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前3000至前221年)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网站首页红河频道营丘频道乔官频道昌乐街道高崖库区
潍县文史 潍县春秋 文史资料 人文潍坊 昌乐文学 在线读书 临朐文史  百年大事 青州文史 莱夷文明
马进文集 安丘文史 安丘资料 金山真观 高崖文史 牡丹文化 昌乐文 昌乐文史 潍坊名吃 雁鹅养殖
鄌郚企业 魅力鄌郚 鄌郚报道 鄌郚风物 鄌郚艺文 鄌郚文史 鄌郚人物 鄌郚西瓜 鄌郚文学 鄌郚作家

  我们伟大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中国传统说法,从黄帝到现在,大约近5000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与黄帝同时的东夷部族,至少5000年前就在古青州居住,并创造了灿烂的东夷文化,所以,本书名之曰《青州上下五千年》。

  公元前30世纪,中国进入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史记》中记载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那个时期,中国大地散居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居住在北方的称之为北狄,南方的是南蛮,西方的叫西戎或羌,东方山东一带则是东夷。远古时代,“夷”、“蛮”等词并不是坏名词,只是代表部族的名称。那时的“夷”与现在的“人”,在本义上是一个字,由于古代中国东部和西部语言发音的不同,西部念人,东部读音为夷,至今胶东一带仍然保留这种古老发音的痕迹;“夷”字,按造字法,为“人”负“弓”合成,表示东夷人是善于射箭的部族。

  在夷、蛮、羌、狄等远古部族之中,东夷的发展水平最高,力量也最强,考古发现证明:东夷人最早过渡到农业社会,最早发明陶器,最早使用铁,且青铜器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东夷是夷族的总称,其中还有许多支族,如莱夷、岛夷、嵎夷、鸟夷、淮夷、根牟等。东夷各部族组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联盟最早的首领叫太昊,也叫伏羲氏,姓“风”。古代的“风”与“凤”是同一个字,太昊部族和其他东夷各部落一样,是以鸟作为部落图腾的。

  据古书记载,太昊部族发迹于鲁中丘陵周边的淄、潍、沂、泗、汶等诸水流域,即以青州故地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山东地区。以太昊为首领的各东夷部族似乎是从西北方迁徙而来,先占据淄河、潍河流域,后又继续南下,越过鲁中山地,迁徙到沂水、泗水地区,再往后,又活动于鲁西南一带。到黄帝时期,东夷部族已经占据着整个山东地区,繁衍生息。

  这时,各部族开始在中原地带发生碰撞和交流。最早占据中原的是来自南方的炎帝部族,它遭到号称“九黎”部落的攻击,“九黎”即是“九夷”,是东夷部族迁徙的淮河流域的支系,也叫淮夷。九黎的首领叫蚩尤,神话里说他是兽身人言,铜头铁额,耳上生毛硬如剑戟,吃沙石,能呼风唤雨,十分凶悍善斗,把炎帝部族打败。炎帝不甘心失败,便与西羌的黄帝部族联合起来,与蚩尤大战于逐鹿,战争非常激烈,炎黄联盟最终战胜九黎部族。很多东夷人做了俘虏,当了奴隶,被称作“黎民”。黎民这个词语,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一直被后世沿用。

  黄帝,又称轩辕氏,被后代公认为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黄帝部族又和炎帝部族发生冲突,战胜了炎帝,相互融合,形成炎黄族;同时黄帝族的一部分进入山东一带,与东夷部族杂居、融合,共同组成了强大的炎黄夷三族部落联盟,联盟的首领由各部族轮流担当,如后来的舜就是东夷人。这个联盟有大约一百个氏族组合而成,属于这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为“百姓”,这就是“百姓”这一名词的最早来历。

  黄帝的一支子孙进入山东后,接受了发达的东夷文化,被视为太昊的继承者,其首领就称作少昊。少昊在传说中继续以凤鸟作为部落的图腾,主要活动于鲁西南地区,并与散居于山东各地的东夷部族结成牢固的联盟。《元和郡县志》则称:青州乃“古少昊氏之墟”。少昊的执掌刑狱(司寇)的官是爽鸠氏的首领,爽鸠氏就住在青州一带。爽鸠,是一种凶猛的老鹰,它作为部落的图腾,说明我们青州先民有着强悍勇猛而又崇尚自由的文化传统,少昊用爽鸠氏首领做司寇,看重的就是爽鸠氏威猛而又公正的部落精神,可谓知人善任。

  上述这些故事见诸于《史记》等古书,是历史传说,黄帝、炎帝、蚩尤、太昊、少昊、爽鸠等人物未必实有其人,是部落的名称。但是,远古青州地区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却是无可置疑的,这也被大量出土的历史文物所证明。

  近年来,青州的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珍贵文物。在今青州市东夏镇等地发现北辛文化遗址,出土石铲、石磨棒等古人劳动工具,还有七块珍稀的陶片,这证明7000年前青州一带就是东夷文化的摇篮,并且发展到使用陶器的高度文明。在郑母等地发现众多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发掘出大量彩陶文物,以公元前30世纪到20世纪的居多,这正是太昊、少昊、爽鸠等传说人物活跃时期。

  彩陶文物中,有陶罐、陶壶等,但最多的是鸟形的陶鬶。陶鬹做成鸟形,这也证明东夷族以凤鸟为图腾。图腾崇拜,是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原始部族的一种古老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崇拜把本氏族的产生,同某种动物或植物联系起来,将它看作自己氏族的祖先、保护神和标志。鸟形陶鬶正是东夷文化的生动体现。

  陶鬶,是一种陶制容器,被古代先民用来盛水或酒等液体。青州出土的鸟形陶鬶,数量众多,而又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尤以在青州口埠镇赵铺村出土的鸟形鬶和城西南瀑水涧出土的“冲天流鬶”最为精美。

  插图:冲天流陶鬶

  赵铺出土的鸟形鬶高24厘米,口径9厘米,为斜流(“流”:是容器的出口)、矮粗颈、圆裆,夹砂红陶制作,上施白色陶衣,两侧各有一圆形镂孔,恰似鸟的两只眼睛。瀑水涧“冲天流”陶鬶,有长而且宽的鸟嘴状流,瓶颈粗大,与瓶腹连为一体,瓶把为绳状,瓶足为三个大袋,好似三个极为丰满的乳房,而成为一个挺胸扬首、举止傲慢的大鸟形象,所以被命名为“冲天流陶鬶”。这件陶鬶保存极为完整,无一点破损,是国家一级文物,无价之宝。

  二、青州远古先民

  5000年前的青州大地,就生活着我们的远古先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的祖先从那里来,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现在国际国内通行的观点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肤色的民族应该有着共同的祖先。这是因为他们之间能够相互通婚、繁衍后代,有着几乎共同的遗传基因。那么这个共同的祖先产生于何地呢?人类学家们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产生于非洲东部,也有的人认为产生于包括中国云南在内的亚洲南部。但共同的观点是:大约300万到400万年前,地球进入一个冰河期,气候变冷,大片原始森林消失,生活在热带森林里的某种灵长类动物,被迫来到草原,开始直立行走并通过劳动获取食物,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和交流,迈出了“人猿相揖别”的关键一步,便形成了最早的猿人,发展成为人类。

  猿人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一步步进化,先后经历了猿人、智人、古人、新人等几个阶段,最终发展为现代人类。为了生存,猿人们四处漂泊,走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在相互隔绝的条件下,便形成了不同肤色的种族:逗留在炎热非洲的,成为后来的黑皮肤的罗格罗人种;在亚洲南部群岛,演化为矮小身材的澳大利亚人种;一部分原始人漂泊到西亚和欧洲,发展为大鼻子、白皮肤的高加索人种;而迁徙到亚洲东北部的,便是黑头发、黄皮肤的蒙古利亚人种——我们的直系祖先。蒙古利亚人种还越过大洋,迁徙到美洲,成为后来的印第安人。

  不过那时的人类,数量少的可怜,据专家估计,在10万年前,全世界各种族统统加在一起,总计人口不超过10万人。这些原始人们靠采集果实和狩猎动物生存,居住在山区的天然洞穴里,生活极其艰辛,人口繁衍也极其缓慢。

  大约距今1万年前,地球的气温逐渐变暖,人类渐渐走出山区,移向平原地区活动,原始人类演化为现代人类,进入新石器阶段,全世界人口总数也有大的增长,可能已经发展到500万人左右。

  那时,古青州一带,地势平缓,膏野千里,濒海而多河流、多泽薮,四季分明,气候适中,夏季湿热多雨,水草肥美,鱼虾果实丰饶,便于渔鱼采集;冬季寒冷,便于狩猎储藏;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这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文明。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青州先民们选择了邻近水源的地点聚族而居。淄河、弥河流域是理想的定居地,人们在这里建造房屋,开始了定居生活,——而在此之前,原始人到处漂泊,随水草而迁徙,根本没有“定居”,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青州先民。青州出土的7000年前的7块陶片,是这个时期青州存在定居先民的最有力证据。当然,那时的青州,人烟仍然十分稀少,大自然的力量十分强大,青州先民的生活处于极度艰难之中。

  为了延续生命,必须获取食物,每一个男人都是英勇的猎人。手无寸铁的人们学会制造武器,攻击棍棒所不能及的猎物,于是有了弓箭。青州先民是射箭的能手,能够捕到更多的猎物。猎物多了,来不及食用,留下来饲养,驯化动物的历史就开始了。先是饲养狗和家禽,后来牛、马被驯养,代替人类劳动。女人们采集果实,果实多了,开始种植,人类就学会种地,有了农业。最初,人们从狗尾巴草驯化出了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谷子,不久,水稻也被广泛栽培。农牧业的收获丰盛了,人类开始做饭,烹饪的历史就开始了,陶器发明了。最早的陶器是拿来当锅用的,那时候叫釜。有了釜,煮和蒸这些烹饪方法就普及起来。人们普遍享用熟食,增强了体质,促进了大脑发育。

  农业的产生,是一次巨大革命,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社会结构也产生巨大变化。最初的农业,主要靠妇女支撑,她们种植庄稼,采集食物,饲养家畜,进行烹饪,使全氏族的生活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保障;加之人们过着原始群婚的生活,孩子出生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便诞生了母系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大约存在于距今7000年至5000年期间。此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劳动逐渐从狩猎转移到农业和畜牧饲养方面来,占据了原先由妇女从事的经济领域,妇女被排斥到次要地位。婚姻形态由对偶婚向单偶婚(一夫一妻制)过渡,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按父系继承,氏族公社解体,以家庭为单位并按地域原则结合的农村公社出现,私有制产生,开始有了奴隶。于是,部落之间,为争夺财产和奴隶,不断进行战争,整个中国大地,处于各族部落的整合和碰撞之中。

  公元前30世纪到21世纪,古代青州地域同其他各地一样,正是经历了这一过程。强悍的太昊部族以及随后的少昊、鷞鸠部族等青州先民,在淄、潍、泗、沂流域等山东大地,整合分散的土著,发展起灿烂的东夷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

  三、大禹治水巡青州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九州”的提法,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文字记载,那时普遍认为,在尧、舜时代,大禹治水,改堵为疏的办法,排除了洪涝,把全国分为九个区域,让人居住,名之为九州。《说文解字》一书说:“水中可居者曰州。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其实,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民族,如古巴比伦人、古犹太人、古埃及人中间,都流传着远古洪荒时代有关洪水的神话。在这些神话当中,人类往往借助上帝和神灵的帮助,战胜了滔天的洪水,才得以生存和繁衍。而中国古代的治水,则更加相信人类自己的力量。

  大约公元前21世纪,当尧、舜做炎黄夷三族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大地之上,到处洪水泛滥,围住高山,漫过丘陵,肆无忌惮,人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为此,尧忧心忡忡,向天下遍求治水之人,许多部落首领推荐一个叫“鲧”的人担负治水重任。鲧领导治水九年,最终失败了,因为他不顾五常(金、木、水、火、土)之性,对本性趋下的洪水采取堵和埋的方法,哪里有洪水,就在哪里筑起屏障,堵塞水流,结果越堵越糟,洪灾越来越大。

  原始社会实行禅让制度,尧禅位给东夷人舜做首领。舜到天下巡查,发现鲧治水无效,勃然大怒,杀鲧于羽山。鲧治水无效,壮志未酬,尸体三年不腐;结果,一个名叫“禹”的孩子从鲧的腹中诞生出来,所以,古书记载“鲧腹生禹”。当然,这是历史神话,没有科学道理。

  禹长大以后,为人敏捷勤奋,憨直而不强硬,仁而可亲,言而有信;做事以身作则,勤勤恳恳,有章有节,行必中法度,深得民众拥戴。各部落首领又共同向舜推荐禹继续治水,舜同意了禹做治水首领,并鼓励他说:“汝平水土,维是勉之!”

  禹接受治水的命令后,与协助他的皋陶、伯益、后稷等人,爬山越陵,对山川水势反复观察测量,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为疏的办法,“掘地而注之海”,开辟引水渠道,把洪水排到大海里去;他“左准绳、右规矩”,量度山川湖海,率民众“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终于制服了洪水。洪水消退,田野重现之后,禹又让伯益发给百姓稻种,在卑湿的地方种植;让后稷发给百姓食物,食物不够,就在部落之间进行调剂。后人感谢禹的功德,称他为“大禹”。舜死后,大禹接替做首领。

  大禹治水13年,殚精竭虑,劳身焦思,辛苦倍尝,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即便自己的妻子生儿子,也顾不上去看一眼;他节衣缩食,住在简陋低矮的茅草房中,把大部分的物资用于开辟引水的沟洫;他又划分天下为九州,并躬身巡行,察看九州形势,规定各方土贡。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记载了大禹这次巡行的踪迹。书中说,大禹先到冀州,然后经兖州来到青州 。

  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潍、淄其道;其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田上下,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丝,浮於汶,通於济。

  大禹看到居住在青州的莱夷、嵎夷等氏族都安居乐业,淄水、潍水已恢复故道,规规矩矩地流到大海里,土壤是白壤,肥力属上等偏下,贡赋等级为中等偏上,物产及贡品有盐、海产品、葛布、蚕丝、柞蚕丝、麻类、铅等,外运贡品的渠道是沿淄水西南行,经大汶河,入济水,运往中原。

  中国最早的地理专著《禹贡》,对青州也有类似的记载,指明了青州的大体范围: “海岱唯青州”、“潍淄其道”。此处的“海”指东海,“岱”为泰山。因此,夏商时代的青州范围是:东到大海,西到泰山,西北以济水(今黄河下游)为界与兖州相连,境内有淄、潍等河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的中部、东部和北部。还有的古书认为,古青州包括今辽东地区。那时,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有陆桥连接,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往来。

  这时,青州地域的主要居民为莱夷、嵎夷和鸟夷,莱夷居住在今莱芜到莱州的广大地区,嵎夷居住在胶东,并跨海活动于辽东半岛,而鸟夷则活动于鲁东南沿海地带。

  到了周代,古青州的范围又大大扩展。《周礼·职方氏》说,“正东曰青州,其山曰沂”,“其川淮泗,其浸沂沭”,“其利蒲鱼,二男二女,畜宜鸡狗,谷宜稻麦”。把青州的范围扩大到山东南部乃至江苏北部的淮河、沭河一带,以沂山为中心,而且这里盛产蒲草鱼虾,男女比例相当,适合饲养鸡狗,种植稻谷和大麦。

  当然,远古时期的青州只是个笼统的地理区域概念,不是行政区划的管辖范围。

  为何叫青州?这是因为,在九州中:青州的位置在中原大地的最东方。按古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地域有东、西、南、北、中五方,颜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物质有木、金、水、火、土五行,相互对应,构成了一个“五行合配图”:

  东——青——木——春——少阳——青龙

  西——白——金——秋——少阴——白虎

  南——红——火——夏——大阳——朱雀

  北——黑——水——冬——大阴——玄武

  中——黄——土——  ——中阳——黄龙

  不能把“五行合配图”简单地看作迷信巫术,其中包含着古代先民“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文化意蕴与思维方式。按图中所示,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所以叫青州,换言之,青州即为东方之州。同时东、南、西、北四方也与春、夏、秋、冬四季对应,以少阳、大阳、少阴、大阴说明其性质,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晋朝王隐说:“东方少阳,其色青,其气清,岁之首,事之始,故以青名也。”意思是说: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气清色绿,万物茂盛,生机盎然,是一年的春天,事物的发端。

  由此可见,在我们先人的理念中,青州是一个包含无限发展生机和希望的美好家园。

  四、夏商青州方国

  大禹治水,主要治理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在自然灾害面前,居住在河南地区的夏后部族与居住在山东、苏北一带的东夷部族结成了牢固的联盟,协助大禹治水的主要人物如皋陶、伯益等,也都是东夷人。其中,皋陶的功劳最大,所以,大禹指定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皋陶死后,他的儿子“伯益”又被推举做为大禹的继承人。

  可是,大禹死后,其儿子“启”得到本部族的拥护,杀掉了伯益,继位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从而结束了“禅让”制,建立了世袭王权,中国也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因禹和启的部落称夏后氏,所以史称夏朝。

  这段历史,司马迁《史记》则记载:伯益感到自己辅佐大禹时间不长,功劳不大,主动让位于启,自己则“避居箕山之阴”。

  箕山在哪里?史学家们众说纷纭,其中的一种说法认为,箕山就在青州。

  今青州市境内的香山,古代也称箕山,相传尧曾东巡到过此地,古代贤士许由为逃避尧帝让位曾经隐居于此,山的东侧有尧河,西侧有洗耳河,洗耳河即是先贤许由洗耳的地方。伯益仰慕先贤,也到此地隐居,是合乎情理的。且古代箕山以北,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地名叫“益邑”,归属齐国。西汉时,在益邑设立了益县,后来,汉武帝又封懿王之子刘胡于益县地,称益都侯。《周礼》说:“有先君之庙曰都”,供奉先贤圣人的地方才能叫“都”。这位先君是谁?有人推测,有可能是伯益。那么,“益都”一词的含义大概是“供祀伯益的城邑”。

  不管怎样,由于夏启和伯益的矛盾,夏后氏与东夷部落的联盟破裂。所以,夏朝延续的600年间,古代青州地区的东夷人时时对夏朝造成威胁。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整天打猎游玩,不恤民事,强大的东夷部族首领后羿乘虚而入,夺取了夏朝的都城,史称“太康失国”。太康与他的弟弟仲康逃到同姓方国斟灌、斟鄩(故地在今寿光、坊子),在二斟之间流亡避难。后羿自恃箭术高明,武力强大,不作巩固政权的打算,同样整日沉溺于田园游猎之中,被同样来自东夷部落寒国(故地在今寒亭区)的寒浞杀死,寒浞夺取了大权,自称为王,并霸占了后羿的全部妻妾和财产。

  寒浞听说太康的儿子夏后相在“二斟”避难,就派自己的儿子浇带兵消灭二斟,杀死夏后相。这时,夏后相的妻子后缗已有身孕,仓惶之中从墙洞里逃走,后来生下少康。少康历经种种磨难,才打败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夏朝君主传至18代,夏桀在位,他穷奢极欲,暴戾顽贪,荒淫无度,夏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这时,东方的商族强大起来。商族起源于渤海(今无棣)一带,始祖叫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简狄在河中洗澡,有玄鸟(黑色的燕子)飞来,生下一只鸟蛋,简狄吃了,因而怀孕生了契。《诗经》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说明,商族以鸟作为图腾崇拜,是东夷人的后裔。契长大后,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封于商地,赐姓子氏。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族的首领叫汤,商汤有仁德之政,古书《淮南子》说他“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以至“百姓亲附,政令流行”。商汤看到夏桀荒淫无道,认为时机成熟,便誓师出兵伐桀,双方在鸣条大战,夏桀大败而逃,最后死于山中,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在夏、商战争中,古青州地域内的部落和方国都站在商汤一边,是商朝最为牢固的同盟。

  夏、商时期,古青州地区自然条件较好,适合人类居住,既可狩猎,又可农耕,存在着众多的方国。当然,那时的方国都很小,而且互不相属,各自为政,经常迁徙,不常其居。所以古籍上说:“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所谓方国,实际上就是氏族部落的聚居地。方国内有许多“邑”,中心邑称之为“都”,其余的邑称“鄙”,鄙的耕作地带称“郊”,郊之外广大未开垦的地带称“野”,如果国与国相邻,就对“野”划定管辖和利用的范围,就有了国界。不过,那时的国界是没有人把守的,靠自然山川河流或者种植树木林带加以区分。

  《左传》记载,齐国名相晏婴在叙述齐地沿革时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氏因之,又逄伯氏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考古发现也征实:古青州地区是部落和方国比较密集的地区之一。

  夏商时期,古青州区域内的部落和方国有四种情况:一是土著东夷人,如纪、莱、蒲姑等,二是黄帝部族东迁的后裔,如季荝、奄等,三是夏朝初年在山东建立的同姓国,如斟鄩、斟灌等,四是夏商时期相继从中原迁入的,如逄伯陵、杞等。

  奄国,奄是黄帝的后裔,早在少昊时期就迁入青州,同化于东夷,成为东夷的一支,活动于今青州、淄川、莱芜等地。商朝第17代商王南庚因黄河水患,向东迁都,经莱芜越过鲁中山区,占领奄地建立都城。到第19代商王盘庚又从奄西迁,最后定都河南安阳殷地。而奄国仍活动于青州故地,史称商奄。今青州市区及西南山区,多处出土商代文物,当是商奄的故地。西周初年,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奄、蒲姑等发动反叛,被东征的周成王打败,奄灭国,奄侯迁往蒲姑,奄民被迁往曲阜。

  纪国,古书和金文中也称“已”,莱夷中最强大的方国。最早活动于莱州、潍坊地区;到商代向西发展,活动中心位于今青州、寿光、昌乐交界处,周朝初年,被齐国灭掉。今寿光市有“纪台”地名,青州谭坊香山北有纪侯冢。

  蒲姑,是活动于鲁北博兴地区的古老部族,莱夷的后裔。曾帮助商纣王之子武庚起兵反周,周成王东征时,被姜太公征服,受到灭国、毁社、迁君、徙民的惩处。

  斟灌、斟鄩,是夏后氏的后裔,史称“二斟”。斟灌于今寿光东部;斟鄩活动于今坊子一带,也有人考证,斟鄩在济南附近。夏代太康失国,太康之子夏后相为躲避内乱来到古青州,依附同姓国“二斟”。寒浞追杀夏后相,趁机把“二斟”灭掉。今寿光有古斟灌城遗址。

  季荝,是黄帝后裔十二姓之一,早期居住在济水(今黄河下游),后迁徙到临淄和青州西部一带,因临淄城南有天齐渊,故建立齐国。延续到西周,被东征的姜太公灭掉,姜太公沿用其名,建立新的齐国。

  逄伯陵,也叫逄公,原先居住在河南开封逄泽,商朝初期迁到古青州地区,被商汤册封于青州南部。民间传说:当时青州的姚王据逄山作乱,商王命逄伯陵率兵征讨,曾在山下布南北二阵,今青州王坟镇内有逄山、南镇(阵)头、北镇(阵)头等地名,源于此。商代末年,逄国被奄国灭掉。

  杞国,是大禹的后裔。商末周初在河南杞县一带活动,成语“杞人忧天”源于此。后迁来山东,久经辗转,最后在缘陵(今昌乐南)定居。

  其实,夏商时期活动于海岱之间的古青州地域的部落和方国远不止这些,大约有十几个到数十个,见之于古书记载的还有过、寒、其、嵎、东莱等。

  此外,还有许多部落和方国不见于史书记载。例如,青州市东夏镇发掘出土的苏埠屯墓葬“亚丑”部族,就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

  五、苏埠屯墓葬之谜

  在青州市东北境内12公里的东夏镇苏埠屯村,有一片占地750亩的古代墓葬,经发掘考证,为商代的大型古墓葬。从随葬物品和随葬奴隶规模看,是仅次于河南安阳“王陵”之外,全国最大的商墓。

  那么,这一巨大古墓葬的主人是谁呢?几十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惑考古学者的难题。

  早在1931年,苏埠屯村民就挖出了两组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有的礼器上铸有“亚丑”铭文。1965年,考古工作者对一号大墓进行了系统发掘。该墓呈长方形,南北长15米,东西宽9.25米,有墓道四条。其中南墓道最大,长26米,宽约3米。墓室中部有“亚”字形椁室,木椁板厚13厘米,椁高2米。墓室附近有三个殉葬坑。共有48个殉葬奴隶,大多数是儿童。殉葬奴隶的体态多种多样,在棺材头部下面,有一个跪姿奴隶,这就是奴隶社会残酷的“顶棺葬”。

  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铜器、贝币,还有金箔和玉蚕。最引人注目的是,发掘出来两件大型铜钺。一件高32厘米,刃部宽36厘米,呈扁方形,器身透雕作“饕餮”纹,即张口怒目的人面纹,其眉、目、鼻均突出,口微下凹,呈凶恶状。另一件为长方形,亦雕有“饕餮”纹。铜钺上刻有“亚丑“字样的铭文。

  钺,在古代广泛存在,也有广泛的用途。首先,它是实用的作战武器和用于刑罚的刑具,其次,还是主人身份的证明,权力的象征。特别是铜钺出现后,只有一定身份的王公贵族才能使用这样的武器。

  苏埠屯“亚丑”青铜钺的出土,在全国考古界引起极大的轰动。刻有“亚丑”铭文的青铜器,自宋代起,不少文献就有记载。著名考古学家罗振玉著写的《三代吉金文存》一书,记载“亚丑”铜器70余件,有鼎、罍、彝、尊、爵、觚、盉、觥等,这些珍贵的青铜器,造型、纹饰都极为精美,如北京博物馆就珍藏一件方尊,刻铭文“亚丑者姤以太子尊彝”,意思是说:是为祭祀亚丑诸位先人及太子所作的礼器。尊的外壁通体布满花纹,呈饕餮式样,整个方尊显得雄伟壮观,高贵无比。但是,这众多的“亚丑”文物都未标明出土地点,从而成为困扰考古学家的难题。

  直到1931年“亚丑”铜器出土后,这个谜底才揭开,从而弥补了亚丑铜器无出土地点的欠缺,考古学者才确切认定:青州一带,即是远古亚丑部族的主要活动地域。

  插图:商代铜钺

  亚丑铜钺等青铜器显示:“亚丑”部族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势力强大的地域方国。可是,对于强大的“亚丑”部族,历代史书也都没有明确记载。那么,这个谜一样的“亚丑国”,究竟是何人建立,是东夷人的后裔,还是黄帝的后裔?它建于何时,而又亡于何代?曾与谁结盟,而又与谁为敌?……种种疑团,让考古学家无所适从。

  有人考证:亚丑部落属于被周成王东征时灭掉的蒲姑氏部族,也又人认为是纪国某位首领的墓葬。因为墓葬呈“亚”字形,且以人殉葬,这些特征是东夷部族传统的殡葬习惯。

  也有人认为:商代初期因黄河屡次泛滥,被迫六次迁都,其中一次迁到名叫“奄”的地方。“奄”,通常认为在鲁国,即今曲阜;但著名历史学家李白凤先生考证,商代的“奄”就在今天的青州,南庚迁都到“商奄”,“商奄非鲁奄”,“实在益都(青州)而非在曲阜”。南庚死后,阳甲即位,仍居住在奄,盘庚即位后,又迁都到河南亳。如果李白凤先生的考证正确,那么,苏埠屯商墓就有可能是商王王室或者商朝重臣的陵墓。

  更多的学者倾向认为:“亚丑”是一个势力强大的独立方国,它属于古老的东夷部族,是商的重要同盟者。

  但是,所有这些,都无定论。无论怎样,亚丑部族是今青州市境内商代最为强大的方国,深入研究亚丑部族,对于考察青州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创建时间:2014-2-2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鄌郚镇 刘文安  ★ TEL:0536-6619338   
为你服务: 电脑维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影视编辑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