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3-28 20:27
鄌郚总编

王庆荣丨昌乐八景考

  昌乐八景考
  王庆荣
  凡是对昌乐人文历史略有知晓的人,对“昌乐八景”都有所了解。有的甚至能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剧县春晴、营丘夜雨、黄村黍熟、白石花飞、龙洞云开、马山雪霁、孤峰夕照、方水朝烟”。那么,“昌乐八景”的由来有什么样的典故,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世传八景诗作者为于子仁,进士出身,湖广武冈人,即现在湖南省邵阳市下辖的武冈市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到任昌乐知县。在任期间,清正廉明,匡正世风,为民除害,被县民尊颂为降妖除怪的“方山爷”。
  昌乐八景在明清诸志以及1990年版《昌乐县志》等志书中均有记载。据传更早的“都昌旧志”对八景已有记叙,但旧志并未付梓,仅有抄本藏于学宫,后因学宫失火“火逸而焚”。目前,对八景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明嘉靖版《昌乐县志》。
  明嘉靖版《昌乐县志》为时任昌乐知县朱木主持编修。朱木,号守愚子,进士出身,直隶常熟、即今上海常熟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任昌乐知县,二十七年(1548年)主持修撰第一部《昌乐县志》告竣。昌乐八景(添为十景)记载于县志《地理志·景致》篇目,对八景的地理和区划位置有较系统确切的记述;目录中列有艺文篇,可惜艺文篇正文缺失,八景诗全文原貌查考无果。
  清康熙、嘉庆志《艺文志》中,均载录了明洪武知县于子仁和清康熙知县贺基昌分别撰写的八景诗,1990年版《昌乐县志》在附录中重载,均以清康熙志为范本。贺基昌的后八景诗诸志一致,前后统一,没有异议;于子仁的前八景诗是否全部为于子仁所写,值得仔细研究分析。
  现在文史界认为,“八景”内容各地志书均有,是志书通用的一种体例。昌乐第一部县志明嘉靖志中并没有明确的“八景”提法,只在“景致”栏目中依次直接记载了“剧县春晴、营丘夜雨、黄村黍熟、白石花飞、龙洞云开、马山雪霁”和“庵上僧钟、埠头人集”八处景致,这跟后来传世的八景有二景之差。志中明确记载,其后又新增“孤峰夕照、方水朝烟”二景。并属文解释,“按昌乐之景致可以图詠者不一  而孤峰方池其尤也  洪武间  于公子仁拟为八景  而孤峰方池独遗弗录  嘉靖戊申知县朱木增拟二景  名曰孤峰夕照  方水朝烟  共为十景  而复詠之诗  盖以表一邑之盛也”。
  从以上一段志书文字清楚地表明,最早写八景诗的是明洪武年间的“于公子仁”。 他所拟的昌乐八景中,包括此后无传的“庵上僧钟”和“埠头人集”,却没有“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按照他在昌乐任职的年代推断,拟定八景和写诗记诵的时间最晚也应该在1399年改元纪年之前。而“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为嘉靖知县朱木增拟,且“复詠之诗”,拟定和记诵时间最早也在1545年朱木到昌乐就职之后,比于子仁所写八景的时间最少也晚了146年之多。
  溯本求源,洪武知县于子仁不可能在一个半世纪后的嘉靖年间写出吟诵“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的诗篇。自清康熙之后诸志中所载八景诗中只有六首为于子仁所写,“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属朱木的作品,应当是客观历史的史实。
  自清康熙之后诸志中把前八景诗全部记载于子仁名下,或因史官疏忽,考究不详;或因资料欠缺,难以明晰辨别。具体原因已不重要,九泉之下的名宦朱木也不会因此心存介蒂。但“求知不叫一疑存”的探索态度,应该是每一个人、尤其是文化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历史就是历史。固然,准确无误地记载全部历史是一件几乎办不到的事。
  我们希望,在明确了“孤峰夕照”和“方水朝烟”的知识归属之后,淹留在不归岁月中的“庵上僧钟”和“埠头人集”诗篇,有朝一日,会拂去历史的风尘和泥沙浮出水面,带着于公子仁的意愿,回归于昌乐的历史史册,重新散发出沉寂数百年后的璀璨光华。
  在昌乐现存的历史资料中,昌乐八景的记叙最早见于明朝嘉靖版《昌乐县志》。也只有这部志书较为系统确切地介绍了昌乐八景的地理或区划方位。1548年,明嘉靖志在《地理志·景致》篇中对昌乐八景作了如下记述:
  剧县春晴 在城西十里  纪台之东
  营丘夜雨 在城东南五十里  太公封此
  黄村黍熟 在城南今之韩信社  取禾黍丰稔意
  白石花飞 在白石社  取石上生花意
  龙洞云开 在孤山南坡  旧有龙潜
  马山雪霁 在马山社
  庵上僧钟 在韩信社西  旧有僧庵
  埠头人集 在城西埠头社
  新增
  孤峰夕照 城东十里
  方水朝烟 在城东南二十里  方山西坡
  自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版《昌乐县志》以后诸志中,偶尔也在地理或山川古迹篇目中提及与八景相关的内容。虽未做系统介绍,记述支离零散,可与明嘉靖志原始文本大体相符。但因年代久远,传说有异,难免有以讹传讹之处,甚至对个别景致的原生地点都各持一说。经过对多部志书的综合比对,按照距离历史事件年代最近的史料为最可靠依据的史学原则,以首部《昌乐县志》、即明嘉靖志的记载为基准,谨做以下辨析:
  剧县春晴,旧有泛指县境北部景色之说。清嘉庆版《昌乐县志·古迹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在城西十里  昌乐故有八景  其一曰剧县春晴  即此”。此后志书中记载剧县旧治在县城西六里,即今大小丹河交汇之处。距离稍有区别,位置大体相似。由此可见,泛指县境北部景观之说不确。
  营丘夜雨,志书记载与现在流传说法相符,即在今营丘镇域内姜太公初封地之古城。
  黄村黍熟,为争议最大的一处景观。近年来“黄村为朱刘龙角村”之说盛行,有文章在县内刊物刊出,言黄村黍熟景观在县城东北之龙角村一带,且有文献记载为据。按首部县志“在城南今之韩信社”记载,当在今之乔官镇之黄村一带。即使有文献记述“黄村即龙角村”,也晚于明嘉靖志记载。黄村黍熟在龙角村一带之说不成立。
  白石花飞,民国版《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记载:“白石泉  即白石花飞处  在阿陀镇东白石庄东……”。即在今营丘镇阿陀村以东,与清代诸志相符,白石庄则无考。
  龙洞云开,诸志记载方位相符。民国版续志载:“山西南有穴  曰龙洞  祷焉辄雨”。孤山一带民间俗称龙洞为老龙窝。
  马山雪霁,即在今五图街道马山东南坡,传说不管风雪多大,有一区域不落雪花。
  庵上僧钟,即在今城南街道韩信村以西,僧庵古迹久已荡然无存。
  埠头人集,即在今宝城街道域内东北高埠之上。309国道从埠顶南部通过。
  孤峰夕照,指日落之际,夕阳映照孤山顶峰,山色褐红,夷齐庙屹立山巅,清晰明朗,景观奇特。
  方水朝烟,指方山西坡龙神祠前有山泉,四季不竭,严冬季节,泉中水暖,雾气蒸腾。泉今犹在。
  综上所述,昌乐八景实际上应为十景,后来诸志中之所以不惜舍去“庵上僧钟”和“埠头人集”二景,很可能是为了合乎志书体例规范,不得不忍疼割爱,削足适履,以致连于公子仁原创诗篇也湮灭无传。二景被删留下遗憾,也许,没有遗憾的历史才不是真正完美的历史。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0-03-28 20:28
鄌郚总编
  昌乐八景昌乐八景
  一:剧县春晴:
  是指剧县春日天气晴好的景色。剧县,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9年)置,与营棱县一起,同属北海郡。据《昌乐县志·古迹志》:“剧县故城在今县西六里”。即今县城以西戴家庄一带。此地平原沃野,丹水清清,阡陌相连,风景秀丽。特别是细雨初晴之日,春风艳阳,百花盛开,蜂舞蝶闹,鸟儿欢唱,更有门前墙边的骏马嘶鸣,绿树庭院里的秋千悠荡,还有勤劳多情的燕子,双双衔泥构筑着新巢。这是多么快乐祥和的景象,所以才有古人为其诗曰剧县春晴满县花,风光浑似楚天涯;当今潘令新官诰,前度刘郎老鬓华;桃李门墙嘶骏马,秋千庭院隐啼鸦;多情最是衔泥燕,飞入青帘卖酒家。春光妩媚,快乐升平,温馨祥和,蓬勃向上,这便是剧县春晴的真正景象。
  二、营丘夜雨:
  营丘,位于县城东南约五十华里。春秋称缘陵,汉称营陵,隋唐以来改称营丘。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都营丘即此。营丘夜雨是指营丘村北阁镇武祠,传说每当入夜便发出淅沥似雨的声音,以其少见独成一景。至于此种雨声之成因,有云风摇树动所致者,有云墙壁回音而成者,但时过境迁,面目全非,细考已属不能。其实,当时的营丘村北阁子,就是当地一大景观。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90年)《重修营丘镇南北阁记》载:“营丘……,旧有南北两阁,各建庙宇其上,北为镇武祠,南为关帝祠。……祠外在墙、在磴,宽可丈余,高可三丈。登眺之际,左见白狼,左望方山,峙流并秀,带砺称雄,良一方之巨观也。……由古以来,文人学士,往往诵读其间,或当雪案雨窗,程工较课,或当花朝月夕,把酒论文,吟诵之余,杂以箫管,其盛事也。”可见真正景观,并非夜雨,而是登高望远及文人学士的聚吟诵读之事。但独居镇武祠,听夜雨萧萧,有谁不倍觉凄清而感慨万千呢?所以也就有了文人墨客笔下的营丘夜雨诗篇:入夜淋漓雨未休,可怜孤枕卧营丘。当年茅土全归汉,而今山河不是周。鸡唱五更乡梦断,鸟啼三月故人愁。今来古往都相似,霸楚强秦枉自谋。触景生情,感时叹世,它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个苍凉凄清的夜晚,和那苍凉凄清夜晚的孤独游子……这就是营丘夜雨,这就是营丘夜雨的幽灵一般的风景。
  三、白石花飞:
  其景点在今阿陀镇白石庄村东,当地人称之为白石泉。《昌乐县志·山川志》载:“白石泉,即白石花飞处,为县八景之一。在阿陀以东,白石庄以东一小溪,沿溪而北数十步,溪西岸有悬崖,石淡白色,自西而东宛如卧龙,昂首崖下。一泉自石壁上出,水流虢虢,入坎急湍,四无蔽翳,仰见白石,日光射之,水光上激,错落成文,如飞花滚雪,横斜攒簇,旋起旋落,重叠万状,诚天造之奇观也。”可见白石花飞名不虚传。怪不得文人雅士将其写得如此斑斓:岗头白石乱花攒,石上花飞缀锦班。初讶鹤归王母洞,恍疑羊起石城山。补天五色朝霞灿,扣角三更夜雨寒。早晚束薪来共煮,照人光彩绚金丹。其色彩浓淡有致,景物动静结合,翰可谓灿如云霞,恍若仙景。
  四、黄村黍熟:
  其景点在今北岩镇黄村(亦说在今昌乐镇龙角村)。据传村东一地,所种黍子年年早熟,而是丰收之后种田人的忙碌和欢乐。秋风田野说嘉禾,井里丰穰九里歌。暮雨人家蒸酿熟,日晴宫府运输多。柴荆门下眠黄犬,桑枣园林晒绿衰。向晚一声何处笛,牛羊群队下山坡。此是文人笑下的黄村黍熟景象。从嘉禾到蒸酿,从歌声到牧笛,些荆门下佯睡的黄犬,桑枣园林里晾晒的绿衰,夕阳里下山归圈的牛队羊群……,交织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田园风光图。朴素、淡雅、安祥、快乐,仿佛就在眼前。历史上,各县大抵都有八景,但以人民的劳动生活入景的并不多,它体现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追求,十分难能可贵。
  五、龙洞云开:
  龙洞,位于孤山西南。《昌乐县志·山川志》载:“孤山西南有穴曰龙洞,祷焉辄雨,为邑八景之一”。云开,意即云发,是地下水气从龙洞向外喷发的景象。试想,久旱不雨,旱愁漫漫,人们多么盼望天降甘霖,在虔诚祈求之后,忽后龙洞云发,沸沸扬扬,如情似梦,衬以巍巍孤峰,苍翠青山,可以想象出是何等壮美。这是下雨的先兆,是迎合了人们心情的美景,不便更得人们喜爱,同时还给文人雅士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从而幻想出一种神话般的境界:洞里云开洞里春,洞中多少避秦人。蛟龙蟠处迷风雨,雷电惊时有鬼神。泰岱千层连锦障,蓬莱五色觐枫宸。圣恩若许归田里,拟结茅庵作近邻。洞里春光,蛟龙风雨,雷电鬼神,泰岱锦障,蓬莱枫宸。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色,连吃皇粮的官吏,也打算辞官归田做它的邻居了。
  六、马山雪霁:
  马山。位于今五图镇曹西楼村北里许,据传山顶一巨石,溜光平滑,凡落雨总不得存,故美其名曰雪霁,霁字意为雨雪初晴,在此指的是整个马山雨后晴冰雪初化的景色。连朝风雨浩漫漫,又喜新晴上马山。幽涧结冰初破玉,断桥流水渐拖蓝。何人访友乘舟去?此时寻梅载酒还。却忆渭川千亩竹,夜深童子报平安。连日风雨乍晴,高兴地登上马山,深涧的冰冻开始融化,像碎玉一样;断桥下的流水也渐渐变成了蓝色……。这是初春雨后的山景,清新淡雅,给人以希望之感。
  七、孤峰夕照:
  孤峰指孤山,位于昌乐城东十里。《嘉靖青州府志·山川志》说它“峰峦峭拔,高插云霄。”上曾有夷齐祠、龙神庙,亦有龙洞等名胜。孤峰夕照是夕阳落山时孤山的景色。孤峰倒映大桥西,翠抹岚光望不迷。几片落霞真画屏,半天残照好诗题。斜坡童唱驱牛下,远树含烟待鸟栖。二圣祠前云渐合,晚风犹动草萋萋。 在夕阳的余辉里,孤峰的影子伸到了大桥以西(大桥即大石桥村,在朱刘镇),薄薄的雾气笼罩着山野,望起来倒也比较清晰,几片渐落的晚霞,多象美丽的画屏,余辉照耀的半边天空,是写诗的好题材;牧童唱着歌儿驱赶着牛群从山坡上下来了,远处的树森笼罩着烟霭,等待着鸟儿栖息;二圣祠的云朵渐渐合在了一起,晚风依然吹动着茂盛的青草。浩淼博大,朴实自然。这就是孤峰夕照之景,具有通俗浓郁的诗意美。
  八、方水朝烟:
  方水即方山池。位于方山庙大殿之前。据县志载:“深可六七尺”,“冬夏不溢不喝”。由于池水温度与地面温度的差异,晨光之中,常见缕缕雾气从池中升起,轻摇漫缠,依依袅袅,十分清幽典雅,故得名为方水朝烟。几缕朝烟瞑色收,水光澄澈晓光浮。和云笼树添诗债,漾日成纹佐客瓯。有本源通沧海润,无波神护碧天秋。何人汲取池中水,与苍生洗旱愁。缕缕朝烟驱走了朦胧的夜色,晨光浮现池水更加清澈;烟和云笼罩着山林,增添了许多写诗欲念;日光映在水面上形成美丽波纹,陪伴着客人饮荼;山池流水归大海,大海得以成其深;水面平静是得到神的护佑,才如碧蓝的秋空一样;有谁来汲取池中的水呢?喷洒给百姓,洗却干旱的愁肠。面对如此美景,想到却是受旱魔折磨的苍生,难道这不是比美景更美的景致吗?这是思想,这是境界,因了它的存在,方水朝烟,这大自然的恩赐,便有了灵气,当然也就更加妩媚动人了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