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6-15 12:17
鄌郚总编

刘文飞丨老院记忆

  老院记忆
  所谓老院,既是我们过去工作生活过的大院,一座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单位工作区和生活区连成一片的大院子,同时又是一所医院,是现在鄌郚卫生院的前身,老鄌郚医院的所在。从老鄌郚医院出来的人都习惯称原来的地方为老医院或老院。因此,老院一称,一语双关,名副其实。大多时,只有我们这些从老院出来的人才心领神会。
  如今时过境迁,新院建成后,老院早已分散卖与了个人。原来医院的大门东西两边围墙至老药材门头现在建成了沿街商铺。最好的门诊以及后面的病房,办公室和家属院宿舍等也大都改作了民房。我家在东边最后一排。原来这一排住有五六户人家,全部青砖瓦房小杂院,青砖墙上还依稀可辨更久年代的斑驳标语。而现在这个地方已全部归原来老粮所的街坊杜大哥一家所有了。杜大哥在这盖起了一座气派的二层小楼,十几间厂房和一所更大更漂亮的庭院。
  我小时候就经常有叔叔大姨们调动工作,搬家离开这所乡镇医院,带着小伙伴进城生活了。那时城乡差别巨大,在我印象里中,城里的生活更加整洁,高级,优雅。缘于的对小伙伴的不舍和城市生活的向往,我曾幼稚地问大人:“难道人家都是神医吗?人家怎么能说调走就调走?咱们什么时候也能上昌乐?”目睹左邻右舍你来我往,去留无意,我们家却一直按兵不动,在这里一住就是几十年。终于我也进城参加了工作,户口也迁到了城里,也离开了鄌郚医院,自以为也成了城里人。可是工作却毫无成就,一混十年。在那段失落的日子里,我常常怀念家在老院的温暖时光。那些温暖的回忆,给了我许多慰藉和鼓舞。
  后来我家也从老院搬出,但我姐家还在。再后来,随着新医院逐步建成完善,职工家属们陆续从老院撤离。我姐家也搬到了新院小区楼上,我便以为从此和老院再无瓜葛。可命运就是这样捉摸不定,就在众人都为了前程各奔东西,离开鄌郚,离开老院的时候,我却又兜兜转转回到了鄌郚,并有幸经常路过或进入老院,成了离老院最近的人。这算不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呢?
  虽离得老院近了,但我对在老院那段时光的怀念却没有减少,而且年岁渐长,怀念与日俱增。因为我的家曾在这里,我的父辈们在这里奋斗过,并且献了青春献终身。我的童年,少年,我的青春,我最美好的时光也都在这里了。
  因缘际会,现在的我有时会来到这里。虽然物依稀,人已非,但我目光所及,心之所触的却依旧分明是老医院的旧身影。那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个个人和一件件事,都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站在现在杜大哥的院子里,我却总能看到过去的青砖瓦房小杂院和墙上的斑驳标语;恍惚间又听到那低矮的院墙和破旧的房子挡不住的吵闹与喧哗;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些悲欢离合,鸡毛蒜皮的往事。
  那时的住房条件和今天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可那时的我们却并没有觉得太局促,家家都在各自的小天地里生活得有声有色。我们家院子东半边被妈拾掇成了一块小菜地。种过白菜萝卜韭菜油菜等各种时令蔬菜,墙边还有几棵香椿树。为防青黄不接,我们还做过洋柿子罐头。那时的餐桌虽不如今天丰富,但却保证吃得绿色健康无公害。
  院子西半边应该算是综合区吧。花草树木,鸡笼狗舍,坛坛罐罐不一而足。凌乱而不失生活的气息。稍靠墙处是一棵青桐树,应该也是梧桐的一种。这种树在我们当地不多见,印象中我只在供销社院子里见过一棵。它身形类似本地梧桐,但树皮青绿色,巴掌形状的叶子比较大。开小白花,会生出一朵朵小小的白絮,并带有一滴胶状物,随风飘落,粘到任何物体上都很难清除,特别烦人。但是之后却会结出许多像勺子又像小船的果荚,边沿上粘着一粒粒小豆子,这就是梧桐子。很有趣,很神奇。我们常捡那小船来玩耍。而且梧桐子还可以吃。在那零食极度匮乏的年代,我常一颗一颗地捡来炒了当瓜子吃,味道倒也可以,就是壳挺难剥,但也聊胜于无了。
  院里还有一棵葡萄树,搭了一个葡萄架。葡萄不知是何品种,每年都能结很多。果实累累,却都很小,比黄豆粒大不了多少,像一穗穗的大嫣粒子。熟透了乌黑湛紫却酸得掉牙。但看到葡萄树我就会想起哥哥教给我的歌:《蜗牛与黄鹂鸟》。至今我仍经常哼唱,我还教给孩子们唱。蜗牛虽然笨拙,但却乐观向上,目标明确,初心不改,只要坚持到底,就总会收获到成熟的果实。歌词精炼,浅显易懂,富含哲理,意蕴深长。
  窗台下还有大水缸,咸菜瓮;墙角旮旯里堆过柴禾放过炭;墙边还有狗屋子,鸡笼子,甚至还有过一个羊栏子。我们家养过的动物可多了。除了养过狗,养过鸡,养过兔子养过羊,我们还养过刺猬,养过鹦鹉,养过一群鸽子。但是自从养了猫之后鸽子就渐渐不养了,因为猫总是袭击鸽子。可是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养猫,家里都不知养过几只猫了。都是些普通狸猫,花猫,品种并不名贵,而我们也不像今天的小孩这样娇贵。我们随意和它们玩耍,喂它们吃东西,甚至睡觉都要搂着。有一次我为了和姐争着搂一只猫,被它的爪子从腮边到下巴骨抓了很长一道血痕,竟也不以为意,照玩照养不误。可惜这些猫们的最后结局都像郑振铎先生写的那样,不是失踪就是死亡。每次失去,我都会经历一场痛苦。后来,因为害怕这种失去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再养猫。
  养猫,养狗,养鸟或许是娱乐性居多,可是养鸡养羊养兔子却都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善生活。因为那时改革开放没几年,百业初兴,经济实力尚弱,就是吃公家粮的医院干部职工生活也不咋滴。因此,穷则思变。养鸡可以吃鸡蛋,养兔子可以创收,也可以吃肉;而养的鸽子据说妈也做给我们吃过。隔壁崔叔家还养过乌龟和獭狸。可能就是崔叔的引领,全院还兴起过一阵养獭狸的热潮。最后不知何时偃旗息鼓了,也不知大家挣没挣到钱。为了增加收入,许多人从事过第二职业。我姐勾过花,卖过鞋,还烤过羊肉串。说起来,我家还算是鄌郚镇上第一个干烧烤的呢!那时我们全家上阵,白天忙里偷闲穿肉串,晚上就到院门口边烤边卖。姐放下了身段,叫我也帮忙。可我却说什么也抹不下面子来,耍了许多性子,闹了许多笑话。
  有一段时间,我们家还养了一只羊。老爸便常常业余去放羊。而堂堂国家干部,正式职工,下了班牵只羊四处溜达,一时也是小镇的趣闻。但靠了这只羊,我们家却的确得过不少实惠。我们吃过羊肉,喝过羊奶,羊奶喝不完,妈还做过羊奶豆腐,冻过羊奶雪糕。羊奶豆腐雪白筋道,风味独特,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而羊奶雪糕则是我和四邻八舍小伙伴们的企盼。那时在我们这小镇上冰棍都不多见,更不用说雪糕了。而我家自制的羊奶雪糕可是真正纯羊奶,无任何添加,美味又健康,花钱都买不到。那时人们虽都不宽裕,但是邻里之间都是互帮互敬,相处得非常融洽。无论谁家有什么稀罕吃的,总是想着分给四邻的孩子们尝一尝。那时没有太多说教,我们就已学会了分享,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回首往事,可笑,可叹,亦有许多辛酸之处。其实不过都是生活所迫啊!
  其实最早我们各家是没有院子的,围墙和院子是后来随着医院的发展逐步建设起来的。不仅医院的大门对群众开放,就是我们个人的家门对村民和乡亲也时常是开放的。那时很少听说有医患纠纷。不仅医患关系良好,医院同周围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关系也很好。至今仍常听到有鄌郚人念叨那些老大夫,老员工们的旧闻轶事。那时的医院算是家机关单位吧,相对四周发展落后的村庄总有一些新奇的东西充满了吸引。因此常有乡亲们尤其是小孩子们和小同学们来医院串门,闲逛,从没听说有谁家嫌弃过。记得那一年,我家刚买了一台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就正逢大江南北热播《霍元甲》。火爆程度,万人空巷。而那时个人家电视机非常稀少,于是一到晚上,我们家和院里有电视机的人家就人满为患。北村,南村甚至更远的,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只要家里有空地,随便挤进来就看。人们有坐的,有站的,甚至还有小孩子爬到我家那张高高的招待客人用的桌子上的,也都无人怪罪。都像在自己家一样,一群人围着那小小的黑白电视机看得津津有味,热血沸腾。此后多年,这样的场景我再没见过,但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每每与人谈起,无不唏嘘称奇,感叹怀念!
  谈到民心纯朴,古道热肠,父母总是念叨起张娘娘。张娘娘就住在我们这排最东边。如果健在的话今年也九十多了吧?实话说,张娘娘的容貌我已有些模糊了,张娘娘离开鄌郚医院时我还小,而那年在昌乐见过张娘娘和张玲姐一面之后,便又再无联系。倏忽一下二十年又过去了,张娘娘,您还好吗?我们都还想着您!
  张娘娘是医院的老会计,年龄大,资格老,但却从不摆长辈架子,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素有长者之风。而且特别热心,乐善好施,喜欢孩子,有什么好吃的总忘不了我们,哪怕是一点点也要挨家挨户分给孩子们尝尝。张娘娘的点点滴滴堪称表率,爸妈总是念念不忘。我就记得小时候我爱吃毛蛋,张娘娘就曾把仅有的一只孵化失败的毛蛋给了我吃。
  张娘娘家还有两棵桃树,现在想来不过是一种野毛桃。在张娘娘的辛勤管理下,倒也能结下一些果子。张娘娘在的时候,每年我们都能分得几只。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岁月里,几只毛桃就能带给我们十分的满足和感激。因此我们小孩对于张娘娘的难忘其实更多的是缘于这两棵桃树。小孩子就是如此单纯。可是在张娘娘搬走之后我们就很难再吃到桃子了。张娘娘走后,桃树无人管理。而且花开时,因为桃花美丽,惹得有人采花折枝;花落之后,又有人性急想捷足先登。到最后,谁也摘不到成熟的桃子。我和小伙伴们很着急,为此我们还组建过护桃小队。还写了个“爱护树木,人人有责”的牌子挂到桃树上。三天两头过去探望,偶尔还为桃树浇水,捉虫。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们始终没有收获到胜利的果实。伙伴们个个郁闷不已,心灰意冷,渐渐都放弃了守护任务。
  虽然对吃到桃子已不再抱希望,可是到桃树边转转,捡几个桃核,收集桃胶做琥珀,爬到桃树上望望后面的苹果园,还是有一点乐趣的。有一年,有一天,我百无聊赖,一个人又到桃树边逛荡。当我漫不经心地爬上树杈时,看到了惊奇的一幕。刚开始我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等我定下神来,仔细看了又看,才确定这是真的:桃子丰收了!一个又一个硕大的小毛桃静静地挂在枝头,好像在只等我来摘。可能是等得时间太久了,个头比一般时候大了不少,有的还裂开了口子笑,看上去十分诱人。我赶忙摘了几个,啃了一口,还真甜!可是又发现没带筐子,有些枝头又高,我力不从心。于是我又急急忙忙跑回家,兴奋地,语无伦次地向家人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然后带领爸,拿着筐子,口袋重返战场,彻底来了个大扫荡,满载而归。真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场有趣的经历令我十分难忘。而张娘娘和这两棵桃树也在我心上扎下了根。
  令人难忘的当然不只这两棵桃树,还有我们屋后的苹果园。苹果园是北村集体的,和医院仅一墙之隔。我们经常到屋后扒上墙头欣赏果园的美景和令人垂涎的苹果。那压弯枝头的红苹果离我们很近,仿佛伸手可得,那可比张娘娘的毛桃更有诱惑力。医院和果园共有的这一道石头矮墙是只防君子不妨小孩的。我们便常在道义和欲望之间摇摆,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痛苦的煎熬。然而终于有胆大的卫平,大雷等大孩子冲破樊笼,翻墙而过,平安归来之后,墙这边的我们便会围上前去,跟在身后,最后总能分得一杯羹。于是,我们一边要做好孩子,一边又盼着这些大哥们再去犯一次错误。
  苹果园毕竟不是伊甸园,果园这边的屋后才是我们的百草园。果园这边是我们的屋后,屋后杂草丛生,有梧桐树,有杨树,有嫣粒子;夏日有鸣蝉,雨后出蘑菇,偶尔还会遇见蛇,神秘而有趣。我们捡柴禾,捉迷藏,建秘密据点,我们几个野孩子有事没事就爱往屋后钻,总期盼着能有更多惊奇的发现。
  屋后曾有一口大水井,依井而建有一座大水塔,像日本鬼子的碉堡似的,专供医院用水,我们都叫它水楼子。水楼子上半段嵌有铁梯,跳起来才能够到。常有大孩子爬到塔顶,在上面耀武扬威,炫耀自己艺高胆大。我和涛,辉,大鹏等小孩当时也就五六岁,跳起来也够不到铁梯,只能一脸崇拜地仰头望着他们。我们曾暗暗立下誓言,长大了一定要征服这座水楼子。可是和我们同龄的小军却天赋异禀,那时他就能轻而易举地爬上去。我们都看不到他如何施展的,就只见他在水楼子顶上手舞足蹈,把他妈吓得在底下大呼小叫,双脚直跳。而我们几个,好像没人能实现当初的誓言。因为即使长大一些后,每次也都会因为恐高,还没上去就头晕目眩,两腿发软,最终半途而废。直到撤离老院,水楼子废弃拆掉,我们也都没有上去过,实为人生一大憾事。
  屋后最西边还有医院最神秘的地方--停尸房。那时医院虽小,但五脏俱全。不仅人才济济,医术高超,各种设备,科室也一应俱全。太平间--我们俗称停尸房,就深藏在医院的最西北角落里。那里其实是常年闲置的,却因其特定用途和称谓而散布着恐怖而神秘的气息。野孩子们总想一探究竟,却又总望而却步。那里永远是我们热议的话题。
  不仅屋后有趣,房前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我家房前西侧有一座影壁墙,围绕影壁墙曾有过一个半圆形的小花园。我记得老院长--张敏的爸爸在里面种过步步登高,冠粉,夹枝桃花等。正冲影壁墙是一座月亮门,我们简称圆门。圆门两侧是两道红砖建的十字花墙,连接前排东西两边的房子。一条水泥地砖铺的道路从圆门直往南去,又略向西拐便是医院大门口。正对医院大门的是门诊,是医院最好的建筑,走廊里一说话嗡嗡地回音。穿过门诊是内外科病房。病房和门诊之间,药房东西两边各有一片小树林,是杨树。手术室旁边还有棵五角枫树,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我们常去摘了五角星样子的树叶玩。霜落时节,一树火红。可惜后来不知所踪。穿过病房是伙房锅炉房,伙房锅炉房西边还有半排病房。病房和伙房之间的院子比较空旷,四周也有一些杨树,但不多。还有一棵大柳树在锅炉房前,后来也是下落不明。还有一棵美丽的马尾松树。这棵马尾松高大粗壮,树皮粗糙,朴素无华。那时的我根本想不到她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芙蓉树。她每到盛夏之时,绿荫如盖,繁花盛开,云蒸霞蔚,落英缤纷,一树绯红,满院飘香!她的惊艳美丽,她的端庄大方,她的典雅馨香,令我久久难忘。
  伙房后还有一棵杜仲树,这名字也是后来才知道的。那时只记得树不算高大,卵形树叶,树叶撕开会扯出长长黏黏的丝来,很有趣,很好玩。听说后来和那棵马尾松一起迁到新医院了,幸甚至哉。圆门南边的道路东侧曾经有十几棵高大的毛白杨,医院撤离时还有的,长了几十年了,身姿挺拔,高耸入云,像极了《白杨礼赞》里的主角。老院有很多树,分散着好几处小树林。一到夏天,好多北村的孩子都来我们院里抠知了龟。
  办公室后面就是一片小树林,也是我们的另一处百草园。我们常来这里摸知了龟,捡嫩知了。这里有瓜蒌,皇姑娘子和其他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奇花异草。这些植物和杜仲一样都是药材,可能是这所老医院在更早些时候种植过所遗留的。
  我们这些孩子们最主要的活动区域还是在圆门附近。记得圆门上曾经不知被谁用粉笔写过“水帘洞”三个字。这里也的确是我们的洞天福地。我们常在此集中,爬花墙,捉迷藏,打台湾,跳房子,打宝,打噶,打杏核,撒冰糕棒......可以玩的游戏很多很多,动手又动脑,既健身又益智,不像今天的孩子只知宅在屋里玩手机。现在想想那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快乐时光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啊!过年时放炮仗,放烟花,我们也大都在圆门这里。特别是正月十五放烟花时,不仅孩子们热切期盼,大人们也十分踊跃。一到十五晚上,大家就不约而同地带着各自家的烟花到圆门处集合。大家轮番上阵,共同欣赏,一起喝彩。炮仗,起花,二踢脚,滴滴金子,泥垛子,百花齐放,各显神通。而这里面属于叔叔自己做的泥垛子花焰最高,时间最长;属春晓家的烟花品种最多,最高级。那时集市上还能买到火药和导火线,于叔叔总是买来材料,用砖头就能做出泥垛子,着实令人赞叹。那时医院有许多大人多才多艺,很有意思。比如曹阿姨能歌善舞,石大爷能写会画,崔叔和柴三叔会玩盆景,据说还得过奖。而春晓家之所以有那么多好花,可能是因为他家是院长家吧?
  春晓家在紧挨圆门的西边第一家。他们家住的房子是院长房。因为这几间房子虽然也是青砖瓦房,但这曾是医院最早的办公室,地面是用水泥抹平的。那时除了门诊病房办公室等重要部门是水泥地面其他地方最好的不过是砖铺地面,有的甚至还是土地。因此仅仅这水泥地面就显示出这房子比其他住房高级许多,因此这房子历来都是院长级别的领导才能居住,所以我们都称这房子为院长房。在这院长房里住过的我记得还有国云家,丽丽家,长春家。
  这些院长家我都去玩耍过。那时我毛头小孩一个,没羞没臊不懂事,也不管什么院长不院长的,只知道四邻八舍的胡乱串门玩。只是院长家更宽敞明亮更好玩,有时还会有好吃的。但更主要的是不管是院长家还是其他左邻右舍家,叔叔大姨们都拿我当自家的孩子对待,呵护有加。而我在谁家都像在自己家一样,无拘无束,倍感亲切。在我心中,他们不仅是父母的同事,我的长辈,邻居,更是我的亲人。我永远忘不了春晓家姥姥摸着我的头,用一口青州话说:“这个孩子怪好的!”我也忘不了慈眉善目的孔大姨,秦大姨对我总是柔声细语,暖言相劝。然而这些年来,我却事业平平,每想起那些慈爱的面孔,我总有无颜面对之痛。但一丝温存,胜过万千苛责。长辈们真诚的鼓励,温暖的笑容多年来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在我脑海闪现。给我抚慰,给我鞭策,使我自愧,使我警醒,使我坚持。
  老院里孩子众多,发生过的故事也很多。
  那时春晓是孩子王,喜欢带领我们这些小孩玩。他家不仅烟花多,鞭炮也多。我们跟着他总能分得一些小鞭炮,我们一边追逐,一边点燃了鞭炮朝对方屁股上扔,又刺激又好玩。我们还用鞭炮炸各种东西玩,炸老鼠,炸罐头盒,炸子弹皮。我们还去捡哑火的鞭炮,烟花,剥开了取出里面的火药来,发明制造各种烟花。这些行为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我们却背着父母玩得不亦乐乎。还好总算有惊无险,我们都平安过来了。春晓还会翻跟斗,耍猴拳;看了《霍元甲》,据说还学会了迷踪拳,忽悠着我们跟他学,很有意思。卫平卫华弟兄俩也挺有意思。记得有一年好像是卫平从房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他爸说他练武磕的。卫平会说相声,有一次在校园外边找了个地方排练却捉了一只黄鼠狼,他拿到鄌郚集上卖了不少钱。有时春晓不在家,我们也跟着卫平玩。有一次他带我们在小树林玩,他踹了几脚树竟踹下来一只蜂子,蛰了辉辉的头。卫华比我们大几岁,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他爸几分揶揄几分夸耀地说他是百巧百能。没想到卫华后来真的做了演员,我们现在还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他呢!
  大雷春雷是弟兄俩。大雷会做洋火炮,和我哥打过架。有一次大雷带着我们在病房后面的篮球场玩。他用一根绳子套住了球筐使劲拽,没想到那木头做的篮球架早已朽烂不中用了,咔嚓一下就断了,眼看着倒向我们一帮人,吓得大家抱头鼠窜。我当时也在底下,也知道跟着快跑,但却是顺着倒塌方向跑的,不过好在跑得快,躲过了一劫。
  但另一次就不这么幸运了。那是一个夏天晚上,也是在这个篮球场边,有一棵梧桐树。柴家大哥的一根竹竿不知怎地扔到树上下不来了。他便爬到树上够,而就在他够到了竹竿往下扔的时候,哥领着我过来了正到了树底下,那竹竿便直插我头顶,还好老天保佑,没有开瓢,却也划开了一道大口子,顿时鲜血直流。幸亏我们家就是医院的,能在第一时间就得到救治。而恰巧当时爸妈就正在值班,却也有个急诊要处理。而我又吵闹着不听话,说什么也不让缝针。那时的孩子不娇贵,父母的心也大,又被我哭得不耐烦,就没缝针,只简单包扎了事。于是我便赚了柴三叔家一碗鸡蛋和头顶的一道月牙形的伤疤。
  涛也很悲催,一次竟掉进了伙房后面的污水池。虽然万幸被及时捞了出来,脱离了险境,但是却弄得浑身上下臭烘烘,没脱得了被他妈好一顿收拾。还有一次,他手里拿着把小刀,打算去跃过锅炉房前的煤渣坑,结果一甩手,自己把刀扎进了自己的大腿,黄色脂肪都出来了。我正巧遇见了就急忙去跟他妈报信,却说涛腿上淌出脓来了。也幸亏他自家妈就在治疗室上班,近水楼台先得月,及时包扎了,并无大碍。
  我和涛还闹过一个笑话。那一次,波还小,正呀呀学语。我和涛其实并无恶意,只是想逗她说说话,就对波说:“叫爷爷!”结果被波家大姨听见了,把我俩叫过去训了一通,实在好笑。
  比我们小一点的孩子还有强强,芳芳,鹏举等。强强家搬走时他还在上幼儿园,但全院人对他家印象都很深。他家于叔买过全镇第一辆嘉陵摩托车。强强很调皮,咬过我的手指头。但后来我俩关系不错,有一段时间还保持联系,在昌乐时还见过几面,后来不知何故又失去联络。芳芳,鹏举偶尔也见过几面,都成家立业了。还有几个比我们小许多的小孩,蒙子,林果,鹏鹏,帅帅,伟强等,有叫我哥的还有叫我叔的,如今那些叫我叔的也都结婚生子了,真的是时光易老,岁月无情啊。
  在老院住过的孩子除了土生土长的,还有来投亲靠友的。有长期居住的,也有短暂停留的。像孔家姐弟明和红,马大爷家的外甥涛,宁,真,还有几个因为求学在我们这借宿过的学生哥和姐。天空不留痕迹,鸟儿确已飞过。那些和老院有过交集的人们,老院不会忘记你们,想必你们也一定记得老院吧?
  所有的伙伴中,我和涛,辉,大鹏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我们一样大,一个年级,一起上下学,一起做作业,几乎形影不离,亲密无间。除了前面提到的户外游戏,我们还经常一起到野外去玩耍。爬马驹岭,摘酸枣,挖野菜,扑蚂蚱,捯地瓜,捯花生。玩得充实而有意义。而我们最喜欢的还是捯地瓜,捯花生。那时无论是学校安排勤工俭学还是因生产和生活的需求,都提倡搞复收。复收顾名思义就是重复收获。复收地瓜花生就是在收获过的地瓜或花生地里再捯一遍,我们农村就叫捯地瓜,捯花生。彼时秋高气爽,天地广阔,自由自在,我们不仅能享受到意外收获大地瓜时的惊喜,还能吃到香喷喷的烧地瓜,烧花生,非常轻松惬意。我还记得很小时候我就跟着哥哥,姐姐还有郝宏郝燕等去捯地瓜。郝燕捯出了个地瓜,我却去抢,一?就给人家刨成了两段,一直被他们当做笑话。看来我这个财迷从那时就可见一斑了,以致于后来某人曾说我是铁匠的儿子捡了块补铁,嘲笑我的小家子气。而我现在也严重怀疑正是当年这些户外活动培养了我的小农意识,激发了我捡芝麻丢西瓜的天性,才导致我现在目光短浅,难成大事。
  然而,四十风华蹉跎过,热血峥嵘渐消磨。我们这些八零前七零后的孩子也将步入中年了,当年的大哥大姐们有的已是爷爷奶奶了,成不成大事又有什么所谓了呢?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还有什么比健康平安,踏实快乐地活着更重要的呢?就让我做一只负重的蜗牛吧!梦想埋进心底,希望还在前面,苦乐都在旅途,一步一步往前走吧!
  老院的孩子,如今分散在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停下脚步的时候,你们可曾回头望一望?在老院的时空里,永远有你们的身影在游荡。
  这几年我有幸能见到付大爷,卢伯伯,丁大爷,石大爷,柴三叔等几个医院的老人,他们都身体尚可,老有所乐,实为幸事。春节前我见过秋瑾姐和红。我还见过卢伯伯家的平姐。她说大波小波提起过我。大波小波两位大哥,为人稳重,学习刻苦,一直是我们院的榜样。平姐说大波说我品质很好,是个好孩子。能得到如此评价,我感觉是十分光荣和宝贵的,足可引以为豪,但我又的确受之有愧,无以回报,唯有引之自勉。
  关于老院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原谅我却无法一一记录。也要原谅我这如流水账般的赘述,因为记忆中老院的一点一滴都是那么珍贵。但是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虽然老院难忘,但终究已成回忆,渐行渐远。我深怕有一点一滴的记忆会随时间远去而模糊,消散,只好不厌其烦,尽心记述。无以深情共白头,唯有岁月可回首。回忆是一种财富,而老院的回忆则是我人生财富中最重要的一笔,相信她也是许多老院人共同的财富。回忆中的老院是宽厚的长者,是平静的港湾,当我身心疲惫,困惑迷茫的时候,这里就是我心灵的故乡。
  谨以此文写给在老鄌郚医院生活过的人
  二零二零年六月十三日    文飞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鄌郚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0-06-22 12:46
鄌郚总编
  屋后最西边还有医院最神秘的地方--太平间。那时医院虽小,但五脏俱全。不仅人才济济,医术高超,各种设备,科室也一应俱全。太平间就深藏在医院的最西北角落里。那里其实是常年闲置的,却因其特定用途和称谓而散布着恐怖而神秘的气息。野孩子们总想一探究竟,却又总望而却步。那里永远是我们热议的话题。
  不仅屋后有趣,房前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我家房前西侧有一座影壁墙,围绕影壁墙曾有过一个半圆形的小花园。我记得老院长--张敏的爸爸在里面种过步步登高,冠粉,夹枝桃花等。正冲影壁墙是一座月亮门,我们简称圆门。圆门两侧是两道红砖建的十字花墙,连接前排东西两边的房子。一条水泥地砖铺的道路从圆门直往南去,又略向西拐便是医院大门口。正对医院大门的是门诊,是医院最好的建筑,走廊里一说话嗡嗡地回音。穿过门诊是内外科病房。病房和门诊之间,药房东西两边各有一片小树林,是杨树。手术室旁边还有棵五角枫树,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我们常去摘了五角星样子的树叶玩。霜落时节,一树火红。可惜后来不知所踪。穿过病房是伙房锅炉房,伙房锅炉房西边还有半排病房。病房和伙房之间的院子比较空旷,四周也有一些杨树,但不多。还有一棵大柳树在锅炉房前,后来也是下落不明。还有一棵美丽的马尾松树。这棵马尾松高大粗壮,树皮粗糙,朴素无华。那时的我根本想不到她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芙蓉树。她每到盛夏之时,绿荫如盖,繁花盛开,云蒸霞蔚,落英缤纷,一树绯红,满院飘香!她的惊艳美丽,她的端庄大方,她的典雅馨香,令我久久难忘。
  伙房后还有一棵杜仲树,这名字也是后来才知道的。那时只记得树不算高大,卵形树叶,树叶撕开会扯出长长黏黏的丝来,很有趣,很好玩。听说后来和那棵马尾松一起迁到新医院了,幸甚至哉。圆门南边的道路东侧曾经有十几棵高大的毛白杨,医院撤离时还有的,长了几十年了,身姿挺拔,高耸入云,像极了《白杨礼赞》里的主角。老院有很多树,分散着好几处小树林。一到夏天,好多北村的孩子都来我们院里抠知了龟。
  办公室后面就是一片小树林,也是我们的另一处百草园。我们常来这里摸知了龟,捡嫩知了。这里有瓜蒌,皇姑娘子和其他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奇花异草。这些植物和杜仲一样都是药材,可能是这所老医院在更早些时候种植过所遗留的。
  我们这些孩子们最主要的活动区域还是在圆门附近。记得圆门上曾经不知被谁用粉笔写过“水帘洞”三个字。这里也的确是我们的洞天福地。我们常在此集中,爬花墙,捉迷藏,打台湾,跳房子,打宝,打噶,打杏核,撒冰糕棒......可以玩的游戏很多很多,动手又动脑,既健身又益智,不像今天的孩子只知宅在屋里玩手机。现在想想那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快乐时光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啊!过年时放炮仗,放烟花,我们也大都在圆门这里。特别是正月十五放烟花时,不仅孩子们热切期盼,大人们也十分踊跃。一到十五晚上,大家就不约而同地带着各自家的烟花到圆门处集合。大家轮番上阵,共同欣赏,一起喝彩。炮仗,起花,二踢脚,滴滴金子,泥垛子,百花齐放,各显神通。而这里面属于叔叔自己做的泥垛子花焰最高,时间最长;属春晓家的烟花品种最多,最高级。那时集市上还能买到火药和导火线,于叔叔总是买来材料,用砖头就能做出泥垛子,着实令人赞叹。那时医院有许多大人多才多艺,很有意思。比如曹阿姨能歌善舞,石大爷能写会画,崔叔和柴三叔会玩盆景,据说还得过奖。而春晓家之所以有那么多好花,可能是因为他家是院长家吧?
  春晓家在紧挨圆门的西边第一家。他们家住的房子是院长房。因为这几间房子虽然也是青砖瓦房,但这曾是医院最早的办公室,地面是用水泥抹平的。那时除了门诊病房办公室等重要部门是水泥地面其他地方最好的不过是砖铺地面,有的甚至还是土地。因此仅仅这水泥地面就显示出这房子比其他住房高级许多,因此这房子历来都是院长级别的领导才能居住,所以我们都称这房子为院长房。在这院长房里住过的我记得还有国云家,丽丽家,长春家。
  这些院长家我都去玩耍过。那时我毛头小孩一个,没羞没臊不懂事,也不管什么院长不院长的,只知道四邻八舍的胡乱串门玩。只是院长家更宽敞明亮更好玩,有时还会有好吃的。但更主要的是不管是院长家还是其他左邻右舍家,叔叔大姨们都拿我当自家的孩子对待,呵护有加。而我在谁家都像在自己家一样,无拘无束,倍感亲切。在我心中,他们不仅是父母的同事,我的长辈,邻居,更是我的亲人。我永远忘不了春晓家姥姥摸着我的头,用一口青州话说:“这个孩子怪好的!”我也忘不了慈眉善目的孔大姨,秦大姨对我总是柔声细语,暖言相劝。然而这些年来,我却事业平平,每想起那些慈爱的面孔,我总有无颜面对之痛。但一丝温存,胜过万千苛责。长辈们真诚的鼓励,温暖的笑容多年来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在我脑海闪现。给我抚慰,给我鞭策,使我自愧,使我警醒,使我坚持。
  老院里孩子众多,发生过的故事也很多。
  那时春晓是孩子王,喜欢带领我们这些小孩玩。他家不仅烟花多,鞭炮也多。我们跟着他总能分得一些小鞭炮,我们一边追逐,一边点燃了鞭炮朝对方屁股上扔,又刺激又好玩。我们还用鞭炮炸各种东西玩,炸老鼠,炸罐头盒,炸子弹皮。我们还去捡哑火的鞭炮,烟花,剥开了取出里面的火药来,发明制造各种烟花。这些行为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我们却背着父母玩得不亦乐乎。还好总算有惊无险,我们都平安过来了。春晓还会翻跟斗,耍猴拳;看了《霍元甲》,据说还学会了迷踪拳,忽悠着我们跟他学,很有意思。卫平卫华弟兄俩也挺有意思。记得有一年好像是卫平从房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他爸说他练武磕的。卫平会说相声,有一次在校园外边找了个地方排练却捉了一只黄鼠狼,他拿到鄌郚集上卖了不少钱。有时春晓不在家,我们也跟着卫平玩。有一次他带我们在小树林玩,他踹了几脚树竟踹下来一只蜂子,蛰了辉辉的头。卫华比我们大几岁,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他爸几分揶揄几分夸耀地说他是百巧百能。没想到卫华后来真的做了演员,我们现在还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他呢!
  大雷春雷是弟兄俩。大雷会做洋火炮,和我哥打过架。有一次大雷带着我们在病房后面的篮球场玩。他用一根绳子套住了球筐使劲拽,没想到那木头做的篮球架早已朽烂不中用了,咔嚓一下就断了,眼看着倒向我们一帮人,吓得大家抱头鼠窜。我当时也在底下,也知道跟着快跑,但却是顺着倒塌方向跑的,不过好在跑得快,躲过了一劫。
  但另一次就不这么幸运了。那是一个夏天晚上,也是在这个篮球场边,有一棵梧桐树。柴家大哥的一根竹竿不知怎地扔到树上下不来了。他便爬到树上够,而就在他够到了竹竿往下扔的时候,哥领着我过来了正到了树底下,那竹竿便直插我头顶,还好老天保佑,没有开瓢,却也划开了一道大口子,顿时鲜血直流。幸亏我们家就是医院的,能在第一时间就得到救治。而恰巧当时爸妈就正在值班,却也有个急诊要处理。而我又吵闹着不听话,说什么也不让缝针。那时的孩子不娇贵,父母的心也大,又被我哭得不耐烦,就没缝针,只简单包扎了事。于是我便赚了柴三叔家一碗鸡蛋和头顶的一道月牙形的伤疤。
  涛也很悲催,一次竟掉进了伙房后面的污水池。虽然万幸被及时捞了出来,脱离了险境,但是却弄得浑身上下臭烘烘,没脱得了被他妈好一顿收拾。还有一次,他手里拿着把小刀,打算去跃过锅炉房前的煤渣坑,结果一甩手,自己把刀扎进了自己的大腿,黄色脂肪都出来了。我正巧遇见了就急忙去跟他妈报信,却说涛腿上淌出脓来了。也幸亏他自家妈就在治疗室上班,近水楼台先得月,及时包扎了,并无大碍。
  我和涛还闹过一个笑话。那一次,波还小,正呀呀学语。我和涛其实并无恶意,只是想逗她说说话,就对波说:“叫爷爷!”结果被波家大姨听见了,把我俩叫过去训了一通,实在好笑。
  比我们小一点的孩子还有强强,芳芳,鹏举等。强强家搬走时他还在上幼儿园,但全院人对他家印象都很深。他家于叔买过全镇第一辆嘉陵摩托车。强强很调皮,咬过我的手指头。但后来我俩关系不错,有一段时间还保持联系,在昌乐时还见过几面,后来不知何故又失去联络。芳芳,鹏举偶尔也见过几面,都成家立业了。还有几个比我们小许多的小孩,蒙子,林果,鹏鹏,帅帅,伟强等,有叫我哥的还有叫我叔的,如今那些叫我叔的也都结婚生子了,真的是时光易老,岁月无情啊。
  在老院住过的孩子除了土生土长的,还有来投亲靠友的。有长期居住的,也有短暂停留的。像孔家姐弟明和红,马大爷家的外甥涛,宁,真,还有几个因为求学在我们这借宿过的学生哥和姐。天空不留痕迹,鸟儿确已飞过。那些和老院有过交集的人们,老院不会忘记你们,想必你们也一定记得老院吧?
  所有的伙伴中,我和涛,辉,大鹏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我们一样大,一个年级,一起上下学,一起做作业,几乎形影不离,亲密无间。除了前面提到的户外游戏,我们还经常一起到野外去玩耍。爬马驹岭,摘酸枣,挖野菜,扑蚂蚱,捯地瓜,捯花生。玩得充实而有意义。而我们最喜欢的还是捯地瓜,捯花生。那时无论是学校安排勤工俭学还是因生产和生活的需求,都提倡搞复收。复收顾名思义就是重复收获。复收地瓜花生就是在收获过的地瓜或花生地里再捯一遍,我们农村就叫捯地瓜,捯花生。彼时秋高气爽,天地广阔,自由自在,我们不仅能享受到意外收获大地瓜时的惊喜,还能吃到香喷喷的烧地瓜,烧花生,非常轻松惬意。我还记得很小时候我就跟着哥哥,姐姐还有郝宏郝燕等去捯地瓜。郝燕捯出了个地瓜,我却去抢,一?就给人家刨成了两段,一直被他们当做笑话。看来我这个财迷从那时就可见一斑了,以致于后来某人曾说我是铁匠的儿子捡了块补铁,嘲笑我的小家子气。而我现在也严重怀疑正是当年这些户外活动培养了我的小农意识,激发了我捡芝麻丢西瓜的天性,才导致我现在目光短浅,难成大事。
  然而,四十风华蹉跎过,热血峥嵘渐消磨。我们这些八零前七零后的孩子也将步入中年了,当年的大哥大姐们有的已是爷爷奶奶了,成不成大事又有什么所谓了呢?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还有什么比健康平安,踏实快乐地活着更重要的呢?就让我做一只负重的蜗牛吧!梦想埋进心底,希望还在前面,苦乐都在旅途,一步一步往前走吧!
  老院的孩子,如今分散在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停下脚步的时候,你们可曾回头望一望?在老院的时空里,永远有你们的身影在游荡。
  这几年我有幸能见到付大爷,卢伯伯,丁大爷,石大爷,柴三叔等几个医院的老人,他们都身体尚可,老有所乐,实为幸事。春节前我见过秋瑾姐和红。我还见过卢伯伯家的平姐。她说大波小波提起过我。大波小波两位大哥,为人稳重,学习刻苦,一直是我们院的榜样。平姐说大波说我品质很好,是个好孩子。能得到如此评价,我感觉是十分光荣和宝贵的,足可引以为豪,但我又的确受之有愧,无以回报,唯有引之自勉。
  关于老院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原谅我却无法一一记录。也要原谅我这如流水账般的赘述,因为记忆中老院的一点一滴都是那么珍贵。但是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虽然老院难忘,但终究已成回忆,渐行渐远。我深怕有一点一滴的记忆会随时间远去而模糊,消散,只好不厌其烦,尽心记述。无以深情共白头,唯有岁月可回首。回忆是一种财富,而老院的回忆则是我人生财富中最重要的一笔,相信她也是许多老院人共同的财富。回忆中的老院是宽厚的长者,是平静的港湾,当我身心疲惫,困惑迷茫的时候,这里就是我心灵的故乡。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2楼] 发表于:2020-06-22 12:47
鄌郚总编
  刘文丽评述

  老院里孩子众多,发生过的故事也很多。
  那时春晓是孩子王,喜欢带领我们这些小孩玩。他家不仅烟花多,鞭炮也多。我们跟着他总能分得一些小鞭炮,我们一边追逐,一边点燃了鞭炮朝对方屁股上扔,又刺激又好玩。我们还用鞭炮炸各种东西玩,炸老鼠,炸罐头盒,炸子弹皮。我们还去捡哑火的鞭炮,烟花,剥开了取出里面的火药来,发明制造各种烟花。这些行为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我们却背着父母玩得不亦乐乎。还好总算有惊无险,我们都平安过来了。春晓还会翻跟斗,耍猴拳;看了《霍元甲》,据说还学会了迷踪拳,忽悠着我们跟他学,很有意思。卫平卫华弟兄俩也挺有意思。记得有一年好像是卫平从房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他爸说他练武磕的。卫平会说相声,有一次在校园外边找了个地方排练却捉了一只黄鼠狼,他拿到鄌郚集上卖了不少钱。有时春晓不在家,我们也跟着卫平玩。有一次他带我们在小树林玩,他踹了几脚树竟踹下来一只蜂子,蛰了辉辉的头。卫华比我们大几岁,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他爸几分揶揄几分夸耀地说他是百巧百能。没想到卫华后来真的做了演员,我们现在还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他呢!
  大雷春雷是弟兄俩。大雷会做洋火炮,和我哥打过架。有一次大雷带着我们在病房后面的篮球场玩。他用一根绳子套住了球筐使劲拽,没想到那木头做的篮球架早已朽烂不中用了,咔嚓一下就断了,眼看着倒向我们一帮人,吓得大家抱头鼠窜。我当时也在底下,也知道跟着快跑,但却是顺着倒塌方向跑的,不过好在跑得快,躲过了一劫。
  但另一次就不这么幸运了。那是一个夏天晚上,也是在这个篮球场边,有一棵梧桐树。柴家大哥的一根竹竿不知怎地扔到树上下不来了。他便爬到树上够,而就在他够到了竹竿往下扔的时候,哥领着我过来了正到了树底下,那竹竿便直插我头顶,还好老天保佑,没有开瓢,却也划开了一道大口子,顿时鲜血直流。幸亏我们家就是医院的,能在第一时间就得到救治。而恰巧当时爸妈就正在值班,却也有个急诊要处理。而我又吵闹着不听话,说什么也不让缝针。那时的孩子不娇贵,父母的心也大,又被我哭得不耐烦,就没缝针,只简单包扎了事。于是我便赚了柴三叔家一碗鸡蛋和头顶的一道月牙形的伤疤。
  涛也很悲催,一次竟掉进了伙房后面的污水池。虽然万幸被及时捞了出来,脱离了险境,但是却弄得浑身上下臭烘烘,没脱得了被他妈好一顿收拾。还有一次,他手里拿着把小刀,打算去跃过锅炉房前的煤渣坑,结果一甩手,自己把刀扎进了自己的大腿,黄色脂肪都出来了。我正巧遇见了就急忙去跟他妈报信,却说涛腿上淌出脓来了。也幸亏他自家妈就在治疗室上班,近水楼台先得月,及时包扎了,并无大碍。
  我和涛还闹过一个笑话。那一次,波还小,正呀呀学语。我和涛其实并无恶意,只是想逗她说说话,就对波说:“叫爷爷!”结果被波家大姨听见了,把我俩叫过去训了一通,实在好笑。(刘文丽)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