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1 09:05
鄌郚总编

成年礼

  成年礼  由少年进入成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我国古代,只有进入成年的人才享有一定的权利。比如家族中的议事权,社会事务的参与权,均田制时期的土地使用权;与此同时,也开始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纳税、服兵役,赡养父母等。可见,一个人进入成年不仅是他自己的事,而且是社会关注的事情。因此一个人进入成年要举行成年礼。成年礼,男称冠礼,女称及笄。另外,只有成人才可以结婚,因此,成年礼成为婚礼之前必须经过的程序,是婚礼的前奏曲。
  古人规定:男子二十岁为进入成年的标准年龄,可举行冠礼。冠即帽子,又称“元服”,《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颜师古注云:“元,首也;冠者,首之所着,故曰元服。”古代贵族成年人参加社会活动时必须戴帽子。《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又《冠义》云:“已冠而字之,成冠之道也。”此言,男子到了二十便要行加冠礼,还要起个字(别名),表示他已不同于前,而是一个成人了。
  成年礼有严格的仪式,身份阶层不同,仪程简繁有别。据《仪礼·士冠礼》记载,秦汉以前,对士的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的。冠礼一般在宗庙里举行,由冠者的父亲或兄长主持。另有专门负责加冠的人,这加冠的人被称为“宾”。通常是父兄的僚友。事前须再三敦请方答应而来。行冠礼时,宾要给冠者戴三次帽子:第一次是一顶用黑麻布做成的,叫做“缁布冠”;第二次是一顶用几块白鹿布拼接成的,叫做“皮弁”;第三次是一种用白葛布或者丝帛制成的平顶帽,颜色红中带黑,与雀头相似,故称作 “爵弁”。三顶帽意义各不相同。缁布冠表示冠者从此有治人的特权,皮弁表示从此有服兵役的义务,爵弁表示从此有参加祭祀活动的权利。宾加冠时要有一个助手,称作“赞”,大抵是负责接递帽子。宾一边加冠,一边还得念念有词,讲一些对冠者劝诫和祝福的话。三次加冠毕,主人要设宴招待宾赞等人,叫做“礼宾”。接着冠者人家拜见母亲,再由宾为其起个“字”,然后依次拜见兄、弟、赞,入室拜见姑姊。这以后,冠者换一身玄色衣帽,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乡大夫,乡先生等。最后,主人向宾敬酒,赠送礼品,冠礼方才结束。
  女子的成年礼——及笄要早于男子。《礼记·内则》:“女子 ……十有五年而及笄。”《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旧时因此称女子十五岁为“及笄”。但古时重男轻女,男子成年所要获得的社会地位和履行的社会义务,女子一般不必承担,因之女子的成年礼更多地是指女子已具备了可以出嫁的资格,所以,“及笄”往往也指女子已到可以出嫁的年龄。恐怕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后来一般在结婚前夕才为女子行笄礼。《杭州府志》“女子于归(出嫁——引者)曰,母为之加笄。”笄礼也有固定时间,据《东京梦华录》: “清明节,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头。”女子的笄礼程序与冠礼大致相同,但规模要小些,主持人是女性家长,宾和赞亦由女人担任。笄,即簪子,加笄时,先把幼年时的“总角”发式改变一下,将头发拢到头上绾成一个髻。笄礼后即可嫁人,不称名称字 (别名)。
  成年礼要放在吉日举行,《仪礼·士冠礼》:“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成年礼,其源头大致在氏族社会时期。氏族社会时的男女青年到达成熟期后,必须参加“成丁礼”才能成为氏族公社的正式成员。冠礼,笄礼便是成丁礼的演化结果。时日迁延,成年礼虽仍举行,但已无原先规模,后来便纯粹成为婚礼前必须经办的一个形式。古人谓“人生苦短”早婚早生子,因此男子的冠礼也便突破二十岁这个界限,十六岁便可举行冠礼。《宁波府志》:“冠礼,男子十六岁,择吉告庙,始冠,亦有及婚而冠者,三加请戒之礼。习俗久略。女子则当嫁时加笄焉。”有的甚至想让孩子早日成婚,甚至要在孩子未成人时便行冠礼,婚娶,《西京杂记》:“梁孝王子贾从朝,年幼,窦太后欲强冠婚之。上谓王曰:‘儿堪冠矣’。王顿首谢曰:‘臣闻礼二十而冠,冠而字,字以表德,自非显才高行,安可强冠之哉。’帝曰:‘儿堪冠矣。’余日,帝又曰:‘儿堪室矣’。王顿首曰:‘臣闻礼三十壮而有室,儿年蒙悼,未有人父之端,安可强婚室哉’,帝又曰:‘儿堪室矣’。余日,贾朝至阃而遗其舄,帝曰:‘儿真幼矣。’白太后未可冠婚之。”自然规律谁也难以悖谬。其实就是十六岁也未必合适。《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写晁源遗腹子晁梁十六岁考中秀才,过了一年,十七岁时,“晁夫人择了正月初子时,请了他岳父姜副使与他行冠礼;择了二月初二行聘礼;四月十五日子时与他毕姻。”但这晁梁生下来以后就由晁夫人搂着睡觉,稍大些,至了十三四岁,还是一个被窝,因嫌不方便,才让他在脚头睡。成了学生,做了秀才亦然伴着晁夫人在炕上读书。到了结婚那天,晁梁倒是一切听着晁夫人指教,拜天地,吃交巡酒,拜床公床母,坐帐牵红,一切都依俗礼。到了晚上,“晁夫人道:‘这咎晚了。咱各人收拾睡觉。小和尚,你也往你屋里去罢。’晁梁还挣挣的脱衣裳,摘网子,要上炕哩。晁夫人道:‘你往自家屋里去罢。你待怎么?’晁梁说:‘娘是待怎么?叫我往那屋里去?’晁夫人道:‘你看这傻孩子!你往后头你媳妇屋里合你媳妇睡去,我从今日不许你在我脚头睡了。’晁梁道:‘真个么?’晁夫人道:‘你看,不是真个,是哄你哩?’晁梁道: ‘这我不依。每日说娶媳妇儿。原来是哄我离开娘,这话我不依。这是哄我。’上了炕就往被子里钻。晃夫人道:‘好诌孩子,别要睡倒。起来往后头去。’见晁夫人催的他紧了,把眼挤了两挤,呱的一声就哭,把个头拱在晁夫人怀里,甚么是拉的他起来。不由晁夫人口里说着诌孩子,眼里扑簌扑簌地流泪。春莺见了起先只是笑,后来也缩搭缩搭的哭起来了……晁夫人道:‘这是人间的大礼。你今年十七岁了,进了学,冠了中,你还小哩?那里一个娘的话也不听?这不眼下考科举哩?你没的往省下里迸场,京里会试,你也都叫娘跟着你罢?你要做了官,也叫娘跟着你同上堂?这天已是三更了,我害困,你急赶到屋里,打不了个盹也就天明了。起来我送了你屋里去。’扯着晁梁的手往外走。晁梁往后挣。……那个光景,通似逃学的旧书生不肯赴学的模样。无奈晁夫人拉着往外走,晁梁只得擦眼抹泪的去了。……撞了明钟,只见晁梁已来门外敲门。晁夫人叫人与他开了门。晁夫人说:‘这们早起待怎么?你在我脚头再睡会子。’晁梁放倒头鼾鼾的睡到日头大高的,姜家来送早饭,方才起来……从此每日间挨抹到三四更才去,没等到五更就往晁夫人屋里来脚头一觉,成了旧规。”
  成年礼在清末已基本取消,余绪仅在一些注重礼仪的士大夫家,“士大夫家,子弟十六,父命加冠,或岳丈为婿加冠。”(《良乡杨志》)至今,汉族中已几乎找不到成年礼的历史遗迹,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这种习俗。永宁纳西族母系社会残余的成年礼,是给进入成年期的男子行穿裤子礼,女子行穿裙子礼,由亲友宾客观礼,承认他们进入成年,赋予他们结交异性朋友的权利,同时亦可公开参加各种青年社交活动。
  其实,不只是我国,外国也有成年礼。北美印第安人,一到性成熟期,就要举行成年礼,以图腾文身或黥创,在身上留下本民族的印记,由于这是取得结婚资格的标志,故青年人都乐予受痛,踊跃参加。(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