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青州专刊

潍县春秋 人文专刊 文艺专版新闻报道四镇特刊春节特刊鄌郚家园乐器货柜潍县史料昌乐文史史志通览
网站首页红河频道营丘频道乔官频道昌乐街道高崖库区
潍县文史 潍县春秋 文史资料 人文潍坊 昌乐文学 在线读书 临朐文史  百年大事 青州文史 莱夷文明
马进文集 安丘文史 安丘资料 金山真观 高崖文史 牡丹文化 昌乐文 昌乐文史 潍坊名吃 雁鹅养殖
鄌郚企业 魅力鄌郚 鄌郚报道 鄌郚风物 鄌郚艺文 鄌郚文史 鄌郚人物 鄌郚西瓜 鄌郚文学 鄌郚作家

  衡王共传了六世七王。王府经历代修葺扩建,规模日益宏大。现存的衡王府石坊,俗称“午朝门”。是文武百官员叩拜衡王时出入的大门。石坊座北朝南。南北两坊相距43.5米,建筑形式相同,尺寸一样。坊为石灰石,四柱三门,牌坊式结构。每坊由28件巨石雕刻成。东西宽11.5米,南北深2.78米,中高7.25米,侧高5.15米。座呈须弥状,高1.2米,宽1米分三层,底层25厘米,刻兽足状案底纹和仰莲纹;中支内收10厘米,高40厘米,刻牡丹、荷花图案;上层与底层形制相同,刻狮子、麒麟、缠枝牡丹、覆莲图案,其中狮子12个,麒麟2个,四角4个钻狮形象特殊。底座之上有石柱,为方形,立于须弥座中部,中间二柱高6.02,两侧二柱高3.95米。每柱南北各置透雕立式的龙1个,高2.12米。四柱上方嵌横匾,匾上浮雕二龙戏珠和斗拱图案。中门嵌两匾,上匾刻大字,南坊为:“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坊为:“孝友宽仁、大雅不群”。均剔地阳文。“乐善”为朱佑楎号。“遗风”系朱佑楎去世后的用词。因此,石坊建置年代应在第二王朱厚矫在位的嘉靖年间。


胡杨博客
青州居士

【青州】作为海岱名郡,历来为兵家兵争之地,频遭兵袭,几度兴废。史书上说广固城是历史上的第二座青州城,为西晋军阀曹嶷所建。后为鲜卑族首领慕容德所据,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南燕国。其兄慕容垂被北魏所败后,德逃往河南滑台,尚书潘聪建议:“青齐沃野,号为东秦;土方两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地”,“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阻峻,足为帝王之都”。慕容德接受了这个建议,攻占广固,于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称帝,改元建平。慕容德虽只是一个割据政权的皇帝,但在他当政期间是颇有一番作为的。他重视教育,设立学官,选公卿子弟及二品士门子弟二百人为学生;控制冶铁、食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要害部门“立冶于商山,置盐官于乌常泽,以广军国之用”;重新清查户口,避免了逃税积弊;重视军队建设和训练,‘讲武于城西,步兵三十七万军,车一万七千乘,铁骑五万三千“,南燕国兵力之强可见一斑。无怪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这样一个割据君主的评价:“禀倜傥之雄姿,韫纵横之远略,属分崩之运,成角逐之资,跨有全齐,窃弄神器,抚剑而争衡秦、魏,练甲而志静荆、吴,崇儒术以弘风,延谠言而励己,观其为国,有足称焉。”即使一千多年后从这黄土城墙也可看出当时南燕国的强盛。但是历史却不为慕容德是英雄而对他有丝毫偏坦,他称帝三年后便一病不起,饮马长江的宏愿没来得及实现就离开了人世。慕容德无子,后继者是他的侄子慕容超。这位年轻皇帝丝毫没有乃叔的气魄,只知道和一帮年轻人出游狩猎,把南燕国弄的乌烟瘴气。每一朝代的后继者往往忘记创业的艰辛,忘记祖宗创业的筚路蓝缕,仿佛自己手里的江山本该就是他家的一样,所以不用管什么民生疾苦、富国强兵,反正对自己来说是拣来的江山,只是一味享乐,快活一天是一天。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坚厚的城墙没能阻挡住东晋的军队,广固城终于被东晋大将后来的宋武帝刘裕攻破,王公以下三千多人被杀,慕容超不仅葬送了南燕国,自己也被斩于建康市,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慕容超比刘禅强,死的还不算窝囊,终于没有投降,并说:“吾宁奋剑而死,不能衔璧而生”。虽然慕容超到这种地步说这种话有点滑稽,但总算没把鲜卑老祖宗的脸丢尽。
  南燕国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转眼便土崩瓦解。只剩这黄土城墙矗立在南阳河畔,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一块绳文陶片从千年前的黄土中探出头,我拾起来拂去上面的尘土,从纹理中触摸当年慕容德的雄风、慕容超的靡靡之音、破城时广固先民的恐惧慌乱。如果这一块块陶片算历史的骨骼的话,那么城头的小草就是历史的白发。它们一年年枯而复荣、荣而复枯,人间的帝王将相不知湮没何方,而它们仍按自己的规律生长着。就象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虽然经历了一场场浩劫,但丝毫没有损伤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只要一有适宜的条件,他们就会创造出令人惊讶的奇迹。广固城风光不在,而在这片土地上却矗立着一座充满生机的新青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非经意寻找历史的足迹,已很难再看到历史的遗迹。早上广固城下李清照纪念祠中你听到的是飘来的阵阵鼓乐,你看到的是新青州人自信幸福的笑容。他们也许不知道他们站在广固城的脚下,他们也许不知道青州城那段历史,但他们——这些勤恳的人民,却确实是新青州的创造者,是历史的车轮的推动者。

青州市情网 青州地图网
青州地名网 青州人事网  
青州广电网  今日青州网
青州招商网  青州品牌网
青州人才网 青州商务网
青州旅游网 仰天山旅游网 
青州在线  数字青州信息网 
青州信息港  青州公众信息网 
青州分类信息网  青州企业信息网
青州商务企业黄页 青州供求信息网
青州地产信息网 青州教育信息港
青州毕业生就业网 青州电脑网
百度青州吧 网易青州
搜狐青州  普加青州
青州论坛 国家公园
青州地图 青州画院
青州书画艺术城 青州奇石馆
青州锦泉斋 青州花卉网
青州黄楼花卉网  
今日青州·人文栏目 青州征婚交友网

青州博物馆

  青州古城溯源
  青州城座落在泰沂山脉和渤海冲积平原的交接部位,南倚绵亘数百里的峭峦峻峰,北面坦坦荡荡的鲁北平原,东西两侧, 、淄两水隔城相望,如两条玉龙。
  青州起自虞夏之上,据史著《尚书》记载,大禹治水之后,按照山形水势,把全国划为九州,从泰山往东直至大海之块地方叫青州。不过,在汉朝以前,青州只是个笼统的地域概念,直到公元前一百多年,西汉王朝才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广县,城址就在现在城西南四里的瀑水涧一带。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剌史部,青州剌史驻广县城,所以广县城也叫青州城。这是历史上的第一个青州城。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军阀混战,广县城遭到破坏,青州人曹嶷于怀帝永嘉五年(公元 311 年),在原广县西北处,依山傍水,另筑新城,取名广固,他自己则在城里当起了割据一方的青州剌史,这是历史上第二个青州城。此后,历经汉、晋、后赵等的争夺,到了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 399 年),被鲜卑族慕容德所占,他在这里定都立国,国号曰燕,史称南燕。安帝义熙六年(公元 401 年),东晋大将刘裕灭南燕,夷广固,委派羊穆之为北青州刺史,命他在广固城址以东,南阳河北岸,另筑新城,起名东阳,这是历史上的第三个青州城。公元 469 年,即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东阳城为北魏攻占。经过四五十年的和平发展,城内人口骤增,商号倍添,原有的街巷显得狭窄不堪了,于是,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 517 年)秋,又在南阳河南岸增筑南郭,这就是后来的南阳城,也就是今天的青州城。民间曾流传有“三撙青州”之说,实际上“三撙”无考,“三迁四筑”倒是确有其事的。元朝以前,南阳城是一座土城。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 )年),守御都指挥叶大旺,将原来的城墙加高数尺,又在外面 一层厚砖,使得古老的青州城更加雄伟壮观了。城开四门,东门曰“海晏”,西门曰“阜财”,北门曰“瞻辰”。城墙高五丈三尺,周长十三华里,城墙外面还有一道一丈五尺深、三丈五尺宽的壕水,即护城河。在以刀枪剑戟为主要兵器的古代,这也可算得上是“固若金汤”、“易守难攻”了。
 

青州奇石博物馆

奇石,蕴山川之灵气,育日月之精华,历万古不朽,与天地同寿,以其独特之神韵,崇高之品格,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之瑰宝。赏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春秋而不衰,而今昌明盛世愈繁荣。读古籍赏石华章,识古代赏石传统,窥古人赏石风情,或赋诗填词,或题咏作画,或友情唱和,或品茗鉴赏,深含文化内涵,尽享苍天赋之高雅情趣。寻觅陶渊明、白居易、杜甫、柳宗元、李德裕、牛僧孺、苏轼、米芾、林有麟、蒲松龄、郑板桥乃至宋徽宗、乾隆帝赏石之踪迹,析其爱石之心境,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真谛,我国赏石文化底蕴之积淀,深矣! 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天斧神镂,风韵夺目,陶冶情操,延年益寿,以石悟德,高洁人生。此乃中华赏石文化之要旨也!

《庄农日用杂字》
  青州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在王立胜书记的直接过问下,于今年年初展开。截止目前,已经初步整理点校《齐民要术》《齐乘》等重要文献22种,编辑资料文章4种,共计320万字。这些文献,一类是青州籍名人撰写的古典名着,另一类是外籍名人撰写的有关青州的着作,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或文学价值。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已将这些古籍文献制作电子版图书。这套电子图书的制作,由市委宣传部统筹策划,规划局、广播电视局协助,历史文化研究会具体承办。
  古籍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历史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现代人类社会获取历史知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古代青州作为中国东部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文化繁盛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积存有弥足珍贵的古籍文献。这些文化典籍,是青州人民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古代青州的历史文献种类齐全,数量繁多,可称得上是“万卷之邦”。青州古籍文献是指今天青州市范围内留存的历史典籍,主要为青州籍历史名人的着作,也包括外地文人在青州为官、客居所留存的着作。仅就这部分所言,《益都县图志?艺文志》记载有400余种,数千卷之多。其中,不乏历史名着,收入清康熙《四库全书》的着名文献有40余种。
  青州的古籍文献,历来得到青州人民的珍视和爱护。有些重要着作,如《齐乘》《崇雅堂集》等被多次刊印,流传甚广。近年来,历史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青州开始注重整理古籍文献。曾先后三次编辑出版青州古代诗词选集,使许多名篇广为传颂。刘宝富先生历经5年时间,整理编辑了王曾的散佚诗文。青州名志《益都县图志》于近年点校出版。刘珝、赵秉忠、李文藻以及“海岱七子”等青州历史名人的诗文也曾经被校注出版。为了丰富建设“文化名城”的内涵,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机构,组织力量,凝聚人才,在更高层次上系统地编辑出版青州的古籍文献。这次对古籍文献的编辑整理工作,要以标点校勘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典籍为主,同时注重抢救挖掘稿本、抄本、孤本。整理书目为青州相关着作和青州籍人士着作,地域范围以现行青州市辖区为准,时间以成书于1949年前为限。初步规划利用3到5年时间,由易到难,将遗存的50余种重要文献系统点校,重要的给予注释或今译,并分30册陆续出版。

电子版《青州古籍文献》首批书目:
《青州古籍文献•总序》
《青州古籍文献•概述》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宋)王曾《笔录》及诗文资料
(宋)史虚白《钓矶立谈》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元)于钦《齐乘》周嘉猷《齐乘考证》
(明)刘珝《古直先生文集》《古直先生文集续编》
(明)刘鈗《文献资料汇编》
(明)石存礼等《海岱会集》
(明)赵秉忠《琪山集》《江西舆地图说》
(明)钟羽正《崇雅堂集》《崇雅堂集续卷》
(明)房可壮《偕园诗草》《房侍御疏》
(清)段松苓《益都金石记》(影印)
(清)安志远《青社遗闻》
(清)光绪《益都县图志》
(民国)赵东甫《青州明诗抄》
(民国)邱琮玉《青社琐记》
(民国)周贵德《青州纪游》
(民国)丁汉三《百壶斋拾遗》
(民国)包天笑《青州府往事》
《古典名著与青州》
《经典诗文誉青州》

2007年,青州市对全市的行政区划进行重新调整,将19个镇、街道,整合为12个镇、街道。具体调整情况如下:撤销五里镇,将原五里镇的行政区域划归王府街道管辖,街道工作机关驻原五里镇工作机关驻地;撤销东高镇,将原东高镇的行政区域划归益都街道管辖,街道工作机关驻原东高镇工作机关驻地;撤销朱良镇,将原朱良镇的行政区域并入高柳镇,镇工作机关驻原朱良镇工作机关驻地;撤销普通镇,将原普通镇的行政区域并入邵庄镇,镇工作机关驻地不变;撤销口埠镇,将原口埠镇的行政区域并入何官镇,镇工作机关驻地不变;撤销郑母镇,将原郑母镇的行政区域并入谭坊镇,镇工作机关驻地不变;撤销王母宫街道,将原王母宫街道的大崔家、小崔家、孙家庄、大王庄、孟家炉、小田、冷门、董家等8个村,东夏镇的东侯庙、西侯庙、麻湾、西坡、东坡、张家楼、彭家湾、王岗、沙店、南于、大尹、李家庄、大赵务、巨弥、寨里等15个村并入黄楼镇,镇工作机关驻地不变;将王母宫街道的徐七里、王七联、裴桥、柳沟、东郎、西郎、姜家、王母宫、十八里、寺古、双庙、张孟口、南四、辛庄、侯古、房古、于古、义和、孟古、李官庄、范王、赵家、东李、张裴、胡桥、姜庙、韩家、蔡家、牛家、胡集、懒柳树、凌马、马氏村、朱刘马等34个村并入东夏镇,东夏镇工作机关驻原王母宫街道工作机关驻地。原云门山街道、王坟镇、庙子镇、弥河镇4个行政区域不变。其中面积最大的王坟镇达229.6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的王府街道达11多万人。

 

 

 

 

 

 

 

 

 

 

 

 

 

 

 

 

 

 

 

 

 

 

 

 

 

 

 

 

 

 

 

 

 

《青州上下五千年》全书目录
第一编 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前3000至前221年)
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前221至581年)
第三编 隋、唐、五代(581年至960年)
第四编 宋、金、元(960年至1368年)
第五编 明 朝(1368年至1644年)
第六编 清 朝(1644年至1911年)
第七篇 中华民国(1912年至1949年)
第八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青州上下五千年》后记
青州大事年表

青州之名起源较早。据《尚书·禹贡》载∶“海岱惟青州”,是古九州之一。
  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按古代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其色为青,青州在中华大地的东方故名。

                      隋同文:《青州上下五千年

 
    隋同文,男,1950年出生,青州人。青年时期入伍从军,戍守海疆十年;后入南京政治学院学习,毕业留校,执教八年;转业返乡后,在党校、宣传部、市政府、市委任职。现任青州市政协副主席。
  多年从事理论讲学与文字写作。主编、编著院校教材和通俗读物6种;撰写学术论文、系列讲座、调查报告以及通讯、散文、言论等各种体裁文章近百万字。
       ◎《青州上下五千年》全书目录
       ◎ 第一编 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前3000至前221年)
       ◎ 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前221至581年)
       ◎ 第三编 隋、唐、五代(581年至960年)
       ◎ 第四编 宋、金、元(960年至1368年)
       ◎ 第五编 明 朝(1368年至1644年)
       ◎ 第六编 清 朝(1644年至1911年)
       ◎ 第七篇 中华民国(1912年至1949年)
       ◎ 第八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青州上下五千年》后记
       ◎ 青州大事年表

青州·东方第一州

广袤的齐鲁大地上,有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她以悠久的历史彪炳汗青,更以秀丽的新姿令人瞩目,这就是互有海岱明珠之称的青州市。
  青州被誉为“东方第一州”是当之无愧的。从时间上说她是古九州之一。被公认为科学价值很高的最古地理著作《尚书 . 禹贡》中记载的古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诸州中就有青州。其中称“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从地理上看,青州位于九州之最东方。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少阳系东方,东方属木,其色青,所以称青州。《吕氏春秋》也有九州之说,并称青州为东方之州。这些不朽文献所指的青州,虽然地理内涵不尽相同,但可以确认,早在上古时代,就有青州这一地理概念了。以当今的青州为治所是从东晋开始。此后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封建王朝,建制频仍,青州均为州、府、郡、道、路的治所,长达 1600 年之久,是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青州自古为文明之邦,有灿烂的古代文化,众多的历史名人,优美的传说和光荣的传统。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 270 多处。根据山土文物考察,早在 7000 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生息此地。青州在历史名著中屡见不鲜:《水浒传 . 三山聚义打青州》,《醒世恒言 . 李道人独步云门》及《聊斋志异》中数十篇优美的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尤其令人推崇的是《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关于青州黄巾军的描写。东汉末年,黄巾军遍及八州,张角兄弟死后,青州黄巾军首领张饶、管亥、徐和、司马俱集合各部坚持斗争,号称百万之众,入兖州,杀郑遂;转东平,诛刘岱。摇摇欲坠的东汉朝廷为之震惊。
  青州堪称藏龙卧虎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事件,出现过无数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既有吒咤风云的民族英雄,也有刚直威猛的文官武将,还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文学家。寇准、范仲淹、富 、欧阳修先后知青州,其间多有惠政,为历代人民所敬仰。王曾、燕萧、贾思勰、陈梦鹤、邢 、赵秉忠、李文藻等青州籍人物,更是灿若星辰。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越明诚夫妇在青州居住十余年,写诗填词,硕果累累。蒲松龄更是与青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凡是到青州的人,无不慕名参观博物馆。那里是璀璨夺目的青州历史文化的缩影。商代的铜 ,汉代的玉壁,北齐的石室线刻,北周的大佛像,南北朝的菩萨,隋唐的石雕,仇英仿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明万历年间的殿试状元卷真本,以及本地历代所产的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碑碣、字画等文物达二万多件。足以使人领略青州历史风采。
  “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中的气候条件,使青州名胜荟萃,风光秀丽。云门山是青州的象征,尤其以摩崖石刻特大“寿”字而闻名,素有“南佛北春”之说;“人无寸高”,则是当地形象的比喻。驼山北周石窟造像是我国东部之最,其精美的雕工是其他同时代造像所不能比拟的,充分显示了当时青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玲珑山的魏碑真迹,为中外书法学者留连忘返。以纪念历史名臣范仲淹而建的范公亭,西南山区的仰天寺,元代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的真教寺,明代衡王府的午朝门,宋、明、清几代修建的万年桥,以戏拟御花园为“无独有偶”的明清园林建筑偶园及全国唯一幸存的康熙建筑风格的三峰假山,都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
  古老的青州是人民群众可歌可泣斗争的见证。在这里,曾飘扬过赤眉、黄巾、红袄、红巾等农民军的义旗,驰骋过杨妙真、唐赛儿等巾帼英雄的铁马,激荡过响应辛亥革命的枪声。共产党的先驱者王尽美、邓恩铭曾在这里传播马列主义,老一辈无阶级革命家陈毅、张云逸在这进而运筹帷幄,指挥解放战争。这一幕幕壮烈的历史画面,青州人民无不引为自豪。
  历史的陈迹只能反映过去,青州今天和明天的美好画卷还要依靠一代或几代人去描绘。天时、地利、人和,振光大有希望。青州交通方便,铁路、公路四通八达,自然资源丰富,各种名优特产,如山楂、银瓜、蜜桃、全蝎等倍受人们的瞩目;工业已有相当的基础,门类齐全,设备比较先进;许多产品,如卷烟、云门陈酿酒、真空镀铝纸等有较高的声誉。值得一提的是,青州的城市建设,突出“青”字,体现“古”字,现代化和传统美相结合,富有自己的特色。
  青州,青春焕发,充满朝气,更富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让更多的人认识她,把她建设得更加繁荣,为四化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东方古州》的编辑出版,就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扩大对外交往与合作,加快青州的发展步伐。愿《东方古州》成为一座桥梁,沟通五湖四海;愿《东方古州》是一条纽带,联结起广大人民的心,愿《东方古州》成为一座丰碑,记载下历史名城的前进脚步。

青州 考证在古代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青州在远古时为东夷之地,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称“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

【郑母镇】山东青州有个郑母镇,坐落于郑母村。郑母地名来源于东汉经学大师郑玄。
  郑玄(127~200),字康成,高密人(古北海青州),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博通古文经学、精于天文历算,对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
 《齐乘》卷五云:“剧东旧葬地,即今益都府东五十里郑墓店也。因高密有郑公乡,土人讹为郑母云。”《山东通志·古迹》:“益都县,郑康成旧葬处,在县东四十里郑墓店。袁绍屯官渡,逼康成随军,不得已,载病至元城卒,葬于剧东,即今郑墓店也。”今按:郑墓店,后讹为郑母店,1948年解放后仍沿俗说,称为郑母,先为郑母区,后为郑母公社,1984年建郑母镇,镇政府驻郑母。郑母镇属今青州市(原益都县),位于市区东20公里,香山西南,康浪河北岸。郑母又设东郑、中郑、西郑三个村,郑玄旧葬处在西郑,当地老人尚能指出墓之所在位置。此处古称剧东,是因汉初设剧侯国,治所在今山东昌乐县西,东汉改为剧县,而郑玄旧葬地在剧县东部,故称。
  所以青州郑母原名郑墓,后改谐音字郑母。这便是青州郑母的由来。
  这个小村庄历史上曾出过四名宰相、尚书级的高官:
  山东省青州市郑母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郑母村,这个小村庄历史上曾出过四名宰相、尚书级的高官:宋朝丞相王曾、元朝尚书董进、明代侍郎冀镧、状元赵秉忠等,其均葬于原籍,被称为四大御葬,其生前活动遗迹随处可见。特别是1983年发现的赵秉忠殿试卷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成为举世珍宝。
  王曾“连中三元”
  王曾(978~1038年)字孝先,青州郑母村人。三元状元。
  赵秉忠与“状元卷”中国科举制度有着将近1300年的历史,但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试卷却只有一张,那就是明代青州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对策。赵秉忠(1573—1626年),字季卿,明青州郑母村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这个小村庄历史上曾出过四名宰相、尚书级的高官。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53岁含恨而死。
  李守力简评:
  祖龙发源为灵山,海拔331米。康浪河发源于灵山丘陵,洗耳河发源于季家高墓一带,两水到郑母村形成包围之势,康浪河从郑母村前自左向右缓缓而去,洗耳河从村后环抱,两水于村西交汇,龙气紧锁,形成蓄能仓库。东北香山(海拔189米)为后乐,香山古名箕山,属土星,艮位。该龙穴巽宫进气,发在四绿大运,自有郑母村始,第一个四绿大运在964年-1023年,王曾恰在此运,第二个四绿大运在1504年-1563年,赵秉忠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到1573年赵秉忠出生,已是五黄大运四绿小运,所以为官极其不顺。王曾出生于978年,赵秉忠出生于1573年,相差约600年,10个甲子。

【李文藻】(约1726——1774),字茧畹,又字素伯,号南涧远子,清代金石学家,益都(今青州)人。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桂林府同知。善诗文,喜藏书,名动京师,深受著名学者钱大昕赏识。
  他天资俊朗,博览群书。12岁即模仿苏轼《赤壁赋》撰文,15岁写诗已颇有思致。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举进士,他考进士的试卷,读卷官交口称赞。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起,他先后任广东恩平、新安、潮阳知县,后升广西桂林府同知。居官以清白强干、体恤民情著称,在任期间,境内秩序井然。阳江县民刘维邦,因母病重请道士“作法驱祟”,向邻居借了10把刀绑在梯子上,乡吏见到便乘机勒索,刘维邦拿不出钱,乡吏便取刀送县,诬告刘维邦持刀造反。李文藻亲到现场查问,将刘无罪开释。在潮阳、海阳、揭阳(俗称“三阳”)做官,没有不搜刮民脂民膏的。但李文藻离任之时,却囊橐萧’然,只请人临摹了四轴罗汉像。他风趣地说,“这就是我在广南做官的宦囊”。 他嗜书如命。晋京谒选时,几乎天逛书市,每遇好书,就是典衣借贷也要买下。还从朋友处借书来抄。日积月累,藏书达数万卷,每卷都亲手校勘。《海岱会集》他久访不得,偶然听说一刘姓书商有写本,但不外借。他以皮袍赠送,得到许可,呵冻抄写30多天,将书抄完。
  他对金石刻搜罗尤富。凡经过学宫、寺观、岩洞、崖壁,必停留仔细观察,一发现碑刻题石,就让随从拓印。一次,他奉命出迎总督,中途在南海庙中小憩,发现有许多碑刻,爱不忍释,便秉烛拓印,竞夜不止。到天明一问,总督的船早已驶过多时。
  胸藏万卷,湛思著述,写诗作文,皆出自经历见闻,有独到见解。他利用晋京谒选时撰写的《琉璃厂书肆记》为学者称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李文藻四种》——《南涧文集》、《粤西铭刻记》、《恩平程记》、《南涧先生易箦记》等。他的某些诗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民间疾苦。他在《陆丰城南作》中写道:“夫把锄镰妇饷餐,稷苗三寸麦芒干。只轮车子辚辚过,都作山东道上看。”写出了天旱苗枯,农民背井逃荒的情景。他的《达濠民》:“种芋遍高低,捞鱼无巨纤。飓风一夕至,船碎田沧淹”,写出了广东沿海渔民的痛苦生活。“赤日翻海潮,两腿刑遭腌。耙扫霜雪洁,簸弄爪甲咸。锱铢上官仓,空手归茅檐。百室无赢米,百身无完衫。妻号儿女啼,嗷嗷不可堪。白薯盗升斗,坐法流慎黔。”记述了官府对盐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他还非常重视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参与编纂的《历城县志》与《诸城县志》被列为全国名志。他一生著述甚多,据《益都县图志》记载,有《毛诗本义》、《南北史考略》、《尧陵考》、《益都金石考》、《泰山金石考》、《金石书录》、《山东元碑录》、《云门碑目》、《青社拾闻》、《齐藩录》、《濮雅》、《河南附录补遗》、《国朝献征录》、《隶补》、《齐谚》、《粤谚》、《饾饤录》、《师友记》、《南涧文集》、《岭南诗集》等。尚有未成书的数种,如《平台啜茗录》之类。但他的著作大部分并未出版。他曾留下遗嘱,要后辈卖掉藏书作为出 版费用,但后辈并未执行。以后家道中落,书稿散失,后又遭大火, 数万藏书也被焚殆尽。

 【云门山】位于潍坊青州市城南2.5公里,海拔400米,因山巅间有一洞穴,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得名“云门”,古青州八景称之谓“云门拱壁”。据《益都县图志》载:山半有灵官庙,巅有碧霞祠、关帝庙及东西阆风亭,明末荒圮。清顺治十六年(1659)知府夏一风重修。云门山上历代名人题刻甚多,有唐天宝元年(742年)北海郡太守赵居贞所作《投金龙环壁》诗;后周广顺三年(963年)彭仁福等刻《云门山大云寺重装修龛功德记》;宋庆历八年(1048年)青州知府欧阳修等六人题刻及元朝以前的珍贵字迹20余处。明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加少保乔字大篆“云门山”刻于山阳,雪蓑行书“神在”等字镌于山阴;清青州知府夏一风《重修云门山》碑立于山巅。
  主峰北壁摩崖“寿”字,高7.5米,宽3.7米,仅其“寸”部就高2.23米,故有“人无寸高”之说,“寿比南山”的成语即源于此,为摩崖“寿”字之最,系明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书。主峰山阳峭壁间有大小5个石窟、石刻造像272尊,具有隋唐时期雕塑风格。这些雕像,大多附有开凿年代,仅第一窟的小龛中,就有隋朝“皇九年”、“开皇十年”、“开皇十八年”、“仁寿二年”等题记10多处。山阴东侧有“万春洞”,亦名“希夷石室”,俗称陈抟洞,系周全为纪念陈抟于明嘉靖年间开造。洞内南侧有陈抟枕卷卧像一尊,壁刻雪蓑诗一首。
  解放前夕,山上建筑多毁于战火,仅存小山门。天仙玉女祠等残迹。解放后,在山阴植侧柏26万多株,1983年以来,在山脚新建云门山牌坊,在灵官庙旧址建望寿阁、东西配殿,新建阆风亭,挖修云窟,设置石栏,增刻李锋、武中奇、于希宁、高启云等现代名家字画于崖壁,为云门山添色。

宋庆历八年(1048年)青州知府欧阳修等六人题刻及元朝以前的珍贵字迹20余处。明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加少保乔字大篆“云门山”刻于山阳,雪蓑行书“神在”等字镌于山阴;清青州知府夏一风《重修云门山》碑立于山巅。
  主峰北壁摩崖“寿”字,高7.5米,宽3.7米,仅其“寸”部就高2.23米,故有“人无寸高”之说,“寿比南山”的成语即源于此,为摩崖“寿”字之最,系明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书。

  青州得名甚早,禹贡中就有记载:“海岱惟青州”。上古为东夷之地。至夏商间,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周初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属。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这也是山东唯一一个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后刘裕灭南燕,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
  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469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7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 隋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初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 宋为京东东路路治。金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元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明清时期,为青州府治。 民国时期为益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昌潍地区(今潍坊市)管辖,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
 云门山是1985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青州城南2.5公里处,海拔421米。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 云门山因此得名。。古“青州八景”称之为“云门拱壁”。登临山巅,便可饱览“驼岭千寻”、“劈峰夕照”和“三山联翠,障城如画”的壮丽景观。在主峰云门洞南西侧有一天然石罅,深不可测,当气压低时,常有蒸气泛出,名曰“云窟”。 在夏秋季节,云门山南侧的“云窟”开闸放云,即时白云腾空而出,经云门洞冉冉升天,平原拔笏,松荫盖足,山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鲁中名山。
  置身山巅,望云海时隐时现,云门仙境,名不虚传;天气晴朗时,绿地伴青山,层山叠峦,北国风光更使您陶醉,令您留连忘返。
  青州当地有一拜寿、二拜佛、三拜清官之说。近年来,众多的中外游客都把能到云门山参拜大寿字作为自己最大的心愿。
  明嘉靖年间为第二个衡王朱戴圭祝寿,内掌司冀阳周全,在山阴处摩崖上镌刻了国内外罕见的大“寿”字,讨好衡王。大“寿”字,字体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宽 3.7,仅“寿”字下面的“寸” 字就高达2.23米。所以当地人经常说:“人无寸高”,“寿比南山”,“南佛北寿”等。云门山、大“寿”字还流传着许多美妙的传说和典故。云门山海拔四百0八米,游人可拾阶而上,信步登极,立足“寿”下,可使您思绪万千。
  山上的“三元占”、“三仙玉女祠”等建筑都是几代历史风雨的遗物。山巅的天仙玉女祠是典型的明代全石无梁建筑,匠工非凡。最近修复的“望寿阁”,东西“阆风亭”,给游人又添了新的乐趣。云门山不仅有佛窟,还有不可多见的“道洞”。洞雕有宋道教首领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的卧石像一尊。据传说也是寿的象征,吉的祥物,是与山上的大寿字一缘而来。故老百姓有云:“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所以不少游人,为图个吉利,已经把陈抟老祖的头和腚摸得净光发亮了。
  主峰 云门山主峰名大云顶,形若鱼脊,东西走向,上多寺庙宫观。山巅植“东岳大帝”之宫,树“泰山老母”之祀,东西建阆风亭,修盘山石级968级。建云门山天仙玉女祠、望寿阁,红墙青瓦,古色古香,宏伟壮观。
  望寿阁 位于北极山腰,由正阁、东西厢房和垂花门组成。置身阁中,仰望南山,恰好望见“寿”字,故名望寿阁。
  天仙玉女祠 位于山巅,为石质无梁建筑,结构奇特,富丽壮观,在建筑史上别具一格,祠内塑有泰山老母像。
  云门山造像 云门山的阳坡有大小石窟5个,造像272尊。这些造像,虽经过一千余年的沧桑,风雨侵蚀,战火洗劫,但大部分还基本完好,现已成为研究古代佛教艺术和当时造型艺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是我国东部现存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万春洞 云门山后东侧,还有冀阳周全开凿的“万春洞”。该洞高1.6米,宽1.2米,洞室宽阔,深达5米。在洞内南侧,雕有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的石像一尊。玲珑山,在青州城西南16公里处的群山环抱中,海拔567米,面积2.73平方公里。峻峰锐起,耸拔突兀,为一方之冠。北魏时期的大书法家郑道昭留在这里的几处“魏碑”真迹,更使得玲珑山闻名遐迩。
  玲珑山玲珑剔透的怪石,形态各异的洞穴遍布山体。远处望去像一块巨大的盆景石搁置在天地之间。它三面崖壁陡绝,只有一条蜿蜒小径可以通达山顶。山顶瑶台王母宫东墙,有清康熙十一年青州府学教授魏世名的“游北峰山记”石碑。碑文说,清康熙初年,隐士吴恪三于地震后发现山腰石畔有隙,依稀有光,召子侄发之,愈发愈曲,通体玲珑矣,这便是玲珑的由来。山如其名,秀丽婀娜。山体遍布各式各样的洞穴。这些洞穴有的前后串联,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内外套接,有的独成厅堂。人游洞中如进迷宫,时而进入宽阔的厅堂,时而钻进狭窄的小巷,空间越来越小,仿佛已入绝境,但拐过一弯之后眼前豁然开朗。石洞曲折勾连,变幻莫测,可居、可行、可玩、可守。洞内的石头千姿百态,常常使人产生一些奇怪的联想。这里早在2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代香火颇盛,祭祀不绝。人们根据各个洞穴的造型特点、神话传说,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分别给这些洞穴命名为“串心洞”、“通天洞”、“仙宝洞”、“观音洞”等等。那高不可攀的“峰顶洞”便是飞鸟理想的安乐窝了,它们成群结队,朝出暮归,时而翱翔谷口,时而呱噪峰尖,喧喧闹闹地搅扰着云崖间的静谧。
  至于那兀立云端的奇峰危石,更不乏诱人的魅力。玉皇顶、凌霞关、卡天门等,都别开生面,独有妙处。“天降石”、“飞来石”等,虽属附会,却也维妙维肖。偌大的一块“天降石”搁置在一根孤耸云端的石柱子顶上,背衬着缓缓移动的白云,似乎柱在摇、石在动,有眼看要滚下来的危险。“飞来石”从天外飞来,溅落“瑶池”的姿态更是逼真。
  驼山,名为“驼岭千寻”的驼山距,与云门山东西相望,因山形似驼,故称“驼山”。驼山除天然景观外,主要以它为数众多的石窟造像而闻名海内外。
  驼山,位于青州城西南,离城6公里,主峰海拔408米,为古青州八景之一,被称为"驼岭千寻"。它绵延数城,顶上双峰对峙,远处望去,还真有点儿象卧着的骆驼哩!明朝正德年间,官居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的乐平人乔宇书写的"驼山"两个大字,镌刻在山前的石壁上,至今仍赫然在目。单凭这两个字,游客们就会觉得驼山气势非凡了!
  驼山之所以引人注目,遐迩闻名,不仅仅因为它有陡峭的山峰、古老的松柏以及盘桓而上的"天梯",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为数众多的石窟造像和"昊天宫"等价值极高的文物古迹。现在它是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山前,悬崖耸空,峭壁峥嵘,夏秋季节常有云雾缭绕,著名的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就在这里。崖壁间并排着的五座石窟和一处摩崖,共有大小佛像六百三十八尊。最大的高达七米有作,最小的还不中十公分。这些大小不一的石佛,雕刻技术精湛,造型优美生动。据专家鉴定,它们早的诞生于北朝后期的北周,晚些的刻成于中唐,是我国古代造像中的珍品。
  驼山,离石窟不远,现存山顶的"昊天宫",乃是过去道教盛行的痕迹。昊天宫,南北长约一百五十米,东西约一百米,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它分为七宝阁、玉皇殿、戏楼、东西配殿和廊房等,共计殿、堂、楼、房等五十多间。玉皇殿为木石结构,雕梁画栋,气势雄伟;七宝阁则系石质无梁双拱阁楼式建筑,结构奇特,坚固耐久。院内南侧,有两眼深池,名日天泉。池边耸立着的一块石碑上,镂刻着明朝青州知府杜思撰写的"天泉"两个大字。南门外还有"天河"、"天桥"和"五龙池"等。东门外不远处的山岩下,有"净海池",池水清澈见底,平明如镜,根本看不到有泉水外涌,但是池子却四季盈溢,怎么汲用也不见少,这就是志书上多有记载?quot;龙湫"了。山门外,古柏夹道,柏树下自然错落的青石如同条凳石几过去那些上山朝拜的香客们是务必要在这里休息片刻的。昊天宫始建于什么年代,现在已无从考究,人们只是从里里外外那一百二十多座石碑上查知,它在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就重修过了。即使从这次重修算起吧,到现在也有六百九十多年的历史了。
  玲珑山,在青州城西南16公里处的群山环抱中,海拔567米,面积2.73平方公里。峻峰锐起,耸拔突兀,为一方之冠。北魏时期的大书法家郑道昭留在这里的几处“魏碑”真迹,更使得玲珑山闻名遐迩。
  玲珑山玲珑剔透的怪石,形态各异的洞穴遍布山体。远处望去像一块巨大的盆景石搁置在天地之间。它三面崖壁陡绝,只有一条蜿蜒小径可以通达山顶。山顶瑶台王母宫东墙,有清康熙十一年青州府学教授魏世名的“游北峰山记”石碑。碑文说,清康熙初年,隐士吴恪三于地震后发现山腰石畔有隙,依稀有光,召子侄发之,愈发愈曲,通体玲珑矣,这便是玲珑的由来。山如其名,秀丽婀娜。山体遍布各式各样的洞穴。这些洞穴有的前后串联,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内外套接,有的独成厅堂。人游洞中如进迷宫,时而进入宽阔的厅堂,时而钻进狭窄的小巷,空间越来越小,仿佛已入绝境,但拐过一弯之后眼前豁然开朗。石洞曲折勾连,变幻莫测,可居、可行、可玩、可守。洞内的石头千姿百态,常常使人产生一些奇怪的联想。这里早在2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代香火颇盛,祭祀不绝。人们根据各个洞穴的造型特点、神话传说,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分别给这些洞穴命名为“串心洞”、“通天洞”、“仙宝洞”、“观音洞”等等。那高不可攀的“峰顶洞”便是飞鸟理想的安乐窝了,它们成群结队,朝出暮归,时而翱翔谷口,时而呱噪峰尖,喧喧闹闹地搅扰着云崖间的静谧。
  至于那兀立云端的奇峰危石,更不乏诱人的魅力。玉皇顶、凌霞关、卡天门等,都别开生面,独有妙处。“天降石”、“飞来石”等,虽属附会,却也维妙维肖。偌大的一块“天降石”搁置在一根孤耸云端的石柱子顶上,背衬着缓缓移动的白云,似乎柱在摇、石在动,有眼看要滚下来的危险。“飞来石”从天外飞来,溅落“瑶池”的姿态更是逼真。
  仰天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位于山东青州城西南46公里,主峰海拔800多米,最高峰摩云崮海拔848米,因千佛洞(古称罗汉洞)有天窗,“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而得名。2000年2月22日,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仰天山为国家森林公园。由溶洞、翠谷、峭壁、秀水、寺院、碑林、幽洞、九龙盘以及灿若锦缎的漫山红叶所构成的“仰天风光”,构成一幅美妙无比的山水画,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游客。
  幽洞寺周围的悬崖峭壁上,点缀着几个离奇古怪的洞穴。有仙人洞、卧牛洞、观音洞、水帘洞、罗汉洞等,奇巧各异。几乎每个洞穴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为奇妙无比的景致,或为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传说,这就更增添了仰天风光的诱人魅力。
  罗汉洞俗称千佛洞,古名白云洞、又名太祖洞。洞阔数米,深60多米,高30米。洞内南壁上有佛龛四排,过去供奉着北宋“应真造像四十八种”。洞顶南侧有一天然石隙,仰可见天,仰天山即因此而得名。每逢八月中秋午夜,银盘似的月亮透过石隙将光亮洒满洞中,形成著名的临朐八景(古代这里属临朐县)之一“仰天高挂秋月圆”。据志书记载,过去每到中秋月夜,文殊寺的和尚们齐集洞中,敲磬击钹,鸣箫鼓瑟,奏乐赏月,通宵不息。罗汉洞洞壁镌像刻字甚多。
  观音洞俗称“隔山照”。过去洞内石壁上有一面“古镜子”,平明如镜,光可照人。每逢月明之夜,寺院及其周围的山峦树木全部映在镜中,煞是好看。
  仙人洞 在观音洞南,虬松倒挂,悬在峭壁中间,翠柏掩门,人莫能攀。相传古代有悬空的木质栈道与观音洞相通,寺内的一位有名望的长老圆寂前入洞坐化,走一步拆一步,从此路绝。
  水帘洞 在山阴,北向,口如大都门。洞深幽邃,已探到水平深度191米。水流出,冬夏不涸。洞外有池,池北为壁,水帘高挂,泠然有声,下有石涡,奔流转注,水散落,翩翩起舞。每当盛夏时节,来到水帘洞边,看着那清澈的泉水从洞中源源涌出,下跌成瀑,瞻望着洞壁上赵明诚等名人的题刻,环视着周围那起伏的山峦,确有一番情趣,迷人的仰天风光实不失为青州的旅游胜地。
  黑龙洞 至今探临者络绎不绝,洞实为一构造山隙,洞口阔而深莫测。相传有龙潜于洞中,能兴云雨,洞底之恒温蒸气上冒,一年四季,呈显不同观感。盛夏季节有冷气上冒,人立洞口,顿觉寒气砭骨,不敢久停;隆冬远望,又可见霭霭白气从洞口蒸腾而上,神秘莫测。今只探至洞深60多米,水平距离100余米,向下洞口被水淹没。宋朝时候曾经在这里立过庙,宋哲宗赵煦还御赐一块匾额,上书“灵泽”二字,堂堂皇皇地悬挂在庙门之上。以后又封为“丰济侯”。
  四门洞 洞深数百米,洞中有发育良好的石钟乳、石笋和石幔,最高的石钟乳达20米高,有水平邻道和大厅数处,有支洞多处,溶洞之大为中国北方之最。
  摩崖题刻 仰天山上,洞穴内,崖壁间,随处可见的摩崖题刻,既生动地反映了历史上的治乱兴衰,又为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九龙盘 仰天山盘山公路气势雄伟,蜿蜒盘旋,堪称一大景观。全长3300米,宽6米有余,蜿蜒回环十二折。似群龙起舞,直上山巅,故以九龙盘命名
  跟古刹、幽洞相伴而存在的是远近闻名的“花山”。秋霜初降,漫山遍野的乔灌木混交林顿呈异彩,深秋红叶,灿若锦霞,一望无边。过去,当地人把“九月九逛花山”,看作是一年中最为开心的趣事儿。届时,人们鸡鸣即起,串庙会,逛花山,日落方归。
  近来,据专家们考查,在大约2400公顷的山坡上,杂生着各类花草树木上万种,各种鸟类近千种。雀檀等人们常用来制作盆景的观赏植物,在这里随处可见;几种过去被认为只有在南方才存在的稀有树种,居然也在这里露面了。
  仰天槽山上四围绕岭,中为平地,长四五里,状如马槽,中部的一道土梁将“槽”分为南北二槽,南槽有黑龙洞;北槽有二洞,名四门洞、白龙洞,为雨季仰天槽周山汇水泄洪之地,每逢大雨,山水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两个洞口像个巨大的漏斗,转眼之间把茫茫无际的洪水泄得干干净净!
  石道人峰 在仰天山下北道村山顶上,有九个石人,拱者、伛者、四顾者、负坐者、坐憩者,人称八仙,第九个是个半身像,人称李半仙。他学习不刻苦,不努力,怕吃苦,没成仙。
  另有佛光崖,黑龙潭,文殊寺,文昌阁,望月亭则不一一讲解!
 范公亭公园占地面积300余亩,位于青州市范公亭路西端,因范仲淹惠政知青州而得名。园内楼台参差,湖水潋滟,花木隐翳,溪流蜿蜒,古木交叉,竹柳翩翩,曲径通幽,得趣天然。有范公亭、顺河楼、李清照纪念馆、洋溪湖等景点。 范公亭在公园东南隅,始建于北宋。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兼淄、潍等州的安抚使。他才高志远,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为政时,青州一带流行一种病,蔓延很快。为此,范仲淹亲自汲水制药,发放民间,很快制止了瘟病的流行,众百姓感激不尽。恰在这时,南阳河畔有泉水涌出,且水质纯净,甘甜可口,百姓以为这是范公的德行感动了苍天,就取名“醴泉”。范仲淹在泉子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病逝于赴颖州途中。人们感念范公,就把“醴泉”叫做“范公井”,把亭子叫做“范公亭”。
  范公亭为六角飞檐,顶开圆孔,与井泉上下相对,天光下射,水光潋滟。其亭之柱上木下石,别具风格。井亭迎面的柱子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言辞简约而意味深长,展示了后人对范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品格的慕念。亭子背面柱子上也有一副对联,写着:四境著闻行若无事,千年遗址因其自然。
  亭东有三贤祠,为后人祀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之所。范公祠居中,内有范仲淹塑像;富公祠和欧阳公祠故址均在城西瀑水涧之侧,明末皆移建于范公祠左右,统称“三贤祠”。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青州知府夏一凤重修,并于祠后崇台之上建后乐堂,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范公亭之北有高地曰范公台。民国初年,在台南侧建“澄清轩”8间,亮窗前后均出厦,为游人休息之所。
  范公亭院内有数棵唐楸、宋槐,老干虬枝,大可几人合围,虽说已活了千年之久,至今仍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古树下,耸立着一块石碑,刻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1934年5月拜谒范公亭时,触景生情,挥笔写下的一副联语: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顺河楼建于清咸丰年间。出范公亭大门北去,穿绿阴,过小桥,行约百米就到了顺河楼,这是一座亮窗出厦、三楹单层的古代建筑,它顺河而建,踞于石砌高台之上,远观似楼而得名。。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住在青州时常到顺河楼游赏。为了纪念著名词人李清照,1988年在顺河楼北建李清照纪念馆,面积3000平方米,有归来堂、金石斋、易安室、人杰亭、词廊等景点。
  洋溪湖范公亭和顺河楼这两组古建筑,同位于青州城西门外一块300余亩大的小盆地里。这里地势低洼,绿树成荫,南阳河穿流其间,这里虽与城里只有一墙之隔,但由于地处盆地之中,冬暖夏凉,气温与城里相差3~5度。不管外边气温如何低,这里潺潺流动的溪水从来没结过冰。
  《表海亭》碑 1999年底,又在范公亭公园内发现一块镌有《表海亭诗》的陈旧断残石碑。这是一块山东省唯一、海内外罕见的800年前金朝第一书法大师任询的传世碑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瑰宝。
  令人遗憾的是,任询一生挥毫无数,身后传世作品却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仅有《古柏行》、《吕征墓表》等几件精品为今人睹见。而《古柏行》原碑早已下落不明,只有拓本幸存于世,且远在日本著名的京都藤井有邻展览馆。鉴于《表海亭诗》残碑作为实物真迹的稀有性和其作者为一代书法大师,这个代表着那个时代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杰作,是我国金代书法考古的又一项重要收获,并为进一步研究与评价任询的书法艺术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第一手宝贵材料。
  青州市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县级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三万余件, 国家珍贵文物就有一千多件,其中馆藏明代赵秉忠的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战国玉人、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既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青州衡王府】朱明一代,曾先后有三位宗室亲王分藩青州。其一为齐王朱榑,明太祖朱元璋第七子,洪武三年封,洪武十五年就国,建文元年,以谋为不轨,废为庶人。永乐元年,诏复其国,又因骄纵不法,于永乐五年被废,宣德三年赐死,后世子孙居南京。清代青州学者李文藻曾著有《齐藩录》,惜已失传。其二为汉王朱高煦,明成祖朱棣第二子,永乐二年封,令他之国云南,高煦觊觎东宫,以偏远为由,拒不赴国。永乐十三年,改封青州,亲王府及世子府已建,仍迁延不就,益行不法,永乐十五年,徙封乐安州,宣德元年八月,因谋犯被逮至北京,废死西内。衡王是明代、也是整个封建社会封藩青州的最后一个王爵。明宪宗朱见深第七子朱祐楎,于成化二十三年被封为衡王,弘治十二年三月就藩青州,传六世七王:恭王朱祐楎,朱祐楎子庄王朱厚燆,朱厚燆子康王朱载圭,朱载圭弟安王朱载封,朱载封子宪王朱常氵庶嗣,朱常氵庶子朱由棷。前后共一百四十余年。清兵入关,末代衡王朱由棷降清,顺治三年五月,清廷以私藏金玉银印、欲行谋反等罪名,将他与被俘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潞王朱常淓等明宗室共十一人处死,并将衡王府抄没,才算最后完结。
  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二《藩贤衡恭王传》,是迄今为止见到的第一代衡王朱祐楎最详细的传记:
  王讳祐楎,宪宗纯皇帝第五子,母庄懿德妃张氏,生于成化十五年己亥。二十三年封衡王。弘治十二年之国青州,嘉靖十七年八月薨。敕葬临朐西三阳山之原,赐谥曰恭。王兄弟十有一人,长孝宗,次睿宗,三岐王,四益王,五即王也,六雍王,七寿王,八汝王,九荆王,十荣王,十一申王。列圣以来,未有如王兄弟之盛者。王天姿明颖,神彩庄重,每朔望,先谒宗庙,而后视朝。进表笺,临殿用宝,拱立移时,具冕服,北面端拜,俨睹天颜,为诸王之范。春秋祭享,率以三鼓从事,越四十年如一日。享宾躬为酬献,诸王子以次称觞,仍命官属屡伸劝侑,毕,送至露台,及阶,宾退,乃还。暇居斋宫,手不释卷,他无玩好。尤精书法,四体皆工,而楷书、行草为最,大书结构有体,诗章足垂世教者,书数千纸,一睹笔法,具见王心。旁及丹青,各臻妙品,积古今书籍千卷一柜者,凡百有奇。著诗文若干卷,题曰《岁寒斋稿》。先是,孝宗与王尤厚,敕齐藩所遗土田悉属之王,虑扰于民,力辞不受。上嘉允,特赐祖训一、誓剑一,就封以来,未尝诘责于有司,事或相涉,则曰:吾左右过也。人益愧服。辟书堂,淑诸王子授经讲诵,务令晓解。一时诸王贤声籍籍。官校子弟,复建育秀馆教之,多入庠校者,青故多饥,王来,雨 时若,岁比丰稔。及薨,村氓野老,每集数十人,具香楮,望灵哭吊,尽哀乃去。王以礼为国,上信下怀,册谥以恭,美矣。迄今宗室多礼让之风云。
  这篇传记对朱祐楎,不无美化,但所说祐楎好学礼贤,也不无根据。安致远《纪城文稿》中有《跋杨渑谷先生草书帖》一文提及朱祐楎与青州名人杨应奎(字渑谷)交往的逸事,颇有代表性:
  有明当世庙时,吾青文物全盛。有海岱七子,以诗鸣于时,渑谷杨先生其一也。先生以议大礼忤永嘉归,著述余暇,尤精力于草书。所临十七帖,并其所自运,几入右军之奥。衡王最爱公书,遣侍医赵柳南往求。值公挥颖作书,墨渖淋漓,纵横几案间,笑曰:“王席尊处优,讵辨钟王虞褚笔意耶!”不答而退。柳南乃攫其案上长帧短幅,满袖双笼而去。归以公语白王,王更喜甚,以公书装潢成帙,而更索公序。公赏其高致,为叙其帖,而与王相得甚欢。会王建某殿成,公乃为书‘麒麟门’三字,圆阔丈余,以金泥濡毫,擘窠大书,有龙跳虎卧之势。掀髯狂呼,无异米南宫殿庭叫奇绝时也。
  今驼山之顶昊天宫下有嘉靖时所立石碑,碑顶“昊天宫”三字行书,右款“乐善子”三字,是朱祐楎之号。下刻两方图章:“皇明宗室”,“衡王图书”。再下是《重修驼山昊天宫记》,署冯裕篆额,杨应奎书丹,陈经撰文,益都知县胡宗宪立石。
  嘉靖《青州府志》的《衡恭王传》关于朱祐楎事迹,有一重要事项没有提到,那就是朱祐楎崇奉道教。明代是道教回光返照的时期,嘉靖又是最迷信道教的一个皇帝,衡王府所在的青州,历来又是道教活跃地区。中国两大教派的正一道(天师道),据陈寅恪先生《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断言“琅邪为于吉、宫崇之本土,实天师道之发源地”(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而明代青州,兼汉代琅邪之地。金元之际后起的全真教派,与天师道起源的地区相近,也是陈寅恪先生所谓的东方“滨海”地区。在这种时代,地理环境下,朱祐楎崇奉道教,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面所提到的陀山昊天宫的营建,是朱祐楎崇奉道教的遗迹,至今仍存的云门山天仙圣女祠,是他崇奉道教的另一见证。
  云门山阳“云窟”之西,有两块摩崖刻石,其一为《重修天仙玉女祠记》,仅存碑额,碑文几乎全部磨灭。其二为一题记,保存完好。全文加落款共五行五十三字:“嘉靖拾叁年五月十三日,衡府内典宝贾玉曾登此山,遇道士黄云,王清富,一同发心修建太山娘娘行宫并各殿庙,永远为记耳。冀阳书。”所谓“太山娘娘”,即道教名神天仙圣女碧霞元君。
  云门山碧霞元君行宫,最早建于元代,经衡王府重修后,仍有元代蒙古包痕迹。“冀阳”即先后担任衡府内典膳、内掌司的太监周全,他是直隶冀阳人。
  云门山阴摩崖寿字,亦此人所书,此字高七米半,宽处近四米,号称天下之最。东侧有题款云:“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内掌司冀阳周全写”。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为斗母与重阳帝君吕洞宾诞辰。据《明史·礼志》,朝廷于这一天祀三皇、北极真武。周全书此字,疑亦与道教祀典有关。嘉靖三十九年时为朱祐楎子庄王朱厚燆在位,他继承了乃父崇奉道教的遗风。

《青州上下五千年》全书目录


  
第一编 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
  一 东夷文化发祥地
  二 青州远古先民
  三 大禹治水巡青州
  四 夏商青州方国
  五 苏埠屯墓葬之谜
  六 西周灭奄封齐
  七 泱泱东方大国
  八 田和代齐
  九 齐文化与青州文化
  十 失落的岩画
  
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
  十 一 两汉青州刺史部
  十 二 严子陵钓鱼处
  十 三 汉末诸侯乱青州
  十 四 曹操的“青州兵”
  十 五 魏晋时期的青州
  十 五 曹嶷筑广固城
  十 六 人才辈出“金三角”
  十 七 民族争战与民族融合
  十 八 南燕国春秋
  十 九 “永嘉南渡”与侨置青州
  二 十 青齐豪族与“平齐户”
  二十一 显赫崔氏家族
  二十二 郦道元与《水经注》
  二十三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二十四 郑道昭与《玲珑山题刻》
  二十五 佛教文化的兴盛
  二十六 驼山摩崖造像
  
第三编 隋、唐、五代
  二十七、 隋唐青州北海郡
  二十八、 隋末农民起义
  二十九、 大唐盛世三齐重镇
  三十、 李白杜甫访李邕
  三十一、 千年古刹龙兴寺
  三十二、 窖藏佛像盛世重光
  三十三、 李正己割据山东
  三十四、 宋威镇压黄巢起义
  三十五、 王师范拥兵青州
  三十六、 剽悍成汭称霸荆南
  三十七、 五代乱世平卢镇
  三十八、 《韩煦载夜宴图》
  三十九、 山水画师李成
  
第四编 宋、金、元
  四 十、 赵匡胤的传说
  四十一、 宋代文人治青州

 
  四十二、 王曾庙堂报君国
        四十三、 富弼青州施惠政
  四十四、 范仲淹忧乐黎民
  四十五、 欧阳修醉意山水
  四十六、 李清照情结东州
  四十七、 宋江起义闹青州
  四十八、 青州文人名士
  四十九、 青州抗金名将
  五 十、 杨妙真与李全
  五十一、 李璮播乱山东
  五十二、 金、元时期的益都
  五十三、 文功武略三名臣
  五十四、 于钦修《齐乘》
  五十五、 青州回族聚居地的形成
  五十六、 元代真教寺
  五十七、 红巾军占据益都
  
第五编 明 朝
  五十八、 朱元璋平定益都路
  五十九、 山东省青州府
  六 十、 明初山西移民
  六十一、 兴衰荣辱藩王家
  六十二、 唐赛儿起义
  六十三、 辅政耿直刘古直
  六十四、 为官清正钟羽正
  六十五、 邢玠抗倭援朝
  六十六、 “北海世家”书香盛
  六十七、 “海岱七子”诗韵长
  六十八、 青州山水育清官
  六十九、 青州四古城
  七 十、 青州十胜景
  七十一、 青州六状元
  七十二、 十三贤与十三相
  
第六编 清 朝
  七十三、 青州的反清斗争
  七十四、 两朝都宪房可壮
  七十五、 辅弼重臣冯阁老
  七十六、 藏书万卷李南涧
  七十七、 驻防满洲旗城
  七十八、 康乾盛世海岱都会
  七十九、 青州的官学与书院
  八 十、青州地方志
  八十一、 青州兵镇江抗英
  八十二、 捻军转战青州府

  八十三、 义和团的斗争
        八十四、 西方文化的浸渗
  八十五、 青州风俗的变迁
    第七篇 中华民国
  八十六、 民国革命风云
  八十七、 “五四”运动浪潮
  八十八、 王尽美、邓恩铭青州建党
  八十九、 党组织的早期斗争
  九 十、 “益都******”
  九十一、 革命先驱魏嵋一家
  九十二、 青州巨富宋氏父子
  九十三、 教育家赵太侔
  九十四、 祁锡与祁天民
  九十五、 军阀青州混战
  九十六、 ***的统治
  九十七、 抗日烽火的燃烧
  九十八、 两大抗日根据地
  一零零、 三次解放青州城
  一零一、 华东局在青州
  一零二、 “一门忠烈”冯旭臣
  一零三、 “抗日县长”赵治安
  一零四、 永远的丰碑
  第八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零五、 解放初期的青州
  一零六、 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零七、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
  一零八、 渡过困难年代
  一零九、 “文化大革命”
  一零零、 艰辛创业老一代
  一一一、 坎坷奋斗识英才
  一一二、 改革开放的春天
  一一三、 益都县到青州市
  一一四、 走向小康之路
  一一五、 跨入21世纪
  一一六、 现代工业的振兴
  一一七、 特色农业的崛起
  一一八、 城市建设月新日异
  一一九、 旅游风光这边独好
  一二零、 先进文化异彩纷呈
  附录、 青州大事年表
  《青州上下五千年》后记
 
最新图片
 
企业特刊

潍县春秋

寿 光 文 史

青 州 文 史

太平洋保险

鄌郚盛明画室

昌乐文学专刊

鄌郚乐器

白浪河文学

己丑春节特刊

 

设为主页|收藏本站|网站地图|关于我们|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鲁ICP备09052877号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唐吾镇 刘文安 TEL:0536-6619338  
为你服务:家庭理财 电脑维护、网站建设、打字复印印刷、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影视编辑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

备案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528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