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10-12 22:17
鄌郚总编

梁振义丨在耕耘中收获

  他在耕耘中收获
  一一梁振义的文学路
  文学这片沃土,需要的是辛勤的耕耘者,需要的是耕耘者付出金子般的汗水,需要的是耕耘者的满腔热情。一个文学爱好者,对文学这片沃土,只有倾注真情,毫无吝啬地洒播种子浇水施肥,才能开出灿烂的文学之花,结出丰硕的文学之果。梁振义就是这样一个耕耘者,他在文学的道路上执着地前行着,在文学这片沃土里默默地耕耘着。看一路风景,唱一路高歌。他从家乡金山脚下的徐家庙村,穿上军装走到边疆伊犁,辗转几年后再次回到家乡的县城。人生境界在长途跋涉中不断地升华。我读过他一些作品,对那些乡土气息格外浓厚的文字,我亦钟情。
  我第一次看到梁振义的作品是在胶东文艺上,忘记是怎么链接了这个平台,很偶然。我并不认识梁振义,但是一篇巜通往金山的路》似曾相识,那座山,那里的人,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存留着,看了题目,我就闪过了对家乡的一丝怀念。细一读,果真是我们那儿的事,我便饶有兴致地看了全文。
  梁振义在这篇称之为小报告文学的作品中,极尽所能地舒发了自己的情感。他引用了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题记,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故乡。他对金山典故的描述引人入胜:金山海拔246米,面积1平方公里,它由两条相连的山脉组成,一脉西北东南走向,一脉东北西南走向,中间夹裹岭壑。远望或矗立于山顶俯瞰,正像一个巨大的篆写的“金”字,因此人们称之为金山。金山为道教名山,顺治八年,青岛崂山碧霞洞道人马元禄云游到此,见山势明秀,天成丽质,是个能闻天籁、能觅仙踪、能接天地的灵气地方,遂募化四方,修建真观渐以扩大。……对金山西瓜(后来多称为昌乐西瓜)的叙述让我也感到亲切。“天上甘露美,昌乐西瓜甜”。金山西瓜的种植历史据说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的伯夷、叔齐俩兄弟,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不过这里西瓜种植的历史始于清朝1809年(清嘉庆十四年),这在《昌乐县志》里曾有所记载。20世纪70年代初,金山无籽西瓜的生产填补了省内空白。徐家庙人用勤劳与智慧创造着幸福生活,纷纷踏上了富裕道路,日子越过越红火,单靠西瓜种植一项,全村年收入上千万元。《通往金山的路》。在作品的第二部分梁振义描述了村里修路的过程,钱不足,大家捐。无论是在家的乡亲们,还是在外的游子们,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了这一浩繁工程,他在文章中列举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第三部分梁振义把一些感想感动表述得清清楚楚。从村里到镇上再到远方的徐家庙人,无不欢欣,无不对前景充满了信心。梁振义引用了村支书王振江的话说:"户户通工程只是第一步,这是一条通往金山的幸福路。接下来我们要依托金山品牌优势,要力争几年内把村庄打造成生态旅游村,比如搞农家乐、采摘园等等,我有决心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奔小康。"
  从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梁振义,但不知道他的人生经历。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从当地一些网络媒体上时常看到他的踪影,陆续阅读了诸如《人民日报》数字传媒烟台中心·胶东散文年选组委会联合主办胶东散文作家亲情散文选上的《见字如面》,昌乐日报巜拉住妈妈的手》,胶东文艺巜我登上泰山之巅》以及县作协组织的一些文章等等。对梁振义产生了一定的印象。
  真正有了联系,是最近在文学群里。梁振义白天上班,晚上有时加班,在群里露脸的时候也不太多,但这时我从朋友那里基本了解了他的一些状况和写作情况。实在地说,梁振义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在部队这所学校里,让他得到了成长。我沿着梁振义的人生规迹,寻找梁振义一些闪光的东西。我欣喜地看到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一个追求文学梦想的人。
  文学梦想始自于童年。他告诉我,在小学三年级时,懵懂地喜欢上语文作文,源于老师张昌文给他的作文一个满分,激起了他的文学欲望。时过三十多年,他还清楚记得他那篇写雪的作文,用了一个“白雪皑皑”的形容词,那时识字少得可怜,同学大都不认识这个字,老师在班上表扬了他,这个表杨,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小小的梁振义心里美得很。初中时语文老师要他当语文课代表,他经常替老师批改同学作文。读完高中,没考上大学,又不愿意复读,后来就去当了兵。在当新兵时,有一次外出植树劳动,连队指导员要他写个广播稿,他欣然接受,随即写了两篇,在现场被播诵。新训结束后,就在连队做了文书,不久调入营部文书。后来,被调到师机关做保密档案员(机要文件电报类),这个工作需要口严心实,又得独当一面,胜任岗位,他曾两次被派去北京参加业务学习。业余时间写点通讯报道、散文、诗歌、报告等,那几年,有十多篇在军报军刊发表,得到领导表扬嘉奖。后来转志愿兵,临近退伍学了开车。曾经荣立三等功2次,优秀共产党员1次。服役13年期满,选择了自谋职业回到了家乡。
  梁振义在回忆这段人生历程时,无限感慨地说:"往事不堪回首。我做过多个工作,如学校职员,小车司机等,也自己做过小买卖,最后到工厂打工至今。在现单位也做过办公室行政,因不愿委屈求全,看人眼色,就下车间上三班一线。在单位内刊也有发表,曾经演讲得过第一,出过几年黑板报,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算比较积极上进的吧。"
  然而,那个文学梦想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前几年因为忙于生计,忍痛放下了创作,直到去年被吸收为昌乐作协会员,才再一次激起了他写作的欲望,写父亲、母亲、写家乡等亲情友情散文和诗歌,多有在报刊或网络媒体上发表。
  乡情亲情是文人笔下最乐意表现的主题,梁振义也不例外,他的巜通往金山的路》《聆听鄌郚的声音》巜心往一处想》都充满着浓浓的乡情,他站在一个游子的角度,深沉地回忆着过去和审视着现在的变化,讴歌新时代,倡导新风尚,充满了正能量。巜姥姥家的小院》巜父爱深深几许》巜拉住妈妈的手》等散文,则是梁振义亲情的流露。对于父亲,他多次写过文章以寄情怀,父亲离世25年了,然而那种父爱梁振义从未忘却。他记得有一年冬天,为了节省费用,父亲和他用地排车去十多里外的高崖买取暖用的煤。返回时有个长下坡路,父亲在前边驾车,他在后边用绳子拽着,防止速度过快不好控制。平路上,梁振义则用绳子在前边拉着地排车,父亲用两手驾着,肩上还挂着绳袢。这副场景经常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就如同一头老牛与一头小牛,为了生活,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不用扬鞭自奋蹄。梁振义深情地回忆着父亲的一生,父亲对家庭的付出,对儿女的爱戴,父亲晚年性格的暴躁,嗜酒如命,有了“酒精依赖”,每天都要喝一瓶酒,每天都要抽烟,而且脾气越来越差,导致身体越来越差,这直接埋下了病魔侵入的种子。他经常喝醉酒和母亲吵架,好在母亲能隐忍,不和他计较,大不了出门去散散心。等回家时,父亲呼呼大睡,母亲慢慢收拾餐桌..……梁振义都有细腻的描写,文字中流露出对父亲的心痛又无奈!
  对于母亲,梁振义深感她老人家的不易,尤其是父亲去世后,母亲含辛茹苦支撑着破碎的家。如今妈妈老了,该享福了,可是妈妈在城里住不下,执意回老家。当妈妈患病住进医院时,梁振义给妈妈洗头洗脚剪趾甲,尽可能地孝敬母亲。读了这些文字,感受到梁振义的妈妈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令人感动。
  为文首先要为人。对社会,对乡亲,对亲人,不仅仅是流于笔端的爱,大爱无疆也不只是说说写写,要用真心去实践爱字。梁振义在经历了军队的厉练后,在失去了父亲的爱之后,真切的明白了爱的真谛,用生命诠释爱是大爱。
  年近知天命之年的梁振义,依然对文学执着,总忘不了那个作家梦。他的追求一定会有收获。
  2020年10月12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鄌郚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0-10-13 19:18
鄌郚总编
《梁振义的文学路》作者:刘天鹏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