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9 14:11
鄌郚总编

卢振祥《七律·天山雪莲》解读与点评

  ——《七律·天山雪莲》解读与点评
  卢振祥

  七律·天山雪莲(新韵)
  李世华
  高山雪域耐霜寒,花落花开意在天。
  玉质冰洁无献媚,情真性傲自清廉。
  任凭风雨寻机遇,单等时光会宿缘。
  济世悬壶没悔恨,若心一动竟千年。

  这是一篇状物的七言律诗,文字着力表现了天山雪莲顽强而又高尚的品质。
  天山雪莲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全草入药,能对人体起到极好的调理和保健作用,它拥有梅的风骨,莲的柔情。它在恶劣环境下生长,但形态娇美,济世救人,是圣洁的化身。作者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咏物而不滞于物”的慧根灵性,婉约有致,使天山雪莲因艺术的再塑而生命力无穷。全诗既状物又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触,且文笔优雅,更将景语作情语,立意清新,真情吟唱。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主观感觉。《天山雪莲》一诗,由眼前的景物——雪莲,激发起作者在风雨中“寻机遇”、“等时光”、“会宿缘”的期待,暗喻身世的坎坷和“悬壶济世”的抱负,社会的沧桑变迁及心动千年,时光飞逝。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把一幅天山雪莲的美景描绘了出来,令读者借助精彩的描绘,看到了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感觉中感动。这个“观”的作用就达到了。该诗描绘了动人的场景,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鉴赏的空间。
  作者写天山雪莲,但已不是对自然界雪莲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以物喻人。“耐霜寒”、“经风雨”的雪莲,是一个百折不挠、“无献媚”、“情真性傲”的强者的形象,映射的是“悬壶济世”的高尚人格。
  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在格律上平仄协调,用韵恰当,是一首好诗。
  我认为有两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注意不要出现“上尾”。上尾就是不押韵的一、三、五、七仄尾句若相邻句(一与三、三与五、五与七)尾字相同声调叫上尾。该诗三、五、七尾字“媚”、“遇”、“恨”都是四声,同声调,属“上尾”。“上尾”也属格律诗之忌,应该避免。不是不能犯,不犯更好。但“上尾”亦符合平仄要求,只是朗读起来韵味稍差一点,并且该诗是三个尾字相同,形成每个起句都要下沉一下的感觉,影响诗韵的抑扬顿挫、自然流畅。
  二、对仗进一步做到恰当工整。
  对仗要求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内容对称(或相反或相关)。诗句中“无献媚”、“自清廉”词性不同,对仗欠工整,欠酌。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营陵诗词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1-09 14:12
鄌郚总编
  评 张林《七律·采莲》
  范永来

  一泓秋碧起寒波,摇渡兰舟笑语多。
  西子才吟春恋曲,南塘已唱采莲歌。
  长篙微荡湖中月,纤手轻分水上荷。
  夜等婵娟新浴后,剥蓬煮酒敬嫦娥。

  上面是张林的《七律·。采莲》,诸位已对该诗进行了赏析点评,起到了相互学习、交流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立意新颖,意境清雅。从古到今,抒写采莲或类似的诗很多。采莲挖藕是农家寻常事,但张林却从这些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中另辟蹊径,提炼出新的意境,使诗升华到清新空灵的境界。
  二、合乎格律。这首诗用的新声韵,完全附合格律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富有韵味。合律不一定就是好诗,但好的律诗一定要合律。此诗平仄交替,抑扬顿挫,文词达意,不留痕迹,充分体现了声韵合谐和意境幽雅的统一。
  三、起承转合。此诗前后呼应,意脉贯通,较好的运用了起承转合章法。首联扣题而起,写出了采莲前的秋湖场景。颔联承前,抒写了荷塘此起彼伏的歌声,与前面的“笑语”遥相呼应。颈联上承荷塘场景之意脉,下转众女采莲之画面,为尾联作好了意境升华的铺垫。尾联最为新奇,等夜晚湖中月“新浴后”,剥着莲蓬煮着美酒敬奉月中嫦娥。结句新奇,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四、诗的内涵。从字面来看,作者描述的是群女采莲,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太平盛世和欢乐的农家生活。试想,如果生活窘迫,采莲大多为了充饥或变卖,谁还有心欢笑歌唱,敬奉嫦娥?此诗把现在的纯朴民情融会到采莲的物象之中,藏而不露,耐人寻味。
  五、美中不足。诗中第五句己提到“湖中月”,第七句的“夜”字就有点多余了。如果把“夜等”改成“喜看”,把“煮酒”改为“举酒”,采莲人还是在晚间船上望着“湖中月”“剥蓬举酒”敬奉天上月中“嫦娥”之意境更为确切些。诗贵精,最好不要多余或引起异义的字句。
  更将景语作情语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