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1 09:35
鄌郚总编

踢毽子

  踢毽子  踢毽子为民间一种较为流行的体育戏游。
  毽子,古时又写作鞬子、毽子、蹀 。“抛足之戏具也。”(见清翟颢《通俗编》“毽子”引《吴氏字汇补》)其制作方法,《燕京岁时记》载:“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
  据宋高承《事物纪原》载,踢毽子源于蹴鞠。而刘向《别录》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可见踢毽子来历久远,可以追溯到战国以前的时期。至汉魏六朝时,已出现反踢,动作娴熟。唐释道宣《高僧传》卷二:“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锖,一连五百,众人暄竞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怪曰:此小儿世戏有工。”至唐宋时,毽子踢法多种多样。《事物纪原》:“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南宋都城临安出现了经营毽子和其他游艺用具的行业。明清时,此项活动极为普遍,踢法已发展到“凡百十种”,技艺高超。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亦博戏中之绝技矣。”《通俗编》“毽子”:“今京市为此戏最工,顶额口鼻,肩背腹膺,皆可代足,一人能兼应数敌,自弄,则毽子终日绕身不堕。”清阮葵生《茶余客话》称踢毽子“套数家门,凡百十种”。清初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了当地上元节的踢毽习俗,“昼则踢毽五仙观,毽有大小,其踢大毽者市井人,踢小毽者豪贵子。”
  清代文人对踢毽子活动多有描绘。陈维崧《沁园春》:“娇困腾腾,深院清清,百无一为。向花冠尾畔,翦他翠羽:养娘箧底,检出朱提。裹用绡轻,制同球转,簸尽墙阴一线儿。盈盈态,讶妙逾蹴鞠,巧甚弹棋。 鞋帮只一些些,况滑腻纤松不自持。为频夸狷捷,立依金井,惯矜波悄,碍怕花枝。忽忆春郊,回头昨日,扶上栏杆剔鬓丝。垂杨外,有儿郎此伎,真惹人思。”
  词人摹画出闺中女子踢毽子的盈盈之态,毽子在鞋帮上舞弄自如,美妙超过蹴鞠和弹棋。《北京竹枝词》亦唱出了当时京城女子尚踢毽游戏,常至日夕忘归:
  青泉万迭雉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
  忘却玉弓相笑倦,攒花日夕未曾归。(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