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崖镇文史5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鄌靑简·文史通览网站      

潍县文史

青州文史

 红河频道

人文青州

昌乐文学

自卫反击战

文史资料

 百年大事

鄌郚专刊

怀恩祭祀

潍县春秋

临朐文史

营丘频道

安丘资料

昌乐街道

红军大肃杀

昌乐棋苑

鄌郚艺文

鄌郚人物

马进文集

人文潍坊

安丘文史

乔官频道

昌乐文

高崖文史

文革纪事

牡丹文化

金山真观

鄌郚文史

雁鹅养殖

潍坊名吃

寿光文史

高崖库区

昌乐文史

鄌郚新闻

电脑技术

在线读书

鄌郚西瓜

鄌郚咸菜

鄌郚乐器

  第一节 高崖村
  位于昌乐县西南角,与临朐、安丘三县交界之首,汶河、孟津河两河交汇之洲,鼠岭一脉东起之麓。这里交通便利,柏油公路四通八达,大沂路北来,由此西上进临朐境,高安路东去,由此过河入安丘境。公路大桥有四座,孟津河沟通孟津南北,北干石拱桥、大干东面,汶河连通钢筋混凝土大桥连接汶河南北,大沟东面,村前面对汶河龟山,村后紧临相望马鞍山,两水相峙,两河镶嵌,地灵人杰。踞沂蒙山区与鲁北鲁东平原地区交汇之要塞,古往今来,这一历史重镇便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兵家必争之地。
  今日高崖,由高一、高二、高三三个行政村组成,面积1.5万平方米,居民604户,人口2194人,耕地有占地15亩,达到省级二类配套标准学区小学一,是县级规范化学校。有史以来村内的居房多数是低矮错落的土坯草房,街道是狭窄弯曲的巷子。1992年高一、二、三村联合进行村庄规划建设,秦栋、秦安玉、秦玉奎三位支部书记协同镇府有关领导经反复推敲确定了规划方案,获得全体村民同意后,动员群众实施规划计划,第一步工作是通开,余18米宽的南北和东西大街,第二步沿街建筑高6米宽7米,4间一户,户一排的统一标准砖瓦平房。历时3年,建成了道路3纵3横、房屋南北16排的新村格局,总规划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楼房2600平方米,其余为砖瓦结构平房,沿街门店200多个,同时对高崖集贸市场进行扩建和改造,高崖村从此结束了几百年来杂乱拥挤的历史。
  产业结构调整,地少人多是滞约高崖村经济发展的大难题,如何高效利用土地和地利资源,三个行政村各自做出了自己的有益尝试和成功经验,高崖一村支部书记秦成忠带领村民建立起了200亩塑料大棚,进行早春油桃、葡萄和樱桃生产,效益是露天栽培的2—3倍,其余土地、林果山岭、瓜莱下川成为无粮材。高崖二村支部书记秦德湘带领村民进行退耕还林,实现了土地全部林业化,平均每人一亩李子园,二分桑园,效益超过瓜菜生产,高崖三村支部书记秦文堂一方面带领村民沙滩遣地100余亩,扩大了种植面积,修建北岭压力管道2000余米,250亩岭变成了水浇田,进行瓜菜生产,另一方面鼓励村民200多户根据地利优势经商,建立生资、副食、建材等批发零售门市部,其中资产起过50万的商家10多户,超过20万的50家,门店租赁收入即可满足上缴税费所需,产业结构调整带动高崖村经济的而发展。
  区划更易 高崖村始建于1437年(明正统二年),明到民国属安丘县,为安丘西乡重镇,维持一方政务,明代称光宗乡,民国为安丘第五区(区公所设在平原),1948年7月划入昌乐县为金山区(十二区,区委在徐冢庙),1958年撤区并乡,称高崖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2月改称为高崖人民公社,社址高崖,所辖50个自然村,1971年社址迁往漳河,1981年改称漳河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改为漳河乡、包庄乡,乡府驻地分别为漳河、包庄,1995年10月撤漳河乡,建高崖镇,2001年3月撤乡并镇,包庄乡并入高崖镇,高崖在社址迁出后,一直为高崖片驻地。
  大事概要1437年高崖立村:
  1581年秦东圈地修观音阁;1596年秦登龙建明楼;1622年秦登龙重修观音阁:
  1739年秦襄重修玉皇庙;1843年潍县田宅修建当铺;1844年秦宪章、秦凤锡、秦宪珠等修建魁星楼;1848年秦百松、秦正本产修文昌阙;1904年秋,蝗灾,蝗虫遮天蔽日,所过之处庄稼皆被吃光;1914年,世界第一次大战爆发,秦文彪、秦锦堂、秦书堂、秦德仁的父亲就募参战;1916年,风灾,稻谷暴风雨后全部倒伏,造成大面积减产;1928年7月24日,夜降暴雨,汶河、孟津河洪水泛滥,冲毁民房2500多间,毁坏粮田1750亩,淹死村民46人;1932年春,在高崖成立“安丘县 第八小学”为现代教育之始;1938年4月,国民党第69军石友三部驻防高崖,收编秦伯兰“独立”团;1938年10月,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派员到高崖、泊庄一带活动,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与69军友好相处,与秦伯兰频繁接触;1939年1月,八路军八支队司令马保三率队进驻高崖,秦承思、秦全恩、秦乐安、纪同文、秦明亮、肖法和、秦正心、秦春富、秦炳富、秦炳武、秦明珍、刘枫、王真、秦毅、李洪、秦新丽、刘金兰、刘瑞金等革命青年报名参加八路军;1939年3月,秦伯兰携部接受八路军改编;1942年8月27日,日寇侵占高崖,开始了为期3年的血腥统治;1944年6月25日,八路军鲁中军区一团攻打高崖,未果;1944年12月15日,八路军鲁中军区一团再打,用在葛庄战役中缴获得的41工山炮,炮轰明楼,全歼守敌,高崖解放:
  1946年5月,沂山地委、军分区霍士廉等领导进驻高崖;1947年3月27日,国民党两架飞机轰炸高崖集,投放炸弹两枚,燃烧弹两枚,群众死伤200余人,惜高崖区副区长高树方同志,在组织群众疏散隐蔽过程中负重伤,不久牺牲;1947年夏,国民党重点进攻沂蒙解放区,高崖还乡团秦九令、秦克仁、秦树桢、秦鹤令乘机返回高崖,杀人放火,秦绍恩等抗日军属6冢的房屋被烧,军属秦则实、秦保恩、秦祥升、秦柿子、王文堂等被残酷杀害1948年1月,高崖民兵在县独立营的指挥下,凭借坚固的围墙,大腿了张天佐纠集的十、九两团千余兵力的进犯。
  19Y6年3月,昌潍专署决定在高崖建设昌乐二中,当年暑假招生1958年9月,成立卫星人民公社,11月改称高崖人民公社;1959年11月,高崖水库破土动工;1965年10月,修建孟津河漳河漫水桥;1971年秋,高崖公社社址迁往胡家漳河;1986年至1989年,三村联合建立高崖学区小学,2000年被评为县级级规范化学校;1988年,修建孟津河公路石拱桥;1988年秋,昌乐二中迁往鄌郚;1990年冬,三村联合统一进行村庄规划建设杰出人物2000年被评为县秦登龙(1570—1648)明万历任鸿胪奉天场主祭赞礼,鸿胪寺丞等。
  秦襄,清乾隆二年进士,曾任浙江诸暨县知县,河南省密县知县。
  秦明堂(1895—1914)同盟会员,民主革命人士。
  秦伯兰(1895—1939)曾任山东建设水利专员,抗日战争暴发,1937年8月自筹粮款武器,组织抗日武装“保安独立团”,1938年并编于八路军鲁东八支队,任司令部参谋科联络参谋。
  秦承思(1921—2003)中国人民解放海军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
  秦馨菱,生于1915年,中国现代地球与空间科学观测技术的奠基中科院院士。
  秦西灿,1914年生,著名生物学教授, 曾任山东师学院副教务院务委员会副主任,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等职。
  秦彼得,1920年6月出生,山东大学外交系教授,1987年获元期教授任命书。
  秦西炫,1922年生,作曲家,音乐著译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秦华堂(1885—1979)生物学家,辽宁大学生物学教授。
  秦文中(1886—1977)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
  第二节 泊庄村
  泊庄村位于高崖镇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雨落山前,村庄呈方块状,面积0.2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878人,土地约3828亩,村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刘姓,据刘氏家谱谍记载,“刘氏始祖为北直(今河北)直定府枣强县,于前明洪永年间迁居山东省青州府安邱县西六十里之泊庄,土人(原居民)多杨姓,渐住渐微,渐微渐灭。”而刘氏日益旺盛,附近营子、水泊、肖家河、辛庄、东石山、梁家官庄、岔河、西安、埠南头、平原、夏家庄之刘姓盖出于此。
  据传说泊庄村前至矬帐、东至石山之间为一片沼泽水泊,此村北靠雨落山麓,南对汪汪水泊,故名泊庄。
  泊庄村在明、清、民国期间,隶属安邱县高崖乡辖,1948年7月划归昌乐县,属金山区辖,1958年成立高崖人民公社,称泊庄大队,属高崖公社辖,1984年撤社划乡,归包庄乡辖,复称泊庄村,2001年3月撤包庄乡并入高崖镇,属高崖辖。
  该村原为大泊庄、小泊庄两自然村,至1981年,小泊庄村搬迁至大泊庄;1978年村庄实行第一次规划,1985年进行第二次规划,村内四纵二横6条12米宽大街,每5户为一栋,每一栋20间,每一户为13*23平方米,门前小巷为6米,全村统一。
  泊庄自古多明士,单近19世纪上半叶,就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刘善本,《大众日报》社长刘健(原名刘善新),原《齐鲁日报》(大众日报前称)社长,沪宁杭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刘平等高级革命干部,60年代又有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刘玉秀,如今大批优秀学子遍布全国各地,据统计大学以上学历在外工作者有200多人。
  现在泊庄形成了以瓜菜种植为主,以畜牧养殖为副的经济结构,在种植方面,自1996年后,大姜种植超过了千亩,每年可创造200—3007元的收入,北岭的200多亩麻岗地提供给周围村庄群众打鲜姜储存井,一千多眼姜井每年可创造8万多元的土地使用收入;过千万斤大姜在此在的交易又可以创造10多万的服务费,形成了大姜规模贮存,年年有固定收入,天天有交易服务收入的格局,是种和存的基地,又是购与销的市场,用活了土地,繁荣了经济,山药生产自2000年后也逐步形成了市场,本村种植大,货源充足,吸引了外地的客商,周边村庄零散种植的山药也赶来出售,自然地形成了山药批发市场,2002年,不仅省内客商云集,而且发展到了省外,仅河南省一家客户就从此购走了20多吨山药苗,在养殖方面,村民有养母猪的习惯,家家户户养母猪,兼养2—3头肥猪,全村500多户村民,终猪达到600多头,每年可出售8千多头仔猪,也可以带来10多万元的纯收入,优质的土肥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料,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第三节 胡家漳河
  胡家漳河村位于昌乐城南40公里昌高公路与漳河交叉点的西南角,有居民182户,人口687人,土地904.4亩,村庄面积0.4平方公里,是高崖镇政府驻地,有镇府辖站办所12个,县辖垂直管理行政事业单位14个,以此为中心的漳河小区沿昌高公路南起程家漳河北到刘家漳河以东,面积为2.2平方公里,楼房建筑面积有沿街门店152个,中小型民营企业3个,程家漳河、崔家漳河、胡家漳河、刘家漳河五村联办小学处有教职工33人学生432人,为高崖镇中心小学,是县级规范化学校。胡家漳河是我县级文明村,综合考核先进村,其小区是县级文明小区。 胡家漳河村以秦姓和胡姓为主,据秦氏族谱记载:秦氏始于洪武二年,从山西省平阳府洪桐县凤凰区迁至今高崖镇胡家漳河村居住。
  村庄为胡姓创立,因紧靠漳河而得名,胡氏族谱因年代久远而丢失,其村始建年代失考。农业生产经历了由一般农业向高效农业发展的过程。1986年全村总耕地面积978亩粮食种植面积548亩,占耕地面积的56%,经济作物种植27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7%,瓜菜种植160亩,1996年进行产业调整后,形成了以瓜菜生产为主的格局,2002瓜菜种植面积达到650亩,占耕地面积的71.9%,农业总产值510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32千瓦,其中农用汽车10辆,农用三轮17辆,30辆,摩托车78辆,产业结构也同一产向多产化发展,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的局面。1986年新建漳河集贸市场一处,占地9600平方米,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加之1996年小区的建成,村中个体经商户18家,有瓜菜销售中介人(所)5家,沿街门店12个,修配加工作坊7个,小型民营企业3家,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8户,20万元以上的2户。

 

创建时间:2015/3/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刘文安工作室(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刘文安工作室: 网络建站 排版印刷  CIS策划、商标设计 电子邮箱sinoat@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