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艺文大观

红军大肃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红学研究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风俗是人类社会中与人相随的传承性生活文化,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展示了一定地域时空境遇下,民众流传的固有的生活方式,包括独特的群体性文化人格、情感意识、心意现象。
  我国古人在先秦早就认识了它的存在和重要性。到了汉代,人们对风俗的成因已有了相应的学识性解读。如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认为风俗是“风”与“俗”的组合,“风”与“俗”各有所指。风,指自然习性,与环境、气候条件相关;俗是生活趣味与行为习惯,来自于上层人士的影响。民众不同的民俗性格,声腔相异,因水土等地理条件的差异所致,而民众情趣、欲望与行为的形成,在于统治者的好恶而变化。虽然,风俗的形成,不仅仅是上层统治的影响,主要还是来自族群底层营生的滋生。
  总之,风是由自然物态及人的生理特性构成的特殊形态——气;俗是人们在“风”“气”这一特定生态环境中,为生存而反复积淀下来的各种传承性生活样式,人们的这些生活样式下,相沿成习, “习以成性”,变成了族群民众惯制式风习性的行为生活方式。
  风俗在人类社会中,是与表层文化——文献文化相对应的地质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多彩。除了人们熟识的衣食住行、生养嫁娶、人生礼仪、节日庆典、俗信祭祀等,还有众多伴随人们身心发展的行业习俗及生产技艺,生活智慧和思考原型。它们有物态的,如土楼等各式民居,各民族或族群的服饰等;更多是非物态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的,如民歌、民舞、民乐、民间小戏的各种表演艺术,“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示的各种地方风味的制作技艺等。风俗作为一定生态环境中群体性生活方式,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控制着风俗圈内生活的个体以及群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它无论是物态的,还是非物态的,日常都融化在民众的生活中。它们以文化性的生活,生活性的文化独特形态,地方性独有的知识体系,藉以行为的、口头的、心意的搭建的传播载体,风行于社会,构成我们民众日常生活的底色。它既是传统的,也是能够被现代人真真切切感受到的现实生活文化。
  现代哲学人类学认为,人的生命是有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共同组成。人和异类的最大区别,是人的文化存在。而人的文化存在的核心在我看来,则是与人影形不离的风俗。风俗存在于基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和人的生命体联系在一起,是人类文化生命的文化基因。
  风俗蕴含着族群反复积淀构成的共同心愿,是一个族群共同文化的共同感,国家思想和文化的原型和起点。在中国古代,不仅是生活不可缺失一部分而且是政治教化安邦治国的重要力量。伏生《尚书大传》云:“(天子巡守)见诸侯,问百年。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通过民间诗歌中的心声,了解民众风俗走向,以察朝政的得失。《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荀子?王制篇第九》:“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兼覆而调一之,辟公之事也。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顺比从服,天王之事也。故政事乱,则冢宰之罪也;国家失俗,则辟公之过也;天下不一,诸侯俗反,则天王非其人也。”《荀子?乐论》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说苑?政理》曰:“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以施于百姓。”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更明确指出“为正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宋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风俗对于国计民生的意义,可谓大矣!
  风俗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作用,作为古人,他们是从社会风俗的实际中领略到它的独特功能,如清末黄遵宪在《日本国志?礼俗志一》中指出 “嗟夫,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即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严刑峻法所不能变。……乃至举国之人辗转沉锢于其中,而莫能少越,则习之囿人也大矣。”
  风俗之所以有这样的力量,因为它是一种传统。传统一词的拉丁文为traditum,意即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这也是英语中tradition一词最基本的涵义。从这种操作意义上来说,延传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以看作传统。([美] E.希尔斯《论传统》博铿 吕乐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3月第1版 1992年4月第2次印刷)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这里的传统,指的是历代相传的事物——包括物质实体,包括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信仰,关于人和事件的形象,也包括惯例和制度。其间,大部分就是人类社会的风俗。
  风俗与生活的紧密关系确定了它在人类社会里,超越了传承性生活方式的具体样式,成为人类的文化类型之一的实质性传统。其内在的意蕴,成为口耳相传、不胫而走,代代相续的文化力量,如潜在的河床,制约、规范着民众的实际走向。然而,也母用讳言。风俗是无意识和有意识、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既有良俗,也有恶俗、陋俗。前者对社会民生的发展是正能量,后者则是负能量,对国家民族带来不利的影响。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强调指出:“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为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 有远见卓识的执政者,要长治久安,必须以教化为先,培育社会良风善俗、 “教立于上,俗成于下”。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风俗也会发生变迁,对此我们要以积极地姿态,跟着时代的步伐,及时梳理,移风易俗,倡导“良风美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昌乐
四镇特刊·中国民俗辞典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鄌郚镇 刘文安  ★ TEL:15069612036   
为你服务: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