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7 19:13
鄌郚总编

抽烟续记

  抽烟续记
  夜里乱翻书橱,翻出了大学时的《毕业纪念册》。里面存有同窗好友的临别赠言不少,涉及我抽烟的话题尤多。且抄几则在下面:
  其一,四年来,蹭了你大约一条“嘉奖”(0. 50  元),半 条“神游”(0.25元),以及许许多多看电影时的你一支我一支。……(LH)
  其二,老兄是中文系一大“鬼才”,白天睡觉,晚上挑灯夜读,不吃菜也得抽上包“半圆”烟;并且琴棋书画样样在行,令吾辈钦羡不已。真希望再见老兄时,手里拿的不再是“嘉奖”。(ZXQ)
  其三,佩服你矫若游龙的书法,佩服你洋洋洒洒的文章,更佩服你可吞五岳的烟量。有时间与老兄喷云吐雾一番,神侃乱聊一通,不亦乐乎?(JCH)
  其四,一个个烟圈中 / 飘逸着多少才华敏思 / 深沉丰厚如大地 / 如何读透 / 真挚祝愿你 / 过上 / 吸着烟 / 躲在大树荫下的 / 神仙日子(ZJ)
  这几则赠言,溢美之词不论,单是说的关于我的抽烟,就有不少的错讹,有必要作些纠正。“神游”烟我是不常抽的,常抽的是“民丰”烟,二者同属雪茄型,又同是二毛五分钱一盒,所以,让这位粗心大意的老兄给记错了。至于另一位老兄所说的“半圆”烟,我猜,要不是出于此君鲁鱼亥豕的笔下误,就是属于无何有之乡的土特产,实在怪不得我孤陋寡闻也。不瞒诸位说,本人十五岁便正式加入烟民行列,历练既深,见识又广,尔来二十又三年,可谓老而成精,所见烟牌何止千种?所吸烟卷又何止万根?若是果真有什么“半圆”烟,又哪里会见识不到呢?
  有心人要是想考察当代社会的变迁史,这抽烟倒不失为一个绝好的窗口。以我的实践为例,起先抽的全是自掏腰包的劣等烟。上中学时,常吸的牌子是六分五一盒的“红福”,九分钱一盒的“勤俭”和一毛五一盒的“金鱼”。干教师时,主要抽二毛三一盒的“丰收”,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才买一盒四毛九一盒的“云门”烟,正好用去我一月工资的百分之一,事后少不得要心痛上好几天。上大学时,兜里有钱,便抽五毛钱一盒的“嘉奖”;囊中羞涩,就自降一档,换成二角五分一盒的“民丰”了。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经济已颇能自给,抽烟境况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是一元一角一盒的过嘘嘴“时代”。在住招待所的那些日子里,晚上打牌闲聊看电视,未曾须臾离开过香烟作伴。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人躲进被窝里看书,总也忘不了燃上一支“时代”,抽完顺手将烟蒂塞进床边的缝缭处,积久便有一大堆,让前来造访者叹为奇观。后随工作调动,常有出发的机会,不时能享受几盒由公家讨钱的接待烟,如“石林”、“红梅”、“将军”、“八喜”、“东方”之类,价格不等,大抵在四五元钱以上。而这偶然的威风,已足以让窘迫的“自费”一族刮目相看了。虽说已开始由自费族向公费族过渡,然尚处于而且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最多算得上半个“布尔什维克”。故好友调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伟人遗言,竟成玩话,真真可悲可叹。好在也能体现“与时俱进”,尽管“道路曲折”,却是“前途光明”,好歹属于革命乐观主义吧。
  之所以不惮其烦地列举在下的抽烟清单,纯粹是为阁下写一部抽烟信史留些确凿的资料计。你想呀,如今这年头,假冒伪劣无孔不入,骗人幌子遮天蔽日。譬如吧,沿街楼头的巨幅广告,报纸堆里的马屁文章,会议桌前的总结发言,档案橱里的统计报表,可当得假冒伪劣的“四巨头”了。正如歌子里所咏叹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又道是:“除了自己我还能相信谁?”处在这“万花筒”一样的社会里,你玩够了网络世界里的虚拟游戏,倒不妨看看本人笔下这不荤不素、不清不淡的真实文字。我敢向阁下打保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若有雷同,纯属巧合。”而且,我还可以向你打八折优惠:“本人资料,未注版权,各取所需,决不追究。”说实话,在下真想写一本抽烟史,溯其源而探其流,究其因而求其果,从此成就一部光辉巨着,奠定一块坚实基石,这岂不是“三不朽”的无量功业?惜乎上天不假我以秉赋,没那份才力;时代不予我以磨难,更没那份毅力。既如此,就只好把这扬名立万的大好机会恭手相让给阁下了。
  据说,抽烟能透露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这有民谣可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过这样的顺口溜:“丰收烟,真是怪;只见吃,不见卖。”那时搞计划经济,物资匮乏,供给不足,商店里不见丰收烟有售,只有一定级别的人物才能弄到手,故这“丰收”烟一度被称为“干部烟”。多亏改革开放,无级别的我辈才有资格抽上昔时颇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干部烟”,也可算是三生有幸了。九十年代流行的顺口溜是:“青州哈德门,简直不是人;八喜红塔山,混得很一般;东方一枝笔,混得还可以;玉溪大中华,还能往上爬。”我曾将这民谣说与大学同窗听,该同窗拍案叫绝,赞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信然。此等语非洞明世事人情者不能道,寥寥数笔,可抵左氏春秋一部。”网上消息,某官员上任伊始大谈廉洁自律,言月薪几千元,根本花不了,何必去贪,云云。又报上消息,某官员在记者招待会上自诩两袖清风,却正抽着七十元一盒的软“中华”。有不怀好意的记者问,你一天能抽几盒?官员答,约两盒。记者又问,你月薪几何?该官员不禁愕然。
  在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公费烟一族的眼里,抽几盒烟实在算不得什么。气量小的,他会认为你这是吹毛求疵,无理取闹:文化大革命都过去如许年了,你还“无限上纲”,小题大作,真是不合时宜。果真再来一次“斗批改”,先把你打成“反坏右”,看你还这样飞扬跋扈!大度一点的,他会脸上堆出十三分的微笑,打心眼里瞧你不起:我靠!小case也值得你大惊小怪,真是无见识奴。人家一桌酒席买单上万元,一个项目交纳“学费”几千万,还不让你血脉贲张,晕了过去耶?有本事别在这里拍苍蝇,专找老虎打去,看你能耐过武松!对于捉襟见肘的自费一族的烟民们,又该会有怎样的反映呢?这倒用得着一则伊索的寓言: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那葡萄是酸的,显示出十足的西方式的Humor来。若换作中国的狐狸,它必定会觉得那吃不到的葡萄才是世间最美的。是啊,过于较真的中国人,绝不会说人家叼着的过滤嘴抽起来没劲道,也绝不会说自家的劣质烟更有益于身体健康;至多,他会愤愤然骂人家一句“小样”,然后悻悻然地继续抽他自己的劣质烟。在抽烟问题上,他们没法幽默,他们甚至连阿Q一下也做不到。我曾在BUS上见过这样一位烟民,他从兜里掏出一盒不知从哪里讨得的“中华”烟,慢吞吞地抽出一颗叼进嘴里,却不急于打火点燃,而是将眼角扫视一下四周,惟恐人家没有注意到他抽的是高档烟,更惟恐人家误会他抽的是二元五角一盒的“青州”烟。也难怪,“中华”与“青州”的包装实在是太相像了,若不仔细分辨,还真容易混淆。有志于检讨国民性的人们,不妨琢磨一下,抽烟里头有绝妙的心理,有典型的性格,足以让你着迷好一阵子。
  忘了是从哪个刊物上看来的趣闻,某记者采访一位长寿老头儿,请教何以能够长寿,该老头告之以秘诀,曰:“不吸烟,不喝酒,不碰女人。”该记者拂袖而起,道:“那你活着还有什么劲?”这种“三不”主义的长寿法,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投反对票,尤其是“不吸烟”一条,我更是百分之二百地反对。试想,身为男子汉,不吸烟以壮英雄气,就象上了梁山却不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不是白做一回强盗了吗?肩负匹夫责,不吸烟以助烟草业,就象别人学雷锋你却只有袖手旁观的份儿,也太不显爱国主义了吧?君不见,禁烟运动由来已久,烟民队伍却日渐庞大;烟盒上印着“Smoking  is  hurmful  to your health ”的醒目警告,卷烟产量反而一路攀升。于是急得某烟草公司花大把银子做广告:“吸烟有害健康,本公司产品也不例外。”可是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尔等小子,井底之蛙,鼠目寸光,不知大义所存,不识大势所趋,螳臂挡车,蚍蜉撼树,专门“逆潮流而动”,能有什么好下场?套用那个特殊年代的一句流行话,则是:“难道历史的潮流是你们几个跳梁小丑能阻挡得了的吗?”佛家语:“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于是在下“铁肩担道义”,代表广大烟民同志们庄严宣誓,并向禁烟者发出最强有力的反击:将吸烟进行到底!
  胡诌八扯一通,天已放亮,尤其要命的是,我手头的烟卷也已告罄了。用一盒并不高档的香烟,换得一篇同样并不高档的文字,似乎没什么便宜可赚,但至少也不会太吃亏了罢。想起十几年前曾写过一篇《抽烟小记》,就顺手给这篇文字加一个题目,曰《抽烟续记》。(齐蜀)
  2003,8,15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