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1 09:09
鄌郚总编

放生

  放生  旧时迷信的说法认为释放鱼鸟等动物是行善积德行为,可以为来世带来好处。因此笃信佛教者,一则好施积善,二则在一定的节令买来一些动物释放。《列子·说符》:“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日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放生习俗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宗教图腾意识有关,后与佛教轮回报应思想交融。可知这种习俗最迟当起于汉代,此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盛行,放生的习俗也日渐普及。因各朝代统治者对佛教的信奉,放生也成为统治者一种善举,唐代末设有放生池。唐代乾元年间,肃宗李亨曾命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可见放生在那时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习俗。
  《隋唐演义》第二十回即写到隋炀帝的放生行为。该日炀帝与杨素同至太液池钓鱼,相约先钓得者为胜,负者罚酒。炀帝先钓得两尾,不过二、三寸小鱼,杨素虽然迟些,却是一尾大的,二人正说笑问,“见一个内相走来奏道:‘朝门外有一个洛水渔人,获一尾金鳞赭尾大鲤鱼,有些异相,不敢私卖,愿献万岁。’炀帝叫取进来。不多时两三个太监,将大盒盛了,抬到面前。炀帝与杨素仔细一看,只见那鱼有五尺长,短鳞甲上金色照耀,与日争光。炀帝看了大喜,就要放入池中。杨素道:‘此鱼大有神气,恐非池中之物,莫若杀之,可免异日风雷之患。’炀帝笑道:‘若果是成龙之物,虽欲杀之,不可得也。’因问左右道:‘此鱼曾有名否?’ 左右道:‘没有。’炀帝遂叫取朱笔在鲤鱼额上头写‘解生’二字以为记式,放入池中。厚赏渔人。”
  《聊斋志异》中此类放生行为较多,且多有应验。《花姑子》写陕西拔贡安幼舆,“挥霍好义,喜放生。见猎者获禽,辄不惜重直,买释之。”后一日探亲暮归途经华岳,迷失路径,幸遇一人家,招待甚为热情。该家中有一妙龄女子,名花姑子,美如天仙。安幼舆心甚倾慕,回家以后,托媒妁提亲,却不得其所。失望而归,相思成疾,一日重于一日,淹淹一息。后多亏花姑子赶来疗救方免一死。一次因思花姑子,夜入深山,却被蛇精吸食精血而死,后亦多赖花姑子相救,才死而复生。安幼舆甚觉怪异,再三诘问,花姑子方才说明原委。五年前安幼舆曾于华山道上买猎獐而放,放生之獐,则花姑子父亲。
  《西湖主》更是直写放生得报,陈弼教曾为副将军贾绾记室。一日贾泊船洞庭湖,贾以箭射中并捕获一猪婆龙,陈弼教因见猪婆龙似有求援之意,心中不忍,故请求于贾而放之。后陈弼教误人西湖主府第,有窥闺房之嫌,罪当赐死,幸被一婢认出得救。原来西湖君之妃乃昔日所救放之猪婆龙。有此之恩,陈弼教不唯无罪,反而成为驸马,富贵极于人世。
  旧时,豪贵之家做寿,亦有放生活动。《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寿,很是隆重,先是家中、族中男女大小,家人丫环一起叩头拜寿,“然后又抬了许多雀笼来,在那当院中放了生。”
  此俗今天已很稀少,但放生的观念已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在人的心理、思维行为之中。(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
位置: » 竹影大观园 » 习俗大观 » 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