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柱:森林里的“漫散古道”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风雅颂·营陵书院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森林里的“漫散古道”
  作者:张国柱
  从临朐五井镇上五井村向西,过去有一条小道,被称作“漫散古道”(也有的叫“漫萨古道”),经开井村、白洋口、北道村、岸青村、杨集村、洞顶村等,通达淄川一带,是当地蚕农到淄川销售蚕茧的重要道路。
  关于“漫散”的范围,网上的资料说是大体指青州仰天山北侧的一片30多平方公里的无人居住区域,是北道小流域、孙王小流域、岸青小流域和西股流域水系的发源地。至于“漫散”一词的由来,一直也没有查阅到明确的记载。估计这是当地村民对这一带地质结构散而杂乱的一种口语称呼吧!在青州王坟镇北道村西约1公里的古道边,有一块碑,为“修路碑记”,大体记载了民国7年重修古道的事,但碑文没提及“漫散古道”四字。
  2009年10月5日至7日,与三个户外朋友相约,徒步穿行了漫散古道(临朐青州段),行走大体路线如下:从五井镇上五井村起步,经小刘村,天井岭村,白洋口村,石道人山,北道村,仰天山北麓,双崮顶,岸青村,杨集,到洞顶,然后经黄花坡村,沿黄花溪而出。一路林木葳蕤,荫翳蔽日,堪称是森林里的“漫散古道”,归后随记。
  从天井村到北道村
  天井村是个大村,200多户人家。村内路、屋、墙、舍多以石构成。路上的青石板,已经踩磨得光滑可鉴,其岁月足可见久。石墙、石屋、石阶、石凳、石辗、石磨,朴厚且沧桑着,展示着山中小村的悠悠风貌。村中多树,杨柳榆松,品类多多,整个村子就隐在绿树中。更多的是果木,以柿子、山楂、山杏等居多。
  老柿树生得极为生猛,在屋角,在路边,在一切可想可不想的地方,突然就闪出一树金黄来。高大的树干,虬枝苍劲,柿也挂得威风,或高挑在上,或低匍在下,连同周边的山势也生动起来。柿树多已落叶,在干干的枝上,挑满澄黄的柿子。山楂熟透了,红得耀眼,任那青碧的叶如何繁茂,也压不下它的红艳来。还有枣,红青不一,各展其颜,尽显酸甜。
  “漫散古道”就在村西北边,现在仅余300多米的一段古道,宽处约2米有余,窄处最多米许。路面用厚达20厘米的青石板铺就,中间还利用了一些山上裸露的原石。路沿参差不齐,石与石之间,缝隙大小不一,均已积满泥土,这泥土中又生出密密的草来,时草已变黄,如一条条苍黄的线,把路面依石形分割,古老中显着奇壮,苍苍中缀着灵巧。
  古道往前并入了新修的水泥路。再前行,就是白洋口村了。据向当地村民打听,原古道,从此分叉。一路往西到淄川,就是所谓的“漫散古道”,谓“蚕道”;另一路从此向南,到临沂,谓“山道”,向北经五里,西到临淄谓“商道”;东去青州府谓“官道”。
  而现在,白洋口村往西的原古道,已经被修铺一新,与“仰天山路”并为一路,西南方前行4公里许,即是北道村。在白洋口的午餐后,小憩片刻,继续前行。因为仰天山路是柏油路,沿此路去北道村,虽然便捷,却因平整,少了些户外徒步的乐趣,于是决定稍稍改变一下路线,取道白洋村、上白洋村,从上白洋村翻石道人山,到北道村。
  去白洋村的路沿溪而修,近三米宽的水泥路。路边有柿树、杨树、槐树、柏树,还有桑树。那些粗粗的桑树明显是古桑,应有上百年树龄,叶极小,枝极乱。虽远不及现在经过改良的矮株桑树的枝纤叶大更加经济实用,但它们默默地用自己的苍桑,告诉我们这里古时蚕桑经济的兴旺与发达,以及“漫散古道”作为桑蚕古道的充足理由。
  林果是山里人的钱袋子,白洋村里自然也有果品加工厂。这个时节,加工山楂最多。远远的就有醇厚的酸夹着甜飘过来,就像这山里的日子,朴实厚重,酸甜交迭,而过后留下的,却是沁人的果香。穿村而过,就是上白洋村了,已经可以从房间树隙看到南面的石道人山了。高峻的山头,八堆石头,成道人模样,依在山上。据说,山上共有九位道人,其中有一位是躺在地下的。
  从上白洋村内一条夹在树林中的小路向南,就可登石道人山了。起始,路还很好行,虽一路向上,但尚有迹可循。但渐行渐难,待翻过几道梯田石岭,已难寻路,眼前全是人迹不见的原生态丛林,高树低灌,杂木野藤,荆棘交织,藤萝纠缠,绕若迷宫,眼见石道人山就在前面不远处,却再也无法前行。
  于是我们决定绕行到西边的松林间,沿松林边缘向石道人山靠近。好容易攀到西边松林中,却发现这片松林更加难行。松树极密,明显是人工植育而向,树龄不在50年之下,横成排,纵成行,绕山而生,青绿苍翠,枝干相交。人在林中,俨然入了迷宫,上看不见天,下看不见谷,几乎找不到方向。只好又折回,在密林艰难穿行,迂回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林子的边缘,视线豁然一亮,竟然从林子间找到了一条似路非路的可循之踪,向东南行十五分钟后,终于到了石道人山之下。
  石道人山,由八、九根硕大的石柱组成。石柱直径不一,形状不一。宽处约三米多、窄处仅1米余。高的十多米,矮的七八米,或聚或散,或依或离,东西方向排列在峰顶上,雄伟奇崛,浑然天成。近观,这些石柱可谓大矣!累累巨石,排列成一条线,好像远古时代高大建筑残存的墙垣,或者是坍塌的梁柱。远看,才如一排石人静立。这些石头其实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型石柱,石多迭积,石质细腻,又经了千年风雨的冲刷,石块顶面大多整洁光滑。再看柱身,风雨不至处,棱角分明。石柱的顶上,石块左突右出,如锯齿,似狼牙,参差错落,酷似道士头上的道冠,而石柱上的石头纹理,又酷似道服。想来,石道人山大约由此得名吧!下山后到村中访问才知,当地有“八仙化石人”“馋嘴道人偷食煎饼糊”等诸多与石道人山相关的传说。
  石道人山上植被丰盛。且不说满山的松柏荆棘,也不说山腰的枣树、柿树、桃树、杏树,只看茂盛在石柱周围的那些野花野草,虽无名却香随影动,风姿绰约,信手采一朵,未及鼻前,已被充满野气的花香泌醉了。更有野枣,随处可见,青碧累累,间或又闪出点点的红来。
  站在石柱前,旁顾四望,不得不让人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造化,不由感叹人类的渺小,感叹人类有时过多的狂妄。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中,竟然想改造大自然。就像坐在树枝上的人,妄想锯掉树枝一样,结局往往会先伤及自身。
  稍事休息,一行人顺着石道人山南坡的蜿蜒小路下山,进入北道村。
  从北道村到岸青村
  北道村西不远有片山楂林。树稀密有致,山楂果正是深红之时,灯照上去,红得更是夺目。树下还算平坦,确为一块好营地,于是决定宿于其下,开怀畅饮。酒意上,累意消,人就活跃起来。
  那天是八月十七,十五月儿十六圆,十七更圆似日前。四人餐罢,不舍睡去,于是走出山楂林,步于山道,赏月看景,蓦然发现,原来这一天之来的劳累,就是为了此时之美妙夜景。
  且不说,秋意渐深,山风徐来,爽间夹有温意。且不说,田禾正收,四望宽旷,夜色浸满禾香。只说那明月,高悬于东南之天,澄澄清明,朗朗夜界,尽在一片金黄中。南望是山,在山下剪出连绵之势,险处已剪为温和,绵处更描为软柔。一波一波,起伏而跌宕,层叠而融合,以一抹黛色之水墨,泼一幅江南之水彩。北望依旧是山,白日翻过的石道人山,此时已经融在夜中,估计那九名道人也累了,在这月间睡去,人自然与山势融于一体难以分辨。近处的山,却因了月光,更加突兀和鲜明。高的峰凸凸凹凹,更显得挺拔,低的谷却没了棱角,逾显得深黝。最好看的是满山的柿树。树已经掉净了叶子,灯笼似的柿子,在月下呈了黄而透亮的光,似有烛在柿内燃亮,晶莹剔透,似羞怯,更含情,让这山与月更加生动起来。还有无边的秋虫,或啁啾在漫漫山坡,或低鸣于路边草丛,此起彼伏,更为这静的画面添了活的意境。世界便在这夜间,在这夜里10点的秋里,活了起来。
  早上8点从营地西行,约一公里许,在古道向北拐弯的地方,就是小有名气的“修路碑记”了。我坐下来,一字一句地抄写着碑上的文字。经过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这文字大都还清晰。但也有个别的,或残损,或惨淡,已经无法辨别了。加之还是文言文,其语法语意与今不很相通,有些字词,只弄了个一知半解,还有的,只能用通假或多意的记法,暂时记下来,留待后考了。
  大体文字录于此(标点是我整理之后加的):
  朐西皆山也。其北道西偏,岭壑尤深,崎曲难行。崖(此字不清)之上出崇霄,下临无地,难系人迹,只有鸟道。实乃地僻天堑,又被水冲激,难通往来。而且侣偻提携往来不绝,常见颠仆之祸,即今思,古蚕农路险犹通车马,丹障峻极而开于五丁,即天设地造亦人力所为也。况此太平峪至西通益境,相连杨集,东即朐邑,直达五井。岂可坐视不顾,大家共议修补,虽不能作为康庄,暂为羊肠。以成,将临村输财,勒石刻永垂千古(今)不朽。
  李廷训1千,杨集庵1千,三角地2千,上关省2千,中关省5百,下关省2千……
  中在中华民国六年又二月上浣之八日榖旦立
  石匠:刘信长 强同云 强怀玉
  石碑之处:前二杆 东西四杆 施主王玉节后二杆 施主
  碑文甚难辨认,但我弄明白了一个地名,就是北道村所处之谷,叫做太平峪。
  沿攀山路绕行崖上,人又进入森林中。这是大片的槐林,漫山遍坡,细密高大,遮天蔽日,纵是秋阳正高,这林中依旧凉气逼人。秋风急来,早黄的槐叶簌簌而落,一地金黄。又被璇来的山风夹起,人就如同沐于黄金叶之中了。
  走了半小时才走了这片槐林,差不多已经进入“漫散无人区”的腹地了。路越来越窄,左边是峭壁,右边是大片的槐树、松树,深不可测。在我们到来之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致的纯自然天地。树自然地生长,花自由地开落,草从容地荣枯,还有一些蚂蚱、蟋蟀等草虫,它们愉快地跳来爬去,在他们自己的天堂里,释放着它们生命的最真。现在,总感觉其实我们是多余的,我们的到来,打破了这里固有的原生态的和谐。
  在树林中绕来绕去,过了双崮顶,就进入大片的松林了。山上山下,除了树还是树,松林密布,依稀风雨不透,各种鸟鸣响成一片,愈显得这片森林的安静。走在这片松林间,处于悦耳的鸟鸣中,呼吸着夹杂松香的清新空气,心胸一下变得澄明而清透。此时谁也不想说话,也不敢说话,生怕一句轻轻的话语,打破此时山林鸟人和谐共生的那种安宁。
  前行约3公里,路已经转到山阳,沿小路,在林间石隙中转折急下,就到了岸青峡谷。这是一处未经开发的自然峡谷。两边,是突兀高出的峰岭,谷底是一条山溪,这时已经没有水了,溪底没有沙土,赫然是整片的石板,估计溪水含钙比较高,溪内的石头已经成为乳白色。
  谷内树种颇多,常见的为黄栌、大果榆、五角枫、栾树、连翘、野丁香等,还有一丛丛的无名乔木和灌木,让山谷更是生态自然,层次多样。此时黄栌才要转红,在山悬上拥簇着,五角枫己经闪出了红颜,大果榆和栾树已经由绿变黄,只有连翘,依旧是坚定的青色。
  顺谷而下,就到岸青村了。岸青村共有上、中、下三个自然村。三村相连,依山势筑于峡谷内。村庄极富山村之特色。岸青村是极好的美术写生基地,村里路边不时有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的写生者,也不时有行装各色的游人走过,或悠闲地慢荡,或匆匆地急行。但不管什么样的姿态,走在这样的山村里,心情一定是舒展而散淡的。
  走在岸青村里,脚步一定要轻松,心情一定要舒展,甚至目光也要缓慢,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路旁小溪边,突然闪出的一丛秋菊,或者是一株状若虬龙千态百姿的老柿子树或老核桃树。然后还会看到,村妇安然地坐在门口,摆弄着一堆玉米,小孩子跟在一条狗后面,悠闲地穿过小桥。还会看到,村内的山崖上,山泉正哗哗而下,尝一口,泉水甘甜,掬水在手,清凉爽心。
  这时才会发现,世俗的肉体在这里,变得很轻很轻,甚至一阵风来,就有可能随风而去,只留下一颗自由轻松的心,陶醉在这山色之中。
  从岸青村到洞顶村
  跨过下岸青村西的仁河桥,就是杨集了。在杨集村吃罢迟到的午餐,从村南的小桥西转,是往洞顶村去的路。据说,由杨集去洞顶,只有这一条路。小溪曲折,小路蜿蜒,可惜此时是枯水季节,小溪内的水流极小,在石块的掩遮之下,断断续续。但偶尔从石隙间泛出的溪水,虽细小,依旧清澈明净,爽冽剔透。
  路在山谷间,两侧是崖,高不见顶,石块在崖壁上犬牙突起,大有坠落之势,让人不敢多看。崖总连着峰,一个更比一个高;峰总有树,在密林绿叶的掩映之下,更显得苍茫雄奇。还有各种不同的红叶树:黄栌树、火炬树、五角枫,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灌木荆丛,早红的已经红成一片,晚红的尚半树青黛半树红。还有石,或青灰,或褐红,或灰黄,或五彩相间,在周边山上,在红绿的树丛下,突然就一片片、一块块显出来,与那些红叶绿叶交映,与西照的阳光相映,与更远的蓝天相映。山就活起来,顺光的,五彩缤纷,奇丽秀美。逆光的,被剪出各种形状,或欲奔走,或欲跳跃,或在沉思,或在静卧。每走一步,就是一种不同的色彩,每走一步,就是一处不同的景色。
  路边还有众多的杏树,树干苍虬扭盘,树叶小巧而盛绿。可惜是深秋,如果是盛夏,此时就可以品尝那些野杏的美味了。还有山桃,却是结得小而硬,估计是多年未改良的品种,除了做果脯,估计没人肯品尝了。路边自然有野酸枣,这些山里最常见的刺棘树,此时正挂了一树透红之果,摇曳在风中,晃亮了我们的眼睛。摘来品尝,这香甜的、微酸的可口,让我们忘却了一路的劳累。
  从杨集步行7公里多,夕阳落山,我们也来到了洞顶村。洞顶村居于皇姑顶上,海拔800多米了,是青州海拔最高的村。营地是洞顶村前的一小片场院。虽弹丸之地,却极为平整。场院两面是近百米的峭崖,从场院边缘,突然就直直地削下去。因为劳累,大家都没了第一天晚上的兴致,吃过饭,就早早钻入帐蓬进入了梦乡了。早晨醒来已经8点了,却还没有阳光的明亮,及至钻出帐蓬一看,才知道原来四面正大雾弥漫,在悄然间,就把洞顶的另一种美,呈现给了我们。
  雾从营地的崖下,或缓缓飘上,或急急涌出。总感觉与平原是不同的,这是一些有灵气的雾。知道每一座峰的爱好,知道每一棵树的取舍,知道每一栋房的喜厌。它们或急动,或缓移,或上升,或散碎,把现实的一切,都演绎得如梦如幻。在这样的幻景里,突然发现,原来雾是不动的,活动的,是雾里雾外的一切,是山崖树木山石村庄,以及我们的思绪。
  远处的峭壁,已经不见其险陡,只有那些峰恋半隐半现于雾里,随着雾气的飘动,舒展着沉重的腰身,在雾的间间隙隙中,拿捏成不同的姿态。近些的山峦,已经成了雾气里的舞者,在浓浓淡淡的雾搭成的舞台上,或摇首,或摆尾,展示着另一种生机。树当然是更加活跃,伸展着枝枝杈杈,拉扯着,拖拽着,好象要留下这雾气一样。村庄依旧罩在雾气里,偶尔有鸡鸣狗叫从村子里传来,却因了雾气的遮拦,显得更为旷远,像是来自远古的神秘之声,动人心弦。
  然后才回过神来,发现有几丝调皮的雾气,竟然缓缓从身边飘过,甚至在脸上戏谑地抚一下,挠一下,在人还没有回过神来之时,又悠然远去。它们缠绵至极,与远处的山,与近处的树,与身后的村庄房屋,若即若离,亲近着,嬉闹着,把清晨的洞顶,扰得生动起来。
  洞顶村所处之地之所以叫黄姑顶,据说是因村西潭溪山风景区(属于淄博市辖区)内的昭阳洞而来。此时这个景区还在建造中,沿窄窄的山路援壁而行,一侧渊深不见底,只见林海荡荡,风光无限,一侧紧临峭壁,洞穴重重,美人洞是其中较大的洞,长约百米,可洞穿山体。仙人桥由一巨石横坠于两峰之间形成,宽不足一米,长约三米,深达百米,桥下深谷幽幽,树林密密,行于桥上,令人胆战。过了仙人桥,就到了昭阳洞了。据说这是明朝昭阳太子修行之地,皇姑心疼侄子,随行照料,故此地名之皇姑顶。
  据村民们说,漫散古道其实是从洞顶村后一直向西到淄川的。但因时间所限,我们的古道之行到此告一段落,然后返回洞顶村,再往东北方向穿行到黄花坡树,从黄花溪源头顺流出山,返回潍坊。
  三天,约70公里的行程,在绿色的丛林中一路追随“漫散古道”,与树为伍,习惯了依树而歇,习惯了树下扎营,习惯了荫下小憩,不知不觉中,这树也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坐上回程的公交车,恍忽依旧行走在绿树和鸟鸣中。
  森林中的“漫散古道”啊,你让人着迷的不仅是沧桑的历史,更多的是绿色的行程啊!

创建时间:2018/12/8 星期六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鄌郚镇 刘文安  ★ TEL:15069612036   
为你服务: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