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前221至581年)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网站首页红河频道营丘频道乔官频道昌乐街道高崖库区
潍县文史 潍县春秋 文史资料 人文潍坊 昌乐文学 在线读书 临朐文史  百年大事 青州文史 莱夷文明
马进文集 安丘文史 安丘资料 金山真观 高崖文史 牡丹文化 昌乐文 昌乐文史 潍坊名吃 雁鹅养殖
鄌郚企业 魅力鄌郚 鄌郚报道 鄌郚风物 鄌郚艺文 鄌郚文史 鄌郚人物 鄌郚西瓜 鄌郚文学 鄌郚作家

  秦始皇统一天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个郡,后扩大为46个郡。原齐国故地划分为5个郡:临淄郡,治临淄;济北郡,治博阳(今泰安);胶东郡,治即墨;琅琊郡,治琅琊(今胶南),东海郡,治郯城。秦朝实行郡县两级制,郡下设县,县下虽设乡、亭、里,但不作为主要行政区划。今青州市境大部属临淄郡管辖。

  秦朝残暴统治,民不聊生,终于爆发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项羽、刘邦及六国贵族趁机起兵,推翻暴秦,项羽做西楚霸王。在齐国故地,项羽封田齐的后裔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所以,古青州又被称为“三齐”。

  随后,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大将韩信带兵平定三齐,古青州地入汉。今青州市弥河镇大关营村有韩信桥、点将台等古迹,民间相传为韩信设关扎营之处。

  汉承秦制,仍沿用郡县两级政区制;同时,又对同姓贵族和异姓功臣分封,建立了许多王国和侯国,实行郡国并行制。今青州市境,中心地带属齐郡广县,东境属菑川国剧县,东北境属北海郡益县,西南境属泰山郡莱芜县,南境属齐郡临朐县。

  广县,管辖今青州市的中心区域,为商奄、周丰的故地,也是西汉刘邦的功臣召欧的封地。召欧,汉初名将,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进入关中,曾驻兵霸上,阻挡项羽;后来,又带兵平定燕、赵等地,战功卓著,在刘邦封侯的140余名功臣中,名列第28位,封广县严侯,食邑2200户,传五世,后无嗣,国除。汉元帝时,又封淄川孝王之子刘便为广侯,食邑广县,传三世。广县县城在今青州市区西南1公里,西濒南阳河,东临瀑水涧。郦道元的《水经注》称广县为“旧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大约是两汉时期青州刺史的常驻之地,应该是历史上的第一座青州城。

  剧县,治所在今昌乐县尧沟镇附近,管辖到今青州市东部和北部平原地区。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贤的封地,号为菑川国。汉初,刘邦封自己的兄弟和子孙为诸侯王,长子刘肥封在临淄,为齐悼惠王,任用名臣曹参为齐国的国相,曹参在齐国九年,政绩显著,接替萧何担任汉朝丞相。后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朝廷采取“削藩策”,“众建诸侯以少其力”;施行“推恩令”,齐王的封地一分为七,刘贤被封为菑川王,治剧县。“七国之乱”时,齐地诸王跟随造反,大多被灭国,唯留菑川、城阳二国。《史记》载:“天子怜齐,为悼惠王冢园在郡,割临淄东环悼惠王冢园邑尽以予菑川”。看来,西汉时的菑川国(剧县)占有今青州市内最为富饶肥沃的土地。

  益县,县治在今寿光市城南益城村,管辖到青州市东北部地区。汉武帝时,封齐懿王之子刘胡于益县地,称益都侯,侯城在今寿光市城北。三国曹魏时,改益县为利益县,又改为益都县,治益县地,曾为青州刺史的治所。

  汉朝“文景之治”,与民休养生息,全国呈现出繁荣发达的景象;到汉武帝时,文功武略,拓展疆域,郡县增多,中央无法直接控制100多个郡国,所以到了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刺史部,名称多搬用《禹贡》里的九州名,其中,就有青州刺史部。汉武帝刘彻曾数次巡查青州刺史部,征和四年(前89年),年近70岁高龄的刘彻再次巡行青州,东至莱州大海,并在巨洋淀(今广饶大王以北)躬身事耕。

  青州刺史部管辖范围很大,包括东莱、北海、临淄、千乘、济南、平原七个郡和菑川、高密、胶东三个诸侯国,辖93个县,区域相当于今山东省的鲁北和胶东地区(彩页 西汉青州刺史部)。刺史部是监察区划,它的长官叫刺史,官位并不高,俸禄六百石,相当于一个县令,也没有固定的治所。其职权是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巡查所属的各个郡国,明察暗访郡守县令的政绩和操守,每年年终到京师向皇帝汇报,对有问题的官吏进行弹劾。到汉成帝时,为了强化刺史的地位,把俸禄提高到二千石,与郡太守相同。自汉元帝后,刺史配备属官,权力越来越大。

  汉武帝任命的第一任青州刺史,名叫刘德,事迹无考。比较有名的是第四任刺史隽不疑,渤海(今无棣)人。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死,昭帝年少继位,临淄齐孝王的孙子刘泽,交结郡国豪桀,联络燕王刘旦,企图先杀掉青州刺史,起兵谋反。其阴谋被隽不疑发觉,迅速收捕刘泽等人,平息了叛乱。隽不疑因功擢升为京兆尹,赐钱百万。

  隽不疑为政素有好名声。他认为:“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所以,他巡查郡县,都要认真平反冤狱,而且得到母亲的支持。每次回家,母亲就问:“有没有平反,救活了几个人?”如果隽不疑平反得多,母亲就喜笑颜开,给他做好吃的;如果听说没人被平反,就不高兴,甚至不给做饭。所以,史称隽不疑做官“严而不残”。

  此后,担任青州刺史的还有萧育、召休、胡常、房凤、马宫等人,《汉书》均有传。其中,马宫政绩尤为突出,受到朝廷和青州士民的赞扬,迁为汝南太守,最后官至丞相。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导致王莽篡国,建立“新”王朝,乱改行政区划,地名大乱,也造成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从而引起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王莽新朝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琊人樊崇在莒县聚众起义,得到青、徐一带广大饥民的拥护,活跃于海、岱之间。由于起义军以朱砂描眉,故称“赤眉军”。赤眉军先在诸城大败官军,歼敌万余人,乘胜进入青州,然后转战中原,与王匡领导的绿林军相互配合,推翻了王莽“新”朝。

  赤眉军西征后,青州地区一时出现权力真空。琅琊人张步聚众数千起兵,接受割据山东的汉宗室后裔刘永的收编,称辅汉大将军、督青徐二州,进驻青州。张步在剧县举行了大阅兵,然后分兵略地,相继占领青州各郡国,“专集齐地,据郡十二”,成为一支雄厚的武装力量。

  汉宗室刘秀借农民起义之机,起兵恢复汉室。他挫败各地割据势力,登上帝位,建立东汉。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刘秀对山东用兵,派使节伏隆到剧县,招降张步。张步不从,杀死伏隆。刘秀平定刘永等其他割据势力后,派大将耿弇向青州进军,一举攻克临淄。张步亲率大军,企图夺回临淄,结果被耿弇击溃,逃回剧县,刘秀大军尾随而至,张步兵败势穷,不得已放下武器,投降刘秀。刘秀亲自巡查青州的临淄、剧县,至此,青州置于东汉政权的管辖之下。

  东汉刘秀统一全国后,重新设置十二个州,州下为郡,郡下为县。每州设刺史一人,配备属僚,刺史的权力增大。青州刺史部管辖两郡四国,即平原郡、东莱郡、齐国(治临淄)、北海国(治剧县)、乐安国、济南国。今青州市东部、北部属北海国,西部、南部属齐国。青州刺史仍然没有固定治所,时常在广县、剧县、临淄县等地居住。

  东汉时期,担任青州刺史的有王望、鲁丕、王龚、法雄、李膺、焦和、孔融、臧洪、黄琬等人。

  王望任青州刺史时,旱灾严重。他未经请示,就私自开仓赈济饥民。汉光武帝要治他的罪,经大臣钟离意劝谏,“嘉其义,赦之”。

  鲁丕任青州刺史,“务在表贤能,慎刑罚”,境内大治。

  王龚担任青州刺史,弹劾惩治贪浊郡守数人,皇帝嘉奖,提拔为尚书。

  东汉永初二年(108年),青州北海剧县人张伯路领导农民起义,横行滨海九郡,杀郡守县令多人,声势浩大,震动朝野。这时,东汉朝廷派法雄为青州刺史,与冀州、幽州的兵马分进合击,围攻起义军。张伯路战斗失利,作长途战略转移,退守辽东海岛。休整后,又从辽东渡海出击青州,被法雄击败身亡。法雄镇压农民起义极为残酷,但为政廉明,每次断狱,都详细查问案情,观察囚犯脸色,辨别真伪,不徇私情。所以,他的属官中不守法者,纷纷挂印逃走。

  汉桓帝时,李膺担任青州刺史。李膺是东汉“党人”领袖,素有声望。他在青州刺史任上,平时少言寡语,不喜交往,但办事认真,对贪赃枉法之事决不宽宥。所以,青州所属各郡县的贪官污吏,对他畏如寒蝉,不少人也弃官而去。李膺后来到朝廷任司隶校尉,与太尉陈蕃、北海相杜密等党人“清议”朝政,反对宦官,在东汉末年的“党锢”事件中被杀。

  东汉末年,朝廷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巩固自己的统治,规定州的刺史(州牧)开始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大权,成为权顷一方的封疆大吏。青州刺史仍然管辖着今山东北部和东部地区,有齐、东莱、北海、乐安、济南、平原等六个郡国,辖65个县,治所相对固定在临淄。

  十二、严子陵钓鱼处

  今青州市西南山区王坟镇,有个钓鱼台水库,象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翠色葱茏崇山峻岭之中,青山绿水,峡谷平湖,赋予了自然风光生动的灵气和鲜活的生命。

  水库容量不大,仅100多万立方米,汇集仰天山及其附近山峰众多山泉而成,但湖水清澈,环境优美,颇为人们喜爱。尤其是夏季多雨时,湖水沿高坝漫溢而出,形成近20米高的人造瀑布,长津激浪,飞流直下,涛声震谷,惊心动魄,十分壮观。

  “钓鱼台”之名,源于附近的钓鱼台村。山村很小,但文化内涵极其深厚,——相传此地即是汉代的著名隐士严子陵钓鱼之处。明代钟羽正所著《崇雅堂集》,也称“披羊裘者(严子陵)钓于此”。附近有山名富春山,旧建有严陵祠。

  严子陵,本姓庄,名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县人。《后汉书》避讳汉明帝的名字,改庄为严,因此后人只称他为严子陵先生,倒把他的真姓隐没了。严子陵少年时期就有高名,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引为知己。刘秀打下天下做了皇帝,严子陵却改名换姓,避家他去,隐居青州。汉光武帝忆念故人,派人去他的老家浙江会稽访问踪迹,不见下落;再令海内各处搜求,也没有结果。刘秀始终不肯忘怀,就口述他的面貌,使画工绘成肖像,到处物色。

  刘秀带兵平定张步割据时,来到青州,有人禀报,“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面貌酷似画像中的严子陵。刘秀大喜道:“这定是子陵无疑了!”于是准备了好车好马,派使者前去聘请。严子陵听说后,却躲避起来。使者接连找了许久,不见踪影,回禀刘秀。刘秀无奈,只好自行回到京城。

  使者为讨好皇帝,继续在青州搜寻,终于在深山中找到。但严子陵不肯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只说是朝廷找错人了。使臣哪里善干罢休,不论是真是假,一定要请他上车,进京复命。连请了三次,严子陵被迫无奈,被使者的手下人,前推后挽,拥至车上,飞驰入都。

  到了京城,刘秀盛情款待严子陵,“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并派人对他说:“我很想去看你,但有朝廷制度,不太方便,请你晚上到我这里来,叙叙友情吧”。严子陵回答说,“你位在至尊,很好,但是要‘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意思是说,你当 皇帝,要施行仁义,让天下人欢悦;对阿谀奉承之徒要提防。刘秀听了,笑着说:“这小子仍然这么狂妄!”

  刘秀还是有些肚量,亲自乘车前去拜访,到了严子陵住所。早有人向严子陵报闻,严子陵置之不理,假装睡着了,躺在床上不起来。刘秀亲至床前,见严子陵坦腹卧睡,便摸着他的肚皮说:“你难道不想帮助我吗?”等了很长时间,严子陵才睁开眼,说:“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各有志,何至相迫乎!”刘秀无奈,叹息而去。

  不久,刘秀又邀请严子陵到皇宫,叙叙旧情,严子陵对先前的同窗好友、今日的天下至尊,从容对答,不卑不亢。刘秀委婉地问严子陵:“你看我比以前怎么样?”严子陵回答道:“比以前好多了!”刘秀鼓掌大笑,十分开心。并留下严子陵,象过去同窗读书时那样亲密,同桌用餐、同床寝卧。晚上,严子陵假装睡着了,把脚放在皇帝的肚皮上,鼾声似雷,好长时间才拿下来。到了天明,掌管天文的太史上奏,说:“客星侵犯御座,状甚危迫”。刘秀笑着说:“朕与故人子陵共卧,难道便上感天象么?”

  汉光武帝刘秀仍不死心,想让严子陵在朝廷任职,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严子陵并不称谢,亦不辞行,独自拂袖自去。回到浙江富春山中,继续隐居,仍然披羊裘钓鱼,活到80岁去世。后人便把富春江严子陵钓鱼处名为严陵濑,两千年来,成为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

  严子陵在青州隐居钓鱼场所,不止一处。今青州市邵庄镇东台头村北淄河中,原有矶石,名“严矶”,相传也是严子陵钓鱼之处。

  可惜,后代的文人骚客,大多只知富春江严陵濑,而不知青州的钓鱼台、严矶,所以,清朝的著名文人王士禛有诗,对此抱不平:大泽羊裘狎隐沦,钓台片石尚嶙峋;客星一去桐江水,终古高名属富春。

  十三、汉末诸侯乱青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篇头一曲西江月,唱得荡气回肠,而又从容潇洒,给人以久久的回味。确实,东汉末年的诸侯争雄,刀光剑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说不尽的故事。

  以豪强地主为阶级基础的东汉政权从中期开始,就陷入内部残酷斗争的漩涡之中。宦官和外戚相次专权,“党锢”之祸频频发生,政治日益腐败,人民生活也日益困苦。尤其山东一带,贪官污吏,横行不法,加之连年灾荒,饿莩遍地,人民群众忍无可忍,多次爆发农民起义。到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活动达20年之久,参加人数不下数百万,驰骋于青、徐、荆、扬、幽、冀、兖、豫八州之地。但由于黄巾军缺乏作战经验,在官军的残酷镇压下,大多先后失败。这时,只有青州的黄巾军保持着强大的势力,其他各州黄巾军余部纷纷到青州汇合,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青州黄巾军。

  初平元年(190年),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董卓,擅专朝政。袁绍、曹操等关东诸侯组成联军,进行讨伐,两军在中原相持,无暇东顾。借此良机,青州黄巾军频繁活动,发起反攻,开创了农民斗争的大好形势。

  当时,镇守青州的刺史名叫焦和,此人是参加袁绍讨伐董卓的诸侯之一。但他昏庸无能,虽然军队人数很多,兵器很利,但士气低落。焦和只知天天“祈祷群神,求用兵必利”,不作战斗准备,等黄巾军一来,就望风而逃,不知去向。黄巾军占领青州,继续东进,围攻孔融镇守的北海国(治所在今尧沟)。

  孔融,是孔子的后裔,少年成名,闻名乡里,入朝做官,先后任司空掾、中郎将等职。青州黄巾军声势浩大,震惊朝廷,由于孔融的声望,被任命为北海国的国相,与黄巾军作战。

  孔融到任后,聚集士民,起兵讲武,整顿武备,作打仗的准备。但孔融是一介文士,打仗并不在行。首先与张饶率领的20万黄巾军对垒,连战连败,只好退守朱虚县(今临朐东南),得援兵来救,黄巾军退去。不久,黄巾军首领管亥率军又来攻打,孔融转战到都昌(今昌乐东北),被管亥层层包围,战事激烈。这次战役,历史名著《三国演义》曾有这样的文学描绘:

  忽报黄巾贼党管亥部领群寇数万杀奔前来。孔融大惊,急点本部人马,出城与贼迎战。管亥出马曰:“吾知北海粮广,可借一万石,即便退兵;不然,打破城池,老幼不留!”孔融叱曰:“吾乃大汉之臣,守大汉之地,岂有粮米与贼耶!”管亥大怒,拍马舞刀,直取孔融,融将宗宝挺枪出马;战不数合,被管亥一刀,砍宗宝于马下。孔融兵大乱,奔入城中。管亥分兵四面围城,孔融心中郁闷。次日,孔融登城遥望,贼势浩大,倍添忧恼。

  这时,少年英雄太史慈前来投靠,孔融赠与衣甲鞍马。派太史慈去请担任平原相的刘备增援:

  太史慈星夜投平原来见刘玄德。施礼罢,具言孔北海被围求救之事,呈上书札。玄德看毕,……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乃同云长、翼德点精兵三千,往北海郡进发。管亥望见救军来到,亲自引兵迎敌;因见玄德兵少,不以为意。玄德与关、张、太史慈立马阵前,管亥忿怒直出。太史慈却待向前,云长早出,直取管亥。两马相交,众军大喊。量管亥怎敌得云长,数十合之间,青龙刀起,劈管亥于马下。太史慈、张飞两骑齐出,双枪并举,杀入贼阵。玄德驱兵掩杀。城上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两下夹攻,大败群贼,降者无数,余党溃散。

  刘备帮助孔融击败黄巾军后,又上表向朝廷推荐孔融任青州刺史。青州黄巾军不能攻克北海,就会合30万人向西转战,进攻泰山郡。不久,遭到公孙瓒突然袭击,辎重尽失,只好转向兖州进攻,杀兖州刺史刘岱,声势又大振。可是就在这时,起义军遇到了强大的对手曹操。在曹操的武力镇压和政治诱降双重压力下,青州黄巾军最终失败,其精锐部分被编为曹操的“青州兵”。

  黄巾军失败后,青州的战乱并未平息,大规模的军阀割据混战愈演愈烈。初平二年(191年),割据幽州的公孙瓒击败黄巾军后,趁势进军青州,任命自己的部将田楷为青州刺史,青州各地的郡守、县令,也全由公孙瓒的部下担任。

  而占据冀州的袁绍不甘心青州落入他人之手,便集结兵力,派部将臧洪任青州刺史,率军数万,与田楷在青州大战。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年,双方伤亡惨重,军粮殆尽,兵士疲惫。双方的军士四处劫掠,奸淫烧杀,荼毒百姓,青州一带遭受巨大破坏。初平四年(193年),袁绍又改任他的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率领大军来争夺青州。此时,青州出现了同时并存的三个刺史:朝廷任命的孔融无力与其他诸侯争衡,只好困守北海国,周旋自保;公孙瓒任命的田楷占据临淄,拥兵固守;袁绍任命的袁谭陈兵郊外,虎视眈眈。直到汉献帝派太仆赵歧前来调和,双方也借机息兵,青州这才暂时安定下来。

  就在这时,兖州、徐州的战事又紧张起来。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后,势力大增,并接替了兖州刺史的职务。为了报杀父之仇,向徐州刺史陶谦进军。陶谦无奈,向归属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和平原相刘备求救。田楷与刘备率兵援助陶谦,曹兵退走。陶谦演了一出“三让徐州”,刘备留了下来,当了徐州刺史,田楷带兵回防青州。后来,吕布到徐州投靠刘备,并夺取了徐州刺史的职位。刘备转而投靠曹操,曹操自河南移兵东下,消灭吕布。不久,刘备又离开曹操,领兵占领徐州,公开反对曹操。曹操再次带兵东下,击败刘备,平定徐、兖二州,从而占有了整个山东南部地区。刘备失败后,昼夜飞奔700里,来到青州,得到袁绍之子袁谭的盛情款待,随后又赶到冀州,加入与曹操对抗的袁绍一边。

  建安元年(196年),青州的局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袁绍逐渐在河北取得优势地位,便派袁谭向田楷进攻。据守临淄的田楷不敌,兵败,弃城而走,公孙瓒的势力退出青州。袁谭占据临淄,继续进军北海,朝廷任命的青州刺史孔融据剧县固守,自春至夏,队伍伤亡严重,战士仅剩数百人。在流矢如雨、戈矛相接的紧张情势下,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书生气十足。夜间,剧县城被攻破,孔融仓惶逃奔,妻子被袁谭俘虏,青州置于袁绍的势力之下。孔融在北海任职六年,是青州刺史中较有名望的一位。

  袁绍占领青州后,继续向公孙瓒用兵,于建安四年(199年),彻底消灭公孙瓒,占有青、冀、幽、并4州,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曹操则处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政治地位,并占有中原广大地区,与袁绍展开了争夺中原的最后决战。为建立对袁绍的有利态势,曹操派出在山东地区很有影响的臧霸为青州都督,率精兵攻取北海等郡国,驻军益都(今寿光益城村),迫使占据临淄的袁谭采取守势,无暇援助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会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击杀袁绍军队8万余众。袁绍一蹶不振,不久病死。袁绍幼子袁尚继位,占据青州的袁谭不服,兄弟之间互相攻伐。袁谭屡战屡败,退保平原,向曹操求救。曹操趁机进军青州、冀州,先后翦灭袁尚、袁谭,收降袁谭留守青州的别驾王修,自此青州纳入曹操的统治之下,并成为曹操稳固的后方战略基地。

  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把战争推向关中、江汉、江淮之间。建安十二年(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败北,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青州素称殷实,可是从184年到204年,20年间几乎年年战乱不断,人民群众饱经荼毒。最初,焦和任青州刺史,参加军阀混战,不修内政,加之黄巾军兴起,所以“州遂萧条,悉为丘墟”;袁绍部将臧洪与公孙瓒部将田楷,在青州连战2年,“士卒疲敝,粮食并尽,互掠百姓,野无青草”;袁绍的儿子袁谭做青州刺史,这个公子哥儿,更不知稼樯艰难,肆意奢淫,穷兵黩武,到处掳掠兵丁,百姓纷纷逃窜于荒野之中,则“放兵捕索,如猎鸟兽”。长期的混乱与灾难,使青州百姓苦不堪言,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口也急剧减少。历史资料记载,青州各郡国的人口,在东汉中期,总计64万户,到西晋初年仅剩5万3千户,真可谓“十室九空”,而人口剧烈减少的时期,就是诸侯混战青州的这20余年。曹操的儿子曹植曾就封于青州临淄,他写的《梁父吟》描绘了青州的残破景象:剧哉边海民,寄身于野草。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萧,狐兔翔我宇。……

  青州人民所受苦难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十四、曹操的“青州兵”

  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最初的领袖是张角。他自称天公将军,利用民间宗教组织“太平道”为工具,提出“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在全国设立36方,约定时间,以头戴黄巾为标志,发动起义。起义初期,张角率领荆、扬、幽、并等州的义军对东汉京师洛阳形成四面包围之势。东汉朝廷调兵遣将,残酷镇压,张角接连失败,不久病死,黄巾主力被歼,被俘10万多人,随后各地的黄巾军趋于沉寂。

  但是,青州的起义军却没有受到大的损失,各地义军余部纷纷来青州集结,便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青州黄巾军”。

  青州黄巾军在青州经营数年,采取“且战且耕”的政策,实力大增。随后又运动作战,转战于青、兖、冀三州之间,击败北海相孔融,杀掉济北相鲍信,消灭了兖州刺史刘岱的主力,发展到百万余人,最后集结于兖州地区。

  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作战勇敢,但也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在与公孙瓒的战斗中,辎重尽失,后勤补给极端缺乏,所谓“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抄掠为资”,而且还带有大量的家眷,行动不便。起义军的根据地是青州,而此时,袁绍部将臧洪与公孙瓒部将田楷正在青州大战,人民群众纷纷逃离青州,所以,青州黄巾军已经不可能再回到青州避战养息,屯田生产。恰在这时,青州黄巾军遇到了强大的对手曹操。

  曹操带领的部队人数不多,但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他又抓住黄巾军行动不便、补给困难的弱点,避免正面冲突,而采取轻骑突袭的战术,困扰黄巾军。在这种情况下,黄巾军一面向青州方向退却,一面与曹操谈判,企图动员说服曹操一道反对汉朝。青州黄巾军曾给曹操一道檄书,其中说: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

  这些话的意思是:曹操您担任济南相时,曾毁坏汉室刘家的神坛,这种做法,和黄巾军信奉的太平道是相合的;您现在不要受汉朝廷的迷惑,不要同黄巾为敌,应该与黄巾军同心合力,推翻汉朝。

  曹操任职济南时,曾禁断淫祠,把汉朝诸王滥建的祠堂拆毁。黄巾军据此便认为曹操也反对汉室,竞天真地把曹操引为“同道”,企图说服曹操同黄巾军一道作战。聪明的曹操将计就计,利用所谓“同道”关系,对于处在困境中的青州黄巾军进行诱降。

  就这样,双方一面交战,一面谈判,经过几个月的酝酿,这支强大的青州农民武装终于在曹操所谓“宽待”的条件下接受收编。曹操收编的青州黄巾军30余万,另加随军男女老幼眷属100余万。曹操从中选拔精锐10余万,号为“青州兵”,成为他争夺天下的主力部队。同时,他还学习青州黄巾军“且战且耕”的做法,把黄巾军近百万随军家眷及其携带的耕牛农具,作为基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设置屯田,组织生产,为军队作战提供后方供应基地。

  应该说,在有“青州兵”之前,曹操并不得志。他做过县城的“尉”(相当县公安局长),因参与破黄巾军有功,官封“济南相”,后又进京任“典军校尉”。这时的曹操还有些“忠君报国”的思想,刺杀权臣董卓,未成,仓皇出逃,演了一出“捉放曹”;后又矫诏起事,会合十八路诸侯,讨伐逆贼,无奈大家各怀异心,不能成事,曹操孤掌难鸣,心灰意懒,只好独自引军回山东去了。这时的曹操兵微将寡,一副落魄的样子。

  但是,曹操毕竟是曹操,是个善于捕捉机遇的英雄。收编“青州兵”,就是他的神来之笔。自此,曹操威名日重,捷书报到长安,朝廷加曹操为镇东将军。有了这10万“青州兵”做家底,曹操又招贤纳士,广揽英才。自是曹操部下文有谋臣,武有战将,威镇山东,野心迅速膨胀起来,开始了从“能臣”到“奸雄”的转化,野心勃勃地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征战。从组建“青州兵”到“官渡之战”,8年期间,征战不息,“青州兵”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先是死战濮阳,大破吕布,巩固了在山东的地盘;接着,又移兵许昌,操纵汉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从此,取徐州,灭袁术,战官渡,败袁绍,下荆州,降刘表,十几年的工夫,便把中国北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曹、袁“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中原最大的战役,也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当袁绍以数十万大军来犯时,曹操用于迎战的部队虽只有7万人,但有久经战阵的“青州兵”作中坚,战斗力极强,加之曹操用兵得当,先以5000精兵偷袭乌巢,烧其粮草,又乘势8路出击,大破袁绍主力于官渡,“所杀八万余人,血流盈沟,溺水死者不计其数”。“青州兵”之骁勇,由此可见一斑。

  “青州兵”从组建到曹操死去的30年间,其精锐部分,始终保持单独编制,并且受到某种特殊待遇。其兵员的补充,也必须是从原来黄巾军屯户中解决,因此,“青州兵”带有职业兵和世袭兵的特点。后来,曹操的军队扩大,分为中军、外军、州郡军三类,“青州兵”属于中军,驻扎京城许昌,负责曹操的宿卫。同时跟随曹操出征,是曹操的近侍部队,经常用到最为关键的战斗当中。“青州兵”也唯曹操是从,不听别人的号令。当曹操病死后,“青州兵”竟然“擅击鼓相引去”,自行决定解甲归田;曹魏政权不但没有使用武力镇压,反而“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传令各地对返乡的青州兵给予款待。

  “青州兵”的结局,大概是都回到青州老家,并且得到曹魏政权的妥善安置。

  “青州兵”辅佐曹操统一北方,其重大作用,连曹操本人也无法否认。他在类似自传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当初被举为孝廉时,只是想当一名郡守,博取清官的好名声;做典军校尉时,便想着建功立业,能在死后的墓碑上写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志向还是很有限;可是,等到“领兖州牧,破降黄巾三十万”,情况就不同了,遂有了“平天下”之志。由此可见,轰轰烈烈的青州黄巾军乃至后来的曹操“青州兵”,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十五、魏晋时期的青州

  曹操翦灭袁绍,削平北方各种割据势力,又南下灭掉荆州刘表。公元208年,“赤壁大战”败北,形成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军事集团各据一方、对恃鼎立的局面。220年,曹操长子曹丕废汉献帝,延曹操魏王封号,建立魏国,不久刘备和孙权也在西川和江东分别称帝,建立蜀汉和吴国,史称三国。

  在三国的疆域中,魏国面积最大,占据了原东汉13个州中的9个州,后来又重新划分为13个州。其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上承袭东汉体制,实行中央下设州、郡(国)、县三级管理体制。3个州中的青州,仍然管辖今山东省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嘉靖《青州府志》论述青州沿革时说:“魏置青州于益都”,青州治所先在益都,后迁临淄,下辖齐国、济南国、北海国、城阳国和乐安郡、东莱郡6个郡国,共计64个县。今青州市境内,中心地域属齐国广县,南境属齐国临朐县;改益县为益都县,管辖今青州市东北境。司马懿征伐公孙渊时,襄平一战,俘获四万余户,30余万人,悉迁入内地。原辽东丰城的士民迁到青州居住,设置南丰县(治所在今寿光丰城),今青州市北部归其管辖。

  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同时西蜀和东吴相继灭亡,全国统一,设置19个州。青州管辖齐、乐安两国和济南、北海、城阳、长广、东莱六个郡,下设50个县。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今青州市境却分属三个不同的州:北部仍然属青州的益都县和东安平县;市区及东部、南部归属徐州东莞郡(郡治在沂水)的广县、剧县和临朐县;西南一隅则归属兖州的莱芜县。这种设置,是古代中国划分政区遵照“山川形便”与“犬牙相入”两大原则的体现。

  “山川形便”的意思,就是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一致,便于管理。古代青州的区域长期固定在西到济水,北、东为大海,南部以鲁山、沂山为界。但是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监视,就打破山川地理的限制,使行政区划像犬牙一样相互交错、嵌入,便于州郡之间相互制约,这就是“犬牙相入”的原则。今青州城区一带,依山带水,南通穆陵,北控东齐,军事位置十分重要。西晋王朝把广县划归徐州东莞郡,像是嵌入青州诸郡国之间的一颗钉子,其政治和军事意义不言而喻。

  西晋初期的行政区划,集历史上州制之大成,为州制最为完善的阶段。首先,从州名而言,《禹贡》、《周礼》等古书提及的州名,都有实际的固定地域,管辖范围大致相近;其次,它实行严格的州、郡、县三级制,州管郡,郡管县,国与郡同级,县以下有乡,但不作一级实体;再次,官职设置也比较系统,州设刺史,副职叫别驾,属官有治中从事、诸曹从事;郡设太守,下有主簿、主记、功曹等;县设县令或县长,副职是主簿。另外,朝廷重臣担任刺史的,常加以都督某州军事的名号,有都督数州的;刺史如不领兵,则称单车刺史。

  西晋后期,州制复陷于混乱,起因就在于乱封皇室贵族为王国、郡侯、县公,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乱封的“王侯”有兵、有权、有食邑,相互争夺,酿成“八王之乱”。自此,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历时300年间的大混乱,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局面。

  十六、曹嶷筑广固城

  西晋“八王之乱”后,朝廷软弱无力,这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入侵。同时,西晋统治者们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还招引或强迫“胡人”到黄河流域居住,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局面。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史称“五胡”。他们利用西晋豪强士族的内部争斗,纷纷在中国北部地区建立割据政权。百余年间,相继建立了16个国家,计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北燕、南燕)、五凉(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加上成、夏,史称“十六国”。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割据山西的匈奴政权前赵皇帝刘聪,派相国刘曜、征东将军王弥率大军南侵,攻陷西晋都城洛阳,西晋兵败如山倒,很快灭亡。与此同时,王弥派部将曹嶷带兵攻打青州。曹嶷从洛阳出兵,经略兖州,又攻陷汶阳关,越过鲁中山区,乘势沿淄河进军青州,杀齐郡太守徐浮。西晋的青州刺史苟睎弃城逃走,部众投降曹嶷。齐鲁之间郡县望风而投降者40余城。曹嶷又西下祝阿、平阴等地,兵力扩大到10余万,尽陷齐鲁之地各郡县,并担任青州刺史。

  曹嶷看到临淄城池太大,四周平旷,无险可守,而广县城又太小,不便屯兵,就在今青州市境内另筑一座城池,叫广固城,把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政府都迁进城里,广县也并入临淄县。广固城位于尧王山南,阳河绕其西侧,“四周绝涧,岨水深隍”,易守难攻,“有大涧甚广,因以为固”,所以称广固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广固城取代临淄城成为青州的治所,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而且也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广固城依山傍水,厄制要冲,西靠绵桓的崇山峻岭,北控广袤的千里沃野,东瞰山水相连的胶东半岛,南制通向淮沂的交通要津,政治上更便于施政行令,经济上更便于交流和开发。

  青州刺史曹嶷,是东莱人,跟随王弥起义反抗西晋,曾两次率义军攻打青州,不胜,遂西去洛阳,投靠匈奴人刘渊。但对匈奴族的前赵政权素怀有贰心,一直想归顺建都建邺(今南京)的东晋政权。为此,他沿济水建立戍所,割据青州,不听前赵的命令。

  后来,羯族人石勒夺取前赵政权,建立后赵。为笼络曹嶷,便任命他为征东大将军、青州牧,封琅邪公。曹嶷虽然私下尊王东晋,但觉得建邺悬远,有事“势援不接”,自己势单力薄,害怕石勒袭击,就接受了后赵的任命。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石勒不能容忍曹嶷拥兵自重,就派遣其弟石虎统率步骑4万讨伐曹嶷。开始,曹嶷自知难以抵挡,想避徙海中,保存实力。不想当时疾疫流行,计划未能实施,石虎的大兵就保围了广固城。此时,东莱太守刘巴、长广太守吕披皆已投敌。曹嶷无法,只好开门投降,被送到襄国,石勒杀害了他。攻陷广固城,残忍的石虎坑杀军民3万余人,还要把剩余的全部杀尽,新任命的青州刺史刘征说:“你留我做青州刺史,没有居民,我做什么刺史?我干脆回去算了!”这样,才仅留男女700余口,让刘征做青州刺史,镇守广固城。青州遂纳入后赵的统治范围。

  曹嶷驻守青州12年,最重要的举措是建立广固城,把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治地纳入城中。广固城以及后来的东阳城、南阳城,千余年来,一直作为山东东部的政治中心、经济商埠和军事重镇。

  十七、人才辈出“金三角”

  曹嶷建广固城,改变了青州地区的政治地理版图。

  在此之前,今青州市区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偏僻荒远的地方,虽然商周时期有过奄、丰等方国,但都没落了;汉初建立的广县城,只是一个小县,不为人们看重。而那时,青州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重心,首推临淄,其次便是今青州、寿光、昌乐交界处的弥河、尧河流域。

  弥河,古代有巨洋水、巨昧水、巨蔑水、朐水、具水等名称,它发源沂山,流经临朐,进入青州市境后,在旷阔的山前平原缓缓而流,折向东北,北注入海,滋润着千顷良田。尧河,发源于今临朐境内的尧山,北流,途径今青州、昌乐,至寿光境内,与弥河并流入海。两河流域在三县交界处,形成一个三角地带。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三角地,它在魏晋之前,一直创造着极为先进的历史文明,成为万众瞩目的辉煌地带。

  在这里,远古时期,是爽鸠氏的活动中心,有著名的边线王古城遗址;夏初,协助大禹治水的伯益让位夏启,隐居于此;商代,则有强大的亚丑部族,盛极一时;进入周朝,古老的纪国给姜太公新建立的齐国制造了不少麻烦;田齐时期,孟尝君的薛邑始封于此;到汉朝,先后建有菑川国、北海国,还有富饶的剧县、益县。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这一方水土培育了众多的知名人士,如孟尝君、冯驩、郭蒙、公孙弘、伏恭、孔融、徐干、王猛、滕抚、王宪等等,无论哪一位都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一席。弥河、尧河流域三角地带,堪称是人才辈出的“金三角”。

  公孙弘,西汉齐郡菑川国薛人。薛,即薛邑,在今青州东北部。公孙弘青年时期任地方监狱小吏,以罪免职。因家庭贫困,放猪维持生计。40岁以后,跟随临淄人胡毋生研习《公羊春秋》,从而成为菑川国的著名学者。汉武帝继位后,推崇儒学,招纳文学贤良之士入京。公孙弘接受汉武帝策试,在100多人中,他的答卷得到皇帝赏识,擢为第一名。汉武帝见他虽然年过70,但容貌甚丽,老当益壮,便拜为博士,随时听候皇帝的征询。

  公孙弘向皇帝进言,总是开陈其端,把事情的利害关系讲清楚,拿出几种解决办法,让皇帝自己选择,决不在朝庭之上进行争辩。所以日益得到汉武帝的信任赏识。官职也不断提升,元朔三年(126年),出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公孙弘为人善于谈笑,博智多闻,奉养后母非常孝顺,日常生活也很朴素。所有,有人认为:公孙弘位在三公,俸禄甚多,但仍然用粗布做成的衣被,是沽名钓誉。武帝当面盘问公孙弘是否如此。公孙弘承认说:自己是要沽名钓誉,但目的是以身作则,崇尚节俭,三公如此,下面的众多官吏就不敢奢侈了。汉武帝认为公孙弘诚实谦让,越发器重他。

  元朔五年(前124年),公孙弘出任丞相。在此之前,担任丞相职位的都是功臣列侯,公孙弘没有爵位,汉武帝特别批准,封他为平津侯。这在汉朝是没有先例的。公孙弘任丞相,兢兢业业,政绩比较突出。不过,他仍然保持不肯面折庭争,曲意迎合皇帝的为官原则,对此,古人多有抑贬。今人拍摄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就借淮南王刘安之口,把公孙弘斥之为“曲意阿谀、节操卑鄙之辈”。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的20世孙。曹丕在《典论》中把他和北海人徐干都列入“建安七子”之中。孔融少年聪慧,有异才。过去小学课本载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4岁时,与兄弟一起吃梨,孔融挑最小的吃,把大的让给哥哥和弟弟。4岁的孩子,就知道礼让兄弟,所以被作为小孩道德教育的榜样。

  黄巾军起义时,孔融担任北海国相和青州刺史达6年之久。他虽然胸有大志,报效国家,但不善带兵打仗和治理国家,所以常打败仗。后来,北海国剧县(今昌乐尧沟)被袁绍之子袁谭攻破,孔融单身逃走。曹操慕孔融声望,召到朝廷任职。孔融恃才傲物,不断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曹操找借口杀掉。孔融的贡献是在文学方面,擅长诗文,所作散文锋利简洁,多嘲讽之辞,又能作诗。

  孔融任北海相,驻剧县,非常注重文化建设,召集许多文学之士到北海讲学,其中有著名的经学家郑玄。

  郑玄,字康成,东汉北海国高密县人。他自小不愿做官,潜心钻研学问,13岁能诵读五经,21岁博览群书。得到北海国相杜密的赏识,做过北海国的署吏。后游学四方,往来诸州,拜马融等许多大儒为师。10余年后返归乡里,因家贫,在东莱过着耕读生活,慕名登门求教的上千人。东汉末年,“党锢之祸”受株连,被禁锢十几年。获释后,朝廷多次召他为官,均坚辞不受。北海相孔融盛情邀请,郑玄也仰慕孔融名望,才出山到北海国讲学。孔融昭宣郑玄才德,邀郑玄为座上宾,并在高密立一乡,称郑公乡。黄巾军围困北海国时,郑玄躲避战乱,率生徒到即墨不其山下继续修业。汉末诸侯纷争,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垒,派他的儿子袁谭找到郑玄,逼迫他随军做谋士,郑玄不得已,带病走到元城县,病重而亡,归葬于北海剧县,墓地在今青州市郑母镇。因郑玄的老家高密县归属北海国管辖,葬郑玄于今郑母镇,也算归葬故里,在古代是合乎情理的。后来,墓地损坏,郑玄后人又把他迁葬到高密。当地人语音讹误,“郑墓”就成了今天的“郑母”。郑玄在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整理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囊括大典,综合百家,打破古文与今文的界限,遍注群经,完成了经学的融合与统一。郑玄注疏经书很多,有《诗经》、《周易》、《尚书》、《周礼》、《春秋》、《论语》等60余种,350余卷,对后世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王猛,字景略,后赵时期青州北海郡剧县人。王猛生于东晋太宁元年(325年),正是青州战乱时期,便随家人移居河南的魏郡,家中贫困,以卖畚为业。但他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兵书,为人谨重严毅,气度宏远,不计细节。东晋大将桓温与他相见时,他身着布衣,“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谈,旁若无人”,一面捉虱子,一面谈国家大事,典型的魏晋风度,“扪虱谈兵”传为历史佳话。东晋升平元年(357年),氐族人苻坚建立前秦,称帝,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王猛主张以严刑峻法禁勒豪强,惩治以特权自恃的贵族,加强中央集权。皇帝有一个宗亲,整日酗酒闹事,横行霸道,为百姓之患,王猛将他问罪,斩决并陈尸于市,百姓无不称快。不长时间,被王猛镇压的豪强贵族有20余人,社会风气大为好转。因为执法严峻,得罪人很多,许多人到皇帝面前告状。苻坚便责问他为何杀戮太多,王猛解释说,治理盛世要讲究教育,治理乱世就要用重典。苻坚非常佩服,说:这是管仲、子产再生啊!一年之内连续五次提拔王猛的官职,一直当上尚书令、太子太傅,当时王猛年仅36岁。东晋太和六年(370年),王猛率兵五万北伐前燕。前燕为当时强国,兵力有40万之众。苻坚比较担心,亲自送行到霸东,再三勉励,并说将亲自带兵增援。王猛则表示不必烦秦王御驾亲征,自己有信心和能力打败敌军。结果,在王猛的率领下,将士纪律严明,作战英勇,在关键时刻,“破釜弃粮,大呼疾进”,以少胜多,击溃燕军。随后,势如竹破,使前秦统一了中国北方。王猛因功被封为清河郡侯,赐给美女20人、骏马100匹,车驾10乘,王猛坚辞不受。苻坚又命王猛镇守冀州,并掌管6个州的军事大权。不久,又被拜为丞相,授司徒,军国内外万机之务,事无巨细,都归他管理。王猛大公无私,性情刚毅。他为政明辨善恶,撤换庸吏,选用贤才,对外整顿兵备,对内崇尚儒学,鼓励发展农桑,注重道德教育,无罪不加刑,无才不用人,赏罚严明。在他的辅佐下,前秦兵强马壮,国富民安,统一了中国北方,其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苻坚得意地说,我有王猛,就像周文王有了姜太公一样。并嘱咐自己的儿子:你们对待王猛先生,就要像对待我一样。出外能带兵打仗,在朝能安帮治国的青州人王猛,可惜寿命不长,50岁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临终前告诫苻坚说:与东晋要“亲仁善邻”,而鲜卑、羌等部族终究要成为祸患,应该先消除这些边患,稳定在北方的统治,再考虑江南东晋。可惜,这一远见卓识,未被苻坚重视和采纳。东晋太元七年(383年),苻坚贸然发兵攻打东晋,淝水一战,不敌东晋桓温,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狼狈逃窜,大败而归。前秦大伤元气,不久被羌族的姚苌所代替,前秦灭亡。

  曹嶷建立广固城后的一段时间内,弥河“金三角”仍然为繁盛地区,著名的北海王氏、高氏、刘氏等青齐豪族世居此地,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名人。

  南北朝之后,弥河、尧河流域三角地带的历史地位逐渐降低,那些名盛一时的古代城邑也不见踪影。但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依然发挥作用,杰出人才依然不断涌现。如曾埋葬郑玄遗骨的郑母镇,就先后出了王曾、于钦、赵秉忠等著名人物。

  在考证历史名人的籍贯和活动地域时,由于古今地名的差异,今人时常发生分歧。但不管怎样,“金三角”的古城邑都在当时古青州的管辖之内,这些古人也确定无疑是青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插图: 宜子孙玉壁此外,青州考古工作者于1982年在今谭坊镇马家冢子发掘东汉墓葬,出土一件稀世珍宝,名“宜子孙玉璧”。这件玉璧重达375克,高21厘米,用和田玉碾琢而成,玉质高雅而名贵。玉璧浮雕夔龙,上有出廊,镂雕双龙,翻腾于云彩之中。镌隶书“宜子孙”三字,是对子孙后代的祈福。同时出土的还有铜镂玉衣等众多文物。按东汉礼仪,只有皇室嫔姬或者皇帝的姊妹下葬时,才能身穿铜镂玉衣。由此看来,宜子孙玉璧的主人应当也是“金三角”的显赫人物。

  十八、民族争战与民族融合在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青州城成为民族战争和军阀割据的必争之地。200余年间,发生过20多次惨烈的战争,15次易主,先后归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北魏等少数民族政权管辖,其间偏安江南的汉族政权东晋和南朝宋也数次占有青州。伴随着民族争战,也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前赵攻打西晋。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匈奴首领刘渊建立的“汉”(后改称“赵”,史称前赵)政权攻打西晋,派曹嶷东徇青州,与西晋留守青州的苟睎在临淄大战,苟睎战败逃走,曹嶷任青州刺史,筑广固城。曹嶷拥兵自重,割据青州,名义上归属匈奴赵政权,暗中归顺偏安江南的东晋。曹嶷在青州统治12年。

  后赵取代前赵。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后赵悍将羯族人石虎率少数民族精锐步骑4万,攻破广固城,坑杀军民3万余人,仅留男女700人。曹嶷出降被杀,地入后赵。

  后赵在青州实行种族残暴统治,对汉族大肆掠夺,被称为“胡蝗”。石虎多次掳掠人丁,充实他的队伍;又征发数十万人,到邺城、洛阳修建皇宫;还从百姓中掠夺13岁至20岁的女性3万多人,分为三等,充实内宫,其中有夫之妻者9000余人,许多人不堪受辱而自杀。同时,后赵政权大量迁掠人户,从山东等地迁掠数10万户汉族到其政治军事中心襄国地区;又从中国北部、西部地区迁徙少数民族10余万户到青、冀、兖、豫诸州。人口大迁徙的结果,使青州等地除了原有的汉族外,又增加了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众多民族,相互杂居,民族矛盾和民族融合交织在一起,社会政治呈现极为混乱的局面。

  后赵的倒行逆施,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激起人民多次反抗。东晋永和六年(350年),后赵被冉魏灭亡。后赵将军鲜卑人段龛率众向东进发,占据广固城,自称齐王,割据青州。段龛为抗拒北方各国的侵吞,遣使归附东晋,被东晋政权封为镇北将军、齐公。

  前燕翦灭段龛。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鲜卑贵族慕容隽称帝,建立前燕,派太原王慕容恪,带精兵进攻占据青州的段龛。段龛带兵3万迎战,同为鲜卑族的两支大军恶战于济水之南。段龛大败,退守广固城。慕容恪构筑壁垒,开垦民田,作长久围困的准备。围困数月,段龛城中粮尽,人相食;又引军出战,不胜,只好派人向东晋求救。东晋派中郎将荀羡带兵来救援,荀羡看到前燕兵势强大,畏惧不前。段龛势单力薄,走投无路,只好向慕容恪投降,被封为“伏顺将军”,不久被杀。段龛降卒3000余人被坑杀,在青州广固城居住的鲜卑、胡、羯等各族居民3000户被迁到蓟(今北京一带),留镇南将军慕容尘镇守广固城。地入前燕统辖,持续15年。

  前秦占领青州。东晋太和六年(370年),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灭掉前燕,占领青州,皇帝苻坚派符郎镇守广固城。

  苻朗,字元达,氐族人,是苻坚的侄子,性情宏达,神气爽迈,志存高远,不慕荣华。苻坚很赏识他,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马啊!”任命他为使持节、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青州刺史。苻朗极不情愿地到青州上任,仍然和读书人一样,钻研经籍,手不释卷,每每“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在任上体恤民情,发展农耕,并从陈留、东阿等地迁10000余户各族居民到青州,很有政绩。此时,前秦以王猛为相,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比较安定。前秦统辖青州14年。

  东晋收复山东。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进攻东晋,发动“淝水之战”。苻坚骄傲轻敌,大败而归,迅速瓦解。东晋派兵收复北方领土,遣淮阴太守高素征伐青州。

  前秦守将符朗为使青州士民免遭战火,主动遣使到彭城,面见东晋名将谢玄求降,谢玄许之,青州又归东晋管辖。符郎被封为东晋的员外散骑侍郎,迁居到扬州。他仍然保持风流才子的品性,“超然自得,志陵万物,所与悟言,不过一二人而已”。符郎得到很多人的尊重,连赫赫有名的谢安也经常设宴请他,并让许多朝官名士作陪,太和十七年(392年),蒋喆杀乐安太守辟闾浚,据青州背叛东晋,北平原太守辟闾浑起兵讨伐,占据广固城。东晋任命辟闾浑为龙骧大将军、幽州刺史,镇守广固城。

  南燕建都广固。东晋隆安三年(399年),鲜卑族慕容德带领鲜卑等各族4万户,自邺城、滑台转战到青州,攻克广固城,杀东晋守将辟闾浑,建立南燕,定都广固,割据青州12年。随从南燕来到青州的不仅有大量的鲜卑、胡等少数民族,还有许多汉族的河北豪族。南燕国是一个以鲜卑慕容部军事贵族为主体、汉胡结合的联合政权,它的建立,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

  刘宋统治青州。东晋义熙六年(410年),东晋大将军刘裕击南燕,血战10个月,破广固城,下令把广固城夷为平地。刘裕灭南燕后,派羊穆之为青州刺史。

  羊穆之看到广固城一片废墟,不堪据守,就另筑新城,称东阳城,这座城在今青州市北关一带,因在南阳河之北,北阳河之东,所以叫作东阳城,这是历史上的第三座青州城。

  420年,刘裕称帝,国号为“宋”,史称南朝刘宋,青州归属南朝刘宋。东晋、刘宋占据青州60年。先后有羊穆之、刘敬宣、竺虁、萧思话、申恬、沈文秀等为青州刺史。

  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鲜卑族拓拔氏建立的北魏政权也统一了中国北方,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其时,青州东阳城位于北魏和刘宋的交界之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占领青州,就可控制整个山东的北部和东部,所以,北魏和刘宋都想占有青州,数次开战,激烈争夺,战争十分残酷。

  元嘉十九年(442年),北魏任命刁雍为青州刺史,攻取东阳城。刁雍攻城不克,反为刘宋青州守军所败。于是收散兵走保马耳山。刘宋青州军追击,遂退入大乡山。北魏大将叔孙建率3万骑兵来援助,围困东阳城。刘宋的青州刺史竺虁率军民1500人死守,城内凿地道,南下入渑水涧,以为退路。血战六个月,竺夔告急,南朝刘宋派名将檀道济与王仲德带兵救东阳城。叔孙建闻救兵到,焚烧营寨和攻城器具,星夜退兵。竺夔与檀道济将要追击,奈何军队还未造饭,于是打开粮窖取米做饭;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到了第二天,北魏军队去远,不复可追,乃止。檀道济军队还镇广陵。其后,北魏军队又两次进攻青州东阳城,均未攻克。

  北魏攻取东阳。泰始三年(467年),北魏平东将军长孙陵进攻青州,刘宋青州刺史沈文秀遣使请降。北魏军队驻扎城西郊,四处抢掠,沈文秀悔之,遂闭城拒守。北魏大将军慕容白曜率军5万,会同长孙陵进攻东阳城,郦道元的父亲郦范也参与了这次征战。仗打得很残酷,前后三年,几乎日日交兵,最后攻入东阳城,俘虏了南朝刘宋的青州刺史沈文秀,地入北魏。

  沈文秀,字仲远,吴兴武康人,在青州刺史任上,劝民农耕,招纳商贾,颇有政绩。慕容白曜攻城,城将破,沈文秀取所持的刺史印绶,衣冠俨然,坐于斋内。乱兵入,大喊:“文秀何在?”文秀厉声说:“我就是!”被俘,剥去衣服送至慕容白曜面前。有人让他跪拜,他说:“都是两国的大臣,无相拜之礼!”慕容白曜恼怒,大加挝挞,仍不屈,被押送北魏京师。北魏武帝当面责备他,赦免了死罪,待为下客,给以粗衣蔬食。后来重其节义,稍加厚待,并任命为怀州(侨置,今属河南)刺史。当时河南地区富饶,人们好奉送礼物。沈文秀保持廉洁,一无所纳,固守清贫。他为政宽缓,不能禁止盗贼;但是大兴水田,于公私颇有利益。

  慕容白曜攻克东阳城时,城内居民8600户、41000人,还有南方来的“吴户”300余户,全部作为“平齐户”,迁往平城。共缴获仓粟85万斛,米3000斛,弓9000张,箭18万支,刀22400具,甲胄各3300副,铜5000斤,钱15万,当时东阳城的繁盛,由此可见一斑,也显示了沈文秀治理青州的政绩。

  在北魏攻伐青州的战役中,郦范出谋划策有功,被留为青州刺史。此后,担任北魏青州刺史的还有韩颓、李惠中、侯文和、郭祚、刘芳、高植、郑道昭、崔休、元贵平、侯渊、韩均、元嶷等人。

  历时多年的攻伐争战,青州处于动荡混乱之中。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人民群众饱受灾难。同时,伴随着战争的人口迁徙和掳掠,使青州一带民族成分发生了极大变化,北方的鲜卑、匈奴、羯、胡、氐、羌等少数民族定居青州,并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

  北魏前期,孝文帝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学习汉族文化,改官职、改汉姓、改服饰,促进了民族融合。青州一地,50年间再无大的战事,经济得到恢复,社会较为安定,大批士族迁居青州,户口繁衍,是全国最为繁华的都邑之一。但到北魏后期,政治急转直下,统治阶级腐败奢侈,民众困苦不堪,加之天灾频繁,各种矛盾激化,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流民起义。

  邢杲流民起义。北魏末年,首先爆发了中国北部六镇兵民起义,北魏政权联结北方的柔然,镇压了这次起义,并把六镇兵民20万人迁往河北就食。而河北“饥馑积年,户口逃散”,根本无力承受这种负担,于是再次爆发河北大起义,起义军在葛荣的带领下,向北魏都城洛阳进发,被胡契族首领尔朱荣击败。

  河北战火连天,迫使大批居民流亡青州。这些流民数量达20万户之多,既有名门大姓,也有平民百姓,河间士族邢杲也举族迁来青州。流民受到当地豪强的欺凌,生活无着,靠采集榆叶度日,被骂为“舔榆贼”。南梁大通二年(528年),邢杲在青州发动流民起义,“所在流民,率来从之,旬朔之间,众逾十万”,邢杲自称汉王,势力发展很快。北魏派兵镇压,邢杲在潍水大败魏将李叔仁,乘机西进,占领济南。次年,北魏调集大军,讨伐邢杲,邢杲在济南兵败被俘,被送往洛阳斩首。

  青州土民起义。邢杲起义失败不久,青州又发生了一次土民起义。所谓“土民”,是指土著居民,这些居民被青州当地士族大姓所控制,是他们的部曲和依附者;与土民相对立的,称“城民”,也称“州民”,主要是北魏贵族拓跋人军士及其家属,以少数民族为主,居住在城中,充当州军,主要任务是维护北魏统治,防止土民反抗。土民与城民存在着尖锐的民族矛盾,终于爆发了青州土民大起义。

  起义领导者崔祖螭和张僧皓均出身于青州望族,尤其崔祖螭,“家产畜殖,僮客甚多”,还是北魏的镇远将军。他们利用土民对城民的不满,聚集青州七郡之众10万余人,围困东阳城。北魏的青州刺史拓跋人元贵平率城民据守青州,相持100多天。元贵平令城民开门交战,不胜。又派崔祖螭的本家崔光伯出城谈判,不料刚一出城,便被射杀。不久崔祖螭攻下东阳城。后来,北魏控制朝政的权臣尔朱氏派兵镇压,攻占东阳城,土民起义失败。

  南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青州又爆发了郭迁领导的起义,占领青州城,青州刺史元嶷弃城逃走。济州刺史侯景进攻郭迁,郭迁兵败,逃往江南的梁朝。次年,青州百姓耿翔聚众起义,占据州城,魏任命骠骑大将军樊子鹄为青州刺史,率大军到青州,耿翔弃城投靠梁朝。

  东魏北齐更迭。频繁的起义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瓦解,中大通六年(534年),北魏重臣齐王高欢拥立11岁的孝静帝,建立东魏,并派兵进军山东,翦灭拥兵自重的青州刺史侯渊,侯渊兵败南逃,青州地入东魏。不久高欢的儿子高洋废除东魏孝静帝,自立为皇帝,建国号为齐,史称北齐,青州归属北齐管辖。

  东魏和北齐政权,采取了许多措施,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其中,包括调整郡县体制,减少县的数量,扩大县的范围。南梁太平元年(556年),北齐政权撤销了临淄、剧县、平昌、广川、安平、西安诸县,移益都县治到东阳城,辖区扩大数倍。同时,建东阳城南郭,始有南阳城。从此,益都县治青州城,直至1986年撤县建市。北齐时的益都县境很大,包括今天的临淄、寿光南部、昌乐东部。益都县与青州、齐郡同治一城,周边各县都归属青州齐郡。

  北齐期间,担任青州刺史的有高浚、高敬德、高淹、娄定远、高湝、高贞、贾勰等人。北齐朝廷非常重视青州,上述几位高姓刺史都是皇帝的儿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外国人担任过青州刺史,名龙康基。据山东博物馆郑岩先生考证,这位龙康基是来自西域的粟特人。粟特人,操印欧语系,善于经商,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角。粟特人做青州刺史,这也说明青州乃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高洋死后,北齐政权内部发生了长期的权力之争,政治黑暗,矛盾激化。577年,北周出兵北齐,攻陷邺城,北齐溃败,太上皇高纬并皇后携幼主逃到青州,只有数十人跟从。高纬未来得及再次逃走,北周大军突然赶到青州,高纬窘急,置金囊于鞍后,带着朝臣和皇妃等十几人出城向南逃遁,准备到南朝的陈国避难。出城未远,至南邓村,为周将尉迟纲俘获。北齐灭亡,青州归属北周。

  十九、南燕国春秋东晋隆安三年(399年),鲜卑贵族慕容德在青州广固城建国称帝,史称“南燕”。南燕国国祚衰薄,只延续了12年,但却使青州成为齐鲁大地历史上唯一有人称帝的地方。

  鲜卑族,为“五胡”之一,原是汉代匈奴族王室的一支后裔,最早生活于东北地区兴安岭北部的鲜卑山,故名鲜卑族,与后来影响中国的契丹族、蒙古族也有着种族血缘关系。西晋中原内乱,鲜卑各部相继南下,其中慕容部居住在今辽河流域,建立前燕,慕容皝称帝。此后,慕容氏家族先后建立前燕、后燕、北燕、南燕四个割据国家,有四代13人做过皇帝,是一个剽悍善战的家族。

  慕容皝的前燕国靠武力进入中原,先后迁都于河北和山西。他注重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一度十分强大。后来贵族内部争斗,被前秦苻坚灭国。慕容皝之子慕容垂,先是投靠苻坚,“淝水之战”后,乘机恢复燕国,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史称后燕,不久就被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北魏所灭。

  北魏攻破后燕都城,后燕丞相慕容德占据邺城,抵抗北魏军队。北魏军队兵临邺城,慕容德为保存实力,率部族民众4万余户、车2万7千乘,自邺城向滑台(今河南滑县)转移。中途遇风,船只沉没,魏军将至,众人大惧;至夕天寒,河流结冰冻合,趁夜间渡河,第二天,魏兵赶到,河冰已化解,慕容德军队逃过一劫。到了滑台,被部下拥立为皇帝,继承后燕国的帝统。

  滑台处于平原地带,一马平川,又加上夹在东晋和北魏两大强国之间,很难立足。尚书潘聪向慕容德建议:

  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三齐英杰,蓄志以待,孰不思得明主以立尺寸之功!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阻峻,足为帝王之都。

  慕容德接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率兵南下,攻克兖州,周围诸郡县悉来投降,“徐、兖之土附者十余万”;随后乘势东进,占据琅琊郡(今临沂);转途北上,遣使劝东晋镇守广固城的刺史辟闾浑投降,辟闾浑不从,慕容德遣步骑2万击之。辟闾浑驱赶士民8000余家入广固城固守。周围郡县皆投降慕容德。辟闾浑害怕,弃城逃跑,被慕容德的部将刘纲追斩于莒城,慕容德占据广固城,改元建平。

  慕容德出身鲜卑军事贵族,其父亲慕容皝、兄长慕容垂都是能征惯战的悍将,也是前燕、后燕的开国皇帝。慕容德跟随父亲和哥哥多年征战,屡建大功;同时,多年在父兄建立的国家参与朝政,也很有治国之才。

  建都广固后,慕容德礼贤下士,听纳忠言,斥退那些阿谀奉承、投机取巧之辈。有一次,设宴款待群臣,酒酣,笑着说:“我虽然浅薄,但严以律己而对待诸侯,在皇帝位上旦夕忧虑,可与历史上什么皇帝相比?”善于趋炎附势的青州刺史鞠仲回答:“陛下中兴燕国,与中兴夏代的少康帝、光复汉朝的光武帝一模一样啊!”慕容德命左右赏赐鞠仲锦帛千匹。当时国库空虚,物资匮乏,那有这么多锦帛?但鞠仲却信以为真,谦虚地表示:赏赐太多,不敢接受。慕容德说:“你肆意耍笑于朕,朕就不该耍笑你吗?知道你拿空言奉承我,我也拿空言来赏赐你!”鞠仲羞愧得无地自容。这时,中书侍郎韩范劝说道:“臣闻天子无戏言,忠臣无妄对。今日之论,上下相欺,可谓君臣俱失。”慕容德听了大悦,赏赐韩范绢五十匹。从此以后,文臣武将都敢在慕容德面前直言相谏,君臣融洽;有才能、敢讲话的忠直之士纷纷前来投靠,南燕国出现了励精图治、生机勃勃的昌盛局面。

  同时,慕容德十分注重建立与汉族地主豪族的良好关系。到青州之前,慕容德采取“广开恩信,招集遗黎”的政策,吸引了大批河北豪族的追随;建都广固后,许多河北豪族为躲避北魏的排汉迫害,也纷纷迁徙来到青州。慕容德还“如齐城,登营丘,望晏婴冢”,提拔晏婴的后裔青州人晏谟当了尚书郎,以此对青州土著豪强进行笼络。

  慕容德采取了许多措施,富国强兵。首先建立学官,培养人才,选拔公卿以下子弟和二品士门200余人为太学生,每月初一,亲自到太学考察学生成绩。派人到商山(今金岭镇)去开发铁矿,兴办炼铁业;又派官吏到乌泽(今寿光大家洼)管理盐务,增加税收;同时整顿全国户口,劝喻农桑,养兵厉甲,广农积粮,并建立起一支步兵37万,车17000乘,铁骑53000匹的强大军队。在广固城西讲武操练时,“周亘山泽,旌旗弥漫,钲鼓之声,振动天地”。强大的东晋和北魏也不得不对南燕国刮目相看。

  南燕国占有今山东的大部地区,设置一尹5州:国都广固城设燕都尹,管辖周边地区,青州迁治东莱,并州治阴平(今枣庄),兖州治梁父(今新泰),徐州治莒县,幽州治发干(今沂水);5个州共辖15郡82县;全境约有居民33万户。

  元兴三年(404年)2月,青州地震,栖鸡惊飞,山摇地动,慕容德惊忧成疾,在广固城东阳殿议立慕容超为太子。当夜死去,年70岁,作棺材10余具,夜间从四门运出,埋于山谷之中,而虚葬东阳陵,谥“献武皇帝”,庙号世宗。后人一直不知慕容德的真实坟冢所在。

  慕容德病逝后,慕容超即皇帝位,改元太上。慕容超是慕容德的侄子,因慕容德全家诸子皆死于北魏,唯慕容超幸免,慕容德看他身长八尺,腰带九围,精彩秀发,容止可观,非常喜欢,立为太子,并赐名为“超”。慕容超继位后,开始还奋发有为,拓展疆土,派兵攻取淮北一带。可惜,他心胸狭窄,刚愎自用,猜忌功臣,掌权不到一年,就酿成了众叛亲离、互相攻杀的混乱局面。

  当时,一些大臣十分忧虑,中书令(宰相)封孚就多次劝谏慕容超,但毫无效果。慕容超反而问封孚:“我可与前世何位君主相比?”封孚回答:“可比夏桀和商纣!”慕容超大怒,考虑到封孚的声望,没有处罚他;旁边的鞠仲大惊失色,对封孚说:“你与天子说话,如何这样亢厉?”封孚回答:“我年已七十,棺木准备就绪,世势日下,惟求死所!”

  义熙七年(410年),东晋大将刘裕率师北伐,进击南燕,相继攻占下邳、琅琊。慕容超闻刘裕大军将至,商量对策。其大将公孙五楼说:“应该坚守大岘关,刈除粟苗,坚壁清野。敌军远道而来,粮草不继,求战不得,旬月之间,就可以战胜。”慕容超不听,说:“敌军远来疲劳,势不能久;诱使他们过大岘关,我以数万铁骑攻击之,不愁不破敌军。哪里有先损坏禾苗庄稼,自己削弱自己的道理!”于是,弃大岘关(今临朐穆陵关)不守,派左军段晖、辅国贺赖卢等率步骑5万,进据临朐。

  刘裕大军顺利通过大岘关,举手指天曰:“吾事济矣!”向临朐步步进逼。慕容超大惊,亲自率兵4万到临朐增援,并派公孙五楼夺回大岘关。可惜为时已晚,刘裕前锋将军孟龙符坚守大岘关,公孙五楼攻关不下,战败而返。刘裕又派谘议参军檀韶率精锐兵马,出奇兵攻破临朐城。慕容超仓惶逃出城外,单骑投奔城南的段晖。两军在临朐城南大战,段晖又战败,被刘裕所杀。慕容超奔还广固城,把军队居民都搬入内城,准备长期固守,刘裕大军乘机把广固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广固城的攻坚战进行得异常惨烈,持续了三个多月。慕容超亲自登上城门,朝群臣于城上,杀战马以飨食将士,对文武百官升级晋爵,以鼓舞士气。尚书令董锐建议出降,慕容超大怒,把他监押起来。

  刘裕久攻不下,遍求良计。先是塞五龙口,南燕国军民都长起了脚气病,苦不堪言;继而,制造攻城“冲车”,“覆以版屋,蒙之以皮,并设诸奇巧”,城上的火石弓矢对“冲车”无可奈何;又设计制造了飞楼、悬梯、木幔等多种攻城器械,居高临下,实施攻城。城中渐渐不支,出城投降的络绎不绝。刘裕发起总攻,四面进逼,杀伤无数。南燕尚书悦寿遂开门投降。慕容超与左右数十骑出城逃跑,为刘裕擒拿。刘裕当面审讯,慕容超神色自若,不发一言。被解送东晋都城建康,市斩,时年26岁,在位6年。

  城破,刘裕将广固城夷为平地,杀鲜卑王公贵族以下3000余人。经人说情,才留下1万多名妇女儿童,免去一死,当作战利品赏给军士。据说,鲜卑族妇女身材高挑,皮肤洁白,十分漂亮,很多人被刘裕的军士占为妻妾,或转卖给汉族世家做婢妾。中国历史上屡屡被异族入侵,也屡屡把入侵的异族同化,南燕国鲜卑族后裔却是通过这种方式融入了汉族大家庭。

  二十、“永嘉南渡”与侨置青州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纷繁,民族交融极为迅速,人口流动也十分频繁。

  东汉和魏晋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一批门阀士族。这些门阀士族世代为官,都有庞大的庄园、领地,有显赫的家族势力,还拥有荫客、家兵、部曲、佃户等大量依附人口,有的多达上千家。门阀士族称霸一方,干预中央和地方的人事,控制政治权力,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永嘉”是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发生过长达18年的“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趁西晋内乱之际,相继兴起南下,进兵中原。他们攻城略地,到处杀戮,往往带有民族仇杀的性质,汉族的门阀士族首当其冲。永嘉四年(310年),匈奴族刘曜政权攻陷洛阳,纵兵烧杀掳掠,繁华的洛阳化为灰烬。为了逃避落后民族的统治,门阀士族就带领他们的家族、部曲、民户大量流徙到江淮一带,史称“永嘉南渡”。

  在青州地区,先后发生的曹嶷东徇山东、临淄大战,石虎攻占广固、坑杀士民3万等事件,也迫使青州的门阀士族纷纷南逃。如北海王猛的王氏家族、“名著海岱”的刘胤刘氏家族,青州刺史王仁的后裔琅琊王氏家族等等,都迁居江淮。南渡的士族规模十分庞大,仅琅琊国(今沂水)就有近千户随司马睿一起南渡,最有名望的琅琊王氏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强大支持者,所以,当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后,为了便于统治,制定了“侨寄法”,就是按照门阀士族的原籍名称,设置一些侨州、侨郡、侨县来管理,叫作“侨置”。

  青州的门阀士族大多南迁到江北淮河一带,以今扬州、连云港地最多。所以,东晋在广陵(今扬州市)侨置青州,在淮北一带侨置齐郡、济岷郡、高密郡,下辖8个侨置县,归侨置的青州遥相管辖。这一体制延续了近百年。

  南迁的青州门阀士族,带领众多的佃户、工匠和各类人员,定居于当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江淮地区,为开发南方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义熙七年(411年),刘裕灭南燕,收复青州故地,就在碻磝(今山东茌平境内)设置北青州,辖齐、北海、东莱等9郡,领44县;侨置在广陵的青州改名为南青州,仍然管辖淮北的侨置郡县。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刘宋后,将北青州迁回东阳城,仍称青州,同时撤销设在广陵的南青州。

  刘宋景和三年(467年),北魏慕容白曜攻占青州,地入北魏。刘宋又在郁州(今连云港市)侨置南青州,领9郡46县。到北齐时,这个南青州搬到沂水。直到隋朝统一全国,南、北二青州合为一处,治东阳城。

  此外,割据地方的许多政权乱设州郡,不少地方都有过青州的名称,如前燕在山东乐陵,后燕在辽宁新城,北燕在辽宁凌源,北周在四川平羌(今乐山),均设置青州,南燕建都广固城后,把青州设在东莱(今莱州市),但时间都很短暂,在历史上影响不大。偏安江南的南朝梁、陈设置一百多个州,也有青州名称。今福建有青州地名,可能源于此。

  二十一、青齐豪族与“平齐户”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事纷繁,但青州沃土千里,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始终是人口聚集的地方。原有的地方门阀士族“永嘉南渡”,迁居江淮后,北方的一些士族豪强在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又纷纷南迁来到青州。特别是南燕慕容德建都青州时,就有大量的河北豪族随从而来。这些河北豪族凭借鲜卑人给予的政治庇护和经济免役的特权,在当地积极招诱依附人口,广占土地,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甚至压过了原有的土著豪强,形成了新的门阀士族。如清河崔氏,南迁青州后,“世为三齐大族”。渤海封氏亦为“青州大族”。平原刘氏,族中数人官居青州治中、北海太守等要职,“父子兄弟,累郡连州”,势力更加强大。

  东晋刘裕灭南燕、夷广固、建东阳,青州回到汉族政权统治之下,南渡江淮的一些士族豪强也返回故地;同时,仍在北方蒙受异族统治的汉族世家也想方设法移居青州。这样,青州发展起来一个特殊的地方势力,即“青齐豪族”。这些青齐豪族,拥有以宗族、部曲组成的武装,头面人物在各级政权中身居要职。他们垄断地方经济,把持社会事务,操纵地方官员,在北魏政权和南朝刘宋政权之间左右逢源,反复无常,成为朝廷不得不认真对待的棘手问题。

  北魏攻占青州后,为巩固政权,消除隐患,掳青齐豪族8000余户,迁徙到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平齐户”。当时,青州东阳城的民户全部迁走。这些迁走的民户,待遇也是不同的。少数高级官吏、将军被称之为“客”,仍然受到尊崇;其次是一般的地主士族,被称之“平齐民”,在平城附近专门设立“平齐郡”,安置他们;再次是众多的兵士和平民,一律被赏赐给将军、百官做奴婢。

  这些“平齐户”过去享有受人尊敬的“民望”,被迁徙后,境遇却是非常凄惨。如世居东阳城的蒋少游,性机巧、能刻画、有文思,是个人才,被发配到云中郡为兵户,生活无着,只好靠写字卖画为生。后来蒋少游官至将作大匠、前将军,死后,被赠官青州刺史。还有的平齐民被赏给寺院作僧袛户,每年承担缴纳粮谷60斛的重负,苦不堪言。

  “平齐户”对自己的处境是不满意的。有的想方设法逃回青州,或者逃奔江南。有的则经历了坎坷生活的磨砺,奋发自强,后来成就一番事业,摆脱了屈辱的带有俘虏性质的徙民身份,重新取得士族特权。

  北魏政权占领山东后,基本统一中国北方,也由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政权转化为一个强盛的帝国。为巩固统治地位,它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措施,因此也放松了对“平齐户”的控制。许多“平齐户”便利用北魏政权民族融合的政策,登上政治舞台,甚至当了朝廷重臣。他们的家族重新迁回青州等地,仍然是当地最有势力的豪强。

  这一时期,最有名望的青齐豪族当属崔氏、王氏、房氏、刘氏、高氏、张氏等家族。

  北海王氏,青齐著名望族,世居剧县,齐国田氏后裔。秦始皇灭齐国,迁田齐王族到咸阳。田氏的一支子孙为留在齐地,便改姓王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为王猛,官至前秦的丞相。王猛的儿子王永,仍为前秦皇帝苻丕的丞相。前秦灭亡,王猛的孙子王宪曾任东莱太守,抚恤灾民,很有官望,史载,他精通文学,“雅好清言,词无浅俗”,且为人耿直,不事逢迎,后遭馋被杀。王猛的另一个孙子王镇恶,在前秦灭亡后南下投靠东晋,随晋武帝北伐,英勇善战,屡建奇功,被委以重任,死后追赠青州刺史。王氏家族中著名的还有王昕,其母亲为清河崔氏,有兄弟九人,号称“王氏九龙”,其中,王睎拜北齐太子太傅,为皇帝所器重。

  清河房氏。房氏的祖先房谌,在北燕国任职,随慕容德迁至广固城,定居东清河绎幕(今淄川)。房谌的曾孙房法寿曾任刘宋的魏郡太守,后归降北魏慕容白曜,死后,赠官青州刺史。慕容白曜陷广固城,房氏族中多人沦为“平齐户”,但大多又回到了政治舞台,担任要职或者学有专长,如房景伯、房景先、房景远兄弟等。房法寿的五世孙房彦谦以事亲至孝闻名于世,且勤于治学,精通“五经”,“雅有词辩,风概高人”,隋朝建立后,曾出任监察御史。房彦谦的儿子房玄龄,为唐朝初年著名的宰相,房彦谦之弟房彦诩,曾任北魏益都县令。

  北海刘氏。先祖刘昶,为刘邦皇族后裔,胶东王之后,平原望族,随慕容德渡河来到青州,世居北海都昌(今昌乐东北)。刘昶的儿子刘奉伯,任北海太守,孙子刘休宾,“少好学,有文才”,任刘宋的兖州刺史,后归降慕容白曜。刘昶的另一孙子刘孝标,家住东阳城,8岁时,东阳城破,母子沦为“平齐户”,生活困苦,只好母亲做尼姑、儿子做和尚。返俗后,刘孝标奔南朝刘宋,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平齐户”中还有一位刘姓子孙,名刘芳,他“才思深敏,特精经义,博闻强记”,在穷窘之中,白天替人抄书,夜间“诵经不寝”,成为经学大师,得到魏孝文帝的器重,任命为中书令,后又出任青州刺史。

  北海高氏。高氏中最有名望的当属高聪,高聪的祖先,原籍渤海,随慕容德迁居青州北海,世居剧县。高聪出生后丧母,靠祖母抚育成人。慕容白曜大军攻克东阳城,高聪作为“平齐户”徙平城,与蒋少游同为云中郡“兵户”,“窘困无所不为”;但他苦读经史,著述20余卷,在朝廷身居要职。他念念不望故乡青州,多次要求回青州任职。死后,朝廷赠官青州刺史,满足了他生前的愿望。

  临淄张氏。著名人物是张烈,字徽之。其曾祖张恂,随慕容德南渡,定居广固城,故为青州望族。史书载:张烈少年孤贫,涉猎经史,有气概,当时青州有崔徽伯、房徽叔、张徽之,皆有声誉,时人号“青州三徽”。后官至司空长史,北魏朝廷拟任为青州刺史,担心他在青州的家产、故旧太多,怕有异志,改任瀛州刺史。其儿子张僧皓与崔祖螭一起发动土民起义,攻打东阳城,事败,死于狱中。张氏家族中还有张泰,曾任河间太守;张攀,官至骠骑大将军、光禄大夫。今青州博物馆藏有张攀墓志铭。

  二十二、显赫崔氏家族青齐豪族中,最为显赫的当属崔氏。崔氏原籍清河郡(今山东临清西北),自西汉崔业起,世居东武城,曹魏时代家门兴盛,出现了崔林、崔琰两位著名人物,南北朝时期,为北方甲族,居山东士族之首。

  北魏时期,留居清河的崔氏后裔,因光禄大夫崔浩朝中失势,被杀,“清河崔氏无论远近,尽夷其族”,遭受重大打击。但迁居其他地方的崔氏后裔仍然兴旺发达。其中,居住青州的崔氏就出了不少名人,显赫一时。如崔光、崔亮、崔光伯、崔道固、崔敬默、崔敬远、崔信明、崔圆等。

  崔光,北魏宣武帝的重臣,赠官尚书令(宰相)。其祖父崔旷,“从慕容德南渡河,居青州之时水”,号称青州时水房崔氏。时水,亦称乌河,发源今临淄南境。

  慕容白曜平定三齐,破东阳城,崔光只有17岁,跟随父母迁徙到代地,“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北魏孝文帝太和六年(482年),崔光被皇帝看中,拜为中书博士,开始了仕官历程。后任著作郎,协助李彪撰修国书,显示了非凡的才华,深受皇帝器重,称他为“当世文宗”,诸多军国大事,如迁都、改制、制定律法等,都同他商议。不久,升任侍中、太常卿、太子少傅,地位日益提高,皇帝都亲自听他讲学。崔光身居高位,仍然著作不辍,而且十分谦让,多次拒绝担任司徒的要职。

  崔光一直官运亨通,倍受重用,得益于他的圆通和谦让,史书称他“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有毁恶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对攻击他的人,以德报怨,诽谤他的话,也不辩解。这种人情世故,使他久居高位;但也“为气概者所不重”,有气节的人,有些瞧不起他。

  崔道固,字季坚,曾任南朝刘宋的齐郡、北海郡太守,冀州刺史。崔道固的父亲崔辑,于刘宋时“南徙青州”,世居东阳城,号称青州房崔氏。

  崔道固为妾生,不被兄长们尊重,年轻时在青州招募兵士,自己的生母还要为宾客亲自准备饮食,但客人们都很尊重崔道固,而看不起他的兄长。北魏慕容白曜出兵平定三齐,时任冀州刺史的崔道固坚守历城(今济南)六个月,粮尽援绝,出降,沦为“平齐户”,后被任命为北魏的“平齐郡”太守。

  崔亮,字敬儒,官至北魏左光禄大夫、尚书仆射。崔亮出身青州房崔氏,是崔辑的重孙,10岁时,沦为“平齐户”,家境贫困,抄书为业。后靠崔光的推荐,任中书博士,不久升任吏部尚书,还兼任青州大中正近10年,提拔了不少青州士人。崔亮虽历任高职,但注重名声,廉洁清正,家境仍不免贫寒,妻子亲自操持家务。皇帝知道后,特批他兼任野王县令,增加一些收入。

  崔亮有一对孪生叔伯弟弟:崔光韶,崔光伯,均在北魏做官,二人“操业相侔,特相友爱”。

  崔光韶,曾任青州刺史,为官清直明断,属官都敬重他。后入朝做官,不久就以母亲年老为理由,回归青州居住,赋诗作文,与朝野名士酬唱赋闲。邢杲流民起义攻打青州,崔光韶被城中士民推举御敌,他协助青州刺史,危机之中,泰然处之,击退了邢杲的进攻。因功被朝廷起用,封辅国将军,又升任廷尉卿。朝廷秘书监祖莹,因贪赃枉法被弹劾,崔光韶坚持从严惩治,尽管许多朝廷重臣为祖莹求情,但不为所动。史称:崔光韶“博学强辩,尤好理论,至于人伦名教,得失之间,榷而论之,不以一毫假物”,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家足于财,而性俭吝,衣马敝瘦,食味粗薄”,尽管家中富足,但生活简朴。崔光韶看到当时北魏政权日趋腐败,朝廷屡变,便晚年归隐青州,不再出仕做官。

  崔光伯,初任青州别驾,又任北海太守,官至七兵尚书,后归乡隐居,事亲至孝,清名远扬。本族人崔祖螭发动土民起义,攻打东阳城,崔光伯被众人委托,出城安抚议和,被流矢所中而死,赠官青州刺史。

  崔氏家族依靠望族声誉,在朝野担任要职者不计其数。今青州博物馆珍藏北齐“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刻,石刻文字记述崔氏宗门合亲姻十六家于天保九年(558年)共同建造了一座宝塔,上面刻有崔氏家族30余人的名字,由此可见当时崔氏之盛。

  隋唐时期,青州崔氏望族依然声名显赫,子弟遍布朝野,如崔信明、崔圆等崔信明,隋代青州益都人,出身青州房崔氏,是北魏七兵尚书崔光伯的曾孙,祖父崔縚,任北海郡太守。崔信明端午节正中午出生,当时“有异雀数头,身形甚小,五色毕备,集于庭树;鼓翼齐鸣,声清宛亮”。当时隋朝太史令史良,出使到青州,对崔縚说:“五月为火,火为《离》,《离》为文彩。日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色,奋翼而鸣。此儿必文藻焕烂,声名播于天下。雀形既小,禄位殆不高。”

  崔信明长大后,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名胜一时。隋朝末年,崔信明担任尧城县令,时值农民大起义,窦建德慕其名,想重用他。崔信明得知后,挂印逾城逃走,隐居于太行山。唐朝建立后,应征出山,任职秦川县令。

  崔信明以诗文著名,流传的有五言古诗《送金竟陵入蜀》:

  金门去蜀道,玉垒望长安。岂言千里远,方寻九折难。西上君飞盖,东归我挂冠。猿声出峡断,月彩落江寒。从今与君别,花月几新残。

  崔信明的诗淳厚悠远,浅明古朴,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但他孤傲自赏,又以门望自负,自谓超过李百药,时人多不认同。当时另一文人郑世翼,同样倨傲,一次乘船在江中遇到崔信明,说:“闻公有‘枫落吴江冷’,愿见其余。”崔信明欣然拿出诗作多篇,郑世翼没有看完,就说:“所见不如所闻!”把崔信明的诗作投诸江水,引舟而去。

  崔圆,唐代青州益都人,为崔亮的八世孙。崔圆少年家境贫寒,志向远大,好读兵书,有经国济世之才。开始,崔圆以“钤谋射策”授武职官,但崔圆以文才自负,不愿担任武职。“安史之乱”初起,崔圆任剑南节度副使,便积极整修军备,建造宫舍,储存什具,预作打算。长安被安禄山攻破,唐玄宗仓皇出逃,在马嵬坡赐死杨贵妃,随后避乱西川。崔圆上书迎驾,说:“蜀土腴谷羡,储供易办”,唐玄宗大为感动,流着泪说:“世乱识忠臣。”当即拜崔圆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剑南节度使。皇帝到了剑南,看到朝廷以及百司所用的殿宇、帷幔等设施都准备停当,更加赏识崔圆,特令制作“遗爱碑”,表示对崔圆的宠信。

  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让位,自称太上皇;唐肃宗继位,崔圆与房琯、韦见素一起辅佐唐肃宗,指挥平息“安史之乱”,以功拜中书令,封赵国公。乾元元年(758年),罢相,留守东都洛阳。

  次年,唐朝军队在相州(今河南安阳)作战失败,败军溃卒经过东都,剽掠居民,崔圆惧怕,弃城不守,南奔襄阳。为此,唐肃宗下诏剥夺了崔圆的各种官职。不久,由于名将李光弼的推荐,又担任怀州刺史、汾州刺史,以治行称,政绩突出,升任淮南节度使,驻扬州。在镇六年,得到吏民的赞誉,调任回京时,吏民挽留。后来,虽然相继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左仆射、入知省事等官职,但未再被重用。64岁去世,赠官太子太师,谥“昭襄”。

  二十三、郦道元与《水经注》

  魏晋南北朝期间,尽管青州战乱频繁,但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文化也十分繁荣。如北魏人的著作,流传至今的只有三部:《水经注》、《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前两部都与青州有关,由此可见青州乃是当时文苑繁华之地。

  《水经注》乃郦道元所著。郦道元,北魏人,祖籍河北涿州,由于他的父亲郦范长期任青州刺史,所以他“生长东齐”。郦道元一生在北魏做官,从尚书郎做起,直到郡的太守、州的刺史以至河南尹、御使中尉,死后,赠官吏部尚书、冀州刺史。但是,郦道元名传千古的不是他的官职,而是《水经注》这本书。

  《水经注》,顾名思义,是为古书《水经》作注。《水经》为东汉人桑钦撰写,记载全国水道137条,每条水撰为一篇,记其源流和流经的地方。郦道元为其作注,写了20倍于原书的内容补充,自成巨著。全书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支流小水1752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详记所经地区、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的地理、历史状况,以及名胜古迹、史实考证。既是一部全面系统的地理书籍,又是一部文笔优雅的文学名著。

  插图 《四库全书·水经注》片断

  郦道元《水经注》记述今青州市境内的水流,计有巨洋水(弥河)、石沟水、建德水、康浪水(洗耳河)、尧水、淄水、女水(裙带河)、浊水(北阳河)、长沙水(南阳河)、石井水等十条。这些水流,历经千年沧桑,河道多有变迁,名称多有演化,但对青州人民的孕育功不可没。

  浊水,即今天的北阳河,发源于为山(今五里镇月阳山),《水经注》中记述颇详。郦道元名为记水,实为记城。书中说,浊水“东北流,经广固城西”。广固城,曹嶷所建,南燕国都,旧址在今尧王山前。该城“四周绝涧,岨水深隍”,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水经注》记载了青州城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激战:东晋刘裕征讨南燕国皇帝慕容超,因“藉崄难攻,兵力劳弊”,而久攻不下。有一个名叫玄文的谋士献策,说广固城“绳水带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当必陷”,并且列举了历史上石虎攻打曹嶷、慕容恪攻打段龛两个成功战例。刘裕听从了这一建议,塞五龙口,陷广固,毁城池,灭南燕。

  郦道元对发生在青州广固城的三次战役,津津乐道,乃事出有因。他父亲郦范,是北魏重臣,曾做过皇帝的老师。北魏大将慕容白曜率军征战山东,进取三齐,郦范随军出谋划策,主张“信义示之”,恩威并重,一路定肥城,下历城,所向披靡。南朝刘宋在青州城的守将沈文秀,遣使来降,郦范认为,东阳城拥众数万,劲甲坚城,不战而降,必然有诈,说服主将识破敌人阴谋。并采取扫清四围,孤立坚城的战略,最后,攻入青州城,擒获沈文秀。郦范有功,被任命为青州刺史。他在青州任上,利用渔盐之利,恢复生产,发展贸易,颇有政绩,后又晋升尚书右丞。对父亲的文韬武略,郦道元是引以自豪的,所以,对在青州发生的杀伐攻战,他极有兴趣。

  也许因为父亲的原因,郦道元对青州情有独钟,在记述青州的河流时,笔触特有感情。卷十一记巨洋水(弥河)时说:

  先公……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持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父亲在青州做官,童年时代的郦道元随父居住,炎炎夏日,和几个玩伴,在弥河边沙滩上柳阴下,弹琴唱歌,游泳嬉戏,多快活的日子,能不让作者回味终生?

  该卷记南阳河时,说到其支流石井水,水从“劈头山”而来,“北流注井”,“井”即是深潭,后人谓之“瀑水涧”的地方:

  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状同洪井,北流入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

  看来,1500年前的南阳河,水势浩荡,童年的郦道元水性极好,既敢于潜游,探探瀑水涧水有多深,又乐于畅游,顺着现在的南阳河玩个够。郦道元难以忘情青州,有排遣不去的青州“情结”。多年后会同朋友,旧地重游,“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在瀑水涧赋诗唱和,缅怀童年时代的嬉娱,终日不愿离去!

  《水经注》饮誉古今,但史书对郦道元的生平却记之不多。只记载祖籍是河北涿州,不知生于何地,生于何时。其实,郦道元告诉我们,“余生长东齐”,“东齐”即是青州,“生长”二字,说明起码是在青州长大的。是否在青州出生,笔者不敢断言。但其父郦范在山东征战数年,两次出任青州刺史,时间跨度十几年,为什么不能推测郦道元在青州出生呢?郦道元对青州的山水记述之多,笔端感情之浓,难道不说明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州之子”吗?

  二十四、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魏时期的青州益都人,当时的益都县,县治在今寿光市境内,辖区包括今青州市的东北部。史书中并无贾思勰的传记,使他垂名千古的是科学巨著《齐民要术》。

  从《齐民要术》中我们得知,贾思勰是出身于士族家庭的知识分子,也做过官,曾任北魏的青州高阳郡(今临淄北)太守,还去过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后来回乡亲自经营农牧业生产,并潜心撰写《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要术》的内容极其丰富,共10卷,92篇,11万余字,它集西周至北魏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知识、技术和经验之大成,分别记载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特种植物的栽培方法,介绍了浸种、育种、施肥、浇灌、防病防虫等方面的全套技术,传播了家禽、家畜、养鱼、养蚕等的饲养经验,从农副产品的加工到油盐酱醋的酿造,到生活日用品的生产,凡与人民日常生活有关的事情,都作以详备的记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中国古代农林牧副渔各方面知识的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诞生在青州,不是偶然的。青州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在夏季,湿热同步,非常适合农耕生产。这里长期是山东的政治中心,交通便利,人口密集,贸易发达,重视农桑,加之青州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贾思勰的一生,主要活动在青州、寿光、临淄一带,对当地的气候、土壤、作物、种植方式以及风俗民情非常熟悉。可以说,是古青州的沃土培育出了《齐民要术》这朵绚丽的花朵。

  《齐民要术》一书中的许多记载,都明确点出是青州这一地区的农事情况。如《种椒篇》说:

  案青州有蜀椒,种本商人居椒为业,见椒中黑实,乃遂生意种之。凡种数千枚,止有一根生。数岁之后,更结子实,芬芳香形色与蜀椒不殊,气势微弱耳。遂分布栽移,略遍州境也。

  最早是有商人从四川买来花椒,见有种子,便种在地里,几千颗种子只有一颗发芽,几年之后,终于适应青州的环境,培育成功。这里记述了青州种蜀椒的起源,以及到处普遍种植的情况。

  《种枣篇》说:

  案青州有乐氏枣,丰肌细核,多膏肥美,为天下第一。父老相传云:乐毅破齐时,从燕携来所种也。

  从中可知,青州种枣,最早是从河北燕地移植来的。直到今天,青州枣树仍然很多,最好的一种叫“圆铃枣”,就是《齐民要术》中记载的乐氏枣。

  《齐民要术》不仅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贾思勰论述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农业发达,百姓才能丰衣足食,国家才能富强安定,教化才能顺利实施。他还尖锐地批评了那些轻视生产劳动的人,犹如“鲍鱼之肆,不自以气为臭”。像贾思勰这样的士族知识分子,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环境下,不去在官场上攀附,却愿意花费毕生精力,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研究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这是难得可贵的。

  《齐民要术》的巨大价值在于使我国的农业科学第一次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恒久而深远的影响。北宋时期,首先刊印此书,发放各级政府作劝农使用。历代农学家编写的农书,也无不从中汲取精华。它不仅是我国珍贵的科学遗产,而且在世界上也很有影响,英国最伟大的进化论创立者达尔文就曾经说过,他的人工选择思想就是从《齐民要术》中得到启发的。

  二十五、郑道昭与《玲珑山题刻》

  青州市城区西南16公里处的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座环境幽雅的玲珑山。这里,怪石嶙峋,洞窟众多,山林葱翠,鸟语花香,尤其是著名书法家、北魏青州刺史郑道昭的“白驹谷”摩崖题刻,更使玲珑山名声大噪,蜚声海内外。

  玲珑山,秦汉时称逄山,因殷商时有逄伯陵而得名;北魏时又称石膏山,因山色泽润滑如膏,故名;此外,还有北峰山、笔架山等名称。康熙初年,隐士吴三恪发现山腰石畔有隙,依稀有微光,遂召集子侄挖掘,越挖越曲折,上下相连,通体玲珑,因此又名为玲珑山。

  玲珑山历代建筑较多,但大多被毁,现在还残存的遗迹有“王母行宫”等。 两汉时期,皇帝和上层贵族崇尚道教,迷信黄老之术,山上香火颇为兴盛。西汉中叶的汉宣帝,曾派钦差大臣专程来这里祭祀“石社”、“石鼓”。 “石社”指的是山上的石质建筑逄公祠。至于“石鼓”,郦道元所著《水经注》称:逄山有鼓状石头,每逢荒乱年景,会自然发出特殊的声响,数十里之外都能听到。元代人于钦所著的《齐乘》一书中说:石鼓“今不存矣”。

  郑道昭,字僖伯,北魏荥阳开封人。荥阳境内有中岳嵩山,所以,又自号“荥阳中岳先生”。

  郑道昭“少而好学,综览群言”,以诗赋著名于当世,常常与皇帝对座饮酒赋诗,颇得皇帝赏识。早年在朝廷做官,当过国子祭酒(教育部长),多次上书北魏孝文帝,请求“招集英儒,广开学校”。后出任地方官,任青州刺史、平东将军,他为政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同时,郑道昭对书法艺术和文字研究也很有造诣。

  郑道昭所处的南北朝,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朝代更迭,民族交融,人们思想活跃,文学艺术呈现出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第二个兴盛期。作为文字艺术的书法也逐渐地从汉隶向楷书转变,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魏碑”体。魏碑石刻在我国书法艺术和文字研究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存到现在的魏碑,全国不到200种,其中能自成流派的只有10家,郑道昭就是这10家之一。郑道昭的碑铭,现存的有40余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冠群家之首。

  由于汉文方块字的独特性质和书写特点,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但自隋唐以后,书法家们大多崇扬“二王”,即临帖王羲之、王献之的真、草书,形成所谓的“帖派”。所以,很长一段时期,郑道昭的碑刻书法不被人们重视,以至很多人不知道郑道昭还精通书法。清朝以后,许多书法家开始舍弃王羲之以来的“帖派”书法传统,注重从古代篆隶、魏碑、金石中汲取营养,追求厚重、雄浑、朴拙,形成了“碑派”风格,他们到处搜集古代碑刻,这才发现了郑道昭题名的许多碑刻,也从而发掘出了郑道昭书法的巨大艺术价值。

  “碑派”书法潮流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书坛,也漫及到日本和韩国,郑道昭也成为这些国家书坛大家们顶礼膜拜的书法巨匠。康有为不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也是宏扬“碑派”书法艺术的领袖,撰写的《广艺舟双辑》是书法碑派理论的总结。康有为十分尊崇郑道昭,1925年,康有为曾经到过青州,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造访玲珑山,瞻仰鉴赏郑道昭留在青州的无价墨宝。

  郑道昭留在世上的40余处碑刻,在山东主要集中在青州、平度、莱州等地。在青州有3处,都在玲珑山,山顶有两处,山下有一处。

  山顶的两处,一处叫《白云堂题名》,全文是“荥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13个字,刻在山前通天洞内的西壁上,字径4厘米,笔墨遒劲有力,古朴浑穆;另一处在山顶祠宇东北门侧,称《北峰山题名》,据志书记载,原有“荥阳郑道昭解衣冠处”9个字,可惜年代久远,风雨浸蚀,祠宇毁坏,现在已经找不到了,现仅有碑上半部的拓片传世,极为珍贵。

  插图 玲珑山郑道昭题刻(《白驹谷题名》)

  山下的一处在北麓山谷内,称《白驹谷题名》,最大,也最为知名。巨大石壁上刻有“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盘之山谷也”、“此白驹谷”共19个大字,字径一尺见方,整个题名结构宽博,笔意苍老。《白驹谷题名》不仅是郑道昭40余处碑刻之最,也堪称1500年前中国榜书之最。

  郑道昭早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入仕在朝廷做官,很想有一番作为,几次上书建言,为巩固北魏少数民族政权出谋划策。但朝廷却听不进他的正确意见。晚年仕途失意,放外任,做莱州和青州刺史,这时,他的思想发生很大变化,从经世济民的儒学向清净无为的黄老玄学转变。为政做官,他崇尚无为而治,休养生息;闲暇时间,他流连山水,钟情自然。玲珑山山顶有道教庙宇“白云堂”,加之山清水秀,林壑幽深,自然成为郑道昭忘情游乐的地方。

  郑道昭游玲珑山,他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这从题名碑刻的内容可以看出:

  山顶第一处,“白云堂中解易老也”,意思是在道观白云堂中解读黄老经典著作《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经》,沉湎于道家的玄奥哲理之中,也时时产生归隐山林的念头。

  山顶第二处,“解衣冠”,则是游兴之极,酣畅淋漓,不觉脱衣摘冠,得意忘形,一派怡然自得、放浪形骸的魏晋风度。

  山下所题19个大字,乃是郑道昭游乐之余,意犹未尽,让白云堂道长伺候笔砚,挥笔泼墨,写下的震撼千古的传世之作。“游盘”,即游乐、徘徊、盘桓;盘桓于“此白驹谷”中。想想岁月易逝,年华不再,人生如白驹过隙,一生抱负难以实现,不如将这笔墨留给后人吧,于是,就让人镌刻在石壁上,北麓山谷也有了典雅的名字:白驹谷。

  近年来,玲珑山及其郑道昭题刻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地政府在保护和开发玲珑山旅游资源的同时,将当代书画名家的墨迹刻于山崖石壁上,与“魏碑”相映成辉,为奇秀俊美的玲珑山又增添了几分儒雅神韵。

  二十六、佛教文化的兴盛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发源于古印度,由伽毗罗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释伽牟尼)创立,开始在印度和南亚国家传播。汉武帝时,西域的交通得以开辟,为佛教东传创造了条件。东汉初年,洛阳建有白马寺,佛教在中国立足,并开始传播。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西晋时期“八王之乱”、随之而来的永嘉南渡和民族仇杀,使社会心理状态发生重大变化。统治阶级门阀士族为他们的兴亡无常的命运担忧,劳动人民为他们的漂泊苦难生活绝望,佛教在这样的土壤里,在中国南北各地都得到迅速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州,是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战乱纷繁的地方,佛教在这里找到了发展契机,许多寺院相继建立,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时期。

  当时,有一位高僧名叫佛图澄,是西域人,来中国传授佛法,被尊佛的后赵皇帝封为“大和尚”,让他参与军政要务,策划谋略。他对青州一带的佛教发展状况十分熟悉,有一次后赵皇帝石虎要修建邺城的旧塔,缺少承露盘等法器,佛图澄说:“青州有座古阿育王,塔底有许多法器,我画张图,你派人去找吧。”石虎派人到青州,按图寻找,得到了他需要的承露盘。佛图澄所说的阿育王塔,故址在今临淄城西,唐朝在此建寺,宋朝增塔为12级,并将寺院更名为广化寺,古人有诗句“宝塔万年灯”,赞誉阿育王塔。

  南燕国皇帝慕容德也笃信佛教。他在滑台时讨论行动计划,尚书潘聪建议占领青州广固立足。慕容德仍然拿不定主意,就咨询高僧朗公的意见,朗公说:

  潘尚书之议可谓兴邦之术矣。今岁初,长星起于奎娄,遂扫虚危,而虚危,齐之分野,除旧布新之象。宜先定旧鲁,巡抚琅邪,待秋风戒节,然后北围临齐,天之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潘聪的建议非常正确,看天象,今年初,有慧星起于奎娄,随后扫向虚危,而虚危,是齐地的分野,这是除旧布新的兆象。应该先占领鲁国一带,进而巡抚琅邪郡;待秋风起来的时候,就北进齐地,占据广固城,大事可成。

  听了朗公的话,慕容德这才下定决心,向青州进军。南燕定都广固后,慕容德十分感谢朗公,赏赐绢100匹,封为“东齐王”,把两个县作为朗公的食邑。朗公,姓朗名素,此后多次来青州传教,促进了青州地区佛教的兴盛。今青州境内有“朗公山”(在今五里镇)、朗公洞(在今王坟镇),民间也有朗公的许多传说。

  义熙八年(412年),我国第一位到印度取经的高僧法显,携带大量经文,自海外归来,在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崂山)登陆,受青州刺史刘兖的邀请,在青州居住译经传教,停留一年之久。这些高僧的青州之行,大大地提高了青州的佛教文化水平。

  南北朝时期,是青州佛教的鼎盛时期。北魏、北齐的最高统治者大多积极提倡和崇奉佛教。北魏文帝就下诏,命令各州郡县必须建立寺院,听任并鼓励士民出家为僧尼。魏太武帝灭佛时,青州还归属南朝刘宋管辖,所以未受大的影响,反而超过了北方其他地区。北齐时期,佛教更为兴盛,全国2000万人口,僧尼就占了200万。这时的青州,是山东最大的佛教文化中心,许多著名的佛教法师常在青州修行传教,如《高僧传》中记载的道奘、道明、道宗、道猷、僧密等等。

  同时,青州还建有大量的寺院,总数约有200余所,至今尚有文化遗存的就有数十所,比较知名的有:

  宁福寺,始建于西晋,故址在今郑母村东荆崖,是青州最早的佛寺之一;

  广福寺,建于西晋时期,旧址在青州城南,劈山南麓,现在寺院虽然荡然无存,但仍有舍利塔十几座,有的保存完好,塔高不一,高者8米,低者5米,皆以圆形雕花石柱和八边形石盘垒砌而成,其中一座塔腰处有石龛,龛内镶嵌墓志《舍利塔下铭》,今存于青州博物馆;

  弥陀寺,俗称北大寺,故址在今城区河滨路东首北侧,南朝刘宋所建;

  兴国寺,故址在黄楼镇迟家庄,近代曾在此地出土汉代石羊,上有补刻的“正始五年”(508年)字样,另出土东魏的造像残石,证明该寺建于南北朝;

  吉祥寺,故址在东高镇马官村西南,建于北魏,有出土造像残石;

  重兴寺,在朱良镇良孟村东,建于北魏,该寺存至民国年间,寺内有铁佛,故俗称铁佛寺;

  延祥寺,在东夏镇段家庄,遗存有北魏年间的佛座;

  石佛寺,在今高柳镇石佛村,留有北魏永煦三年的《石佛造像题记》;

  南阳寺,即龙兴寺的前身,今范公亭路西首南,北魏时所建,现存的《大齐碑》称南阳寺为“正东之甲寺”。

  此外,古书记载的还有孙秦寺、大业寺、道奘寺、游德寺等十几所著名寺院。

  二十七、驼山摩崖造像

  北魏之后,随着佛教的兴盛,石窟造像也蔚然成风,著名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的造像大都开凿于此时。与此同时,青州佛教的出家和在家弟子也兴起摩崖造像之风,驼山、云门山、尧王山等都留下了佛教造像的文化遗产。

  驼山的造像规模最为庞大,崖壁间并排着大小石窟5座,摩崖石刻一处,共有石佛造像638尊。大者高逾7米,小者不过方寸,造型精美奇特,雕刻流畅细腻。驼山造像最早的开凿于南北朝时期,延续到隋唐时代。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群。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11处石窟造像之中。

  5座石窟中,最大的一窟位于中间,共有一佛二菩萨和341尊千佛象,为北周时期所雕刻。主佛阿弥陀佛,呈坐像,高7米,鼻高目长,面容丰满,给人以威严而又慈祥的感觉。这是中国东部现存最大的一尊古代石窟造像。两侧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身材窈窕,目如飞凤,头戴化佛高冠,面目略为清瘦,宽大的帔帛,拖至地面,长裙下摆整齐,少有变化。且上身长,双肩宽,比例严重失调。这种雕刻手法表现出一种富于幻想的神秘色彩。该窟主佛基座正中,刻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几个字。《隋书》记载,韦操于北周末年平定尉迟勤叛乱有功而被晋升为柱国,封平桑公,做了青州的总管。于此可以查证,这尊造像开凿于北周时期。

  最左边的一窟造像为唐朝前期的作品,开凿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僧侣们为了迎合武则天的政治需求,有意把主佛雕为女性形象。所以,本窟主佛造像体态丰满端庄,面部圆润慈祥,颈佩莲花项链,臂带金钏,胸部隆起,隐隐透出女性丰韵。主佛身边是她的两位弟子,左边是迦叶,右边是阿难。

  插图 驼山大佛

  两边的菩萨像亭亭玉立,颈下佩饰着极为复杂的璎络项圈,手佩臂钏,上身袒露,头梳螺旋式发髻,手持一朵鲜花,腰间裹以袜肚,肩上的帔帛飘然下垂,下身如蝉翼般的长裙紧贴肢体,勾勒出女性所独具的优美曲线,恰似出水芙蓉,被许多前来观赏的艺术家称为“东方维纳斯”。

  左边第二窟保存最为完整。中间阿弥陀佛,面目清秀,嘴角上翘,似在微笑,身着袈裟,上有用赭石色绘出的方格。两边雕有两尊菩萨,头上高冠造型奇异,雕有复杂花纹,并有化佛和宝瓶,冠两旁有较大的如翅,如翅上引出两条下垂的飘带,颈部佩有连珠状的项链和极为精致的璎珞,长裙曳地,宽阔的裙带下垂至脚面,微笑的面孔、亭亭玉立的身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门边两位力士,赤裸上身,怒目圆睁,手举兵器,是力量的像征。犹为奇特的是,在北边石壁下方,有一个西方弟子雕像,头戴瓜皮小帽,身穿翻领长袍,腰系皮带,足蹬尖头皮靴,波斯人的相貌雕刻得生动形象,此为青州石窟造像一绝。这说明,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波斯人在青州居住了。

  驼山石窟集南北朝、隋、唐三个时代为一区,跨度五百年,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艺术特点和追求,真可谓是雕塑艺术的一幅历史画卷。

  驼山的佛教文化遗产,不仅在于摩崖造像,还有天下一绝的“山体巨佛”。——站在驼山,向东南望去,就会看到一个由起伏的山体曲线勾勒而成的巨佛头像,仰面而卧,全长2600米,由9个山头组成,轮廓清晰,极为逼真,游客到此,无不称奇。

  1996年,青州市政府邀请全国知名的十几位考古专家,对山体巨佛进行专题论证,比较一致地认为:

  青州巨佛是在人面形山体景观基础上,经人工修整而成的珍贵文化遗存。它的成因,不仅可以从巨佛的面容上存在的修整痕迹所直证,而且可以被历史曾有过的凿山为佛的事件所旁证。

  山体巨佛是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借助山势,雕凿而成,雕凿痕迹,至今清晰可见。它充分体现了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

  山体正中最高峰,组成巨佛的鼻与唇,鼻梁修长,鼻尖浑圆,双唇微开,“人中”微凹,下颌饱满。顺着巨佛的下颌延伸,一处微凸的山头形似巨佛的喉结。特别奇妙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巨佛双唇有着“开”、“合”的变化,当巨佛“开口”时,还能看到隐约的牙齿。仿佛巨佛在不断诵念着禅语真言,思维着大千世界的永恒真理。

  最西南端,是长达700米的顶髻,由一座较为平缓低矮的山丘构成。仿佛绾出宝瓶式发型的头髻,使佛像的造型起伏多变,增加了韵律感和神秘感,表现出巨佛的庄严与崇高。

  巨佛主要是以剪影效果展现的,可是,山前一处山坳巧妙地构成巨佛深陷的眼窝,山坡纹路兀现出巨佛面部的肌肉线条,赋予巨佛以鲜明的立体感。佛的眼睛,佛教界称为“佛眼”,能够看破世间一切色相。巨佛有了佛眼,就有了法力,有了灵魂。

  更为难得的是,山体巨佛不是作为单体造像独立存在的,它与驼山石窟造像、云门山石窟造像密切相连,三位一体,共同组成一个大型立体式“曼陀罗”,佛家的修道悟坛。

 

创建时间:2014-2-2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鄌郚镇 刘文安  ★ TEL:0536-6619338   
为你服务: 电脑维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影视编辑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