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柱:坊茨 坊茨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风雅颂·营陵书院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坊茨 坊茨
  作者:张国柱
  “坊茨”,并不在中国的地名录中,它是那些大舌头的德国人对“坊子”这两个汉字的发音。一百多年前,随着一声怪腔怪调的“坊茨”,坊子,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绝对值得一书的小城,便背负着历史赋予它的特殊使命,在万般无奈中,开始了它的伤心行程。
  铁路·车站
  时值初夏,阴雨几天后,天气突然放晴,阳光直直地扑向大地。在这晴朗的阳光中,沿“坊茨小镇”原胶济铁路主线缓缓下行,一步一条枕木,几步一条道叉。一条枕木便是一段故事,一条道叉就是一缕历史。那些氤氲百年的残迹碎片,在时间的烟雨中,慢慢复活起来,在小镇的角角落落轻叹着,低诉着。这些沉默却洪亮的历史声音,让人不敢侧耳轻闻。
  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铁道两边的草郁郁青青,夹杂着一些野花和野菜,以它们的青春和生机,反衬着铁路的衰落和苍老。槐树、柳树、白杨,还有阔叶的梧桐,都绽出最坦诚的绿来。爬山虎很本份,老老实实地爬在铁道值班房的墙壁上,灰旧的小屋子,在这半绿半灰的格调中,也充满了生机。一切都在蓬勃生长,连沉寂在百年风雨中的坊茨小镇,也随着这季节活跃起来,生机在一节节地充盈着它百年的身躯。
  铁路的枕木,是经过防腐处理的东北松,黝黑的身躯,还泛着淡淡的石油气味。用来固定铁轨的,还是那些老旧的道卡和道钉,外三内二,深深地契在枕木中。那些古旧的信号灯,黄漆蓝漆斑驳混杂,散发着更深层次的残败意蕴。道口扳手的各个关节涂满机油,从油间透出光滑明亮的节点,显示它依旧灵活。几段废弃的铁轨,几条更换下来的铁质叉轨,半埋在道边的草中,青青的草盛起来,把这些泛着黑锈的铁轨,刻画得更加深沉。
  有铁路,必定有火车站。坊子火车站,是按德国二级标准站建设的火车站,这里有最具德国特色的建筑,华丽的色彩,粗犷的墙头,考究的细节,不但炫耀着德帝国的财富,更彰显着这些侵略者膨胀的野心。这里曾经是胶济铁路上仅次于青岛和济南的大站,承担着车辆维修、加水、车头转向、货物中转等功能。十一条铁路线路,在这里左右相衔,或弧或叉,互通互联。而今,当年车来车往机轰人喊的盛况已经不见,但保留下来的这些线路、信号灯、还有阔大的货场,都在一一向人们诉说当年的盛况。
  与坊茨有关的故事,多是从胶济铁路开始的,与胶济铁路有关的故事,又从更遥远的历史开始。“曹州教案”、“胶澳租借条约”、“五四运动”,这一件件好像与当时的坊子无关的事件,却影响了坊子人的安逸生活,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正常进程。它们掩在小站的怀抱里,掩在铁路的尽头,掩在铁路两边时时闪现的德日遗留建筑里。它们更像是坊子地下深藏的煤炭,在不动声色中,把一堆堆的火燃得更旺。
  走入小站,这里的一切,都渗满沧桑和寂寞。
  是的,现在的小站是寂寞的,它不再是过往的火车和旅客的驿站,而是变成了几列货车的家。如同老母亲在村头翘首期盼欲归的孩子,期盼许久,才会有一列货车驶来,在这里停留,歇息,装卸,而后再从这里远去。曾经车来车往的喧闹岁月,只能记录在1984年7月3日之前的行车日记里。
  小站的售票室和侯车室,最为体现德国建筑的风格。房屋平面为倒“凸”形,北面沿铁路8间房屋,南面突出2间,用山墙作为立面,继承了德国的沿街建筑多以连续山墙组成正立面的传统特色。立面的两个山尖,如四重“凸”字,“凸” 字腰间嵌以红砖,红砖上饰以粗石,山尖上的透气孔,被装饰成火车轮形。单从建筑本身来看,这真的是一幢华丽典雅、别具风格的惟美建筑。但无论多么优美的事物,一旦以侵略和强夺为背景,它的美丽就黯然失色了。
  现在的车站,已经从二级大站降为支线四级小站。米黄的墙壁,满是斑驳,纵然用现代的涂料作了粉饰,也难掩盖它风雨百年的倦色。工务段取消了,只留下几个工友应付着日常的工作;检修段关闭了,二层的检修段楼台阶上,布满尘土;电报大楼废弃在平房后面,爬山虎占满了它的西山;售票室不卖票了,售票窗口已经布满灰尘;侯车室没人侯车了,侯车的坐位没有了,原来狭小的候车大厅,却显得空旷。来来往往的旅客也不见了,连同那些夹带着柴米油盐的过往故事,也已经消失在无尽的风中。只有小站,还在这里孤独寂寞又无可奈何地站立着,有时还透着某种惶然和迷茫。
  没有了喧闹,时间在这里的节奏就明显地慢了。值班员坐在爬满青藤的值班室门口,肩上搭一块白毛巾,慢慢地品茶聊天,间或还摆弄一下地上的小煤炉,让人想到了《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沿路的站房里,几个职工在处理着日常工作,间或举起茶杯,嘘一口,品一下,或者思考一些什么,再继续刚才的工作。还有几间房子,已经弃用,里面堆满杂物,散发着霉旧的味道。
  车站派出所,不大的院子,被一棵高大的平柳树荫占满。这棵两人合搂的平柳树,和稍东一些,在铁道北边孤独站立的那棵粗大的柳树遥相对望,它们估计和小站差不多的年龄。而今大树犹在,植树人怕是难寻其影了。这极像生活中常见的情节,睹物,才知思人。
  沿铁路东行一公里许,就看到原来机务段的硕大的机车维修中心了。这里是小站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现在,仿佛已经被小站抛弃。机务段撤消了,原来的那些平房,已经成为仓库,一些经年不动的物品,杂乱地占据着那些德式平房;多年前,一场大火经过了这里。那16间高大壮观的机修车间,有10间经过了火的洗礼。或许这火,能消除一些历史的积愤,但同时消失的,却是体现车间风格的更多细节。而今,立在我们面前的,仅仅是一些断壁残恒和几处摇摇欲倒的危房,梁、柱、檩、掾裸露在外,像一具腐去皮肉的动物遗骸。那个巨大的机车转盘里面,复杂的转动构件已不见踪影,与这个转盘相接的轨道已经不见,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巨大的水泥坑。那沿铁路而建的6间青砖红瓦的维修车间,如今已是满目疮夷,门窗早没有了,留下一个个残损的壁洞,屋顶也腐烂出一个个的洞,黑黑的檩条,如肋骨外露。但这些败落,并不影响这栋建筑的宏大和精致。无论是门窗的轩拱,还是房檐的砖纹,无论是极具个性的角柱,还是结构精美的山墙,都体现着这栋建筑自身所独有的魅力。
  虞河·水厂
  小站东邻虞河。沿铁路走出小站,就到了虞河桥上。虞河桥边,是德国人建造的水厂遗址。在坊茨,这是一个不能不看的地方。
  桥修得并不华丽,三孔,主桥为水泥预制,附桥为石砌。单从桥上看,似乎看不出很明显的德式建筑风格,但坚固,实用。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任风雨飘摇,任水急浪涌,仍旧坚定地横卧在虞河上,默默承载着那些来来去去的火车和来来去去的岁月。
  桥是无言的,但它却有着自己的记忆。它记得,曾经的日子,一节节空空的车厢,从东边来了,又满载着一车车黑的煤碳、白的盐块、黄的烟叶或者是一些黄瘦而茫然的国人东去。它肯定在无奈地叹息,在悲愤地抗议,但它还是无言。它在无言中,收藏着那些充满耻辱的岁月,记忆着那些充满骄横的掠夺。它期盼,这些单向运载的日子,尽快的结束。
  红发碧眼鹰钩鼻的人去了,虞河桥来不及笑一下,矮小凶恶仁丹胡的人又来了。在坚忍了近50年之后,虞河桥终于回到了自己母亲的怀抱。而后虞河桥笑了,虞河水也笑了。没有屈辱的岁月,即便是艰难和困苦,也是快乐的。
  虞河桥更像一个巨大的收藏夹,收藏着那么多的故事,收藏着那么多的岁月。打开它,慢慢阅读,一部坊茨小镇的百年发展史,会在它的身上,缓缓展开,如桥下清清的虞河水,轻荡水波。
  而现在,桥老了,但老得坚韧,老得硬朗。岁月仅仅斑驳了它的外表,却侵蚀不了它内在的品质。回想前些时间,国内频出的桥梁坍踏事件,再看看眼前这座苍老的虞河桥,一些难以言状的悲戚,充斥了思绪。
  从虞河桥北望,就看到德国殖民者修建的水厂取水口了,一个巨大的磨盘样的混凝土预制成的圆形水囤,浮在虞河边的水面上,上面有三个方方的洞,还露着三截短短的铁质管道,里面的水与河水持平,一根粗大的铁质管道横在里面,单从外观看,是看不出更多东西的。但想来,这个取水口下方,一定通联着一个巨大的储水设施。要不,这个不大的取水口,如何满足小站上来来去去的火车用水和人员的生活用水?据说,因为殖民者的凶恶和对坊子人的压榨,在这个取水口上,还上演过中国人投毒报复的事件。事件如何开始,如何结束,有什么后果,不可得知,史册也没有记载,仅仅是从群众口传中得知。但由此也给殖民者敲响了警钟:面对侵略,反抗无处不在,方法无所不用。所以侵略者的下场,只能是失败。
  虞河桥西首,铁路北侧,就是水厂大门了。大门早就没有了,门垛也仅剩半截。水厂内高大的梧桐、低矮的刺槐、白杨,还有一些乱乱的杂木,把整个院子掩得阴森郁暗,让人有些莫名的心惊胆颤。
  这个水厂,大约是残存的德建设施中,破损最为严重的了。进入水厂,就像进入了一段残破而自闭的历史空间,与周围那些人来人去的日常生活格格不入,连外面的风,也无法穿透这个混沌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满眼是荒凉、腐蚀、破败、颓废和残缺。甚至连那些蓬勃生长的树木,也散发着靡烂的气息。
  大门东侧,沿河岸是十几间近年建造的房屋,现已被废弃,门窗全无,里面垃圾满地。西侧是一个巨大的坑状储水设施,估且叫做水仓吧。水仓地面以上的仓壁已经坍塌过半,地下的部分,深有十几米,里面纵横交错的粗大铸铁管道还在,但已经锈蚀得千疮百孔,其它的配套设施,已经荡然无存。
  向北,是三个并排的长方形的水池,被杂物掩埋了一半,只能隐隐看出池壁上的管口。间或还有几个深深的竖井,里面或有纵横的管道,或有腐烂后仅存在壁上的管道口,虽说不上它们的具体功用,但想来,不外乎是过滤、净化虞河水所用。
  有一个六角形的小亭,小亭下,依旧是一个深深的竖井。再往北,是一个八角形的碉堡状建筑。其实原来这里是水厂的泵机房,现在里面的设施原貌还清晰可见。据说自虞河发生投毒事件以后,日本人就在泵机房上面加修了这个碉堡,以加强对虞河的监控。
  院子虽然封闭,但它对虞河是开放的。在院子里跺跺脚,仿佛能听到地下传来的虞河的回声。想来,这地下应该有一个迷宫般的通道和管道,那些虞河水,须在这迷宫中走完它应该走的全部环节,最后才能进入那水仓中,再从水仓进入车站边的水塔里,然后才能进入机车,或进入车站的房舍。地下,应该还有比这水厂的地上部分更难探究的秘密。那是历史书写在地下的独特碑文,只可想像,无法靠近。
  虞河水在院子外,无声地流淌着。梧桐树在院子里,静静地生长着。人在这个阴暗的院子里,像是在时空之外的另一个空间里,听不到院子外喧闹的声音,看不到天空中来去的飞鸟,感觉不到清澈下泄的阳光。有的,是对这些残存设施的深深思考,是对那段历史的迷茫不解,还有面对这些事物消亡时的无奈。消亡的过程是漫长的,却因其漫长,更显得残酷和惊心。
  残存的水厂,是坊茨小镇一个沉甸甸的心结,浓如水,又淡如水,却始终无法化解。
  街巷·房舍
  小镇不大,街道也不宽阔。但小镇有小镇的风貌,小街有小街的特色。小镇的路不宽,却绝对幽静。没有川流的行人,没有喧嚣的车辆。偶有一辆车驶来,也是慢慢前行,不是在赶路,而是在欣赏小镇的风景。在这里,所有的节奏,都像一首慢了半拍的音乐,绵长而优雅。
  小镇的街不多,一马路,二马路……六马路,文化路,公安街……南洋路,六横五纵,以及由此衍生的窄窄曲曲的街巷,成为小镇的骨架。宽的可容两车相错,窄的只能一人独行。或高或低的建筑,不同风格,不同式样,不同年代,依街傍巷,鳞次栉比,旁逸斜出,形成小镇独特的韵味。这里的每一条路,都是小镇的一条年轮,每一道巷,都有小镇的一串故事。
  茂林街,坊茨小镇第一条有名字的马路,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据记载,建站初期,因车站靠着一片茂盛的小树林,故站前的第一条马路,即现在的一马路,被命名为茂林街。而后随着小站周边人口和店铺的增多,茂林街以南,又陆续修了几条马路,于是,茂林街便改名为一马路,依次向南,为二马路,三马路。这也是“坊子街,小青岛,南北三条马路,东西十里洋场”的由来。而今,站在这条小街上,当年路边那片茂盛的小树林没有了,当年的洋马洋车没有了,出入于领事馆、洋行、宾馆甚至妓院的外国人不见了,而那些建筑,却如同小镇的畸形孩子,在小镇上坚强地成活下来,虽然在这片中式文化氛围中显得有此突兀,但因时光的磨合和小镇的宽容,也与周边的环境相交相融了。因了这些,才能让今天的人们,得以从中追溯小镇当年的盛况。
  走在小镇的街巷里,阳光是清澈的,心情却是压抑的。总有那样一些小院,连带着那样的一些房舍,德式的,日式的,在不经意间,从绿树红墙中闪出来。更为逼仄的是,有一些建筑,压根就不躲不闪,在那空旷的天地间,突然就直直地压到人的视野里,像堆积在心底的某种情节,硬硬的,始终融解不开。那些日子其实并不长,仅仅一百多年,在历史的烟云中,短得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往往越是短促的,越是沉厚,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里有山东最集中的德日建筑群,103栋德国原乡建筑,构建成国内最大的德国原乡建筑群之一。在一百多年前,在那些高鼻卷发的德国人磕磕拌拌地发出“坊茨”这两个音节时,这些建筑,就开始酝酿和发育了。无法想像,这些或古朴典雅、或恢宏大气的建筑,如何在那个崇尚掠夺和侵占的国家进行孕育;无法想像,在那个国家里,有哪个建筑设计师,能立身于那些骄横和狂妄的霸占野心之外,设计出这样安静唯美、百年坚固、科学实用的建筑。
  走在这些建筑间,众多的意象,纷纷向我涌来,竟恍然回到百年之前:我依稀看到,驻坊德军司令官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身影,不时在房舍间闪现;看到礼帽西装带眼镜的德国建筑师,手拿图纸指指点点;看到满脸横肉的德国监工,凶神恶煞般虎视眈眈;看到短襟长裤的能工巧匠,顶着大辫子默默地劳作在工地上;看到那瓜皮帽山羊胡的私熟先生,面对这建造在大清帝国土地上的一座座西洋楼房,无奈地指点叹息;我还看到,那些不谙世事的孩童,正围在从青岛运来的“洋灰”和牛舌瓦边,好奇地指指点点……
  坊茨小镇的建筑,德日间杂,还有些建筑,在德建的基础上,又经过了日本人的补建。从这些建筑上,也可以看出这些侵略者的不同心态。狂妄的德国人,误以为小镇将是他们永久的殖民地,所以他们的建筑坚实、典雅、浪漫、考究,讲究色彩和造型,特别注意整个小镇的布局规划,各个建筑独具造型,各有特色,高低错落,相应相和,科学环保,能充分利用光能和风能,并注意与周边建筑、周边环境的搭配,即使周围后来增建了无数的民房低宅,也无法淹没这些德式建筑作为单纯的建筑所散发的独特魅力。而日式建筑,则造型简单,实用且急功近利,一如日本人狭隘的利已心态和盲目狂妄自大的恶劣民族性格。
  一幢幢建筑,在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中,俯看着世间的四季轮回,接纳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德建的电报大楼,掩在几棵高大的梧桐树下,浅灰的墙壁水渍斑驳,深红的大门漆片脱落,钉在墙上的电线担钉依旧坚固,上面的搭线瓷瓶依旧银白洁净,西墙已经爬满青藤,窗口更显得黑暗幽深。火车站机务段长的住宅,一座典型的德式别墅,整个建筑粗旷大方。四角八条角柱有力地簇住整个别墅,给人坚固沉稳的感觉。西面临街的门窗,上拱下平,均以蘑菇石勾出,甚至门窗的上档,也是蘑菇条石搭成,粗旷而不失精致。房子四面均有山墙。东西两方为尖顶,南北两方为平顶。临近山尖,都用蘑菇石嵌出拱形的山窗,小巧玲珑,古板的山墙,一下子充满了活力。
  还有那一幢幢目前尚无法确切知道它原来功用的房屋,橙墙红瓦,在绿树间,眩出别样的色彩,让那败落的建筑,显出独特的古朴来。
  沿着坊茨小镇的街巷,缓缓渗与小镇的内部。横田峄,正金银行,领事馆,电灯公司,德军医院,德军司令部,日本出张所,修女楼……一幢幢有名的无名的德日式建筑,一一从树影里闪过,直入心境深处,一些欲去难却的心事,沉沉的,暗暗的。
  田园·小镇
  如果说,在坊子这样的已经颇具现代都市气息的城区,还真实存在着悠闲的田园生活的话,那么,它肯定是在坊茨小镇里。
  这是一个不事张扬的小镇,历动乱而知安治,经外侮而知荣辱。就像一个攫烁的老者,达经生活磨难而睿智内敛,阅历岁月沧桑而豁达坦荡,感知往昔艰难而珍惜此时。小镇经历了百年前的侵略和凌辱,经过了时局的动荡和战火的洗礼,它知道了什么是涵养和内敛,什么是安定和温暖。百年来,它时时反思,时时自省,因而对今天的日子,格外的珍重,也由此从一个“南北三条马路,东西十里洋场”的逐名图利的商人,沉静为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园田居隐士。
  小镇的房舍是独具特色的,任外边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却一直坚持着它固有的本色,从未轻易舍弃一处败落的旧舍,也不轻易接纳一片外来的奢华。古旧的平房,无论是德式的,还是日式的;无论是中式的,还是仿古的,无论是清未的,还是民国的,无一不遵从了小镇建筑那份古典浪漫又朴实优雅的风格。或红砖丹瓦,或青砖碧瓦,或石基木窗,或砖檐木轩,各种风格的建筑,被小镇宽容而爱怜地拥在怀里,经岁月的风雨,调和成一个和谐而优雅的小镇。
  小镇的人是质朴和坚韧的,他们都是普通而又务实的市民,或工作于时尚现代的高楼大厦内,或繁忙于科技先进的数控机床前,或忙碌于繁华喧闹的商场超市间,或穿行于富丽繁华的长街短巷里。但小镇人知道,虽然迈出门槛是灯红酒绿霓虹闪闪的诱惑世界,但下得班来,迈进门槛,他们的心会立刻得以回归,不自觉地舍却了浮燥,复沉静于小镇多年来淡然而朴实的田园生活中。那些声色的诱惑,烦忧的心事,纷杂的工作,都被过滤到小镇的田园风姿之外。
  小镇的天空是绿的,是生长的。那些古古朴朴沧桑老旧的院门口,总有一些花草树木,盛出本质的绿或红来。笨槐树长得圆头圆脑,在大门洞外,探着头看着院内的红花绿草。葡萄还青着,垂在更青的蔓上,滋滋滴绿。凌宵花已经盛开得不成样子了,一串串,一丛丛,携了柔绿的长藤,趴在墙上展露着风姿。白杨树和洋槐树、梧桐树、大柳树等高大的树,早急不可耐地相互攀高赛绿,树冠极力地张扬着,把那些各式的建筑,掩在树荫下。或青或黛的树荫,与树荫之外的朗朗阳光相互交织,明暗映辉,让平平的小镇,平空多了些起伏。
  小镇的日子是田园的。小镇不少的房舍院落,因建成年代不一而参差错落,阔狭不一,就留下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空地,或在房前,或居舍后,或处院边。小镇所处之地,原来就是后张路院村或西王村、西辛村的一些良田沃土,原来就生长着盛密的田园庄稼。于是在有心的小镇人的待弄下,一些果蔬粮菜,就自然地在这些空地上生长起来,把小镇的日子,映衬的生机盎然。青茂的玉米、高大的黄瓜架、芸豆架,一垄垄,一畦畦,用这些中国的植物,把那些橙黄色的德式或日式的建筑,掩映出一种独特的韵境。
  小镇的生活是悠闲的,他们用最简约的线条,在现代的都市中,勾勒出一幅归园田居的括淡和闲适。都市中的坊茨小镇,早上炊烟淡淡,晚上虫鸣其间,小镇的人们,或荷锄,或担水,松松土,浇浇园,在这百年小镇的空隙里,尽情营造他们心境里的生活。
  孩子们是小镇最活跃的希望,他们嬉闹着经过小镇的街巷,经过小镇的德日建筑,走在轨道上,走在枕木上,身子摇摇摆摆,岁月悠悠然然。几只鸡急急地穿过铁路,对面,是一片葱葱青草,估计那青草里,有它们喜欢的青虫。小狗欢快地奔走在四十间房宿舍区内曲曲折折的小巷里,迎接欲归的主人。葡萄从日建房舍的墙头探出来,向着蓝天,吐出一条弯曲柔韧的须来,它们以为,向着蓝天,才是真正的向上。
  坊茨小镇虽是田园的,却不是封闭的,也不是与世隔绝的。
  小镇的街上,往来过各种车辆:从最高级的小轿车,到最普通的自行车甚至手推车;从警车开道的高贵宾客,到自驾独来的普通居民;他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小镇的街上,往来过各种行人:从打扮前卫的时尚男女到衣着朴实的乡间农人,从凸颧凹眼的外国人到港奥台胞,从北京上海大都市的人到当地百姓,小镇的人们,已习以为常了。
  小镇的街上,也有饭店酒楼百货铺时装店,也有酒吧网吧歌厅茶室。小镇的人们,抬头能看见远处高高的大楼,侧耳能听到大街上摇滚的音乐,低头能看到大理石砌沿的马路,看到反光材料做成的斑马线……
  所以,小镇是开放的,小镇也是时尚的。但它的时尚是蕴在田园之间的,是敛在温婉之内的。这种时尚,是小镇历繁华而得的积淀,是经动乱而知的珍惜,是处大变而会的不惊,是经大重而善取的轻松……这是百年的历史赋予小镇和小镇人的精神财富,这是小镇人经多年的动荡生活而澄清的人生哲理。
  离开时,又回望小镇,晴朗的阳光下,铁路边芳草凄凄,绿树中红瓦点点,那些代表着沧桑的古老,在重现勃勃生机,再吐芷兰芬芳。

创建时间:2018/12/8 星期六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鄌郚镇 刘文安  ★ TEL:15069612036   
为你服务: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