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历史名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安丘历 史 名 人
 
  安丘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名人辈出,或以文治、着述名世,或以武功、气节着称,其业绩至今为人们称颂。
  宋代着名军事家陈规
  陈规(1072—1141),字元则,宋抗金将领,着名军事家,籍安丘。曾任安陆县令、顺昌知府、枢密直学士等官职,史书载其“好赈施,有政声”,首用火枪,善守城,在军事工程方面颇有才能。1126年末(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入侵中原。当时,陈规为湖北安陆县令。德安府知府弃城逃跑,陈规代为防守,数次率兵大败攻城之敌,立大功,升龙图阁直学士,调任安徽顺昌(今阜阳)知府。他到任即修城墙,招抚逃亡民众,为百姓建立保伍组织。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宋将刘琦领兵赴开封驻防,路过顺昌府。陈规出城迎接,尚未坐好,传来消息说,金兵已经侵入京城。陈规告知刘琦,城里有数万斛粮食,愿与刘琦死守顺昌城。陈与刘登上城墙,刚把城防粗略布置好,金兵已迫近城墙,金龙虎大王率领重兵接踵而至。陈规戴上盔甲,巡城督战,并用神臂弓射敌。敌人稍有退却,他出奇兵使用新式火枪,偷袭敌兵营,斩获多人。金兵告急于兀术元帅,兀术率领10万大军攻城。当时正值热天,陈规命守城士兵,清晨藏匿不出,待金兵在烈日中暴晒至午后体力最疲乏时,出城突袭,一举击溃金兵,获得了中国古代史上着名的“顺昌大捷”。陈规以善守城闻名于朝野,得到皇帝表彰,并升为枢密直学士,调任庐州知州,兼淮西安抚使。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陈规因病去世,皇帝赠他为“右正议大夫”。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诏刻《规德安守城录》,命守城将领效法。于德安府立陈规庙,赐庙额为“贤守”。追封为“忠利侯”,后加封“智敏”。1132年陈规发明用大竹筒装填火药,临阵交锋时喷射火焰的火枪,应用于攻守城作战之中,首开世界上制造管形射击火器之先河。他撰写的兵书《攻守方略》是一部总结实战经验的军事着作,在我国古代史上较早提出了“重城重壕”、“守中有攻”及使用新式火枪等城邑防御作战的理论和方法,对当时的军事理论及实践有重大影响,入《四库全书》。
  清朝阁老刘正宗
  刘正宗(1594—1661),字可宗,号宪石,赐号中轩,清朝阁老,兴安街道城里人。生于书香门第。1625年县岁试第一,1627年乡试中举人。1628年(明崇祯元年)中进士。历任真定府司理、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官、侍讲、礼部会试副主考。1644年(清顺治元年)为避战乱,携眷南下金陵。1645年5月清兵破金陵后,携眷回归故里。清朝定都北京后启用明朝旧臣。刘正宗屡接诏书,于1646年(清顺治三年)正月,应诏到北京上任。历任内翰林国史院编修、礼部会试副主考官、侍讲学士、内翰林国史院侍讲学士、秘书院掌院学士、吏部右侍郎、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1657年一品考绩期满,升少傅兼太子太傅,诰授光禄大夫。1658年8月,清廷改院为阁,他以少傅、文华殿大学士兼管礼部尚书之职,参谋朝廷机要事宜。刘正宗不仅是顺治帝言听计从的重臣,也是文墨挚友,其文章与诗词、歌赋为顺治帝所赏识。他博览群书,学问深厚,尤精五言古诗。他爱好书法,笔法秀妙。顺治帝凡得着名书画,经他鉴别评定后才归御府收藏。常将所得名人字画,自己所作字画及亲笔题字赐给他。御府图书题跋也多出自他手。为显示荣耀,他在县城内相府特建“御墨楼“。着作有《逋斋诗集》、《御墨楼诗选》、《木天草》、《雪鸿斋草》等诗集数卷。
  着名诗人曹贞吉
  曹贞吉(1634—1698),字升六,号实庵,着名诗人,兴安街道东关人。少年即有文采声誉。1664年(清康熙三年)中进士,历任户部员外郎、礼部郎中、湖广提学佥事等职。
  曹贞吉在祁门代理县令时,废除苛捐杂税,百姓作《却金歌》赞颂。曹贞吉是着名的诗词家。着有《珂雪词》、《珂雪诗》、《鸿爪集》、《黄海纪游》、《黄山纪游诗》、《朝天集》、《实庵诗略》等。《珂雪词》、《珂雪诗》入四馆,并编入国史。《清史稿》说他“诗格遒练”,提到他的词说,“吴绮选名家词,推为压卷”。《四库提要》说:“其词大抵丰华掩映,寄托遥深”。张之洞《书目答问》中所附“清代着述家姓名略”中,词家独以贞吉居首位。
  《清诗别裁集》卷六有其诗3首,《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录有曹贞吉词5首。“小传”和“集评”解说:《珂雪词》雄浑苍茫,是其本色。而语多奇气,有不可一世之意。《珂雪词》在国初诸老中,最为大雅。国朝不乏词家,四库独收珂雪,可见其文章之影响。
  文字学家王筠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又字伯坚,号友,清代文字学家,景芝镇宋官疃村人。1821年(清道光元年)中举人,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授山西省乡宁县知县,后代理徐沟、曲沃知县。任职期间为政清廉,勤于政事,讼至立判,卓有政绩。
  王筠少而好学,喜爱研究小篆与大篆文字。年纪稍长,即博览群书,经史。一生中,尤其喜爱研究说文之学。他精心研究了许慎所着《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桂馥的说文着作。他不仅评论了前人着作的优劣,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文字之奥,无过形、音、义三端。古人之造字也,正名百物,以义为本,而音从之,于是乎有形。后人之识字也,由形以求其音,由音以考其意,而文字之说备。”他着《说文释例》20卷。又以句读之名,疏解许慎《说文解字》,着《说文句读》30卷,解决了前人对许慎《说文解字》一书解释的草率、简略和混乱。还着有《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说文补正》、《句读补正》等。王筠致力于说文之学达30年之多,皆从分析前人诸家之说入手,独辟门径,不依傍于人,提出独到的见解。其成就明显超过了前人。后人评论时说他对说文之学的贡献是“许氏之功臣,桂、段之劲敌”。《文字蒙求》一书,解放前曾作为高等小学教材,建国后于1962年、1983年再版。《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亦分别于1983年7月和11月由北京市中国书店重新印行,足见其着作的社会效益和历史价值。他还着有《说文韵谱校》、《说文广训》、《四书说略》、《正字略》、《禹贡正字》、《毛诗重言》、《弟子职正音》、《读仪礼郑注句读刊误》、《清诒堂文集》、《徐沟笔记》等,共50余种,数百卷之多。
  抗英将领刘耀椿
  刘耀椿(1784—1858),字庄年,抗英将领,贾戈街道刘家王封村人。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中进士。曾任安徽颍上、阜阳知县,六安、泗州知州,庐州、安庆、颖州知府和金厦兵备道等职。
  安徽颍上县地处淮河流域,境内连年水患。刘耀椿任知县后,捐俸银一千两,组织百姓修筑堤坝,治住了水患。阜阳县内伙匪横行乡里,民不聊生,耀椿任该县知县后,设法捉住了这伙土匪,百姓感恩不尽,以“青天”相称,并在其饮过水的泉上建亭,名曰刘泉亭,以作纪念。他因政绩卓着,随即升为安徽六安知州,到任后迅速公正地处理了积案,以致狱无冤民。同时,捐俸银一千六百两,修建了六安赓 书院。他在地处长江北岸的安庆任知府时,捐俸银两千两组织民众修堤筑坝,免除了年年秋天江水泛滥的水患,百姓称此堤为刘堤。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他被提升为福建兴泉水道兼金厦兵备道。又捐献数千两俸银修筑城防,招募训练水兵,引进新知识,新工艺,“师夷长技以制夷”,协助闽浙总督邓廷桢、颜伯焘抗击英军,禁止鸦片,始终站在抗英第一线。他赏罚分明,策励群才,同心协力,组织地方军民外攘内侦,拔本塞源,为守卫厦门,抵抗英军侵略做出了贡献。1840年六七月间,英舰两次进攻厦门,在刘耀椿和水师提督陈介平率厦门爱国官兵的英勇抗击下均告失败。1841年8月26日,英舰36艘闯至厦门发动进攻。耀椿冒着密集的炮火指挥战斗,顽强抵抗,激战数小时,终因兵力不足,敌装备精良,厦门失守。耀椿退守同安后,积极协同颜伯焘整顿军队,筹备火力,征募新兵团练乡勇万余人,军民结合,昼夜轮防,主动袭击英军。后,他改做后勤工作,因成绩显着,升四川按察使,未到任即撤回成命,降为候补道。不久削职归里。居家期间,因协助政府训练地方武装有功,朝廷赏他六品官衔。
  刘耀椿不但政绩卓着,还利用公余着作,主要着作有:《颍上县志》、《海南归棹词》、《神器图说》、《庄年治兵书》、《青州府志》等。民国《山东通志》有其事迹。
  着名考古学家吴金鼎
  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着名考古学家,景芝镇万戈庄人。在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攻读人类学专业时,爱上了考古工作。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任职,攻读考古学。其间,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安阳后岗等着名遗址的发掘。1933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
  1928年3月,吴金鼎对山东章丘县龙山镇5里处的城子崖文化遗址发生了兴趣,经发掘、研究,命名为龙山文化。这一发现与命名,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930年至1931年,他与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等人又进行两次发掘,于1934年发表了报告集《城子崖》,揭开了中国远古文化根源之谜,以大量的资料证明中国远古文化源于本土,有力地粉碎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并得到了公认,为史书无载的中国史前文化的面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一座丰碑。
  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吴金鼎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以英文出版了《中国史前的陶器》一书。此书成为当时关于中国史前陶器的最为详尽的着作,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中国考古学的必读书目。吴金鼎获博士学位后于1937年回国。时值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中国考古学面临极为艰难的局面。他先在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后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8至1940年,他到云南大理附近的苍洱考察发掘,发现遗址32处,并主持挖掘了数处,撰写了《云南苍洱境考古》一书,奠定了西南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基础。
  1941年至1943年,吴金鼎在科研经费极为拮据的情况下,坚持对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和成都前蜀王建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对汉代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艺术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有他的事迹介绍,称他是最有成就的现代考古学家之一。
  民主革命先驱刘大同
  刘大同(1865—1952),原名刘建封,又名刘石荪,民初改名刘大同,字桐阶,号芝叟、风道人、芝里老人、天池钓叟等,民主革命先驱,清末秀才,临浯镇芝畔村人。年轻时就思想进步,追求真理,痛恶专制的封建制度。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委勘奉、吉两省界线,兼查长白山三江之源,刘建封时为勘界委员,并为同事领班,亲率测绘生5员、队兵16名,历经千辛万苦,对长白山进行了空前的一次全面勘查,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他先后写出了着名的《长白山江岗志略》、《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白山纪咏》3篇着述。还拍摄了《长白山灵迹全影》,绘制了长白山江岗全图,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1909年11月,刘建封任安图县第一任知县后,招民开垦,发展农业;创设林政局,发展林业生产;重视教育,成立教育公所;力昌商业,建立商务公所;设立邮政机构,开办邮政业务。任职3年,政绩卓着,“历任东督皆敬重之。”
  随着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刘建封萌发了推翻清代专制王朝的信念。1911年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东北,人心震动。刘建封随即响应,举义旗于安图,成立大同共和国,并通告中外,面对清军的镇压,刘建封毫不畏惧,迎战敌军于牡丹岭。起义失败后,刘建封东渡日本,奔走岭南、山东、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参加兴中会、同盟会,跟随孙中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并改名大同。
  1925年,他在上海主办《野语》杂志,进行反封建反迷信宣传。1933年11月,李济深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他通电响应。“西安事变”前后,他于天津法租界主办《渤海日报》,抨击蒋不抵抗政策,蒋下令封闭了报馆,并派刺客刺杀未遂。日军侵占天津后,要他承认满洲国,他把文件撕得粉碎,厉声道:“任他风雪十分苦,不受东皇半点恩!”他在《被难自述》一文中说:“予为政治革命,垂四十年,其间抄家二次,引渡二次,通缉七次,悬赏逮捕三次,监视二次,驱逐三次,受审十一次。艰险备经,屡濒于殆,然从未伤及发肤。……天变地变,而我之救世主义不变,此予之本性使然。……”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