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8 10:49
鄌郚总编

回归文化的原点——以小说《山东无死槐》为例谈寻根文学

  回归文化的原点——以郭建华小说《山东无死槐》为例谈寻根文学
  作者:齐蜀

  《郭建华文集》出版问世,可喜可贺!仅就其中的一篇小说谈点浅见,权作菲薄的贺礼。
  我将郭建华的小说《山东无死槐》(包括《奇树志》)看作是寻根文学实验的一个成功案例。
  八十年代兴起寻根热。阿城《文化制约人类》可看作是宣言书。汪曾祺、韩少功、阿城、李杭育、郑万隆、贾平凹可为代表。
  寻根热为什么会兴起,又为什么会突然偃旗息鼓、销声匿迹?
  人们习惯于作政治性的解读,又习惯于作社会性的解读,却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仍然是不得要领。如果作文化性的解读,其实寻根文学要追问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
  这个追问一直没有终结,只不过是它悄无声息地化整为零,融入小说创作的实践中去了。比如贾平凹的后期创作,寻根的意味更加浓厚。再比如,郭建华的《山东无死槐》,就是承接寻根精神的一个经典之作。
  困境与超越
  要搞清寻根文学为什么会兴起,就需要从根子上看清中国当代小说根在哪里。
  中国当代文学有三个来源:官方的文学、外来的文学、民间的文学。
  官方的文学,其实是排斥小说的。这从《汉书·艺文志》下的定义就可知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之所为造也。”
  这样,小说一直在民间潜滋暗长,到明清时蔚为大观。话本成长为成熟的小说,只是一步之遥。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情形大变。传统文化被看作是影响中国现代化的死敌,于是要“打倒孔家店”,实行文化的“拿来主义”。作为中国的小说,其实是拿来了西方小说的样本进行复制。这种文化上的“洋务运动”,对于改造中国文学是必要的,但就文学本体而言,它充其量是“中国制造”,还谈不上“中国创造”。
  新中国成立之后,小说的地位扶摇直上,俨然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当时是苏联的文学理论一统天下。高尔基、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成为标杆。体制化造成了文学的一时繁荣,也最终导致了文学生态环境的变异。再到后来,让小说家陷入困境。
  困境是新小说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才有新时期文学的异军突起。所谓新时期文学,主要由伤痕反思文学、新实验文学和寻根文学三部分构成。到今天为止,中国文学仍然没有走出这三个构成。文学的新路在哪里?文学家们一直在苦苦寻找。也就是说,中国文学一直在突围之中。
  郭建华是在这种大背景中走上小说创作的。他也走过了这样一个困境与突围的成长历程。他的困境不是他个人的,是一个时代的。他的转型则是个人的,是一个人的突围和新生。由《姜守本进城》到《山东无死槐》,标志着作者完成了由旧现实主义向新现实主义的艰难超越。
  语码与指向
  文化符号学理论认为,词汇让人产生有意义的联想,从而形成文化语码(CULTURAL CODE)。小说创作其实就是一个编码过程。你设置了什么语码(索绪尔所谓的“所指”),这些语码又能让读者产生什么样的联想(“能指”)?这决定了小说是什么样的质量和水平。
  《山东无死槐》设置的核心语码是槐树,一下子就让人联想起那个“山西老槐树”的传说,联想起明洪武年间的那次移民潮。而作者写的并不是移民史,而是移民落地生根,在山东这块新土上繁衍生息,进而成为新土著。这就是作者赋予“槐树”的语码意义。
  “人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所有的小说家都要面对这个根本问题。寻根,不光是地理意义的,本质上是属于精神意义的。
  寻根文学都有明确的文化指向性,这成为我们审视寻根作品的一个视角。我们不妨以韩少功和贾平凹的作品为例,与这篇《山东无死槐》作一下比对,看看它们的文化指向性是怎么样的。
  韩少功的小说,一个是《爸爸爸》,一个是《马桥词典》,代表了他对寻根的全部思考和表达。《爸爸爸》是一种形而上的表达,《马桥词典》是一种形而下的表达。
  贾平凹执着于他的商州,民俗的东西成为他的文化标签,随心所欲,任意摆弄和玩味。他的小说可称为“才子小说”。
  韩少功的《爸爸爸》是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就其文化指向来看,它是魏晋玄学和志怪小说的死灰复燃,它的文化指向是无意义,也就是说,它想告诉人们:传统不可能帮助现代人走出困境。而《山东无死槐》则无形而上的虚玄和怪异,平实而深厚,端正而稳重,文化指向更是积极的明确的。它想证明:无论中国文化如何演变,都要根植于这块土地。
  与贾平凹相比,其商州系列完成了乡土文学由“小清新”向“深把玩”的过渡。《秦腔》继续他的剑走偏锋,专找民俗文化中的怪诞处,构建一个非常规的暗色的病态的世界,看似是回归传统主义,其实是流入虚无主义。而《山东无死槐》则在神秘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重新诠释了他的新现实主义。这是对民俗文化的新理解和新把握,它摆脱了体制的现实主义的束缚,回归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原点。
  我知道作者是崇拜柳青的。仅凭摆脱体制的现实主义这一点而言,他始于对《创业史》的模仿,而终于对《创业史》的超越。
  价值与追寻
  文化是标识,是一地一国区别于另一地另一国的标签。文化不存在全球化问题。传统文化现代化之后,文化DNA是变不了的,所以无论如何演变,将来的中国文化必然不是西方文化的复制品。
  文化是信仰,它是人类灵魂归皈之所。衣食住行解决之后,人类面临的问题就是灵魂问题。文化要警惕民粹主义,但灵魂归皈不存在民粹主义,精神家园是命定的,我们无可选择。
  文化是创造力。文学创作最准确的解释是“创造性写作”,其中的关键词是创造而不是写作。我越来越不愿意看小说,因为我看到的多是复制而不是创造,要么是复制别人,要么是复制自己。
  由以上三个角度来审视,我认为《山东无死槐》都是当之无愧的上乘之作。从这篇小说中,我看到的是一个人灵魂的苦苦追寻,看到的是一个文学家迷失后的艰难突围,看到的是一个小说家超越自己的全部努力。所以,这篇小说令我感动、甚至是推崇。
  祝愿与希望
  衡量一个小说家成就大小,我以为可以看三个方面:
  一是小说家必须是思想家。你的思想必须是你自己的,而不是从别人那里照搬来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人是怎么样的,人与世界是什么关系,人与人是什么关系,从小说中完全可以看出。
  二是小说家必须是学问家。就是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站在认识的最前沿,从而获得新视角、新方法和新境界。
  三是小说家必须是美学家。什么是美?如何营造美?以前是小说家说了算,现在是读者说了算。这就是接受美学。研究读者审美心理是小说家最根本的任务。
  由这三个标准来衡量,郭建华的《山东无死槐》无疑达到了一个高度,但还远远不是顶峰。《郭建华文集》出版问世,自然可喜可贺。但我更希望作者能够继续前行,有朝一日写出一个能代表他的文化新高度的作品。也衷心地希望昌乐的文学爱好者向他学习,学习他的坚守与执着,学习他的勤恳与不懈,不断超越自己,写出有创造精神的作品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