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 林业
境内林木遍地,主要包括山岭林地,河滩林带、公路绿化带、四旁植树和果园。林果业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987年,全镇(漳包两乡)育苗199亩,新造林地2180亩,四旁植树12万株,木材蓄积量13725立方米,实有林地7916亩,森林覆盖率为12.2%,果园面积7020亩,其中苹果园5267亩,水果总产1290吨,林业产值2100万元。在市场经济作用的调节下,生态林面积锐减。2002年镇内有育苗地400亩,新造林地3100亩,四旁植树16万株,实有林地14800亩,森林覆盖育为16.4%,果园面积9800亩,水果总产5160吨,林业总产值3940万元。
境内生长榆、柳、桑、槐、杨、楸、桐、柏等二十余种乔木,其中刺槐、泡桐、青桐、法桐、加杨、金丝柳、7269杨,合欢等为近代引进品种;有荆、柘、杞、腊、棉槐茶、冬青、黄杨等十余种灌木,其中冬青、棉槐为引进经济型灌木;有桃、杏、李、梨、山楂、柿子、苹果等个余种果木,五十多个品种,其中苹果为近代引进品种。
第一节结构分布,
境内林木可分为生态林、经济林和混合型三种。
生态林 生态林分布在金山、雨落山、马鞍山山头、汶河、漳河、九曲河、青年河水边沙滩地带及沟沿堤边,以刺槐、棉槐、小叶青杨、腊条为主,用来覆盖地面,防止水土流失。1963年政府大力提倡封山造林,金山、雨落山经二十余年的造林护林活动,荒山面积大有改观,1992年雨落山刺槐林在树种转型过程中被伐尽,后于1993年、2001年两次造林均未成功。金山刺槐林由于采取了承包合同措施,山林得到了保护发展。汶河水边纯沙区灌林带,于1990年县汶河清障筑堤工程中成为开挖区而消失。
用材林 用材林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2001年进行公路绿化林碌建设,沙丁路、昌高路、沙红路两侧建成速生林带18公里,面积2600亩,实现了农田林网化。
水果林主要分布泊庄岭、大庄岭、高崖岭和任居岭,呈单品种规模化种植形式,主要有苹果、李子、山楂、桃等品种。1987年水果行情很好,政府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林果业,总面积达到7020亩,其中苹果达1638吨,1995年林果发展达到顶峰时期,果园总面积达5955亩,其中苹果5650亩,总产量达3304吨,经济效益显著。1997—1999年,由于品种老化、包装粗放、买方市场等诸多因素,市场价格下跌,果林面积锐减,至2001年,林果总面积减少到690亩,仅占1995年的12.2%混合林 村、宅、河、路旁植树美化树种有木槿、合欢、紫叶李、金丝柳、垂柳、垂槐、雪松、桧柏、侧柏、毛白、法桐、冬青等,结合农村建房规划呈一村一种,一路一景块状分布,用材树种有杨、槐、桐、榆、柳等呈块状或零星分布;水果树种有枣、柿、李、山楂、葡萄、樱桃、石榴等,散性分布。1987年全镇达32万株,1990年达35万株,2002年38万株。
汶河林带西起高崖,东至姚家庄,与红河镇冯家庄林场相接,长8公里,最大宽度1公里,最小宽度0.5米,面积达2500多亩。河道边纯沙区属灌木林带,有丛生的小叶青、顺河柳、棉槐等,主要作用是防水、固沙,中间有土沙区为乔木林带,有青杨、刺槐、柳等,北边有土层沙区为杨木速生林和水果林带,山楂园、板栗园、苹果园,李子园呈块状分布。1986年,速生林面积达670亩556万株,果园总面积35亩,1990年,县水利部门组织汶河清障筑堤工程,水边灌木带为开挖区,中间乔木带为筑堤区和取土区,林带面积猛减,灌木林带不复存在,乔木带取消半数以上,林带出现中断。自1992年后,河道沙滩沙场陆续开张和退林还耕以来,至2002年,汶河林带逐渐消退,仅存新堤上几行白杨,堤外几块速生林带和果园,面积50亩。
第二节苗木繁育结构分布
随着林果业的发展,党委政府积极发展苗木生产,1986年,境内有李家庄林场育苗基地一处,王家庄集体育苗基地一处,各村个体分散苗地多处共199亩。嫁接毛白12万株,乔纳金、富士、北斗、嘎拉等进口品种苹果苗130万株,木槿、合欢、法桐、冬青等绿化苗木255株,基本满足了本地区栽植所需,至1994年苗木生产供大于求,现出大批苹果苗被弃置的现象。之后,苗木繁育以速生林苗和绿化苗木为主。2002年,历史上首次出现生态林苗与经济林苗并架齐驱的局面。
嫁接改良 自1986年以来,毛白普遍采用“北京杨”或69杨为砧木进行嫁接,以达到速生优抚的目的,苹果园也采用换头和苗木嫁接的方法更新品种,原来的红玉、国光、香蕉品种被嘎拉、富士、乔纳金取代,李子也由原来的三色李、青红色转型为牛心李、秋姬李和奥14安格诺。
引进良种 1983年境内引进7269杨,1985年引进中林厂-46,至1990年前后,完全取代了原来的加杨、北京杨、钻天杨,至2002年引进的107杨108杨又取代了7269和中林—46;1997年多倍体毛白杨取代了本白;1996年引进的美国天王桃,单果重500克以上,果肉细腻,营养成分高,成熟后挂果时间可达两月,价格是一般品种的2倍以上,美国黑蒂、红蒂葡萄于1998年来境内落户,同年,日本甜柿、石榴了相继来此安家。嫁接技术的应用和良种的引进与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生产。
第三节管理林园权属
境内森林与果园的权属分,为乡镇、村集体和村民个体三种所有形式,前两者林园采用承包责任制,承包者按合同规定向主管部门或村委缴纳承包费和特产税。
汶河林场 1984年为国营,1984年乡改后由漳河公社转为包庄乡管理,木材收入按原合同县林业局与乡政府三七分成,2001年撤乡并镇,属高崖镇管理,1986年全场面积1282亩,有树16万株,有刺槐、杨、板栗、山楂等,1986年乡改建设用地160亩,1990年汶河清障筑堤工种用地150亩,1996年养殖小区建设用地210亩,2002年林场土地面积920亩,全部实行了承包,承包农民有自由种植权,土地多数成为瓜菜地,只有60亩种植板栗、桃和李子。
集体林业 果园 1986年境内有集体林地14585亩,各种果园7020亩,分布于汶河、漳河、九曲河畔和任居官庄岭、大庄岭上,全部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承包者按合同所属集体缴纳承包金,用材林承包者到采伐后按合同规定与集体分成,2002年速生林面积增长迅速,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果园面积有所减少。
个体所有的林内四旁植树,村民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院内、宅旁、街旁、园地和承包地栽种树木或水果,收入归个人所有,这种方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人们植树护树的意识加强,其效益了有了相应的提高,1986年,镇内四旁植树32万株。
技术改进 大棚栽培法,随塑料薄膜在农业的应用,自96年开始转移到果品生产上来,一开始是易于低架生长的葡萄,后来油桃、杏和樱桃等,一般在5月中旬上市,收获期可提前2个月左右,效益是一般露天栽培方法的3—4倍,2002年境内大棚栽培林果250亩。
矮化密植 果农通过果树喷施P33、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果树生长的高度,技术的关键是喷酒的时间和药量。经矮化的果木,坐果集中,易于管理,或栽或露天都有丰产效果。
修剪和人工授粉是传统的管理技术,丰产效果非常明显。
病害防治新动向 1986—1996年,果树病虫害采用化学防治法,药物残留问题影响了果品的质量和销路,严重制约了果品生产。1997年开始采用套袋技术,提高了果品的光泽度、糖度,解决了药物残留问题,商品效益成倍增长,2000年后,生物农药开始应用,无污染,治虫效果好,果农绿色无公害观念有了明显提高,接受使用这一新技术,提升了水果商品价值。
第四节 古稀树木
稀有古木米粒松:西水码头村后有一古树,树窜13米,胸径66厘米,树龄500年左右,树干挺拔苍劲,树皮条状纹理,右扭,叶子簇生而鳞状排列,冬春秋三时叶端有火柴头大小黄褐色米粒,当地人称米粒松。此树如侧柏而簇生,似圆柏而有粒,象桧柏而无刺无籽,其种属待考。此树极难育,根不繁生新株,枝难以嫁接,古往今来无一成功繁育者,固稀。
稀有古木文冠树:枣园村委办公楼前有一树日文冠树。树高6米,胸径30厘米,树龄200多年。原吴氏宗祠前,后宗祠拆除,旧址村委建起办公楼。此树叶形似刺槐叶,稍长,花如梨花,五月份盛开,花萼藕荷色,成簇成串,果实如核桃状,秋后成熟。似棉桃般裂开三瓣,内有种子或六或九粒,有棕褐色硬壳如板栗,可食用也可榨油。此树生长奇慢,极难繁育。
古槐:高崖镇有古槐14棵,除枣园村一棵龙爪槐外,其余12棵均为国槐,树龄200-600年不等,唯高崖二村一古槐树龄最长,约600年,树围七米,枝繁叶茂,村人爱护有加。
具体分布在9个村,高崖二村一棵、矬帐村一棵、泊庄村一棵、永兴村一棵、枣园村一棵、官庄村一棵、刘家漳河村三棵、寨里村一棵、路家庄子村一棵、石家河一棵
第八章 畜牧业
境内大牲畜由役使型向肉用型发展。1987年,有大牲畜741头,其中牛290头,马37匹,驴381头,缧23匹,役使类662头,到1992年,大牲畜950头,役使类610头,主要是牛,没有缧马,肉牛生产点三分之一,1990年大牲畜1007头,牛973头,奶牛173头,肉牛432头,役使牛只有275头。生猪生产呈以分散户养为主,小型饲养场为辅的格局。生猪存养中母猪逐年增加,生猪出栏中仔猪逐年增多。猪肉生产点肉类产量的60%以上,1986年生猪存栏量12022头,出栏1575头,肉类总产量485吨,1992年生猪存栏21600头,其中母猪2060头,出栏32000头,肉类总产量3689吨,2001年生猪存栏36000头,其中母猪6500头,出栏30000头,肉类总产量6258吨o家禽饲养出现了由分散型户养过渡到大规模饲养小区(场)的形式,1987年家禽存养12.68万只,出栏18039万只,禽蛋585吨,1992年家禽存养24.42万只,出栏41.31万只,禽蛋1313吨,2001年,冢禽30.9万只,出栏16i.0万只,禽蛋410吨,养羊以奶水羊为主,2001年,羊存养量2480只,出栏3968只,总存量2.2万只,出栏2.8万只。
第一节禽畜繁育
1989年包庄乡畜牧兽医站引进了“杜洛克”、 “汉普夏”、“大约克”瘦肉型种猪,建起良种场,采用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两种方法实现了瘦肉型猪的改良。到1995年,以当地荣昌母猪与瘦肉种猪杂交瘦肉猪为主,1996后,荣昌猪消失,完全由纯种瘦肉型替代。本地有家家户户养母猪的习惯,随着瘦肉型猪种的推广,仔猪市场兴起,兽医站成立仔猪调配中心,先后与烟台、威海、德州、江苏等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每年组织外调仔猪2—5万头,在养殖户与客户之间搭起了信息桥梁,促进了本镇养猪业的发展,大众日报、潍坊日报、山东农科频道、山东卫视《乡村季风》栏目先后报导了这一事迹,社会反映强烈,仔猪购销业更加兴盛。鹅苗、康贝尔鸭苗、社会鸡苗依然为分散型个体暖房孵化。
第二节养殖基地
1998年,包庄乡建立汶河林场养殖小区,建肉食鸡棚150座间,面积7500平方米,6家养殖专业户聚集与此,鸡鸭存栏达35.8万只,年出栏52.05万只。2000年高崖镇建立石家河、南良、徐家庙肉鸭养殖基地,建鸭棚339座,面积101700平方米,年存养量达60万只,出栏达250万只,纯收入250万元,家禽饲养呈大规模集中放养型。2002年,境内建6个市标准养殖小区,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年出栏肉鸭16077只,肉鸡90万只,奶牛200头,羊4500头,畜牧总收入达到1.19亿元,点农业总收的46.5%,跨入全县畜牧养殖强镇行列。
第三节 畜禽疾病与防治
1999年师家沟、徐家庙、陈家沟大牲畜发生口蹄疫,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封闭销毁性处理,并对37头病牛给予25900元的补助。猪丹毒、猪瘟、新城癫等传染性畜禽病,通过疫苗注射,能够进行有效防治,已经从根本上控制了疫情的发生。
第九章 重点企业简介
第一节 昌乐县捻线厂股份有限公司
昌乐县捻线厂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一九八六年,座落在高崖镇政府南一公里处,紧傍大沂路,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公司从投资50万元起步,历程十几年,现已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620万元,总资产1200万元的大型企业。
该公司主要产品为10支、21支、32支、42支等二股三股四股等合股纱,合股纱年产量2400吨。
该公司点地总面积30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职工240人,其中:技术人员45人;主要设备:A631型的捻线机30台,并线机10台,筒纱机10台,摇纱机10台,打包机4台,织布机30台及其他配套设施,水、电、暖齐全。该公司于1986年由包庄乡政府投资50万元建厂(属乡镇集体企业)法人代表(厂长)由张方田担任,责任人责是包庄乡政府。由于法人、责任人不统一,企业挣的钱不够乡政府花的,企业没有自主权,从1986—1996年十年期间企业没有起色,总资产不足百万元,濒临破产。1996年企业开始改制,由集体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当时由30人入股,张方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法人与责任人统一了,企业有了自主权,加强了管理,由董事会委任分管厂长抓公司的产品质量,产量和消耗,按指标给分管厂长定工资。厂长以下设车间主任,班长,操作人员,这些人的工资也是按质量。产量和消耗的具体指标评分,按得分的多少定个人工资。还有分管经营的,给分管经营者发年薪,如达到前三年的平均数就发给2.4万元的年薪,利润指标每超30万元者工资翻一番。企业的经营原来是等客上门,改制后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改制后是出门迎客到送货上门,又由送货上门到在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企业的活力越来越强,由98—99年总资产的3007到2000年的1000万元,又到2002年的1200多万元,上交税金50多万元,成为高崖镇的龙头企业。
由于企业的效益不断增长,企业规模逐渐加大,国家贡献连年递增,先后获得了县“先进企业”、 “先选文明单位”、市级“先进企业”、 “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AA企业”、省“系统级先进企业”等光荣称号。
第二节 潍坊齐鲁星牧业乳品有限公司
齐鲁星牧业乳品有限公司系其董事长兼总经理赵风勤以自募资金方式出资而建的以乳制品加工为主的民营企业,注册资金50万元,是引进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金华大江乳业公司的技术和资金新建成的集奶粉加工、鲜奶加工捍卫奶粉添加剂于一体的龙头企业。
公司位于昌乐县高崖镇政府驻地东一公里,占地38亩,于2000年8月开始规划建设,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2001年已投资973.9万元,建成了日处理108吨鲜奶的奶粉加工生产线一套,包括生产车间;奶粉塔、蒸汽锅炉房等基本设施,建成了8000平方米的糊精生产,鲜奶加工车间,奶粉生产土设备于2002年正式投产运营。为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公司还配套投资200Z元,对厂区进行硬化、绿化、美化,建设了70间(含楼房20间)点地3000平方米的集办公、接待、娱乐、住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础设施,已竣工使用。2002年底,公司总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固定资产达530万元。
该公司主导产品是工业用奶粉、鲜奶、糊精。成品奶粉主要供应上海、江浙等地大中城市食品加工企业和居民消费,仅奶粉加工一项,年生产奶粉能力达4000吨以上,能消化6000头奶牛的鲜奶,年产值达6000万元。2002年实现销售3000万元,实现利税380Z'元,并带动了当地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发展。
第三节 昌乐东宝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昌乐东宝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日本东泉株工会社投资30万美元兴建的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位于昌乐县高崖镇东包庄村,主要从事蔬菜腌制,加工出口。保鲜蔬菜加工出口,年加工出口各类蔬菜7000吨。该公司一期工程投资24万美元,于2000年7月10日开工建设,建成了2000立方米的腌制车间及加工车间。二期工程总投资250万美元购买了原包庄乡政府大院,共征地50亩,建了脱水蔬菜和冷冻蔬菜加工车间各一座,2000立方米仓库和冷冻库各一座,1000平方米办公楼一座。该公司加工生产工艺设备先进,产品质量优良,全部出口日本、韩国等地,初步形成蔬菜腌制加工、保鲜蔬菜加工,脱水、冷冻蔬菜加工、食品加工的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需配套出口蔬菜种植基地2万亩,从而带动了高崖镇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