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刻文兽骨牵出考古新发现——访“昌乐骨刻文”发现者肖广德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艺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昌乐刻文兽骨牵出考古新发现——访“昌乐骨刻文”发现者肖广德 2008-12-10 昌乐收藏爱好者肖广德无意中捡到的几块骨头,竟成了考古界的“重大发现”。这些骨头包含着什么秘密,它是怎样被发现,又是如何引起国内专家关注的呢?本报记者近日赴昌乐对肖广德进行了采访。 ■无意捡拾到“骨头”竟成重大发现 今年46岁的肖广德现为昌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青年时期便迷上了收藏。 “我收藏的东西很杂,因为昌乐很多古遗址附近经常会挖出一些瓦片什么的,所以周末我便会去转悠转悠。”肖广德回忆说,最早发现这些带有图案的骨头是在2004年春的一个周末。“当时乔官镇袁家庄附近有些村民在忙着种大棚、挖山药沟,我便在边上留意观看。” 当一位村民将刨出的几块骨头扔到田垄边上时,肖广德走上前去捡了起来。起初,他以为这几块已经石化了的骨头是古人的简易农具,并没有太在意便将其装进了一个袋子。 回到家后,他在冲洗骨头上泥土的过程中,发现上面有一些图案和符号,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当时我以为自己看错了,用水接连冲洗几遍后,我确认这些图案是真实存在的。” 发现骨头上有图案,肖广德欣喜若狂——搞收藏近30年的他,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他当时心想:“在昌乐出土带图案符号的骨头这可是头一遭,没准这将是重大发现。” 第二天一早,他又赶到了袁家庄,除了在田间地头转悠外,他还给当地村民下了一个收骨头的“通知”:谁挖到骨头可以跟我联系,有报酬。就这样,没多长时间,肖广德先后收集的骨头已到了几百块,其中带划痕图案的达100余块。 ■要给这些骨头一个“说法” 肖广德在收集骨头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它们的研究。他根据兽骨出土地周围遗址情况及以前出土物品分析,这些刻在骨头上的图案很有可能是早期的文字。 “这个地方曾出土类似农具锹的东西——骨耜,而同时出土的陶器底部有细密布纹,这证明了当时纺织技术已经出现,布匹在满足人们穿着的情况下已开始垫在了陶胎底部。”他说,前些年当地还发掘出了一座早期城市雏型,所有这些都证明这里当时已具备产生文字的条件。 虽然肖广德认定这些图案符号就是早期文字,但他更想得到专家的证实。于是,从2004年开始,他便拿着几块骨头开始到全国各地找“明白人”鉴定。 令肖广德想不到的是,多数专家都给出了模棱两可的答复。有些人还没见这些骨头,便认定其上的图案、符号不可能是文字。“他们觉得昌乐不可能出这种东西。”他说,当时有人认为这些图案是虫蛀或草根腐蚀的,还有人竟认为是现代人刻的。 虽然有些人因某种原因对这些骨头抱有怀疑的态度,但这并没有影响肖广德的信心:“这些骨头上的符号到底是不是早期文字,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 2007年7月中旬的一天,肖广德经朋友介绍,拿着7块有字的骨头找到了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骨头上的图案与符号立刻引起了刘凤君的关注,他当即认为这些骨头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两天后,刘凤君驱车赶到昌乐肖广德家,在对肖广德所收集的100多块骨头进行细致研究,并到遗址进行考察后,刘凤君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它应是山东龙山文化遗物,是中国早期的文字。” 刘凤君研究发现,这些兽骨大多是牛的肩胛骨、肋骨和肢骨,还有部分是鹿骨和象骨。“大象确实在山东地区生存过,但在商代初期就已逐渐南移。因此刘教授认为这些骨头的年代至少会早于殷商时期。”肖广德说。 针对“虫蛀和草根腐蚀”的说法,刘凤君作出这样的回应:骨片上的这些字很明显是人工刻划的,多数都是弧线,都有一定的深度,线条流畅均匀。如果是虫蛀的,那么线条应该是一个圆点接一个圆点,而且既不流畅也不均匀;如果是草根腐蚀的,那么痕迹应是浮在表面,而且线条既没有规律也没有深度。如果是后人刻的,后人也不太可能凭空编造出这种造型的字。 ■带“字”骨头震惊国内考古界 2008年7月30日,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和昌乐县政协邀请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宇信教授、山东甲骨文国际交流中心理事长李来付教授等5位专家对肖广德发现的骨头进行了“会诊”。 “起初我以为这些专家会有不同的意见,甚至会在现场出现‘争论’,但他们在看过这些骨头后,竟做出了近乎一致的结论。”肖广德说,当他将这些骨头上图案符号的照片用幻灯机慢慢放大时,所有专家都瞪大了眼睛。 山东甲骨文国际交流中心理事长李来付仔细看过这些骨头上的符号后认为,与商周甲骨文比较,这些骨头上的符号更为原始,明显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两者应当具有某种传承关系。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认为,这批文字是比安阳甲骨文更早的一种原始文字,是与结绳而治、刻木记事同时代出现的文字,是中国古文字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肖广德说,王宇信在座谈会上一再强调这是继安阳甲骨文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最终,所有专家一致得出结论:100多块兽甲骨上所刻的600多个符号,结构和布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应为距今约4500年的中国早期文字,属于龙山文化的遗物,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并正式命名其为“昌乐骨刻文”。 ■研究“宝物”比收藏、投资更有意义 在自己收藏的骨头被专家“肯定”后,肖广德并没有停止对它的收集与研究。 “虽然目前不能破解这些文字的含义,但我还是从中找到了一些线索。”肖广德说,根据专家推测的年代,他认为这些文字的作者应当是东夷人。 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东夷人以鸟为图腾,巧合的是昌乐骨刻文有些正反映出鹰和小鸟的形象。“他们就是我们的‘先民’,当时他们怎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怎样与他人交流等等,我觉得通过这些骨刻文的研究或许能发现一些信息。” 除了研究骨刻文外,肖广德依然放不下他所收藏的其他“宝物”,这两年来他所写的研究钱币、陶器等方面的文章在国内一些专业刊物相继发表。“有时我会找上几个藏友聊天,像某人收藏的家谱中记载了哪些故事,某人最近又写了几篇研究化石的文章,这些都是让我感觉最享受的事情。” “对于我来说,‘宝物’如果仅仅用于收藏或投资,那就太乏味了。” 肖广德认为,藏友在欣赏、把玩藏品之余,应多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资料进行研究。只有研究得多了,才能积累一些历史知识与经验,提高自己的鉴赏力。肖广德正是因为如此,才没有与“昌乐骨刻文”擦肩而过。 (本报独家报道,不得转载) 本报记者 刘铁飞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