年味”,搅得心醉神迷——“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火药香。”这是中国南方农历过年的音响传真,气息录存,原装留真。
  老潍县过年,与爆竹的亲热,比之南国尤甚。老潍县东关北郊的则尔庄、丁家庄与三娘庙,这三个小村所有的乡亲,一冬的副业收入全指望赶爆仗(爆竹)实现。潍县有个调侃,“则尔庄的爆仗——个中个”(意即个个脆响,无一次品)。
  纵观胶东与鲁中,潍县大抵是爆仗的集散之地。品类之多,首屈一指。大爆仗,小爆仗,牛爆仗。鞭,包括大鞭、小鞭、百头鞭、千头鞭、万头鞭。除夕夜爆响,震耳欲聋。何况,还有钻天追、两响、大小泥垛子、滴滴金等烟花品种。你想,万家灯火,诸神下界。倘没有爆仗助兴,那彻夜不绝的年味,怎能把年烘托到极致?
  成群结对进庙堂
  城区寺庙多。寺庙多,则特别充溢出一种神秘兮兮的氛围。都说,大年五更,诸神下界。既然神灵下凡,也就年夜庙堂俱开,烛火辉煌,香烟霭霭。城里的大庙,有城隍庙、岳王庙、石佛寺(俗称南寺),香火特旺。
  东关有高高的八阁,即镇武阁、三官阁、王母阁、玉皇阁、绿瓦阁、观音阁……城里北门外有偌大的古寺玉清宫(俗称北宫)。古人用立庙进行人文教诲,在普天同庆的大年五更中,守岁的子民,三三两两,成群结队,上庙进香,不仅可以广开眼界,接受教诲,且对平添年夜风景,也是一条让人迷恋的途径。
  地处东关北下河北首、屹立在鱼店街西头的绿瓦阁,俗称鱼店阁子。阁上北大殿是《三国演义》红脸大汉关羽的生平袖珍山塑——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过黄河,斩秦起;古城会,斩蔡阳……过年守岁,上庙进香,敬神仰像,借以修养。此之谓现场的形象化教诲,是别的什么画面也无以取代的。你上了阁,进了香,出了庙,回看堂,黄纸庙联昭示你: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一种无比自尊的神圣感,从你心底油然升起,祀佛敬神的净化心灵过程,也就不知不觉地自然完成。
  子夜饺子吃得欢
  年味的第二要素,是灯彩。在老潍县,年除一煞黑,家家户户都挂上灯。一般小户,则在影壁墙上,挂吊角方形的“福”字灯,门口悬圆灯笼。
  所有供桌,皆有烛台,叫“满堂红”。过五马,挂灯。过元宵灯节,更要挂灯。这个灯节,其实早在年夜就开始了。潍县过年,传统规定,从大年夜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还不止,非过到正月十六。总之,在这普天同庆的大年夜里,上庙、听爆、逛景、看灯,都是守岁的最佳内容。
  守夜,是过年的主题。子夜十二点(零点)为新旧之交,所谓“交子”也,零点入子夜。而普天之下所有家庭忙活了多日的,就为了品这“交子”的神韵。传统的过渡方法,是家家包饺子。饺子(交子)——在美味品食中,揭开新一年的序幕。老潍县不叫饺子,叫扁食。
  大年五更的扁食馅子,是早在年除白天,已剁好了的。过年的扁食馅子,潍县城兴剁白菜肉的。老百姓有俗话:“诸肉惟有猪肉美,百菜还是白菜香”。全家妇女,齐集炕头,围了面板,捽剂子的,擀皮儿的,包扁食的。在说笑中,扁食包了一盖垫,又一盖垫。最神秘处,是包扁食的,一面拿皮子包馅儿,一面悄悄把小物包进去。什么东西?不知道!早晚到五更头儿,居家团圆,热气腾腾,共食年夜饺子时,一个边吃边说:“哟!俺吃着了栗子!”一个说:“我吃到花生了!”
  过年对子哲理扬
  过年看春联,哲理让人甜。回思老潍县,岁岁味如泉。年对,也叫门对、春联、对子。年年要过年,岁岁贴春联。写春联,贴春联,喜庆为重,吉利当先。明清以来,潍县有不少著名的文化人当知县,他们提升了潍县过年春联的档次。
  春联彰显深厚底蕴
  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出了传统春联的文化底蕴。一首七绝,二十八个字,说出了东方华夏欢腾的年味,鲜活的年对,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词儿。
  年对,也叫门对、春联、对子。汉字属于图象文字,世界上大多民族通行拼音文,惟独汉字,重于象形表意。汉字个体独立,故其同义字、对义字、反义字,皆可两两般配,对对成双。房屋必有门,门则必两扇。审美联想由此展开,即撰写对偶的联语,用曼妙的书法,写于丹红的色纸上,贴在过年的门楣上,表达又是一年的喜庆,显示出一种特殊的意境。
  汉语文墨,博大精深。年年要过年,岁岁贴春联。几千年下来,联词的积累,可以说是车载斗量。从内容看,儒家重教化,在联词中得到反映。“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诗书承世泽,孝友念家风”,“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练达人情皆学问,洞明世事即经纶”。祖先们讲“忠厚”、“诗书”、“孝友”、“和平”、“处世”、“练达人情”、“洞明世事”,这都是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旋律。人,是社会的细胞。国,是家庭的放大。每个细胞壮健了,整体自然壮硕。
  吉利喜庆,是过年的关键词。写春联,贴春联,喜庆为重,吉利当先。“向阳门第春先到,积善人家庆有余”。让“向阳门第”与“积善人家”对仗,显示出美的升华,善的因果。“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表达对老人的至诚倾心。“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千祥云集,百福并臻”、“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揭示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人文境界与文明轨迹。
  门上对子犹如展览
  老潍县过年,穷家富家,忙活一年,从装饰角度看,无论如何,也要来点新色彩。用丹红纸,写对子,贴在门上。此种丹红纸,是潍县当地用土法造出来的。用红黄两色相混,刷在白纸之上。俗语说,红和黄,喜煞娘!
  在明清时代,老潍县城,书香门第多,世家多,大宅门多,文化氛围极浓重。过年沿街看,家家贴门对,好比全县办了书法展览。“燕过重门留好语,莺迁乔木报佳音”“多福多寿多男子,宜兄宜弟宜家人”“祥云书大有,瑞雪兆丰年”,这些都对仗工整。“日暖华堂呈百瑞,春深画阁照三星”,富贵绮丽。有的春联,盈盈富书香气:“孟子七篇皆言义,大学十章半理财”。联中《孟子》《大学》,是“四书”的两种,另两种是《论语》《中庸》。
  对行业联,有一定之规。一看“财如晓日腾云起,利似春潮带雨来”,是祝愿发财。一看“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倡挣大钱,判知这是商号联。旅店行业,现在叫宾馆,春联则写“五湖思范蠡,千里慕元龙”,用了范蠡和元龙营商得富之典。“交以道、接以礼、四海春风;近者悦、远者来、一团和气”,联语专讲微笑服务,宾至如归。要是过年行婚礼,必贴婚联。“诗云:钟鼓乐之,易曰:乾坤定矣”(《诗》指《诗经》,《易》指《易经》即《周易》),“共结丝萝山海固,永谐琴瑟地天长”,讲一旦结缡,海枯石烂。
  有庙联祀联。如关庙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马过五关思汉主,花开三月忆桃园”灶王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文人知县推波助澜
  明清以来,潍县有不少著名的文化人当知县,像周亮工、郑板桥。他们都是大书法家,为文人所仰慕,相随当地也就出了相当多的书法家。这对提升潍县过年春联的档次,起了助推作用,且一代胜过一代。到了清末,当地出的书法家更多。一到过年,明显地看出全城春联的书写突飞猛进。即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往后,名书法家像郭恩言、郭恩霖、陈柏岩、郭谷石,更是一代胜过一代,后来居上。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号招牌的书写,对于全县书法欣赏眼光的提升,尤其是一个大促进。
  由过年贴春联,到商号写招牌,到学校引进书法作为必行的教授之课,这个三点一线,直接把县民的书写基础,全民性地上了档次。正像王安石的诗所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红日初升,丹红耀眼。从中土至塞上,由京城到边远,无处不是春天的歌谣,随地都有百花的绚烂。因为有春联的装扮,神州才能举办出容量博大的画展。也只有沉浸在春到人间的大地上,方能丈量出中华文化的古久博大与精美深远!
  从前在一个学屋里,有个私塾先生在教室的迎门自书了一副对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初一沙滩尽情欢
  在潍县东关与城里之间,南起洋灰桥,北到大石桥,有片极其开阔的沙滩。最集中的沙滩地面,在保安桥与天桥之间,面积广可数百米。就在这个地片上,形成一个市场,起名叫做“沙滩”。一到过年,沙滩四条街,俨然一跃而变为济南大观园、青岛东镇、上海的外滩了。
  大年初一沙滩狂欢
  老潍县比起山东的其它大县,原本很小。人群集居,充其量,一个县城,一个东关,一个乡下而已。即使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城里也不过两万人。在城里过年的乡亲们,守了一夜的岁,到了大年初一凌晨,全城灯火,万家新衣。玩,上哪儿玩呢?
  不用犯愁!如前所述,在潍县东关与城里之间,南起洋灰桥,北到大石桥,有片极其开阔的沙滩。最集中的沙滩地面,在保安桥与天桥之间,面积广可数百米。就在这个地片上,形成一个市场,起名叫做“沙滩”。平时的沙滩,仅仅是市场。而一到过年,沙滩四条街,俨然一跃而变为济南大观园、青岛东镇、上海的外滩了。
  出了东关庆成门,是沙滩一街。过年的一街,是专卖鼓荡子与爆仗的街。这里说到鼓荡子,很多人不摸底细。鼓荡子是啥?不说还罢,一说就怕。家伙个小,嗓门好大。所谓鼓荡子,不过是种玻璃制品,形状像个油溜子。上头有根长长的细管,当做吹管,下头有个稍大的圆底,为震动器。
  吹的人,把它衔在口上,往管里送气,气动底下玻璃片,因震动而发出拍拍的有节奏的音响,激动而响亮。大年初一,人们倾城而出,都上沙滩狂欢。人人争买鼓荡子,个个竞吹油溜子,欢快的节奏冲破云天。鼓荡子好比男高音,嗓门粗犷而欢快。不过,吹这东西相当危险,弄不好,一旦吹破,玻璃碎片,吸入口腔,伤到口腔就可怕了。所以,从淄博博山进货的这年具鼓荡子,后来完全绝迹。有儿歌念叨:鼓荡鼓荡——拍!!!(破了)没霎吹破——仨!!!(险哪)
  吃喝玩乐项目不少
  大年初一的沙滩,还有套圈的,也很热闹。套圈儿,说到底是赌博。好像这种游戏,迎合了人们急切致富的心理。其格局是这样——先在地上画一个三米直径的大圆圈,圈外围上木栏杆。在大圆圈内再画一个小圆圈,奖品摆在小圆圈内,大小以能套住圈内物品为原则。玩者须立在大圈栏杆以外拿竹圈套圈,这种竹圈有火烧大小,往小圈所摆的物品上投掷。投中了什么,即得什么。也许,投中一盒香烟。也许,投中了一个大泥娃娃。不过,崖上风大,竹圈发飘,买几十块钱的圈,一个不中,也是有的,这全凭运气。
  再是拉洋片,这类似于后来的电影。把故事画在板面上,一片一片的,地上竖一个木头与玻璃制的大暗箱。两个人高高地立在暗箱的两头,倒替着传送画板。一边响锣,一边口喊:“往里头瞧来,往里头观,看个小老鼠,正往地道里钻!”
  有个环球大马戏团远程来潍,到沙滩演出,轰动了全城。这是1942年的事,当时是日本鬼子占领潍县时期。这一年,笔者正好10岁。那年大年初一特别冷,滴水成冰。
  这个马戏团,据说是从新加坡来的,团里狼虫虎豹应有尽有。只是马戏团的人,不知道山东会这样冷,冒冒失失来到了当地,把动物冻死了不少,不但没挣着钱反而赔了不少。沙滩论吸引成年人的,是潍县特有的小吃。有种粒糕,粒糕在北京叫冰糖葫芦。这过年的粒糕,在沙滩到处是摊子、小炉子、小风箱、小铁瓢、小老头儿。粒糕有山楂的(潍县把山楂叫酸石榴)、有山药的,好吃中看,花钱也不多。
  元宵摊位现食现品
  走亲访友,手携小礼,大年初一的沙滩,到处有礼摊——一晃元宵。元宵是糯皮糖心的煮食,北京叫汤圆。潍县因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方食此物,特称元宵。
  初一逛沙滩,可以在元宵摊位就地坐下,现食现品。当地流行了一个口语,外国鬼子吃元宵——不知哪里进去的糖。潍县老乡,心知肚明,是晃进去的呗。潍县小地方,出小食品,好像成不了大气候,其实不然。城里布政司街东口拐角处,有个水食专卖店,掌柜的姓陈,是个哑巴。人不会说话,脑袋聪明,能提笔写字。他擅制食品,有三样著名商品——“哑巴的辣椒”、“端午的粽子”、“冰糖的元宵”。
  小孩子过年,收了压岁钱,喜气洋洋逛沙滩,买个脸谱挂上玩。买来枪刀剑戟,大家当即扮戏,你是关公,我当蔡阳,合唱一出《古城会》,你我大快一场!张飞有丈八蛇矛,关公使的青龙偃月,刘皇兄是大哥,《桃园结义》演得快活。
  在城里东门(朝阳门)与东关西门(庆成门)之间有一条白浪河,穿城而过。东西两城人们交往,有座小小木桥,居中联络。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潍县县长厉文礼修了朝阳桥、南坝崖和北坝崖,成了潍县当时最有现代气息的商业区。却说正在狂欢中的沙滩人,在沙滩听到天桥上锣鼓震天响,于是有人叫道:“龙灯来了!”“还有高跷!”一时间,沙滩的大年初一,像沸水一样被搅动起来,山呼海啸……
  过年耍到龙抬头
  老潍县从大年初一过新年起,就开始玩。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是过年正期。正月十五度元宵,正月十六发老牛,正月二十五是“填嗓”节,这三个日子真是热闹。京戏在清末从北京传来老潍县后,过年看戏,也是要务。
  正月从头耍到尾
  清末光绪年间,潍县城里海道司巷,出了个进士梁文灿,把潍县一年中的节日,集写了一部《蝶恋花·潍阳十二月鼓子词》,其中对于正月的节日,他写得特别亲切而具象。他这样写道:
  正月阳和新布护。采杖缤纷,百戏衙前聚。一路锣声敲不住,迎春飞向东郊去。转眼上元灯节遇。度巷穿街,彻夜鱼龙舞。踏月归来天欲曙,枕边隐隐闻箫鼓。
  此词写正月的节日。上阕,写了大年初一在县衙门口,知县率众,百戏衙前,东郊迎春的情景。这种风俗,后来失传。下阕,写的是正月十五上元灯节。似曾相识写灯节之夜,龙灯齐欢的情景。梁文灿在词的下方,加了一个小注,进而描写出两个节日的风情——
  立春前一日,百戏杂踏,齐集县署,一锣开路,其行如飞。随后,同城官,俱到东郊迎春。缠五色纸缕于苇杆上,谓之“春杖”。官役军民人等,均执之以迓春庥。自元夜起,至二月二止,各处玩龙灯,遍游街巷,金鼓之声,彻夜不绝。
  这个描写,突出地说明:老潍县过年,有个老贪恋,即过起年来没个完。一个是“耍”,耍起来,谓之“无所不用其极”。即但凡能“耍”到的,无所不“耍”。一个是“欢”,即尽到欢处也不算,早晚“耍”到精神倦。从大年初一开耍。过年耍五天,从初一耍到“五马”。初一忙着拜年,初二忙着走丈人家,初三到处访友,初四拜师,初五过五马。此日家祀之事完毕,居家共食五马扁食。而过了五马,下一个盼头,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别样风俗真热闹
  元宵节属正月大节。古诗唱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所以元宵过起来,极富于罗曼之意——此夜可以看龙灯,观高跷,赏明月,品元宵。
  老潍县东关大石桥城门里,有座王母娘娘庙。此庙前院东配殿,供奉着孙膑爷的神祗。孙膑是东周列国人,鬼谷子的两个弟子之一。孙膑是好人,庞涓属坏蛋。正月十六,孙膑生日,全城香客给他献纸牛。据说孙膑神通广大,治眼有妙方,有求必应。好了眼的,都来送纸牛。正月十六,全县送的纸牛,堆积在庙后的坡上,足有五层楼那么高。这些纸牛,由扎彩名匠扎出的特大金牛领头,一把火点上,冲天而去,观者呼绝。此之谓“正月十六发老牛”,潍县城过年的异样风景。
  潍县城,耍过年,一旦耍起来没有完。看了发老牛,“填嗓”等着咱。在当地,正月二十五叫“填嗓”节。“填嗓”的本音是“天仓”。即为了祈禳丰收,这日清早,各家主妇,在自家天井地上用粉土“画囤”。画了大囤画小囤,画了金囤画银囤。后来,不知为何,天仓节成了填嗓节。囤虽然照画,而吃香的喝辣的,成为了节日主题。
  潍县当地有风俗,自古相沿,口口相传。即从大年初一起始,到正月十五为止,这半月每日的天,晴朗与否,都关乎到在新的一年农作物的丰收与否。所以从大年初一始,乡亲们都掐着指头数:一鸡、二狗、三蚕、四麦、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棉花、十二瓜、十三好天收芝麻、头(十三)登芝麻末(十四)登黍、十五好天收秫秫(红高粱)。正月初一到十五,好天主收,阴天主歉。
  拜年看戏是大事
  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是过年正期,即俗语说的,“三日寒食五日年”。初一的要务是拜年,姑家姨家姥姥家,七大姑八大姨亲娘六婶子,急亲厚友,无所不到。正月初二,当地规定女婿走丈人家,外甥住姥姥家。女婿谓之贵客。凡到大年初二,只要家中有贵客的,无不隆而重之的做迎接女婿的准备。而在丈母娘看来,闺女、外甥、鸡,叫做“三急”。隆重接待,没有错儿。
  过年看戏,也是要务。京戏在清末从北京传来,引发了潍县城民间京戏热。最早是由唱机唱片的普及引起,先出了较多的戏迷。近代潍县城戏迷的代表人物,是东关东四平街的京胡琴师谭资九。在民国二十年前,潍县城尚不曾有娱乐场所。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县城先后有了戏院子。一个是位于东关西四平街北首路东深巷里的永乐大戏院。这就是由著名票友谭资九出地盘盖成的。后来在南坝崖大街又由私人出资,盖了中华大戏院。有了这两个大戏院,为小小潍县过年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档次。老潍县过年,过起来没有完。过到哪里算一站?这个窍头,还是由梁文灿在《潍阳十二月鼓子词》中揭示了出来。他写道:二月嫩寒新雨后。白夹初成,社日停针绣。闲把儿童欢喜逗,家家报捷烘糖豆。庭院团圆灰印就。囤样层层,预祝丰年有。布谷枝头啼永昼,花朝接着春耕后。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过年记忆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