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7 19:24
鄌郚总编

《少年心事》之五:落日

  落日
  ---《少年心事》之五
  临近高考,心绪如麻,终日处于恍惚偬倥之中,哪有雅兴去观赏清景?正如古人所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还是埋头读书罢。然而,一想到迫在眉睫的高考,又按捺不住一阵焦灼和烦躁,仿佛感得自己精疲力竭,成了强弩之末,心中顿时充满了悲哀和凄凉。同学前来相邀,欲往野外一游,于是只好听命。
  暖风悠悠地吹,拂在脸上,有些发痒。四周麦田,疏疏落落,长势不好,因为今年特旱。本是万木繁盛的初夏,却缺少一种朝气蓬勃的气质。也许,这纯然是自己心绪不佳的缘故罢了。于是明白古人所说的“满眼风光百是非”,说得实在有些妙极。
  他们在海阔天空地闲扯,我却总有一种压抑、郁闷之感,少了平日里的谈兴。同学见我心不在焉,便手指西天,让我欣赏一下落日景色。我这才望见一轮桔红色的残阳,踯躅在西天之上,徘徊于云海之间,如漂泊无定的一叶孤舟,那样的孤独,那样的困乏,那样的沉重。同学问我,可曾从落日中联想起什么。我信口吟出一句古诗:“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他却不如此以为,他说:是的,从古以来,落日的联想就是悲凉的,凄婉的,黯淡的,易使人虑及自身的失意,想到人的垂暮,发出人生短促的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面对落日,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自有广袤、深邃、悠远的气度,但一个“孤”字,就给人以空旷、苍茫、悲壮之感。“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为人们描绘的这幅清冷画卷,足以令所有远游者黯然销魂了。但也有例外,曹操虽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消沉,但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王勃虽有“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伤怀,但更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激奋。王之涣一曲“白日依山尽”,可说是唱尽了落日的豁达、豪迈和昂扬,这恐怕便是落日的真实写照了。
  听了这番引经据典的高论,我似乎也受到感染,心头不禁为之一震,情不自禁地抬起头来,仔细品味那轮落日。此时,落日已经濒于西坠,但仿佛还在留恋着什么,等待着什么。我明白它是在向我暗示一个深沉的哲理。它的坠落是悲剧,是白昼不可避免地要被暗夜吞没的命运悲剧。但它知道它终究是要消亡的,它明白自己的归宿,它坦然无愧——它已在白昼里发了光和热,给了大地以温暖,给了世界以明亮,给了人们以永恒的思索:什么才是壮阔,什么才是火热,什么才是辉煌。夸夫逐日,飞蛾扑火,后羿射日,这些上古神话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壮志难酬的千古遗憾,还有“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亦相欢”的不屈斗志。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作为神界的叛逆者而被缚,但他作为哲学日历上的殉道者,却永铭人的记忆。雅典的苏格拉底饮鸩自尽了,同时代的孔子郁郁而终了;意大利的哥白尼被火焚身了,同时代的李贽被囚殒命了……虽然古今中外的先知者们,总难逃脱其悲剧性的命运,但他们追求真理的勇气是那样地感人至深,他们的形象如同他们所追求的真理一样光照千古。伽利略在守旧的顽固派面前暂时低头了,但他却说出了一句亘古不变的真话:“可是,无论如何,地球还是圆的。”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只要献出自己的青春、火热和辉煌,他就算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雕塑,他就值得骄傲和自豪。落日不是走向穷途末路的失败者的悲鸣,而是屡仆屡起的奋进者的欢歌。它相信有涅盘才有会新生,它相信它能够周而复始地创造出另一个更加辉煌、更加灿烂的白昼!
  同学的说话声打断了我的遐想,使我又回到眼前的现实。晚风又在吹,送来一缕温柔,如母亲轻轻的吻。落日早已不见,余辉却洒满了远山,近树,田野,村落。我仿佛第一次注意到,初夏的晚景竟如此美丽,如此迷人。于是连日来的怅惘一扫而光,想着落日,谈着落日,踏着落日的余晖归来。
  1987,6,5
  附记:
  灯下翻检旧时笔记,发现这篇文字,颇有几分欣喜。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旧文,是高考入选考试的作文答卷,被老师当作凡文讲解,这才使它留存了下来。作文原题《落日牵动我的情思》,本来收入《野花集》的,可惜后来集子丢失了。今将它重新编入《少年心事》,无它,敝帚自珍而已。
  2000,4,12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