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3-29 16:25
鄌郚总编

张克奇《在黑夜里醒着》后记

  《在黑夜里醒着》后记
  少年时期,最崇拜的是作家,最大的理想是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作家。心里觉得能用文字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并能发表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上初中时,适逢学校成立了文学社,语文老师推荐我成为第一批社员,并开始在社刊《春晨》上发表作品。之后不久,便不知天高地厚地给大报大刊投起了稿,虽屡败而不馁。初中的最后一年,我偶尔听说县文联每个周末都举办文学讲座,于是不顾中考临近还请了假去聆听。那是我第一次踏出白塔乡的地界,并且一步就窜到了七十里外的县城。一九九三年,因一首诗歌获奖被邀去北京参加笔会,十九岁的我只身一人跑到了千里之遥的首都。在文学的牵引下,我慢慢成长着。
  屈指算来,业余笔耕已经十年有五。十五年的时间里,我写过诗歌,写过小说,后来选择了散文。回首走过的路,虽然也算勤奋,但因才气有限,未成气候,承蒙诸多编辑老师的厚爱,作品才得以陆续发表出来。每一篇作品的发表,都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了我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在生活上,我是一个懦弱且心浮气躁的人,而面对了文学,却脱了胎换了骨般的静心、认真和执着。生命的历程中,我受到过很多次伤害,遭遇到很多次失败,面对过很多次尴尬,在种种困顿与惶惑的包围里,我实际上已经把写作当作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生命支撑。在我活得最苦最难的时候,是文字,安妥了我的灵魂,使我黯淡的生命呈现出一抹绿意。
  我的文字,记录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触动心弦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虽然有些土气,却自认为是质朴而温情的。一直以为,以情愫打动人,以意境感染人,以哲思超度人,讴歌真美善,鞭笞假丑恶,是散文的生命之所在。真正好的散文,是静水流深的仪态,上善若水的清明。它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语言的华朴,主题的宏微,视野的宽窄,重要的是,应蕴含着一股直击心灵的力量。这样的好散文,不是用辞藻堆砌起来的,不是用技巧打磨出来的,而是用生命酝酿出来的。因此,注定不可多得。当然,我目前的写作还远没有到达这样的层次,但我正在努力地去接近。
  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单靠我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承受"生"的巨大压力的。值得庆幸的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好领导、好老师、好朋友,他们和我的家人一起,用不同的方式关爱着我,帮助着我,温暖着我,有的在钱财上,有的在精神上,有的在道义上,从而缓解了我的窘困,鼓舞了我的勇气,改变了我的命运。请谅解我无法在这里一一写下你们的名字。对于你们的关爱、帮助和支持,卑微的我无以为报,但我会在心里永远记的你们对我的恩情,并用一生去背负。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3-29 16:25
鄌郚总编
  劲笔妙写乡土情
  ——张克奇《在黑夜里醒着》读后
  冯恩昌

  临朐县青年作家张克奇,最近出版散文集《在黑夜里醒着》。张克奇在潍坊散文作者群中,是颇有影响的新秀。2005年6月,我为他的散文专门写了评论,发表在《潍坊日报》的《书海拾贝》栏目。想不到时隔不到三年,他的散文有了新的飞跃,已在《散文》、《雨花》、《读写月报》、《读者、原创刊》、《中国青年》、《北京日报》、《齐鲁晚报》等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散文50多万字。不少精品被《散文海外版》、《中外文摘》、《中华活页文选》、《读者》、《意林》等转载,获得《读者、原创刊》最受读者欢迎的文章、山东省"五一"文化奖、潍坊市"精品工程"奖。他的散文创作,近年发表数量之多,质量提高之快,在文坛影响之大,令我市许多老作家刮目相看。
  张克奇的散文,有着十分深厚的生活底蕴。全国着名诗人、作家舒婷曾给他题字:"写喜怒哀乐,写身边的阳光和微笑。"几年来,他一直在实践着这一鼓励。在他的散文集中,收进了38篇他认为较好的散文,里面有20多篇是写乡土情的。文之根深深地扎进乡土,文之意却着意在父母、姐妹、亲朋以及家乡风物上,栩栩如生的展现。他在开篇《亲亲的土地》中写道:"好久好久没有像今天这样亲近土地了:挽着裤管,赤着双脚,挥舞着镢头在地里刨红薯。尽管时节已经过了立秋,泥土里透露出了些许凉意,我的心里却充满了一种久违的温情和踏实。"他对土地有一份特殊感情,这就是他能把乡情散文写好的基础。他依恋土地、相信土地、感谢土地母亲般的养育,所以他写道:"人活在世,需要感恩的很多,但千万不能忘记感恩土地。"由于他如此亲近土地,故对父亲、母亲、亲戚朋友,有着深深的亲情。也因他亲近土地,对耕耘土地的牛,也有着特别的感情。他在《怀念一头牛》中这样写:"全身的毛都金黄金黄的,亮得溜油,亮得发光,比皇帝身上的龙袍还要大气。它浑身的肌肉都长成了疙瘩,包裹着使不完的劲儿,是全村唯一能拉独犁的牲口。"这些深入刻骨的描写,全都来自作者细腻深厚的生活。张克奇的散文,最感人的东西,就是以浓郁的乡情,酿造出来的文字之酒。
  散文作家,都有自己的散文观。"以文字滋润人,以情愫打动人,以意境感染人,以哲思超度人,讴歌真善美,便答假恶丑,是散文的生命所在。真正好的散文,是静水流深的仪态,上善若水的清明。它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语言的华朴,主题的宏微,视野的宽窄,重要的是,应蕴含着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这样的好散文,不是用辞藻堆砌起来的,因此,注定不可多得。"这就是张克奇先生的散文观。我觉得张克奇的散文,正如他自己所说,是生活与感情紧密契合的产物,是他自己心灵的反映。因此,从主题到内容,从语言到风格,通篇产生着凝聚力和感染力,他的散文没有太细致而又复杂的故事,但读来不觉得疏散,而是不少的句子以新鲜的哲理的力量,点击着读者的心灵,引人非看完整篇而不可。如他在《奶奶的习惯》一文中,写道:"一辈子都保持着给别人让路习惯的奶奶,这一次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别人的让路。"他这样写奶奶出殡的场景,充分表现出了奶奶的人生品德,读来让人觉得感染力更强。张克奇的散文,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触动心弦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有些"土气",却是质朴而温情的。
  语言,是散文抒发情感的脉络,是呈现整体之美的肌肤,主题内容再好,缺乏美的语言表达,写出的散文就不会感动人。张克奇的散文语言,我觉得有劲笔之力,浓淡之色彩,使人有着妙趣横生之感,文字非常纯净,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有着起伏的美好旋律。他在《山里人家》中写道:"女孩偎在男孩怀里被指导着,用樱桃小口把柿皮轻轻地咬开一个小口,缩脖而啜,还没等用力就全吸了进去,喝罢柿肉再对着那小口轻轻一吹,柿壳便又恢复了原样。好玩极了!"这语言,写得俏皮,写得奇妙,风趣不尽,玩味很浓,没有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是写不出来的。哪怕短短的小散文,如有这么几处生动的描写,那就会成为一篇精妙之作,谁读了也觉得过瘾,是美的享受。正如他自己在《后记》中写道:"在我活得最苦最难的时候,是文字,安妥了我的灵魂,使我黯淡的生命呈现出一抹绿意".这就是散文语言鲜活而强盛的魅力!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