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网站首页红河频道营丘频道乔官频道昌乐街道高崖库区
潍县文史 潍县春秋 文史资料 人文潍坊 昌乐文学 在线读书 临朐文史  百年大事 青州文史 莱夷文明
马进文集 安丘文史 安丘资料 金山真观 高崖文史 牡丹文化 昌乐文 昌乐文史 潍坊名吃 雁鹅养殖
鄌郚企业 魅力鄌郚 鄌郚报道 鄌郚风物 鄌郚艺文 鄌郚文史 鄌郚人物 鄌郚西瓜 鄌郚文学 鄌郚作家

  一○五、解放初期的青州

  1948年青州解放后,境内同时存在着青州市、益都县、益寿县、益临县等县级人民政权。

  青州市,于1945年8月青州城第一次解放时设立,隶属鲁中解放区,管辖城区,设城里、东关、北关三个区。1946年6月,国民党整编第8师占领青州城,青州市撤销。1948年2月,青州城最终解放,华东局进驻青州。8月,重新设立青州市,直属华东局领导,辖城中、东关、北关三个区。1949年1月,华东局决定将青州市并入益都县。建国前青州市两次建立,两次撤销。共存在了一年半的时间。

  益都县,于1944年7月在西南山区孟埠村重建,于超任县委书记,刘喆任县长。1945年8月,青州城第一次解放后,县委、县政府进驻青州城。这一阶段,益都县和青州北部的益寿县利用短暂的和平时期,认真贯彻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指示,大力开展了反奸诉苦、减租减息、百日练兵和大生产运动,党政建设、群团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都有了扎实的发展,为粉碎国民党发动内战,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充分准备。

  国民党第8军侵占青州城后,益都县委、县政府退出城区,在西南山区活动。期间,开展了以土地复查为中心、“三查三整”为内容的整风运动,提高了党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1948年3月,解放军彻底解放青州城,益都县委、县政府随军进驻青州城,在华东局的领导下,为恢复社会秩序、发展经济,支援前线作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作出了重大贡献。8月设立青州市,益都县驻地迁到五里堡村。1949年1月,青州市并入益都县,县委、县政府迁回城内。此后,陈光、张振乙、董子宜、荣梓先后任书记,冯毅之、张福堂、李魁德先后任县长。

  益寿县,于1945年9月在高柳东水渠重建,李荆河、陈洪波、马沂泉、卢英华先后任书记,赵治安、刘会云、张辑五先后任县长,领导青州北部广大地区的对敌斗争和群众工作。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占领青州后,益寿县面临着非常困难的斗争形势。针对急剧恶化的局势,县委相继在各辖区建立武工队,与地方军队、民兵组织配合,投入自卫反击作战。9月,益寿、益都两县县委认真贯彻中央“五四指示”,坚持“一手拿枪、一手分田”,在解放区深入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激发了翻身农民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全力支援前线的巨大热情。1948年春,青州城彻底解放,益寿县委、县政府移往孙家庄固定地点办公。9月,益寿、益都、益临三县组织万人支前大军,参加济南战役。其中,益寿县委书记马沂泉亲自带领小车团、担架团2200人,赶赴济南。同时,发动青年掀起参军热潮,三县共向解放军部队输送优秀青年5000余人,极大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益临县,成立于1948年7月,张光任县委书记,纪立纲任县长,驻地在郑母。成立后,与益都、益寿两县一起,先后开展了土改、支前、肃匪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49年2月,三县抽调了130多名干部,由益临县委书记张光、县长纪立纲带队南下,支援渡江后开辟建设新区。这批干部大多留在江南地区工作,为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此后,何子健任书记,张精业任县长。

  新中国建立时,益都县管辖今青州市境内铁路以南、弥河以西的地区,下辖城关、阳河、弥河、章庄、马庄、仁河、龙山、文登、普通以及今属临朐县的方山,共10个区,县政府驻地在城区。益寿县管辖铁路以北地区,下辖高柳、张孟、大尹、口埠、臧台、马兰、龙泉7个区,驻地在高柳孙家庄。益临县管辖弥河以东地区,下辖弥东、郑母、香山、尧西以及今属临朐县的龙岗、营子、尧山、柳山,共8个区,县委县政府驻郑母。(彩图 解放初三县一市区划图)

  建国初期,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带有战时军政合一的性质,中央下属六大行政区,区下辖省,省下是行署,行署管辖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级行政区划逐步走向正规。当时青州境内分属三个县,益都县、益临县属昌潍行署,益寿县原属清河专署。1950年5月益寿县也划归昌潍行署。

  1952年6月,县级行政区划进行大规模调整。撤销益寿县,将边线王、三元孙等23个村庄划归寿光县,其余归属益都县。撤销益临县,将尧山、柳山、龙岗、营子四个区划归临朐县,尧沟等26个村划归昌乐县,其余归属益都县。原益都县的方山区划归临朐县。三县合并后,阎清俊任益都县委书记,黎民生任县长。

  经过益都、益寿、益临三县合并后,益都县的管辖范围与抗战前相比,东西距离缩短,南北距离延长,面积略有缩小。东部尧沟等26个村归入昌乐,西部淄河以西金陵镇等108个村庄划归淄博。北部从寿光划入41个村庄,南部从临朐划入92个村庄。全县面积1569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余。

  一○六、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了新中国的诞生,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同日下午,昌潍地委与益都县委在青州城里联合举行庆祝大会,与会群众达2万余人。益寿县委、益临县委也分别召开万人庆祝大会。青州人民带着革命胜利的喜悦,载歌载舞,豪情满怀,昂首跨入新的纪元。

  此后,激情燃烧的青州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相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镇反肃匪、支援抗美援朝、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一系列革命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早在建国前即在解放区展开。其主要内容,就是按照“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地主及旧式富农的封建半封建的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划分农村阶级成分,划清农村阶级阵线,进行说理斗争,全部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和财产,重新按人口平均分配,整顿加强农村政权。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土改工作有了法律依据,更加有条不紊地进行。到1951年4月,土地改革基本结束。据当时的益都县统计,共没收3000余户地主、富农的土地,共6万多亩,并没收房屋17000余间。有2万户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4000余农户分到房屋、牲畜和农具。土改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群众欢欣鼓舞,努力生产。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改善了农民生活,支援了国家建设。

  镇压反革命运动。建国之初,战争刚刚结束,全国各地还有国民党潜伏的特务分子、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扰乱社会治安的土匪恶霸等等。为此,党中央于1950年10月10日发出指示,要求各地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青州境内各县区都成立镇反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地组织镇压反革命分子。

  1950年到1953年,益都县依法抓获处罚了一批反革命分子。1955年,根据中央指示,又对漏网的反革命分子进行逮捕和镇压。至此,全县绝大多数反革命分子被逮捕归案。国民党反动县长关国启、还乡团头子陈有诰、叛徒杜华梓、双手沾满烈士鲜血的徐振中,以及其他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钟秀川、鲁延年、康岱五、黄绍远等被处决。破获反革命组织“挺进军第二纵队”、“国民新党”、“鲁东勘建大队”,其骨干分子落入法网,受到惩处。

  同时,清理取缔反动道会门组织。先后取缔茹素团、一贯道、红枪会、圣贤道等。逮捕道首和骨干分子70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社会邪恶势力。

  抗美援朝。新中国建立不久,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威胁我国安全。在此关键时刻,党中央、毛主席毅然决定派志愿军进入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接着,在全国广泛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

  1951年4月,益都县成立“抗美援朝分会”。5月1日,益都、益寿、益临三县10万群众举行示威游行,抗议美国侵略者武装侵略朝鲜和霸占我国神圣领土台湾。随后,有30万人在拥护“缔结和平公约”的呼吁书上签名。益都县抗美援朝分会向全县人民发出三大号召:一、订立爱国公约;二、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三、捐献飞机大炮,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商界积极响应,成立抗美援朝支会,提出了捐献飞机大炮的计划。共捐献17.9亿元(旧币),当时能买1.2架飞机,列全省各县之首。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之后,在1952年年底,中共中央依据毛主席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这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按照这条总路线,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全面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三大改造”运动。

  “三大改造”运动,最为广泛的是对个体农业的改造。从1952年冬天开始,由互助组试办初级社,经过三次办社高潮,到1956年,全县初级社达2000余个,入社农户占56%。初级社实行土地入股,按土地分红,有部分集体财产,能调剂劳力。

  1956年,初级社尚未完善,又发动农民从初级社向高级社过渡,不到一年的时间,初级社全部转为高级社,全县98%的农户入社。高级社多由自然村形成,全部土地归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管理、核算和分配。高级社的普遍建立,标志着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

  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开始于1954年。先在城区建立了“建国”、“和平”等铁业组,接着试办了刀剪、缫丝合作社,成立木业社。到1956年按行业组建合作社90处,社员3500多人,基本实现了全行业的手工业改造。

  在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同时,私营工商业改造也进入高潮。1954年,随着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织布业6个小厂和榨油厂转为国营,工农铁厂由私营转为公私合营。到1956年,工业企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改造。城区的私营商业同时转为公私合营,农村商贩则组建为供销合作社。

  在这一时期,益都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7月召开,政协第一届益都县委员会于1955年12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益都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4月召开。至此,益都县建立了完备的党政领导机构。

  从1956年4月到1962年12月,阎清俊、何子健、张精业、田振三先后担任县委书记(第一书记)。黎民生、范公兴、李永瑛、吕学先先后担任县长。

  一○七、“大跃进”与人民公社

  从1958年开始,青州同全国一样,相继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首先带来的是农业的大浮夸。“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到处喊,“高产卫星”到处放,人们竞相提高粮食指标,浮报粮食产量。益都县举办农业展览馆,展示“高产卫星”:小麦亩产3000公斤,地瓜亩产10万公斤,一棵白菜50公斤,一棵地瓜100公斤等等。

  在工业战线,发动全民大办钢铁。益都县抽调13万农民、干部、学生组成“钢铁大军”,发出“日产万吨钢铁”的动员令,进行土法炼钢铁。铁路北设立钢铁主战场,到处垒高炉、做坩锅。冶炼原料没有,就发动家家户户把铁制生产、生活用具砸烂,送进炼钢炉。同时,全县大办工厂,盲目招收29000余人进厂务工,造成劳力严重失调。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参加炼铁炼钢,秋收时农村劳动力奇缺,成熟的庄稼来不及收获,粮食大量烂在地里。

  教育也搞“大跃进”,成立县办“工业大学”、“农业大学”、“林业大学”,招收中小学生1400人。由于条件不足,教学质量极差,很快停办。

  在生产力进行“大跃进”的同时,也开始生产关系的“大跃进”,即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应该逐步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又说: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还是人民公社好”。

  8月24日,益都县第一处人民公社——东风公社在弥河成立。到9月13日,短短20天时间,全县509处高级社全部改办为14处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公社下辖生产大队、生产队,统一领导,一级核算,分级管理。生产资料全部归公社所有,取消自留地,不准搞家庭副业。劳动力实行营、连、排军事编制,生产活动大兵团集体作战。分配上“吃大锅饭”,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

  随后,人民公社大办集体食堂。农民把家中存粮全部投入食堂,实行“生活集体化”。社员发饭票,在食堂集体就餐,造成农民生活的极大不便,也导致粮食的极大浪费。教育上普遍办起“共产主义小学”,小学生集体吃饭住宿,浪费了财物,教学质量低下。

  1958年11月,在“一大二公”的指导思想下,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临淄县,所属各人民公社并入益都县。至此,益都县下辖21处人民公社,即:原属益都县的城关(红旗)、弥河(东风)、王坟(东方红)、朱崖(钢山)、五里(红星)、文登(五星)、普通(钢铁)、高柳(卫星)、阳河(光明)、口埠(红光)、张孟(先锋)、桃园(群英)、谭坊(爱国)、郑母(跃进)14处公社。公社名称先以政治术语命名(括号内名称),后改为以机关驻地命名。原属临淄的有古城、齐陵、辛店、皇城、敬仲、淮阳、路山7处人民公社。

  两县合并后,田振三任县委书记,李永瑛任县长。

  应该说,毛主席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本意,是加快发展经济,尽快建立一个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大同社会。但是,由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青州人民同全国一样,遭受重大损失。

  一○八、渡过困难年代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生产力遭受重大破坏,又加自然灾害影响,造成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人民生活饱受熬煎。

  当时,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消费品极度缺乏,市场萧条。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定量供应,靠票证调节。城镇人口仅维持每月30市斤左右的粮食定量供应,每年仅发布票数尺。广大农民生活更为艰难,许多人家缺粮断炊,只得靠挖野菜、剥树皮填肚皮。全县因营养不良患浮肿病的达7万多人。解放后匿迹多年的讨饭现象又出现,甚至路有饿死冻死者。1957年,全县人口53.4万,到1961年下降为48.8万,减少5.6万人。其中有2万多人统一组织迁往东北、新疆等地,支援边疆建设。但也有很多人因生活困难而不正常死亡,或者流落他乡。同时,工业生产萎靡,原材料紧缺,重大经济比例失调,许多工厂被迫关闭。

  社会秩序也局部出现混乱,盗窃、抢劫、凶杀等恶性案件增加。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下,反革命活动抬头。1960年3月21日,一批反革命暴徒袭击阳河公社机关,杀死公社文书,伤7人。暴乱很快被平息,首犯崔秀珠伏法。1961年11月,县公安局破获以刘子云为首的“国民党军政指挥部”反革命集团阴谋暴动案。

  在困难面前,党与人民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共渡难关。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认真总结“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群众运动等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经济调整,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群众生活。

  经济调整先从农业开始。1959年,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整顿人民公社,改为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并实行“三包一奖”,即包工、包成本、包产值、超产奖励。1960年开展反“五风”斗争,清算“共产风”“浮夸风”,取消供给制和公共食堂。1962年,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进一步改为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土地、牲畜、大型生产资料固定给生产队,劳动力由生产队统一安排。实行工分制度,年终按劳分配,口粮按“人七劳三”或“人四劳六”分配。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家庭发展副业,开放集市。部分村庄还尝试“三自一包”,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经过调整,农民积极性开始发挥,农村经济开始恢复,农民生活开始改善。到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18.5万吨,比1960年增长61%,社员人均口粮379斤,基本渡过困难时期。

  与此同时,对工商业也进行了调整。全县工业企业由20处调整为13个,关停并转了钢铁厂、炼焦厂、玻璃厂、耐火材料厂等企业,压缩重工业。重点发展酿酒、火柴、卷烟、榨油等轻工业厂家,工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同时精简国家职工1.6万人,压缩城镇人口1.2万人。商业调整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加强了统购统销,高价出售部分商品,回笼货币,稳定物价。

  为适应经济调整的需要,使行政区划更加合理,1961年12月,临淄县析出,益都县恢复到1957年的原县境。与临淄县分离后,张士欣任县委书记,李永瑛任县长。同时,公社区划也进行调整,到1963年,全县有20处公社。分别是:城关、弥河、王坟、杨集、朱崖、五里、文登、王孔、普通、夹涧、高柳、阳河、何官、口埠、张孟、桃园、谭坊、郑母、黄楼、东坝。

  尽管经济调整的成效非常显著,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左”的指导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1962年后,毛泽东同志重提“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接踵而至。从1963年到1966年上半年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后期演变为“四清”运动,涉及农村干部1.4万人,其中1000多人受到各种处分,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经济发展仍然十分缓慢。

  然而,更大的政治风暴还在后边。

  一○九、“文化大革命”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入一个特殊的时期,即“文化大革命”。这场由毛泽东主席发动和领导的政治运动,在林彪、江青、康生等野心家、阴谋家的利用和操纵下,事实上成为一场祸及全国的大内耗、大动乱、大灾难。

  1966年5月16日,党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成立“中央文革小组”,通过和下发了《“5?16”通知》。此后,文化大革命作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在全国急剧展开,国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被扭转到歧路。

  从6月开始,“文革”运动波及到青州。教育、文化系统开始批判《海瑞罢官》、“三家村黑店”。益都一中、益都师范等学校停止正常的教学活动,把部分教师作为“牛鬼蛇神”进行揪斗,张贴大字报,散发传单口号,出现严重混乱。益都师范18级4班部分学生向县委贴出第一张大字报,驱赶县委派出的工作组,运动开始走出学校,向社会蔓延。学生上街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焚烧古书字画,砸毁碑碣文物,破坏古建筑、古庙宇。万年桥、偶园等历史古迹和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宗教建筑遭到严重损坏。城乡民间散存的文物也大部被毁。

  8月,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各学校相继成立“红卫兵”组织,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斗争矛头指向学校领导班子。9月,青州部分学生教师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学习“文革经验”。返回后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组成各种名目的所谓“战斗队”,到工厂、农村“发动革命”。许多中小学生组织各种“长征”队,徒步到全国进行所谓“革命大串连”。

  冬天,工厂和农村的部分群众也成立各种“造反”组织。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踢开党委闹革命”,刮起了“炮打”、“罢官”之风。对各级领导干部日夜揪斗,挂黑牌、戴高帽游街,肆意进行人身侮辱和折磨。工厂停产,学校停课,许多党员、群众被诬为“保皇派”,受到排斥和打击。大部分基层党政群团组织被冲垮,陷于瘫痪,全县陷入大动乱之中。

  插图 “文革”中造反群众游行

  1967年初,上海造反派发起“一月风暴”,夺取党政大权。山东省在济南也发生“2?3夺权”。受此影响,青州掀起“夺权”浪潮。28个“造反”组织在驻军“支左”代表的支持下,联合夺取了益都县委、县人委的党政财文大权,成立由军代表、革命干部代表、群众组织代表组成的三结合“革命造反委员会”。军代表、6197部队政治部副主任王仙洲任主任,县委、县人委领导干部“靠边站”。随后,更名为“革命委员会”,掌握全县大权。嗣后,各公社、部门、工厂、商店等也纷纷夺权,全县处于无政府状态。

  在所谓 “2?3夺权”风暴中,有一位青州人出尽了风头,这就是王效禹。王效禹,青州市朱良镇段村人。抗战初期,受革命洪流的影响,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益都县委组织部长、临淄县委书记、渤海军区某部政委、清河地委书记等职。解放后,曾任省检察院副检察长、青岛市副市长。“文革”开始后,王效禹投靠“造反派”,发动了山东省“2?3夺权”,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号称“六个第一”、“山东的小月亮”。此后,先后在山东发起“反逆流”、“反复旧”等运动,打击伤害了一大批老同志。1971年,被党中央撤销一切职务,送往辽宁劳动改造。1985年回青州定居,1995年病故。

  1967年4月,青州的主要造反派组织“东方红”,攻击县“革委会”是“黑司令部”。另一派“毛泽东思想红卫兵”则维护“革委会”。两派互不相让,最后酿成多次冲突,多人被打伤。同时,各派造反组织为标榜自己的“真革命”、“真造反”,竞相举行批判会,对县委书记张士欣、县长李永瑛等领导干部进行揪斗和残酷迫害。5月,造反组织“东方红”冲垮县“革委会”。各公社、各部门“革委会”也相继被摧垮,全县呈现极度混乱的局面。

  7月,驻青州的解放军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实行“三支两军”,即支工、支农、支左和军管、军训。部队进驻县公检法,实行军管。军队代表进入各学校、机关、工厂,做了许多积极工作,对稳定混乱局势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全县仍然造反组织林立,武斗持续不断。

  造反派组织分裂为“东方红”和“红旗”两大派别,发生多次大型武斗。冬天,发生冯益令死亡事件,“东方红”借机组织数万人的全县大游行,摧垮“红旗”组织。多处发生大规模打、砸、抢,解放军驻青部队出动,制止武斗。

  1968年3月,重新成立了由军代表、革命干部、群众组织代表参加的“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驻军6197部队副政委林学汤任主任,下设政治部、生产指挥部。5月,各公社、各部门相继重新成立革命委员会,社会秩序开始走向正常。此时,全县掀起个人崇拜的狂热,县召开“三忠于”誓师大会,人人携带《毛主席语录》,每天进行“早请示、晚汇报”,大跳忠字舞,大唱语录歌。

  6月,“清理干部队伍”,一批机关干部和群众被揪斗。7月,“工宣队”、“贫管会”进驻学校和文化单位,对知识分子实行“再教育”。8月,开展“斗批改”运动,分批将领导干部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0月以后,大规模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2月,把1400多名公办教师“下放”回本村工作,改工资制为工分加补贴制。

  1969年6月,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解决山东问题的十条批示,对消除派性、增进团结、促进生产起了一定作用。11月,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恢复党组织生活。同时进行“吐故纳新”,错误地处分了一批党员,吸收了一批不合格党员,提拔了一批不称职干部,给党的建设带来了很大损失。

  1971年2月,召开中共益都县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郝清、徐贞吉先后任书记,革委会改为行政机构,基层党组织逐步建立健全。

  9月,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全县人民欢欣鼓舞,深入开展了揭批林彪集团的斗争,清查与林彪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大批被“打倒”的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

  可是不久,益都与全国一样,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刚刚稳定的形势又动荡起来。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全县人民批派性、促团结,搞整顿、促生产,基本扭转了“批林批孔”造成的混乱局面,国民经济有了明显好转。

  1976年初,掀起“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批判邓小平同志。初见成效的全面整顿工作被迫停止,开始好转的形势遭到破坏。

  “文化大革命”给青州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但久经考验的广大干部群众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方式同林彪集团和“四人帮”进行不懈的斗争,坚持发展经济,坚持建设家园。在“农业学大寨”活动中,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形成旱涝保收的农业生产体系,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相继建设和扩建许多工厂,形成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奠定工业化的基础。开通云门山路、范公亭路,建成青云桥,城市建设初具规模。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逐步发展。

  1976年,政治形势险恶,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周恩来、朱德、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相继辞世。“四人帮”肆虐,加紧抢班夺权。加之唐山大地震,天怒人怨,全国悲风凄雨,黑云压顶。

  关键时刻,党中央英明决断,一举粉碎“四人帮”,大快全国人心。10月下旬,益都县委召开万人大会,庆祝胜利。从此,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岁月,青州人民满怀喜悦,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一○、艰辛创业老一代

  20世纪中叶,有这么一代青州人:他们在祖国危难时期参加革命,枪林弹雨,浴血奋战,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下功勋;建国后,满怀激情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忠心报国,做出了卓越贡献;“文化大革命”中,与林彪、“四人帮”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经受了磨难与锻炼。这一代老干部,是时代变革的中坚和脊梁,是青州人民的骄傲和荣耀。

  这一代青州革命老干部中,在解放以后,有的继续戎马倥偬,成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有的随着解放事业的发展,走向四面八方,在各地担任领导职务;也有的留在青州,同家乡父老一道,建设美丽富饶的家园。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聂奎聚,青州弥河人,1944年参加王道起义,加入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渡江南下后,参加组建人民解放军海军,1953年,出任海军第六舰队“广州号”军舰舰长,是中国人民海军最早的舰长之一。在与台湾国民党军队的海战中,英勇坚强,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后历任舰艇大队长、烟台基地副参谋长、榆林基地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11月,聂奎聚率领由132号导弹驱逐舰和X615号综合补给船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混编队,对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等南亚三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人民海军组建36年来,首次派舰出国访问,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聂奎聚一起参加王道起义的陈华斋,青州东坝西牟村人,出身贫农,自小给地主放牛、打杂,忍饥受饿,饱受欺凌。参加革命军队后,开始了为人民建立功勋的征程,先后参加莱芜战役、潍县战役、兖州战役、渡江作战、浙南剿匪等100多次战斗,荣立特等功2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3次授予战斗英雄称号,他所在的排被命名为“陈华斋排”。建国以后,他仍然战斗在东南沿海,保卫祖国海疆。1955年3月,当时担任解放军华东海防大队长的陈华斋,在与敌人作战中英勇牺牲,遗体安葬在浙江温州市郊美丽的翠微山。

  曾任国务院秘书长、河北省委书记的金明,是青州这块热土上战斗成长的地方高级干部。他在青州读书时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加入共产党,担任党团益都县委书记。1933年被捕,关押在益都的国民党省立第四监狱,领导狱友同敌人开展绝食斗争,取得胜利。1937年抗战爆发后,经党的营救出狱,担任省委联络员,回青州发动游击战争。此后相继担任清河特委副书记、淄博特委书记,领导根据地抗日活动。又受党的安排,到南方领导抗日斗争,先后任苏皖区委书记、淮海区委书记、新四军第三师副政委兼淮海军区政委、浙西区委书记、苏浙区委书记,几乎走遍了整个华东地区。解放战争期间,随华东野战军回到山东,任胶东区委副书记。后又随军南下,任东南分局副书记兼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副政委。建国后,任湖南省委书记、中南局书记处书记。“文革”中受迫害,被诬蔑为“叛徒”。粉碎“四人帮”后,重新工作,先后任商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国务院秘书长、河北省委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金明同志深爱生他养他的故乡。1997年逝世,遗嘱子女将他的骨灰撒在云门山麓。

  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渡江作战,青州有一批南下干部,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彭瑞林,青州城里人,1931年入党,担任省立十中党支部书记,后任中共益都县委书记。1933年在济南被捕,抗战爆发后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回到青州组织抗日救亡运动,任益都县委组织部长。解放战争期间,随大军南下,先后任浙江温州地委书记、丽水地委书记、浙江省委常委兼监委书记。“文革”中受冲击,拨乱反正后恢复工作,任浙江省政协常务副主席。

  青州市北部朱良镇是老革命根据地,涌现出一大批久经考验的老干部,许多同志建国前后一直担任党政军重要领导职务。如陈凤九,朱良镇东朱鹿村人,1927年加入“少共”,1936年转为共产党员,任益都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益东工委书记、胶济工委书记等职。建国后,继续勤奋为党工作,离休前任山东省纪委副书记。李荆和,朱良镇北段村人,1938年加入共产党,曾任四边县县委书记、益寿县委书记等职务。建国后参加经济建设,任大庆油田党委副书记。陈景三,朱良镇东朱鹿村人,1938年入党,加入八路军,转战南北。建国后任福州军区参谋长。李有典,王母宫镇李家官庄人,1938年入党,参加创建抗日游击队,战斗中让敌人闻风丧胆,曾任益北行署主任。建国后长期从事经济工作。陈毅斋,朱良镇东朱鹿村人,1938年入党,组织抗日武装,加入八路军任连长、营长、副团长。后渡海去东北,在第四野战军任师长。建国后,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处长。“文革”中受迫害,被调离北京,任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主任。

  解放战争期间,曾两度设立青州市,而两次担任青州市长的是青州庙子镇长秋村人冯毅之。他1930年加入共产党,在青州城里教书,领导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冯毅之带领学生罢课、请愿,要求抗日,遭到武装镇压,便回到西南山区继续开展革命活动。抗战爆发后,他从国民党顽军中拉出一个营,改编为八路军,任营长,并参加创建西南山区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益临淄博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益都县长、青州市长等职务,长期在根据地坚持斗争,饱经战火考验。建国后,一直从事文化工作,曾任省艺术学院院长等职务。冯毅之戎马一生,坚持文学创作,留下大量诗文。

  陈锡德、何子健、郇肇纪、秦洪州等同志,也是受人尊重的老前辈。陈锡德,青州东坝镇大陈村人,1932年入党,建国前,先后任中共益南工委书记、益都县委书记、青州市委书记等职,解放后,曾任山东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职务。何子健,青州人,1938年入党,曾任益都县委宣传部长、益临县委书记等职,建国后曾任益都县委书记,后担任山东省委纪委副书记。郇肇纪,1932年入党,在延安曾任博古的秘书,建国后曾任山东省委纪检副书记。秦洪州,1938年入党,参加过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多次立功受奖,建国后曾任济南军区国防工办政委。

  在青州的早期革命队伍中,还有一位巾帼英雄,即侯志。她是东夏镇侯庙村人,早年在家乡就学,后考入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在王翔千的影响下,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1924年秋,经王尽美、王翔千介绍,加入共产党。曾赴苏联学习,回国后,担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秘书长、情报科长等职务。后来再次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中文教师。抗日战争后期,她随苏联红军解放东北,担任哈尔滨市委统战部长。建国后,任沈阳市妇联主任、党组书记。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被错误地认为有“苏联特务”嫌疑,受到审查;“文革”中被康生诬为“苏修特务”,遭到关押、批斗。1978年平反昭雪,继续为党工作。

  在青州当地长期工作的老干部中,最为知名的是老书记张士欣。他是朱良镇南星落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益寿县龙泉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和领导了阳河村南伏击重创日寇等数十次战斗,多次受到军区的表扬。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组织群众进行反奸诉苦、参军支前,配合主力部队英勇杀敌,被山东省军区和渤海军区传令嘉奖,并立一等功。1952年任益都县委组织部长,认真带领群众建立和巩固乡村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1958年后长期担任益都县委副书记、书记。在三年经济困难期间,与群众同甘共苦,为发展生产,战胜困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但他不计个人得失,对党忠心耿耿,在县委书记岗位上,带领群众为发展国民经济和实现安定团结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80年任中共昌潍地委常委、副书记,主持平反纠正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落实党的政策,为加强党的建设和群众团体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老一代革命前辈高风亮节,一切以工作和事业为重,服从组织,能上能下,突出的代表当属苏吉林。苏吉林,普通镇北普通村人,1946年入党,参加革命后任武工队分队长,英勇杀敌,活捉数名敌特,立功多次,为我军获取了大量情报,受记大功奖励。建国后,先后任益都县副县长、政协副主席等职。1958年任副县长时,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党组织安排他到最偏远贫困的杨集乡担任党委书记,他不讲级别,不提待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全家由县城搬到杨集。并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战天斗地,共渡难关,与山区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这种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崇高思想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一一一、坎坷奋斗识英才

  老一代青州人当中,不仅有众多卓越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也涌现出了许多文化、科技、教育人才。

  知名的文艺人才是青州北城满族人胡氏三兄弟:胡刚、胡旭、胡可。1937年抗战爆发后,兄弟三人先后加入共产党,参加抗日,同在革命军队中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从事文化工作。胡刚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任职,解放后从事国际工运研究,一生酷爱诗文创作,著有诗词专辑《丹枫集》。胡旭参加抗日游击队,在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边区担任抗敌剧社社长,从事抗战宣传。建国后曾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副主任,后受命组建北京电视台。胡可是著名的戏剧作家,战争年代,创作话剧《戎冠秀》、《清明节》等。1949年,创作《战斗里成长》话剧,轰动一时,先后被译为俄、英、日、朝等十几个国家的文字,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解放后,担任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等职。创作多幕话剧《战线南移》、《英雄的阵地》、《槐树庄》等。《槐树庄》被改编为电影,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映。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的刘白羽,其祖籍乃是青州。他的祖父、父亲为逃避灾荒,一辆小推车带领全家离开青州,落户通州。刘白羽出生后,又移居北京。刘白羽早年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作为随军记者,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创作《日出》、《为祖国而战》、《万炮震金门》、《第二个太阳》等众多著名作品。刘白羽有浓厚的青州情结,曾到青州寻根,访查父辈生活的地方。

  科技战线上,有著名的女植物学家吴素萱。她是青州城里人,少年时期在家乡读书。192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此后,一直在大学任教。1937年,赴美国进修,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植物细胞研究室主任。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吴素萱致力于细胞学的研究,取得很高成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撰写论著20多部。由于她的成就和声望,先后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北京天安门广场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下,那组展现中国人民奋斗历史的浮雕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其中,《金田起义》的作者,就是青州张高村人王炳照。王炳照自幼就有绘画天赋,后拜著名雕塑家刘开渠为师,在雕塑艺术上突飞猛进,受到郭沫若、徐悲鸿、李宗仁等名人的赏识。建国后,党中央决定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聘请了8位著名雕塑家创作汉白玉浮雕,王炳照即是其中之一,并承担第二幅《金田起义》的创作。为了完成这项光荣任务,他亲往广西金田地区,跋山涉水,现场考察,收集素材,精心设计,历经数年,终于高水平地创作成功。可惜,王炳照在随之而来的政治运动中,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又被定为“反革命分子”,遣送原籍青州,渡过10年艰难生活。1978年,被平反。1986年逝世,骨灰葬在青州老家。

  在革命史研究领域,青州王母宫镇人牛玉昌功不可没。他1931年加入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益都暴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关押5年。抗战爆发后,入“抗大”山东分校学习,曾任清河区委机关报《群众日报》编辑。抗战胜利后,任益寿县文教科长。1948年以后,专门从事历史研究,曾任山东师范学院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省历史研究所近现代史组长、省党史资料编辑室副主任。“文革”中受迫害,含冤去世。

  在教育战线上,人们不应该忘记青州一中老校长阎石庵。这位一生从事革命教育事业的老前辈,原籍江苏邳县,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随军北上,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一面行军打仗,一面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人才。1948年6月,阎石庵受山东省政府委托,筹建青州中学。建国后,担任益都一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达20年。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致力于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桃李遍全国,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青州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曾自题对联“园丁灌罢千瓮水,门墙桃李自成春”以自勉。“文革”中,他身受各种折磨,遭到残酷揪斗。拨乱反正后,继续为党工作,关心教育事业。1985年病逝。

  一一二、改革开放的春天

  “四人帮”的覆灭,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8年12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青州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文革”虽然结束,但清理多年来极“左”思想的影响,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为此,青州人民与全国一道,先后开展了揭批“四人帮”罪行、真理标准大讨论、纠正冤假错案等活动,端正思想路线,克服“左”的影响。

  益都县委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拨乱反正。按照有错必纠的原则,平反冤假错案,妥善处理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对被错误处理的党员干部案件全部进行了复议,平反1764人。为3937名“地富反坏四类分子”和305名“右派分子”摘掉帽子。为工商业改造中的“三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进行甄别,落实政策。同时,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吸收符合条件的知识分子入党,恢复职称评定,调动了知识分子参加“四化”建设的积极性。

  1980年,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要求,开始健全县级党政领导班子。8月,召开“文革”后的中共益都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建立新的常委会,李启万当选为县委书记。12月,分别召开九届一次人大会议和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决定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选举马连礼为县长。同时,各公社改革命委员会为管理委员会。至此,益都县的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的组织活动全部恢复,全县政治生活纳入正规。1981年11月,宋希焕接任书记职务,1982年5月刘兆坤担任县长。期间,县委、县政府全力领导各项改革工作。

  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早在1978年,中央发布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全县在价格、税收、信贷、粮食征购等方面放宽对农业的限制,生产队在多种经营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年,在王孔公社63个生产队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郑母公社山前张等6个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农村改革实现突破。

  1980年,农村改革逐步深化,由包工到包产,发展到大包干。1981年,全县普遍推行以大包干为主体的生产责任制,谭坊、郑母、黄楼、东坝等公社率先实行。到年底,大包干基本在全县普及。这种被后来称之为“家庭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土地使用权承包到农户,生产、分配接受国家指导,上交公共提留,统一安排五保户、烈军属、困难户的生活,统一进行基本建设和集体福利设施建设。农村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迅猛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在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农村改革进一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发展,开始出现以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到1984年,全县“两户一体”发展到3400多个,占总农户的20%。农村经济结构、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东阳河村的皮革加工、草庙村的专业运输等一批专业村,乡镇企业也暂露头角,开始发展。

  在农村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1984年5月,对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实行改革。撤销全县20处人民公社,建13个镇、23个乡,共36处乡镇,下辖1067个行政村。13处镇是:益都、高柳、口埠、东夏、文登、谭坊、庙子、五里、弥河、郑母、王坟。23处乡是:阳河、何官、苏闻、徐集、王母宫、苏埠屯、邵庄、普通、大王、杨家庄、宋池、石家车马、东坝、黄楼、观音沟、莲花盆、赵坡、上庄、孙旺、石河、杨集、钓鱼台以及云峡河回族乡。各乡镇均以乡镇政府驻地或者境内大村的名字命名。至此,作为“一大二公”产物的人民公社体制成为历史。

  在农村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城区改革开始起步。

  1981年,工业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全县31个工业企业分别实行了全额计件、利润包干增收分成、超定额计件、成本包干节约分成、计分计奖等与个人利益挂钩的按劳分配形式。1983年后,深化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把劳动人事权、生产经营权、分配权下放给企业,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和厂长经理的经营决策权,使权利与责任趋向统一。企业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

  在商业领域,坚持对内搞活的方针,改变“文革”中冻结物价的做法,进行价格改革。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维护农民利益,下调工业消费品销售价。鼓励集市贸易,鼓励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鼓励扩大出口,努力搞活市场。

  同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都加大了改革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1984年,在县乡进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召开中共益都县第五次党代会和十届一次人代会,分别选举隋华堂为县委书记,潘广仁为县长。同时,按照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的要求,一批有学历、有能力、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全县上下充满了活力,青州呈现出繁花似锦的美丽春天。

  插图 1984年胡耀邦在青州考察

  一一三、益都县到青州市

  1986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这在青州历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它标志着古老的青州开始走向现代化、市场化的青州。青州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撤县建市,是青州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青州在稳定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已经形成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1986年,社会总产值超过11亿元,比1980年翻了一番,在全省名列前茅。工业产值比重超过50%,工业建市的基础已经形成。城区居住人口15万,在职职工6万余人,城市建设初具规模。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在全国名列第二,仅次于江苏的无锡县。正是这样,青州才成为最早撤县建市的县级政区之一。

  城区工业基础雄厚。1986年,城区有县属工业企业49个,已经形成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5大支柱产业,拥有烟草、食品、饮料、皮革、纺织、家具、造纸、印刷、起重机械、工程机械、运输机械、仪器仪表等25个行业。“烟、酒、火、纸”享誉全国:青州卷烟为全国名牌,云门陈酿号称小茅台,益都火柴供不应求,真空镀铝纸占全国市场的60%。有30多种产品获国优、部优、省优名牌产品。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革开放以后,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力的出路和增加农民的收入,全县在社办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一开始便呈现出勃勃生机,农民离土不离乡,离农不离村,具有灵活的就业形式和经营方式。1986年,全县乡镇企业厂家超过一万家,产值超过5亿元,固定资产5000万元。初步形成了拥有机械、食品、轻纺、化工、矿产、建材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乡镇工业体系。地毯、纸箱、石雕工艺等部分产品走向国际市场。40多家企业产值超过百万元。工程机械厂、轻工机械厂等数家企业产值过千万元,成为龙头企业。

  市场贸易日趋繁荣。随着对内经济的放开搞活,商业经济逐步繁荣。放开农村集市贸易,放开个体经商,恢复发展自由市场。同时对商业体制进行改革,农村供销社重新由全民性质改回集体性质,内部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到1986年,全市共有7000多个商业网点,个体经商户6000多户。化肥农药、干鲜果品、日用百货等专业批发市场在瓜市、东关、车站等地开始萌芽。初步建立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商业经营体制。

  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建国前,战乱频繁,城区萎缩。建国后,城区建设虽有进展,但受“左”的影响,城区面貌依然破旧。改革开放后,重新编制《益都县城总体规划》,加大城建投入。从1978年到1986年,城建投资5000余万元,是建国后29年投资总和的10倍。期间,修通东环路(现东方路),拓宽、延长、硬化云门山路、范公亭路、玲珑山路、尧王山路,新建荷花桥和铁路东立交桥,建成2万吨自来水工程,主要街道普遍安装路灯,兴建热电厂,实施城区供暖计划。整修文物古迹,大力植树绿化,城区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功能分区日趋合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得到发挥,一个以工业为基础的风景文化旅游小城市已初具规模。

  人民生活达到温饱。1958年的“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下降。又经历十年“文革”,群众温饱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居民生活大幅度提高。1987年,城镇居民平均收入1235元,比1978年增加一倍。食品消费中,主食比重下降,副食品成倍增加,毛皮、毛呢高档服装进入寻常百姓家,时尚更新越来越快,老“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已经普及,新“三大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呈快速增长势头。农民生活提高更快,人均收入547元,比1978年增加4倍,年均增50元。食品消费比重下降到50%以下,细粮在主食中的比重达到80%,高档服装、高档耐用消费品也在农村出现。可以说,青州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吃穿不愁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一一四、走向小康之路

  解决了温饱问题,青州人民开始踏向小康之路。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影响深远,盛行千年而不衰,成为普通百姓对幸福生活追求的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发展大势,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他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撤县改市以后,青州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带领全市人民奔小康。1987年下半年,召开中共青州市六次党代会、青州市十一届人代会一次会议、政协青州市七届一次会议,隋华堂继续担任市委书记,王治华担任市长。新的领导班子提出: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党要管党,大力发展生产力,争取提前实现第二个翻番,提前进入小康社会。随后,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了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推进对外开放;加快工业企业承包责任制,推进经营体制改革;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推进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全市上下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989年到1991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青州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排除“左”倾思想的回潮,继续加快发展。期间,组织学习徐州“砸三铁”(铁椅子、铁工资、铁饭碗)的经验,深化企业改革;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发动社会各界积极为发展青州引进资金、招揽项目,提供信息,举荐人才。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鲜明观点,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同年,王治华担任市委书记,李刚担任市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出现了学习邓小平讲话的热潮,多次举办报告会、讲习班,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摸着石头过河”、“生产力标准”、“不争论”等深刻思想,统一认识,振奋精神,迅速掀起加快发展的热潮。

  1993年2月,召开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和政协九届一次会议,韩宝光当选为市长。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王治华书记在会议上讲话,提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大手笔、大思路、大举措,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尽早建成小康社会。

  1994年7月,韩宝光任市委书记,李怀忠任市长。新的领导班子根据新的形势,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制定第九个五年计划,作出了统筹搞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总体思路,努力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6年,提出了“四龙十虎”发展战略,即农业抓好花卉、瓜菜、畜牧、林果四大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工业抓好卷烟厂、工程机等10个重点企业,促其快速发展。对农村工作,提出要作好“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三篇文章,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对工业企业,加大改革力度,抓大放小,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增加经济活力。

  1998年年初,先后召开中共青州市九次党代会、人大十四届一次会议、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辛丕宏担任市委书记、陈仁杰担任市长。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实施大工业、大农业、大开放、大三产和科技兴市的“四大一兴”战略,着力建造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00年,顺利完成“九五”计划,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70.2亿元,境内财政总收入超过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308元,城镇居民收入接近6000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2.6亿元。

  插图 2000年曾庆红考察青州花卉

  (中:曾庆红,右:辛丕宏、隋同文,左:陈仁杰、李新安)

  在这期间,为了适应城市经济模式,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36处乡镇合并为22处,益都镇划分为王府、昭德、益都三个街道。后又几次调整,最终形成现在的3个街道,17个镇,1个回族乡的区划格局。(彩图 青州市乡镇区划图)

  从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间,全市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112元提高到9000元,按当年美元汇率牌价计算,不仅提前实现了第二个翻番,而且超过了1000美元大关。人均储蓄也从150元提高到5680元,人们手里有了更多的钱可以支配。就物质生活而言,可以说,青州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

  但是,青州并不停步,又开始新的征程,向着发达、富裕、进步的现代化青州迈进。

  一一五、跨入21世纪

  世纪之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办奥运成功,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进入21世纪的青州,万马奔腾,万象更新,充满希望,充满活力。青州人民豪情满怀,意气风发,以崭新的英姿跨入新世纪。

  2001年年初,市委、市政府班子调整,辛丕宏继续担任书记,田立胜担任市长。全市在初步实现小康的基础上,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研究制定了第十个五年发展计划,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一心一意抓发展,同心同德建强市,吹响了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号角。在此后的两年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大力实施“双十”工程,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大力促进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抓好市场旅游,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操作城市经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从而,为新世纪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十六大”,提出了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这就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和物质生活水平基本实现小康,是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按照党中央的部署,青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带领青州人民阔步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

  插图 2001年温家宝与青州农民亲切交谈

  2003年年初,青州市相继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十次代表大会、十五届一次人代会、十一届一次政协会,组建新的领导班子,刘克强担任市委书记、李春水担任市长。此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努力创造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认真解决“观念更新、机制转换、环境治理、作风建设”四个关键问题,突出抓好“工业强市、招商引资、民营经济、特色农业、商贸旅游、城市化进程”六个战略重点,围绕建设“富强青州、生态青州、文明青州、平安青州”的目标,在各个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插图 青州市主要领导与政协委员在一起

  (左起:刘克强、田立胜、吕长胜、李春水)

  一是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把招商引资作为“要务之要务、重点之重点、中心之中心”,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采取落实招商责任、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兑现招商奖惩等措施,推行外商投资“首问责任制”,推广部门服务承诺制,实行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安商、富商,使投资者放心、安心、舒心。丰富的资源,优质的服务,宽松的环境,完善的设施,优厚的利润,使得青州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成为国内外客商的投资热点,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强劲的招商势头,一批大项目落户青州。一期投资15亿元的水泥熟料基地等22个过亿元的工业项目顺利进展,益能热电、弘润多功能化工项目等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得红红火火。美国卡特彼勒、日本三菱集团、中石油集团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青州或开始洽谈合作,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企业也纷纷在青州投资建设。

  二是企业扩张实现新突破。做大做强现有企业,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青州始终把扩张现有企业紧紧抓在手上不放,制定并认真实施“三个一批”发展战略。着重培植机械装备、水泥建材、化工医药、烟草包装、纺织服装、冶金冶炼6大支柱产业,壮大卷烟厂、山工机械、弘润石化等36个企业集团和优强企业,打造“八喜”香烟、“山工”装载机等15个知名品牌,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已经达到29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25家,实交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12家。过500万元的统计限额以上企业达到257家。

  三是民营经济实现新突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民营经济成为青州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招商引资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引来大量外地资金,还极大地启动了本地民间资金。市委、市政府把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重点来抓,坚持“四个放开”、“六个一样”的原则,简化审批手续,实行登记备案制,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帮助民营企业家树立新观念,开拓新领域,建立新机制,做出新贡献,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新环境。许多私营业户瞄准市场、看准机遇、拿准项目,不断实现自身的扩张和发展,民营经济迎来了小项目铺天盖地、大项目顶天立地,万马奔腾、群英荟萃的壮观景象。全市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一批民营经济园区,扩张总量,培植骨干,实现民营经济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发展。2004年,全市民营经济登记业户2万多户,私营企业发展到2860家,从业人员11万人。尧王制药、弘润化工、金龙布业、银通印铁制罐、中原机械等一大批民营经济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四是城镇建设实现新突破。为了给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载体,青州市树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继续坚持保留“古”字,突出“青”字,发展“商”字,创造“美”字的城建方针,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交通网络发达,供水排水完善,电力供应充足,通讯设施先进,城乡实现了程控电话国内国际直播、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数据交换、可视电话等现代化立体电信网络,与外界实现了高水平的信息交流和互动。金融业务网点遍布城乡。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优越,被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五是特色农业实现新突破。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采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农业名牌,发展特色农业,继续做大做强蔬菜、花卉、果品、畜牧四大支柱产业。被省政府命名为“仙客来之乡”和“蜜桃之乡”,连续4年成功举办“花卉博览会”“花卉交易会”,为花卉业向高层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入世”后农业面临的新挑战,青州市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瓜菜安全用药示范区。先后有“东高牌”韭菜、“谭坊牌”西瓜、“高柳牌”茄子等12种农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认定。在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建起了大金星航空饮料有限公司、九发食用菌公司等龙头加工企业,使农产品通过深加工实现增值。全市已经建立起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六是旅游商贸实现新突破。全市依托青州交通区位、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的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业。新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制定旅游规划,理顺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构筑起了大旅游格局。立足“古、青”特色,突出“佛、寿”文化,提升云门山、驼山、玲珑山、仰天山的景点内涵和文化品味,深度开发十里古街、龙兴寺、南阳河等历史文化遗存,使青州成为山东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市场建设,在巩固发展副食品、摩托车、农用车、百货家具、水产干货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起连锁经营、配送中心、拍卖市场、电子商务等现代新型物流业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

  经过几年的奋斗,青州市正在顺利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任务目标。2004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125.6亿元,财政总收入15.7亿元,可支配财力6.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1元,人均储蓄余额达到9293元。按现行美元汇率牌价换算,人均GDP达到1680美元,比2000年增长68%;按世界银行通用的购买力平价(PPP)方法计算,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已经达到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物质生活水平。

  一一六、现代工业的振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青州就以雄厚的工业基础著称于世,涌现出青州卷烟厂、山东工程机械厂、山东起重机厂、青州铝箔纸厂、青州火柴厂、青州酒厂、青州造纸厂等全国全省知名的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经营机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国有集体企业固有的弊端逐步显现,部分工业厂家一度陷入困境。对此,青州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和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励精图治,知难而进、艰苦奋斗,为振兴青州工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从90年代起,青州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工业建市”、“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等鲜明的口号,全市上下形成支持工业、快上工业、大办工业的浓厚氛围。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尤其注重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的工业大项目。特别是最近两年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了青州工业的规模优势。二是,大胆实施了以国有资产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制,把企业推向市场,激发内在活力。先后对火柴厂、铝箔纸厂、酒厂等企业实施破产重组,对变压器厂、起重机厂、造纸厂、炭黑厂等企业实施有偿或无偿转让。另外,大批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从而使国有集体企业发生脱胎换骨的根本变化。三是,大力发展民营工业。民营经济大多以商贸起步,在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审时度势,积极引导,迅速向工业转化。先后组建了尧王制药、弘润石化、鲁星钢管、振兴化工、永发实业、北联集团、钰铧集团、腾达集团等工业民营企业。四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形成规模优势。在企业内部,以规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五是,促进骨干企业的扩张,采取多种融资措施,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投入,促其迅速扩张,形成产业链,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六是,为企业创造最佳发展环境。制定出台了对重点骨干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和服务的政策,对发展快、贡献大的企业,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待遇和表彰奖励,让企业家有荣誉、有地位、有作为、得实惠。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青州工业已经重新腾飞,正在形成一批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机械装备、烟草包装、医药化工、建筑材料、纺织服装、冶金冶炼等6大支柱产业及其相关的16个产业链,其经济比重达到全市工业的80%。山工机械、弘润石化、中联鲁宏水泥等企业与世界500强或国内百强企业接轨,青州卷烟、威猛工程、润光液压件、瑞化造纸等10家骨干企业(集团)迅速扩张,鲁绣抽纱、云门酒业、尧王制药、银龙化工等10家龙头企业发挥良好带动作用。一大批后续优势企业正在脱颖而出。同时,培育起“八喜”牌香烟、“云门春”牌系列白酒、“山工”牌装载机、“尧王”牌大输液、“坦博尔”羽绒服装、“青州府”花边大套、“青州”牌液压件等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名牌产品。

  与此同时,青州工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也日趋合理。在产业结构上,除了大力扩张机械、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外,还积极依托青州比较优势,针对国内国外市场的需求,加快发展食品、纺织、服装、医药等产业,以膨胀青州工业优势。在传统产业内部,大胆实施产业改造。尤其是对机械工业,着力发展工程机械、起重机械、运输机械等整机产品, 改变了长期存在的“整机少、配件多”的状况。

  在工业区域布局上,开始形成“一个中心、四大基地”的格局。把开发区作为青州工业的中心,精心规划、重点发展。城内企业“退二进三”,向开发区集中迁移,让出黄金地段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引导新上大型企业在开发区安家。如今,一个恢弘壮观的开发区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此外,依托现有优势企业,发展相应的产业链,开始形成东、南、西、北四大基地。城南,形成以山工集团为龙头的机械基地;北部,形成以弘润石化为龙头的化工基地;西部,形成以建设中的中联鲁宏为龙头的建材基地;城东,形成以鲁星钢管为龙头的钢材加工基地。

  在振兴青州工业的征程上,一批优势企业脱颖而出,众多有胆略、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饱经历练。他们同全市人民一起,创造了青州工业的今天,也创造着工业振兴的未来。

  青州卷烟厂,这个青州最大的“国”字号企业,以独特的企业经营理念,让人们耳目一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的哲学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坚持现代企业文化理念,科学管理,诚信兴企,反哺社会。不断进行思维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创新和管理创新,构筑起了崭新的“大政工”格局。积极宏扬“四气”:灵气、骨气、勇气、霸气,大力倡导“四心”:爱心、诚心、虚心、信心,从而企业极具生命力和凝聚力。该厂年年上台阶,年年新变化,蓬勃发展而长久不衰。2004年实现利税超过10亿元,成为带动青州企业发展的龙头老大。

  弘润石化公司,十年创业,历经坎坷,。2000年一场偶然大火,几乎让企业心血付之东流。企业干部职工硬是不服软,挺直脊梁,从头收拾,很快使企业恢复生机,并不断扩大规模。企业现有资产7.8亿元,占地800亩,年加工原油120万吨。近期,又建成60万吨重油催裂化项目,新上气分球罐项目,达成与世界500强之一的中石化公司合作的协议。2004年,销售收入达到16亿元,利税过亿元,已成为青州大地的一颗璀璨石化明珠。

  山东工程机械公司,20多年前,还是一个不起眼的社办工厂,现在已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大型工程企业集团,生产民用、军用多种型号装载机、挖掘机,连续数年上交税金都在3000万元以上。最近,又把眼光瞄向世界,加盟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集团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开辟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北联集团、大业集团、鲁青工贸公司,分别是汉、回、满三个民族的企业集团。其共同特点,都是以村办企业起家,历经20 余年的艰苦奋斗,企业成长壮大,成为青州人民的骄子。大业集团利税2130万,被评为2004年先进企业;北联集团利税连续数年超过2000万,被评为2004年的明星企业;鲁青工贸公司使古老的旗城焕发生机,2004年企业上交税收1127万元,当年增长357%,是全市十大明星企业之一。

  还有:云门酒业、液压元件、鲁绣抽纱、尧王制药、银龙纺织、盛兴化工、益都阀门、鲁星钢管、东方彩钢、中原机械、力王橡胶、双喜家具、永邦制衣等等,正是这一批出类拔萃的优势企业,在青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正在托起青州现代工业的朝阳。

  一一七、特色农业的崛起

  青州市处于鲁中山区与鲁北平原接合处,山区、平原参半,有低山丘陵、河谷阶地、山前平原等地貌。属北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降水量700mm,且雨量集中在夏季,湿热同步。

  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繁多的地貌类型,丰富的自然资源,使青州具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高粱、大豆、小米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经济作物有花卉、烟草、桑蚕、药材等。仙客来、杜鹃、兰花是青州最为知名的花卉品牌。青州烟草种植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中国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就设在青州城区。桑蚕养殖则有2000多年发展历史,养蚕、丝绸、抽纱行业十分发达。青州丹参、山蝎、黄芪、何首乌等药材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青州蔬菜品种繁多,有黄瓜、韭菜、辣椒、西红柿、茄子、甘蓝、菜葫芦、香椿等。青州还是重要瓜果产地,这里的蜜桃、苹果、山楂、柿饼、核桃、西瓜、银瓜等久负盛名,许多品种为当地独有。

  由于种种原因,青州农业的优势长期未得到充分发挥,多年停留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惨淡经营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双层经营体制,靠政策、靠科技、靠实干,青州农业很快走出困境,迅速恢复和发展,到80年代中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农村大好局面。但是,单一粮食种植的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半身不遂”状况仍然存在,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打牢农业基础,仍然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

  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初,青州市委、市政府抓住推广塑料薄膜保护地栽培、引进新品种等关键技术,发起“白色革命”、“种子革命”、“市场革命”,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1993年,市委邀请全国、全省的著名农业专家来青州,召开农业结构调整专题研讨会。根据青州农业优势,提出了“依托优势,综合发展;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的发展思路,决定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改变单一粮食生产,改变山区平原的“半身不遂”状况。随后,在政策上,采取措施确立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在规划上,调整思路加大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在科技上,想方设法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996年,提出“四条龙”战略,着力发展蔬菜、瓜果、花卉、畜牧四大支柱产业。2000年,适时提出“三化”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国际化发展。2002年,提出“品牌农业”战略,适应市场经济,深化特色农业。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青州农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市96万亩土地,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已经超过50%。粮食总产达到36.3万吨,实现农民人均千斤粮,被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平原、丘陵地区薄膜保护栽培瓜菜面积达到36万余亩,瓜菜总产接近2000万吨。西南山区已经形成20万亩蜜桃、山楂、柿子等林果的种植规模,小流域治理卓见成效。黄楼、东高等乡镇花卉种植已达1万多亩,形成了江北最大的花卉、盆景、苗木集散中心和交易市场。畜牧业已形成1000万只蛋鸡生产基地,1000万只肉鸭生产基地,30万头瘦肉猪生产基地,20万头肉牛肉羊生产基地,10万头奶牛生产基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群众生活,也带动了青州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青州特色农业,呈现出许多闪光的“亮点”:

  黄楼镇的花卉美景。黄楼镇有“江北花卉第一镇”的美誉。这个总面积52平方公里的农业镇,已经形成了“十里花街、百亩市场、千户经营、万亩基地”的发展格局。拥有大中型花卉企业50余家,辐射带动花卉种植面积近万亩,花农3500家,花卉园区14个,交易门店500余处,花卉批发市场占地100亩。连续在这里举办了4届大型花卉博览会,嘉宾云集,游客沓来,成为享有盛名的花卉种植基地和贸易集散中心。万红花卉交易大厅,是一座全封闭、全控温、全天候的现代化花卉交易场所。5万平米的大厅内,划分有花卉区、盆景区、奇石区、苗木区,有国内外百余家花卉企业入驻经营,展销名优花卉苗木数千个品种,琳琅满目,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十里花街,亦称万红大道,全长5公里,宽敞明亮,整洁通达。花卉经营业户多采取“前店后棚”的形式,街侧的花店花房鳞次栉比,争奇斗妍,店后的花卉大棚整齐划一,熠熠发光。徜徉于如潮花海、似锦美景之中,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

  谭坊镇的大棚瀚海。谭坊镇是全市最大的瓜菜产地,全镇8.4万亩土地,已经全部成为塑料薄膜保护栽培。种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的冬暖式大棚,种植西瓜的箱式面包棚,种植韭菜、芹菜等矮株蔬菜的小弓棚,还有厂房式的现代化温室棚,连网成片,漫无际涯,形成一处震撼人心的浩瀚大海。或乘车、或漫步,在棚间生产路上穿行,犹如在大海上泛舟,使人心旷神怡。登上历史名山香山,当晨霭渐渐褪去,极目远望,谭坊镇连同周边乡镇的万余公顷大棚瀚海,尽收眼底,白茫茫不见边际,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清辉荡漾。其间点缀的一个个村落,如同突兀在大海中的岛屿,衬托着大棚瀚海更加色彩斑离。

  城区西郊万亩桃林。青州位于鲁中山区边缘,西部便是绵延横亘的山地丘陵。过去,这里沟壑纵横,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近年来,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突出蜜桃生产。仅五里、普通两个镇,就种植蜜桃5万亩,形成了风光旖旎的桃花园。五里镇郑家庄的蜜桃科技示范园,集科研、生产、旅游于一体,种植中秋蜜桃、冬雪蜜桃、早熟油桃、青州寿桃四大系列,40多个品种,“春季赏花、四季品桃”,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每年都接待众多客户和游客。

  王坟镇的生态山林。王坟镇,位于青州市南部,是全市最大的山区乡镇,因境内有明朝衡王的陵墓而得名。该镇山壑纵横,谷深林密,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多年来,王坟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大力宏扬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届接着一届干,荒山治理不间断”。镇内的双镇流域、逄山流域等,都从昔日的荒山野岭发展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形成了“山下五谷飘香、山坡红果扎腰、山顶松柏戴帽”的奇异景观。从谷底到山顶,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粮则粮,一层一个产业带。整个山区各流域,环山路绕行山间,林暗花明,水平阶高低错落,蔚为壮观。

  一一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青州市城区坐落于山区与平原的结合部,西郊与南郊群山联翠,障城如画;东郊与北郊绿野葱茏,拥城似锦。是国家级的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青州的建城史,从西汉初设置广县城算起,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如从争议中的商奄古都算起,则有35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尽管青州为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但城邑仅局限于今市区的西南一隅。最为繁盛时,面积不超过10平方公里。20世纪初,德国人修胶济铁路,设立青州车站,城区开始向北延伸,逐步形成从南阳城到火车站的哑铃型城区规模。

  解放前,青州城战乱频繁,破烂不堪。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千年古城迎来春天,城市建设改换新颜。70年代初,开通云门山路、范公亭路,建成青云桥,城区开始向东西扩大,均衡发展。1980年,编制城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发展东西、控制南北,改造旧城,节约用地,突出‘青’字,体现‘古’字,在环境治理和城市绿化上下功夫,在古城风貌和文化旅游上作文章”的指导思想,规划面积22.6平方公里,控制面积59.5平方公里。1995年,完成第二轮总体规划的制定,根据形势的发展,对规划内容,作了相应修改。根据规划要求,相继开通驼山路、东方路,改造南环路、尧王山路、玲珑山路、青州路,一个现代化小城市已经形成。

  插图 青州市城区一角

  进入21世纪后,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新理念。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为目标,按照高境界、高标准和大思路、大手笔的要求,聚集财力,打造精品,大作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锦绣文章,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近些年,青州市区相继建设开通新北环路、新东环路、新西环路,正在拓宽建设南环路。城区实际在建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区内人口近30万。贯通、拓宽、整修了范公亭路、尧王山路、青州路、工业路等主要城市干道。特别是注重工业园区建设,新规划了26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北区,实现“七通一平”,道路通畅,供排水网络和供电等配套设施完备。民营工业园、将军工业园、尧王工业园等也纷纷崛起,高起点、高标准建起了标准化厂房,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现在的青州城区,南阳河和胶济铁路横穿城区,大致划分为各具功能的三个区域。一是南阳河以南,为旅游文化区,党政机关、文化单位大多集中在这里,还有众多的游览景观。二是南阳河与胶济铁路之间,是商业贸易区,现代化商厦鳞次栉比,各类专业市场星罗棋布,车水马龙,商客云集,人流兴旺,物流畅达。三是胶济铁路以北,是新兴的开发区,工厂密集,交通发达,是全市的工业中心。

  青州的城市建设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突出“青”字、保留“古”字、发展“商”字、创造“美”字。

  突出“青”字,就是充分体现青州是“绿色之城”、“春天之城”的文化内涵,大力实施城区绿化工程。目前,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满城春色满城绿,翠荫流溢一城花。南阳河犹如一条绿色飘带,穿城而过。河滨杨柳飘扬,绿地如茵,翠竹环绕,流水潺潺。城区街道两侧,高大的梧桐、国槐、雪松,绿荫如伞的山楂树,枝干如盆景的柿子树,以及蜀桧、冬青等灌木编织的绿篱,构成一条条绿色长廊。街心公园以及机关、单位、工厂乃至居民小区,也遍植树木、花草。尤其是国庆节、劳动节以及青州的花卉节、蜜桃节来临,整个青州城,是花的世界,树的海洋。

  保留“古”字,就是保留古城特色,体现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一方面,对历史遗存的园林、文物、古街古迹实施有力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规划建设新的街道、建筑物,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表现民族特色。特别是范公亭西路,青石板铺设路面,两侧的楼房建筑,多呈宫殿式,飞檐画壁,琉璃瓦覆顶,金碧辉煌,亭台阁榭,粉壁花墙,在绿树掩映之中,分外妖娆。

  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供良好的载体,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创造优美的环境。因此,青州市委、市政府在活“商”造“美”上精心筹划,刻意追求。城市的供电、供水、供气、供暖,通讯邮政、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等服务设施齐全完备。市场发达,布局合理,商贾纷至,百业兴旺。同时,持续不断地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文化”的“五化”工程。大搞全民绿化行动,拆旧改丑工程,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先后建成了植物园、南阳河等20多处大型绿化和街心公园等重点工程,城区面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提高。

  一个具有古青州特色的经济繁荣、文化先进、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现代化中等城市已经暂露头角。青州,正在建设成为一个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城市。

  一一九、旅游风光这边独好

  青州是山东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城市。优美的山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珍贵的文物、多彩的民俗,形成了观赏性极强、文化品位极高的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青州的旅游业,经历了从传统旅游到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前,青州旅游资源只是小范围的开发和利用,并形成了为数甚少的旅游景点,主要是范公亭公园、偶园、博物馆,供城市居民节假日休息游览。“文化大革命”中,为数不多的景点也遭到破坏,特别是文物古迹破坏十分严重。改革开放后,青州市作为全省旅游城市之一,重点培植,重点发展。筹集资金 300余万元,对云门山、驼山、玲珑山、仰天山的石阶、古建筑进行了修整。同时,对范公亭公园、偶园等名胜古迹也进行了修复。从此,青州的旅游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和利用,形成了 “一拜寿、二拜佛、三拜清官、四品书法”的旅游品牌。

  80年代末,国家把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青州被列为山东省主要旅游资源“二区一线”建设项目。青州市继续投资修复云门山、驼山、玲珑山、仰天山等景点,并规划建设青州博物馆新馆,改造范公亭公园,修复顺河楼和李清照纪念祠,扩建范公亭公园,修建阳溪湖。坚持“利用古的,开发新的,古今结合,两位一体”的基本原则,将山、水、路、林、园、馆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由点到面,全面开发。

  90年代,青州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继续加大力度。市委、市政府筹集资金数千万元,重点用于云门山景区建设和绿化、仰天山森林公园开发建设、修复真教寺等景点以及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促销活动。1997年5月,由市政府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和街道居民等多方筹资,修复改建青州十里商业古街,使北关大街、北门大街、昭德街保持了明清时期的风貌,成为青州特色资源的一大靓点。

  进入21世纪,青州旅游业更上一层楼。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青州市于2001年10月份创建成功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入了全国138个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在新的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继续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按照“开发古青州、建设旅游城”的总体思路,以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构筑旅游产业体系为目标,突出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业观光四个重点,强化措施,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尽快形成旅游产业化体系,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博物馆为龙头的城区中心旅游区,以云门山为中心的“云驼玲”名山旅游区,以仰天山为中心的自然风光旅游区,以黄楼花卉、五里蜜桃为主要内容的百里农业观光旅游线等四大旅游区。构成了“四山、三园、一馆、一寺、一街”的旅游格局,成为山东省游览观光的“亮点”。

  青州旅游风景主要有五大主题,36个著名景观。

  “云驼玲”名山景观游。云门山风景区坐落于青州市区南郊,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云门山、驼山、玲珑山、劈山、金凤山、卧蟾山、将军山、楼楼山等诸多山峰组成,方圆10余平方公里。

  区内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景观有云门仙境、摩崖大寿、驼岭千寻、石窟造像、山体巨佛、劈峰夕照、玲珑秀色、卧蟾花林等。“拜寿、拜佛、品书法”成为青州的知名旅游品牌,因此,“云驼玲”三山景观游,品位高雅,久负盛名。

  同时,风景区青山逶迤,峰峦秀丽,松柏叠翠,森林幽深,空气清新,环境静谧,与整洁优美、繁盛发达的市区连接映衬,构成群山连翠,障城如画的靓丽风光。区内还建有各类游乐休闲场所。金凤山麓的龙潭湖,流泉飞瀑、湖光潋滟,植物园异树奇葩、千姿百态,古色古香的颐寿山庄、将军山庄坐落在松林环抱之中,分外幽雅。

  此外,还有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卧蟾山农业观光园、楼楼山人造滑雪场、云门山天街食府城、井塘民俗村等。云门山风景区确实是游人休憩观光的胜地。

  仰天山自然风光游。仰天山位于青州市区西南40多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为鲁中山区的纵深地带。群山巍峨,谷壑幽深,周边山峰如摹云崮、反个崖、黑崮墩、黑石寨、皇姑顶、潭溪山等,海拔多在900米左右。山体均为石灰岩构造,呈“喀斯特”(Karst)地貌特征,怪石参差,峰林峭立,溶洞奇特。

  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草木茂盛,植物群落类型有天然次生杂叶林、天然红叶林、天然灌木林、黑松林等,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95%,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植物园,也被誉为珍稀植物标本园。在这里,翠谷、幽洞、山泉、绝壁、古刹、奇松、湖光、石色,目不暇接。春天,花香蝶飞,翠满山谷;夏日,莺啭蝉鸣,清泉淙淙;金秋,霜染层林,万山红遍;严冬,山峦叠嶂,银装素裹,一年四季美不胜收。

  森林公园以仰天山为中心,形成三个不同特色的景观群:一是文殊寺、佛光崖景区,不仅有茂密的森林,而且有众多的人文景观。二是仰天槽、灵泽洞景区,位于仰天山顶,以山高林密的自然风光、奇特幽深的溶洞吸引游客。三是仰天山周边景区,有逄山、潭溪山、白洋湖(钓鱼台水库)、红枫湖(仁河水库)、神仙门、唐赛儿寨等,山水相映,美景如画,为游客提供众多乐趣的登山、休闲选择。

  青州城园林古迹游。古城青州文化底蕴丰富,园林古迹众多。主要有:范公亭公园、松林书院、偶园、十里古街、满洲旗城、真教寺、天主教堂、南阳湖、万年桥、衡王府石坊以及正在复建中的千年古刹龙兴寺等。

  最为知名的是范公亭公园。它坐落于城区西南隅、南阳河畔。园内苍松翠柏,杨柳依依,径回路转,绿茵起伏。南阳河穿园而过,缓缓流淌,婀娜娇媚,无限风情。阳溪湖湖水清澈,明净如镜,怪石砌岸,垂柳飘拂,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几株垂柳斜卧水面,朝雾夕烟,如老叟垂钓,别有意趣。湖腰处有永济桥,为青石铺面,具民族特色的三孔拱桥结构。湖心岛上的荷花仙子雕像,亭亭玉立。还有玉带桥、出水亭,楼台瓦舍,绿树翠竹等等,一派江南水乡的格调。

  幽静的古建筑范公亭,位于公园东南角。右邻南阳河南岸,背靠宏伟的明代古城墙,坐东向西,依势筑室,更显得恢宏高大。高大的唐楸、宋槐,历经沧桑,老干虬枝,虽然树龄千年有余,但仍然枝繁叶茂,生意盎然。树荫下是建造别致的范公井亭,六角檐古亭,木石结构,相传是范仲淹建造。

  李清照纪念祠,位于公园西北角,一处古色古香的仿宋建筑风格院落。内有归来堂、人杰亭、李清照生平展室、清照词廊等。李清照与赵明诚屏居青州十余年,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词作。归来堂就是二人赋诗填词、夫妇唱和的地方,室内有李、赵二人的汉白玉雕像。门前有楹联“红雨飞愁千秋绝唱消魂句,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是李清照婉约词风的高度概括。词廊内十块碑刻,均为当代知名书法家书写的李清照著名词作。

  博物馆文物鉴赏游。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青州留下了众多的珍贵文物。青州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数量之大,品种之全,文物之精,名列全国县级博物馆之首,有“小大博物馆”之称。

  插图 青州博物馆外景

  博物馆坐落在秀丽的城区西部。它雄踞阳溪湖东岸,与范公亭公园毗邻。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其整体为一古典式民族建筑群。琉璃瓦覆顶,金碧辉煌,四围合抱,回廊相连,檐牙高啄,结构端雅,规模宏伟,烘托出浓郁的传统色彩和历史气氛。

  馆藏文物在布陈方式上,坚持突出优势,突出特色,突出艺术性、科学性和观赏性的原则,分12个专题对外展出。即青州简史陈列厅、龙兴寺造像展厅、陶瓷精品厅、古代书画精品厅、铜镜精品厅、玉器精品厅、碑碣文物厅、石刻雕塑厅、青铜塑像厅、古钱币精品厅、革命文物厅、现代书画厅。各个展厅融实物、图片、模型、文字、讲解为一体,配置全方位背景音乐,使观众在感受历史神韵之余又有赏心悦目之感。

  馆内最为著名的文物有龙兴寺窖藏佛像、赵秉忠《状元卷》、宜子孙玉璧、仇英《清明上河图》、冲天流陶鬶、亚丑铜钺、北齐线刻画像、大齐碑等等。

  特色农业观光游。青州特色农业发展了经济,同时也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游览参观特色农业,不但可以领略农村风光,增加农业知识,享受农家风情,还可以感受中国农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和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从而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品位。特色农业旅游景观主要有:黄楼花卉博览,谭坊香山观“海”,千顷桃林漫步、生态园区休闲等等。

  一二○、先进文化异彩纷呈

  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写入党章,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这一要求,青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富强青州、文明青州、生态青州、平安青州”的目标,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把发展先进文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先进文化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首先是全市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同全市人民一道,努力恢复党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破除“左”的思想桎梏、“旧”的陈规陋习、“小”的农民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与时俱进,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

  跨入新世纪,更加注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同时,还十分注重发掘青州深厚文化底蕴中的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青州光荣我光荣,我为青州增光荣”、“建文明青州,做文明市民”等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引导人民群众热爱青州、建设青州、发展青州。当前,“开拓创新、干事创业、求真务实、团结和谐”的青州精神已经形成,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建设先进文化,教育是基础。青州的教育源远流长,有良好的尊师重教传统。改革开放以后,遵照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导,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全市已经形成一个多渠道、多形式,结构合理、设施齐全的教育网络。共有学校247处,在校学生15万人。有高等院校一处,即潍坊教育学院,为2年制大学专科学校,开设政治、中文、数学、生物等20多个专业,在校学生近万人。高级中学10处,在校生2万余人。最为知名的青州一中,座落在古松林书院遗址,具有100多年的建校历史。它的前身为清末的青州中学堂、民国的省立十中,过去是学生运动和党团组织地下活动的中心,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近年来,青州一中校园设施不断更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获得许多荣誉称号。二中、五中、实验中学等也后来居上,迅速发展,成为全市教育事业的骨干学校。

  教育的盛衰,主要标志在于人才的培养。青州中等教育为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合格学生。改革开放以来,考人高等院校的毕业生3万余人。这些青州学子毕业后,奋斗在全国各地区、各城市、各部门、各行业。或担任党政军领导干部,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为企业家、工程师、文学家、艺术家等等,都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出了贡献。同时,教育事业也不断为本地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促进了青州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卫生体育、新闻媒体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青州人民有较强的文学艺术鉴赏水平,文化活动非常繁荣。每年一度的花卉博览会文艺演出盛况瞩目,彭丽媛、毛阿敏、潘长江等许多著名歌唱家、表演家曾到现场献艺。许多著名文艺团体也看重青州这块文化沃壤,纷沓而来交流演出。电视台、广播电台、艺术剧院、电影院、博物馆、图书馆、书画院、歌舞院、文化宫等文化设施品类众多,配套齐全。创作队伍庞大,专兼职文学作者、书画作者、艺术表演工作者500余人。有京剧团、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艺术团体。每年出版十几种图书,举办各种艺术展览,许多作品在全国和省、市获奖。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经常在国庆节、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办群众性文艺演出,举办民间歌星、舞星、模特等选拔比赛,城乡广大群众踊跃参加,气氛热烈。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促进了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青州的卫生设施层次较高,有医院22处,2000多个床位,医护人员2500人。门诊部、卫生所136处,遍及城乡,从业人员600余人。还建有高水平的妇幼保健站、防疫站、疗养院等医疗机构。益都中心医院历史悠久、规模大、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担负着潍坊西部各市县的医疗和技术指导任务,每年诊治病员都在十几万人次,营业收入上亿元。青州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医疗场所也发展迅速,为全市人民的身体保健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组织群众性的健身运动。每天清晨,在云门山、体育场、各公园以及街头健身路径,到处是晨练的人群,太极拳、健身操、踢花毽、登山、跑步等健身方式应有尽有。健身活动提高了人们的体质,青州在各种体育竞技运动会中,均取得名列前茅的成绩。1990年创建成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先进文化浸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蓬勃发展。许多大企业开始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经营理念,着力提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文化内涵。广大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他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众多社区和乡村注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和谐、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可以说,先进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青州人民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使青州这块文化沃壤更加丰腴饱满,这颗文化明珠更加璀璨辉煌。

  物华天之宝,人杰地之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青州古代许多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新的历史时期,青州文化膏野继续培育着出类拔萃的英杰。建国以来,又有一大批青州人,走出青州,在全国各个工作岗位辛勤奉献,展示风采。

  在军队领导岗位上,最为知名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张黎,青州弥河镇庙后村人,在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宵衣旰食,精忠报国,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走上军队高级领导岗位。张黎将军对家乡一往情深,时刻关注青州的建设和发展。其他的高级将领还有:任惟修将军,东高镇人,曾任空军导弹学院院长、政委,为解放军航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授予空军少将军衔。苏士亮将军,普通镇人,曾任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院长,一生从事海军建设,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吴方臣将军,益都街道人,从军40余年,海军少将。这些高级将领在青州文化的熏染下,一向具有儒将风范。

  在党政领导岗位上,涌现了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如现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的高新亭、省法院院长的尹忠显,都是早年在家乡任职,以高尚的品德、实干的精神、卓越的才能,受到家乡人民的爱戴和党的信任,逐步走上高层领导岗位。现任省检察院检察长的国家森,学生时代就读于青州一中,对青州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教育和科技学术领域,许多青州人学有所长,成为学科带头人。如从事历史研究的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连升,从事犹太文化研究的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傅有德,从事军队海军核化武器科研的科学家王凤祥,从事核安全研究的专家李洪训,从事数学研究的中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宗传明,从事微生物研究的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邢来君等,都在国内外享有胜誉。

  在文学艺术界,也是人才云集。如《科技日报》社社长徐九武,在担负领导职务的同时,发表数百万字的新闻稿件和科普作品。上海《文汇报》副刊主编田永昌,写作生涯40余年,创作诗歌、散文、杂文、歌词、报告文学等近千万字。国家一级导演、演员丁汝骏,导演的电视剧、塑造的影视形象多次获“飞天奖”、“金鹰奖”。国家一级导演潘霞,先后执导100多部(集)电视剧,因《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获“飞天”最佳导演奖。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瑞芳,以研究《聊斋志异》而知名,所著《蓝眼睛黑眼睛》获优秀长篇小说奖。著名画家、山东美协副主席丁宁原,在艺术界享有盛誉。此外,还有军旅画家王界山、工人作家有令峻等等,都在各自的艺术园地展示才华。

  天南地北青州人,为有青州这块文化沃壤而自豪,也为这颗文化明珠增添着风采。

  上下5000年,在茫茫宇宙中,仅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人类历史上,却是沧海粮田、壮阔波澜、星光灿烂、争奇斗艳。今天,热情洋溢、激情燃烧、豪情满怀的青州人民正在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明天,明天的青州会更加美好!

 

创建时间:2014-2-2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鄌郚镇 刘文安  ★ TEL:0536-6619338   
为你服务: 电脑维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影视编辑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